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编辑出版的萌芽时期(上古至西周)
第二章 编辑出版的草创时期
文物可证实的学校最早为商代,因为殷墟甲骨文有“痒、序、学、宗”记载。 甲骨文中“教”写作“ ”
西周的学校:构成比较完备的学制体系,高度垄断,“学在官府”、 “官守学业” 国学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而设,按年龄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官 吏兼做教员 乡学只有小学一级,教员由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兼任
先秦诸子 儒家:创始人——孔子,《论语》、《孟子》、《荀子》等 道家:创始人——老子,宣传无为,主张小国寡民,辩证思想 《老子》、《庄子》 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葬,《墨子》 法家:以刑法治理国家,加重国君的权势,《管子》、《韩非子》 纵横家:苏秦、张仪,《战国纵横家书》 杂家:观点“兼儒、墨、合名、法”而不主一家,《吕氏春秋》
诸子书存在的问题:伪作 书籍编辑不是一次性的,传播过程中传抄者不断编辑。
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
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诸子之说兼而有之,超出学派的门户之见,独立 性强 有所取舍,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编选标准:取现实主义态度,不尚空言) 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使用两级分目法)
为此后大部头书籍的编辑提供了技术上的重要参考和保证。 《吕氏春秋》达到了战国时期书籍编辑的最高水平,标志书籍编辑走向成熟
帛书与帛卷
何为帛书? 写在绢、缯、缣、帛上的文字为帛书,亦称素书。(新石器时代 发现人工整治蚕茧,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常见丝、蚕、帛、桑等 字。。。)
帛书的时代与发现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中认为
“以帛写书,至迟亦当在周 季”,《晏子春秋》、《论语》、《墨子》 发现最早的帛书实物是战国中晚期之交的遗物,长沙子弹 库战国“楚缯书”
官学的衰落与私学的勃兴
原始状态的教育:文字发明之前,主要以传授如何制造和使用工具以及生产 生活经验为主。 如:燧人氏教授钻木取火、伏羲氏教授结网捕鱼,神龙氏教授制类耕作 特点:无特定组织与形式、尚未形成制度、与生产结合密切。
第一章编辑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编辑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编辑起源评述对编辑起源于何时,学界存在诸多不同的认识和分歧,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1.编辑产生于唐宋以后;2.编辑产生于殷商时期;3.编辑产生于人类符号创造时期。
1.编辑产生的社会条件,至少需以社会文化的普及程度和生产传播工具技术进步状况为前提,唐宋以前还不存在这样的条件。
2.编辑总是处于作者和读者之间,而在之前,我们看不见由于利用传播工具因而处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那种编辑所特有的社会关系。
3. 编撰不等于编辑。
第一种观点:编辑产生于唐宋以后随着编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编辑的起源又引发了进一步考证。
有不少学者认为孔子以前也有人做过类似的工作,只是史书上没有专门记载,但是从殷商时期就有甲骨典籍来看,编辑活动远不止于春秋时期,至少在殷商时期就有了编辑活动的萌芽,这可从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中得到证实。
第二种观点:编辑产生于殷商至先秦时期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上就有“编”字,“编”字由“册”与“系”合体而成。
许慎《说文解字·系部》曰:“编,次简也,从系扁声”。
清朝段玉裁注曰:“以丝次第竹简而排列之曰编。
”出土的殷墟甲骨不是杂乱堆放的,而且一摞一摞,分坑储藏,有的还有序号,有的有钻通的孔眼,可以串联。
这些甲骨除了正文,还有文字记录,如“妇好示”、“十屯有一”、“三册·册凡三”、“册六”等,这显然是用来表示编排者署名、甲骨的数量、编成的册数和册的次序。
这些甲骨文应该就是《尚书·多士》所载“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中的“典”、“册”,可以说是古代书籍的萌芽。
殷墟甲骨上的文字符号约4500多个(目前将近一半已被辨识)。
可见当时的文字已经能够做到基本的记事表意了。
甲骨是殷商时期文字的书写材料。
甲是指龟的腹甲与背甲;骨是指兽骨,主要为牛的肩胛骨。
殷墟甲骨文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卜辞。
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所以要敬天。
除卜辞之外,甲骨文中还有一些记事的刻辞,如记载战争中俘虏的数字、田猎收获的多少,以及封赏和祭祀的情况。
编辑出版的草创阶段春秋战国2
帛书与帛卷
写在绢、缯、缣、帛上的文字为帛书, 亦称素书。丝织文化起源于中国,为世 界公认。由于丝织物易朽,所以实物很 少见。20世纪以来,特别是马王堆帛书 的出土填补了帛书实物的空白。从文献 和实物结合而来,可以说帛书的使用在 春秋和魏晋之间,约有上千年的历史, 而战国至三国则是其盛行时期。
楚缯书。现存最早的帛书实物是战国中 晚期之交的遗物,长沙子弹库战国楚缯 书。盗掘。30或40年代,放在漆盒当中, 呈深褐色,图文不清。经复原当中文字 的书写方向互相颠倒,文750字,四周有 彩色绘图,并标有说明文字254个,其中 有帝名、神名、四季名称、并用白、黑、 朱、青四色绘制,书的四周有12神像, 每边3个,代表12个月,每像下有神名, 职司及该月宜、忌等,历书。现存美国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行格:书写用的帛书,一般先画上或织 上行格,称为界格和栏线; 尺寸:帛为二尺二寸宽,简长二尺四寸, 把帛与卷轴放在一起相差不多。
帛书的特殊用途
竹帛并行,同用于书写,但因两者质料和价格 上的差异,在使用上也有所不同。 竹简常用于起草稿,缣帛用于最后写定本。 帛书多用来记录有纪念意义的文字或重要事件。 在《汉书·艺文志》,除了一部分儒家经典,全 部的天文、历法、医药、卜筮著作是帛书,祭 祀祖先及神灵、占卜星相之书,通常多为缣帛。 汉代的谶纬一类书籍,也大多是帛书。
竹木简牍的形制
一部简牍书籍的制作方式及其形式,大 致如下: 1 1、刮削整治,“截竹为简,破以为牍”。 烘干,称为“汗青”或“杀青”。西北 少竹之地常有木材做简,多取白杨木, 柳木、松木为原料,因其色白,质软, 易吸墨汁。木简的长短宽窄与竹简相似, 较宽的称为“椠”,较宽的板称为 “方”,小木片称为“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章 第一节中国小学教育的萌芽与初步形成期(从上古到隋唐)
第二章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的历史脉络第一节中国小学教育的萌芽与初步形成期(从上古到隋唐)我国重视儿童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很早就产生了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场所。
根据文献记载和推测,在原始社会末期的虞舜时代,就已经有了类似“小学”的教育机构。
