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1
推拿第一节
三、推拿手法学的学习方法
推拿手法是进行推拿治疗的基础,是推拿医师贯彻治疗思想的工具,如果说推拿治疗原则是船的舵手,那么推拿手法就是使这艘船的桨手。手法的熟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推拿治疗效果的好坏。
推拿手法操作往往是施术者的一种复合手法,是在身体内外协调一致的情况下通过手等部位来完成这一操作过程的。要达到对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均匀、柔和、持久、有力”,需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方式和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掌握。
推拿学与推拿手法
手法是推拿疗法的基本手段之一,本节主要就推拿、推拿手法、以及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作以பைடு நூலகம்述。
一、推拿与推拿手法
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原则,运用特定的手法以肢体的某些部位或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用于身体表面的部位或穴位,从而达到调节人体生理病理过程,防治疾病目的的中医外治方法。
总之,因为推拿是一门实践医学,在学习推拿手法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贯彻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既尊重普遍真理,也就是要认真学习和运用中医、西医的基础知识,又要注重实践,多用多练,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不断总结归纳,掌握其中的规律性,深入理解手法的治疗机理,师古而不拘泥于古,这样,才能为下一步深入学习推拿治疗学,乃至推拿治疗的临床实践打下牢固的基础。
推拿学是研究推拿方法作用原理与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属中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推拿学又科分为推拿学基础理论、推拿手法学、推拿功法学、推拿治疗学、康复推拿学、骨伤推拿学、养生推拿学、小儿推拿学,实验推拿学、推拿文献学等等分支学科。目前,研究和应用比较集中的是推拿手法学、推拿功法学、推拿治疗学、骨伤推拿学和小儿推拿学。
推拿常用腧穴1
【功用】推法:清热导滞;捏 法:调阴阳,理气血,和脏 腑,通经络,培元气,强身 体。
【临床应用】捏脊为小儿保健 四大手法之一,故常与其他 三法(补脾经、摩腹、按揉 足三里)合用,本法亦可单 独用于保健。捏脊是治疗小 儿消化系统诸病的首选法, 其主要有调和脾胃功能的作 用。
七节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 骨末端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 分推法:以两拇指面自两眉头 向两眉梢分推,称分推眉弓 (分推坎宫)。 【功用】 疏风解表,止头痛,兼醒脑明 目。
山根:(山风,二门)
位置:两目眦之中。 操作:拇指甲掐,称掐山根, 3—5次。 主治:惊风,抽搐
耳后高骨
【位置】两耳后,乳突后缘与 后发际交界处。
【操作方法】揉法:以两拇指 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功用】疏风解表,止头痛, 兼安神除烦。
【功用】培肾固本,温补下元。 【临床应用】在本穴上作一指禅 推法为近期的用法,多用于年 龄较大的小儿,治疗遗尿时, 用一指禅推法,效果较明显。
肚
角
【位置】脐下2寸,旁开2 寸处。
【操作方法】
1.拿法: ①用双手拇指与食、中指对拿本 穴,称拿肚角。 ②用拇指放在肚角穴上,其余四 指放在背部与穴位相对处,同时 对拿肚角穴,称拿肚角。
小儿治外感四大手法: 推眉弓、揉太阳、揉耳后高骨、 推攒竹
天柱骨
【位置】颈后,后发际中 点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 1.推法:以拇指或食、中二指面 自上向下直推(力度可较大些), 称推天柱骨。 2.擦法:以食、中二指或四指面 向下擦,称擦天柱骨。 【功用】降逆止呕,清热解表。
桥弓
1.揉法:以拇指或中指端揉, 称揉龟尾。 2.旋推法:用拇指面旋推本穴, 称旋推龟尾。
成人推拿手法操作套路 (1)
成人推拿手法操作套路一、头面部推拿手法常规操作被操作者仰卧位,术者端坐在患者头顶端1.指揉印堂。
(5-10秒)2.开天门。
(指推法20-30次)3.分阴阳。
(三线:鱼腰线、阳白线、前发际线,各分推20-30次)4.压三经法。
(三经:印堂-神庭—百会;鱼腰-阳白-四神聪,3条直线依次指按法2-3遍,每穴5—10秒)5.分抹前额法,(以大鱼际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着力,从额部正中向头两侧分抹5—8次)。
6.一指禅偏锋推或按揉眼眶周围穴位(晴明,攒竹,鱼腰,丝竹空,承泣,四白,瞳子髎)。
(揉30—50次)7.指振睛明、分抹眼眶、再做轻轻揉摩反复5~10次8.指揉太阳。
9.指按揉面部穴位:睛明、迎香、人中、地仓、承浆、廉泉、大迎、颊车、巨髎、颧髎、下关、耳门、听宫、听会、太阳等穴。
(每穴10秒)10.指按揉头部经穴:神庭,百会,四神聪,头临泣,头维、率谷、耳后高骨、翳风等穴)11.指推面部六线。
(承浆-颊车,人中-颊车,迎香-颊车;目内眦、承泣-太阳,晴明,眉弓-太阳,前额-太阳)分推10—15次12.大鱼际揉面颊,拿捏下颌骨,搓掌浴面。
13.揉捏耳垂、耳廓,推擦耳根。
14.拿五经法。
(从前发际向后拿至后枕部5~8遍)15.扫散法,(沿胆经操作10~20遍)16.搔头法(1分钟)五指指端叩击头部。
17.拿捏颈项肌,勾按风池(20—40秒)。
18.颈椎摇法,颈椎扳法。
19.拿肩井,叩击、拍打肩部。
…………………………结束二、胸部推拿手法常规操作被操作者仰卧位,术者站其身侧。
1.术者以两手拇指分置于两侧俞府穴(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余四指固定胸部两侧,沿肋骨间隙由内向外分推至腋中线止。
