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性评价与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价3、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二、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现状分析1、创新生产的定义和指标体系创新生产是一个多维度、复杂且动态的过程,涵盖了从新思想的产生、研发活动的进行,到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商业化应用的整个过程。

在中国,创新生产被赋予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角色。

本文所指的创新生产,主要关注科技创新,即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产生新知识、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为了全面、系统地衡量创新生产,需要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际数据可获得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三个维度的指标体系。

创新投入指标主要包括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等,反映了一个地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创新产出指标则包括专利数量、技术市场成交额等,直接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成果和效益;创新环境指标涵盖了教育水平、科技服务机构数量等,这些因素对于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这一指标体系,可以全面评估中国各地区创新生产的水平、结构和特点,为后续的空间计量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这一指标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适应创新生产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2、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总体情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区域创新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从总体情况来看,中国的区域创新生产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创新生产的地理分布不均。

尽管全国范围内的创新活动都在不断增加,但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区域,其创新生产的规模和速度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

这些地区的创新资源丰富,科研机构和高校众多,为创新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创新生产的行业差异明显。

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是创新生产的主要领域。

苏锡常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调整动态对接研究

苏锡常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调整动态对接研究

苏锡常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调整动态对接研究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布局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相吻合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从劳动力供需平衡来看,产业结构影响着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专业结构影响着市场对人力资源的供给,专业结构要契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合理的专业设置和规模反过来会助推经济的快速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1 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1.1 产业结构从数据看,进入“十三五”之后,苏州、无锡、常州三次产业结构形成了“三二一”模式,具体比重如图1、图2、图3。

数据来源:《苏州统计年鉴》、《无锡统计年鉴》、《常州统计年鉴》。

1.2 专业结构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5所学校开设专业为调研对象,开设专业总数216个(含重复),覆盖17个专业大类:财经商贸大类、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交通运输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旅游大类、文化艺术大类、新闻传播大类、医药卫生大类、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电子与信息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土木建筑大类、轻工纺织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装备制造大类、农林牧渔大类,开设专业大类与产业对应如图4,呈现出“三二一”模式。

苏州、无锡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也呈现出同样结果。

(根据各校官网数据统计分析)1.3 适应性分析整体上看,苏锡常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整体上具备一定的适配度。

但具体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热门及通用专业扎推现象明显,常州5所学校开设专业总数216个(含重复),去掉重复后专业数为125个,开设专业重复率42.13%,125个专业中5个李锐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常州市 213164摘 要:立足苏锡常产业发展实际情况,以苏锡常高职院校开设专业为调查样本,注重大数据思维,通过个案研究,结果显示苏锡常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也存在不足,如专业同质化明显、专业设置前瞻性不足、专业聚集度不高、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滞后等。

区域具有动态性举例

区域具有动态性举例

区域具有动态性举例
区域具有动态性是指区域内部的特征和情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以下是一些举例:
1. 城市发展:一个城市的人口、经济活动和建筑物等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城市的规模、产业结构、交通网络以及人口密度等因素都可能发生变化。

2. 自然环境:区域的自然环境也是动态的。

例如,季节变化会导致气候、植被和动物迁徙发生变化。

在沿海地区,海平面的上升可能会导致海岸线的变化。

3. 社会变迁: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也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地区的社会阶层结构和职业分布可能会发生改变。

4. 政治变化:政治局势的变动也会影响一个区域的动态性。

政权更迭、法律政策的调整等都可以引起一个地区的政治环境发生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例子,并不涵盖所有可能的情况。

具体的区域动态性还需要根据具体的背景和情境来分析。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产业转移的趋势尤为明显。

本文以京津冀产业转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内在机制与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产业转移作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多从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影响等方面展开。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其产业转移现象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

已有研究多从政策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其促进机制。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对京津冀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进行深入探讨。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家统计局、各地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及报告,以及相关政策文件和研究报告。

四、京津冀产业转移的现状与趋势1. 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产业转移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北京在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将部分产业向河北、天津等地转移。

这些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同时也包括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2. 趋势预测:未来,随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产业转移将继续加速。

