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十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
第十一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外交成就
第十一讲: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成就测试要求: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中国政治的近代化(已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专题中系统复习过,略)1、前提:反侵略、求独立、争民主的斗争维新变法运动——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2、历程 辛亥革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大突破国共斗争——民主与独裁的反复较量二、中国政治的现代化 1、民主化(民主政治建设):①建立新中国——为民主和法制建设提供了前提和奠定了基础②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全国人大之前,代行了全国人大职权;之后,成为统战组织③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6年一届全国人大确立—— 根本政治制度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确立;1984年《 民族区域 自治法》 三大基本制度 ⑤实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⑥政党关系:“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56)→ “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982)2、法制化(法律制度建设):①制定《共同纲领》——在国家宪法诞生之前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③提出法制建设方针(1978年)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④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使民主建设趋于制度化、 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⑤1989、1998年先后颁布了《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现了基层组织的直接选举⑥1989、1999年先后颁布《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依据⑦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 依法治国 ”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⑧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进了 宪法小结: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中国的政治建设一个基础:新中国的成立(临时宪法)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大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国初期:形成基本框架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严重破坏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发展、完善两部宪法三大制度考点一: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产生: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内容:(1)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第一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单元特征】内容涉及到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三条主线,即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全国人民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
建国以,中共领导全国人民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其间,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也出现过曲折,“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人民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政府以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促进了祖国的统一进程。
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必将实现。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随着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地提出,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并以一个大国的身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参加了19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和19年的万隆亚非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越活跃,到了七十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调整外交政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人类和平事业发展,为人类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知识网络】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初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70年代打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开外交新局面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新时期的外交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考点清单】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备考策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考近5年涉及的不多,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有非选择题,新政协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是考试命题的重点。
复习本单元要加强对现实有较强借鉴意义的知识点的复习,注意不同时期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切实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适当联系必修二、必修三中与这一内容相关联的经济、思想等知识。
【重要考向】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条件(1)军事: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解放战争在全国基本取得胜利。
(2)理论: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筹备: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立了首都、国旗、代国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初施政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2.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①对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②对世界: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最重大的事件;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历史解释】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1)追歼残敌: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2)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向国家交“公粮”。
第四单元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C目 录 ONTENTS
考点一 考点二 课时训练 规范提升
考点一
考点二
课时作业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考点一
考点二
课时作业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考点一 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整合—知识 重在联系
考点一
考点二
课时作业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整合—知识 重在联系
考点一
考点二
课时作业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整合—知识 重在联系
考点一
考点二
课时作业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探究—史料 重在讲练
考点一
考点二
课时作业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探究—史料 重在讲练
考点一
考点二
课时作业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探究—史料 重在讲练
考点一
考点二
课时作业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探究—史料 重在讲练
考点一
考点二
课时作业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迁移—应用 重在落实
考点一
考点二
课时作业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迁移—应用 重在落实
考点一
考点二
课时作业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迁移—应用 重在落实
考点一
考点二
课时作业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探究—史料 重在讲练
考点一
考点二
课时作业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迁移—应用 重在落实
考点一
考点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返回
全面认识台湾问题 1.由来:1895 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全岛及 所有附属各岛屿;1945 年抗战胜利后光复。1949 年,国民党败 退台湾,形成台湾问题。 2.促进两岸关系缓和与发展的因素 (1)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结束海峡两岸分 裂状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 的共同愿望。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及成功实践对海峡两 岸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返回
1.(2017·浙江 11 月学考)2017 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新
中国成立后,依据宪法规定,其他四个民族自治区相继建立。
观察下图,指出其成立的先后顺序
()
A.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B.②①③④ D.④③②①
返回
考点 2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基本含义: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内(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主体),台湾、香港、 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补充)。 2.形成过程 (1)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的召开
