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从军行王昌龄1~7首原文和译文
从军行王昌龄1~7首原文和译文古诗原文:【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古诗译文:【其一】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其二】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其三】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其四】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其五】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其六】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及赏析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及赏析“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颀《古从军行》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古从军行唐代: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白天登山观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到交河边饮水。
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中巡夜的打更声,还有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也触景生情,潸然泪下。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去与敌军拼命。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饮(yìn)马:给马喂水。
傍:顺着。
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行人:出征战士。
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蒲桃:今作“葡萄”。
鉴赏“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一、二句是说,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三、四句是说,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敲击的凄厉声,又听到远嫁乌孙国的汉家公主的幽怨的琵琶声。
古诗文《古从军行》赏析
古诗文《古从军行》赏析古从军行唐朝: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译文及注释【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
⑶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⑷“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古从军行鉴赏“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
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三、四句接着描绘夜晚的情况: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原文、赏析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
原文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独上一作:独坐)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从军行原文,翻译,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赏析1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古诗简介《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dui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翻译/译文从军行原文,翻译,赏析2从军行三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
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
书角吹杨柳,金山险马当。
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
注释遴:谨慎选择。
骁勇:犹勇猛。
秋霜:秋日的霜。
马当:山名。
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
山形似马,故名。
相传唐王勃乘舟遇神风,自此一夜达南昌。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注释遴(lín):谨慎选择。
骁xiāo勇:犹勇猛。
秋霜:秋日的霜。
马当:山名。
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
山形似马,故名。
相传唐王勃乘舟遇神风,自此一夜达南昌。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鉴赏本诗描写了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艰苦危险的守边生活,歌颂了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守边卫国的牺牲精神。
一、二句写对戍边将士严格挑选,主人公因骁勇敏捷,在三十岁时便远离故乡来到荒凉的北疆。
三、四句用比喻的手法慨写征战生活的艰辛,并说明在边境上已度过无数年头。
用“流星”比喻“玉弹”,生动形象;“宝剑”上落满“秋霜”,说明宝剑的锋利,“秋霜”也蕴含着岁月悠悠、思乡念家之感。
五、六句借反映边关生活的《折杨柳》曲调衬写边关荒凉,没有春意,只能从笛曲中想象出杨柳的风姿,并极力烘托边关的险峻。
“书角”、“杨柳”有着浓重的军旅色彩,在此更突出诗的主题。
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王维《使至塞上》为盛唐著名边塞诗,但关于此诗学术界迄今仍存在诸多争议,令人莫衷一是。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尤为人称赏。
然而,学术界关于此诗的论争迄今仍聚讼纷纭,异论异解迭出,令人莫衷一是。
据笔者考察,关于此诗,从创作的时间、地点到主题思想,从标题到诗歌最后一词,几乎都存在争议,古虽有“诗无达诂”之说,但如本诗一样争议如此之多,争论涉及面如此之广,持续时间如此之长,这在古代文学研究中是极为罕见的。
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特作此文,试图解开这个学术界的难解之谜,以期为这首著名诗歌的研读乃至诗人王维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一我们认为,解读本诗,了解当时王维出塞的路线是关键。
《使至塞上》诗是王维出塞时创作的一首描写旅途见闻的诗歌,此点为学术界所公认。
我们知道王维此次出塞,是从当时的都城长安(今西安)出发去往凉州(唐代河西节度使幕府所在地,即今武威),而这段路途正是汉唐时代我国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的东段。