一方面,北京将进一步加大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推动更多产业向河北、天津等地转移;另一方面,河北、天津等地也将抓住机遇,承接更多产业转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五、综合协同效应分析1. 产业链协同:京津冀三地产业链条较长,上下游产业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2. 资源要素协同:产业转移不仅涉及产业的物理空间转移,还涉及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第五章 区域产业结构

第五章 区域产业结构
第五章区域产业结构
一、名词解释
1.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产业发展功能定位产业部门关系,即是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出发,立足于基础支撑功能、经济增长功能和创新功能等各种目标之间持续协调原则,通过区域产业类型划分,以反映区域的优势和区域分工的要求。
2.地区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阶段处于支配地位的地区专门化产业(或产业群),它具有参加区际服务分工(即产业链定位)和带动区内其他产业发展(即增长极辐射功能)的双重功能。
日本经济学家结合一些国家实际数据对霍夫曼比值进行了检验,得出修正性结论:在工业化初期,霍夫曼定理是适用的。也就是说,对于工业化水平达到较高阶段的国家,霍夫曼比值是稳定的;只有对于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霍夫曼比值将下降,然后趋于稳定。
8.试给出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必要条件。
答案要点:
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必要条件农村地区人均农业产值低于最低人均生存费用。答题时需将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图画出,并在图上表明均衡点E的坐标含义。
克拉克定律的主要内容是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趋于一致性。由克拉克定律可以引发出两个推论:一是资本、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会在区域间流动,从边际生产率低的地区向边际生产力高的地区积聚,直至边际生产率相同。二是生产要素流动的过程也就是促使各区域一体化的过程。
3.试简述地区主导产业演变的一般规律。
答案要点:
分别从四个方面叙述规律性:(1)从生产要素的密度看,(2)从生产技术看,(3)从三次产业变化看,(4)从产出角度看。见教材P.138~139。
4.怎样评价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答案要点:
(1)合理性评价标准: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适应性;与区域优势的适应性;区域产业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金融支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金融支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金融支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李治国;周德田【摘要】随着蓝黄战略逐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山东省面临着经济发展新契机。

但当前省内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成为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国内外经验表明,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在对山东省产业结构采用修正的偏离—份额法分析的基础上,文章选取衡量产业结构优化和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建立VAR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山东省内产业结构优化和金融发展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检验。

结果表明山东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金融发展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格兰杰原因。

通过脉冲响应得出,区域内金融效率的提高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力最大,外资及区域内金融规模的提高也对产业结构优化有积极作用。

%With blue and yellow strategy gradually rose to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Shandong province is facing a new op⁃portunity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But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becomes as a constraint to the whole bottleneck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o adjust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becomes the primary task of the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shows that,financial development ha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optimization ofin⁃dustrial structure.Based on the modified shift-share analysis method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handong Province,this paper chooses an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level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dicators,and establishes a VAR model,makes a co-integration analysis and Grainger test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ndong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financial development is the Grainger reason to promote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Through impulse response,the paper finds that the financial efficiency within the re⁃gion to improve the maximum force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and the financial scale of foreign capital and region can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期刊名称】《华东经济管理》【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6页(P21-26)【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金融支持;协整分析;偏离-份额法【作者】李治国;周德田【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F830一、引言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对于资源的有效配置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地理)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地理)

2、资金密集型产业
3、劳动密集型产业
4、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一)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1.消费因素
2.资源因素
3.技术因素
4.基础与传统
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二)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1. 能否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3.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 4.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5.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6.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二农轻重划分和五大部门的划分方法三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为了统一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联合国于为了统一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联合国于19711971年年颁布了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英文简称英文简称isicisic19891989年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年进行了第三次修改isicrev3isicrev3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门类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门类sectionsection大类大类divisiondivision中类中类groupgroup小类小类classclass四类
扇面4:基础较好但地位处于下降的较好或一般部门;
第二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一、主导产业概述
(一)主导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主导产业是指本身成长性很高、并具有很高的创新 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 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 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 在产业的生命周期中,主导产业处于成长期;处于 成熟期的是支柱产业;处于初创期的是先导产业。
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1、筱原二基准
收入弹性基准是指将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优先发展 产业。这类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可以为其提供成长 的空间。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量化模型研究GEM模型解析与GEMN模型构建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量化模型研究GEM模型解析与GEMN模型构建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量化模型研究GEM模型解析与GEMN模型构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量化模型,特别是对GEM模型进行详细的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GEMN 模型。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评价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首先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梳理,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接着,详细解析GEM模型的基本原理、评价流程和优缺点,指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和改进空间。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本文构建了一种新的评价量化模型——GEMN模型。

