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鸳鸯盒“建鼓舞图”考释
曾侯乙编钟相关资料解读
曾侯乙墓编钟曾侯乙墓是公元前5世纪一位曾国国君的墓葬,墓主人叫“乙”。
所谓曾国,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
根据性质明确的曾国青铜器推断,曾国存续于西周早期至战国中期之间。
1曾侯乙墓出土的楚王熊章镈有明确纪年,相当于公元前433年,属于战国早期偏晚。
2400年后,曾侯乙(公元前478—433年)墓内出土了许多无与伦比的瑰宝,那些瑰宝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曾侯乙编钟。
编钟是由64件钟按音高秩序编排在一起的打击乐器。
曾侯乙编钟是迄今所知先秦时期件数最多的一套编钟,全套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
长架长748、高265厘米;短架长335、高273厘米。
上层分三组悬挂钮钟,中层分三组悬挂甬钟,下层则依长、短架分两组悬挂大甬钟。
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
最小钟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总重5000公斤。
编钟制作精良,全部用浑铸、分铸法铸成,并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
曾侯乙编钟每件钟均具备两个不同的音高,全套编钟音域跨五个半八度。
墓中还出土了用于演奏编钟的木槌和木棒。
这套编钟的钟及钟架、挂钩上共有3755字的铭文,内容为记录诸如音名、阶名、八度组等方面的乐律理论。
中国青铜钟的铭刻自商铙开始,整段成篇的钟铭最早见于西周钟,往往以单件铭和多件组合铭的方式,记录着祭祀、征伐、赏赐、册命、婚媾等事件,以彰显业绩和功勋,并明著后世。
在现知五百多件有铭文青铜钟里,绝大多数的铭文都与音乐无关。
如西周晚期南宫乎钟,甬部铭记:“司徒南宫乎作大林协钟。
兹钟名曰‘无射’”属于鲜见的实例。
曾侯乙编钟则出乎常规,其钟铭的内容除少量为记事之外,绝大多数是直接与编钟及其音乐相关的编号、标音及乐律理论,并有钟声应证和诠注,还有同墓所出的磬铭互通互证。
这是一部声、文对应,文、文相合,内容丰富、金光闪烁的乐律经典,一部迄今仅见的先秦乐律专著。
其铭文的全部内容,在传世的文献中绝无仅有。
阐述曾侯乙墓出土乐器概况
阐述曾侯乙墓出土乐器概况
曾侯乙墓是殷墟离宫东南侧的一座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
玉器以及牛、羊、猪等动物的残骸,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乐器。
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在中国考古史上是
罕见的。
据统计,共计出土各类乐器1200余件,包括方鼓、钹、镲、
铜铃、漏壶、瑶琴、箫、笙、簫等各种类型乐器。
另外,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在器形、材质、制作工艺、书法艺术
等方面也颇具特色。
比如,出土的方鼓多数为腰部加厚的中空方体,
将木槌敲打在鼓面上可发出浑厚的响声;出土的铜铃有整铜铃、半铜铃、镂孔铜铃等不同类型,各具韵味;出土的箫笙则多为夹壳式,并
装有精美的银簇等配件。
而所有这些乐器都表明了殷商时期音乐的丰富多彩,也说明了古
代音乐的发展。
此外,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技术
水平和文化程度,象征着一个高度文明的古代王朝。
因此,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
这些宝贵的文物,使之不仅成为我们国家文化的瑰宝,更为我们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乐器学视域下曾侯乙墓乐器某些问题的阐释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李 虎:乐器学视域下曾侯乙墓乐器某些问题的阐释
65
分,可为四类,见表二:
表二音乐性能分类表
分类
节奏型乐器
旋律型乐器
节奏旋律兼备型乐器 校音器
特征
不能演奏旋律,在乐 有固定音高,能 既能演奏固定音高、 固定音高
队中起到规范节奏节 演奏旋律的乐音 旋律又能规范节奏节
拍的作用并通过体鸣 性乐器
拍且通过体鸣振动而
三、乐器的使用与组合形式
墓中出土的 125 件乐器的组合形式从考古实物与文献记载的“二重证据”视角审视可分 成:同类乐器的独奏、弹弦乐器组合、打击乐器组合、吹打乐器组合和吹弹乐器组合。
1、同类乐器独奏 编钟的独奏。曾侯乙编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音乐性能最完备的编悬“金”类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李 虎:乐器学视域下曾侯乙墓乐器某些问题的阐释
6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3
振动而发音
发音
乐器名称 建鼓、有柄鼓、扁鼓、 十弦琴、二十五 编钟、编磬
均钟
悬鼓
弦瑟、篪、排箫 、
笙
出土件数 4 件
23 件
97 件
1件
在表二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乐器的性能与功用: 1、节奏型乐器:不能演奏旋律,通过体鸣振动而发音,在乐队中起到规范节奏节拍控 制行乐速度等作用。墓中出土的“革”类乐器——鼓,一共有 4 件,墓中室出土有建鼓、有 柄鼓和扁鼓,墓东室出土有悬鼓。 2、旋律型乐器:有固定音高,能演奏旋律的乐音性乐器。墓中属于旋律型乐器的有“丝” 类乐器——十弦琴 1 张、二十五弦瑟 12 张;“竹”类乐器——篪 2 件、排箫 2 件;“匏”类 乐器——笙 6 件。 3、节奏旋律兼备型:既能演奏固定音高、旋律又能规范节奏节拍且通过体鸣振动而发 音的“金”类乐器——编钟 65 件;“石”类乐器——编磬 32 件。 4、校音器:“丝”类乐器——均钟 1 件。 以乐器的礼乐功能分类来看,墓中室及墓东室皆有乐器出土,中室出土乐器有:编钟 65 件(纽钟 19 件、甬钟 45 件、楚惠王赠镈 1 件)、编磬 32 件、鼓 3 件、瑟 7 件、笙 4 件、 排箫 2 件、篪 2 件,总共 115 件;东室出土乐器有:鼓 1 件、十弦琴 1 件、瑟 5 件、均钟 1 件、笙 2 件,总共 10 件。 曾侯乙墓的中室出土的乐器组合是以钟、磬乐悬领衔的“金石之乐”,应该是用于典礼、 宴享贵宾等礼仪性的场合;墓东室出土的乐器组合是以笙、瑟领衔的“丝竹之乐”在娱乐性 方面要求较多的“房中乐”。这种同一墓葬既有“金石之乐”又有“丝竹之乐”的乐队编制, 也许能窥探出从“金石之乐”的辉煌逐步走向“丝竹之乐”崛起的蛛丝马迹?
