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可以整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管理是一种协调和组织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管理
的基本概念包括目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2. 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管理者的角色包括决策者、传播者、协调者和资源分配者等。
管理者需要具备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概念技能。
3. 组织理论:组织是一个由人员组成的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研究组织的结构、设计和
运作方式。
重要的组织理论有传统组织理论、人本主义组织理论、现代组织理论等。
4. 计划和决策:计划是为达成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案。
决策是从若干选项中选择
一个行动方案。
计划和决策的过程包括确认目标、收集信息、评估选择、制定计划和
实施控制等。
5. 领导和沟通:领导是指影响和指导他人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
领导的类型包括授
权型领导、魅力型领导、传统型领导等。
沟通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包括信息传递、理
解和回应。
6. 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指通过设定目标、评估绩效和提供反馈,来改进个体或组织
的工作绩效。
绩效管理的步骤包括设定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评估绩效和提供反馈。
7. 组织文化和变革管理: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变革
管理是指管理组织变革的过程,包括识别变革的原因、制定变革计划、实施变革和评
估变革。
这些是管理学基础知识的主要方面,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应用管理原理和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
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_知识中心_质量管理一、质量和顾客满意1.顾客即指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包括组织外部的顾客,也包括组织内部的顾客。
顾客是决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服务于顾客并满足他们的需要是组织存在的前提。
正确的顾客观: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相关方; (2)顾客不用依靠企业,反之企业依靠他们; (3)顾客决定企业的盛衰;(4)顾客不是对企业工作的打扰,他们恰恰是企业工作的目的所在; (5)顾客是光顾是帮企业的忙,企业为他们服务不是在帮他们的忙; (6)顾客不是统计数字,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有血有几代人的人,有感受和感情; (7)顾客带着需要来到企业,企业的工作是满足他们; (8)顾客值得企业给予最大的关注和最彬彬有礼的接待; (9)顾客有需求,所以企业的员工才有工作; (10)顾客有选择的权利,企业成为顾客的最佳选择才能留住他们; (11)顾客很敏感,企业对顾客要巾贴心; (12)顾客的需求是很个性化的,所以企业在质量策划时要有弹性。
2.顾客满意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
它是顾客将其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实际感受的价值与期望的价值进行比较的结果。
顾客满意有以下基本特性:(1)主观性。
顾客的满意程度是建立在其对产品和服务的感受上,感受的对象是客观的,而结论是主观的。
(2)层次性。
处于不同层次需求的人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标准不同,因而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或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对某个产品或某甚而服务的评价可能不尽相同。
(3)相对性。
顾客对产品的技术指标和成本等经济指标通常不熟悉,他们习惯于把购买的产品和同类型的其他产品,或和以前的消费经验进行比较,由此得到的满意或不满意具有相对性。
(4)阶段性。
任何产品都具有寿命周期,服务也有实践性,顾客对现有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来自于过去的使用体验,是在过去多次购买和提供的服务中逐渐形成的,因而呈现出阶段性。
第二章质量一、质量的概念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管理体系认证基础重点知识
管理体系认证基础重点知识1.管理职能: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所涉及的管理功能。
不同的管理学家对管理职能有不同的划分,但基本上都包括策划、组织、领导、控制四项基本职能。
(口诀:策组领控)策划:是对未来谋划,独包括研究活动条件、决策、编制计划。
组织:是规定组织成员合理分工协作关系,包括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组织运行、组织监督。
领导:是管理者利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利,指挥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包括指挥、协调、激励。
控制:是保证组织各部门各环节能按预定要求运作,实现组织目标,包括拟定标准、寻找偏差、下达收集指令。
2.过程:利用输入实现预期结果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活动。
过程方法: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及其活动,将活动作为相互关联、功能连贯的过程组成的系统来理解和管理时,可更加有效和高效地得到一致的、可预知的结果。
过程方法步骤:确定管理体系目标和实现目标所需的过程,及过程的输入和期望的输出;确定过程顺序相互作用;确定过程应用的准则方法;确定保持过程所需资源;规定责、权、义务;管理风险机遇;评价变更,确保预期结果;确保信息,监视、分析和评价绩效。
优势:①提高关注关键过程结果和改进机会能力;②增值角度考虑过程,通过协调一致过程构成的体系,得到一致、可预知结果,持续满足要求;③通过过程的有效管理,资源的高效利用及跨职能壁垒的减少,获得有效过程绩效,提升整体绩效;④组织能够向相关方提供关于其一致性、有效性和效率方面的信任。
基于过程审核:指以受审核方的过程、过程间相互关系、过程目标和过程绩效指标作为审核路径或审核追踪线索所实施的QMS审核。
通过对过程检查而确定有关过程结果活动、资源和行为是否被有效并高效地管理。
过程审核特征:顾客导向,过程导向,结果导向,价值导向,关注QMS的持续改进。
四个问题:过程识别定义;职责分配;程序实施保持;结果方面,过程有效。
审核方法:针对过程结果实施审核。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管理的学科,它涉及到企业、组织或团队内部的决策制定、组织构建、团队协作、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各种管理问题的研究和分析,管理学提供了许多基础知识点,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管理挑战。
本文将对管理学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便读者更好地掌握和应用。
一、管理概述1. 管理的定义和特点2. 管理的基本职能和过程3. 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二、组织行为学1. 个体行为1.1 个体的特性与行为1.2 个体动机和满足1.3 个体决策和判断2. 组织结构与设计2.1 组织的基本结构类型2.2 组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2.3 组织的权责关系三、领导与决策1. 领导理论与风格1.1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1.2 领导风格的分类和影响1.3 领导力的培养和发展2. 决策理论与方法2.1 决策过程和决策环境的影响 2.2 决策方法和工具2.3 决策效果的评估和改进四、组织管理1. 组织文化与变革1.1 组织文化的形成和特点1.2 组织文化对管理的影响1.3 组织变革的原因和过程2. 组织绩效与控制2.1 绩效管理的目标和原则2.2 绩效评估与激励2.3 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五、人力资源管理1. 招聘和选择1.1 人才需求分析和岗位描述 1.2 招聘渠道和方法1.3 选择与面试技巧2. 培训与发展2.1 培训需求分析和计划2.2 培训方法和评估2.3 发展和职业规划六、市场营销管理1. 市场分析与定位1.1 市场调研和竞争分析1.2 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的选择1.3 品牌定位和市场定位策略2. 产品与价格管理2.1 产品开发和生命周期管理2.2 价格定价和策略2.3 产品与价格的协调管理七、战略管理1. 战略分析与规划1.1 环境分析和内外部要素评估1.2 企业使命、愿景和目标的制定1.3 战略规划和执行2. 战略实施与控制2.1 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2.2 绩效评估和修正2.3 战略变化和适应以上只是管理学的一部分基础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管理挑战。
管理基础知识点重点难点
管理基础知识点重点难点管理基础知识点重点与难点一、管理概述●管理的定义与性质●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二、管理理论的发展●早期的管理思想●科学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当代管理理论三、计划与决策●计划的流程与工具●目标设定与SMART原则●决策类型与过程●定量决策工具(如盈亏平衡分析、决策树等)四、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结构的类型(机械式、有机式、矩阵式等)●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组织文化与氛围●组织变革的动因与阻力五、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选拔●员工培训与发展●绩效评估与激励体系●员工关系管理与劳动法规六、领导力●领导的定义与特性●领导风格(民主、专制、放任等)与选择因素●变革型领导与交易型领导●领导者的影响力来源与建设途径七、沟通与协调●沟通的过程与障碍克服●有效沟通技巧(倾听、表达、非言语沟通等)●组织内部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冲突管理与解决策略八、控制与监督●控制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控制过程(制定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财务控制与质量管理方法(如预算编制、全面质量管理等)●管理信息系统在控制中的作用九、创新管理●创新的概念与重要性●创新过程与管理(创意产生、研发、商业化等阶段)●创新氛围的营造与激励机制设计●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的协同策略十、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挑战●国际商务环境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等)●国际战略联盟与合作模式选择(合资企业、并购等)●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调整(如跨国公司网络结构)●国际市场进入策略与风险管理(货币汇率、政治风险等)。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实现组织的目标。
以下是一些管理学基础的知识点整理。
