创设问题情景

合集下载

创设问题情境的若干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的若干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的若干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够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在能力,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1. 情境化学习情境化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感受和体验知识。

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实地考察等方式,将抽象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理解和应用知识。

比如在教学生物学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到自然环境中进行生物采样、观察和记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感受生命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2. 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是指通过设计具体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教师可以设置跨学科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比如在教学社会科学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社区服务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来感受社会问题、理解社会规律,并通过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3. 情境化评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化评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化评价是指通过具体的情境任务和问题情境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并对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

比如在数学学科中,可以设置实际的购物情境,让学生通过计算价格、比较优惠等问题来实际运用数学知识,从而评价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虚拟情境虚拟情境是指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模拟出真实的场景和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出各种情境,让学生通过虚拟实验、虚拟实地考察等方式来进行学习和实践。

比如在教学地理学的时候,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地理考察和实际行动,从而感知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高教学效率则是教师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

如何让学生更快速地掌握知识,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是每个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探讨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介绍如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提高教学效率。

创设问题情境,指的是在教学中刻意制造一种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与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相比,创设问题情境更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和无趣,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充满挑战和悬念的情景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而学会解决问题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能力。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分析、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积极参与,还能够从中获得实际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8篇

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8篇

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8篇第1篇示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下面介绍几种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1.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在物理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引入物理知识。

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中发现物理规律。

为什么水壶里的水会烧开?为什么冬天的电灯会发出光亮?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践,对物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老师可以设置一些实验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物理规律。

通过实验研究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实验验证光的折射规律等。

通过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具体问题的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它在什么条件下会停下来?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情境模拟来创设问题情境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模拟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模拟操作和实践。

可以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进行物理实验,从而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通过情境模拟的问题情境,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第2篇示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老师经常需要通过一些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1.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物理知识贴近生活,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认知冲突,发现问题什么是问题情境?什么是创设问题情境?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呢?“问题”是认识主体想要弄清或力图说明的东西,即主体想要解决的疑难;“情”则是人的主观心理,包括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境”指客观环境。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创设问题情境”指教师要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概念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

建构主义强调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引发学生产生需要的诱因,使学生原有的经验与新的任务之间发生矛盾,迫使学生产生解决这种冲突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

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模式是:设疑—不协调—探究—问题解决—满足。

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关键要在设疑上下功夫。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虽说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已逐步摒弃了只注重学习结果而不注重思维过程分析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确立了以学生主动探索为主的教学方法,但许多学生仍处于无“疑”状态,问题意识是对已有知识的困惑,产生对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答案不满足或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知识的不理解。

从信息加工理论上看,这对学生而言,既要有积极的学习动机,又要有一定的信息储备及信息处理能力。

小学生如果信息贫乏,或只用单一的感觉器官接收信息,其他感觉器官闲置,都会产生信息障碍,影响问题意识的产生。

为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由重在启发小学生“答”向重在启发小学生“问”转变,并善于利用环境、活动、设备等各种手段,创设符合学生需要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实现由“无疑”到“有疑”的转化。

而巧妙地创设多维互动的问题情境,是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有效途径。

笔者在本次实验中尝试利用以下六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力图达到使学生发现问题的目的。

怎样创设问题情境

怎样创设问题情境

怎样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来实施创新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情境,提出问题。

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所需要的思维素质和探究能力,在探索创新过程中渗透和运用一些创造性的方法提出假设,建立新理论、给出新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1、利用旧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哪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了解一些,但仅凭已有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在这个结合点上产生问题,它最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最能有效地驱使有目的去探究。

2、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变化规律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需要查找数据,有目的锻炼学生查找资料,搜索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增强概念原理的说服力,使学生更容易掌握。

3、利用热点新闻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热点新闻设计教学情境,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建立起知识学习与应用之间的桥梁。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性境
借助信息技术设计仿真的环境,创设丰富的画面形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创设课堂教学的活泼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浅谈问题情境的创设优秀4篇

