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七上地理1一2章知识点
七上地理1一2章知识点本文旨在介绍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
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通过学习地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构造、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下是针对七年级上册地理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知识点总结:1. 第一章:地理学科与探索地球1.1 地理学科的定义与分类- 地理学科的定义: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 地理学的分类:a.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学科,包括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等。
b. 人文地理学:研究地球人类活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人口、城市、经济等。
1.2 地球的组成和性质- 地球的组成: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 地球的性质:地球是一个有生命存在的行星,具有大气层、水层和陆地层。
1.3 大气层的特点和功能- 大气层的特点:大气层是包围地球的气体层,由氮气、氧气和其他气体组成。
- 大气层的功能: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调节地球的气候和气温。
2. 第二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坐标2.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个自转周期为24小时。
- 地球的公转:地球围绕太阳作椭圆轨道运动,一个公转周期为365天。
2.2 地理坐标与经纬度- 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用来表示地球上任意一点位置的方法。
- 经纬度:经纬度是地理坐标的一种表示方式,经度表示东西方位,纬度表示南北方位。
2.3 地理坐标在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坐标在导航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GPS系统通过地理坐标可以准确计算位置。
- 导航软件也利用地理坐标进行路径规划和导航指引。
总结:通过学习本章,我们了解了地理学科的定义和分类,认识到地球的组成和性质,以及大气层的特点和功能。
我们还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理坐标的概念和应用。
这些知识点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地理提供了基础,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索地球的奥秘。
本文简明扼要地总结了七年级上册地理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重点知识,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高中化学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熟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危险化学品标志,如酒精、汽油——易然液体;浓H2SO4、NaOH(酸碱)——腐蚀品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分离的方法:①过滤:固体(不溶)和液体的分离。
②蒸发:固体(可溶)和液体分离。
③蒸馏: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④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⑤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2、粗盐的提纯:(1)粗盐的成分:主要是NaCl,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杂质(2)步骤:①将粗盐溶解后过滤;②在过滤后得到粗盐溶液中加过量试剂BaCl2(除SO42-)、Na2CO3(除Ca2+、过量的Ba2+)、NaOH(除Mg2+)溶液后过滤;③得到滤液加盐酸(除过量的CO32-、OH-)调pH=7得到NaCl溶液;④蒸发、结晶得到精盐。
加试剂顺序关键:(ⅰ)Na2CO3在BaCl2之后;(ⅱ)盐酸放最后。
3、蒸馏装置注意事项:①加热烧瓶要垫上石棉网;②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③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④冷凝水由下口进,上口出。
4、从碘水中提取碘的实验时,选用萃取剂应符合原则:①被萃取的物质在萃取剂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的大得多;②萃取剂与原溶液溶剂互不相溶; ③萃取剂不能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
三、离子的检验:①SO42-: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a2++SO42-=BaSO4↓②Cl-(用AgNO3溶液、稀硝酸检验)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或先加稀硝酸酸化,再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
Ag++Cl-=AgCl↓。
③CO32-:(用BaCl2溶液、稀盐酸检验)先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并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二章 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走近细胞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类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区别
无成形的细胞核,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
(多样性)
无核膜、核仁、染色 核,有核膜、核仁、
细胞核 体。有拟核,DNA不 染色体(DNA与蛋白
与蛋白质结合
质结合形成)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 器
除核糖体外,还有其 它多种细胞器
2、使用高倍镜观察的要点和步骤:只能用细准焦螺旋
显微镜使用的相关知识点
1、物镜和目镜的特征比较
2、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倒立放大的虚像;旋转180°与实物位置相同)
3、显微镜的装片移动方向(同向原则,即偏哪移哪)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 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长度或宽度)
• 与视野范围内细胞数目变化的关系:
举例 细菌、蓝藻
真菌、植物、动物
联系 (统一性)
1、都有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 2、都有与遗传关系密切的DNA分子
本质区别/根本区别:有无核膜;有无成形的细胞核;或有无 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第一章 走近细胞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细胞学说:主要说明了主要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①1665年,英国的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 发现并命名“细胞” ②荷兰的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了活细胞(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③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非细胞生物(病毒):SARS病毒;HIV病毒;噬菌体等
蓝藻:蓝球藻、念珠藻(发菜)、颤藻
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七年级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
1. 有理数的概念
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统称。
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0,分数包括正分数、负分数。