中国古代小学的产生,自然有一个漫长的从萌芽直至成熟的历史过程,从“庠”或类似性质的教育场所的出现,到规范、系统的儿童教育机构的确立,经历了纷繁复杂的变化。
一、先秦时期的小学教育(一)远古时代“小学”教育远古时期由于缺乏相关的文献资料,只能从零星的史料中得出一些有关小的介绍:《文献通考·学校考》:“有人斯可教,有教斯可学,自开辟则既然矣。
”说明从开始有人类,教育便随之产生。
《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通典·礼十三》:“有虞氏大学为上庠,小学为下庠。
”其中的下庠均为当时的“小学”教育机构。
由于文献资料的缺失,“庠”这一最早的教育机构,它是如何运转,担任教师一职的教育者们是如何产生的,接下来我们从国老和庶老的身份与生活经历中,来对当时的“小学”教育内容做出个大概的推断:“下庠”教授生活、生产知识,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当时农业为主的社会情况也是紧密联系的,教授他们生产、生活常识。
(二)夏、商、周时代的小学教育1、夏代小学教育的萌芽“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是夏、商、西周统治者共有的国策,这种政治上的策略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策略的制定和发展,使得军事教育和宗教教育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夏代由于战乱频繁,其教育侧重于习武。
我国的小学教育独立形态的萌生可能也是在夏代中后期。
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学校产生所需要具备的的一些基本的社会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加之,夏代已有较为成熟的文字,就使得学校教育开始萌芽。
从有关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有关夏代学校的记载:《古今图书集成·学校部》:“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
编辑出版史考试笔记
出版史复习笔记一、编辑出版图书的概念起源二、中国古代出版史的特点分析(一)、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二)、文献载体资料众多(三)、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编辑出版工作(四)、具有编校著合一的特点。
(校雠,如《史记》)(五)、较早的建立了目录学。
(刘向父子《别录》。
辨章学术)(六)、世界上典籍最多、图书最多最丰富的国家。
(地方志)(七)、图书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美观、讲究装帧设计。
图书形制:简牍制度、卷轴制度、册页制度。
(八)、中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是图书发行事业发达的国家。
(九)、图书遭遇厄运,损失惨重。
(“皇史”)(十)、编纂了许多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巨作。
(《皇览》)三、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分期萌芽,草创,奠基,初兴,发展,壮大,兴盛,变革,斗争(一)萌芽时期(上古—西周)1、文字产生(1)结绳记事(2)契刻(3)图画(象形文字)2、早期的文字载体(1)陶器(2)甲骨(3)青铜器(4)玉石(石刻)(5)竹木简牍(二)草创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1、学术下移:养士战争先进思想由上层贵族下移到平民阶级百家争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2、春秋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1)图书的编纂、校勘与考辨孔子、子夏:择善而从校对:活校法(校是非)死校法(校异同)(2)孔子编辑活动的特点“述而不作”六经:五经+《乐》《文言》《系辞》特点:①明确的编辑意图:传达思想、恢复周礼②科学的编辑方法:“疑”3、战国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初期:《论语》中期:孟子《梁惠王》后期:汇编成书末期:《吕氏春秋》(三)奠基时期(秦汉时期)【重点】1、秦朝的文化政策统一了文字——书同文焚书坑儒2、两汉的文化政策废除禁书令招生编纂图书,“聚书”策略3、两汉时期图书机构与编校活动图书机构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兰台(藏存儒家经典,兰台漆书)东观秘书监图书的编校活动:A西汉B东汉熹平石经(将儒家六经、《论语》刻于石碑上供人阅读)4、秦汉时期的出版物石刻课本(仓颉篇)、字书、《尔雅》、《说文解字》、《方言》、《史记》《东观汉记》、《伤寒杂病症》、《甘石星经》《九章算术》5、两汉时期的图书贸易槐市书肆书佣(从抄书为生)(四)初兴时期(魏晋南北朝)1、编辑出版活动机构:秘书监(1)编制书目(将书目录化)《中经》→《中经新簿》(2)编修史书(3)编辑类书《皇览》2、新兴的出版物形式(1)别集(一个人的很多作品集合在一起)和总集(很多人的作品集合在一起《玉台新咏》)(2)韵书(3)姓氏谱(家谱)(4)翻译文献(佛经《四十二章经》)(五)发展时期(隋唐五代)1、图书的典藏与整理(征书)2、图书编辑活动刊定经典《五经》→《五经正义》政书出现佛教文献的发展(玄奘)3、雕版印刷术4、图书贸易活动实物图书货币图书(六)壮大时期(宋辽金元)活字印刷书广告(出版物上关于出版社社址的印制)(七)兴盛时期(明,清前期)翰林院《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文字狱资本主义萌芽小说戏曲(八)变革时期(清中后期)技术方法的变革书籍形式(线装→精装、平装)图书内容(先进思想)图书类型(报纸杂志连环画)图书发行方式(出版社书局)(九)斗争时期(中华民国1911-1949)“五四”运动新旧思想斗争《新青年》陈独秀白话文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战争两大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张元济王云五)创始人第一章: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建立和发展(1949.10-1956.12)第一节:人民出版事业基础的稳定一、中共中央对出版事业的指示和采取的重要措施(一)周恩来指示将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人员主力逐渐转入解放区(二)中共中央发布对解放区新闻出版事业的政策指示和处理办法(三)建立全国性统一集中的出版领导机构(出版委员会)二、出版委员会的主要工作(1949、11建立出版总署,出版委员会→出版总署出版局)(一)出版工作1、政策性文件2、筹备《毛泽东选集》3、出版“干部必读”12本新华书店解放社→人民出版社(二)建立中私合营的出版社中小学教科书华北联合出版社上海联合出版社(三)统一华北书店工作(四)调研全国出版事业的概况(五)举办业务训练班(六)接收苏联赠书(对外交流的窗口)(七)筹备召开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事业的决策和措施一、1949年—1956年图书出版概况(一)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大量翻译出版(二)学术研究著作成绩显著(三)中外文学作品(四)科学技术书籍(农业生产的发展)(五)古籍管理二、出版机构的成立与演变新闻总署和出版总署中央1954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成立地方省市新闻出版局(处/室)【重点】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事业采取的重要措施(一)新华书店的统一(会议1949.10.3 