浅谈问题情境的创设优秀4篇

浅谈问题情境的创设优秀4篇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做法和体会的论文篇一一、基本内涵的解析1、基本内涵。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有意识地设疑问、立障碍、布迷局、揭矛盾,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处于欲求不得、欲言不能的状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思维的发生。

其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矛盾以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内驱力,唤起思维,促使学生探究,主动学习,优化建构。

2、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更多的知识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研究活动,才能真正纳入其认知结构中。

而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经历思维过程,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主动探究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在的要求。

3、基本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2)目的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要与教学活动保持一致。

这样才能目的明确,切忌漫无目标地创设一些与本课无关的内容,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

(3)基础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利于使学生知道所要讲的内容。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程序的建构以问题为起点,开展教学活动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激发思维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

教师应利用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和探索,将教学内容问题化,用知识点来构建问题链,使学生产生连续的思维活动和求知行为。

1、创设情境在引入数学概念之前,应先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或通过教师形象的语言描述,或利用各种形象化的直观教具展示,或通过电脑模拟等方法,创设与形成数学概念有关的生动、新颖的数学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数学问题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表象。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植物生长的问题情境创设
情境:在一堂关于植物生长的课上,老师为学生准备了一盆盛开着的鲜花,让学生观察花朵的结构,并且问:“为什么花儿的颜色会如此美丽?是因为什么原因?”学生不断提出各种猜测,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探讨,最终引出了颜色素的概念。

情境:老师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小动物的食物,如草、肉、水果等,并且问:“你们观察到了不同的动物都吃些什么吗?为什么它们会选择吃这些食物?”学生可以通过比较观察,尝试自行挖掘动物饮食的特点,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情境:老师为学生准备了水、冰块和蒸汽,并且问:“我们平常见到的水可能会变成哪些状态?它们与水有什么不同?”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讨论,认识到水的状态可以是液体、固体和气体,从而探讨水分子间的关系。

情境:老师为学生讲解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和自转,并且问:“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四季的变化?”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日照角度的改变,来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同时也可以接触到太阳光线对地球的影响。

情境:老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夜晚看不到光?”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可以逐渐了解到光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同时也能明白光的传播速度是有限的。

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更容易培养出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当今社会,学生的思维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学生需要具备更加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以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而有效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本文将从问题情境的概念、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创设问题情境来进行探讨。

一、问题情境的概念问题情境是指以问题为中心的特定环境,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并促使他们进行自主、主动地学习。

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需要思考、探索,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情境能够使问题成为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需要进行合作与交流,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使他们的知识得到实际运用。

三、如何有效创设问题情境1. 设计富有挑战的问题。

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应该是富有挑战性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

2. 营造多样性的情境。

问题情境可以有很多形式,可以是实际问题、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的感性认识。

3. 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需要有足够的学习资源,包括书籍、资料、实物等,以便他们能够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和探索。

4.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问题情境需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放松、舒适,更加投入到学习中。

5. 提供适当的引导和辅助。

在问题情境中,老师需要适时地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和辅助,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6. 注重学生的反馈与评价。

老师需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促使他们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够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1. 商场折扣情境:小明和小杰去商场买东西,商场正在举行折扣活动。

小明买了一件原价200元的衣服,打了8折,小杰买了一件原价150元的衣服,打了7折。

他们分别付了多少钱?解答:小明的打折后价格为200 * 0.8 = 160元,小杰的打折后价格为150 * 0.7 = 105元。

小明付了160元,小杰付了105元。

2. 餐厅账单情境:小华和小明一起去餐厅吃饭,他们点了三道菜: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和糖醋排骨。

鱼香肉丝的价格是28元,宫保鸡丁的价格是25元,糖醋排骨的价格是30元。

他们还点了一瓶可乐,价格是8元。

他们需要付多少钱?解答: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和糖醋排骨的总价格是28 + 25 + 30 = 83元,加上可乐的价格8元,总共需要付91元。

3. 几何图形的面积情境:小明在花园里种了一片长方形的蔬菜地,长为8米,宽为5米。

他想知道这片蔬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解答:蔬菜地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所以面积为8 * 5 = 40平方米。