2. 有理数的比较
有理数可以通过比较大小来排序,需要掌握大小关系的判断方法。
3. 有理数的加减
有理数的加减运算需要掌握符号相同和相反的情况下的运算规则,包括加法和减法。
4. 有理数的乘除
有理数的乘除运算同样需要掌握符号相同和相反的情况下的运算规则,包括乘法和除法。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
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一的方程。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主要包括两种方法:等式两边的运算法和等式移项法。
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一元一次方程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已知两种不同价格的商品总价相同,求解两
种商品的价格等问题。
总结:七年级一二章的内容是初中数学学习的基础,对于后续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
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们需要掌握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包括大小比较、加减乘除等运算规则,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这些知识点是我们后续学习的基础,因此需要认真对待,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努力掌握。
在学习过程中,应多做一些练习题,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同时,要善于归纳总结,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所学的知识。
希望本篇总结能够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祝大家学习进步,取得好成绩。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力和压力
1.力的概念和计量单位: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单位是牛顿(N)。
2.力的表达方式:向量表示,包括大小和方向。
3.力的合成和分解:多个力可以合成一个力,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合力。
4.弹簧弹力: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产生的恢复力。
5.非接触力:引力和静电力是两种非接触力,它们可以在物体之间产生作用力,而不用直接接触。
6.压力:施加在物体表面上的力除以单位面积得到的值,单位是帕斯卡(Pa)。
7.压强: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单位也是帕斯卡。
8.浮力: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浸没部分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所排开介质的重量。
第二章:杠杆原理
1.杠杆的定义:由一个在固定支点上旋转的刚性杆和施加在杆上的力组成。
2.杠杆原理:力矩的定义是力对固定点的旋转效果。
如果杠杆平衡,杠杆两侧力矩的乘积相等。
3.力矩公式:力与力臂的乘积即为力矩,力矩=力×力臂。
4.杠杆的分类:根据支点所处位置,可以分为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
-一类杠杆:支点在一端,力与支点在同一侧。
-二类杠杆:支点在一端,力与支点在不同侧。
-三类杠杆:支点在中间,力与支点在不同侧。
5.杠杆的应用:杠杆的原理被广泛应用于杠杆秤、螺钉、门铰链等设备和机械。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复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加深对力、压力和杠杆原理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物理奠定基础。
高一物理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知识点总结考点一: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点二: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1) 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 … (3) 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2) '(3)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4)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 v v x +=(5)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 研究运动图象(1) [ (2)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3)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5)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6)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3. x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 -t 图象和v —t 图象中,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 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高一物理前两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前两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力与运动1. 力的概念及分类- 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可以使物体产生运动或改变形状。
- 按照作用对象和性质,力可以分为接触力、电磁力、引力等。
2.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
-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有相互作用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可以用公式 F = ma 来表示。
4. 弹力与胡克定律- 弹力是作用在物体上的恢复力,与物体发生形变时的伸长量成正比,符合胡克定律。
- 胡克定律公式:F = kx,其中 F 为弹力,k 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 为弹簧伸长量。
第二章: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合成原理- 力合成是将多个力的作用效果用一个合力来代替的过程。
- 力合成原理可以用几何法、三角法或解析法来求解。
2. 力的合成几何法- 力的合成几何法是根据力的大小和方向在图纸上绘制合力的方法。
- 若力的作用方向相同,则合力等于各力的矢量和;若力的作用方向相反,则合力等于两者的矢量差。
3. 力的合成三角法- 力的合成三角法是利用三角函数来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 若力的作用方向相同,则合力等于各力的代数和;若力的作用方向相反,则合力等于两者的绝对值相减。
4. 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部分力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两个垂直方向的力或任意方向的力。
- 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利用三角函数来求解。
5. 斜面上的力分解- 对于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将重力分解为垂直于斜面和平行于斜面的两个力。
- 斜面上物体的平衡条件为受力分解的结果满足合力为零和垂直于斜面的合力等于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
总结: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由力所引起的,而牛顿运动定律则为我们提供了解释物体运动的规律。
高一物理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基本内容 一、基本概念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2、质点(1) 概念:有质量的点 (2) 可看做质点的条件:A 、 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B 、 对于所研究的问题,虽然不能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但是可以取其上任意一点的运动来代替整个物体的运动,于是整个物体的运动可以简化为一个点得运动。