《关于统一全国新华书店的决定》)1、在北京建立新华书店的总管理处2、在全国各大行政区建立新华书店总分店3、建立市分店4、建立县支店5、出版部、厂务部、发行部分工1951年全国新华书店的统一工作完成(二)出版发行印刷实行专业化分工(编印发)人民出版社(出版部)新华印刷厂(厂务部)新华书店(发行部)(三)对私营出版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种经济成分:公有、集体、私营第一阶段(1950--1953)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1951)第二阶段(1954--1956)第一个五年计划(四)加大建设国营出版社的力度公有80家公私合营17家(五)“一五”计划15年远景规划(六)处理反动的、淫秽的、荒诞的图书(七)重视提高出版物的质量1、重视书评工作的开展1951年《关于全国报纸期刊均应建立书报评论工作的指示》2、重视图书校对工作三审三校制度五审五校制度(一校样,二校样,清样)3、为提高出版物的质量而奋斗4、建立“三审制”(一稿二稿清样)四、图书发行工作的变化《关于加强农村图书发行工作的联合指示》第二章:出版事业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1957.1—1966.4)第一节: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中的出版事业1957.4.27《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P54—P58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第二节:“大跃进”运动期间的出版工作一、出版界的“大跃进”运动从上海开始迅速推向全国P601957.5 反浪费反保守1958 “双反”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倡议书1958.3.10全国出版工作跃进会议“学先进、赶先进、比先进”二、出版数量大幅上升,出版质量大幅下降(一)追求数量指标(多、快)(二)图书质量低劣1、滥编书籍2、出版技术问题多3、图书装帧质量差(三)滥出丛书三、发行部门“放卫星”“夺冠军”,大搞群众运动(一)积压(二)强行摊派(三)四处建书店四、中共中央对书籍出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一)制定每年度出版指标(二)制定正确的选题策划(三)加强图书组织、审稿工作(四)提高员工的知识业务水平(五)各出版社之间发挥共产主义精神,共同合作第三节:出版事业的全面调整一、整顿、精简中央一级出版社和刊物(一)合并出版社:把相同性质出版部门并为一家,由精干人员领导(二)严格执行书稿三审制(三)《关于中央一级机关精简刊物工作的报告》二、检查和处理内容有错误的图书有错误的图书做停售处理三、压缩和控制报刊书籍用纸(一)调整新闻出版用纸供应计划(二)一般图书用灰黑色纸印制(三)保证教科书、马列经典、毛泽东著作的图书用纸量四、缓和图书供应紧张状况七项措施:改进图书分配,加强计划发行,重印急需图书,挖掘存书潜力,收购旧书再售,开展租书业务,改善服务态度五、对历年出版的图书进行重点清理分四类清理:1、马恩列、斯大林、毛著作,党、国重要文件2、质量好,内容重要,有好评的书3、内容基本上好,有局部缺点但材料丰富的书4、内容错误,停售的书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订制改进出版工作的条例【重点】第四节:文化思想领域的错误批判文化思想领域“左倾”错误的发展对出版工作的影响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导火线:刘志丹第五节:1957年—1966年4月出版工作的主要成就一、图书出版(一)各类图书出版成绩显著1.马列毛著作2、文学著作《星火燎原》丛书《红旗飘飘》3古籍整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4、学术论著5辞书出版《辞海》中华书局《辞源》商务印书馆(二)中小学教材的分、合阶段第一阶段:分教科书地方化第二阶段:合教科书集中编制(12年制)(三)高等教育、材出版取得硕果二、出版教育与出版科研(一)出版教育与培训1、高等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出版专业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文化学院2、员工培训(二)出版科研1949-1957翻译苏联图书1958-1966自主科研工作第三章:“文革”时期的出版事业【重点】第一节:“文革”发动的导火索导火索:对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1965)标志:1966.5.16 《五一六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重点】第二节:出版系统的“文化大革命”一、“文化大革命”对出版事业的摧残(一)出版界成为被“彻底批判”的“五界”之一(二)出版机构遭到破坏,编辑人员遭批斗下放1966—1970(三)图书品种、数量锐减(四)大量图书被封存、销毁二、极左思潮下图书出版业的畸形发展(一)配合政治运动的图书大量出版1、毛泽东著作数量剧增(毛泽东著作、语录、画像)2、样板戏图书大量出版(二)批林批孔运动中的出版工作(三)评法批儒图书泛滥《论尊儒反法》(四)评水浒批宋江大量出版各种版本的水浒传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图书发行工作(一)破坏1、新华书店的破坏2、超量发行毛泽东著作(二)恢复1、业务恢复(新华书店统计工作)2、包扎机械化四、出版革命力量与极左思潮的斗争(一)周恩来纠正极左思潮,恢复出版工作的重要措施1、开始关注出版工作的恢复《新华字典》的修订出版2、1971年召开“全国出版工作座谈”(1)不要割断历史(2)“否定一切”就是极左思潮(3)封存图书就是搞思想垄断(4)多出书,广开言路3、宣传毛泽东思想要讲究时效4、从推动《新华字典》的修订到批准中外语文词典十年出版规划邓小平三项指示为纲理论指示,反修防修;保证人民安定团结;发展好国民经济十六字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01中国编辑出版史:古代编辑出版活动的起点(广告海洋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
甲骨文百家姓
甲骨文百家姓
甲骨文百家姓
甲骨文百家姓
甲骨文百家姓
甲骨文十二属相
甲骨文十二属相
汉字演变举例
卜辞的格式
卜辞有一定的格式。一条完整的卜辞,可分
为前辞、命辞、占辞、验词等部分。前辞, 也叫叙辞,记占卜的时间和人名。命辞,指 所要占卜的事项。占辞,记兆文所示的占卜 结果。验辞,记事后应验的情况。
第二节
夏商文明与图书的起源
图书是人类记载事实、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的 重要工具,由记录载体和表达一定知识内容的 记录符号(主要是文字)组成。 作为人类有意识创作的精神文化产品,图书是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标志是文 字的产生。
“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夏代始年为公元前 2070年,亦即相当于龙山文化的晚期。西安西 郊斗门乡花园村遗址和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岳石 文化祭祀坑中发现的刻符,甚至丁公“辞章” 式陶文,都证明夏代已经因使用早期文字而进 入文明时代。这一点,对于我们探讨图书和编 辑活动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于是,人们就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