一、管理的概念与职能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达成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计划职能:这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涉及确定组织的目标,并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策略和行动计划。
计划为组织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2、组织职能:包括设计组织结构、分配资源、确定职权和职责等,以确保组织的各项活动能够协调一致地进行。
3、领导职能:管理者通过激励、指导和沟通等方式,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4、控制职能:对组织的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组织的活动按计划进行。
二、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着多种角色,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的角色可以分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人际角色包括代表人、领导者和联络者。
管理者需要代表组织与外部进行交流,领导和激励组织成员,并在组织内部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信息角色包括监督者、传播者和发言人。
管理者需要收集和传递组织内外的信息,以确保组织成员了解相关情况,并向外部利益相关者报告组织的状况。
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
管理者需要制定决策,解决组织中的问题,合理分配资源,并在必要时进行谈判和协调。
管理者需要具备多种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人际技能是指管理者与他人沟通、合作和激励他人的能力;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三、组织环境组织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组织环境可以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内部环境包括组织的文化、价值观、组织结构、资源状况等。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管理基础知识是管理学的基础,涉及管理的概念、原则、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管理基础知识的一些重点归纳,详细介绍:一、管理的概念和特性1. 管理的概念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2. 管理的特性(1)目的性:管理活动旨在实现组织的目标。
(2)整体性:管理活动需要考虑组织的整体利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层次性:管理活动具有不同的层次,如战略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
(4)动态性:管理活动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管理策略。
二、管理原则1. 系统原则管理活动应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考虑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2. 分工与协作原则通过分工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协作实现组织目标。
3. 权威与责任原则合理分配权力,明确责任,使组织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 效益原则追求效益最大化,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产出。
5. 人的原则重视人的因素,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管理职能1. 计划制定组织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包括目标设定、战略规划、预算编制等。
2. 组织设计组织结构,分配资源,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3. 领导指导和激励员工,处理人际关系,塑造组织文化。
4. 控制监控组织的运行,评估绩效,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四、管理方法1. 行政方法依靠权威和制度进行管理,如命令、指令、规章制度等。
2. 经济方法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管理,如奖励、罚款、薪酬等。
3. 法律方法依法进行管理,如合同、法规、诉讼等。
4. 教育方法通过培训、教育、启发等方式,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5. 技术方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管理,如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
五、管理技巧1. 沟通技巧有效倾听、表达、反馈和协调,提高沟通效果。
2. 决策技巧分析问题、评估方案、制定决策,提高决策质量。
3. 时间管理技巧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复习资料
管理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对管理定义的理解: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管理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的特性:(1)管理具有两重性: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科学性和艺术性(2)管理具有目标性(3)管理具有组织性(4)管理具有创新性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职能的发展:决策和创新管理的类型:(1)公共管理—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以公共组织为依托,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用过程公共管理具有独占性公共管理接收公众监督(2)企业管理—管理目标相对单一管理具有竞争性管理具有典型的经济理性管理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以及由此委托的经营管理权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关系—挂名领导、联络者、领导者(2)信息传递—信息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3)决策制定—企业家、故障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管理者的类型:按层次分—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作业人员按领域分—综合管理者、专业管理者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管理环境:一般或宏观环境、具体或微观环境、组织内部环境(1)组织的一般环境:政治、社会文化、经济、技术、自然(2)波特认为,影响企业内竞争结构及其强度的主要有:现有企业、潜在竞争者、替代品制造商、原材料供应商、产品用户等5种环境因素。
两种环境分析方法介绍:1、识别环境不确定程度的方法2、内部环境综合分析:SWOT分析是最常用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技术。
管理理论的发展:国外早期的管理思想—威尼斯兵工厂马基艾维利-《王子》-领导者原则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儒家:仁义礼智信道家:无为而治法家:法治商家:积着之理-范蠡;治生之学-白圭产业革命后的管理思想—查尔斯.巴贝奇(科学管理者的启蒙者)亨利.普尔提出三条基本管理措施古典管理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卡尔.乔治.巴斯、亨利.甘特、吉尔布雷斯夫妇、亨利.福特古典组织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霍桑试验、梅奥社会系统理论:巴德纳现代管理理论决策本质:决策时决策者为达到某种预定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制定出若干行动方案,并对其作出一种具有判断性的选择,予以实施,直到目标实现。
管理学基础重点
管理学基础重点注意:红色字为必背部分,黑字或绿字为次重点部分有些得背,有些得理解,由于管理学基础里面有部分知识点是以前有学过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记忆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P4,一、管理的两重性•一管理的自然属性•1、管理由人类活动产生,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职能.•2、管理是由社会分工所产生的一项特殊职能.•3、管理也是生产力.•以上特点,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称之为管理的自然属性.•二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所进行的特殊职能活动,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而管理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管理的两重性,是马克思主义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反映了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二、掌握管理的两重性,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一认真总结我国建国以来,在管理活动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逐步实现科学管理•二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三结合实际,有效地学习和运用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P9,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管理学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1、生产力2、生产关系3、上层建筑•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P15,管理的必要性•1、如何合理配置和利用有限资源;•2、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科技真正转化为生产力;•3、专业化的社会分工,需要有效的管理活动;•4、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需全体人员共同努力.P21,最早对经济管理思想系统论述的学者,首推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亚当·斯密在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基础上,提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人的观点.P23,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1856-1915,他认为,光凭经验进行管理,是不科学的,必须加以改变.他主张:•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2、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有的经验管理;•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在精神和思想上进行彻底变革.根据以上观点,泰罗提出以下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5、管理和劳动分离,前者称为计划职能,后者称为执行职能.