(3) 意义:质点是一个理想模型,实际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简化对物体运动的描述。
3、参考系(1) 概念: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用来做参考的物体; (2) 运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3) 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可以选任何物体作为参考系;但是对同一运动来说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描述的结果是不同的;所以一般选择参考系的原则是简化运动,且一般我们以地面或相对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考系。
4、时间与时刻:时间是指一段间隔,存在一个过程;时刻是指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时刻是一个点,时间是一段线段。
5、路程与位移(1)概念: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短;位移:表示物体的位置变化,用从出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效线段表示; (2)区别:路程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联系:在大小上,路程大于等于位移;(3)位移相当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6、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是一个矢量,粗略的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段时间内或一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7、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一个矢量,精确的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某一时刻所对应的速度。
8、加速度:速度的变化量与这一变化对应的时间的比值,是一个矢量,方向与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二、基本公式(1)平均速度公式:ts v = (2)加速度公式:tv v a t 0-=3.基本运动形式(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特点是运动的速度恒定。
(2)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且速度均匀变化,特点是加速度恒定。
高一历史一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历史一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为了便于理解和学习高一历史的内容,以下是对一二章知识点的归
纳总结:
第一章: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起源与演化
-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从古猿到直立人,再到智人。
- 人类的迁移和扩散:从非洲到全球各地的迁移和扩散过程。
人类定居和农业革命
-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社会:定居生活和农业的兴起。
- 农业革命的意义:农业生产的发展带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第二章: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河流流域的文明
-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流域的聚落、城邦和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 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的法老王国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 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次大陆的哈拉潘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黄河流域的文明
- 中国古代文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夏、商、周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地中海文明的兴起
- 希腊文明:爱琴海地区的米诺斯、迈锡尼、希腊城邦等的兴起和发展。
- 罗马文明:罗马帝国的兴起和西方文明的发展。
归纳总结:
高一历史的一二章主要介绍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主要包括人类的起源与演化以及人类定居和农业革命;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河流流域的文明,包括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和印度河流域文明,还介绍了黄河流域的中国古代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的兴起。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不同文明的发展,对于理解世界历史和培养历史意识都有重要的意义。
高一物理必修1一二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物理必修1一二章知识点归纳高一物理必修1一二章主要讲述了运动的描述和质点、质点做直线运动的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两章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运动的概念与分类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位置和时间上的变化。
根据物体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根据物体在时间上的变化,可以将运动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1.2 物体位置的表示方法物体的位置可以用参照物和运动方向来表示。
常用的位置表示方法有坐标法和图像法。
1.3 运动的描述运动的描述主要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三个方面。
- 位移是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差矢,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
- 平均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间内位移的比值,即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可以通过求导数得到。
- 平均加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间段内速度变化的比值,即速度与时间的比值。
- 瞬时加速度是物体在某一瞬间的加速度,可以通过求导数得到。
第二章:质点2.1 质点的概念物体可看作质点的近似,质点可以用质点的质量来代表。
2.2 质点做直线运动对于质点做直线运动,可以使用长度、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
2.3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质点在某个时间段内质点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可以通过求导数得到。
2.4 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平均加速度是质点在某个时间段内速度变化与时间的比值;瞬时加速度是质点在某一瞬间的加速度,可以通过求导数得到。
2.5 直线运动的规律对于匀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成正比,速度保持不变;对于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和加速度不断变化。
2.6 速度和位移之间的关系对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和位移成正比;对于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和位移之间的关系复杂,一般需要通过微积分来求解。
