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三课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1.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美。

3.体会诗人坚强不倚的独立性格和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体会“我”这一形象及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小组交流合作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的写作资料。

学生:诵读诗歌,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营造情景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张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ppt播放图片)(月亮、夜晚等)由此,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诗句?(可能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绘月夜晚景的诗歌,它并不是古诗,而是一首由白话文写的新诗。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沈尹默的《月夜》。

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出示学习目标,齐读,明确重点。

2.比较新诗和古诗的区别。

这就是沈尹默的《月夜》,同学们,第一眼看到这首新诗,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与古诗相比。

(语言通俗易懂、字数自由、没有讲究严格的押韵等)3.朗读诗歌(1)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

学生读的时候,师明确诗歌重音。

“我”“顶高”“立着”。

(3)播放录朗读视频,要求学生注意重音和感情。

(4)男女比拼读。

(5)配乐齐读。

三、再读诗歌,感受意象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诗中选取了哪几个意象来一起构成这幅月夜图?这些意象各有怎样的特点?明确:意象——霜风、月光、树、“我”。

霜风:刺骨的寒风。

听觉:突出风的大、猛烈。

月光:明明的。

视觉:突出月光的明亮,给人以希望,使黑夜变得温暖许多。

树:高大。

传统文化中有遮蔽、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固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共22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共22张PPT)

8.在古代印度,商人的女儿不能嫁给官吏的儿子,这是
因为( ) D
A.商人的财产多于官吏
B.官吏的财产多于商人
C.商人和官吏的喜好不同 D.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
9.九(1)班的元旦节目是有关印度种姓制度的课本剧。
其中不符合史实的场景是( ) A. 刹帝利对婆罗门毕恭毕敬
C
B. 婆罗门主持祭祀活动
C. 首陀罗担任官吏在巡视

首陀罗
被统治阶级
在社会上遭到
等外级
贱民
歧视和凌辱
2.阅读教材说出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根据材料思考分析其对印度社会产生了什么 影响?
特点
各等级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 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实质
是为保护奴隶主特权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P12
那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理发师的儿子爱上了一个少 女。他父亲告诫说:“儿子,你不要把愿望寄托在办不到的事情 上。你是理发师的儿子,属于低级种姓(首陀罗)。而那个女孩 属于高级种姓(刹帝利)。刹帝利的女儿是不能与你结婚的。” 结果,理发师的儿子在绝望中忧郁而死。
都是古代印度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1、据报道,某国东部一名属贱民阶层的15岁少年,因自
家山羊误入高一等级种姓农民的稻田而被烧死。根据所学
知识判断,文中某国是( C )
A.希腊
B.埃及 C.印度
D .巴比伦
2、阿育王在印度家喻户晓,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
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国。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 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 。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在古印度这块肥沃 的土地上产生了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印度文明。在这里 产生了种姓制度、佛教。种姓制度界限森严,对在当 今印度社会仍然产生消极影响。佛教成为了世界三大 宗教之一,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分别被列为国教。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笔记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笔记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笔记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一、洋务运动(约19世纪60年代-90年代)1.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2. 主张: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即在保持中国传统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3.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创办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

-建立新式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和科技人才。

-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先进的科技和军事知识。

4. 影响: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处境。

二、戊戌变法(1898年)1.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维新派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2.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3. 进程: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

4. 内容:-政治改革:提倡君主立宪,改革官制,裁撤冗员。

-经济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设立农工商总局。

-文化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5. 结果:由于顽固派的反对和慈禧太后的镇压,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六君子被杀。

6. 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它传播了民主思想,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三、民族危机的加剧1.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领土,赔偿巨款,开放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赔款数额巨大,划定使馆区,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笔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笔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笔记
一、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 早期国家包括:埃及、两河流域、印度、中国。

2. 埃及的统一:公元前3000年,埃及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3. 两河流域的统一: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4. 印度的统一: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统一印度,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5. 中国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 雅典城邦的建立:公元前8世纪,希腊境内数百个城邦中雅典最强大。

2.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公元前6世纪,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时,雅典民主政治空前繁荣。

3.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三场库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 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顶峰。

