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 ,字 时期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 并称为
孟子的资料《孟子》介绍
孟子的资料《孟子》介绍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被尊称为亚圣。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就学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生平阅历孟子像(20张)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因而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
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不敢去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韩诗外传》载有孟母“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孟母“三迁”和“去齐”等故事。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有一种说法是,孟子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孟子出生时子思已逝世三十载。
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复习知识点整理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尊称为“亚圣”,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后人把孟子和孔子并称为“孔孟”2.《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体裁:语录体散文。
3.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4.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
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委]放弃;[去]离开。
⑽[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2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并称为
2020/4/22
列举六个历史人物Βιβλιοθήκη 排比共 1、出身都卑微
举例
同 2、经过艰苦磨练,
特 显露不凡才干。
点 3、都能担当重任,
干出一番事业。
个别到一般,就事论理
说明
天降大任,磨炼意志:思想、生活、行为。道理
益处: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2020/4/22
个 身处困境,主观努力 人 才能奋发有为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战国 时 期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 他和 孔子 并称为 孔孟 。孟子主 张行“仁政 ”,以统一天下。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 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 有积极影响。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的 书,现存 七 篇,是 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 等合著成的,南宋 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 ”之一。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2020/4/22
集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所以
指示代词,这。使动用法,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使肤…,…痛苦
使……劳累
使……受饥饿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使……受贫困 违背 使……颠倒错乱。 用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惊动, 使 坚韧 2…020…/4/22
2020/4/22
吴君夫差骄奢淫逸,终输却百二吴地赴东流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方赢得三千越甲横北望
2020/4/22
课外活动
• 1、搜集古今中外逆境成才的名人事例,搜集 有关要有忧患意识的名言警句。
孟子是什么家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什么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后人称其为“亚圣”。
那么孟子是什么家的代表人物?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孟子是什么家的代表人物,希望对你有帮助!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
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是儒家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他早年丧父,与母亲仉氏相依为命。
因为他和孔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所以后人把孟子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又因他出自孔伋学派,所以把他和孔伋并称为“思孟学派”。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推行仁政,他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在学说上,他反对墨子和道家,推崇孔子。
但最终他的政治思想并没有被当时列国的君王采纳,他们认为他的思想“迂远而阔于事情”。
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抱负后,孟子回到家乡,著书立说,为《诗》、《书》编序,并著《孟子》七篇。
据考证,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在周赧王二十六年去世,根据《列女传》等书记载,孟子授业于孔子之孙孔伋。
但实际上,孟子出生时,孔伋已经去世三十多年,所以他不可能是直接受业于孔伋,极有可能是孔伋的门人所授。
但无论怎样,孟子一生受孔伋学派的思想影响很深。
孟子的著作《孟子》是四书五经之一,也是这些儒家学派的经典书籍中部头最大的一部,约有三万五千余字。
《孟子》一书现存共七篇十四卷,对后世影响极深,甚至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之一。
孟子最后是怎么死的一代儒学大家,被尊称为“亚圣”的孟子是怎么死的呢,今天的人们已经无从知晓,毕竟这已经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那时的历史资料极其有限,用竹简记录历史相当费力,所以文化的传承也很有限,很多重要的历史大事和历史人物也只是留下名字,不过是寥寥数笔简单记录。
而孟子在当时既不是一国的国君,也不是主要的显贵大臣,只是一个有些名声的文人学者,当时称为士子,史书只是记载了他的学说,连他的具体出身年月都没有详细记载,更别说是记录他是怎么去世的,后人只能通过想象来还原他的生平。
第23课《孟子三章》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富贵不能淫
《孟子三章》
大 丈夫
初读课文,读通文本
公孙衍(yǎn) 女家(rǔ)
丈夫之冠(guàn) 富贵不能淫(yín)
初读课文,读通文本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 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 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 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 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知人论世
张仪(?-前309年) 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
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
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 "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 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 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 一年后去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 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米粟:泛指粮食 委:放弃 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震慑天下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 装备也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 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 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所以 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 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关于孟子的生平故事汇总
三一文库()〔关于孟子的生平故事汇总〕导语: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思想的大家。
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孟子生平故事的作文素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名人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亚圣"。
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
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
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
《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关于孟子的7个成语故事】▲1、孟母三迁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关于孟子的故事介绍
关于孟子的故事介绍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刻苦学习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也叫孟子。
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
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
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
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
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