由上而下,分肋至第四肋间,反复操作。
青年女子可分推至第3肋间隙止。
2.按揉膻中。
(先顺时针揉30次,再逆时针揉30次)3.按压中府、云门。
4.术者在两肋部自上而下施滚法,紧滚慢移,反复操作。
5.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置于俞府穴处,余四指固定胸部两侧,两手向外分推至腋下与第四肋间隙平齐部位,女子推至腋下第三肋间隙止。
1推拿绪论
洪煜
第一章
按摩推拿学基础
推拿起源
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 本能的按压、抚摩。
人类为了生存,双手在他们伤痛的躯体上,进行 过无数次的按压,抚摩,这些简单的本能的动作, 就可视为推拿的起源。
《黄帝内经》和《黄帝歧伯按 摩十卷》,第一次完整地建 立了中医学地理论体系,而 且确立了按摩作为一门科学, 在中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1987年,全国成立了推拿学会,并进行学 术交流会四次,很多中医学院成立了针推系。 很多省市派出了高职称的推拿教师和医生 出国讲学行医,使世界各国对中国传统的推拿 治疗有了广泛的了解和兴趣。从而在国际上兴 起了中国的“推拿热”。 推拿疗法不仅为中国人民,而且也为世界 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5.治疗范围: 此时期治疗范围也逐渐扩大,《唐六典》说按 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 逸” 。
6.与国外的交流: 在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经 济、文化、交通等均有较大发展,对外文化交流 出现繁荣局面,我国医学在这一时期传入朝鲜、 日本、印度等国。
.
.
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
综观推拿的发展史,推拿是一种最古老的疗法, 它独特的治疗方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 贡献。 当今,它作为一种最年轻,最有希望的未来学 科,已引起国际卫生界的重视,因此,古老的推拿 疗法,一定会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推拿流派 正骨推拿 小儿推拿 一指禅推拿 点穴推拿 滚法推拿 腹诊推拿 自我推拿
在东汉张仲景的《金匮 要略》中最早出现了 “膏摩”的记载,由此 可见,在先秦两汉时期 推拿疗法已被广泛运用。
《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介绍“救自溢死”的 方法: 将自溢者“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 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 一人以手按揉胸上,数动之; 一人摩捋臂胫,屈伸 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井按其腹。如此一炊 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 劳之。”
推拿手法一、一指禅推法
总起来说, 总起来说,本法动作要领贯穿着一 个“松”字。只有将肩肘腕掌各部都放 才能使功力集中于拇指, 松,才能使功力集中于拇指,做到蓄力 于掌,发力于指,动作灵活,力量沉着, 于掌,发力于指,动作灵活,力量沉着, 刚柔相济,柔和有力, 刚柔相济,柔和有力,才能称得上为 一指禅” 功夫。 “一指禅” 功夫。
讲授: 讲授 秦晓光
针灸推拿护理学
授课班级: 授课班级:高级按摩师班
第一节 摆动类手法
以指、 以指 、 掌 、 腕关节作协调的连续的 摆动,称摆动类手法。 摆动,称摆动类手法。 本类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缠法、 本类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缠法、 扌衮法和揉法。 扌衮法和揉法。
一、一指禅推法 一指禅推法是一指禅推拿流 派的主要手法, 派的主要手法,因在国内有较大 影响,治疗范围广泛,故有“ 影响,治疗范围广泛,故有“手 法宗一指禅”之说。 法宗一指禅”之说。
(三)临床运用
本法由于接触面积小, 压强大, 本法由于接触面积小 , 压强大 , 因而渗透 度大,可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度大,可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本手法具有舒筋活络、 调和营卫、 本手法具有舒筋活络 、 调和营卫 、 祛瘀消 健脾和胃的功能。 积、健脾和胃的功能。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伤等各科疾病,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伤等各科疾病 , 尤以治疗内妇科疾病,头痛,胃痛,腹痛, 尤以治疗内妇科疾病,头痛,胃痛,腹痛,面 失眠,高血压, 瘫,失眠,高血压,消化道疾病及关节疾病等 见长。 见长。
(二)操作要求
1、腕部摆动时,尺侧要低于桡侧,使产 腕部摆动时,尺侧要低于桡侧, 生的“ 持续作用于治疗部位上。 生的“力”持续作用于治疗部位上。 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 2、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 要灵活。 要灵活。 3、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120 4、在拇指端或其罗纹面能吸定的基础 再练习在腕部摆动时, 上,再练习在腕部摆动时,拇指端作缓慢直 线往返移动,即所谓紧推慢移。 线往返移动,即所谓紧推慢移。
推拿的注意事项
推拿的注意事项
推拿是一种古老而又常见的中医疗法,它通过手法对患者的肌肉组织进行按摩、揉捏以及加压等操作,来帮助患者缓解身体疲劳、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