确保人民 政治上标志着
民主权利 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实现
根本 政治 制度
返回
政治 制度
背景
民族 区域 自治 制度
中国是由56 个民族组成 的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 新中国实行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 各民族共同 繁荣的原则
建立发展
主要 职能
备 意义
注
建立:《共同
满足少数民
纲领》规定 少数民 族当家做主
返回
[灵犀一点]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
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和外交
•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1)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是如何借鉴苏联模式建立经济
体制的。 • (2)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与近代西方
发展有何相似特征。
答案:(1)借鉴:借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等措施,开展社会主 义改造;开展“一五”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借鉴斯 大林模式,实行商品计划供应政策。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
运动
经济
社 会
国民经济的调整
主 义
建
经济发展的劫难
设
道
社会生活的变迁
路
的
曲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折
思想文化
探 索
科技与文化教育的 成就与挫折
民主政治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1954年宪法
民主法制遭践踏
外交
三大外交政策 50年代 两次会议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70年代 三大外交成就
主干整合 要点提炼
2、外交突破:
(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了中 国外交的新局面。
【热点考向】从政治、经济、国防、科技等角度,探讨新中国 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交关系
主干整合 要点提炼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成就与 失误:
• 1、成就:
(1)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的主要矛盾和任务。 (2)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促使经 济恢复发展。
中国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
(与1)从中历国史实上际看相:结西方合民的主产共物和。制它在体中国现行了不国通家(辛的亥性革质, 命(符2)的从合教国中训家国)性。国质情上,看体:现人了民人民民主民专政主决和定社了会中主国义实行的人原民则。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祖国统一大业
【例 2】(2012 年江苏历史,10)1987 年 2 月,部分台 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 《自由返乡运动宣言》 。 5 月 10 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 “想家” 两个大 字的 T 恤衫走上街头。 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 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 片。这反映了( )
选 项 A B
解题思路 表述错误 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 渡,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是 1954 年,‚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是在 1956 年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 本建立起来
七十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
见附表
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见附表
1.新中国成立意味着中国建成了社会主义。 错误。 新中国的成立并不意味着中国建成了社会 主义,它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结束 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 三大改造的完成 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一边倒”就是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错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 针并不矛盾,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 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 国家利益。 3.1971 年中国成功地加入了联合国。 错误。1971 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 不是加入联合国。 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 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答 案 × √
C D
× ×
由上面图示可知答案为 B。
(1)考查有中国特色的三大民主制度的特点, 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广泛性、平等性,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参 政作用、机构人员组成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的平等性及作用等。 (2)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1.第一阶段是初创时期(1949~1954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推翻了国民党在全国的独裁专制,建立起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到1952年9月,全国普遍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
在广泛协商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2.第二阶段是创建时期(1954~1966年)经过5年的实践和1953年各地的普选,1954年9月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而标志着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
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正式形成。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并逐步走向完善。
3.第三阶段是遭遇挫折、受到重创的时期(1957~1976年)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1959年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和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党和人民付出艰辛努力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4.第四阶段是重建时期(1976~1978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恢复。
1978年2月召开了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颁布了新的宪法,重新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5.第五阶段是发展完善时期(1978年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发展时期。
从理论上看,我党出台了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一纲领性文献,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任务的决议,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专题整合(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迁移应用]
1.(2018· 河南天一大联考)1954 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 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 全部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 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也都去掉了。这样做的 主要目的是 A.力求表述更加准确 C.强化宪法的权威性 B.更好地体现人民性 D.尽量体现社会转型 ( )
[重点阐明] 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
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2)特点:
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 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 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
解析: 1954 年宪法中的助词由文言到白话的变化不影响宪 法表达的准确性,故 A 项错误;1954 年宪法的新表述方法 便于人民理解,故 B 项正确;材料表述更加平实,与权威 性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无从得知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 定,故 D 项错误。 答案:B
2.1982 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 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 这次修宪“新”在 A.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 B.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 C.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 D.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 ( )
时期 民主 法制 的破坏 (1956~ 1976年)
发展历程
民主法 制的健 全(1978 年至今)
“文化大革命”——践踏破坏 (1)原因:毛泽东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 义复辟,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乘机兴风作浪 (2)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 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健全完善 (1)平反冤假错案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3)建立法律体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 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被正式 写入宪法 (4)基层民主选举:村委会、居委会干部由居民直接 选举产生。在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 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村民自治不断扩展