4. 分数的运算情境:小华买了一杯果汁,一共倒了0.4升的果汁。

他想喝其中的四分之一,应该喝多少升的果汁?解答:四分之一等于分数1/4。

0.4升乘以1/4等于0.4 * (1/4) = 0.1升,所以应该喝0.1升的果汁。

5. 速度问题情境:小明骑自行车去学校,班车也在同一时间出发到达学校。

班车的速度是30千米/小时,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0千米/小时。

如果班车用时2小时到达学校,小明用时多久?解答:班车的速度是小明的速度的1.5倍,所以小明用时为2小时 * 1.5 = 3小时。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1. 趣味性原则- 解析:- 问题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以“猜数字游戏”创设情境引入方程的概念。

老师说:“我心里想了一个数,这个数乘以3再加上5等于20,你们能猜出这个数是多少吗?”这种充满趣味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游戏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形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思考数学问题,从而自然地引出方程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方程的解法等知识奠定基础。

2. 启发性原则- 解析:- 创设的情境要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比如在物理教学中,讲“浮力”时,可以先展示这样一个情境:把一个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会迅速上浮。

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乒乓球会往上浮呢?是有什么力量在推动它吗?”这个情境能启发学生思考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引导他们去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和浮力大小的相关因素等知识,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3. 适度性原则- 解析:- 问题情境的难度要适中。

如果情境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出答案,就无法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于一首古诗,如果提问“这首诗有几句?”这样的问题就太简单了。

但如果问题太难,如对于初中学生提问“这首古诗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独特意义以及对后世诗歌流派的深远影响”,这就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

适度的情境应该是既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比如问“这首古诗中某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需要学生对古诗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又要结合诗句去深入分析诗人的情感,能够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思考和探究。

4. 真实性原则- 解析:- 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贴近生活实际或者科学实际等真实情况。

在化学教学中,讲授“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真实情境:“有些工厂排放的酸性废水会污染环境,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处理这些废水呢?”这种情境是基于现实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创设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五种途径

创设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五种途径

创设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五种途径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透过问题情境的设定,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的思考和探索。

下面将介绍五种创设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途径。

一、生活示例法生活示例法是将数学中的概念和公式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景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例如,教学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中,如“修建一个游泳池,需要多少水?”,从而引出数学公式,达到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

二、游戏模拟法游戏模拟法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数列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玩数码游戏的方式来掌握数列的概念和特征,从而达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开放式问题法开放式问题法是指在教学中创设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中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面积时,可以提出问题“如何算出大象的体积?”,让学生自行探索计算面积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四、对比演示法对比演示法是通过对比不同的情境,来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特性和应用场景。

例如,教学三角函数时,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及图像特征,然后通过对比不同的三角函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概念和应用。

五、跨学科整合法跨学科整合法是将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创设富有情境意义的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统计时,可以引入生物、地理等其他学科领域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

综上所述,创设数学教学问题情境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上述五种方法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创设问题情境 开拓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    开拓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开拓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
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下面是一些例子,说明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来开拓学生思维。

例子一:数学情境
“小明和他的哥哥一起去超市买东西,他们手里拿了一堆水果。

小明数了数,发现他
们共有8个苹果和6个橘子。

他问哥哥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哥哥说要你算出来。

请问他们
手里一共有多少个水果?”
这个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求和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
能力。

“小明在花园里看到一只蚯蚓,他好奇地问老师为什么蚯蚓身体能像橡皮筋一样拉长、缩短。

老师告诉他,蚯蚓的身体里一条条有力的肌肉,可以收缩和伸长。

可是,如果他把
一块肌肉放在盐水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大王召集了一群勇士去征战,许多人都加入了队伍,但有一个人说:“我不去!我
是个和平主义者,不喜欢打仗。

”大王很生气,他要想办法让这个人服从,你觉得他会怎
么做?”
这个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同时培养学生的审视
能力和判断能力。

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当今社会对于学生所重视的一种能力,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点瞬息万变,如何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成为了教育的一大挑战。