该模型在保留GEM模型核心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还将通过实证研究,验证GEMN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和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量化模型概述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量化模型是对产业集群内部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的重要工具。

该模型旨在通过一系列指标体系的构建和量化分析,评估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水平,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和研究人员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

评价量化模型通常涉及多个维度和层面,包括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这些维度和层面通过一系列具体指标进行量化,如企业数量、产值规模、研发投入、专利数量、品牌影响力等。

这些指标的选择和权重分配取决于评价目的和产业集群的特定特征。

在评价量化模型中,GEM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GEM模型由加拿大学者Tim Padmore和Hervey Gibson于1998年提出,它以钻石模型为基础,通过对产业集群的六个关键要素进行量化分析,评估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这六个要素包括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公司的结构和战略、本地市场、外部市场。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为了科学、全面地评估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以期为政策制定者、研究者以及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首先将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明确其包含的关键要素和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实践案例,分析现有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方向。

接下来,本文将构建一套新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将综合考虑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等多个维度,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区域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运用这套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实际操作,包括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评估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或实证研究,对所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和评估,以检验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深入研究,为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实践者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估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创新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和竞争力理论。

创新理论最早由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新组织形式和新的原材料来源的实现。

区域发展理论则强调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认为某些地区由于其特有的资源和优势,可能会成为创新的热点。

而竞争力理论则着重于分析区域或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创新能力被视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国外学者如Porter (1990) 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以及政府和机遇六个方面评估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其中创新能力是核心要素之一。

第11章产业空间布局

第11章产业空间布局

2. 产业区域分工理论2
产品生命 周期理论
它是技术差距论之一。该论主要研究了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 状态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而可以用来解释部分工业品的 国际贸易格局,解释世界性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某些趋势。 构成了后来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核心内容。P252
中心外围 理论
普雷维什理论的重要特点是从区际收支角度,而不仅仅是从 资源禀赋差异角度来考察产业区际分工、贸易与经济发展的 关系。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广泛采用非初级产品出口和进口替 代战略。为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条件、制定产业布局战略提 供了思路和理论基础。
3. 产业区位理论—古典区位论
杜能的农 业圈层论
杜能在《孤立国》中认为,在农业布局问题上,什么地方适 合种什么作物,并不完全由自然条件决定,农业经营方式也 不是任何地方越集约化越好。在确定农业活动最佳配置点时, 要把运输因素考虑进来。
韦伯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区位论
认为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动费和聚集力三方面因素 的影响。其中运费起决定作用;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 大比重或与运费相比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业而言, 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聚集力是指企业规 模扩大和工厂在一地集中而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和企业外 部经济效益的增长。聚集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产 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面取决于聚集规模。
值),eit是i地区就业总数(或总产值),Enj是全国j产业就业
人数(或j部门产值),Ent是全国就业总数或总产值。
作用
如果LQ大于1且数值越大,说明该地区j产业专业化或集中化程 度越高;反之,若LQ小于1且数值越小,说明该地区j产业部门 的专业化程度或集中化程度越低。
(2)专门化率
含义 与区位熵一样,也是反映各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指标。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与动态演进研究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与动态演进研究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与动态演进研究一、绪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提高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可能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

研究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与动态演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地区差异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为政府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数字经济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梳理,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分析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揭示各地区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

本文将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各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量化分析,以期更准确地反映地区差异的实际程度。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进行动态演进分析,探讨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和挑战。