三、罗马帝国的建立与扩张
1. 罗马帝国的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

2. 罗马帝国的扩张:公元前1世纪,罗马先后征服了迦太基、西班牙、马其顿、希腊、小亚细亚等地区,控制了地中海流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笔记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笔记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笔记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笔记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标题:古代罗马
一、背景介绍
古代罗马是一个庞大的帝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地理位置位于意大利半岛,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在罗马的发展历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二、历史事件
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实行元老院和执
政官的联合统治。

2.罗马帝国的崛起: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建立了罗马帝国,成为罗马帝国
的第一位元首。

3.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帝国不断扩张领土,征服了欧洲、非洲和亚洲的许
多地区。

4.罗马帝国的衰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罗马帝国的衰落。

三、历史人物
1.屋大维:是罗马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罗马的发展起到了重要
的推动作用。

2.恺撒: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和政治家,对罗马的发展做出了重要
贡献。

3.奥古斯都:是罗马帝国的第一位元首,统治罗马长达40年,是世界历史上
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四、文化影响
1.法律制度:罗马法是古代法律制度的代表之一,对现代法律制度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2.建筑艺术:罗马建筑风格独特,具有雄伟壮观的特点,对后世建筑艺术产
生了重要影响。

3.文学艺术:罗马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包括诗歌、戏剧、小说等,对后世文
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思考题
1.罗马帝国为什么能够崛起?
2.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3.罗马文化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代印度》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以及佛教和耆那教的兴起。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等,从而拓宽视野,丰富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对古代印度文明的理解和评价,以及对佛教和耆那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史料,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让学生了解佛教和耆那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代印度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我爱这土地仿写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我爱这土地仿写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我爱这土地仿写那天,我走在村头的小路上,迎面碰上了老王。

老王是个老农民,一辈子都在这片土地上耕耘。

他见我来了,咧嘴一笑,露出一口黄牙:“哎,你这书生,今天怎么有空来这儿转悠?”我笑了笑,说:“老王,我这不是来感受一下土地的气息嘛。

你在这儿种了一辈子地,有什么特别的感受?”老王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泥土,轻轻揉搓着:“感受?这土地啊,就像个老朋友,你得用心去体会。

春天播种,夏天浇水,秋天收获,冬天休养。

一年四季,它都在变,可又好像什么都没变。

”我点点头,心里想着艾青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老王的话,不正是对这句诗的最好诠释吗?正说着,村里的李大妈也走了过来。

她是个热心肠,见我们聊得火热,也凑了过来:“你们在聊啥呢?”老王笑着说:“我们在聊这土地呢。

李大妈,你说说,这土地有啥特别的?”李大妈拍了拍手上的灰,说:“这土地啊,特别就特别在它能养人。

你看,咱们村里的老老少少,哪个不是吃这土地上的粮食长大的?没有这土地,咱们可咋活?”我听了,心里一阵感慨。

是啊,土地不仅是农民的命根子,更是我们所有人的根基。

没有土地,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就没有生命。

这时,村里的张大爷也加入了我们的谈话。

他是个退休教师,说话总是带着点文绉绉的味道:“土地,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孕育着我们的文化。

没有土地,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

”我听着他们的话,心里越来越明白。

土地,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它不仅是农民的命根子,更是我们所有人的根基。

我爱这土地,因为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孕育着我们的文化,滋养着我们的生命。

正想着,老王突然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土:“行了,不聊了。

我得去地里看看,看看我的老朋友今天怎么样了。

”李大妈和张大爷也各自散去,各自忙各自的事去了。

我站在原地,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心里一阵温暖。

这就是土地的力量,它让我们团结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第三课 第一框 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人教实验版·九年级全一册)