高古玉殿堂:曾侯乙墓出土玉器赏析
高古玉殿堂:曾侯乙墓出土玉器赏析扳指玉带钩1玉带钩2“金缕”玉璜1“金缕”玉璜2龙纹玉璜1龙纹玉璜2龙纹玉璜3龙纹玉璜4双龙玉佩素面玉璧素面玉璜玉佩1玉佩2云纹玉壁1云纹玉壁2云纹玉壁3云纹玉璜1云纹玉璜2云纹玉璜3云纹玉璜4曾侯乙墓为中国战国初期曾(随)国国君乙的墓葬。
位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
葬于公元前433年或稍后。
1976 年发掘,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带钩,是目前所知较早的玉带钩,其形体与后世相比,浑圆粗短,凿制较为质朴。
它的发现,破除了过去一向认为的带钩之制始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说法,其历史文化价值巨大。
现将该墓出土的部分玉器图片帖出,作为战国初期古玉器的标准器,以飨各位。
曾侯乙墓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竖穴墓。
南北 16.5 米,东西 21米。
内置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土。
椁内分作东、中、北、西四室。
东室置曾侯乙木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内棺外面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
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
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
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
墓主45岁左右;殉葬者为13~25岁的女性。
墓中共出土随葬品万件以上。
其中曾侯乙编钟一套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青铜礼器主要有镬鼎2件、升鼎9件、饲鼎9件、簋8件、簠 4 件、大尊缶 1对、联座壶1对、冰鉴1对、尊盘1套2件及盥缶4 件等。
其中尊盘系用先进的失蜡法铸造,表现出战国时期青铜冶铸业所达到的高水平。
墓中还出土了编磬、鼓、瑟、笙、排箫等大量乐器,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出土的一件漆木衣箱盖上,绘有包括青龙、白虎、北斗图形及二十八宿名称的天文图像,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国家之一。
墓中还出土金盏、金杯、金带钩及长达48厘米的十六节龙凤玉挂饰,是曾侯乙生前奢侈生活的具体写照。
许多青铜器上有“曾侯乙乍Вㄗ鞒郑”之类铭文,为判定墓主提供了证据。
曾侯乙墓因出土的一套大型编钟而闻名于世,然其墓出土的玉器亦极负盛名,可与编钟、兵器等并称擂鼓墩出土文物之三绝,出土玉器数量多达300余件。
战国古玉鉴赏之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玉器
战国古玉鉴赏之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玉器123456789上图为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十六节龙凤玉佩,长达48厘米,用5块玉料琢制而成。
器面分别雕琢有龙、凤、螭等形象,并间饰几何纹,工艺复杂,难度极大,可谓战国早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123上图为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四节龙凤玉佩,长9.5厘米,宽7.2厘米,厚0.4厘米,由一块玉料雕琢成相连的四节,可以自由卷折。
12上图为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玉琀,共21件皆出于墓主人的口腔和颅腔内,皆为仿生圆雕,有玉牛、玉羊、玉猪、玉犬、玉鸭、玉鱼,此处只有12件。
12345上图为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金缕玉璜,和田青白玉,由三段金缕将断为两段的玉璜缀合而成。
玉璜边缘有对称的齿脊,两端各琢成圆目、张口的龙首。
璜身以索纹为界作三区,每区皆雕琢隐起的不规则云雷纹和蚕纹。
12上图为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玉璜,和田青白玉。
器表有光泽。
周边有对称的齿脊,两面雕琢虺纹,中部上下边缘刻斜线纹。
玉璜中部顶端钻一孔。
12上图为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一对S形龙玉佩,左侧S 形龙玉佩长1.5厘米、宽8.7厘米、厚0.6厘米,右侧S形龙玉佩长11.3厘米、宽8.7厘米、厚0.6厘米,青黄色和田玉,龙体中腹钻一孔,可供系佩。
12上图为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兽面玉琮,通高5.4厘米、宽6厘米、中部直径6.6厘米、孔径5.5厘米。
半透明和田青黄玉。
1234上图为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透雕玉璜,长16、宽4.6、厚0.4厘米,青白色和田玉,透雕成四条对称的夔龙,龙作曲身,另有六条龙。
一面平素无纹,可能与另一块透雕玉璜合组成一套佩戴。
123上图为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双鸟纹拱形玉佩,长5.9厘米、宽4.2厘米、拱高和厚皆为0.5厘米,半透明和田青白玉。
此佩作圆角长方形,透雕出向背的两只风鸟,立姿、头部向下弯曲、椭圆眼睛、尖喙、凤身作S形回旋卷曲,凤尾向下回旋。
曾侯乙墓二十八宿 漆箱 五面图象新发现 一、盖面