通过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与动态演进的研究,本文旨在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有关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和实践启示,以促进我国数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数字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到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还对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与动态演进,对于推动全国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有助于揭示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过对不同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各地区在数字经济资源、技术、人才、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数字经济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
是指地区间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经济联系和合作,形成统一的经济体。区域经济一体化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
协同发展
是指地区间在政府引导下,通过政策协调、资源共享、产业协作等方式,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 。协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的平衡发展、缩小地区间差距、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矿产等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环境质量则直接影响着经济 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约束作用
自然资源有限,环境容量有限,经济发展需要遵循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过度开发和 污染环境。
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
通过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可以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 时,经济发展也可以为资源环境的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1. 地理位置:硅谷位于加州北部,紧邻太平洋,拥有良好的交通 和通信基础设施。
4. 政府支持:美国政府对硅谷的支持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 素之一,政府通过各种项目和资金支持创新创业。
案例二:中国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与转型
总结词: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 快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经历了快速的产 业升级和转型。
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总结词
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详细描述
创新可以促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提高生 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创新还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带动相关产 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此外,创 新还可以提高地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投资 和优秀人才聚集,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原则
区域经济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
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区域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及相关政策机制和制度支持研究

区域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及相关政策机制和制度支持研究
成 更 加 庞 大 而 紧 密 的 动 态 创 新 网 络 . 动 产 业 内 新 技 术 或 推
息 . 以减少 科 技创 新 中不 必要 的重 复 , 而 有效 地提 高 可 从 科技 创 新 的效 率 : 业 及 时 地 应用 科 技创 新 成果 . 集群 企 是 科技 创 新 的源 动 力 .直 接 带动 了产 业集 群 的科 技 创新 水
平。
新 知识 的产 生 、 动 、 新和 转 化 。当市 场 饱 和时, 流 更 企业 仅 能 维持 经济 利 润 . 业外 部 的资 源不 再 流 人 . 业 结构 趋 产 产
于 稳 定 为 了 突 破 既 定 的 已 结 构 化 的 产 业 约 束 . 业 将 通 企
过创 新形成 新 的经济 活 动 . 经过 产业 创 新 网络 的传递 和辐
射 , 动 产 业 内 的 技 术 创 新 和 技 术 进 步 . 成 产 业 的 升 级 推 形
2 .建 立 区 域 产 业 共 生 网 络 按 照 创 新 体 系 理 论 . 新 创 过 程 实 质 上 是 各 种 组 织 相 互 作 用 的 过 程 . 个 企 业 或 机 构 单 作 为 政 策 作 用 的 对 象 . 以 实 现 区 域 内 整 体 创 新 能 力 的 提 高 提 高 区 域 整 体 创 新 能 力 的 关 键 在 于 促 进 各 种 组 织 建 立
更新和转化, 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对 区域未来产业创新主导模式的思考 , 确立产业集群主导 产业 网络协作 式发展模 式。 立主 导产 业之后 , 确 必须根据 产 业关联性 建立起 相 互依存 的 产业发展 网络。 章借鉴 目前各 文 地 产业 自身发展 的成 功经验 , 以及 各地政 府对 于主 导产 业及形 成的产 业价值 链重点发展产业尽快壮大并鼓励企业间的竞争, 鼓励各个相关企业形成相互支持的产业配套 网络 , 实行紧密地围绕主导产 业 形成 的上 下游产业链 条 , 重 高新 区内重点 大企 业带 动作 用 , 注 形成 以本地 文化 为创 业环 境 的产 业创新体 系。 关键词: 区域产业创新体系; 布局; 政策机制: 制度 支持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以荆州市为例第一章:区域产业结构概念及其特征、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区域产业结构是全国经济空间布局在特定区域的组合的结果。

在某特定区域内,之所以拥有某种类型的产业结构,是由该特定区域的优势和全国经济空间布局的总体要求所决定的、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条件制约性。

区域经济条件影响,制约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对产业的类型和演化的影响。

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区域统一性。

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是不同的,不同的产业结构也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阶段性,不同的产业空间结构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空间结构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内容,后者是前者的空间表现形式,它们在区域上得以统一多样性。

区域条件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开放性。

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和演变,也受到区外环境的影响,与区外不断进行着物质、技术、信息,人才和资金的交流。

第二章:产业的划分一、产业划分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它是按一定的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

标准不同,所划分的产业类别也不同。

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2.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3.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4.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5.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分类标准:以产品的最终用途不同划分内容:第一部类:生产资料部门(专门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来满足社会生产消费的需要)第二部类:消费资料部门(专门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来满足社会消费的需要)优点:揭示了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时两大部类产业间的实物和价值构成的比例平衡关系,是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理论基础。

缺点:覆盖面窄、实际应用困难、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三次产业分类法的确立,实际上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突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A.G.D.Fisher)完成的。