了解王维此次出塞行走的路线,对于准确理解本诗的内容至关重要。
历来解诗者,大多有意无意忽略了这个问题。
其实,不管是持本诗作于赴塞途中说者还是持凉州说者,关于本诗的内容基本都持相同的观点,即本诗主要描写了王维赴塞途中所见到的奇特壮阔的边塞风光。
如果我们弄清楚了王维此行出塞走的路线,再对照诗中所描写的景观,自然也就能准确理解诗句的内容与含义了。
在盛唐时期,凉州是唐代西北的边关重镇,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它位于河西走廊咽喉之处,其东南可直通长安、洛阳,其北可防突厥、回鹘,其南可抵御吐蕃,其西可通西域各国,故唐朝将其作为河西节度使幕府所在地,有重兵驻防。
王维的《出塞作》赏析
王维的《出塞作》赏析王维的《出塞作》赏析《出塞作》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边塞诗,是《全唐诗》的第128卷第10首。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王维的《出塞作》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王维的《出塞作》赏析1出塞作唐代: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译文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
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
护羌校慰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
那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战马戴着珠络头,朝廷要赐给得胜的将军:勇如汉朝的霍嫖姚。
注释居延城:也叫居延塞。
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一带。
居延:古县名,在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
猎天骄,是说强悍的少数民族首领带着人马打猎。
天骄,也就是“天之骄子”,汉代时匈奴恃强,自称“天之骄子”,也就是老天爷的爱子。
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
白草:北方草原上的一种野草,枯后呈白色,称白草。
连天野火烧,烧起围猎的野火,与天连在一起了,形容打猎的野火声势之大。
暮云:晚上的云彩与烟雾相接。
空碛,空荡无边的大沙漠。
时驱马:正在奔驰的猎马。
碛(qì):沙漠。
秋日:秋天的时节。
平原:平坦的原野。
好射雕:正好是打猎的`时候。
射雕:泛指的是用箭射空中的禽鸟。
雕,鹰类性凶猛。
护羌校尉:《汉官仪》曰:护羌校尉,武帝置,秩比二千石,持节以护西羌。
”汉代拿着符节保护西羌的武官叫“护羌校尉”,这里指的是唐廷守边的将领。
朝乘障,早晨登上遮虏障。
乘障,同乘鄣:谓登城守卫。
《汉书·张汤传》:“﹝上﹞乃遣山乘鄣。
”颜师古注:“鄣谓塞上要险之处,别筑为城,因置吏士而为鄣蔽以扞寇也。
”障,遮虏障,西汉时为了防止匈奴内侵,在居延一带修筑了一道遮虏障,一种防御工事。
破虏将军:指的是汉昭帝时中郎将范明友。
当时辽东乌桓反。
他带领兵马,渡过辽河,平定了这次叛乱。
此指的是唐朝守边的将领。
《古从军行》古诗赏析
《古从军行》古诗赏析“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这两句是描述凄冷酷寒的边陲环境——军营所在,野云万里,四顾荒凉,无城郭可依;雨雪纷纷,与大漠相连,凄苦之状,显而易见。
《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从军行,古乐府旧题,多写军旅中的辛苦生活。
由于写当代之事,怕触犯忌讳,所以加了一个“古”字。
参考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简析李颀的乐府诗《古从军行》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诗是讽刺当代帝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悲多于壮。
此诗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
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
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
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其讽刺笔力。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古从军行原文: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翻译及注释翻译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陇西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陇西行》原文及翻译赏析王维《陇西行》原文及翻译赏析,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陇西行》原文及翻译赏析1陇西行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古诗简介《陇西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
此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
全诗节奏短促,一气呵成,构思精巧,意蕴丰富。
翻译/译文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⑴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⑵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⑶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⑷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⑸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断:中断联系。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前后。
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
赏析/鉴赏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从军行七首其七古诗
从军行七首其七古诗
哎呀,说起这首古诗,那可真是让人感慨万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你看这短短几句,描绘出的画面多生动啊!
就说“玉门山嶂几千重”,这不就好比咱们面前突然竖起了无数道高
大的屏障,怎么翻也翻不过去?那山连着山,一重又一重,让人感觉
仿佛置身于一个走不出去的迷宫之中,难道不令人心生敬畏?
“山北山南总是烽”,想象一下,到处都是烽火,这不就像在黑暗中
闪烁的警示灯,告诉你危险无处不在吗?这得多紧张,多让人提心吊
胆呐!
“人依远戍须看火”,那些戍边的战士们,依靠着烽火来获取信息,
这不就像在茫茫大海中依靠灯塔来指引方向的船只吗?他们的坚守是
多么的不易啊!
“马踏深山不见踪”,战士们骑着马深入深山,转眼间就没了踪影,
这不就像一阵风刮过,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的身影如此匆匆,
难道不让人感动?