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五面图象新发现一、盖面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五面图象新发现一、盖面文/李守力本文试图破译湖北随州曾都区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古天文图(战国黑漆朱绘二十八宿图匫)。
分别对五个面出现的星点纹、图案和二十八宿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发现一:古太极图的最新发现。
发现二:"火"字与"火历"。
发现三:"斗"字指向四象主星。
发现四:古易的原迹。
由于本人知识非常有限,行文显得非常粗陋,撰写本文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以此求教于方家。
一、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简介:一九七八年夏,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一战国时期的古墓,称为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又有人称为曾侯乙墓。
墓内随葬品有乐器、青铜礼器、金器、玉器、木器、竹器和竹简等,共七千多件。
在这众多的随葬品中,有一木箱,箱呈长方形,通长82.8厘米,宽47厘米,通高44.8厘米,内髹红漆,外以黑漆为底色,加施红彩。
彩绘的内容是:盖面正中朱书一篆文的大"斗"字,环绕"斗"字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二十八宿名称,并与《史记天官书》的二十八宿名称基本相同。
盖顶两端分别绘出青龙、白虎。
在亢宿之下有"甲寅三日"四个字。
衣箱两端面,一面绘似蟾蜍图、星点纹;另一面绘似大蘑菇云纹、星点纹。
两侧面,一面绘两兽对峙、卷云纹、星点纹;另一面无花纹。
这件衣箱是我国迄今发现记有二十八宿全部名称、并以之与北斗和四象相配的最早的天文实物资料,说明我国至少在战国早期就已形成二十八宿体系。
二、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盖面天文图解说: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的命名就是来源于它的盖面有二十八宿。
曾侯乙墓下葬的时间一般认为在公元前433年或稍后,可见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就已经有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天文体系了。
下面我首次为二十八宿漆箱的几个侧面确定位置,绘有二十八宿的为盖面,这是无可非议的,而东面、北面、西面、南面的确立是我考证的结果,后面将详述个中缘由。
国宝小档案——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
国宝小档案——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上)“不起眼”的漆盒1978年2月底,武汉空军某部雷达修理所因工作需要,打算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东团坡一带扩建厂房。
就在开山炸石的过程中,爆破工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红砂岩中炸出一大片褐色的土层。
正当他们疑惑之时,一位领导刚好前来视察工作,他怀疑这是一处大型墓葬。
果不其然,工人们无意间发现的褐色土层,便是日后鼎鼎有名的曾侯乙墓的封土堆,而我们所要说的这件国宝级文物——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正是出土于这座墓葬之中。
曾侯乙墓规模宏大,随葬品丰富,共出土各类器物1.5万余件,其中为世人所熟知的有曾侯乙编钟、尊盘、青铜建鼓座、十六节龙凤玉佩、大尊缶、云纹金盏等。
相比之下,鸳鸯形漆盒并不突出,甚至有些“平庸”。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尽管这件漆盒看似“不起眼”,却被列入了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要知道目录上只有195件(套)文物,能入围的个个都是万里挑一、精品中的精品。
鸳鸯形漆盒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能成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呢?我们不妨先在漆盒上寻找一下线索。
鸳鸯形漆盒为木胎胎质,由两半胶合而成,整体看上去像一只浮水的“鸳鸯”——翅膀微微上翘,尾部平伸,双腿蜷曲。
器身肥硕,内部凿空,背上有一长方形孔,上有一个浮雕夔龙盖。
颈下有一圆形榫头,可嵌入器身颈部的卯孔内,头部能自由旋转,拔出后里面的榫眼可作为出水口,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漆盒全身以黑漆为地,以朱红和金黄两种色彩为饰。
工匠们在器物头颈、胸部、背部等地方描绘出鳞纹、锯齿纹、菱格纹,来模仿鸟类羽毛。
漆盒腹部最开阔、最显眼的地方绘制有两幅乐舞图。
其中一幅为《撞钟击磬图》,画面正中央绘有两层柱架,上面一层用绳子悬挂两个甬钟,下面一层悬挂两个磬,一个鸟首人身者,手持钟棒背向撞击编钟。
另一幅为《建鼓舞图》,以兽为鼓座的建鼓立于中央,鼓的右侧是一个带着鸟形冠的人,双手各持一个鼓槌,似乎正在奋力击鼓;左侧是一个戴冠佩剑的武士,随着鼓点翩翩起舞。
细图解析曾侯乙墓出土“十六节龙凤玉佩饰”
细图解析曾侯乙墓出土“十六节龙凤玉佩饰”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城西一公里的擂鼓墩,1978年发掘。
此器出土时位于墓主头部,可能为冠上的玉缨(帽带)。
“十六节龙凤玉佩饰”
国宝级文物“十六节龙凤玉佩饰”,长达48厘米。
全器采用分雕连接法,用5块玉料分割对剖,之间再以玉环相连,制成可以活动折卷的16节。