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不仅有助于提升经济效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够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全面的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首先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现有研究成果的优点和不足。

接着,本文提出了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指标的选取、权重的确定、评价模型的建立等。

本文还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应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升级。

本文也希望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在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涵及理论基础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一个涉及经济学多个领域的复杂概念,其核心在于实现产业之间协调、平衡和高效的发展。

从内涵上看,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协调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三个方面。

协调性指的是各产业之间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避免产业结构失衡;高效性则要求资源能够在不同产业之间得到合理配置,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可持续性则强调产业结构的发展要与环境、社会等因素相协调,确保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在理论基础上,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研究主要依据产业结构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产业结构理论强调了产业间关联和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性,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提供了基本框架。

经济增长理论则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绪论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 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包括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自然区域等不同类型。

区域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区域,即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特定功能的经济活动空间。

2.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区域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1826年提出的农业区位论。

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形成。

20世纪6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扩展以及各国政府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方面。

3.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并没有区域经济学科的研究,主要是经济地理专业。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产业布局学的发展,中国的区域经济学逐渐形成。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区域经济学在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开发行动和地域整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发展与区际关系协调,着重于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关系。

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配置、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竞争与合作、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政府调控、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

3.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宏观和微观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等。

此外,区域经济学还借鉴了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性研究方法体系。

三、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1. 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2.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空间差异性、集聚性、开放性、动态性、综合性等。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以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以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2年4月第15期Apr. 2022No.15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以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陈玲玲,李婵娟(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摘 要] 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应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

以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设置为例,重点以保山市卫生产业发展趋势为切入点,分析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保山市产业经济的适应性,由此提出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应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建立联动和共享机制,优化外部政策环境,突出专业特色,发挥专业群协同效应,加大校院(企)合作、医教协同力度,实现高质量就业,以加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产业结构;适应性[基金项目] 2018年度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科技计划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2018k06m)[作者简介] 陈玲玲(1974—),女,云南保山人,硕士,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和中药研究;李婵娟(1984—),女,云南保山人,硕士,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和中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5-0037-04 [收稿日期] 2021-09-16近年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如何与区域经济结构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是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地方高职院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针对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设置问题,分析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的适应性,并提出优化性的对策。

区域产业结构与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与优化
和产品质量。
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
制造业将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 展,注重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产业 竞争力。
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主流
区域产业结构将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 展,推广绿色低碳技术,降低能耗和 排放。
未来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合理规划产业布 局,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协同。
传统产业占比高
01
在许多区域,传统产业如农业、采矿业等仍占据较大比重,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
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
02
相对于先进地区,一些区域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信息传输、
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发展相对滞后。
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03
区域内的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产业升
级缓慢。
区域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推进传统产业升级
引导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投入,提 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ABCD
培育新兴产业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 点,提升区域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加强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多 元化、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
对策建议与政策措施
01
产业结构单一
02
资源环境压力大
03
区域发展不平衡
部分地区过于依赖某一主导产业, 导致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 较差。
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 给资源和环境带来较大压力,不 利于可持续发展。
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存在较 大差异,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 衡。
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转型升级
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产业将逐步转型升级,向 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概述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

概述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

概述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
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如下:
1.条件制约性:区域经济条件影响,制约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对产业的
类型和演化的影响。

2.指向性: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受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制约,随经济和技术
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3.复杂性: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资源、市场、技术、
政治、经济等,具有复杂的相互关系。

4.动态性: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是动态的,不断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
的影响,具有不断变化的特点。

5.开放性: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是开放的,不断与外部进行物质、能量和
信息的交换。

6.等级性: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具有等级性,不同层次的区域具有不同的
产业结构。

7.梯度性: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具有梯度性,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处于不
同的梯度,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发展。