的线条作符号,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 方的“契约”。这就是古时的“契”。后来 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分作两半,双方各执 一半,以二者吻合为凭。古代的契上刻的是 数目,主要用来作债务的凭证。
右图是在甘肃省西宁
县周家寨出土的仰韶 期遗址的骨契图形。
二、汉字起源的考古学依据
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大多为三足圆形, 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 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
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 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 宽79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大 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浅谈中国古代诗体的演变
浅谈“中国古代诗体的发展演变”摘要:诗体就是诗歌的形式,肇始于四言,定型于五言、七言,又从古体发展为近体,包括律师与绝句,再加上乐府、词、曲等,一向被视为传统体式。
中国诗体经历了由无到有、由松散到严谨,再由严谨到松散的自由与法则对抗和解的演变历史。
中国古代诗体的发展演变按其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的特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诗体的萌芽期,主要包括原始型二言体、三言体及四言体等。
第二时期:诗体的发展期,主要指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体诗和楚辞为代表的骚体。
第三时期:诗体的成熟期,主要指乐府诗、五七言古体诗、体。
第四时期:诗体的繁荣期,主要指近体格律诗、词、曲。
本文旨在对中国古代诗体做一个大致的梳理,阐述各个时期的代表诗体关键词:古代诗体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繁荣期前言: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发端于上古,发育于夏商周三代,拓展于汉,蔓延于六朝,繁荣于唐、宋,衰落于元、明清。
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在以后的发展中,诗与音乐、舞蹈逐渐分离,成为单纯的艺术形式。
诗体就是诗歌的形式,肇始于四言,定型于五言、七言,又从古体发展为近体(律、绝),再加上乐府、词、曲等,一向被视为传统体式。
中国诗体经历了由无到有、由松散到严谨,再由严谨到松散的自由与法则对抗和解的演变历史。
古代诗体的不断演变,反映了时代对诗歌形式的影响,也反映了历代诗人对理想的诗歌形式的追求。
中国古代诗体的发展演变按其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的特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诗体的萌芽期,主要包括原始型二言体、三言体及四言体等。
第二阶段:诗体的发展期,主要指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体诗和“楚辞”为代表的骚体。
第三阶段成熟期:诗体的,主要指乐府诗、五七言古体诗、体。
第四阶段:诗体的繁荣期,主要指近体格律诗、词、曲。
本文旨在对中国古代诗体做一个大致的梳理,阐述各个时期的代表诗体。
一、诗体的萌芽期(上古时期)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是上古歌谣,它是原始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集体的口头创作。
编辑出版史 名词解释
编辑出版史名词解释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墟甲骨:甲骨文这种文字记录最早发现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至殷的废墟遗址。
周原甲骨:1977年陕西岐山凤雏(亦称周原)出土,直接记载了周初王室最高统治阶级的活动。
青铜器铭文:刻铸在钟鼎等青铜上的文字。
利簋:(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青铜器,记载了武王克商,腹内有铭文四行,32字,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毛公鼎: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为现在所发现的铭文最长的一件古代青铜器。
学术在宫:教育,文化均掌握在官僚贵族手中。
史官制度:上古史官为世袭。
都是图书档案编纂和保管者。
侯马盟书:1965年在山西侯马晋国都成遗址出土大批盟书,是春秋盟誓活动的“盟书”,反映新兴地主阶级想奴隶主贵族夺权过程中的斗争。
温县盟书:沙南省温县出土的盟辞碎片。
学术下移:(春秋后期,私人著作兴起,是古代流于王室的学术文化向外传播,打破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现象。
)中国的学术进一步打破贵族的垄断而得到解放,知识开始向平民普及。
稷下学宫:齐宣王在都城设置的,实为私学联合体,各派私学大师汇聚于此,议论讲学,发表不同的意见,相当于现在的“学术交流中心”。
百家争鸣:战国后期出现各种哲学理论和科学思想,从七国争雄----诸侯争霸----著书立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他首先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对六经进行了编辑,而非著述。
祭酒:是古代食必祭先,酒必敬长的意思,后用为官名,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
《吕氏春秋》:编成于秦王嬴政六年,由吕不韦集门下食客而编成。
该书具有战国末期各派学说资料汇编的性质,成功地使用两级公目法(览,注,纪与篇)。
竹木简牍:就是把文字写在经过整治的竹片和木板上。
一根竹片称为“简”,讲许多简编连在一起称为“策”(册),合称简策。
加工后没有写字的木片称为“版”,写了字的称为“牍”,细些的木条称为木简。
木质的合称“版牍”,竹木合称“简牍”。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
第一讲:一、《汉语史稿》的背景和地位:《汉语史稿》是王力先生五十年代在北京大学讲授“汉语史”课程的讲义,《汉语史稿》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发展的第一部专著。
(50年代)二、汉语史与汉语学史的区别:1.汉语史是汉语客观的发展历史,而汉语学史为汉语研究的历史。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王力先生有《汉语史稿》著作的同时,又有《中国语言学史》的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2.类似关系的学科:语言史与语言学史、语法史与语法学史、词汇史与词汇学史。
3.“学史”与“史”研究的对象不同,相互促进,不能相互代替。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一、汉语史的性质: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客观发展的现象及内部规律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汉语发展的客观现象和规律。