其上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形态各异,生机盎然。
并饰有变形龙纹、谷纹、云纹、鳞片纹、绞丝纹、斜线纹等,布局严谨,对称考究。
采用镂空、浮雕、阴刻等技法,在连接各节的环除5
块玉料各自透雕而成的固定或活动的环之外,另增加3个可拆装的榫卯合成的活环和一个玉销钉。
设计之巧妙、玲珑剔透;工艺之精湛、无以复加,代表了当时玉器雕琢工艺的最高成就。
局部细图
局部细图
局部细图
局部细图
局部细图
局部细图
局部细图
局部细图
局部细图
局部细图
局部细图
局部细图
局部细图
局部细图
局部细图
局部细图
局部细图
局部细图
局部细图
局部细图
局部细图
局部细图。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漆木用器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之漆木用器我国使用漆器的年代很早,考古发现在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已有漆器。
因其不易保存,战国以前的漆器仅有零星发现。
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木竹器(不计漆木乐器、兵器的杆、盾、漆甲胄等)共有230多件,是先秦墓葬出土最多的。
器类有食具(杯、盘、勺、豆)、用器(盒、箱、梳、架、桶)、仪式用器(俎[zǔ,音组]、案、禁)以及葬具漆棺等。
制作特点较为厚重,多是剜凿而成。
以食具为例,没有楚、秦、汉墓中常用的卷制、镟制。
纹样风格是既有简练的线条勾勒又有精工彩绘的神话故事,如在漆棺和鸳鸯盒上绘制的漆画,它们表现出了融合中原和南方文化的艺术特点。
透雕漆禁,通高52、面长宽均55、底座长宽均41.8厘米,用器。
禁面由整块厚木板雕凿而成。
禁面阴刻云纹并加朱绘,四角各浮雕两龙,四腿圆雕成兽形。
禁座绘云纹、草叶纹,兽形禁足绘鳞纹和涡纹。
全身以黑漆为地,朱绘花纹。
彩漆木雕梅花鹿。
出自东室。
出土时与笙、瑟同处,漆木鹿在我国古代人们的心目中是吉祥美好的象征。
在楚地先秦墓葬中,鹿形漆器发现较多。
其身上的方孔,可能用来插小木鼓。
这座墓出土两件漆木鹿,鹿身为木雕,头插真鹿角,形象稍异。
这件彩绘鹿的四肢蜷曲,昂首凝望,神态自若。
浮雕兽面纹漆木案。
案面浮雕兽面纹,案腿为鸟形。
彩漆木瓒,酒器。
瓒是带圭形柄的杯子,用于古代的祼(guàn,音冠)祭礼(以酒祭地),有玉、青铜、木等质地。
该器饰云纹,杯身两侧分别有圭形柄和耳。
双耳桶杯。
出自中室。
口作椭圆形,身作筒杯形,上粗下细,两侧竖着伸出两扁耳,耳呈圆弧状上翘与口平齐,贴近杯身。
素漆木食具箱共出土有两件。
这套食具箱内装铜盒、铜鼎、铜罐、铜勺等。
铜盒是装饭的,铜鼎是装肉的,铜罐是装酒的。
从箱内容积不大,器物放置有序以及箱上用于栓绳的铜扣来看,酒具箱和食具箱可能是墓主人生前外出时所使用的一套野餐用具。
彩漆木雕龙凤纹盖豆,通长34.5,高31.5,宽21.5cm。
食器。
曾侯乙墓漆箱盖天文图与二十八宿的起源(二)
曾侯⼄墓漆箱盖天⽂图与⼆⼗⼋宿的起源(⼆)(2006-06-25 22:19:08)转载▼分类:缪斯⼥神殿四、铁证如⼭:曾侯⼄墓漆箱盖星图中国⼆⼗⼋宿形成的具体时间,竺可桢先⽣曾作过长时期的研究。
最初,他根据岁差推算,认为公元前4300-前2300年,沿⾚道±10°分布的星宿,属于⼆⼗⼋宿的有18-20宿。
如果⼆⼗⼋宿是沿⾚道划分的话,则很有可能形成于此时。
⽽这⼀时期正好与五帝时期相当。
竺可桢先⽣进⼀步推论说,⽜、⼥两宿的距星本来是牵⽜(河⿎,天鹰座α)和织⼥(天琴座α)两星,后来才被⽜宿⼀(摩羯座β)和⼥宿⼀(宝瓶座ε)替代。
但⽬前织⼥在河⿎西,不符合⽜、⼥的顺序,经计算,公元前2400年,河⿎在织⼥西。
这是否意味着⼆⼗⼋宿形成于公元前2400年? 1951年,竺可桢先⽣计算了⼆⼗⼋宿与天球⾚道的最佳会合年代,发现公元前4500年⾄前2400年间相合的,有12宿之多。
如果把观测范围扩⼤到南北⾚纬8度间带形区域内,则有18⾄20宿相合。
如果将黄道与⾚道星座加以区分,则⾚道星宿可以全部容纳。
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间,⾚道星座的位置与⾚道最为符合,所以他⼜将⼆⼗⼋宿形成的时间改在殷末周初。
1956年,竺可桢先⽣再次修改⾃⼰的观点,认为⼆⼗⼋宿的形成不会早于公元前四世纪。
郭沫若认为,⼆⼗⼋宿,“其制并不甚古,单独之星名于古虽已散见,然其积成为之⽉躔之系统者,当在春秋以后。
”钱宝琮先⽣也认为,黄道⼆⼗⼋宿成⽴于战国,⽽⾚道⼆⼗⼋舍则成⽴于春秋。
新城新藏认为⼆⼗⼋宿形成于周初以前,因为当时不仅能从新⽉的出现逆推朔⽇,⽽且在《尚书》和《夏⼩正》等⽂献中已经有了⼆⼗⼋宿的某些星名。
饭岛忠夫则认为,⼆⼗⼋宿以牵⽜初度为冬⾄点,按岁差推算,⼆⼗⼋宿当形成于公元前396-前382年间。
⽽在此之前,《诗经》已经提到⽕(⼼)、箕、⽃、牵⽜、织⼥、定(室、壁)、昴、毕、参等宿,可见⼆⼗⼋宿中重要的恒星都已认识。
曾侯乙墓解说词(2)
《新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未定稿)由于陈列未完成,展品可能有所变动展标:浮雕壁画展标内容:二十八宿图、十二只凤凰、墓坑轮廓。
象征意义:敬畏天地、与自然和谐,化生命为宇宙。
十二只凤凰,来自瑟、均钟,十二律。
象征:天籁,天籁,自然之声,宇宙的语言,上界的歌声新的曾侯乙墓展览共分8个单元第一单元:曾国之迷第二单元:墓主与年代第三单元:青铜器第四单元:乐器第五单元:漆木竹器第六单元:衣箱第七单元:金玉器第八单元:兵器、车马器、竹简和以往展览不同的是增加了第一单元曾国之迷和第六单元衣箱。
第一单元:曾国之迷欢迎各位来湖北省博物馆参观,现在由我向各位介绍曾候乙墓出土文物展览。
1978年,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县,也就是现在的随州市境内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墓葬——曾候乙墓。
墓内出土青铜器、乐器、兵器、车马器、金器、玉器、漆木器以及竹简等共15000余件文物,许多都是罕见的珍品。