而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模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一、问题情境的重要性问题情境是指创设一个适当的背景场景,让学生置身从而接触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挑战。

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主动地思考、探究,从而引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从而培养其创新的能力。

通过问题情境,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地掌握知识。

二、如何有效创设问题情境1.挖掘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考虑到问题的来源,挖掘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可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了解社会热点,找到一些与学生相关,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

环保问题、科技创新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在教学中引入这些问题场景,可以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2.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

开放性的问题通常不是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去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答案。

3.关联课程内容要让问题情境与课程内容相互关联,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只有有了实际的问题情境,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来进行讨论。

当讲解环保问题时可以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何解决我校的环保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一、问题情境1:商店打折活动周末,小明和小红一起去商场逛街。

他们来到一家服装店,看到商店正在进行打折活动,标价的货品都打了9折。

小明看中了一件原价为200元的T恤,小红看中了一条原价为150元的牛仔裤。

他们想算一算打折后实际要付的价格是多少。

问题:1. 小明的T恤打9折后,实际价格是多少?2. 小红的牛仔裤打9折后,实际价格是多少?3. 如果他们一起购买,打折后总共需要付多少钱?二、问题情境2:分配食物小明小红从商店出来后,又一起去了一家餐厅。

他们点了一份面条和一份炒饭,打算平分食物。

但是他们发现餐厅上菜的份量和他们想象的不一样。

小明调皮地说:“我们来算一下,看看这两份食物是不是真的能平分。

”问题:1. 面条一共有500克,小明和小红分到的重量各是多少克?2. 炒饭一共有800克,小明和小红分到的重量各是多少克?3. 他们是否能平分这两份食物?如果不能,小明和小红各应该得到多少克食物?三、问题情境3:比较优惠吃完饭,小明小红又去了一家超市。

他们在冰箱货架上看到了两种不同品牌的牛奶,品牌A的牛奶一瓶售价为9元,而品牌B的牛奶一瓶售价为6元。

他们想比较一下哪个品牌的牛奶更划算。

问题:1. 如果小明买了3瓶品牌A的牛奶,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2. 如果小红买了4瓶品牌B的牛奶,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3. 哪个品牌的牛奶更划算?为什么?四、问题情境4:几何图形的变化经过超市,小明小红来到了一个公园。

在公园里,他们看到一块透明的玻璃板上画着一个正方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

小红说:“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比例吧。

”问题:1. 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 如果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也是4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3. 三角形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分之一?五、问题情境5:体积的应用公园里还有一个游乐设施,是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小房子。

小红看到小房子的墙壁上挂满了气球,好奇地问:“这个小房子能挂多少个气球呢?”于是她和小明商量着计算起来。

创设问题情境的例子

创设问题情境的例子

创设问题情境的例子在现代社会中,有许多人面临挑战和难题。

这些挑战和难题可能来自于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

要想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和难题,就需要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以下是几个创设问题情境的例子,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例子1:如何减少塑料垃圾?塑料垃圾是现代社会中一大问题,它的存在严重污染环境,影响野生动物和海洋生态系统。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如果你是一个塑料制品生产商,你会如何减少你的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你可以考虑重新设计产品,使用可回收材料,提高材料回收率等方法。

这个情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思考如何从源头上减少塑料垃圾。

例子2:如何更好地管理时间?时间管理是许多人都面临的问题。

有些人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有些人则总是拖延时间。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如果你是一个项目经理,你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重要的项目,你会如何管理你的时间?你可以设计一个详细的计划,合理分配时间,调整优先级等方法。

这个情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思考如何有效地管理时间。

例子3:如何促进家庭沟通?家庭沟通是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

但有时候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如忙碌的工作、亲情关系的矛盾等。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如果你是一家人的家长,你需要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你会如何做?你可以增加时间交流,理解家庭成员的心理需求,摒弃不和谐的言行等方法。

这个情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思考如何促进家庭沟通。

总结: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想出更多的解决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解决各种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问题情境的创设名词解释