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
孟母三迁,择邻处教儿苦学成“亚圣”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孟子的资料 《孟子》介绍
孟子的资料《孟子》介绍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孟子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被尊称为亚圣。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就学于子思的门人。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生平阅历孟子像(20张)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因而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
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不敢去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韩诗外传》载有孟母“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孟母“三迁”和“去齐”等故事。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有一种说法是,孟子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孟子出生时子思已逝世三十载。
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
就连孟子自己也曾说:“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名词解释孟子
名词解释孟子孟子(372年-289年),名轲,字子车,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孟子》一书中,被誉为“孟子之学”。
孟子对于人性、道德、政治等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对后世影响深远。
1. 仁义:孟子认为,人在生而有之的天性中就具备了仁义的种子,即做善良和正义的本能。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尊重,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2. 性善: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认为人都有显而易见的善心,只是受到外界环境的腐蚀和坏习惯的影响导致了行为的偏差。
因此,通过教育和培养可以使人回归本心,实现道德的提升。
3. 天命:孟子强调天命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他认为人的一生应该追求仁义道德,为天命做出贡献。
只有顺应天命,才能得到天赐的福祉。
4. 政治:孟子认为政治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君主专制制度,但同时也强调君王应当为人民谋福祉,以仁义和善治来统治国家。
他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君王与人民之间应该保持和谐的关系,实现共荣共存。
5. 教育:孟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提高人性和道德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群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以培养优秀的人才。
他提倡“以心栽之,以德莳之,以蔽之”的教育理念,即通过感化、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内心,使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孟子的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
他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孟子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仁义道德的原则和行为准则,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标杆。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知识整理
2、重点字音字形
畎(quǎn)亩傅说(fùyuè)胶鬲(gé)孙叔敖(áo)百里奚(xī)拂(bì)士
二、通假字
1.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2.曾益:增加。曾,通“增”。
3.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4.所以动心忍性: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忍,通“韧”,坚韧。
1.生于忧患:名词作动词,生存
2.死于安乐:名词作动词,死亡
3.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
4.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
5.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饥饿
6.空乏其身行: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
7.行拂乱其所为: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8.动心忍性:①使动用法,使……惊动②使动用法,使……坚忍
(8)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答: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9)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答:①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②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孟子生平简介
▪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中国 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著名儒家代 表人物之一。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 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人 (今山东邹城东南)。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 (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 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 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 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 “人”为本,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 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先王因 为有怜恤别人的心情,这就有怜恤别人的政治了。 凭着怜恤别人的心情来实施怜恤别人的政治,治 理天下可以像转运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的容易。 我所以说每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的,道理就在 于:譬如现在有人突然地看到一个小孩要跌到井 里去了,任何人都会有惊骇同情的心情。这种心 情的产生,不是为着要来和这小孩的爹娘攀结交 情,不是为着要在乡里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不 是厌恶那小孩的哭声才如此的。从这里看来,一 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个人;如果 没有羞耻之心,简直不是个人;如果没有推让之 心,简直不是个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 是个人。
8)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
孟子论辩的原因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圣王不 作,诸侯放恣(zi),处士横议,杨朱、墨 翟之言盈天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 距诐(bi)行(偏激的行为),放淫辞, 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
▪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 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 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曰:「有复於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 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 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 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 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 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 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 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 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於掌。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
曾 同 增 ,解释为 拂 同弼 ,解释为
增加
。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辅弼
。
• 朗读课文 要求: 声音洪亮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生 于 忧 患 , 死 于 安 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 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 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根据 查找的相关资料,补充一些 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 赋《离骚》。
司 马 迁 受 宫 刑 而 作 《 史 记 》
曹雪芹举家食 粥而写出了不朽 的《红楼梦》。
贝多芬即 使在双耳失聪 的情况下,仍 然坚持音乐创 作。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
受(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 贫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这 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什么?怎样提 出来的?