这里展出的是这批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这些珍贵的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以展现2400年以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随州市,位于湖北省的中北部,长江以北,汉水以东,距武汉市西北155公里。
在随州城关西北郊,有一个叫作“擂鼓墩”的地方。
这一带是山峦起伏的丘陵地带,山从西蜿蜒至此。
山的东端有一个山包,叫“东团坡”,这里发掘的大墓就是曾候乙墓,也称作擂鼓墩一号墓。
(东团坡以西100多米的地方有一个略小的山包,叫作“西团坡”,1981年在这里发掘了一座年代晚于曾候乙墓的战国时期的墓葬,称作擂鼓墩二号墓)。
曾候乙墓是配合基本建设发掘的。
1977年9月,解放军空军雷达修理所扩建厂房,在平整东团坡红砂岩的山岗时,发现了一片青灰色土,当时任雷达修理所副所长的王家贵是个业余的文物爱好者,他怀疑有古墓,于是报告了有关文化部门。
禁止出境文物(165)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
禁止出境文物(165)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
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高16.3厘米,长20.4厘米
文物年代:战国
出土信息: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馆藏地点:湖北省博物馆
木胎。
呈鸳鸯形,由两半胶合而成,颈部作圆形榫卯结合,插入器身,头可自由转动。
器身内部剜空,北部开有长方形孔,覆以浮雕夔龙纹盖,尾平伸,翅膀微微上翘,足作卷卧状。
通体髹黑漆地施艳丽彩绘。
颈部、前腹、足部均朱绘鳞纹,间饰黄色细点。
腹部两侧绘两幅及其精彩的漆画:左侧绘撞钟、击磬场面;右侧绘击鼓、舞蹈场面。
此器形象逼真,情趣高雅,器物造型与所绘漆画均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代表了战国漆工艺及漆画水平。
鸳鸯形盒右侧击鼓舞蹈图
鸳鸯形盒左侧撞钟图
曾侯乙墓西室有十三具陪葬棺,每口棺内都有一具人骨架,均为女性,彩漆木雕鸳鸯形盒的头部就是在西室的二号陪葬棺内找到的,据推测。
这口棺内的女子应该就是鸳鸯盒的主人,而这个鸳鸯盒可能是她的化妆盒,是作为她的心爱之物随葬的。
曾侯乙墓的埋葬时间,据墓中铜器铭文可确定在公元前433年或稍晚,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由此提供了此漆器的具体年代,十分珍贵。
——完——图文由【博古格物】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里“觅”国宝(下)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里“觅”国宝(下)(国宝之五——云纹金盏)继续在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墓”里与“国宝”面对面。
-国宝之五,云纹金盏(包括金漏匙),金质的容器。
金盏重2156克,金漏匙重56.45克,据说这是至目前为止我国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那个年代存世的黄金制品大多为一些片状饰品。
-国宝之六,联禁铜壶(没拍好)。
上面两尊铜壶,乘酒的。
下面为铜禁,放置铜壶的。
据介绍,铜禁的出土量很少,迄今为止只有寥寥的数件,有的还在国外,故更显珍贵。
-国宝之七,龙凤玉挂饰(没拍好)。
整体为一条大龙,用了5块玉料以及玉环、玉锁钉雕制成,可以活动卷折。
采用了透雕、浮雕、阴刻等技法,在上面雕出37条小龙、7只凤和10条蛇。
-九件“国宝”,就这七件还马马虎虎。
其它两件拍糊了,分别为大尊缶和青铜冰鉴,“百度”上有图片有介绍,不转贴了。
总之,馆内展品丰富,目不暇接。
-“国宝”之外,还拍了一些别的展品,选一些马马虎虎看得过去的呈上。
建鼓铜座。
是乐器的附件,用来承插建鼓贯柱,稳定建鼓。
-金杯。
-金质“大黑天”舞姿神像,系帽饰。
-出土的青铜器所占的比重很大。
-一尊没记住名字的青铜器。
-除了上一集见到的编钟、编磬外,曾侯乙墓中还出土了鼓、瑟、笙等大量乐器。
彩漆瑟。
-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有二百多件,是楚墓中年代最早也是最为精彩的。
除了上述的彩漆瑟外,还拍了一件精美的“彩漆木雕鸳鸯形盒”。
-彩漆武士皮甲胄(复原后),是我国迄今最早的皮甲胄。
-还有大量的玉器。
玉琀。
-没拍清楚,将后面的挂图拍了下来。
-云纹玉梳(挂图)。
-兽面纹玉琮。
据介绍,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外方内圆,上下贯通。
外方代表地,内圆代表天。
用于“沟通”天地的法器。
-宝贝太多,拍下来的太少,就此打住。
建议博友找机会前往观赏,不会后悔的。
湖北“省博”与其他地方的博物馆一样,参观免费。
武汉的“酷一点儿”博友在昨天的博文后留言,湖北“省博”正在扩建二期工程。
到时将会有更多的宝贝展出,供大家观赏。
曾侯乙墓漆画“杂悬”图及其实验心理学解释
作者: 武家璧
作者机构: 荆州市博物馆
出版物刊名: 音乐研究
页码: 23-3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曾侯乙墓;实验心理学;漆画;音乐舞蹈;发掘报告;实物资料;审美艺术;乐舞图
摘要: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一件鸳鸯形漆木盒(图1左)①,漆盒的两侧各绘一幅漆画乐舞图,据发掘报告《曾侯乙墓》描述鸳鸯盒一侧所画为“击鼓图”,描绘一人击鼓、一人起舞的情景,或称为《击鼓舞蹈图》②;另一侧绘有“撞钟图”,或称为《撞钟击磬图》(图1右)③。
这是关于先秦音乐舞蹈和审美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古玉界:漫谈湖北随州曾侯乙墓那些奢侈玉器!