虽然推拿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但是如果操作不当就可能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推拿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推拿操作前的准备
在进行推拿操作之前,推拿师需要进行全面的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身体的柔韧程度、伤病情况、并发症等。
同时还需要对操作环境进行清洁、消毒,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以避免感染疾病。
二、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在推拿过程中,推拿师需要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不要过度拉扯患者的肢体,以免损伤筋骨、引起疼痛。
另外,在操作过程中,推拿师需要注意手部卫生,勤洗手,以避免感染传染疾病。
三、推拿后的护理
推拿操作完成后,患者需要得到恰当的休息,推拿师需要告诉患者注意事项,让患者避免剧烈运动等活动,避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同时,推拿师需要对操作环境进行清理,消毒,保持卫生环境。
四、推拿师应该具备的技能和素质
从专业技能角度看,推拿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解剖学知识、病理学知识、推拿技巧等。
此外,推拿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能够与患者
进行良好和充分的交流。
同时推拿师还需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仪态,保
持良好的职业形象。
总之,推拿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但在推拿操作时需要注意各种安
全措施和注意事项,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和意外。
推拿师需要具备丰
富的专业知识、完善的沟通技巧,全心全意的为患者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推拿的神奇疗效,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
推拿手法(1)
手法的补泻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补法:补充人体物质的不足或增强人体 组织之功能的治疗方法 。 泻法:具有直接或间接地祛除体内病邪 的作用,或抑制组织器官功能 之亢进的 治疗方法。
手法的补泻
补法:凡刺激较弱、较浅,作用时间较 长的手法,具用兴奋作用。 泻法:凡刺激较强、较深,作用时间较 短的手法,具有抑制作用。 古代小儿推拿手法补泻的记载:旋推为 补,直推为清(泻);左揉为补,右揉 为泻;逆摩为补,顺摩为泻;缓摩为补, 急摩为泻。 Nhomakorabea点法
点法与按法的区别:点法作用面积小, 刺激量更大。 常用在肌肉较薄的骨缝处,关节的两端。 如:点攒竹、点太阳、点腰痛穴、点落 枕穴、点太冲。
3、掐法
《厘正按摩要术》:“掐由甲入,用以 代针,掐之则生痛,而气血一止,随以 揉继之,气血行而经络舒也。” 用指甲切按体表。 掐人中、掐十宣、掐十二井。
5、抹法
用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紧贴皮肤,作 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 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用于头面及颈项部。 抹双柳。
三、振动类手法
以较高频率的节律性轻重交替刺激,持 续作用于人体。 1、抖法 2、振法
抖法
用双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远端,用 力做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颤动。 颤动 幅度要小,频率要快。 常与搓法配合,作为治疗的结束手法。
击法用劲要快速而短暂,垂直叩击体表, 着力时不能有拖抽动作,叩击频率要均 匀而有节奏。 击法的力量较大,而且动作快速,对使 用部位有一股冲击力,主要作用于深部 组织。
击法的应用
拳背击:大椎——疏通督脉,振奋阳气。 腰 骶部——引火归元 拳心击、拳眼击:背腰、四肢。保健放松 掌心击:百会——醒脑提神。(使用时, 患者端坐,头挺直,牙咬紧,用腕力击 打) 掌根击:臀部及下肢外侧部,幅度较大。
推拿(1)
D.待有得气感时,稍作停留
E.可用单指、单掌或双拇指、双掌重叠按压患处
7、引起手法局部出现瘀斑、破皮、擦伤等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AB)。
A.手法操作不当B.刺激量过大C.患者体质虚弱D.一过性不适反应
E.未应用介质
8、扫散法的动作要领是(ABCD)
A.由前向后操作B.短距离推擦C.紧贴头侧皮肤
A.弹拨法,刮法
B.扫散法,抖法
C.掐法,拍法
D.轻摩法,鱼际揉法,偏峰推法
E.摇法,扳法,拔伸法
14、“指针疗法”是指(C)。
A.内功推拿B.点穴疗法C.指压推拿D.一指禅推拿E.指拨疗法
15、作为现代临床的推拿医生,在施用手法前要明确诊断,一般要求中、西医双重诊断,即要(E)。
A.明确诊断B.辨证论治C.因病制宜D.补虚泻实E.辨证、辨病
A.捻法B.勒法C.抵法D.捏法E.挤法
12、拳背击法一般适用于操作的穴位是(ABDE)
A.大椎B.命门C.肺俞D.阳关E.八髎
13、治疗时以面部皮肤发红,发热或产生瘀斑,瘀点为度的手法(CE)
A.捻法B.掐法C.揪法D.弹筋法E.挤法
14、点法按其着力部位不同,可分为(BCDE)
A.按点法B.拇指点法C.中指点法D.指节点法E.肘点法
19、手握空拳以食、中、无名、小指近侧指间关节背侧突起部着力的手法是:(A)
A.滚法B.偏峰推法C.扌袞法D.跪推法E.指弹法
20、仰卧位颈椎旋转扳法多用于(E)
A.儿童B.青年人C.中年人D.妇女E.年老体弱
21、扩胸扳法操作时,术者膝关节应顶在受术者的(C)
A.T1~2棘突处B.T3~4棘突处C.T5~7棘突处