第三课  第一框   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人教实验版·九年级全一册)
4
2011年1月26日人民日报: 对2011年的联合国来说, 其工作重点可以用“热点问题”、“千年发展目标”和 “全球治理”三个主题词来概括 。今年,无论在维持世
界和平与安全方面,还是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和全球治
理方面,中国都有着发挥更大作用的空间。联合国对中 国在解决苏丹、朝鲜半岛、缅甸等问题上发挥作用寄予 了更大的期望。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情
第一框 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1
1.了解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知道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3.明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 4.知道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
10
中国离创新型国家到底 有多远?
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 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 还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11
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这种不发达
不只是表现在一两个方面,而是表现在经济、政治、
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世纪 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9
板块二: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汽车工业中外合资已经20多 年,我国90%的轿车市场已 经让给外方,而绝大部分合 资企业没有开发过像样的新 车型、新发动机,未能生产 出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品牌。没有知识产权,中国 就与高利润无缘。以德国大 众为例,在中国合资生产的 产量,只占全球的14%,但是 其利润80%来自中国。
日本成为全球经济规模第二大的经济体。在国内,中国将 在保证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努力应对通货膨胀并抑制 房地产价格,同时也要做好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消费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率;而在对外经贸方面,中国也将面临为数

九年级上册历史笔记第三课

九年级上册历史笔记第三课

九年级上册历史笔记第三课一、课程简介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当时的世界局势和各国的发展,培养历史意识和国际视野。

二、重点知识点1. 甲午中日战争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是在19世纪末,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发生的。

当时,日本正试图通过对外扩张来发展自己的国力,而中国则因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国力衰弱,无法抵御日本的侵略。

2. 甲午中日战争影响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导致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也标志着中国在列强争夺中的弱势地位。

3. 戊戌变法背景戊戌变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现代化转型的挑战,而维新派则主张通过变法来推动中国的进步。

虽然变法最终失败了,但它体现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主张,推动了思想解放,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明治维新背景明治维新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下,日本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新的政权。

三、重要事件图示1.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这场战争地点主要在朝鲜半岛和黄海,反映了当时列强在亚洲的争夺激烈。

2. 戊戌变法:维新派主张通过变法来推动中国的进步,推行了一系列新政,但最终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而失败。

这些新政包括教育改革、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等,试图通过改变旧的制度和文化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3. 明治维新: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下,日本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新的政权。

他们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和文化,推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最终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这场变革对整个亚洲地区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推动作用。

四、历史人物介绍1. 李鸿章:他是清朝重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代表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映了清朝政府的软弱和无能。

然而,他在后来的洋务运动中,积极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试图通过自强的方式来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一、学习目标1.把握五首诗歌的意象,体会不同的诗味。

2.感受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品味凝练而含蓄的语言。

3.揣摩五首诗歌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二、资料链接短诗是我国现代文学的一种概念,诗歌在14行内就是短诗。

在中国,短诗的概念是由现代诗人首先提出的,他们吸纳了西方14行诗的体制,首次明确提出短诗界定应为14行以内,同时认为短诗的第一要义便是完整。

三、字音词义口占:指即兴作诗词。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舵手:掌舵的人,也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四、诗歌赏析月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作者: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背景: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赏析: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此诗塑造了“我”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的形象,表现了“五四运动”前夕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作者: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现代诗人、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背景:1942年,年轻女作家萧红在身心俱疲中逝去,作为萧红的友人,同样四处漂泊、屡遭挫折、几陷困境的戴望舒直到1944年初冬才终于来到香港浅水湾萧红墓畔,凭吊祭拜。

赏析: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

看过诗题,再看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乡愁》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乡愁》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乡愁》是余光中诗集《⽩⽟苦⽠》中的⼀⾸,和《民歌》《乡愁四韵》《罗⼆娃⼦》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3课《乡愁》课⽂原⽂ ⼩时候 乡愁是⼀枚⼩⼩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后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头 ⽽现在 乡愁是⼀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陆在那头 ⼀九七⼆年⼀⽉⼆⼗⼀⽇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3课《乡愁》教案 【教学⽬标】 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 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 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的表达⼿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 复印余光中《乡愁》⼿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

(⼿迹和照⽚见百花⽂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卷、第五卷书前照⽚页) 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 ⼀、导⼊诗歌 PPT投影余光中《乡愁》⼿稿,导⼊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稿。

让学⽣照着⼿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读,⽤笔勾画出最能打动⾃⼰的诗句。

⼆、读诗之外观 观察学⽣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段。

明确:这⾸诗⼀共4⼩节,共16⾏。

外观布局排列整齐,⼀⾏⾏、⼀节节排列下来,给⼈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 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般回答是押韵。