以上是关于高一物理必修1一二章知识点的归纳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物体的运动,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高一数学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一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函数与方程1. 函数的概念及性质函数是一种数学关系,它将一个集合的元素(称为自变量)映射到另一个集合的元素(称为因变量)。
函数具有唯一性、有界性、单调性等性质。
2. 函数的表示与运算函数可以用函数表达式、函数图像、函数关系式等方式进行表示。
函数之间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复合等运算。
3.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一次函数是指函数表达式为y = kx + b的函数,其中k和b是常数。
二次函数是指函数表达式为y = ax² + bx + c的函数,其中a、b、c是常数。
4.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指数函数是指函数表达式为y = aˣ的函数,其中a是常数且不等于1。
对数函数是指函数表达式为y = logₐx的函数,其中a是常数且不等于1。
5. 幂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幂函数是指函数表达式为y = xᵃ的函数,其中a是常数。
反比例函数是指函数表达式为y = k/x的函数,其中k是常数。
6.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是指形如ax² + bx + c = 0的方程,其中a、b、c是已知数且a不等于0。
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使用因式分解、配方法、求根公式等方法。
第二章: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 数列的概念与性质数列是指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组数。
数列可以分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差数列、斐波那契数列等。
数列可以有首项、公差、通项等性质。
2.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的相邻两项之差都是相同的数列。
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的相邻两项之比都是相同的数列。
3. 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指可以通过一个整数n来表示第n项的公式。
数列的求和公式是指可以通过一个整数n来表示前n项和的公式。
4.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数学命题的方法。
数学归纳法分为基本步骤和归纳步骤,通过证明基本步骤成立以及归纳步骤的逻辑推理,可以得出结论。
总结: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函数的概念及性质,以及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特点和性质。
物理必修一二章总结知识点
物理必修一二章总结知识点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 位移、速度、加速度概念的介绍:⑴位移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发生的位置变化,它是一个矢量量。
位移的大小等于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距离,并且有特定的方向。
⑵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是一个矢量量。
速度的大小即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速度的方向则指向物体的运动方向。
⑶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同样是一个矢量量。
加速度的大小为速度的增量,方向则指向速度的变化方向。
2. 匀速直线运动的描述:⑴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位移相等,而速度保持不变。
⑵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速度与时间、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图像呈现为相应的线性关系。
3. 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⑴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和速度均不相等,且其变化不是匀速的。
⑵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速度与时间、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图像呈现为非线性关系。
4. 运动的规律:⑴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若无受到外力的作用,将保持匀速运动或静止状态。
⑵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到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⑶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运动定律的描述:⑴牛顿第一定律:物体若无受到外力的作用,将保持匀速运动或静止状态。
⑵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到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⑶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动量的概念与定律:⑴动量是指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动能,它是一个矢量量,动量的大小等于物体速度与质量的乘积。
⑵动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内,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会改变系统的总动量。
3. 质点系的运动:⑴质点系是由多个质点组成的一个集合,质点系的运动状态由各个质点的运动状态共同决定。
⑵质点系的运动可以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来描述,即每一个质点受到的合外力等于其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每个质点也受到其他质点的相互作用力。
大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章整数与整式1. 整数的概念和性质2. 整数的四则运算3. 整式的概念和性质4. 整式的加减运算5. 整式的乘法运算第二章分式与分式方程1. 分式的概念和性质2. 分式的加减运算3. 分式的乘除运算4. 分式方程的解法第三章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1. 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2. 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3. 一次函数的斜率和截距4. 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5. 二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6. 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7. 二次函数的最值和零点8. 二次函数的应用问题第四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直线1.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引入2. 直线的相关概念和性质3. 直线的方程与图像4. 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第五章空间几何与向量1. 空间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点、线、面的相互位置关系3. 向量的概念和性质4. 向量的加减运算5. 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第六章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式1. 三角函数的引入和定义2. 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图像3. 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和恒等式4. 三角函数的运算和应用第七章概率论基础1. 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2. 