问题情境的创设名词解释

问题情境的创设名词解释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指在讨论或研究特定问题时,通过构建合理的背景和场景来引导思考和分析。

它是一种将问题放置于特定环境中的方法,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教育、科学、技术、社会等,以促进深入思考和全面理解。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为问题提供具体的背景和细节,使其更加具体和真实。

它可以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元素,以及各种相关的因素和情况。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我们能够将抽象的问题具象化,使其与现实世界相连,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要讨论“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置于一个拥有高楼大厦、快速公路和人车混行的现代化大都市中。

我们可以设想大城市上班高峰期,车辆拥堵在繁忙的交叉口,人们匆匆赶路,公共交通不堪重负。

这样的创设能够让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交通拥堵给城市生活带来的困扰和影响。

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引发思考和激发创新。

它可以为问题提供多个视角,从而促使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和分析。

通过创设情境,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问题,从而发现问题的本质和潜在的解决方案。

这种思考方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够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和真实性。

在现实生活中,问题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问题和因素相互关联的。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可以将这些相关问题和因素考虑进来,从而更全面地理解问题,并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问题情境的创设还可以提升学习和教育的效果。

在教学中,将抽象的概念和知识放置于具体的情境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举个例子,如果要教授学生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在行星上行走,感受万有引力对他们的影响,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

总的来说,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通过将问题放置于具体的背景和场景中,我们能够更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和潜在的解决方案。

创设问题情境四法

创设问题情境四法

创设问题情境四法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学生的问开始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意识,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实现语文的再创造。

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一、利用文中的概括性语言创设问题情境。

每一篇文章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概括性语言。

教学中,我利用文中的概括性语言启发学生质疑,想象。

比如《古井》一文,我利用文中的一句话创设问题的情境: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那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平原上的儿女。

出示这句话后,我便问学生,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这时,学生马上从预习了解到的知识出发,从学生主体出发提出问题:(1)母亲、乳汁、儿女本来的意思是什么?(2)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3)母亲对儿女的爱有什么特点?(4)为什么把井比喻成母亲?(5)井怎样哺育平原上的儿女?然后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精读深思,揭示文章的主旨。

在这里,由于教师在创设问题的情境时,是指而不明,引而不发,学生有意识地从概括性语言中寻找具体的事例。

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从概括性向具体性发展。

另外,运用此方法创设情境,能够有效地将课文内容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使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二、利用课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的话,段与段之间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内容上必然有着联系,我充分利用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来创设情境。

《高大的皂荚树》可分为两段,第一段写皂荚树高大茂盛的样子,第二段写皂荚树一年四季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方便。

许多老师将这两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提问:“一年四季中,皂荚树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方便,这和皂荚树的高大、茂盛有什么联系?”显然,这样的提问太直接,使学生无需自行发现。

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自我选择、联想、发现、创造的空间。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了第二段的内容后提问:“为什么皂荚树能在一年四季里给人们带来快乐?”教师这样指而不明、引而不发的引导,留给了学生自我选择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所作出的回答应该是多样的。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1. 引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它帮助我们通过设定问题情境,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影响因素,并从中获取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并提供一些常用的方法和实践,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项技能。

2. 什么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所设定的一种特定的环境和背景。

它包含了问题的相关细节、影响因素、相关人员和相关资源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路径。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把握问题,并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3. 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深入了解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例如,在解决一个销售额下滑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设定一个问题情境,包含销售数据、市场竞争情况、产品质量等因素,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到销售下滑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3.2 提供问题解决方案问题情境的创设还能帮助我们提供问题解决方案。

通过设定问题情境,我们可以将问题与相关的资源和人员联系起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解决一个软件bug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设定一个问题情境,包含程序代码、测试数据等,这样有助于开发人员更快地找到并修复问题。

3.3 提高问题解决效率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我们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通过设定问题情境,我们可以更迅速地确定问题的关键点和可能的解决路径,从而节省时间和精力。

例如,一家企业在市场份额下降时,通过设定一个问题情境,包含竞争对手的销售数据、市场趋势等信息,可以更准确地找到提高市场份额的有效方法。

4.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和实践,帮助我们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4.1 收集信息创设问题情境的第一步是收集相关信息。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如数据分析、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等。