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控制功能。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可以 引导评价对象决策者在制定各项制度和决策时,能 够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目标,且这些信息反馈给微 观主体,使微观主体能够及时地评估本单位各项制 度措施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进而对制度措施加以改 进或调整。
2 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 1 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思考 评价是对评价对象价值的判断,产业结构合理
化评价是对评价区域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 例构成及其相互联系和未来发展的价值趋向进行判 断的认识活动,也是管理者对区域经济活动进行监 测、调控管理的手段。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体 系是以比较简明的方式,比较全面地向信息使用人 提供被评价对象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状况和变化过程,
20 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渐被人们所接 受,科学发展观也逐渐深入人心,产业结构对环境 状况和自 然 资 源 利 用 的 影 响 越 来 越 为 人 们 所 关 注。 同时,技术变动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条件之 一,产业间的内在联系只是一种技术联系,且合理 的产业结构不应是几个产业部门间的简单组合,而 是能够发挥较高经济效益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组合, 并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 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 我国社会 经 济 发 展 战 略、 发 展 水 平 以 及 资 源 环 境、 技术状况,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基准选择,既应考 虑产业结构自身状况,也应考虑产业结构对资源环 境影响状况、资源利用情况、技术结构与技术进步 状况的影响,以及对产业结构效益、经济效益、社 会效益 的 影 响,提 出 “经 济、社 会、资 源、环 境、 技术相协调的” 产业结构合理化选择基准,即产业 配置能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与技术结构相适应, 能通过 技 术 活 动 和 创 新, 不 断 提 高 资 源 利 用 效 率, 逐步减少经济活动对资源的依赖,降低经济活动对 环境的影响,逐步与环境容量相匹配,实现经济活 动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产业结构效益不断提升, 结构转换能力不断增强,以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 境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性评价与应用研究/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dbN ame=CDFD2008&FileName=2008013272.nh&filetitle=【作者】张立柱;【导师】王新华;隋映辉;【作者基本信息】山东科技大学,资源经济与管理, 2007,博士【摘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是世界性、前沿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也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热点课题。

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由此可见,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仍将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内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产业经济理论界极具研究价值的重大课题。

目前,国外学者对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宏观层面,在样本选择上多以发达国家的历史数据为依据,通过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比较研究,考察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标准模式和共同演化趋势。

国内学者关于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产业结构优化内涵的理解、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与机制、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等几个方面。

这些研究大多是理论上的逻辑推理,偏重定性分析,较少涉及量化分析与检验。

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量化评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对产业结构优化内涵的理解不同,测度方法的选取上主要是依据“标准结构”来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程度,带有较大的片面性;(2)由于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众多,尽管有的学者建立了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但未考虑指标之间可能存在的自相关、时效性、地域性等问题,因此,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

还有的指标体系中指标过多,指标计算过于繁琐,给收集数据带来很大难度,也降低了研究的可操作性;(3)从搜集到的资料看,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定量化评价研究体系。

鉴于以上诸方面的问题,本文选取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定量化评价方法与应用为研究对象,旨在尝试性地构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定量化评价方法研究体系,内容包含以下四个部分:1、理论基础:主要工作是提出了本论文的选题的理论背景和研究的现实依据;对国内外的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评述;给出了论文的研究路线、方法、研究框架及研究内容。

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概念(如:区域、产业与产业系统、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进行了界定: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一般均衡理论、投入产出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结构转换的“大道定理”)和区域产业结构常用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为以后各章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核心问题: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重新界定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本内涵,探讨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基于粗糙集(Rough Set)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测度方法。

二是界定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本含义,给出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主要特征,并探讨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产业结构高级化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测度方法。

三是界定了产业结构高效化的基本内涵,给出了产业结构高效化的主要特征,并探讨了产业结构高效化的作用机理。

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了一、二、三次产业结构高效化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测度产业结构高效化程度的方法。

四是构建了产业结构优化互动关系模型,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高效化为非一致起点的三螺旋上升结构,并给出了产业结构优化的选择路径。

3、模型应用:首次对资源型城市——新泰市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高效化程度进行了测度;首次将产业结构优化测度模型应用于青岛市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高效化的测度,分析了影响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进行战略产业选择的对策。

4、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得到的主要结论进行了归纳总结。

明确指出未来产业结构优化定量化评价理论体系研究,将是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并更多依赖现代分析方法、现代统计方法、系统分析方法、计算机仿真理论与方法等。