概率的定义与性质3. 事件的运算与概率计算4. 条件概率与独立性5. 排列与组合的基本概念第八章导数与微分1. 导数的定义和性质2. 导数的计算3. 导数的应用问题4. 微分的定义和性质5. 微分中值定理第九章不定积分与定积分1. 不定积分的引入和性质2. 基本积分公式和常见积分3. 定积分的定义和性质4. 定积分的计算和应用第十章线性代数基础1. 矩阵及其运算2.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3. 行列式的定义和性质4. 向量空间和线性变换的基本概念总结:大一数学知识点涵盖了整数与整式、分式与分式方程、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直线、空间几何与向量、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式、概率论基础、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与定积分以及线性代数基础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建立起数学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后续学习和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依据逻辑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依据逻辑总结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物理基本知识点总结第一、二章一、概念1、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2、参考系描述物体运动时,用来作为参考,且假定是不动的另一个物体。
3、坐标系描述物体位置及位置的变化4、质点描述物体运动时,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不计,就可以把物体抽象为一个有质量的点。
5、时刻指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一个点表示6、时间两时刻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长度来表示7、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且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物理量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8、位移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为矢量 9、路程物体运动的轨迹长度,是标量10、速度v=位移/时间=s/t ,为矢量,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1m/s=h 。
大小为 s-t 图中的正切tan θ。
1、平均速度:位移与时间的比值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来表示 11、速率1、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2、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12、加速度: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a=Δv/t,为矢 量。
大小为v-t 图中的正切tan θ。
a 、v 同向时,不管a 怎么变化,v 一定变大; a 、v 反向时,不管a 怎么变化,v 一定变小。
13、打点计时器(计时工具)电磁打点计时器(4~6V 交流电)电火花打点计时器(220V 交流电)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物体沿一条直线做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2、四个重要公式速度与时间关系式:v=v 0+at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v 0t+221at 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2ax=v 2-v 02 平均速度公式2v v v +=-3、三个重要推论相邻相等时间位移差:2aT x =∆X=X n -X n-1=aT 2中间时刻速度202v v v tt +=中间位置速度2222v vv x +=V x/2>V t/24、自由落体运(v 0=0、a=g ) v t =gth=1/2gt 2v t 2=2ghh n –h n-1=gt 2注意:v h/2>v t/2、5、逐差法求加速度a 公式舍去X 1,232544)()(TX X X X a +-+=6、比例公式:设v 0=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高一物理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一二章知识点总结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 质点。
-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 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例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可视为质点;研究地球自转时,不能把地球视为质点。
2. 参考系。
- 定义: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 性质: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但选取不同的参考系,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汽车为参考系是静止的,以路边的树木为参考系是运动的。
3. 坐标系。
- 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建立直线坐标系;在平面内运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空间中运动,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4. 时间和时刻。
- 时刻:指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点表示,如第2s末、第3s初。
- 时间: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线段表示,如前3s、第2s内(指1s的时间间隔,从第1s末到第2s末)。
5. 位移和路程。
-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是矢量,大小等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路程才等于位移的大小。
例如一个物体做圆周运动一周,路程为圆的周长,位移为零。
6. 速度。
- 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 公式:v = (Δ x)/(Δ t),单位是m/s。
-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 平均速度:物体做变速运动时,位移与时间的比值,¯v=(x)/(t)。
它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或某段位移内运动的快慢。
- 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它精确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当Δ t非常小时,平均速度可近似看作瞬时速度。
7. 加速度。
- 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 公式:a=(Δ v)/(Δ t),单位是m/s^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水: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含量多时,代谢慢、抗性强)自由水:细胞内良好溶剂
运输养料和废物
许多生化反应有水的参与(含量多时代谢快、抗性差)
细胞中的无机盐
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无机盐的作用:
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2)脂质(C、H、O,有的含N、P)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大多数非细胞结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极少数的非细胞结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磷酸磷酸
核苷酸含氮碱基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
五碳糖(A、T、C、G)
磷酸
核糖核苷酸核糖
含氮的碱基(A、U、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