•这些今天看似平常的东西,在当时,却是重大的变革,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对泰罗的评价•推广过程中的阻力:•A、资本家•认为提高工人工资,管理人员分离出来,增加了非生产人员开支;•科学化、标准化管理方法,影响资本家权威.•B、工人•工会认为,科学管理对劳工是威胁,把工作执行与工作计划分开,损害了劳动者的权利;•劳动分工过细,工人的工作,易被他人取代;•计件工资制,失去了工人在谈判中的整体性.•我们今天对泰罗及其泰罗制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1、将科学引进管理领域;•2、提高劳动效率,推动生产发展;•3、分离管理职能及执行职能,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发展,有了实践基础;•4、泰罗把工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把人看作纯粹的“经济人”,忽视企业员工的情感需求及精神需求,掩盖了对工人剥削的实质.P27,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泰罗制在科学管理中的局限,主要由法国的法约尔加以补充,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等也作过贡献,他们的工作奠定了古典组织理论的基础.亨利·法约尔1841-1925的研究与泰罗的不同在于:•泰勒的研究是从工厂管理的一端——“车床前的工人”开始实施,从中归纳出科学的一般结论,重点关注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效率;而法约尔则是从总经理的办公桌旁,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职能:•1、技术职能:即设计制造;•2、经营职能:即采购、销售和交换;•3、财务职能:即硬实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 4、安全职能:即保证劳动安全及设备使用安全;•5、会计职能:限成本统计;•6、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五项.•法约尔的贡献,在于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以及管理的原则诸多方面,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P3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指企业组织体系中的环节,为了实现企业总目标,而担当有明确职能的机构,这种组织对于个人有强制性.•非正式组织:人群关系论者认为,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非正式组织”对于工人的行为影响很大,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二者之间,本质上不同,正式组织以效率和成本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则以感情为纽带,要求成员遵守人群关系中形成的非正式、不成文的行为准则.•一般说来,感情在工人中,比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1959年,赫茨伯格出版工作与激励一书,提出激励的双因素理论:•1保健因素•2激励因素•前者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后者以工作为中心,即以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是否有成就感为中心.•P34,激励因素•激励因素归纳有六种:1、工作上的成就感;2、受到重视;3、提升;4、工作本身的性质;5、个人发展的可能性;6、责任P34,X、Y、Z理论•1X理论和Y理论•1957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麦格雷戈1906-1964 首次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并于1960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人的方面,对两种理论进行比较.•X-Y理论是两种相对的人性假设,围绕“人的本性”,论述人类行为规律及其对管理的影响.•人到底是创造价值的机器,还是可以根据需要削减的成本2超Y理论美国的乔伊·洛尔施和约翰·莫尔斯在麦格雷戈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比实验,提出了超Y理•超Y理论的内容:•1、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2、工作性质、员工的素质也影响到管理理论的选择,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3、管理理论的是否有效,取决于管理的对象、环境和管理者自身的条件.•3Z理论•美国加州大学管理学院日裔教授威廉·大内,在研究分析了日本的企业管理经验之后,提出了Z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二者的积极性,可以融为一体:•1、企业对职工的雇佣,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2、上下结合,制定决策;•3、实行个人负责制;•4、上下级之间,关系融洽;•5、对职工进行全面培训;•6、对职工进行长期而全面的考察;•7、控制机制要含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第三章管理者P52,管理者群体结构的合理性•一管理者群体结构的基本标准重要•1、稳定性2、高效性3、自成适应性•二合理组织管理者群体结构需要注意的问题•1、根据不同管理层次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特性,选择不同类型的人才•2、注意团结P57,为什么管理创新是必要的•没有创新,企业就缺乏活力,走向没落.•一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如下特征已越来越明显:重要•1、科技创新日益重要;•2、信息和通信技术处于中心地位;•3、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要角色;•4、人力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推动力的先决条件.•以上四个特征,决定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劳动生产力已不是创造更多价值的关键,关键在于知识生产力,即生产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技术,以及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如果一个企业缺乏创新,尤其是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它迟早会被社会所淘汰.•二竞争的特征和竞争的焦点已经变化•1、人力资源;•2、全球化策略;•3、知识产权;•4、信息技术.•三坚持创新,才能缩短差距•P63,管理者的业务能力一创新能力二决策能力三组织能力四指挥和控制能力五协调和激励能力第四章管理方法P66,管理方法的概念管理方法,指各种能够实现管理职能、管理目标、确保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途径和措施的总和,是管理活动主体作用于管理活动客体的途径.P68,法律和法律方法的实质•1、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2、法律方法,指国家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和各企业、单位在微观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关系,以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法律方法的内容:具体的法规和相应的司法工作和仲裁工作,它与具体的各种法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律方法的实质: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其利益,代表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实行强制性、统一的管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法律方法要反映广大人民的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调动和促进各企业、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国家的强大和发展.P69,法律方法的特点和作用•特点:严肃性;规范性;强制性.•作用:保证必要的管理秩序;调节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使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从而提高管理工作效率.P78,权变管理法•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其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美国学者卢桑斯,在1976年出版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一书中,系统概括权变管理理论.•总之,权变管理理论的最大特点:•1强调根据不同的具体条件,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2把一个组织看做是社会系统中的分系统,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P80,目标管理法•目标管理法,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特别是参与管理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它可以使组织成员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实现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这种管理方法在美国广泛应用,特别适合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因而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目标管理法特点:•1、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2、强调“自我控制”;•3、促使权力下放,有助于解决集权与分权的矛盾;•4、注重成果,通过目标及其评价体系的制定,对员工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目标管理的局限:•1、目标难以确定;2、目标一般是短期的;3、不灵活.•第五章管理环境分析P89,企业管理的外部环境一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P90,企业经营环境对企业管理的影响重要研究企业经营环境的目的:一是弄清行业中成功的关键因素和行业特征;二是研究行业面临或将要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三是弄清竟争对手的实力及其发展变化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企业经营环境主要包括:1行业结构,即行业的力量结构.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在研究行业力量结构后需作出如下决策:是否留在或新进入某一行业;留在或进入某一行业后,在该行业中的定位;制定竞争策略.2行业因素,主要包括行业概况和竞争结构.行业概况分析,主要对以下因素进行分析:行业销售增长率、行业生产能力、所需资源的可得性、相关技术的变化.3行业特征.评价行业特征,主要是评价行业的竞争特征、需求特征、技术特征、增长特征、赢利特征,使企业对所在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采取合理的管理策略.P92,企业管理的内部环境企业管理的内部环境是企业拥有的各种管理资源,由三大要素组成,即资源要素;管理要素;能力要素.1企业资源要素:资源泛指企业从事经营活动所需要的人、财、物、技术以及企业通过长期努力,创造的商标、商誉等.企业在其资源分析中,一是要对企业现有资源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二是要对未来发展中应增加的资源进行预测,并重点预测稀缺资源.2企业管理要素:包括计划、组织、控制、人事与激励及企业文化等要素.