斯大林说:“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于研究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
”二、语言的发展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1)语言内部要素的发展不平衡性:1.词汇。
(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变化最快)2.语音。
3.语法。
(最稳定)2)语言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1.现代方言与汉语史的关系。
现代方言是汉语史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反映的是汉语史不同阶段的语言特征。
汉语有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2.普通话与汉语史的关系。
以北京音为标准音、北方方言为词汇基础、以现代白话文典范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是汉语史发展的结果和一个阶段。
第二节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重点)简答+填空一、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研究的三个阶段及主要内容:1)第一阶段:从汉初(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是语义研究阶段。
1.小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称呼。
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目的是为“读经”扫清语言文字障碍,是为经学服务的,是经学的附庸,所以习惯上称为“小学”。
现代语言学研究是为语言而研究语言,而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为经学而研究语言文字。
2.语文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另一个称呼。
中国编辑出版史大整理
中国编辑出版史年代整理一、中国上古时代:三皇五帝文字的产生:《韩非子》《淮南子》《说文解字》等书中都认为上古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从野蛮时期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古人在长期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创造的,它是集体经验积累的结果,绝不可能是一人一时的功劳。
而关于文字产生的年代,学界现在也未有定论。
图书的起源:“河图洛书”说:中国最早的古籍《易经》有“河出图,洛出书”的记载。
另一部古籍《尚书》中也有同样的说法。
有人进一步解释说:伏羲统治天下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
伏羲根据这种“图”和“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启示:在文字发明以前,就先有了图画和一些简单的符号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我国文明的最早发生之地是在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地区。
伏羲产生说:关于伏羲造书的传说,多种史籍都有记载。
唐代的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记载:“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标志着伏羲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创制文字、制造文书,准备接受文明的洗礼,告别结绳记事的历史。
二、夏(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至今尚未发现夏朝的文字和文献实物,但根据其他文献判断分析,在夏这一历史时期即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献典籍这一历史性的转变。
三、殷商(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殷商甲骨文(甲是龟甲,契刻在龟腹甲(少数刻在背甲)上的文字成为甲文;骨是兽骨,骨(主要是牛肩胛骨或鹿头骨)上契刻的文字成为骨文)已是十分系统、发展成熟的文字,它显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这一点是比较肯定的。
殷商时期出现了掌管图书的人员——史官。
(我国古代把长官文字记录的专职人员通称为“史”。
)四、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文字载体——青铜器:青铜器的出现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之一,这意味着人类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标志着社会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编辑学概论(第一讲)
3.魏晋南北朝至唐宋-编辑与编撰、编著分离,编辑独立 编辑出来 初步出现了编辑机构和编辑队伍 分类整理编修出现:别集、总集出现 宋代出现了版物出现 受理近著新作
5.特点 编辑主体意识逐步明确 编辑家辈出 编辑形成专门的职业 门类繁多 规模大、成就高
编辑学概论 第一章 编辑活动
第一讲 编辑活动的产生
一、编辑活动的由来 1.什么是编辑活动 人类从事编辑的行动和思维的方式与方法。 2.人类最原始的编辑行为-符号创造活动 1)堆码石骨记数 2)结绳 3)雕刻痕印
3.这些简单而原始的行为,最初出于人类对身边自然环境条 件的观察、认识、利用和模仿。 二、编辑活动产生的条件 1.文字的创造和产生是编辑活动的首要条件
2.文字载体物质的出现加快了人类编辑活动发展和提升的进 程
3.信息交流需要和现代交流工具的出现推动编辑事业的繁荣 与编辑学的形成 4.科技进步与创新造就了编辑活动大发展
第二讲 编辑活动的历史分期
一、原始萌芽时期-文字符号创造时期
二、第二阶段-文章编创时期 时间:公元前3千年前至公元前1千年前 过程:词、句 短文 文章 主要形式:龟壳、兽骨、木片、竹简
三、图书编创时期 时间:公元前1千前至公元1千年 历史条件:文字的形成、稳定和极大丰富 社会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 社会精神文明产品的大量涌现 主要成就 1.春秋战国—著书立学时期
2.先秦两汉时期—整理、编撰 成就代表:刘向父子《战国策》、《七略》 张仲景《伤寒论》 编辑特点:编辑活动未从社会分工中独离 编辑与著述未分离
四、编辑革命时期 时间:1500年-1950年 直接原因:发源于欧洲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和技术革命 主要成就: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相继出现
特点:编辑业务彻底独立。 编辑模式发生根本改变 指导思想、编辑结构、编辑手段 编辑成果大量涌现 编辑功能变革
中国古代编辑史的划分
其三, 实 施 纸 质 内容 和 数 字 内容 的双 向 转化 战
略。 数 字 出版对 传统 出版 产业链 形成 了巨大 冲击 , 但 数字 出版也为传 统企 业 提 供了机 遇 。 一方面 , 传统 出 版社可 以将 自身优 秀的纸 质出版物数 字 化 , 实现 二次 销 售, 在 更 广 泛地 传 播 这 些优 秀 阅读 内容 的 同时获 取 更 多 的利益 。 另一方 面 , 传统 出版社 也可密切 关注 互联 网上优 秀 的数 字 内容 , 特 别 是 经过 读 者检 验 的 数 字 内容加 以纸 质化 , 从而强化 自身的盈利能力 和竞