4、一指禅推拿治疗时主要选用十四经脉、经穴等,操作要求遵循“循经络、_推穴道__________”的原则。
推拿功法1
推拿练功包括两种含义: 一是指从事推拿工作的医务人员的
自身练功; 二是指患者本人结合推拿治疗选功 锻炼。
第一节 第二节
基本姿势
实用练功方法
练功中的基本步势有:站势、并步、马步、 弓步、虚步等。
两足分开,其距离比两肩之间的距离略宽,足尖 向里,使两足成“内八字”,十趾用力抓地;下肢肌 肉用力收紧,大腿向内使颈,使下肢触之觉紧硬;少 腹含蓄,略收臀;两手叉腰,四指在前,拇指在后, 两拇指在脊柱处相接。沉肩、挺胸,使两肩胛骨向脊 柱靠拢;头端平,两目平视,呼吸自然。
两足分开,其距较肩稍宽,两足成内八 字,屈膝下蹲,膝不可向前超过足尖(下蹲的幅 度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而定,但骶不可低于 膝),两手叉腰,直腰、挺胸、头端平,目前视。
两腿一前一后,使两足之距较肩约宽一倍; 前腿屈膝,足尖向里,小腿约与地面垂直,大腿 与小腿的角度略大于直角;后腿用劲挺直,足尖 略外展。挺胸塌腰,蓄腹收臀,两手叉腰,头端 平,目前视。
低虚步
பைடு நூலகம்
挺胸收腹,直腰拔背,收臀
易筋经 少林内功 太极拳 八段锦
对于一名从事推拿工作的医务工作者而言,练功是十分必 要的。这是因为: 一方面:可以补充推拿医生每日在推拿临床工作中消耗的 体能,改善其职业性久立、久坐、腕部超负荷运动及持续 性弯腰等不良姿势所造成的气血运行的偏颇状况,可以缓 解疲劳,加强关节等易劳易损部位的气血运行,可调节五 脏六腑、四肢百骸机能,通过平调整体阴阳,迅速恢复身 体损伤,以保护推拿医生自身健康. 另一方面,推拿医生通过自身练功不断改善自我健康状态, 增强自体技能,是自身气血和平,骨正筋柔。这样才能为 他人治病时,与收发纯熟的基础上,发力柔和渗透,手下 带出一团正气,治疗效果自然提高许多。反之,如果推拿 医生之我尚怏怏多病,推拿时焉能有力。手下之气非寒即 湿,名为他人治病,实则伤已,或可害人。
百度百科按摩1
百度百科按摩1按摩的定义按摩又称“推拿”,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
从按摩的治疗上,可分为保健按摩、运动按摩和医疗按摩。
按摩发展简史按摩,古称按鞒。
其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独特的治疗方法之一。
原始社会,人类杂与大自然的斗争中,自身难免会遭到损伤或发生基本。
如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损伤出血时,人们便本能地用手按压以止血;当损伤使局部部位隆起时,人们又本能地通过抚摩、揉动使隆起变小或消失,从而缓解了肿痛。
在长期的认识实践过程中,按摩逐渐从无意识的偶然动作演变成为人们自由运用的系统的治疗方法。
按摩是我过最古老的医疗方法。
远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明间医生扁鹊用按摩、针灸等方法成功地抢救虢太子的例子。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共36卷162篇,其中《素问》9篇论及按摩,《灵枢》有5篇论述按摩。
如《素问·血气形志篇》云:“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内经》对按摩疗法有了较为具体的论述,为后世继承和发扬按摩奠定了理论基础。
秦汉时期,按摩已成为人民医疗上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皇帝岐伯按摩十卷》(已佚)在此时期问世。
《内经》中曾有按摩工具的记载,《九针》中的“圆针”,既用于针灸,也用于按摩,常配合使用。
在三国时期,开始形成按摩与导引、外用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出现膏摩、火灸。
名医华佗曰:“伤寒得始,一日在皮肤,在膏摩火灸即愈。
”他还根据虎、鹿、熊、猿、鹤是动作,创造了最早的按摩导引术--五禽戏。
魏、晋、隋、唐时期,设有按摩科,又相应建立了按摩医政。
《隋书·五官志》中有按摩博士2人的记载,这说明隋代已设有按摩博士的官职。
《旧唐书·职官志》载有按摩博士1人,保健按摩师4人,按摩工16人,按摩生15人。
推拿按摩1
头部穴位(1)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项强等头项病证;中风,癫狂,痴呆;咽喉肿痛,失音。
(2)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
主治:头痛,头晕,昏迷。
(3)迎香:鼻翼旁开0.5寸。
主治:鼻部疾患。
(4)地仓: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歪,流涎,眼睑(目闰)动。
(5)颊车:下颌角前0.5寸。
主治:牙疼,面疾。
(6)下关:耳屏前0.5寸。
主治:耳部疾患。
(7)头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迎风流泪。
(8)听宫: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耳聋,耳鸣.聋哑,中耳炎,面神经麻痹(9)晴明:位于目内眦外,在鼻梁两侧距内眼角半分的地方。
主治:目赤肿痛,憎寒头痛,目眩,迎风流泪,内眦痒痛,胬肉攀睛,目翳、目视不明,近视,夜盲,色盲。
(10)攒竹: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11)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主治:头痛,偏头痛,颈部痛,耳鸣。
(12)印堂:两眉内侧端连线之中点。
主治:头痛,偏头痛,失眠,鼻疾。
(13)鱼腰: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主治:目赤肿痛,眼睑跳动,眼睑下垂,目翳,近视,急性结膜炎。
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眉棱骨痛。
(14)太阳: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移一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眼疾,偏头痛。