通过计划和组织将企业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控制资源的运用,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形成一个完整、协调的整体.3企业能力要素:是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竞争性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供应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等.企业依靠这些能力求生存、求发展.企业内部条件的好坏,直接表现为能力高低.P112,市场结构的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中,每家厂商都认为它们的行为,对市场价格不产生任何影响.•垄断市场:市场上不存在竞争,只有一个厂商,它供给整个市场,这是最极端的一种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有几个厂商,每个厂商都意识到其销售量取决于他们索取的价格以及所采取的广告之类的策略.它又包含两种特殊情况即寡头和垄断竞争.P113,不同市场结构中的企业管理行为•一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几乎未在现实世界出现过,但它为其他市场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比较的理想模型.完全竞争市场基于如下7点假设:•同质产品;完全信息;价格接受;无交易成本;无外部性;自由进出;产品完全可分.•在这样一个市场中,厂商所面临的决策问题:•一是如何使利润最大化;•二是在什么时候需要扩大生产或停产.•二垄断市场•如果某个厂家是某种没有近似替代品的产品的惟一供给者,它就是垄断卖主即垄断者.垄断者决定价格,而不必惧怕对手压价.垄断者使其利润最大化.它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并能把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之上,从而获得更高利润.其行为主要有:•利润最大化;随时间调整的垄断行为;建立与保持垄断.•三寡头市场•任何市场中的厂商,都有协调生产与定价活动的动机,通过限制市场产出与抬高市场价格,增加集体利润和个体利润.由同意公开协调活动的厂商结成的联盟叫卡特尔.包括行业内所有厂商的卡特尔实际上构成垄断,成员厂商分享垄断利润.•卡特尔的组建,有三个主要因素:•1提高行业价格的能力.2较低预期的严厉惩罚.3较低的组织成本.•卡特尔协议的执行:卡特尔要成功地维持下去,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欺骗容易被觉察.2或者没有欺骗动机.3有效地防止欺骗的方法.四垄断竞争市场在许多市场中,厂商从事的是垄断竞争.在这样的市场中,存在大量的企业,它们进入市场不受限制,生产具有一定差别、互为相近替代品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由于产品存在差异性,厂商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其垄断力的大小与产品差别程度正相关,由于产品具有替代性,厂商不得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与其他厂商展开激烈竞争,但没有一个厂商能控制整个市场.马克斯·韦伯则认为,贪得无厌,绝不等同于资本主义.“无可抑制的拜金欲,在当时,甚或如今,在市民的资本主义圈外,较之资本主义特有领域内,来得更微弱.资本主义与前资本主义‘精神’之区别,并不在这点上.”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P32,页面中间部分第六章组织工作基础P125,全部第二节内容.•特别是P127,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组织结构表明了组织各部分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模式.组织结构是组织的“框架”,是管理工作得以进行的载体.P127,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可以参考教材P128,图6-3,较为直观.•特点:•⑴按组织职能,划分部门和设置机构,实行专业分工,加强专业管理,实行统一指挥.•⑵该结构把组织管理结构和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指挥部门和人员,一类是参谋部门和人员.•⑶这种组织结构实行高度集权.优点:每组主管都有相应的职能结构和人员作为参谋和助手,因而能够对本部门进行有效管理,以适应现代管理工作比较复杂而细致的特点,每个部门都是由直线人员统一指挥,满足了现代组织活动统一指挥和落实责任的要求.缺点:下级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限制;部门间相互沟通较少,不能集思广益地作出决策;各参谋部门和直线指挥部门目标不统一,易产生矛盾;难于从组织内培养熟悉全面情况的管理人员;整个系统的适应性较差,因循守旧,对新情况不能及时反应.这种组织结构适应于中小规模的组织,对规模较大,决策时需要考虑因素复杂的组织则不太适用.P131-136,整个第三节都重要.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产生正式组织,是指组织中为了实现组织的总目标,而担当有明确职能的机构,这种组织对个人有强制性.非正式组织,是组织成员在共同工作、共同生产中,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人们之间产生共同的感情,并由此形成一定的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非正式组织对于组织成员的行为影响很大,是组织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正式组织是组织设计的结果,非正式组织是伴随正式组织的运行而产生的.正式组织的维系,依赖的是理性原则;非正式组织的维系,主要依赖接受与欢迎、鼓励与排斥等情感因素.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对称,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人们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但在其内部也会形成一些特定的关系结构,自然涌现出自己的“领导者”,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典型的非正式组织,如单位内的同乡、同学、球友、棋友、牌友等形成的小圈子.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一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1、可以满足组织成员的某些心理需要.•2、有助于成员间产生和强化合作精神.•3、非正式组织对其成员工作状况的重视,有助于正式组织工作效率的提高.•4、被外部环境认同的需要,常常使非正式组织自觉或自发地维护正常的活动秩序,从而使正式组织的运行更加有效.•二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1、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一旦与正式组织目标相冲突,则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2、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保持一致性的压力,往往会束缚成员的个人发展.•3、非正式组织的压力还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发展组织惰性.•三、积极发展非正式组织的作用•1、允许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为其形成提供必要的条件,并努力使其与正式组织相吻合.•2、通过建立和宣传科学的组织文化影响非正式组织行为规范的形成,引导非正式组织提供积极的贡献.第七章组织结构设计与运行P139,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任何组织,都需要解决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大小的问题,确定合理的管理幅度是组织结构设计中的关键.有效的管理幅度,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一工作内容:•1、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2、下属工作的相似性;•3、计划的完善程度;4、非管理事物的多少.•二工作能力.•三工作条件•1、助手的配备情况;2、信息手段的完善情况;3、工作地点的相似性.•四工作环境.P142,组织设计的任务•组织结构设计的任务,是提供组织结构系统图和编制职务说明书.为此,组织设计者要完成以下三个步骤的工作:•⑴职务设计与分析.⑵部门划分.⑶结构的形成.P144,组织设计的四个依据•一组织战略•不同的战略所需要的业务是不一样的,因而需要的管理职务也就不一样;战略重点的转变,会引起组织工作重点的变化,各部门与职务组织中的重要程度也因此发生改变,由此,要求各管理职务及各部门之间应作出相应调整.•二组织环境重点•组织环境对组织结构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层次上:•1、对职务和部门设计的影响;•2、对各部门关系的影响;•3、对组织结构总体特征的影响.外部环境是否稳定,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也不一样.•三技术•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最明显的可能是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四组织规模与组织所处发挥阶段•组织的规模往往与组织的发展阶段相对应,组织在发展初期,往往规模较小,组织的内容也较为简单,随着组织的发展,其规模会不断扩大,活动的内容也日趋复杂,组织的结构因此需要作出相应调整.P157,职权的类型•职权,是通过一定的程序赋予某一职位的一种权力.同职权共存的是职责,职责是某项职位应该完成的某项任务的责任.•一直接职权:是某项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包括作出决策、发布命令等的权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指挥权.•二参谋职权:是某项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辅助性职权,包括提供咨询、建议等权力.•三职能职权:是某项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原属于直线主管的那部分权力,大部分是由业务或参谋部门的负责人来行使P164,集权与分权的相对性集权,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一定程度的集中;分权则是指决策在组织系统中较低层次一定程度的分散.在现实社会中,不存在绝对的集权,也不存在绝对的分权,只可能是双方情状的此消彼长.P164,组织中的集权倾向•一集权倾向产生的原因•1、组织的历史;2、领导的个性;3、政策统一性与行政效率.•二过分集权的弊端•1、降低决策的质量;2、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3、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上述种种弊端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对组织造成致命的危害.同时由于集权是一种较为方便的行为,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我们应重点研究的是:非集权化或权力的分散第八章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P172,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一人力资源,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1、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人口总量及其再生产状况;第二,年龄结构;第三,人口迁移.•2、人力资源的质量是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遗传和其他先天因素;第二,营养因素;第三,教育因素.•二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制度、政策、组织和科学的教育形式,对人力资源进行培养、训练、配置和利用,使人力资源与其他必要的资源保持最佳比例,充分发挥人力的作用和创造性,使各尽所能,人尽其才,达到提高社会生产力的目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手段.P180,管理人员的来源•1、外部招聘: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从组织外部的众多候选人中选拔符合空缺职位工作要求的管理人员.•优点:•1被聘人员具有外来优势;•2有利于平息组织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3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局限性:•1外聘人员不熟悉组织的内部情况,也缺乏一定的人事基础,因此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进行有效的工作;•2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解;•3外聘人员的最大局限莫过于对内部员工的打击.•2、内部提升:是指组织成员的能力增强并得到充分证实后,被委以需要承担更大责任的更高职务.•优点:•1有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2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3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