中国古代编 辑史 的划 分
中国古代编辑 史划 分为四个 时期 : 萌茅时期 ( 上古至商) 、 形成时期 ( 殷 至春 秋) 、 发展时期 ( 战
国至隋) 、 繁 荣时期 ( 唐至清) 。
( 摘 自靳青万5《 中国古代编辑史论稿》, 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 )
新 中国成立 以前的中国编辑 出版 史划分为九个 时期 : 萌芽时期 ( 上古至西周) 、 草创时期 ( 春秋 战 国) 、 奠基 时期 ( 秦汉 ) 、 初兴 时期 ( 魏晋 南北朝) 、 发展 时期 ( 隋唐五 代) 、 壮 大时期 ( 宋辽金 元) 、 兴 盛时期 ( 明及清前期 ) 、变革 时期 ( 清后期 ) 、 斗争时期 ( 中华民国) 。
中国成立之 前) 、 发展 阶段 ( 新 中国成立 以后) 。
( 摘自 周晓燕、 马国柱:《 学报编辑与编辑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 )
( 摘 自肖东 发主编 : 中国编 辑 出版 史》, 辽宁教育 出版 社1 9 9 6 年版 )
编辑概 念 的界定不能只依据 古籍中的 “ 编辑” 含 义, 要 以社会 分工意义上的编辑活 动为依据 。 中
中国编辑出版史上古至西周
第 三 节
图 书 的 早 期 形 态
第 三 节
甲骨卜辞 商周(公元前16 - 前11世 纪)后期的甲骨文书。甲是指 龟甲,骨是指兽骨,主要是牛 的肩胛骨,写刻在甲骨上的文 字被后人称为甲骨文。
图 书 的 早 期 形 态
第 三 节
图 书 的 早 期 形 态
第 三 节
内容: 内容丰富,《甲骨文合集》 将其归为4大类,26小类。 价值: 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 手资料,在考古学、文字学、 古代科学技术及古文献整理等 方面也都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汉 字 的 产 生 及 其 相 关 探 索
第 一 节
汉 字 的 产 生 及 其 相 关 探 索
第 一 节
契刻记事 文字产生之前帮助记忆的 方法之一。 “契,刻也,刻识其数 也。” --汉朝刘煦《释名·释书契》
汉 字 的 产 生 及 其 相 关 探 索
第 一 节
“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 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 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 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九家易》
汉 字 的 产 生 及 其 相 关 探 索
第 一 节
汉 字 的 产 生 及 其 相 关 探 索
第 一 节
图画记事 文字产生之前帮助记忆的 方法之一。 以实物的画象来指代物体 本身,又借助辅助线条来传达 一定的意义。
汉 字 的 产 生 及 其 相 关 探 索
第 一 节
/chinese/xingtiyanbian/in dex.htm 汉字形体演变图例
图 书 的 早 期 形 态
第 三 节
历 史 考 古 视 野 中 的 编 辑 活 动
第 四 节
掌书史官 我国早期的图书与史官的联 系十分密切。 史官的职位是世袭的。“数 典忘祖”
中国编辑出版史春秋战国时期(广东海洋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PPT课件
❖ 三、编定六经的思想与原则
❖ 孔子编定六经是我国历史上有成果保留下来, 而且影响特别巨大的最早的编辑活动,深入 分析和探讨孔子在这一编辑活动中体现的编 辑原则和编辑特点,对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 究具有重要意义。
34
❖ 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通过对现存几种经典的分 析,并结合相关的出土实物,我们认为孔子当年 在编辑实践中贯彻的编辑思想和原则是:
28
❖ 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历 史上有两种说法:古文 经学家认为六经为前代 流传下来的典籍记载, 孔子仅是对其作了校释 整理的工作;今文经学 家则强调六经为孔子本 人的著作,书中处处贯 穿着孔子的思想观点。
29
❖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首次对孔子 与六经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表述,其基本观 点与古文经学家相合。下面我们将司马迁 的表述分别散列于六经之后,以便对照。
3
❖ 自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统 一止,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并逐 渐走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史称战国。由于战 国时期周王室实亡而名存,所以也有人把春秋战 国时期合称为东周。
4
❖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动荡的转型 期,其间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诗文骚赋,风 采纷呈。士大夫即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带动 了社会文化的空前繁荣和社会传播的不断发展。
令的汇编本。 ❖ 语,韦昭注曰:“治国之善语。”即古代圣王的
言论。 ❖ 故志,记前世成败之书,包括远古的历史追忆和
近世的掌故材料。
13
❖ 训典,五帝之书,韦昭注曰:“训,教也;典,法 也。”盖先王、贤臣教导下属的告诫性词章,如 《尚书》中的《大诰》、《康诰》。楚国的左史 倚相,就是一位“能道训典”的良史。
15
❖ 诸子百家的学说互有异同,各具短长,相互 辩难,形成百家争鸣之势。《孟子·滕文公 下》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 则归墨。”其争鸣之声势可见一斑。
图书编辑出版的发展时期隋
PART 05
隋朝图书编辑出版的局限 与问题
版权保护的缺失
隋朝时期,由于缺乏完善的版权 保护法律和制度,导致图书盗版 现象严重,侵犯了作者的权益。
图书市场混乱,大量盗版书籍充 斥市场,影响了正版书籍的销售
隋朝的佛教经文出版在编辑和校勘方面非常注重质量,其成 果被后世广泛引用和传颂。
PART 03
隋朝图书编辑出版的技术 手段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
雕版印刷术的起源
隋朝时期,随着文化、宗教和商 业活动的繁荣,对书籍的需求量 逐渐增加,雕版印刷术应运而生。
技术进步
相较于手抄本,雕版印刷术大大提 高了书籍的印刷速度和效率,降低 了成本,使得书籍的传播更加广泛。
WENKU DESIGN
WENKU DESIGN
2023-2026
ONE
KEEP VIEW
图书编辑出版的发展 时期-隋
WENKU DESIGN
WENKU DESIGN
WENKU
REPORTING
https://
CATALOGUE
目 录
• 隋朝图书编辑出版概况 • 隋朝图书编辑出版的主要内容 • 隋朝图书编辑出版的技术手段 • 隋朝图书编辑出版的社会影响 • 隋朝图书编辑出版的局限与问题
私人修书
隋朝时期,私人修书逐渐兴起,一些士人通过个人或团体的力量修书并出版,如 《文选》、《玉台新咏》等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
私人修书的内容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反映了隋朝士人对于学术 研究的热衷和追求。
编辑工作发展史