(15)人中:鼻唇沟上1/3与下2/3的交界处。
主治:昏迷急救,急性腰扭伤。
(1)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主治:高血压,脑卒中,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等。
(2)天宗:肩胛岗下缘正中与肩胛骨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
主治:肩胛部痛,落枕。
(3)腰阳关: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骶痛,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下肢麻痹等。
(4)大椎: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
周尔晋脊椎推拿法1+最新完整版
周尔晋脊椎推拿法1+最新完整版摘要::本文介绍了周尔晋脊椎推拿法1的最新完整版。
该推拿法是周尔晋先生经过多年实践和研究,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所创立的一种独特的推拿疗法。
本文将对该推拿法的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介绍。
1. 引言脊椎推拿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脊椎相关疾病的康复治疗。
周尔晋脊椎推拿法1是在传统脊椎推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而成的,它更加注重整体疗效和个体的差异性。
2. 原理周尔晋脊椎推拿法1的原理是通过改善脊椎的运动和血液循环,调整脊椎的生物力学结构,从而达到治疗脊椎相关疾病的目的。
该推拿法结合了中医经络理论和现代物理治疗技术,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操作。
3. 操作步骤周尔晋脊椎推拿法1的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工作:确定患者的病史、病情和相关检查结果,对推拿操作所需的器械进行准备。
2. 治疗准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和操作技巧。
3. 推拿操作:按照特定的手法和操作技巧进行推拿操作,根据病情和反馈进行适度调整。
4. 疗程管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制定疗程管理计划,并定期进行复诊和评估。
4. 注意事项在进行周尔晋脊椎推拿法1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操作者必须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技能,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 在推拿操作过程中,注意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操作手法。
- 对于不同类型的脊椎相关疾病,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推拿操作,避免简单机械地重复治疗。
- 患者在接受推拿治疗前,应明确告知操作者自身的病情和病史,以便进行个性化治疗。
5. 结论周尔晋脊椎推拿法1是一种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技术的推拿疗法。
通过改善脊椎的生物力学结构和功能,该推拿法可以有效治疗脊椎相关疾病。
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操作者需要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并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推拿按摩1
先秦至两汉时期
1.推拿是当时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在《内 经》中记载了推拿可以治疗痹症,痿症,口 眼歪斜和胃脘痛等。
先秦至两汉时期
当时的名医扁鹊指导 徒弟运用按摩,针灸, 成功的抢救了尸厥患 者。
2. 最 早 的 按 摩 工 具 : 在 《内经.灵枢》“九针十 二原”记述针灸的针具 中,也描述了最早的推拿 工具。
4.现存 最早的推拿处方 : 在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医 书《五十二病方》中记 载了最早的推拿处方,处 方曰:“令病者北火灸之,两 人为摩其尻,癃已。”
5. 著 作 : 这 一 时 期 出 现 了 我 国最早的推拿专著《黄帝歧 伯 按 摩 十 卷 》, 此 书 已 失 传 。
在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 略》中最早出现了“膏 摩”的记载。
什么叫套路?---- 一套完整的操作方法。 1、应该有套路,但套路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机械操作。 2、套路有其“神”(核心或宗旨),但表现形式可以多样。 3、对于初学者,绝对一成不变的机械操作也许是入门之道,
有时还必须得这么做。
4、熟练的技术操作怎么做都是套路。 5、绝对一成不变的机械操作不等于就是规
❖ 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本 能的按压、抚摩。
推拿起源
❖ 人类为了生存,双手在他们充满伤痛的躯体上, 进行过无数次的按压,抚摩,这些简单的本 能的动作,就可视为推拿的起源。
当时的两部医著《黄帝内 经》和《黄帝歧伯按摩十 卷》,第一次完整地建立了 中医学地理论体系,而且确 立了按摩作为一门科学,在 中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3、毒副作用 推拿疗法无毒副作用,指的是手
法本身,应和推拿治疗中出现的不良 作用分开。一般在手法治疗结束后, 病人即感到周身轻松,心情舒畅,症 状有明显好转。 4、掌握和推广
《小儿推拿穴位1》ppt课件
5/4/2019
推拿学科