管理学基础重点知识
第一章1、管理的含义: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活动,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以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1)管理是一项有目标的活动。
(2)管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的各种资源,管理的有效性集中体现在组织资源的投入、产出的比较上。
(4)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5)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开展的。
\2、管理的重要性(1)管理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管理是伴随着组织的出现而产生的,是协作劳动的必然产物。
(2)管理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3)管理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重要因素。
3、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计划是控制的前提,控制是实现计划的手段。
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4、管理的性质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重性)P7管理的自然属性是同生产力直接相联系的,是由共同劳动的社会化性质所决定的,是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要求和组织劳动协作过程的必要条件,这种必要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由此产生的管理职能,即一般职能,就是合理组织生产力。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同生产关系直接联系的,是由共同劳动所采取的社会结合方式的性质所决定的,是维护社会生产关系和实现社会生产目的的重要手段。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P8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项活动过程,存在着其自身运动发展的基本客观规律。
管理也体现其艺术性的一面。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在运用是具有较大的技巧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管理实践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5、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1)管理者的分类(1)管理者的层次分类P9图①高层管理者②中层管理者③基层管理者④作业人员层(2)管理者的领域分类①综合管理者②专业管理者(职能管理者)2)管理者的角色 P11-12图①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挂名首脑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②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信息监听者角色、信息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③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企业家角色、障碍处理者角色、谈判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3)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 P14图①技术技能(基层管理者)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技能(高层管理者)6、管理的基本原理1)系统原理: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开放性原理2)人本原理①员工是企业的主体②有效管理的关键是员工的民主参与③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④管理是为人服务的3)责任原理 P19图(责权利三角定理)①明确职责必须以合理分工为基础②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③要建立责任奖惩制度,并要检查、监督和考核4)效益原理①确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管理理念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③追求短期效益不能无视长期效益7、管理的基本方法(1)法律方法: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严肃性)、平等性(2)行政方法: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无偿性(3)经济方法:利益性、灵活性、间接性(4)教育方法:灵活性、实效性(5)技术方法:客观性、规律性、精确性第二章现代人事管理之父(人本管理的先驱):罗伯特·欧文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现代经营管理之父(古典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亨利·法约尔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经济人假设)罗伯特·欧文查尔斯·巴贝奇(科学管理的先驱者)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泰勒亨利·甘特吉尔布·雷斯夫妇亨利·福特古典管理理论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泰勒的主要贡献和思想总结:(1)劳动定额(2)科学培训(4)差别计件工资制(5)思想革命(6)计划与执行职能分离(7)职能工长制(8)例外原则贡献: P321)将科学引入管理,使管理实践活动出现前所未有的突破,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重点梳理
第一章劳动法一, 劳动法的概念和作用1, 劳动法可以指:法律体系中的劳动法律部门;国家的劳动法典;劳动法学或劳动法课程2, 劳动法的定义: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及劳动关系有亲密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
3, 劳动法的核心内容:调整劳动关系4, 劳动法及其他法律的关系:劳动法是资本主义发展到肯定阶段而产生的法律部门劳动法及民法关系亲密,它是从民法中分别出来的法律部门,它及工厂立法亦有亲密联系,它是由工厂立法逐步发展而来它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及劳动关系亲密联系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5, 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点:劳动关系发生的缘由是实现劳动的过程,即劳动者要直接参与某种生产物品或供应服务的过程劳动关系是在用人单位录用了劳动者,使劳动者及劳动过程有了联系之后才发生的劳动关系是由职业的有偿的劳动而发生的关系,非职业的劳动, 无偿的劳动, 义务的劳动所发生的关系都不由劳动法调整。
6, 组成劳动法的内容有:就业促进制度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标准制度职业技能开发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监督检查制度7, 劳动法的作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的必要手段对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 劳动标准的内容包括: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劳动平安卫生,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劳动条件。
9, 劳动法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有:确认劳动者为劳动力全部者,使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劳动力供方主体的法律地位通过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为劳动力供求双方通过市场相互选择和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自由流淌供应了法律条件实行统一的劳动标准和社会保险制度,使劳动力在运用和流淌过程中得到基本保障,同时,也使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资源不中断二, 劳动法的发展历程1, 劳动法产生的时间:资本主义开始进入自由竞争阶段的19世纪初2, 劳动立法的开端: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及道德法》3, 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立法的特点:各国宪法对劳动者的劳动权利都做了明确的规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在劳动立法方面出现了倒退的状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侧重于改善劳动条件,规定劳动标准,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劳动法的内容也得到充溢。
2023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管理学基础知识》重点解析
2023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管理学基础知识》重点解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报考事业单位。
然而,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难度较大,需要考生对各个领域有着深入的掌握,其中就包括管理学基础知识。
对于考生来说,理解和掌握《管理学基础知识》是顺利通过考试的必备条件。
一、什么是管理学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是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的一大科目,主要涉及企业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
它是对企业管理这门学科的一种基础理论掌握。
二、《管理学基础知识》考点分析《管理学基础知识》的考试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规律和心理机制,对于企业组织行为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帮助。