【关键词】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化;高级化;高效化;粗糙集;人工神经网络;数据包络分析;三螺旋结构;资源型城市;【参考文献】说明: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共找到5 条∙[1] 周海波. 产业结构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分析[D]. 郑州大学2 006∙[2] 叶煜岚. 基于粗糙集的区域旅游业绩效评价研究[D]. 重庆大学2005∙[3] 施刚. 中国产业结构高效化研究[D]. 武汉大学2004∙[4] 陈金梅.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经济竞争力提高的途径与办法[D]. 哈尔滨理工大学2003∙[5] 郭光文. 岳阳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湖南大学2003【参考文献】说明: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中国图书全文数据库共找到30 条共3页123下一页末页∙[1] 刘希宋[等]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中国产业政策研究[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2] 刘典平主编,青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报告[M].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3] 胡寿松,何亚群著.粗糙决策理论与应用[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6∙[4] 蒋昭侠著.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5] 陈仲常编著.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M].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6] 宋泓明著.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分析[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7] 于刃刚等著.主导产业论[M]. 人民出版社, 2003∙[8] 陈秀山,张可云[著].区域经济理论[M]. 商务印书馆, 2003 ∙[9] 林善炜著.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10] 刘小瑜著.中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M].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参考文献】说明: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中国图书全文数据库共找到30 条共3页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末页∙[11] 冯邦彦著.香港产业结构研究[M].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 2∙[12] 龚仰军著.产业结构研究[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13] 朱传耿等著.区域经济学[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14] 邬义钧,邱钧主编.产业经济学[M].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15] 王国胤编著.Rough集理论与知识获取[M].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16] 戴伯勋,沈宏达主编.现代产业经济学[M].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17] 苏东水主编.产业经济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8] 崔功豪等编著.区域分析与规划[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 9∙[19] 杨治著.产业政策与结构优化[M]. 新华出版社, 1999∙[20] 王述英主编.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M]. 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9【参考文献】说明: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中国图书全文数据库共找到30 条共3页首页上一页123∙[21] 何晓群编著.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22] (日)奥口孝二等著,陶立新译.经济数学入门[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23] 史忠良主编.产业经济学[M].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24] 杨公朴,夏大慰主编.产业经济学教程[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25] 刘伟主笔.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26] 周振华著.产业结构优化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27] 刘伟著.经济发展与结构转换[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28] (美)钱纳里(Chenery,Hollis)著,朱东海,黄钟译.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M].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1∙[29] 周振华著.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M].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1∙[30] (美)库兹涅茨(Kuznets,S.)著,常勋等译.各国的经济增长[M]. 商务印书馆, 1985【参考文献】说明: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外文题录数据库共找到18 条共2页12下一页末页∙[1] M. Yeneder.Industry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 [J].. Structure Change& Economic Dynamics. 2003∙[2] Batty.Less is more, more is different[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2001∙[3] Charnes A,Cooper W W,Li 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evaluate efficiency in the economic performa nce of Chinese cities.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1989∙[4] .∙[5] Athanassopoulos A,Karkazis J.The efficiency of social and economi cimage projection in spatial configuration.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97∙[6] Karkazis J,,Thanassoulis E.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 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in Northern Greece us 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Socio-Economic Planni ng Science. 1998∙[7] .∙[8] B. Morris.Can differences in industry structure explain divergences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J].. Bank of En gland Quarterly Bulletin. 2001∙[9] kiminori Gemba,Fumio Kodama.Diversification Dynamic s of The Japanese Industry. Research Policy. 2001∙[10] Fogel R.Catching up with economy. American Econo mic Review. 1999【参考文献】说明: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外文题录数据库共找到18 条共2页首页上一页12∙[11] Szladow A,and Ziarko Z,.Rough Set: Working with I mperfect Data,. AI Expert. 1993∙[12] Syrquin,and Chenery.Three Decades of Industrializati on[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s.∙[13] Bannistter G,Stolp C.Regional concentration and effic iency in Mexican manufacturing. European Journal of Op erational Research. 1995∙[14] /policy/14600_14865. jsp.∙[15] M. Fabio.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industry growth a nd structure change[J].. Structure Change& Economic Dy namics. 2002∙[16] Pawlak Z.Rough Set: Theoretical Aspects of Reasoni ng about Data. . 1991∙[17] Clark J.Toward a concept of workable competition. A 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40[18] Macmillan W. D.The esti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ulti-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 models using data environ ment analysis[J].. 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 ation. 1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