专题总结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材料三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 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 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 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 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 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 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 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 概括有效 信息的能力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阐述、论证历史 问题的能力。 第(2)问依据材料二概括关于民族问 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进步意义。
(1)都是国家政权的 组织形式,都是一种 代议制 (2)都是定期选举产 生议员( 或代表) 的 间接民主形式
知识迁移能力缺失导致失分及对策
1.遇到“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后慌张,思绪不 清,无从下手。 2.受基础知识掌握有限的影响,无法将所学知识与试 题的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或者因为有所联系但不能 有效切入,仅仅依据得到的一点信息便东拉西扯。
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 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 (3)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 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 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 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 化。(列举相应史实,亦可酌情给分。)
第(3)问由材料三中“平等”“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 保障”“西部大开发战略”可知我国处理民族问题 的原则;由材料可知我国民族关系日益密不可分的 演进趋向,结合所学知识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疆域拓展、经济发展、文化灿烂等角度阐述其历史 影响。 答案:(2)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 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提 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28.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及详解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现代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
包括现代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历程及特点;现代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及阶段特点等主要内容。
一、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的主要内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不同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①经济基础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三权分立制度建立在私有制之上;②行政权力主体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全国人民,三权分立制是资产阶级;③组织原则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制度是分权制衡。
【误区警示】要正确判断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首先要明确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不能与其他时期政治建设的内容相混淆。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和发展历程①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②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③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④ 1966年——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⑤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专题十一_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就成就剖析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班级小组姓名________ 使用时间2015年04月01日编号 0 9第 1 页A.粮食生产基本状况B.钢铁生产基本状况C.全国人大代表人数D.个体工商业户数量基本状况第 4 页8.(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
“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材料二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德国从2007年9月开始对中国实行“价值观外交”。
“价值观外交”是默克尔所在德国执政党的对外政策纲领,其核心是意识形态,其主旨是将外交政策作为推进西方价值观的工具和手段,其根本目的是确保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制度在世界上的支配地位和西方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为此,默克尔对华采取较强硬态度,指责中国的人权、西藏问题。
(1)据材料一中“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 请说明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古代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成就分别是什么?并简要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8分)(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外交活动时是如何“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的。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请概括说明毛泽东和邓小平是如何吸收外来先进文明,实现理论创新的。
(8分)(3)请据材料一的观点评价材料二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
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开展外交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来制订本国的外交政策?(8分)专题十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与世界科技文化参考答案1-7:AADDC DD8.(1)历史条件: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 合作探究: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有什么意义?
•
•
(1)是中国、全世界人民和一切主持正义国家的胜利;
(2)表明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同中国人民友好;国际社 会对新中国普遍认同,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享有较大的 发言权,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3)有利于中国同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促进国 家统一; (4)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操纵国际事 务;
3、一国两制下享受的权力不同: 台湾回归祖国后成立特别行政区,可以保留军队; 港澳不能保留军队和外交。
•
总之,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行政区域。
►合作探究:怎样正确对现代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的认识? • 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成果 • “一法三制”: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 • 2.特点 • (1)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①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代表性,即 人民当家作主; • ②民主集中制原则; • ③一院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 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 ④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 • ⑤间接民主。
• 3.20世纪70年代
•
•
• •
(2)原因:
①美苏争霸,美处于守势; ②苏联陈兵边境给威胁中国;
•
• •
③中美都想改善关系;
④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⑤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 (3)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 大世界影响。
• ► 合作探究:新中国各个阶段外交政策的特点、原因及作用? 4.20世纪80年代起 • (1)特点:全方位、“无敌国”外交 • (2)原因: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抓关键:表明新中 国成立后,人民是 国家的主人,妇女 有了选举权。
答案:A
2.(2013· 北京高考)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 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
抓关键: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新 中国成立初期。在新中国成立初 期,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责,故 ①②正确。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而领导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在 1956年,排除③④。
[提示]
民主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 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特点?
[提示]
①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
心地位,具有全权性。②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 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③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 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探究点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已考史料· 命出新意]…
史料 (摘自 2011 年天津高考 T12)自 1953 年以 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 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 1953~2009 年我国实行的 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 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 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 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 2010 年 3 月 14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 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七、两岸关系发展:
12课 达标些外交成就?