其主要考点包括:-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组织的基本概念- 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 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 行为科学和管理- 员工的态度和行为2.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管理学基础知识》中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以下考纲:- 管理思想、管理原则- 组织管理- 人事管理- 薪酬管理- 财务管理- 生产管理- 市场营销管理3.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企业信息化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包含以下考点:-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系统理论- 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 数据库管理系统- 网络技术和互联网应用三、怎样备考《管理学基础知识》?想要顺利通过《管理学基础知识》考试,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全面的备考计划并付诸实践。
以下是备考建议:- 考虑报名专业培训班或购买相关课程,全面研究考试所需知识点。
- 在研究知识点的同时,适当留出时间做练题,提高解题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扩大阅读范围,掌握考试所涉及的基础知识。
- 在考前,制定详细的考前复计划和规划,安排好时间、精力,提高复效率。
四、结论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管理学基础知识》对于考生们而言十分重要。
只有在深入掌握了管理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准备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1. 常用管理思想管理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而管理思想是指导和支持管理实践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管理思想:1.1 科学管理科学管理是管理思想中最早出现的一种,由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
它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规划和控制工作过程,以提高工作效率。
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任务分工和分工与协作的合理搭配。
1.2 行为管理行为管理的核心思想是管理者应该关注员工的行为和动机,通过激励和奖惩措施来引导员工的行为,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行为管理强调员工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以及员工的参与和投入。
1.3 人际关系学派人际关系学派强调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它认为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有着重要影响。
人际关系学派倡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有效的沟通,以创造积极的工作氛围。
1.4 系统管理系统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将组织视为一个由各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这些子系统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系统管理强调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强调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和互动。
2. 组织管理组织管理是管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在一个组织内部有效地协调、组织和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以下是组织管理中的几个重点内容:2.1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和岗位之间的关系和职责分配。
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和协作能力。
常见的组织结构包括功能型、事业型、矩阵型等。
2.2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内部共同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准则。
组织文化可以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和决策,对组织的发展和绩效有着重要影响。
良好的组织文化可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2.3 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指组织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对内部结构、流程和文化等方面进行的调整和改变。
组织变革需要管理者有效地引导和管理,以确保变革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3. 领导与管理领导与管理是管理学中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管理管理的含义:本质上是为了有效地(能够实现目标的)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活动。
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管理是管理者有目的和有意识的活动,管理的主要作用对象是被管理者。
是具有社会实践性的活动。
1.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自然属性)管理工作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社会属性)2.管理具有目标性。
管理目标具有多元价值性和弹性,管理的目标性成为管理的特性现代管理方式中目标管理的重要依据。
3.管理具有组织性。
组织在管理中起着关键枢纽作用,构成了管理的核心要素。
4.管理具有创新性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但并不意味是管理活动的起点,计划是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基础和依据;组织、领导和控制是计划及其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
协调、激励、调集资源、通信联系、决策、人事、创新是管理职能的发展。
管理类型:按照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这两大领域及其主体组织形式,现代社会的管理可划分为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两大类型1.以公共利益实现为目标 1.目标相对单一2.以公共组织为依托 2.具有竞争性公共管理 3.公共权力的运用过程企业管理 3.具有典型的经济理性4.具有独占性 4.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5.受公众监督以及由此委托的经营管理权。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管理者角色:决策角色:企业家(开发新产品、制定战略、开发新项目)、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传播者、代表人、谈判者、联络者和发言人角色,高层管理者比基层更重要,领导者角色基层管理者比中、高层更重要。
管理者技能:技术技能:基层>中层>高层概念技能:高层>中层>基层人际技能:同下属的关系(平衡艺术、引力艺术、弹性控制艺术)管理环境:分为一般宏观环境、具体或微观环境、组织内部环境。
组织环境是组织的一个组织部分,但组织实体不包括组织环境,是由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组成。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全)一、管理■含义:1.管理是由管理者引导的活动2.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3.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4.管理需要有效地动员和配置资源5.管理具有基本职能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的特性: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首先是指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
管理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2.管理具有目标性。
3.管理具有组织性。
4.管理具有创新性。
■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运行)领导控制■管理的类型:按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划分,现代管理分为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
■管理者的层次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础管理者。
同时整个组织还包括一层作业人员。
■按管理人员的领域分为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
■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信息监视者、信息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故障处理者、资源配置者、谈判者)。
■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环境之组织环境的分类:外部环境(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内部环境(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和各项管理手段完善与协调的程度)■外部环境:一般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自然环境)特殊环境(产品的用户、竞争对手、供应商、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两种程度四种环境状况,美国的邓肯的静态(稳定)—动态(不稳定),简单—复杂得来。
■SWOT(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S优势、W劣势、O机会、T威胁。
二、决策■决策的本质:1.决策应有明确合理的目标;2.决策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但只能采取其中一个;3.必须知道采用每种方案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后果;4.最后选取得方案,只能是“令人满意”或“足够好的”,而不可能是最优的。
5.决策的实质是为了谋求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作出的努力。