古玉界:漫谈湖北随州曾侯乙墓那些奢侈玉器!曾经,一位战国年间的曾国国君,因墓中陪葬的一万五千多件文物以及为数众多的稀世珍宝而名扬天下。
其中,玉、石、水晶、琉璃等各类玉器达到500多件,且以佩玉居多。
在那群雄争霸的年月中,小小曾国在治玉方面睥睨天下、傲视群雄的辉煌。
我们从湖北博物馆的馆藏中精选了20件曾侯乙玉的高清大图,以飨各位看官。
玉琀曾侯乙之奢,从玉琀就可见一斑:他口腔和颅腔内的圆雕玉器,有21件之多!包括6只牛、4只羊、3只猪、3只鸭、3条鱼、2只狗,虽仅有米粒大小,却刻画入微,鱼鳍、猪鬃等动物特征简练而逼真。
十六节龙凤玉挂饰曾侯乙玉的分雕连接成型和活环工艺,堪称鬼斧神工。
这件位于他的头部附近,玉料呈青白色,由5块玉料分别对剖,但并不切断,而是将连接处小心磨成固定或活动的圆环,再用3个榫卯合成的椭圆形活环及一根玉销钉,连接成一条卷折自如的大龙,总长48厘米。
细部图全器共由16节玉器组成,雕出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在第14节和第15节上出现凤爪抓蛇画面,灵动而富有生机,实为古代玉雕的上乘精品。
玉剑位于曾侯乙腰间,玉色青白,体型扁平,呈一把带鞘剑的形象,分剑首、茎、格、璏、鞘、珌5节,各节交接处以金属相连。
剑首与剑格有透雕和阴刻的纹饰,其余构件均作素面,呈现天然的美玉本色。
玉半琮玉琮始见于良渚文化,是可以沟通天地的法器。
这件出于曾侯乙背部,器表抛光精良,透雕动物灵巧可爱。
透雕龙纹玉璜青黄色,器身透雕成四条对称的龙,龙身蜷曲,龙首反顾。
下方左右雕有两条相对称的蛇,首尾弯曲。
曾侯乙身上佩戴有36件玉璜,其中透雕龙纹玉璜共4件。
鱼形玉佩弯曲呈半圆形环,犹如鱼儿跃出水面。
鱼身边缘有坡角,鱼尾较尖。
全器通体无纹饰,以光洁表面展现出造型的生动灵巧。
素面蟠龙玉佩曾侯乙的龙形玉佩也有不少,这件为单龙形,两件一组。
黄绿色玉,器面残留制作时切割的痕迹。
龙呈螺旋状盘曲,龙首上扬,嘴部微微张开,卷尾上翘。
玉韘韘即扳指的前身,这件青黄色玉,出于曾侯乙左手处,有研究认为说明这位国君可能习惯用左手拉弓。
解读曾侯乙编钟,必须从狗说起之三战国楚墓《人物夔凤帛画》是曾侯乙所绘
解读曾侯乙编钟,必须从狗说起之三战国楚墓《人物夔凤帛画》是曾侯乙所绘《阿尔兹海默狂想》有记:门外家丁通报:“二少,楚人郑长袂拜见。
”曾二急忙对夷禾说:“快,跟我来,郑袖来了。
”夷禾诧异的问道:“郑袖......?”曾二道:“快走,你见了便知。
她是个急性子。
”二人匆忙关好门,走到前厅。
一女仆引着一个蒙面华服的女人已站在厅里。
曾二躬身施礼道:“随曾二拜见楚妃。
”郑袖大剌剌的说:“拜什么拜?刚才在外堂很不尽兴,快,给我独奏一曲可否?想我堂堂大楚,竟无一尔等人才。
我真该把你抓了,回去慢慢享受。
”曾二笑了笑,说:“曾二召之即来,何须楚妃劳心。
不知您今日想听什么?”郑袖说:“你可有新作出来,上次我看的那些精样可做出来了?”曾二眼珠一转,说:“噢...,未曾做出。
夫人,越国潭嗣囤铜惜售,我有心没铜啊?”郑袖说道:“噢?他还敢为难你?好,我知道了。
”曾二边说边把郑袖引到侧厅,侧厅里摆着满屋子的编钟和各种乐器。
郑袖坐到宾客席上,拿起身边的百龙绕铜镇,爱不释手的抚摸着。
说:“好,如此巧夺天工,真好。
”曾二说:“夷禾,去唤乐工和俞瑞兄过来,我要给楚妃合奏一曲清音雅乐。
”夷禾应答后走出去。
、、、夷禾和俞瑞走在前面,后面跟着十几个美妙少女。
俞瑞说:“夷禾,二少如此郑重,可是帝君徂否?”夷禾说:“不,你是楚人,怎会不认识郑长袂?”俞瑞摇摇头,说:“郑长袂?不认识。
”夷禾带着几人进了乐房,郑袖侧身站在影壁前,曾二正在给郑袖画像。
画面上,一个女人侧身而立,身着缀绣卷云纹的宽袖长袍,袍裾曳地,发髻下垂,顶有冠饰,正是郑袖此时女扮男装的着装。
人物头部的前方,一凤鸟引颈张喙,双足作腾踏状,翅膀伸展的在飞。
画面左边画了一条张举双足、体态向上升腾的龙。
郑袖说:“上次你给惠王画的《御龙图》,我看了就喜欢,我不能御龙但可以御凤啊。
”曾二说:“夫人喜欢就好,礼乐本是曾二所长,书画就见拙了,只要您不嫌弃就好。
”郑袖走过来看了看那幅画,说:“怎么会?咳,我啊站着就累。
曾侯乙墓出土的国宝级文物:件件精美绝伦,图8至今无法复制
曾侯乙墓出土的国宝级文物:件件精美绝伦,图8至今无法复制【曾侯乙复原相貌】曾侯乙,姬姓,氏曾名乙,生卒年不详。
曾侯乙是战国时期南方姬姓曾国国君,但是史书查无此人。
1978年,曾侯乙的墓地在湖北随州被考古发掘,出土了15000多年件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精美的内外棺等,同时出土的文物还有大量兵器、乐器、铸造精美奢华的漆器、青铜器等,震惊全世界。
(这一组照片反映了曾侯乙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它们都是国宝级文物,目前收藏于湖北博物馆。
)【青铜编钟】曾侯乙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稀世之宝”。
编钟共65件,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件,另有搏1件。