收集的信息应包括问题的背景、相关数据、影响因素等,以全面反映问题的实际情况。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氛围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

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

教学中,应有意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该情境中,犹如身临其境,从而产生强烈的问题需求和迫切的探究心理,使他们乐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

小学生的兴趣源于好奇。

教学中,应注意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问题情境中,寓抽象的数学问题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

如在教学“体积概念”之前,可为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乌鸦原来是喝不到水的,后来为什么喝到水了?放入的石子与水位升高有什么联系?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根据回忆故事和逐步解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马上就会想:“对!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很想找到问题的答案。

2.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设计如下情境(课件出示):一只小猴子先后骑上车轮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圆形的车子在路上行驶,只有圆形轮子的车子能平稳行驶。

一路上,小猴子上下颠簸的样子非常滑稽可笑,学生兴致盎然,带着“车轮为什么要设计为圆形”的疑问,迫切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3.创设富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富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合理的成就需要,激发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我借用了《乌鸦喝水》这一童话故事。听完故事后,老师对同学们说:“乌鸦往瓶里填石子后,水面真的会上升吗?要弄清出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可以做几个实验。实验一:石头放入水中,水面会起什么变化?实验二:放入木块的杯中,在装入沙子,出现什么现象呢?这两个实验,出现的现象说明什么呢?通过故事的引入和实验的展示。学生很快明确了“物体占空间”的数学事实。
三、创设童话式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童话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之一。把数学问题用童话形式描绘出来,能够给数学问题赋予情节,甚至赋予生命,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所谓童话故事情景,就是根据不同的数学问题创编或者是改编出不同的童话故事,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研究,使学生能够在童话故事所创造的情景中解决数学问题。
情境理论告诉我们,情境只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对问题的感受性,是学生学习的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外因的刺激越强,学生内在的感受性就越强。创设生活化问题情景正是通过丰富、生动的问题表征给学生提供一个强烈的外部刺激,以引起学生更多的内部投入。另一方面,现实问题的模拟已经对现实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加工,使得问题情境所要揭示的问题更加接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指向也更加明确,学生的情绪和思维更易起飞。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就创编了这样的童话故事:“秋天的一个早晨,猫妈妈带着自己的三个孩子到公园里游玩。三只小猫看到许多小朋友们在跳绳。它们也争着抢着问妈妈要跳绳。于是,妈妈就给它们买了三根一样长的跳绳。猫妈妈对自己的孩子说:“我把第一根跳绳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给小花猫。把第二根跳绳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两份给小白猫。把第三根跳绳平均分成六份取其中的三份给小黑猫。”话音刚落,小花猫却说:“为什么给我一份却给小黑猫三份呢,我不愿意,。”“同学们,你们能用你手中的学具来说服小花猫吗?”同学们纷纷举手,一边演示一边陈述自己的理由。小花猫被同学们说服了,自言自语的说:“为什么会是一样大呢?六分之三的分子分母都比二分之一的分子分母大,怎么可能相等呢?现在同学们继续来探讨,发现其中究竟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的兴趣非常的高,都全身心的利用手中的学具探究其中的规律。
开放性问题情景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开放性问题”或“算法多样化”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猜测和联想,并采用自己所熟悉的方法去进行验证,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开放性问题情景法仍然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数学问题情境设计法,它更强调问题的开放性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造性,学生在这样。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验证假设”并不是让学生进行严格的数学证明,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所熟悉的方法(如不完全归纳法、举实例的方法等)和形式对问题进行“研究”,重在过程的体验,而非结果的获得。
四、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课标》强调“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情景,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作用。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学生的兴趣源于好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景,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问题情景中,把抽象的数学问题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佳境中,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如:我在教学“能3整除书的特征”时设计如下情景:“同学们,今天你们来做小老师,出题考考老师好吗?大家随便说一个自然数,老师不用计算就会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计算器来检验老师说的对与否。随着学生的报数,老师就准确的判断出来。学生特别的好奇,十分想知道老师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的。