10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按高骨能疏风解表,治 感冒头痛。推攒竹、推坎宫、揉太 阳、推调用:安神除烦,治神昏烦 躁。
5/4/2019
推拿学科
11
4 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 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 指自上而下直推,称 推天柱。 100 — 500 次或用汤匙边蘸水自 上向下刮。
5/4/2019 推拿学科 42
5、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从指根向外推为清, 从指尖向里推为补,也就是 主向心为补,离心为泻。
5/4/2019
推拿学科
43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泄泻, 遗泥沙 ,虚喘,膀胱湿热,小便淋 沥刺痛等。 《幼科铁镜》中说:“肾水小指与 后溪,推上为清,下补之,小便闭 迟清之妙,肾虚便少补为宜,小指 正面属肾水。”
5/4/2019 推拿学科 30
3、 龟尾: 位置:尾椎骨端(相当于长强穴)。 操作: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 尾,。100—300次。
5/4/2019
推拿学科
31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等。 临床运用: 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 肠的功能。揉龟尾,揉脐,推上七节 骨合用:腹泻便秘。“龟尾七节,摩 腹揉脐”乃小儿腹泻之通法。
5/4/2019 推拿学科 44
6、大肠: 位置:食指桡侧缘, 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 直线。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 向虎口为补,从虎口 向指尖推为清。操作 100—300次。 主治:腹泻,脱肛, 痢疾,便秘。
5/4/2019 推拿学科 45
临床运用: 补大肠能涩肠因脱,温中止泻, 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病症。 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 导积滞,多用于湿热,积食滞留肠 道,身热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 结等症。
毕飞宇《推拿》讲义
毕飞宇《推拿》讲义《推拿》是作家毕飞宇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聚焦盲人推拿师这一特殊群体,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他们的生活、情感与内心世界。
一、故事背景与主题《推拿》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充满现实感的都市环境中。
小说没有刻意营造一个理想化的世界,而是真实地展现了盲人推拿师们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
这部作品的主题之一是关于“尊严”。
盲人推拿师们虽然身处黑暗,但他们对尊严的追求却无比坚定。
他们渴望被平等对待,不希望因为自身的残疾而被歧视或怜悯。
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时,他们努力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另一个重要主题是“爱与欲望”。
盲人也有着和正常人一样丰富的情感世界,他们渴望爱情、渴望家庭。
然而,由于自身的残疾,他们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往往充满了坎坷。
二、人物形象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
沙复明是推拿中心的老板,他聪明、有野心,一心想要把推拿中心做大做强。
但他的过度精明也让他在人际关系中显得有些冷漠。
都红是一位极具天赋的推拿师,美丽且自尊心极强。
她因为一次在公共场合的演奏失误,而对自己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小马是个年轻而沉默的推拿师,内心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和对爱情的渴望。
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点,通过他们的经历和内心世界,读者能够深入了解盲人推拿师这一群体的复杂性。
三、叙事手法毕飞宇在《推拿》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
他采用了多视角的叙事方式,让不同的人物轮流讲述自己的故事,从而使读者能够全方位地了解整个推拿中心的生活和人物关系。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此外,小说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不拖沓也不急促,让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沉浸其中。
四、语言风格毕飞宇的语言平实而富有表现力。
他用简洁明了的文字描绘出盲人推拿师们的生活细节和内心感受,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但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
同时,他善于运用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这些对话生动自然,充满了生活气息。
少林指禅功之推拿按摩法(一)
少林指禅功之推拿按摩法(一)作者:大侠来源:《少林与太极》2020年第03期将两掌搓热,用两掌从两下领开始往上推,先从两牙关推起,经颧髎推到上星直达百会。
指禅功,隶属动禅功,如“内劲一指禅”“武功二指禅”“禅掌功”“禅门鹰爪功”“指禅易筋经”等。