★《孟子》是一部 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的 书,现存 七 篇,是 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 等合著成的,南宋 四书 ”之一。 朱熹将《孟子》列为“
孟子
孟子心得
讲到武士道,人们总是想到日本,若问起武士道的来 源,其实是来源于中国。梁启超曾编过一本《中国武 士道》,其实武士道精神盛行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或许我们不用“武士道”这个名,但无疑精神是一致 的。 我很欣赏孟子,也有一个原因,孟子充满了武士道 精神(中国的,不是日本的),即使以日本人看来, 孟子也是日本武士高高景仰的对象。新渡户稻造在其 名著《武士道》中写道:“继孔子之后的孟子,对武 士道也发挥了巨大的权威,他的强有力的而且常常是 颇为平民的说法,对于具有同情心品质的人很有魅力。 它甚至被认为是对现存社会秩序的危险思想,是反叛 性的,因而他的著作长期成为禁书,尽管如此,这位 贤人的言论却永远寓于武士的心中。”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 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 “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 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 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 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 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 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 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 “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 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 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 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 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寓言
有一日,孟子看到一个人在掘井,已经挖了七丈 二尺,可停止了,认为这里没水,孟子鼓励他: “继续挖啊,不要放弃。”那人听也不听,扭头 便走,他还是那个念头:这儿一定没水。于是便 去另一个地方掘井了。孟子说:“掘到七丈深, 离水泉涌流只有一步之遥了,就此罢手,岂不可 惜?”这就是孟子的名言 “有为者辟若掘井, 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犹为弃井也。”的来历。 这个故事告诉我,办任何事情,就像掘井一样, 若不到泉水涌流便放弃了,则达不到成功的彼岸。
关于《孟子》的经典句子及翻译
【导语】孟⼦(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名轲,字⼦舆,战国时期邹国(今⼭东济宁邹城)⼈。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物之⼀,地位仅次于孔⼦,与孔⼦并称“孔孟”。
下⾯是⽆忧考分享的关于《孟⼦》的经典句⼦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篇⼀ 1.孟⼦对⽈:“……仁者⽆敌。
”(《孟⼦·梁惠王上》) 【翻译】孟⼦回答(梁惠王)说:“……讲仁德的⼈是天下⽆敌的。
” 2.(孟⼦)⽈:“⽼吾⽼,以及⼈之⽼;幼吾幼,以及⼈之幼。
”(《孟⼦·梁惠王上》) 【翻译】孟⼦说:“孝敬⾃⼰家中长辈,并推⼴到孝敬别家的长辈;爱护⾃⼰家的⼉⼥,并推⼴到爱护别家的⼉⼥。
” 3.孟⼦对⽈“……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梁惠王下》) 【翻译】孟⼦回答(齐宣王)说:“以⼈民的快乐为⾃⼰快乐的⼈,⼈民也会因你的快乐⽽快乐;以⼈民的忧愁为⾃已忧愁的⼈,⼈民也会因你的忧愁⽽忧愁。
” 4.(孟⼦)⽈:“……我善养吾浩然之⽓。
”(《孟⼦·公孙丑上》) 【翻译】孟⼦说:“我善于培养我的⽆畏刚直、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
” 5.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和。
”(《孟⼦·公孙丑下》) 【翻译】孟⼦说:“依靠天时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
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们和谐⼀致的有利条件。
” 6.(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亲戚畔之;多助之⾄,天下顺之。
”(《孟⼦·公孙丑下》 【翻译】孟⼦说:“获得道义的⼈,帮助他的⼈就多;失去道义的⼈,帮助他的⼈就少。
很少⼈帮助的⼈,连他的亲朋故旧也会背叛他;⽽那种得到多数⼈帮助的⼈,整个天下的⼈都会顺从他。
” 7.孟⼦⽈:“民事不可缓也。
”(《孟⼦·滕⽂公上》) 【翻译】孟⼦说:“⽼百姓⽣活和⽣产上的事不可不急切地对待啊。
” 8.孟⼦⽈:“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丈夫也!”(《孟⼦·膝⽂公下》) 【翻译】孟⼦说:“荣华富贵不能乱我的⼼,贫贱困厄不能变我的志,威武强⼒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丈夫啊!” 9.孟⼦⽈:“……不以规矩,不能成⽅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最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翻译
孟子
•最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 文翻译
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 教育家。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战国 时 期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 他和 孔子 并称为 孔孟 。孟子主 张行“仁政 ”,以统一天下。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 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 有积极影响。
不能:本来不具备的才能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 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 样的途径)使他内心惊动,使他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 去所不具有的才能。•最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
文翻译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 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文翻译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可以激 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 使人萎靡,必将导致死亡。
•最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 文翻译
第一段 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
(个别)
(一般)
第二段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客观)
第三段
(主观)
身处逆境须 (个人) 努力奋发 (正面)
使他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具
有的才能。
•最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 文翻译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 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人经常是犯了错误,这样以后才能 (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阻塞,然 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 脸色上,吟咏叹息表现在声音上,然后才 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 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 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 危险,这个国家•最新常《生常于忧患会,死于导安乐》致文言灭亡。