“老师没有什么魔术也没有什么奇异功能,只是老师比你们先掌握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规律,好不好呀?此时的学生完全被这个趣味性的问题吸引了,它们探究知识的欲望就更浓厚了,把精力都投入到探究新知中来。因此,问题情景的趣味性,必将会使学生产生本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情景的创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在教学《最大公约数》时,我直接出示8和12各有哪些约数?他们公有的约数是哪几个?最大的公有的约数是多少?根据上题,板书课题:(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有什么缺陷吗?是否还有一种求最大公约数的简便方法呢?请同学们想一想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可能与什么有关呢?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猜想或假设,学生针对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并选择数据进行验证,排除一些偏差较大的猜测。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解质因素,在进一步猜测,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究竟与什么有关呢?出示8和12分解质因素,观察这两个分解算式,从中你能猜想两个最大公约数可能与什么有关呢?从而进一步举例验证,通过验证,学生有所发现,从而总结出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再如: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由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5,可以联想到男生是女生的4/5或80%,女生是男生的5/4或125%,或者男生比女生少1/5或20%,女生比男生多1/4或25%,男生占全班的4/9,……这样的联想使学生对分数、百分数之间的相互联系理解得更透彻,提高了学生解答较复杂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灵活性,也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等,更好地优化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随着新的课程理念的确立,“开放性问题”和“算法多样化”越来越得到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认同和接受,并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这使得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开放性问题”和“算法多样化”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尊重学生对数学事实的认识,强调学生学习的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过程。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具有充分再创造的通道,以激励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小猪、小狗、小兔、小猴四个小动物分别骑了一辆车轮为正方形、椭圆形、车轴不在圆心的圆形和车轴在圆心的圆形的自行车进行比赛。并在用媒体课件演示整个比赛过程之前,先让学生讨论:“哪个小动物会得第一,为什么?”。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这时学生十分渴求知识中的道理,来解决身边的这个实际问题。
五、创设操作性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心理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主动学习状态中去,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做了一个“测算”的实践活动:拿一个圆柱形茶叶盒,量一量它的底面积和高,再算出它的表面积。那该如何测量它的直径呢?充分创设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这时同学们的情绪高涨,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于是出现了以下的操作:(1)用一根线绕茶叶盒一周,然后量出线的长度,用线的长度除以π就是直径。(2)先把茶叶盒的底面描画在白纸上,剪下这个圆对折,量出折线的长,就是直径。(3)把直尺上的零刻度线固定在茶叶盒底面边缘的一点,慢慢转动直尺,测量出的最长的距离就是直径。(4)让茶叶盒在白纸上滚动一周,再画出它的侧面展开图,由测量出的底面周长便可求出直径……自由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灵感,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在探究中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如:当教学完百分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如下一题:“老师想买一台长虹彩电,可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德俊商场标着‘彩电八折大酬宾’,人民商场标着‘彩电一律九折优惠’。你说老师应该到哪家商场去购买?”此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在学生的争论声中达成一致协议:先摸清商店彩电的原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然后计算出彩电卖出的现价,看哪家便宜就到哪家去购买。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既巩固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又受到了优化思想的熏陶,体验了数学对生活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要求学生运用一系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类练习通过方法的拓展,加大了能力培养的力度,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由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增强了学生策略性知识。
如: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就设计这样一道题目“张师傅加工一批零件,头5天平均每天加工12个,刚好完成总数的1/4,问余下的还要几天加工完?”学生按常规解题思路是:12×5 =60(个),60÷ = 240(个),240- 240× =180 180÷12=15(天)。显然这样的解题思路清晰,但缺乏创造性。我就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总数除了用240个表示外,还可以用什么表示?问题和条件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能从整体上考虑还要用的天数吗?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马上展开热烈的讨论,形成新的解题思路:5天加工总数的 ,那么20可以完成整体“1”,可以用5÷ - 5 = 15(天)。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对同一问题,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逐渐培养了多元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