也有把指禅功叫成“小禅功”或“巧禅功”的,主要指其手法小巧,劲法细腻,多巧劲、内劲,练者要在使用时多加体悟。
本文所述为指禅功按摩一派,专讲其养生保健功法。
通过练习手功,自我推拿按摩,以通经活络,流通血气,舒筋柔肌,除滞化瘀,减疼去痛,提神解乏,保健理疗,是非常传统的一种养生武禅功。
一、保健法此法可坐着练习,也可以站着练习,不拘泥下盘姿势,习者自便。
(一)推头维上星【练法】用两手掌根部按两头维穴,经神庭、印堂、攒竹、鱼际、丝竹空,一直推到太阳穴。
双手同时进行,推十数次。
【要点】推劲要匀,动作稍缓,自然用力。
【功用】头维穴走胃经,可防治各种眼病、偏头痛、面部神经麻痹等症,使人头脑清晰。
(二)推百会风池【练法】1.双手顺着头维穴和上星穴沿督脉往上推,推到百会穴和头顶直达两风池穴和颈部。
2.再顺着颈部沿任脉路线推到天突穴。
反复十数次。
【要点】推劲要匀,自然用力,两手同时进行。
【功用】头维和上星两穴属膀胱经,推按可使头脑清楚,气血两盛,任督二脉气血畅通。
(三)推两眉棱骨【练法】两掌十指自然伸开,用拇指背从攒竹穴开始向外推,经鱼腰推到丝竹空。
反复推十几次。
【要点】推劲要自然用力,柔和缓慢,两手握拳,用拇指背擦也可以。
【功用】眉棱骨三个穴位属三焦经络,可防治面部神经麻痹、偏头痛和多种眼病。
(四)推头部【练法】1.将两掌搓热,用两掌从两下颌开始往上推,先从两牙关推起,经颧髎推到上星直达百会。
2.再由百会推到后顶,沿强间、脑户、风池穴推到发际。
再由风池沿原行路线返回百会,推到前顶直达上星。
如此反复十数次。
推胸腹部,即是推五脏和六腑,可增强五脏和六腑的功能,强心暖胸,化郁解闷,生精化痰,使人气血两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的手法一、手法总论(原文)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
但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
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
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则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况所伤之处,多有关于性命者,如七窍上通脑髓,膈近心君,四末受伤,痛苦入心者,即或其人元气素壮,败血易于流散,可以克期而愈,手法亦不可乱施;若元气素弱,一旦被伤,势已难支,设手法再误,则万难挽回矣。
此所以尤当审慎者也。
盖正骨者,须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夫手法,然后治自多效。
诚以手本血肉之体,其宛转运用之妙,可以一己之卷舒,高下疾徐,轻重开合,能达病者之血气凝滞,皮肉肿痛,筋骨挛折,与情志之苦欲也。
较之以器具从事于拘制者,相去甚远矣,是则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
二、手法释义(原文)摸法: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
先摸其或为跌仆,或为错闪,或为打撞,然后依法治之。
接法:接者,谓使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也,凡骨之跌伤错落,或断而两分,或折而陷下,或碎而散乱,或歧而傍突,相其形势,徐徐接之,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或用手法,或用器具,或手法、器具分先后而兼用之,是在医者之通达也。
端法:端者,两手或一手擒定应端之处,酌其重轻,或从下往上端,或从外向内托,或直端、斜端也。
盖骨离其位,必以手法端之,则不待旷日迟久,而骨缝即合,仍须不偏不倚,庶愈后无长短不齐之患。
提法:提者,谓陷下之骨,提出如旧也。
其法非一,有用两手提者,有用绳帛系高处提者,有提后用器具辅之不致仍陷者,必量所伤之轻重浅深,然后施治。
倘重者轻提,则病莫能愈;轻者重提,则旧患虽去,而又增新患矣。
按摩法: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
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
此法盖为皮肤筋肉受伤,但肿硬麻木,而骨未断折者设也。
或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
推拿法:推者,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
拿者,或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
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中或有筋急而转摇不甚便利,或有筋纵而运动不甚自如,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
盖人身之经穴,有大经细络之分,一推一拿,视其虚实酌而用之,则有宣通补泻之法,所以患者无不愈也。
已上诸条,乃八法之大略如此。
至于临证之权衡,一时之巧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
概述→骨的组成包括肩胛骨、锁骨、肱骨,它们之间通过韧带、关节囊、肌肉等相互连结而组成,形成四个关节,即肩肱关节、胸锁关节、肩锁关节和肩胛胸壁关节。
下面主要讲述肩肱关节:肩肱关节由肩胛骨关节盂及肱骨头组成,是全身活动度最大的关节。
其肱骨头大于关节盂三倍,而且关节盂浅而大,关节囊松弛(肩内收时关节囊呈皱襞状,外展时皱襞逐渐减少以至消失,关节囊的上部被坚强有力的腱袖加强),韧带薄弱。
这些解剖特点虽有利于肩关节的多轴性活动,却不利于肩关节的稳定,其稳定性有赖于肩关节周围的肌群维持概述→肩部主要肌肉1.肌腱袖:是由冈上肌(C5~6)、冈下肌(C5~6)、小圆肌(C5)和肩胛下肌(C5~6)所组成。
冈上肌起于肩胛骨冈上窝,其腱外行经肩峰下(移行为短而扁平的肌腱),止于肱骨大结节最上的小面,可使上臂外展、外旋。
冈下肌起于冈下窝,其腱向上外移行为短而扁平的肌腱,止于肱骨大结节中部的小面(使下垂的上臂外旋)。
小圆肌起于肩胛骨背面下部,(肩胛骨腋缘中部,在冈下肌之下),止于肱骨大结节最下的小面,(能外旋及内收上臂)。
肩胛下肌起于肩胛骨下,横行止于肱骨前方(悬吊肱骨头使上臂内旋)。