《孟子》的称谓
《孟子》的称谓1.引言1.1 概述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被尊称为“孟子”,也被称为“孟子先生”或“孟子哲学家”。
他的思想和观点对于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孟子的生平和背景对于理解其思想和观点是至关重要的。
孟子于公元前372年出生于中国山东省曲阜地区,这个地方也是其后来活动的中心。
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但却注重教育,父亲非常重视孩子们的教育培养。
这使得孟子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对人类社会的道德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孟子的思想和观点主要集中在人性、仁爱、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
他主张人性本善,并认为人们应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展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性。
他强调“仁爱”作为一种道德理念,认为人们应该关心他人的利益,并以仁爱为基础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政治伦理方面,孟子主张君主专制制度,并强调君主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以便能够有效地统治和治理国家。
他还提出“民贵君轻”和“民为贵君”等观点,强调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并将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他重要的思想之一。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发展人性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群四个方面,通过教育使人们成为有道德修养和才能的人才。
总而言之,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和观点深刻而丰富,对于当代人们的思考和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孟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人性的本质,关注他人的需求,并建立和谐、公正的社会秩序。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方式组织论述孟子的称谓:1. 引言:简要概述论文的主题和目的。
2. 正文:2.1 孟子的生平和背景:介绍孟子的基本背景信息,包括他的出生和成长经历、教育背景、思想家身份等。
2.2 孟子的思想和观点:详细阐述孟子的重要思想和学说,包括他的人性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观点。
通过分析孟子的思想,探讨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理论的独特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
• 故曰: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天 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 不战,战必胜矣。
理清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 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 和主观条件。
• 2、你知道孟子的有 关故事或语录吗?
(1)孟子故事 •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 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 “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 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 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 子也。”遂居于此。
•
实词解释
•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 时令。 •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 • 势.。 • 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 内部团结。 • • 郭:古义指外城。今义指姓 • 氏。 • 环:围。 • •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 • 兵器。革,甲衣。 • 坚利:坚固锋利。 • • 米粟:泛指粮食。 • • 委:放弃。
•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 人和
文
•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 外城,包围着攻打它 • 却不能取胜。包围着 攻打它,必定是得到 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 了,这样却不能取胜 ,这是因为有利于作 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 势。
原文
三里之城,七 里之郭,环而 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而不胜 者,是天时不 如地利也。
孟子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相关推荐孟⼦被后⼈尊称为什么孟⼦被后⼈尊称亚圣。
被加封为“亚圣公”后世称为“亚圣”孟⼦(约公元前390年—约公元前305年),名轲,字⼦舆,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东省邹城)⼈。
他是孔⼦之孙孔伋的再传弟⼦。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庆⽗的后裔,⽗名激,母仉(zhǎng)⽒。
孟⼦是战国时期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物。
与孔⼦并称“孔孟”。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他》已编⼊初中语⽂教科书中,《寡⼈之于国也》编⼊⾼中语⽂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主张法先王、⾏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反对杨朱、墨翟。
孟⼦继承并发展了孔⼦的思想,但较之孔⼦的思想,他⼜加⼊⾃⼰对儒术的理解。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推⾏⾃⼰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多年。
但孟⼦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之意,作《孟⼦》七篇”。
《孟⼦》⼀书是孟⼦的⾔论汇编,由孟⼦及其弟⼦共同编写⽽成,记录了孟⼦的语⾔、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之⾮,民贵君轻)和政治⾏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与《论语》、《⼤学》、《中庸》合在⼀起称“四书”。
⾃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孟⼦》是四书中篇幅最⼤的部头最重的⼀本,有三万五千多字,⼀直到清末,“四书”⼀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有七篇⼗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上、下;《尽⼼》上、下。
但考诸《孟⼦》,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孟⼦⾃作时所为也;⼜记孟⼦弟⼦乐正⼦、公都⼦、屋卢⼦皆以“⼦”称,也断⾮孟⼦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