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押韵的⽅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 (教师带领学⽣勾画诗歌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时候—长⼤后—后来啊—⽽现在。

) 明确:这⾸诗⾳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课件3新疆教育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课件3新疆教育版

课文中的中的句型:
•1.“……多么……”句型
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 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呀!
(1)这是一件多
•2.“不是……而是……”句型
表示并列关系,前一分句提出一个事例,后续分句则相应 提出在意义上并存、平行或对立的事情,用于同时说明或 描写几件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 (1)他们不是来参观,而是来考察工作的。 (2)那些人不是在吵架,而是在争论问题。
第三课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初学课文
钱学森先生1911年12月11日 出生于浙江杭州。钱学森先生是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二十位科学家 之一,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奠基 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 之王。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 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6年获 “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2009年被 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钱学森留学美国并受到器重,拥有富裕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但他想念着祖国,关心着祖国的未来,当新中国成立时, 他归国的愿望更加强烈,要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
提问:
(1)钱学森赴美国留学期间拜谁为师,成为了怎么样的学 生?
答:冯卡门,最得意
(2)在新中国诞生之际,中国留学生谈论的问题是 什么?
答:祖国的未来
课文中的中的句型:
•3.“动+于……”句型
表示从;在。
钱学森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姐姐毕业于新疆大学。 (2)他大学毕业后就职于电信公司。
•4.“所……”句型
用在作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者。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
(1)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子女。

初三-九年级上-道法-第三课基础背诵

初三-九年级上-道法-第三课基础背诵

第三课《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基础知识练习一、填空1.一般来说,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

2.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3.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4.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人民民主的胜利。

5.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1956),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

6.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7.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8.党的领导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

9.人民民主的真谛是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10.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11.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2.强调充分协商,求同存异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是基本政治制度。

13.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基本政治制度。

1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的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它是基本政治制度。

15.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

16.民主选举包括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等。

17.民主协商保证了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到充分表达,人民群众通过提案、座谈、论证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协商,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

18.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有力保证。

19.实行民主管理,有利于广大人民积极行使民主权利,实现人民的事人民管、人民的事人民办。

20.民主监督的途径有信访举报、参加民主评议会、向人大代表反映问题或提出建议。

21.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22.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 (共23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 (共23张PPT)
通晓三藏的僧人也被尊称为“三藏法师”,或简称“三藏”。
3、佛教的传播
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公元前1世纪末(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西域)传入中国
寒山寺
灵山大佛
龙门石窟
白马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藏传佛教的文化代表——拉萨布达拉宫
供奉在大雄宝殿的三身佛像
佛教文化
佛教经典
•《大藏经》 •《金刚经》 •《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神咒》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华严经》 •《佛说阿弥陀佛经》
思考:观察图示,说说古印度 古印度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有何特点和影响?
婆罗门 Brahman
Ks刹at帝r利iya
特权等级(统治阶级)
吠舍 Vaisya
被统治阶级
首陀罗 Sudra
种姓等级金字塔示意图 影响:严重地阻碍古代印度社 会的发展
特点:1、各个等级职业世袭, 互不通婚,界限森严,贵贱分明, 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下层等级最受鄙视。首陀罗 和贱民被压在古印度社会最底层, 受到统治阶级的折磨、压制和剥 削。
古印度 前2200
发源的河流
尼罗河 幼发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
印度河
文明的代表
金字塔
汉谟拉比 法典 种姓制度
三、佛教的创立 1、产生:公元前6世纪,社会矛盾非常尖锐 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3、教义:众生平等 忍耐顺从 因果报应
合作探究之二
结合佛教的思想和主张,说说为什么佛教既能 深得广大中下层人民的支持,又能得到统治阶 级的认可,纷纷定为国教,成为世界著名文明 成果,得以广泛传播?
一方面,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主张“众生平等”, 破除种姓的等级界限,因而深得中下层民众的支持;同时佛教 宣扬因果报应,提倡禁欲修行,寻求自我解脱,使当时苦难的 大众能从精神上摆脱痛苦,也是获得中下层民众支持的原因。