肌腱袖的完整是肩肱关节稳定有力的保证。
冈上肌或肩胛下肌腱的抵止部分撕裂可使腱袖松弛,引起肱二头肌腱滑脱,习惯性肩关节脱位(若完全破裂,则使肩峰下滑与肩肱关节囊相通,引起肩峰下滑囊炎)。
在组成肌腱袖的四肌中,位于其顶点的冈上肌最易撕裂。
以上四肌在通过肱骨头时共同组成一扁宽的腱性组织(牢固地附着于关节囊的外侧和肱骨外科颈处,其形象宛如衣服袖子,故名肌腱袖,临床上亦称为肩袖,有悬吊肱骨、稳定肱骨头、协助三角肌外展肩关节及可内收上臂的功能)。
2.三角肌:起于锁骨、肩峰及肩胛冈,向肩外方移行,通过覆盖肩关节,远端止于肱骨体中部外侧的三角肌粗隆。
可分前、中、后三束,前束收缩使上臂同时内旋及屈曲上臂;后束收缩可以外旋及伸展上臂;全部(主要为中部)收缩使上臂外展。
3.胸大肌:起于锁骨,胸胁及腹部,呈扇形向外移行,逐渐成扁平腱,止于肱骨大结节嵴,有内收、内旋、屈曲肩关节的作用(其抵止部的撕脱可引起肱二头肌长头腱滑脱)。
4.肱二头肌:起点有二,长头起于肩胛骨关节盂上方之盂上结节,短头起于喙突(肩胛骨前),止于桡骨粗隆,有屈肘及上臂前屈的功能。
长头腱在行于肱骨头结节间沟时有长约5cm的腱鞘保护,此腱鞘可因磨损而出现无菌性炎症,即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炎。
5.背阔肌:起于下6个胸椎和全部腰椎棘突,骶中棘及腰脊筋膜后层,髂嵴外缘后1/3。
纤维向外上方聚合为一扁平腱,附着于肱骨小结节嵴,可内收、内旋和后伸肱骨,并可上提躯干,如参加引体向上。
概述→肩部的主要韧带1.喙肩韧带:起于喙突外缘,其基底宽广,从后逐渐缩窄,在肩锁关节前止于肩峰尖部的前缘。
此韧带虽非肩肱关节本身韧带,但为构成第二肩关节上界喙肩弓的组成部分,是肩肱关节上部强有力的屏障。
上臂抬起时,肱骨大结节位于喙肩弓之下,作为肱骨头外展时的支点。
喙肩弓与其下的滑膜囊及疏松组织便利肩部浅、深层肌肉滑动。
2.喙肱韧带:喙肱韧带是一坚强的纤维束,贴于关节囊上面,起于喙突水平部的外缘,向前下经冈上肌及肩胛下肌之间,其纤维至关节,并与大、小结节间的肱骨横韧带相连,有约束肱骨外旋的作用。
肩周炎时因韧带挛缩,肱骨头处于内旋位,限制肩肱关节的外展外旋。
3.肱骨横韧带(肩横韧带):位于大小结节前面,内侧与喙肱韧带相连,为保护肱二头肌长头腱在结节间沟正常运行的装置。
概述→肩肱关节的运动前屈90度。
主要作用肌肉:三角肌前部纤维(腋神经)、胸大肌锁骨部(胸前外侧神经)、喙肱肌(肌皮神经)。
后伸45度。
主要作用肌肉:背阔肌(胸背神经)、三角肌后部纤维(腋神经)。
外展90度。
主要作用肌肉:三角肌(腋神经)、冈上肌(腋神经)。
内收45度。
主要作用肌肉:胸大肌(胸前神经)、背阔肌(胸背神经)、大圆肌(下肩胛下神经)。
外旋45度。
主要作用肌肉:冈下肌(肩胛上神经)、小圆肌(腋神经)。
内旋135度。
主要作用肌肉:肩胛下肌(肩胛下神经)。
肩关节中立位0度。
为上肢自然下垂,肘窝向前。
使肩肱关节运动的肌肉主要为肩部肌肉,并由上臂肌肉协助。
肩肱关节正常运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肩部相当稳定,另外肱骨头必须与关节盂密切相接(臂自然下垂,不负重时主要由肱骨头内面与向上倾斜的关节盂下部和盂唇下端互相嵌锁,同时肩关节囊上部紧张亦有喙肱韧带加强,肩关节周围肌肉不论走行方向如何均不收缩)。
前者需要良好的肩胛部肌肉(如外展减弱,常由于斜方肌或前锯肌损伤引起,而非由三角肌或冈上肌);后者需要肌腱袖完整,以防止肱骨头半脱位。
总之,肩关节是全身活动度最大的关节(组成关节的肱骨头大于关节盂三倍,而且关节盂浅又大,关节囊松弛,韧带薄弱这些特点虽有利于肩关节的多轴性活动,却不利于肩关节的稳定,有赖于肩关节周围的肌群维持,主要为肩胛部肌肉)。
当肩关节突然遭受外力的牵拉、扭转,或长期磨损、缺血(挤压)及寒冷侵袭,首当其冲的是肌肉、韧带及关节囊受累。
而肌肉的起止端——肌腱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没有收缩力和强性,但很强韧,故受累机会较多。
而由于肌腱、韧带的痉挛使肱骨头的位置产生微细解剖变化,影响肩关节的正常运动。
肱二头肌长腱滑脱→定义肱二头肌长头腱因外力的影响,自结节间沟处滑出,称为肱二头肌长腱滑脱。
肱二头肌长腱滑脱→应用解剖肱骨大小结节之间有结节间沟,大结节构成其外壁,小结节构成其内壁。
肱二头肌长头腱(起于盂上结节,止于桡骨茎突)经过此沟,随着关节运动而上下滑动。
此腱在骨沟中滑动时,为防止其磨损,在其腱部有长约5cm的鞘包绕。
沟的前侧受肩横韧带保护,沟内侧有肩胛下肌,外侧上部有冈上肌,喙肱韧带,下部有胸大肌覆盖。
肱二头肌长头腱受到骨性、肌性的各种保护肱二头肌长腱滑脱→病因病理1.慢性劳损:上肢长期重复外展外旋运动,造成胸大肌、肩胛下肌抵止部的慢性牵拉撕脱,此种病因多见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者或运动员等。
其病理是结节间沟前保护力减弱或消失,当肩外展外旋时肱二头肌长头在沟内滑动范围最大处于最不稳定状态而滑脱。
2.生理变异:⑴由于先天性小结节发育不良,结节间沟的内侧壁改变(变矮),沟的坡度较正常为小,运动中肱二头肌长头腱就容易滑脱。
⑵中年以后,结节间沟底部骨质增生,沟床变浅,运动时从结节间沟滑出。
3.外伤性滑脱:肩关节脱位,大结节撕脱骨折,外科颈骨折或因结节间沟前方的肩横韧带撕裂都能引起长头腱滑脱(上述骨折与脱位均是在肩肱关节外展、外旋位发生的,其机理与本病相同)。
肱二头肌长腱滑脱→临床表现1.习惯性:⑴外伤史:这种外伤史大都是轻度的,多次的,而往往为肩外展,外旋运动。
伤后往往不引起重视(较轻的疼痛),当滑脱出现后才来就诊。
在追问病史时多可获得此项资料。
⑵肩前部疼痛:这是患者的主要症状。
疼痛性质大多剧烈,但也有部分病例疼痛表现得不甚剧烈而只是自觉上肢无力。
⑶活动受限:主要表现外展外旋活动受限。
⑷患者有时可诉及在肩外展外旋或前屈外展活动时可感肩前有异常响声。
2.生理异常型:本型的临床表现基本同于习惯性,多数也有外伤史。
这种外伤史可为一次轻微或较严重的外伤,亦可为多次轻微外伤所引起,但较少习惯性的那种典型的劳损史。
3.外伤性:外伤性肱二头肌长头腱滑脱,原骨折、脱位等严重损伤掩盖了本病的症状,从而无法明确查出,而在骨折、脱位后整复治疗过程中,可使滑脱同时回复,故以治疗骨折、脱位为主,而无需对本病再行诊断。
肱二头肌长腱滑脱→诊断1.有外伤史(一次暴力,多次轻损)。
2.局部压痛:在大结节内侧至小结节内侧压痛明显。
3.局部肿胀,肩关节功能障碍。
4.肩关节外展、外旋可触到或听到弹跳感或弹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