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
编钟总重达5吨,是中国出土的最大青铜编钟。
【曾侯乙铜尊盘】曾侯乙尊盘无比复杂,铜尊上是用34个部件,经过56处铸接、焊接而连成一体,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颈部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
经过专家的研究,认为铜尊盘是采用失蜡法铸造,因为纹饰细密复杂,且附饰无锻打和铸接的痕迹。
【青铜鹿角立鹤】这件青铜器通高1.43米、鹤高1.1米。
鹤长喙上翘呈钩状,引颈昂首伫立,两翅展开作轻拍状。
拱背,垂尾。
鹤首两侧插有两支铜质鹿角形枝杈。
鹤的头、颈和鹿角上有错金几何纹饰,其它部位有铸成和镶嵌的云龙纹,铸造的非常精美。
【曾侯乙的外棺】曾侯乙外棺是首批国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此棺重约七吨,采用透雕、浮雕、圆雕等技法,彩绘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用笔自然流畅,文饰有云纹、三角形纹等,尤其以龙纹变化复杂,最具特色,系铜框架里嵌厚木板构成。
另外,外棺一侧的下方,还留了一个门洞,专家猜测这或许是为了让主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竹简摹本并附释文,方便楚简书法学习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竹简摹本并附释文,方便楚简书法学习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竹简摹本。
这批简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同时出土的还有著名的曾侯乙编钟。
这批简的时代以前曾定为春秋晚期,现在通常保守的认为是战国初期。
这批简中有字简为240枚,总共6696字,内容全部是遣策。
在出土这批简之前,也曾零散的出土战国时期的竹简,但是数量都比较少,这次是第一次出土数量巨大的遣策。
遣策主要是用于记载下葬时陪葬物品明细,所以这批简对研究东周时期的名物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这批简在整理时没有现在的拍摄高精仪器,所以初期拍照并不是很清晰,所以当时整理出土文字全部要做摹本
我们这里给大家展示的就是最早由原整理者做的摹本,基本反映了原简的情况。
不过摹本虽然能更直接清楚的观看字形,但容易出现误摹的情况所以无论是从学术研究角度还是书法练习角度,都不能忽视原简的对照分析。
最后我们给大家展示了两枚原简,大家可以对比感受一下原简与摹本之间的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肢 执 双褪 击建 鼓 。建鼓 左面 ,一位 高 大佩剑 武士 ,头 着 舞 图”实 际上为 “ 建鼓 舞 图 ”。 “ 建鼓 ”一 词 ,从 名 实 考 来看 ,是 “ ” 与 “ ” 建 鼓
曾侯 乙墓 出土 的乐器是 当时楚 人乐 舞文化集 大成 的展 两个 字组成 的谓 宾结 构词 。在 古代 典籍 中 , “ ”字具 有 建
作者 简介:范文南 (9 5 ),男,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 士后 ,辽 宁美术 出版社社长、总编。 16 ̄ 收稿 日期:2 1 — 5 1 020—7
・ 0l ・ 2
2 1年6 02 f l
第3I 第2 卷 期 Jn2 1 o.lNo2 u 0 2V 1 . 3
■侯 乙墓鸳鸯童 “ 建鼓舞 圈”考释
一
、
“ 建鼓舞图”中心乐器 “ 建鼓 ”考
蟒皮;亦有 以铜铸成者 。形制大小不一,多为圆桶形或扁
3 P6 建 ] 43 建 竖 乐 器 是 曾侯 乙墓 出土 的 主要 随 葬 品 之 一 ,乐 舞 文 化 圆形 , 中 空 。 ” [ ( 7) “ 鼓 ” 一次 取 “ ”的 “ 鼓 圆形 中空打击 乐器 ”之义 ,组合 而 在 当时 社会 生活 中 的重要 性可 见一 斑 ,在 对 曾侯 乙墓 的乐 立 ”之 义和 “ ”的 “ 器 以及其 图像 进行 研 究时 ,既 不能将 其 剥离 当时 的社会 文 成 了一 个新 的词 汇 。
要 从 曾侯 乙墓 鸳鸯盒 “ 鼓舞 图” 出发 ,考 证 “ 鼓”这 一 乐 器在 楚 文化 中 “ 仙 ” 建 建 升
和 “ 永生”作 用,考证击鼓乐师是装扮成 “ 鼓精 ”的巫师形 象,分析 鸳鸯盒实际上 以夸张解构的手法表现楚文化的祭祀场面,并与汉画像石 “ 建鼓舞 图”进行 比较,
地神 人 的作用 ,所 以,它 的作 用不 仅是 一种 乐 器 ,也是 一 木 ”通天 贯地 ,是 带有 生殖 崇拜 色彩 的形 象反 映 ,则 “ 建 建 种 在 祭祀 中以响彻 天地 的 声音 来通 天 的神器 。鼓 的初 始 形 木 ”本 身 就 带 有 生 命 生 生 不 息 的涵 义 。 由此 可 见 , “
.