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课堂笔记

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课堂笔记

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课堂笔记In the third lesson of the ninth grade, there are five short poems to study. These poems are rich in emotions and imagery, and they provide a profound insight into human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九年级的第三课中,有五首短诗需要学习。

这些诗歌充满了情感和意象,它们深刻地洞察了人类的经历和情感。

The first poem, "The Eagle," by Lord Tennyson, captures the majestic and powerful nature of the eagle. Through vivid imagery and powerful language, the poet portrays the eagle as a symbol of strength and freedom, which resonates deeply with the readers.第一首诗是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雄鹰》,捕捉了雄鹰的威严和强大本质。

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有力的语言,诗人将雄鹰描绘成了力量和自由的象征,深深地触动了读者。

The second poem, "Aedh Wishes for the Cloths of Heaven," by Yeats, is a beautifully lyrical poem that expresses the speaker's longing for beauty and perfection. The delicate and enchanting imagery used inthe poem creates a sense of yearning and desire for something unattainable.第二首诗是威廉·巴特勒·叶芝的《爱德祈求上天的长衣》,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表达了说话者对美丽和完美的向往。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课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课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课教案教案:第三课《尊重劳动,尊重他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尊重劳动和他人的意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与尊重他人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和他人的意识。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与尊重他人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劳动者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劳动的重要性,并与尊重他人的关系进行联系。

2. 概念解释与讲解(10分钟)解释劳动的概念,并与尊重他人的概念进行对比和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与尊重他人的关系。

3. 案例分析(15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让他们分析其中是否存在不尊重劳动和他人的行为,并讨论这些行为的原因和后果。

4.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劳动和他人,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5. 总结(5分钟)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尊重劳动和他人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

四、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为《尊重劳动,尊重他人》,要求结合自身经历和观察,谈谈自己对尊重劳动和他人的理解和看法。

五、板书设计: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与尊重他人的关系,培养他们尊重劳动和他人的意识。

同时,通过作文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表达自己对尊重劳动和他人的理解和看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九年级上册第3课语文笔记

九年级上册第3课语文笔记

九年级上册第3课语文笔记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做笔记是尤其重要的。

那么九年级上册第3课的笔记有哪些呢?一、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

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二、故事背景《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写作艺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

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四、写作手法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

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

当然,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

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笔记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笔记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笔记在九年级下册历史的学习中,第三课往往涵盖了丰富且重要的历史知识。

以下是对这一课的详细笔记:这一课的主题通常围绕着特定的历史时期、事件或者人物展开。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背景。

在这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政治方面来看,当时的政治格局呈现出了复杂的态势。

不同的政治势力相互角逐,权力的争夺十分激烈。

例如,_____国家的_____政权试图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冲突。

经济方面,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模式逐渐兴起。

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不断深化,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渐向工业经济转型。

工厂的出现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贸易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在国内,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

在文化方面,思想的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和观点,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_____的思想主张强调了_____,推动了社会观念的变革。

社会方面,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渐壮大,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出了不同的诉求。

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

其中一个关键事件是_____,它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_____,另一方面则是因为_____。

这个事件的过程十分曲折,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初期,_____;到了中期,_____;最终,_____。

这一事件带来了诸多影响。

从积极方面来看,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_____的发展,为后来的_____奠定了基础。

但从消极方面来说,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_____。

除了上述事件,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的重要内容。

比如当时的科技发展,_____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再比如,在艺术领域,出现了_____风格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风貌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第三课知识点
九年级第三课知识点第一框
☆1、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形象:
答:①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②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③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

2、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表现):
答: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所以,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3、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答: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5、当代中国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九年级第三课知识点第二框
☆1、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核心内容与奋斗目标是什么?
答:基本路线的依据:基本路线提出的依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奋斗目标: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是什么?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3、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重要意义及相互关系:
答: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②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③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所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5、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答: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②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九年级第三课知识点第三框
☆1、我国是怎样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或我国的民族政策是什么?
答: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
②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2、我们形成的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我们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答: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为什么要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
答: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
②有利于巩固国防,保持边疆的稳定,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④有利于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中学生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答:①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③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

☆5、我国对台湾的基本立场、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政治基础、最佳方式各是什么?
答:基本立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政治基础(前提条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统一最佳方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