我觉得这首诗啊,把战争的紧张、战士的艰辛和他们的英勇无畏都
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咱们对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们充满了敬佩!。
关于长城的诗王昌龄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中有很多描述长城景色和戍边生活的作品。
以下是其中一首与长城相关的诗:
《从军行》(其五)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这首诗描绘了长城沿线的壮丽景象和戍边士兵的生活状态。
诗中的“玉门山嶂”、“烽火”以及“马踏深山”等元素都是对长城边疆风光的生动刻画。
诗句展现了士兵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保卫国家的决心和勇气。
另外还有一首名为《塞下曲》的作品也涉及到了长城战事:
《塞下曲》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这首诗反映了长城地带的战争场景和战斗的残酷性,同时也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精神。
王昌龄的这些诗词以其鲜明的形象、豪放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成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作为“七绝圣手”的卓越才华。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的意思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的意思“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作品《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其古诗全文如下: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注释】①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②烽:指烽火台【翻译】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鉴赏】第七首诗主要描写的是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用笔隐曲,语浅意深,余味不尽。
诗的前三句写山多、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烽火的依赖,均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
至第四句笔锋一转,引入的动态画面,视野之中闯入了一匹马儿,但转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
动静结合,形成叙述力度上的张弛美感。
而“不见踪”则又将马行之疾,山林之深准确地刻画了出来。
虽然已经看不见马了,但仍然能使人产生不尽的联想,让读者隐约地感到边防健儿身手的敏捷。
这种结尾,颇为耐人寻味,正如作者在《诗格》中谈到结尾一句如何处理时所写的那样:“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
”全诗起笔突兀,收笔婉转,而又似乎绵里藏针,读来颇感意味深长,值得玩味。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全诗意思及赏析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全诗意思及赏析第一首诗通过描绘烽火城西的百尺高楼、黄昏时分的海风秋景以及羌笛吹奏的《关山月》曲调,烘托出戍边将士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诗中“烽火城西”点明了地点,“黄昏独上”营造出孤寂的氛围,“更吹羌笛关山月”则进一步深化了思乡之情。
最后一句“无那金闺万里愁”,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戍边将士对远方妻子的思念。
第二首诗以琵琶起舞和新声曲调为背景,描写了边愁的缭乱和难以排解。
诗中“撩乱边愁听不尽”表达了边愁的繁多和难以言传,而“高高秋月照长城”则以明月照长城的景象,烘托出戍边生活的孤寂和凄凉。
第三首诗描绘了古战场的荒凉景象,以及将军请求回军掩骨的深情。
诗中“表请回军掩尘骨”表达了将军对士卒的爱护之情,“莫教兵士哭龙荒”则体现了他对士兵们的关怀。
第四首诗描绘了青海湖上空的长云、雪山和孤城,以及戍边将士的坚定信念。
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展现了战争的艰苦和漫长,而“不破楼兰终不还”则表达了将士们的决心和勇气。
第五首诗描写了大漠风尘中的行军场景和夜战洮河北的胜利捷报。
诗中“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描绘了唐军的神速和胜利,“大漠风尘日色昏”则烘托出战争的紧张气氛。
第六首诗描写了一位将军的装束和勇武雄姿,以及他对边塞安危的关注。
诗中“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描绘了边疆的辽阔和烽火的频繁,“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则表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辛和危险。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了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以及马在深山中的踪迹难寻。
诗中“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描绘了边疆的辽阔和烽火的频繁,“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则表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辛和危险。
最后一句“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从军行七首》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成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
这些诗歌不仅描绘了边疆战争的残酷和戍边将士的艰辛,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和平的向往。
从军行原文赏析
从军行原文赏析从军行原文赏析从军行原文赏析1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从军行原文赏析2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参考注释:①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②青海:指青海湖。
③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④穿:磨破。
⑤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⑥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岑参《火山云歌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岑参《火山云歌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引导语:《火山云歌送别》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
这首诗载于《全》卷一百九十九,是一首送别之作。
火山云歌送别岑参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不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注释】⑴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横亘于吐鲁番盆地的北部,西起吐鲁番,东至鄯善县境内,全长160公里,火焰山主要为红砂岩构成,在夏季炎热的阳光照耀下,红色砂岩熠发光,犹如阵阵烈焰升腾,故名火焰山。
⑵突兀:高耸的样子。
赤亭: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在今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⑶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⑷乍:突然。
逐:随着。
胡风:西域边地的风。
⑸薄暮:接近天黑时。
浑:还是。
⑹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
铁关:铁门关,故址在新疆境内。
⑺氛氲:浓厚茂盛的样子。
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
戍:戍楼。
【白话译文】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
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
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
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
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
赏析:岑参在《经火山》一诗中,就有写火山云的,“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这首“火山云歌”,就突出描绘火山顶上的塞空虏云。
开头两句“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先交代火山云的方位在赤亭口,再交代时令,仲夏五月。
但是,开头这两句不只是交代火山云的'方位和时令,重要的是描绘火山云的磅礴气势,以为后面的具体描绘作好铺垫,尤其是“火山五月火云厚”一句,写得十分贴切传神。
一个“厚”字,可以使人想见火山云的形态,厚厚实实;又可以使人感受到火山云的庞然厚重,似乎与巍巍火山连为一体,覆压在大地之上;还可以使人联想到火山云的数量,不是一朵朵、一团团,而是铺天盖地的厚厚一层。