编辑工作发展史编辑工作是一项古老而又现代的职业,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今天,编辑工作可能涉及到印刷媒体、数字媒体、互联网和其他形式的传媒,但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手工制作的书籍和文稿。
编辑工作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传播媒体的变革,有助于我们了解编辑工作在历史中的发展。
编辑工作在古代主要集中在书籍的校对、整理和修订上。
在古代文明中,像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的西塞罗等学者都参与过编辑书籍和文稿的工作。
在中国,秦汉时期就有专门从事文献整理和校勘的职业,被称为“史官”。
他们的编辑工作在当时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的文献学中有着重要地位。
编辑工作的初期目的是确保文本的准确性、通俗易懂和传达正确的信息。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编辑工作的本质发生了变化。
在15世纪,德国的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书籍的传播和流通,也为编辑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编辑不再仅仅是负责手工整理书籍和文稿,他们还需要规划出版的内容、排版设计和印刷过程等。
18世纪和19世纪,编辑工作进入了现代形态。
出现了大量的出版机构和报纸杂志社,编辑工作日益专业化和产业化。
编辑工作也开始扩展到了文学、科学、政治等各个领域,编辑不仅需要熟悉文本的修订和整理,还需要了解专业知识,为读者提供有深度的内容。
20世纪,编辑工作经历了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变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编辑工作从纸质媒体转移到了数字媒体,编辑不再仅仅是处理文字,还需要了解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的编辑和传播。
世界各国的出版社和新闻机构也开始相互通联,编辑工作的范围扩展到了国际化。
编辑需要了解不同文化、语言和传播途径,为不同的读者提供合适的信息。
今天,编辑工作已经成为一个多元和复杂的职业。
编辑不仅需要精通文字和排版,还需要了解传媒产业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读者的兴趣爱好。
编辑工作也开始涉及到了内容策划、营销推广和多媒体生成等各个方面。
编辑出版的初兴时期(魏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版管理,一方面是由于认 识到了出版业对社会思潮和国家政治的影响, 为维护国家统一,更多地是为了维护皇权尊严 而采取的措施;另一方面是为了破除迷信,并 加快少数民族文化的汉化过程而采取的手段。 这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增进 了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另一 方面又钳制了出版自由,对文化事业的发展造 成了严重的破坏。
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发行事业
佣书和经生:西汉时期产生的图书贸易到了魏晋南北 朝时期又有新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新兴的文化行业。 人们对于书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了,书籍作为商品在 市场上交换、出售。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以抄书为业的 “经生”,代人抄书已经成为专门的职业,“佣书” 是这一时期向社会提供书籍的一支重要力量。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商品流通不断扩大,书肆也相 当普遍。民间书籍市场开始成为皇家补充藏书的重要 渠道。另外,北方街市上有出售通俗读物的书铺。有 送书上门的“货鬻”。 不少士人通过书肆购书,丰富私家藏书,推动图书发 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新型编著形式的涌现
1、别集与总集大量产生 别集是指总汇一个人多篇著作的书,也称集或诗文集。 总集是指汇集多人著作为一书。集开始逐渐取代赋, 成为四部分类法中的一大类。 当时总集的编辑大都以文体分类,每类文体之下再按 作者的时代排序,同时有叙或论介绍各类文体发展的 源流并阐明编者的编辑意图。这样,通过一部总集便 可大致知道诗文的类别和各类问题的发展过程,同时 可以欣赏到不同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的总集大多流失,只流传下来《文选》、 《玉台新咏》等少数几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版管理
对出版的社会功能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三 国志·魏书》中说“……以为可大收篇籍,明先 圣之教,以易民视听,使海内斐然向风,则远 人不服,可以文德来之。”曹丕《典论》“盖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 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 章之无穷。” 从西晋到南北朝时期,曾出现过几次较大规模 的禁书活动。禁书的对象,除了佛道经典而外, 主要是针对谶纬之书。 十六国北朝书禁不断,主要是禁谶和佛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炜湛、唐钰明在《古文字学纲要》一书中将非
卜辞甲骨分为: 干支表 有关纳贡、收藏的记事刻辞 有关历史事件的纯粹记事刻辞等3类。 还有家谱、月令和完整的干支历谱。
2 、青铜器铭文
金文 青铜器铭文 钟鼎文 刑鼎 刑书 时间:三代 春秋 战国 文字由少到多 最多的西周毛公鼎 497字 不完全统计:迄今出土 商周有铭铜器5000余件 容庚《金文编》1925年 第一版;1985年第四版 采用铭文3902件,收字 3772个。
毛公鼎铭文及其拓片
3、石刻文字
1)摩崖石刻:“就其石而凿之” 2)特立之石:“圆者为碣,方者为碑” 3)经幢、墓志铭等。 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 秦代:峄山、芝果、泰山、琅玡台、会稽、 昌黎。
石鼓原物及其拓片
秦代琅琊台刻石拓本
4、“熹平石经”刊刻的缘起与影 响
社会背景:东汉末年经学衰微,政府力图 重振儒风, 汉代今古文经学长期论争必然结果。 “私贿兰台令交,偷改漆书经文”的事件。 蔡邕上奏由政府出面对儒家经典进行大规 模的整理校正,势在必行。 从出版载体的角度来看,石碑是当时最佳的 文字载体 ,永久性 展示性 偷改不易
«甲骨文合集»的分类
①阶级和国家 1.奴隶和平民 2.奴隶主和贵族 3.官吏 4.军队、 刑罚、监狱 5.战争 6.方域 7.贡纳 ②社会生产 8.农业 9.渔猎、畜牧 10.手工业 11.商业、交通 ③思想文化 12.天文历法 13.气象 14.建筑 15.疾病 16.生育 17.鬼神、崇拜 18.祭祀 19.吉凶梦幻 20.卜法 21.文字 ④其他
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程
2、古代记录汉字的字书
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字学著作是东汉许慎 的《说文解字》,有9353字,首创部首法, 也被称作第一部字典。 古代收字最多的是清《康熙字典》,有 47035个字。 现在收字最多的是《汉语大字典》,有 56000个字。实际常用字也就在六七千个
二 、图书的起源