■决策的特征:前瞻性;目标性;选择性;可行性;过程性;科学性;风险性。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与管理学(第一章)一、管理是什么?(教材第一节内容)1.管理的含义核心词汇:管理者、组织目标、组织资源和活动、协调帮助理解:泰罗、法约尔、西蒙等对管理的定义,四层意思2.管理的性质二重性:与生产力相关联的自然属性、与生产关系相关联的社会属性(角色互换有无影响)科学性:有无客观规律以及是否可以被讲解、被复制使用的检验(能否找到与能否COPY)艺术性:对客观规律的艺术性实践2)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应承担什么职责,或扮演什么角色人际关系角色:精神领袖、领导者、组织联络者信息传递角色:信息监听者、信息传播者、发言人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3)管理活动要求管理者应具备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懂专业人际技能:善协调概念技能:有思想2.动作(管理方法与技巧):对于不同的职能活动,各自有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分述于二至五篇中。
3.作用对象(被管理者):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工业时代重物与现代管理重人)(2)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应承担什么职责,或扮演什么角色人际关系角色:精神领袖、领导者、组织联络者信息传递角色:信息监听者、信息传播者、发言人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3)管理活动要求管理者应具备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懂专业人际技能:善协调概念技能:有思想2.动作(管理方法与技巧):对于不同的职能活动,各自有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分述于二至五篇中。
3.作用对象(被管理者):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工业时代重物与现代管理重人)4.内部环境:严格讲,内部环境因其可控性特点属于内力组织物质环境:包括作用对象在内的组织所拥有的资源组织文化环境(关键)(二)外力主要指外部推动管理活动成功的帮助力量和影响因素。
1.外部环境内容宏观环境:经济、技术、政治和法律、社会文化等产业环境(具体环境或中观环境):竞争者、顾客、供应者、合作伙伴等2.环境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对管理影响很大环境应对(环境的管理)三、管理学研究提示(教材第四节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章一、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战前后)核心问题:效率(生产效率、经营效率、组织效率)人性假说:经济人(一)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1.泰罗简介:美国、钢铁公司、技术工作、工程师、作品—“科学管理之父”2.三个著名实验:与“磨洋工”现象的斗争,效率核心铁块搬运:动作、标准与效率铲掘:改进工具提升效率金属切削:改进技术提升效率3.指导思想核心:管理人员和工人均应实行重大的精神变革(怎么分蛋糕—怎么把蛋糕做大)中心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手段:科学管理代替传统管理4.理论内容开发科学的作业方法科学选择和培训工人有差别的记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5.评价:集天使、魔鬼与一身的评价,我的评价“伟大6.案例:科学管理造就的福特王国标准化流水线生产5美元工作日评价福特:天才的智慧与冷酷的心(二)法国: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1.法约尔简介:法国、科芒特里-富香博联营公司、管理实践与研究—“经营管理理论之父”2.理论内容企业经营6种活动(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管理的5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的14条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等)3.评价:管理过程学派创始人、现代管理教育的奠基人,我的评价“感激”(三)德国: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1.韦伯简介:德国、社会学家、军队管理研究—“组织理论之父”2.理论内容三种权力模式(理性-合法的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分工明确、等级安排、合理用人、职业管理人、规则与纪律、理性的人际关系)二、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一战后至二战后)社会背景:社会革命和工人觉醒-对物化的不满-反抗和斗争核心问题:效率—人性人性假说:社会人(一)梅奥及霍桑试验1.梅奥简介:美国、心理学和社会学背景、作品2.霍桑试验:主持者、研究内容、地点、四个阶段工厂照明试验继电器转陪试验大规模访谈观察试3.评价:精确、严谨的德国管理模式的理论先驱,我的评价“认同”(二)人际关系学说(人群关系学说)1.员工是“社会人”2.提高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三)行为科学理论1.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等)2.人性理论(X-Y理论等)3.领导理论(管理方格理论等)4.组织理论(组织变革理论等)三、现代管理理论:20世纪50、60年代至20世纪70、80年代社会背景:科技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管理学热表现:百花齐放、争相竞荣特别提出表扬:孔茨的分类总结四、管理理论的新发展: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社会背景:文化发展、可以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变化带来的挑战(一)企业文化(组织文化)1.背景:对日本经济奇迹的研究和深入思考2.重要研究者及其作品:威廉?¡è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迪尔和肯尼迪《企业文化》彼德斯和沃特曼《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企业的经验》阿索斯《日本的管理艺术》奎恩和肯伯雷:运用竞争价值理论模型测度组织文化爱德加?¡è沙因《企业文化与领导》3.内容:文化对管理影响深远企业文化的含义、功能企业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精神文化、植物文化、物质文化)(二)学习型组织1.背景:人类进入新时代(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应变2.研究者及作品:1990年,彼得?¡è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3.内容:关键语句:主动学习是应变之道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技能(系统思考、超越自我、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学习型组织构建的基本方法(领导者行为、组织职权配置、约束激励机制、组织结构柔性化)(三)企业再造(业务流程重组)1.背景:3C挑战、对职能制的检讨2.研究者及作品:1993年,迈克尔?¡è海默和詹姆斯?¡è钱皮,《企业再造工程》3.内容: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提高竞争力、从业务流程上保证效率,赢得客户企业再造实施方法:目标、手段、删减环节、重构流程、达到..企业再造的基本内容:以顾客导向为标准审视当前流程,根本性思考、彻底改革。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管理学知识归纳1管理: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完成工作。
(书上)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有效果的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课件)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强化企业的核心利润源,谋取企业长期的、稳定的、增长的利润;管理是一种过程: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组织机构内的人员以及其它资源以实现组织机构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要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活动;管理目标衡量指标: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做事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效果: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做事的结果)——正确的做事2影响管理幅度的身分1)在被管理人员确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即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2)与管理的政务和事务的难易程度和规范程度有关。
管理的事务越难、越不规范,则请求管理幅度要小些3)与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有关。
管理者水平高,管理手段先进,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4)与被管理对象有关。
被管理人员素质高、责任心强,能独立胜任工作且忠于组织,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5)不同管理层次和工作性质。
管理幅度也应有差别。
6)与组织法规健全与否有关。
对于一个法规、程序健全的组织,幅度就可大些。
3霍桑试验由XXX的工业心理学教授XXX组织进行。
XXX的结论是: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小组对个人的行为有重大的影响;小组的标准是由单个工人的产出确定的,金钱在决定小组的产出标准上小组的情绪和工作保障来说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这些结论导致在组织管理方面对人的行为因素的新的强调。
XXX试验结果:1)管理者不但需要做打算、组织、指挥和控制事情,还要不断建立一个人际的社会机构。
2)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使人们容易与其他群体结合。
3)管理人员的风格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全)一、管理■含义:1.管理是由管理者引导的活动2.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3.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4.管理需要有效地动员和配置资源5.管理具有基本职能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的特性: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首先是指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
管理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2.管理具有目标性。
3.管理具有组织性。
4.管理具有创新性。
■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运行)领导控制■管理的类型:按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划分,现代管理分为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
■管理者的层次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础管理者。
同时整个组织还包括一层作业人员。
■按管理人员的领域分为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
■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信息监视者、信息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故障处理者、资源配置者、谈判者)。