用字精炼,而蕴涵丰富,激人联翩浮想。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原文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原文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原文从军行其五是唐代诗人王昌龄代表作,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原文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原文:从军行(其五)唐·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鉴赏】少伯(王昌龄字少伯)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所作七绝边塞诗,气格高古,雄浑劲健,昂扬着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诗中既有对大漠边塞风光和残酷环境的描写,也有对边疆战士舍生忘死保卫家国的歌颂,更有对战士们思念家乡亲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入发掘,其《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诗人更被人们授予“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的美誉。
《从军行》为七首七言绝句组诗,此为其中第五首。
“从军行”,乃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大漠风尘日色昏”,起句直言大漠风沙弥漫,连天蔽日,光线昏暗。
“红旗半卷出辕门”,“辕门”,“辕”本为车前驾牲口的两根直木,因古代行军安营时用车环卫,出入口将两车的车辕相向竖起,以此为门,故谓之“辕门”。
此句用半卷的红旗从辕门出发,代指队伍出征。
“洮河”,即洮水,发源于甘肃省临潭县西北的北倾山,属于黄河上游支流。
“吐谷浑(音土欲魂)”,原指晋时鲜卑族慕容氏后裔,此诗中泛指敌人。
三四句并不接着写正在出发的队伍,而是笔锋一转,写在此之前夜战洮河的`队伍,已经将敌方打败,捷报于此时传来。
本来是一幕充满着紧张气氛的行军增援的图景,此时前方捷报突至,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化为胜利的喜悦之情,节奏亦大落大起,明净爽利。
对于从军行(其五)的创作意图,向来有不同意见。
一种观点是言战功事,有献凯之意,如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谓:“江宁《从军》诸首,大都戍卒旅情,独此有献凯意。
亦乐府所不可少。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亦谓:“战捷凯歌之词。
末即歼厥巨魁之意。
谓大寇既擒,余不足论矣。
横溢之气,壮烈之志,合并而出。
”其解诗重点皆在“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种观点恰恰相反,认为从军行(其五)表面上是献凯,实际上是讥刺主将昏庸。
岑参《火山云歌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岑参《火山云歌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岑参《火山云歌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岑参《火山云歌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火山云歌送别岑参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不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注释】⑴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横亘于吐鲁番盆地的北部,西起吐鲁番,东至鄯善县境内,全长160公里,火焰山主要为红砂岩构成,在夏季炎热的阳光照耀下,红色砂岩熠发光,犹如阵阵烈焰升腾,故名火焰山。
⑵突兀:高耸的样子。
赤亭: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在今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⑶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⑷乍:突然。
逐:随着。
胡风:西域边地的风。
⑸薄暮:接近天黑时。
浑:还是。
⑹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
铁关:铁门关,故址在新疆境内。
⑺氛氲:浓厚茂盛的样子。
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
戍:戍楼。
【白话译文】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
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
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
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
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
赏析:岑参在《经火山》一诗中,就有写火山云的诗句,“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这首“火山云歌”,就突出描绘火山顶上的塞空虏云。
开头两句“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先交代火山云的.方位在赤亭口,再交代时令,仲夏五月。
但是,开头这两句不只是交代火山云的方位和时令,重要的是描绘火山云的磅礴气势,以为后面的具体描绘作好铺垫,尤其是“火山五月火云厚”一句,写得十分贴切传神。
一个“厚”字,可以使人想见火山云的形态,厚厚实实;又可以使人感受到火山云的庞然厚重,似乎与巍巍火山连为一体,覆压在大地之上;还可以使人联想到火山云的数量,不是一朵朵、一团团,而是铺天盖地的厚厚一层。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及赏析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及赏析古从军行唐代: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白天登山观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到交河边饮水。
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中巡夜的打更声,还有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也触景生情,潸然泪下。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去与敌军拼命。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饮(yìn)马:给马喂水。
傍:顺着。
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行人:出征战士。
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蒲桃:今作“葡萄”。
鉴赏“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一、二句是说,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三、四句是说,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敲击的凄厉声,又听到远嫁乌孙国的汉家公主的幽怨的琵琶声。
诗一开头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警报;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的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从行·大漠风尘日昏》翻译赏析
《从*行·大漠风尘日*昏》翻译赏析第1篇:从*行大漠风尘日*昏翻译赏析《从*行·大漠风尘日*昏》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大漠风尘日*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释】1、大漠:指广阔无边的沙漠2、辕门:*营正门3、洮河:黄河支流。
原于青海省、东北流经甘肃省临洮县,入黄河4、吐谷浑:古代*西部少数民族名。
此处借以指进犯少数民族的首领【翻译】大漠之中,狂风呼啸,尘土飞扬,天*昏暗。
一队将士半卷着红旗出了*营,向敌*挺进。
这时前方部队传来捷报:他们已在洮河的夜战中生擒敌*,大获全胜。
【鉴赏】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
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
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王昌龄的这首《从*行》,应该说已早着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
因此,“日*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从*行·大漠风尘日*昏》翻译赏析《从*行·大漠风尘日*昏》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大漠风尘日*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释】1、大漠:指广阔无边的沙漠2、辕门:*营正门3、洮河:黄河支流。
原于青海省、东北流经甘肃省临洮县,入黄河4、吐谷浑:古代*西部少数民族名。
此处借以指进犯少数民族的首领【翻译】大漠之中,狂风呼啸,尘土飞扬,天*昏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独坐一作:独上)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1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赏析组《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
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