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的夏代陶文,距今大约3800— 3500年。文字结构复杂、简繁并存,许多可以与甲骨文 相对应,说明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进。
三、早期的文字载体
1 、甲骨文
2 、青铜器铭文 3 、石刻文字
4、 竹木简牍
5、 帛书
1、甲 骨 文
定 义 发 现 发 掘 收 藏 研 究 分期断代 内 容 价 值 材料加工 书写方式 编次成册 分类管理
编辑出版专业基础课 全校通选课
主讲教师:肖东发
第二讲 编辑出版的萌芽 时期(上古至西周)
◆一 ◆二 ◆三
文字的产生 图书的起源 早期的文字载体
一、文字的产生
语言 实物 结绳记事 契刻记事 图画符号
三 个 阶 段
两 个 基 础
1、汉字的演进及规律
六书之法 甲骨文、金文、篆书(有大篆、小篆之分, 大篆本名“籀文”)、隶书、草书、楷书和 行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统一文字 “书同文”对于民族的统一,文明的传承具 有深远的影响。
10)甲骨文的反复使用
反复使用历书 频繁省视验证 查阅参考引用
钱存训先生在《印刷术发明前的中国书和文字记录 一书中指出: “古代文字之刻于甲骨、金石,印于陶泥者, 皆不能称之为‘书’。书籍的起源,当追溯到 竹简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 的书籍册页一般。在纸发明以前,竹木不仅 是最普通的书写材料,且在中国历史上,其 被采用的时间,亦较诸其他材料为长久,甚 至在纸发明以后数百年间,竹简木牍仍继续 用作书写。”
5)甲骨文的材料加工
材料来源:a.专门进贡,我国近海与马来 半岛海龟。b.兽骨。 加工方法:a.砍、削、锯、锉、磨 b.在反面进行凿钻
6)甲骨的使用及书写方式
使用方法:用火炷烧灼钻穴,根据卜兆裂纹来判断凶 吉。 书写方式: 刀 刻 锥状工具划成 涂色,刻后擦拭 朱笔书写 镶嵌绿松石
解放后:1973年 小屯南地 7150片 1976年 妇好墓 文物1700件
西 周 甲 骨
山西洪赵坊堆村 陕西西安沣西 北京昌平白浮村 陕西岐山凤雏村 (周原甲骨 )1977年 17000片
收
藏
王懿荣1500片, 刘鹗4500片,罗振玉30000片; (加拿大)明义士31516片(南博2369片;北图
1)何谓甲骨文
定义:刻在龟甲、兽骨
上的文字。
发现:1899,王懿荣 ,龙骨,达仁堂; 另一说:1898,天津秀才王襄、孟定生,古 董商人范维卿。
2)发掘与收藏
1928年以前:自然发掘阶段(破坏性发掘)
1928---1937年:科学发掘:前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主持发掘:董 作宾、李济
9)甲骨文的分类管理
甲骨与其他文献严格分开。 地下埋藏分为四类情况:储存、埋藏、散佚、废弃。 刻辞的甲骨与备用的甲骨分开,龟甲和兽骨不相混杂,备
用甲骨区别为原料和成品分开储藏。
刻辞甲骨,除废弃者外,甲与骨分别以时代为序。
从刻辞内容看,少数为记事刻辞,多数是卜辞。
记事刻辞所用文字简练,最简单的仅一字,如“雨”。所 用材料和部位也比卜骨差一个等级,如甲桥、甲尾、骨臼 或骨面下部。
7)甲骨文的编次成册
许多背甲被加工成有孔的椭圆片。有人断 定圆孔就是用来穿编绳的。与甲骨文的 “册”字十分相似。甲骨文中收集到的 “册”字写法共有 58 种,竖有多种,横都 是二,说明两编不变,恰与成套甲骨的形 式吻合。 甲骨卜辞中有册有典,《尚书》中也提到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
8)甲骨文的集中典藏
内容与价值
1.前辞:庚子卜,争贞 2.命辞:翌辛丑,启?贞:翌辛丑,不其启? 3.占辞:王固曰:今昔其雨,翌辛丑后 4.验辞:之夕允雨,辛丑后
例如:“辛巳卜,争贞,征妇好三千,征旅万, 伐羌。”
(1)从数学上看,商已有十进制,千、万等 (2)战争规模很大--方就有13000人。 (3)民族关系,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 (4)妇女地位-女统帅。(《活跃的商代妇 女》)
20364片;鲁博3668片;安大略博5100片)
(美)方法敛1882片;(英)库寿龄3359片;
(日)三井源右卫门12448片。
据胡厚宣统计:今存15万片,国内12万。
研究
1.公诸于世:
刘鹗《铁云藏龟》1903年 6册 1058片
罗振玉:《殷虚书契前编》
1913年 8卷 2106片
《殷虚书契菁华》1914年 1卷 大8片 小60片
甲骨收藏处所固定、集中、有目的,为王室服务。 考古实例:
1936年 ,殷墟127号坑 ; 1973年 ,小屯南地;
1990年9月,小屯北地 ; 1977年,周原。
史料记载:
《周礼· 龟人》载:“凡取龟用秋时,攻龟用春时,各以其 物入于龟室。”
《史记· 龟策列传》:“高庙有龟室亦于 庙。”
4)甲骨文的价值
①、可真实地了解殷商社会的方方面面 ②、可与古文献及其他文物相互比较印证 考证历史 (如妇好墓的发掘) ③、保存许多珍贵的科学和艺术资料 历法气象(今夕其雨,获象)图画音乐 ④、与金石文篆字隶书一脉相承,可检视 汉字的演变及规律(1500:5000 六书) ⑤、早期图书 在竹木简牍无存的情况下, 可了解原始编辑活动
经东 拓汉 片熹 平 石
“熹平石经”刊刻的意义
印刷术发明前的一种图书编辑出版工作 订误正伪,平息纷争,为读书人提供了标准本教 材,在经学史和教育史上的作用 史载“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 辆,填塞街陌” 开我国历代石经刊刻之先河, 间接影响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主要有二:石刻 的捶拓技术,另一是印玺的钤印技术
(6)夏末有太史和典籍等有文献记载。
《吕氏春秋〃先识览》载:‚夏太史令出 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 太史令终古出奔如商。‛ 《国语〃晋语》载:晋文公时,‚阳人有 夏商之嗣典……樊仲之官守焉‛。
于省吾:‚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 始于商人先公的二示——夏代末期。‛ 甲骨文可成为夏代有文献的旁证。再考 虑到夏朝已有国家,已有宗庙建筑——藏书 处所,已有了早期学校教育——编辑使用图 书的需求,我们说夏代末年是我国图书产生 的萌芽阶段是有根据的。
(4) 夏 代 已 总 结 出 天 文 历 法 和 农 业 知 识 。 春 秋 时 , 孔 子 曾 主 张 ‚ 行 夏 之 时 .‛ (5) 有 关 夏 末 地 震 和 陨 石 的 文 字 记 录 在 《 竹 书 纪 年 》 和 《 世 本 》 中 , 有 ‚ 夏 发 七 年 , 泰 山 振 ‛ , ‚ 夏 桀 十 年 , 夜 中 星 陨 如 雨 ‛ 可作为夏代末年有文献记录的旁证。
《殷虚书契考释》 1914年 570字
(《殷虚贞卜文字考》1910年 )
《殷虚书契后编》 1916年 2卷 千余片
2.辨识文字:孙诒让《契文举例》 商承祚《殷墟书契类编》 3.考证历史: “甲骨四堂” 罗振玉(雪堂) 王国维(观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 考》、《说商》 董作宾(彦堂)《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郭沫若(鼎堂)《甲骨文字研究》、《卜 辞通纂》、《殷契粹编》、《中国古代社 会研究》
构成图书的要素
文字
载体材料
要传播的知识信息 掌书之人--史官
大胆假设-图书文献产生于夏代末期
(1)《竹书纪年》中之《夏记》 ‚凡夏自禹以至 于桀,十七王‛、‚四百七十一年‛的帝王世 系,迁都八次,建都城七座,先后为阳城、斟、
商丘、斟灌、原、老丘、西河《史记》与《竹
书纪年》的记载大同小异。《史记》中《三代
3)甲骨分期断代的十项标准
一、世系;二、称谓; 三、贞人; 四、坑位; 五、方国; 六、人物; 七、事类; 八、文法; 九、字形; 十、书体。
卜辞的内容
有卜祭祀祖先鬼神的,有卜风雨天象的, 有卜年成丰收的,有卜旦夕凶吉的, 有卜征伐方贺的,有卜田猎游玩的, 有卜疾病梦幻的,有卜遣使施令的, 有卜妇事生育的,有卜出入往来的。 后世学者将其分为成20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