2、 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目的、过程和意义。
3、 日内瓦会议的时间、背景、目的和意义。
4、 万隆会议的时间、背景、目的、概括和影响。
5、 中国是如何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背景和过程)
6、
简述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背景、过 程。
7、
简述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变化的内容和取 得的成就。
二、1954年宪法
1、背景:注意时间,注意与三大改造的关系 2、目的: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宪法的目的是为了用
宪法规划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加快实现社会 主义的进程。 3、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 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 4、意义:B.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四、人民政协职能的转变
代行全
之前
国人民代表大
会职权
1954年9月第一 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召开
之后
政治协 商和民 主监督
五、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
同:都规定了国家的政体,体现了人民民 主的原则,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1912年《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
异 背 中华民国建立后
C.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大制度;
D.它的颁布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三、《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性质:都是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 (2)历史条件:前者是国民政府被推翻,新中国即 将成立;后者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即 将确立。 (3)国家性质:都确认了相同的领导力量和国家政 治基础。前者具有人民民主性质,后者是中国第一部 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意义:《共同纲领》为建国提供了法律依据, 是建国初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 义原则,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_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
1.“一边倒”方针 (1)原因 ①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国, 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 ②社会主义运动的迅速发展、亚非拉人民的民 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 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③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举,百业待兴,需 要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 ④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有力支 持。
社会主义制度
为解决民族问题,实现 为实现中国和平统 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 一而设立 务的愿望而设立
二、新中国的外交
1.一个政策和宗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两大杰出贡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 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形成”万隆 精神”。
3.三个时期和特点 (1) 奠基时期 ( 建国初至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 : “一边倒”,步入国际舞台。
(2)拓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一大片”,改 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 (3)创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外交,真 正全面走向世界。
4.四个具体表现: 三大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改善同美国等国家的关系;不结盟政策。
的构想与运 用;新中国
已成为考查的热点,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特别要注意分析现 代史上民主政治建 设与经济发展的关 系及其历史启示。
外交成就与
适时调整。
线索图示
清单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一个理念和目标 依法治国;实现国家的政治现代化。
二、两个重要机构和两部纲领性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解析:①本题错选其它三项的可能性都较普 遍。主要错因是对表格中的信息提取有误,再 加上与所学知识不能很好地链接。从国际邮件 资费表可以看出,该时段为两大阵营对峙(冷战) 时期,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曾有特殊地位。香港1997年回归,A说法不正确; B项明显可以排除;捷克 2005年才加入欧盟, C 不正确。②避免此类错误一要注意表格中各项 本身及整体内部之间关系所体现的信息;二要 将各选项“嵌入”表格进一步验证是否符合史 实及题目要求。 答案:D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作者:樊时勇张煌罡来源:《试题与研究·高考文综历史》2016年第03期【考情分析】一、近几年高考在本专题的考查特点本专题内容主要涉及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三条主线,即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祖国统一历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关系。
本专题的内容在近几年高考的全国新课标卷中考查不多,但在各地方卷中都有考查体现。
在考查题型上以选择题为主,材料解析题在近几年的全国卷中基本没有出现过。
考查的具体知识点主要涉及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等问题,近两三年来,本专题知识在全国卷中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其他内容基本没有涉及。
考查角度包括地方卷在内,主要集中考查了以下几个方面: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对中国统一的影响等。
题目主要以史料叙述、学者著作的节选、情景叙述、人物引言等形式出现;从难易程度上看,已考查试题多数为中档难度的题目,难度适中。
二、2017年高考复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虽然近两三年来全国卷命题主要涉及新中国的外交,其他内容没有考查,但根据命题内容轮流考查的规律,2017年高考历史复习不能忽视未考内容,复习时除了继续关注新中国的外交外,还要重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问题。
复习本专题时,要注意了解新政协的召开、新中国的成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港澳回归、台湾问题等相关知识,并形成相关历史认识。
例如,通过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认识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和曲折性等;结合中国的深化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反腐倡廉等,深刻理解新中国的几大政治制度;结合当今世界发展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关注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中非关系、中印关系等,特别对台湾、南海、“一带一路”及中国的和平崛起等问题应多加关注。
【金题点睛】示例1 (2015年安徽卷文综第17题)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山东临沂一中校本部王海迎276000本单元讲述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是高考的的重点。
(1)从内容上看,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对当今我国政治建设仍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对外关系方面多集中在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以及中国参加的国际会议等方面,中日、中美关系也有考查。
(2)从题型上看,多以选择题为主,涉及少数的材料解析题。
(3)从命题角度来看,本单元知识与当今世界发展的焦点问题和国际地区热点问题联系密切,富有极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尤其是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非关系、中印关系都与时事结合紧密,预计会是今后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以后的高考中,仍将延续上述趋势,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区域。
方法·复习策略(1)注意把握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如民主政治的概念、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等)、联系社会现实问题(如海峡两岸的交流等),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2)形成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整体线索:初步建立(新中国成立到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遭到破坏(“文革”时期)——全面恢复并逐步规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可以通过比较新中国的民主与西方民主代议制的不同,加深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和理解。
(4)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梳理为三个阶段来掌握: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对外政策上也作了重大调整。
图示·知识结构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初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70年代打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开外交新局面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新时期的外交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核心·考点梳理考点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创立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背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主党派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救国方案失败;民主党派和中共并肩战斗,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文化大革命"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重点难点本课重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本课难点:联系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对中外政治制度进行对比;联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民主化的历程。
教法教具讲述法、讨论法等。