中 圈分 类 号 :6 9 2 J0 .
文献 识 别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 19 -2 1) 20 1 .4 1 0 ・4 9( 0 2 0 -0 20
・ 文 南 范
曾侯 乙墓鸳鸯盒 “ 建鼓舞图’考释 ’
(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 南京,2 18 ) 1 19
摘
现 ,楚人 的乐 舞文 化一方 面 具有 中原华 夏 民族礼 乐之 制 的
“ 立 ” “ 立 ”的涵 义 ,在 《 文解 字》 中对 “ ” 的 竖 建 说 建
特 征 ;另 一方面 具有 南 方蛮 夷巫术 祭祀 文化 的特 点 。这种 解 释 为 “ ,立 朝 律 也 。 ”段 玉 裁 注 : “ 谓 凡 竖 立 为 建 今 。 P) ]7 鼓 说 文 化 的交错 融合 体 现在 当时 的艺术 作 品 中,展现 出 了一种 建 。 ” ( ‘7 对 于 “ ” 字 , 《 文 解 字 》 记 载 为 :
交 响 西 安 音 乐学院 学 报 ( 刊 ) 季
—
Ja i oX i n J u rna l f i a a g o X ' nCo ser o n vat , o 。, M i
-
2 1年6 02 月
第3l 第2 卷 期 Jn 2 1 o 31 u 02 V 1 No 2 .
名 为 “ 钟 图 ”。其 中对 “ 舞 图”的描 述为 : “ 撞 鼓 画面 中 中心 乐器 “ 建鼓 ”进 行分析 解读 。 “ 鼓舞 图 ”的 中心乐 器
部 绘一 建鼓 ,建 鼓立 于兽 形鼓 座之 上 ,一柄 长柱贯 穿于 圆 的形 制与 曾侯 乙墓突 出的 “ 建鼓 ”的形制 基本 相 同 ,鼓 中 鼓腔 ,具有 剖面 的意 味 。建鼓 右面 ,直 立一 兽 ,着 高冠 , 高冠 ,臂着 长袖 ,正 随鼓 声应节 而 舞,姿 态舒 展 。” [ 1 ] 空 ,以竖柱 贯之 ,柱 端饰有 羽葆 ,柱 下为 一兽 形座 。 “ 鼓
B 。 j 。 建 《 文解 字 》 中将 “ ”字释 为 “ 朝 律 ” ,是 依据 无 响 , 盖 天 地 之 中 也 。 ” [ 。 ’ “ 木 ”立 于 天 地 之 说 建 立 人 神 天子 具有 代天 行令 的权 力而 取 义 的,也就 是 说 “ ”字具 中 ,沟 通神 人 , 同时也 是 “ ”到达 “ ”之 世界 的媒介 建 建 有沟 通 天地神 人 的 内涵 ,在古 代 , “ ”同样 具有沟 通 天 之 物 。 同 时 ,建 者 ,键 也 ,是 男 性生 殖 器 的 象征 , “ 鼓
探 讨楚 乐舞 文化 以 “ 娱神 ”为 目的 ,图腾化 的祭 祀特 点。 关键 词 曾侯 乙墓 ; 鸳鸯盒 ;建 鼓舞 ;建 木 ;鹿 角立 鹤 悬鼓 ;虎座 鸟架 鼓 ;汉 画像石
在 曾侯 乙 墓 出土 的鸳 鸯 盒上 ,两 面 各绘 有 一 幅 “ 乐 化 背 景 进 行 单独 研 究 ,也 不 能将 文 献 记 载 的 内容牵 强 附 舞 图 ”, 《 国音乐文 物大 系 ・ 中 湖北 卷 》第三 章 《 曾侯 乙 会,生硬地套入这些乐器与图像中进行解说 。要对曾侯乙 墓 专辑 》第 1辑 将其 中一 幅命 名为 “ 舞 图” ,另 一幅 命 墓 鸳鸯 盒 “ 6 鼓 鼓舞 图 ”进 行深 入 的考释 ,首 先要对 这 幅 图的
浪漫主 义色 彩浓 厚 ,同时带有 理想主 义意 味的艺 术形式 。
“ ,郭 也 。春 分 之 音 ,万物 郭 皮 甲而 出 ,故 日 鼓 。 ” 鼓 [ (0 《 语大 字 典 》对 “ ” 的释义 第 一 项为 “ 2 P6 汉 ] 2) 鼓 打击 乐器之 一 。远古 时 以陶为框 ,后 世 以木为框 ,蒙 以兽皮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