■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环境之组织环境的分类:外部环境(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内部环境(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和各项管理手段完善与协调的程度)■外部环境:一般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自然环境)特殊环境(产品的用户、竞争对手、供应商、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两种程度四种环境状况,美国的邓肯的静态(稳定)—动态(不稳定),简单—复杂得来。
■SWOT(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S优势、W劣势、O机会、T威胁。
二、决策■决策的本质:1.决策应有明确合理的目标;2.决策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但只能采取其中一个;3.必须知道采用每种方案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后果;4.最后选取得方案,只能是“令人满意”或“足够好的”,而不可能是最优的。
5.决策的实质是为了谋求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作出的努力。
■决策的特征:前瞻性;目标性;选择性;可行性;过程性;科学性;风险性。
■决策的作用:决策时决定组织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决策时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保证。
■决策的类型:1.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可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
2.按决策的重复程度,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3.按决策的信息可靠程度,可分为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
4.按照参与决策主体不同,可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
■决策的原则:满意原则;系统原则;信息原则;预测原则;比较优选原则;反馈原则;效益原则。
■决策的制定过程:1.确定决策问题;2.确定目标;3.拟定备选方案;4.分析备选方案;5.选择最优方案。
■决策的主要方法:1.定性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哥顿法;名义群体法;电子会议法。
2.定量决策方法:确定型决策方法(盈亏平衡点法)风险型决策法(“决策树”法)不确定决策方法:冒险法(大中取大,乐观法则);保守法(小中取大、悲观法则);折中法。
■预测的程序:确定预测目标;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选择预测方法;评价预测结果;编写预测报告。
■预测方法:定性预测法(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定量预测法(时间序列法;因果预测法)■决策心理:1.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2.首因效应(“第一感”)3.近因效应(也称新颖效应)4.从众效应5.定型效应6.反衬效应7.投射效应■决策中的心理压力:1.表现形式有:趋避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2.逆反心理:超限反应;自我价值保护逆反;禁果逆反3.心理压力持续时间:惊恐阶段;抗拒阶段;力竭阶段■群体决策分析:1.优点:提供更完整的信息;产生更多的方案;增加对决策方案的接受性;提高合法性。
2.缺点:消耗时间;少数人统治;屈从压力;责任不清■群体决策中基本择案规则:完全一致;协商一致;多数决定■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最基本职能)■计划的性质:目标性;先导性;普遍性;效益性■计划的作用和意义:1.计划是管理活动的依据;2.计划是合理配置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手段;3.计划是降低风险、掌握主动的手段;4.计划是管理者制定控制标准的依据。
■计划的类型:1.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2.职能计划;3综合性计划和专业性计划;4.指导性计划和具体性计划;5.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6.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
■计划的形式:1.目的或使命;2.目标;3.策略或战略;4.政策;5.程序;6.规则;7.方案;8.预算。
■计划工作过程:1.估量机会;2.确立目标;3.明确计划的前提条件;4.确定备择方案;5.评价备择方案;6.选择方案;7.拟定派生计划;8.用预算将计划数字化■计划方法: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方法;预算方法(零基预算法、弹性预算、滚动预算方法)。
三、组织■组织的特征:目标一致性(目标价值的一致性、层级目标的一致性、阶段目标的一致性);原则的统一性;资源的整合性;活动的协作性;结构的系统性;■组织的类型:1.按建立和正规化程度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2.按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程度分为机械组织和有机式组织;■组织的功能:整合功能;凝聚功能;服务功能;管理功能;激励功能■组织设计的原则:目标一致原则;分工协作原则;精简高效原则;权责对等原则;动态适应原则。
■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确定组织目标;确定业务内容;确定组织结构;配备职务人员;规定职责权限;联成一体。
■组织的纵向结构设计:1.管理幅度:职务的性质;工作能力强弱;工作本身的性质;标准化和授权程度;信息反馈情况。
2.管理层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扁平结构和直式结构■组织的横向结构设计:1.划分部门的原则:部门力求维持最少;组织结构应具有弹性;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检查部门与业务部门分设。
2.划分部门的方法:人数部门化;时间部门化;职能部门化;工艺部门化;产品部门化;区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组织结构:1.直线型组织结构:优点(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结构简单,信息快捷,责权明确)2.职能型组织结构:优点(专家管理、专业性强、分工较细),缺点(多头领导,不能实行统一指挥,缺乏相互配合,责权不明,适应性差)3.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优点(统一指挥、专业分工、高度集权)缺点(部门间横向联系差,信息传递线路长、适应性差)4.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分权制组织结构):优点(独立核算、自计盈亏、有利于调动事业部积极性和组织性,有利于公司对各事业部的绩效考评),缺点(资源重复配置、管理费用高、部门之间协作性差)5.矩阵型组织结构:优点(灵活性和适应性强、有利各部门间协作配合、有利开发新产品和激发成员创造性),缺点(稳定性差、双重职权关系易引起冲突、多头指挥、易导致项目经理过多、机构臃肿)6.虚拟网络型组织结构:优点(灵活、投入少),缺点(结构松散、稳定性差、预见性差、保密性差)■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扁平化;虚拟化;网络化;柔性化;多元化;结构分立化;■人员配备的原则:经济效益原则;任人唯贤原则;因事择人原则;量才适用原则;制度规范原则;促进发展原则;■管理人员的来源:外部招聘或者内部提拔。
■外部招聘的优缺点:被聘管理人员具有“外来优势”;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局限性(外聘人员不熟悉组织的内部情况,缺乏人事基础,需要时间适应;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很了解;最大的局限性就是对内部员工的打击)■内部提拔的优缺点:鼓舞士气,提高内部员工工作激情;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有利于使被聘者迅速开展工作。
局限性(容易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任人唯亲,拉帮结派;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现象;备选对象范围狭隘,易受内部人员供给不足的制约)■管理人员的考评:主要从道德品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个性特征五个方面■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业务技能;管理理论;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心理素质。
■组织文化的特征:无形性;实践性;独特性;传承性;可塑性;■组织文化的结构:物质层(表层);制度层(中间层);精神层(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组织文化的类型:学院型组织文化;俱乐部型组织文化;棒球型组织文化;堡垒型组织文化(流动性大);■组织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组织文化的内容:显性组织文化(组织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经营管理行为);隐形组织文化(组织哲学—最高层次、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组织精神)■影响组织文化的因素: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行业技术经济特点、组织所在地理位置、组织基本员工特点、组织历史传统,还有外来文化、领导风格、组织规模也会影响组织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章领导■领导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是一种行为,这一活动过程的成效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三种因素。
■管理和领导:领导职能是管理职能的一部分,可以说管理职能范围要大于领导职能。
领导和管理活动的特点和着眼点有所不同。
■领导的构成要素:权力或影响力;对人的理解和激励;营造组织气氛、构造组织文化。
■领导者的基础性权力:发行权;强制权;奖励权;(这三种属于职位权力)专长权;个人影响权(由个人才干和素养决定)■领导者适用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公正原则;民主原则;例外原则。
■领导艺术:创造性;应变性;综合性。
■领导者素质:综合性;时代性;层次性;动态性。
■公共部门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知识素质;领导管理能力;思想道德品行;身心素质。
■领导风格四分图理论:1.结构维度;2.关怀维度■领导风格理论: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领导权变理论(随机制宜理论):1.菲德勒理论:环境因素——上下级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
工作任务型领导方式(LPC):工作任务型人际关系方式(低LPC),人际关系型领导方式(高LPC),三种情景因素根据各自程度不同组合成八种不同的类型。
■赫塞和布兰查德的情境领导理论:命令型(高工作——低关系),说服型(高工作——高关系)参与型(低工作——高关系),授权型(低工作——高关系)■途径——目标理论(四种领导行为):指示型;支持型;参与型;成就型■激励理论:X-Y理论(社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从经济人到复杂人四种假设:1.“理性经济人”假设:以最少付出获得最大回报。
2.社会人假设(来自人际关系学说霍桑试验):3.“自我实现人”假设(马克斯洛)4.复杂人假设(沙田)■需要层次理论(美国,马斯洛1943年出版的《人的动机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生存,关系,发展理论(ERG理论):■双因素理论又称“保健因素”和“维持因素”(美国—赫茨伯格):使员工对工作满意的往往是“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进步”等五种因素。
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