新课标历史(必修ⅲ)、《系统集成·历史》二轮总复习学生用书、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知识线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50年代)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中美关系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中日建交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新时期的外交建树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考点梳理】考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1.历史条件:2.时间标志:1949.10.1;开国大典3.历史意义: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峡山二中2012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学案十一2012-4-19专题十一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必修一21、22、23、26课,必修二18、19、20 、21)主干知识整合复习建议复习本专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紧扣一条主线索,即1949年以来中国的政治建设。
围绕此线索可将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三个阶段,三个方面”。
从纵向看,本专题需注意三个阶段:一是建国之初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架构的创制;二是“文革”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扭曲、法制建设的虚无、民主进程的断裂;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进展。
从横向看,本专题需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类政治制度的内容和特质。
2、注意两个结合:一是现实性与政治性结合,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既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重大现实课题,梳理政治建设的成就与挫折,总结经验教训,分析是非得失,符合形势需要。
二是将科学性与政治性结合,既要充分肯定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及成就,也要实事求是的指出曾经的失误和遗憾,但不能脱离国情,不能误导学生主张以“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西方政治制度替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通过学习“文革”时期对民主法治的践踏,进一步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通过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性。
4.经济方面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阶级斗争问题、经济建设规模和速度问题)、原因及教训。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的不同。
(3)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美关系、宏观调控房价等热点问题相联系综合命题。
(4)从人民公社、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入手,结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实质、影响,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与现阶段体制改革的新动向和对外开放的新水平等现实问题、世博会等热点问题相联系,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填补命题空白区。
(只有“对外开放格局”此考点没有涉及。
)5.关于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建议把复习的重点放在以下内容:准确把握“一国两制”的内涵,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及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中国政府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知识重组一、民主政治建设方面:1、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的主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政策。
2.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
维护和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保证。
3.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1)首要环节:平反冤假错案,重塑法律尊严。
(2)改革政治体制: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重视民族工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完备法律体系:①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②加紧全面立法:颁布1982年新《宪法》并多次修订,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1989年和1999年先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
(4)确立依法治国方略: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并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确立意义: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②使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
(5)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落实基层民主选举。
①基层民主选举的地位: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权利、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②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89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
③成就:村委会、居委会干部由上级政府任命改为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到2003年初,全国大多数省份完成了三到四轮村委会、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在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村民自治不断扩展。
④意义: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其民主权益,有利于贯彻“依法治国”的精神。
二、经济建设方面经济建设由走苏联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走苏联道路:a、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b、初步探索与挫折:中共“八大”与三面红旗。
c、挫折后的调整:八字方针。
d、经济严重破坏:“文革”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a、确立:十一届三中全会;b、内容: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四个阶段:a、过渡时期(1949——1956年);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c、文革时期(1966——1976年);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
改革购销体制,允许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措施):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4)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三、“一国两制”的理论构想与实践1.“一国两制”构想①含义②理论形成过程③意义2.香港、澳门的回归①原因②回归③意义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四、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成就①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2.70年代外交新局面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中日邦交正常化3.新时期的外交建树:(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①国际: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②国内: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平的外交环境。
(2)外交政策的调整:▲调整依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调整:①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看法的变化,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②明确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目标: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加强睦邻友好(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④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⑤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时期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
(3)主要外交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主要史实:①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两伊战争、柬埔寨问题);②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维护国际安全,做负责任大国;③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④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⑤2000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在中国的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历史上的首次会晤。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加强交流与合作。
主要史实:①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促进了亚太经合组织的健康发展。
②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倡议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③与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与欧盟各国关系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④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重点、热点问题突破]2.世界历史上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的特点、原因、作用和从中得到的启示启示:①制定外交政策的立足点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
②制定外交政策应根据国际国内情况变化而不断调整。
③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是我国的基本政策。
[热点链接] 略1 、[2011·浙江卷]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2、[2011·海南卷]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3、[2011·山东卷] 下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
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4、[2011·福建卷] 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2011 年上海单科)“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说这段话是A.与尼克松会面时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C. 出席万隆会议时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6、(2011 年江苏单科)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7.(2010 年广东文综)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 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8、 (2011 年浙江文综)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