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旅游之社会学范式研究

合集下载

旅游体验研究的具身范式

旅游体验研究的具身范式

旅游体验研究的具身范式一、概述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体验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传统的旅游体验研究多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出发,侧重于分析旅游者的心理感受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这些研究方法往往忽视了旅游者的身体感受和运动状态,无法全面揭示旅游体验的本质。

近年来,具身认知理论的兴起为旅游体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身体的感觉和运动状态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

将具身认知理论引入旅游体验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旅游者的身体感受和运动状态对旅游体验的影响,从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指导。

本文旨在探讨旅游体验研究的具身范式,即如何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旅游体验研究中。

我们将介绍具身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阐述其在旅游体验研究中的适用性和重要性。

我们将综述现有的旅游体验研究文献,分析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具身范式的提出提供理论基础。

我们将探讨具身范式在旅游体验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和前景,以期为旅游体验研究的新发展提供思路和启示。

1. 旅游体验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旅游体验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旅游活动的认识。

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空间移动,更是一种身心交融的体验过程。

通过深入研究旅游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心理、情感和行为变化,从而为旅游产品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旅游体验研究对于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旅游业中,服务质量是影响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旅游体验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改进措施,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旅游体验研究有助于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文化和社会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旅游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游客的需求和价值观,从而推动旅游业向更加绿色、文化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旅游体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它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旅游活动的认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还能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社会学国内案例分析

旅游社会学国内案例分析

旅游社会学国内案例分析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各类旅游项目大量开发出来,片面注重市场功能和经济效益带来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注重综合效益的开发思路和社会学的研究视角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在整体上,国内旅游社会学的本土化虽已现端倪,却仍处于借鉴、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相关研究的移植阶段,在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等方面仍然大量模仿和复制国外已有成果。

我们必须紧扣中国旅游大发展的现实背景,立足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以社会学的视野关注中.国旅游,推动旅游活动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重共赢。

可以预见,中国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前景十分广阔,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十分巨大。

一、对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的译介国内旅游社会学正处于学科本土化的初级阶段,其标志之一即大量引人和介绍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流派等。

实际上在国外,旅游社会学也同样处于发轫阶段,无论从研究历史、研究成果、现实影响上都无法与那些成熟的社会学分支学科相比中。

在社会学形成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社会学家很少关注旅游现象,尤其在社会学经典大师的著作中绝少能够发现关于旅游的论述,不少学者将旅游视为不值得研究的琐碎现象。

根据科恩的研究,1930 年德国人Von Wiese最早运用社会学对旅游进行研究,而1933年英国人F.W.Ogilvie对旅游者流动的研究则是该领域第一部英文专题文献[。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旅游研究吸引了更多以科恩、麦肯耐尔(MacCannell) (1973)、厄里(Urry) 等为代表的社会学者的参与,他们致力于旅游社会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推动了学科研究的发展。

然而旅游社会学在研究对象、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上还没有达成共识,以对于旅游性质的理解为例,就有商业化的热情好客、民主化的旅行、现代的休闲活动、传统的朝圣旅行、文化主题的表达、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事业等多种说法。

大多数社会学者已经改变了对旅游现象的最初看法,认为旅游是一种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对之予以深入系统的研究非常必要。

旅游研究的理论范式

旅游研究的理论范式

2、实证主义范式对旅游研究的重大意义
绝大多数旅游研究是以实证主义范式为基础
3、实证主义范式的潜在研究领域 (1)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 (2)环境影响研究领域 (3)旅游预测和建模 (4)社会、经济影响研究 (5)市场营销调研 (6)接待满意度研究
(三)解释社会学范式(建构主义范式) 解释社会学范式(建构主义范式) 1、范式的核心——理解(移情式参与实现) 2、本体论的基础 多重事实组成 3、认识论基础 融入社会环境中去 4、方法论基础 定性研究方法
5、批评理论范式对旅游研究的重大意义 (1)扩大少数群体的旅游机会、体验或服务的供给 (2)研究对象:单亲家庭、孤家人士、残疾人士、智障人 士、低社会经济背景人士、老人、同性恋者、妇女、接待 地居民、发展中国家雇员、发展中国家或小岛国政府 6、潜在研究领域 (1)主客互动 (2)旅游对接待地社区地负面影响 (3)当权者与无权者地关系 (4)发展中国家本土的服务业从业者与其工作条件 (5)性旅游中对未成年人的剥削 (6)旅游发展中弱势群体 (7)海外公司在接待国的纵向一体化及对本土企业产生的 影响 (8)大型事件对接待地社区诸多领域与社区居民生活环境 影响
(六)后现代主义范式 1、范式核心 (1)不存在解释社会现象的一般真理,所有 现象各异 (2)世界是混沌的,不具有预测性,与过去 和未来没有联系 2、本体论基础 根本不存在真理,只存在对现实多种解释 3、认识论基础 极端主观,研究成果多种表达方式
4、方法论基础 研究方法:描述的方法 研究结论具有多种,所有都是平等的、合理的 5、对旅游研究的意义 (1)能够透视语言和旅游现象的内在意义 (2)可以调查现代旅游现象 6、潜在旅游研究领域 (1)旅游者体验的“标准化” (2)旅游全球化 (3)虚拟旅游 (4)对“本真性旅游体验”的研究与描述

旅游景观的文本化与神圣化符号学与社会学的双重视野

旅游景观的文本化与神圣化符号学与社会学的双重视野

旅游景观的文本化与神圣化符号学与社会学的双重视野1. 引言旅游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在现代社会中,旅游景观的文本化与神圣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本文将从符号学与社会学的双重视野出发,探讨旅游景观的文本化与神圣化现象,并深入研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 文本化视野2.1 文字与旅游景观在现代社会中,文字成为了人们重要的交流方式和思维工具。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文字也渗透到了旅游景观中。

例如,在导览牌、旅游手册、导游词等各种文字资料中,人们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到关于景点历史、文化背景等丰富信息。

这种将旅游景观转化为文字信息的过程称为文本化。

2.2 文字对于旅游体验的影响文字对于人们对于旅行体验和认知产生着重要影响。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人们可以事先了解到目标地点所具有的特色和魅力,并在实际体验过程中进行对比和验证。

此外,文字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景点,增加旅行的深度和内涵。

2.3 文本化的意义与问题文本化旅游景观可以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景点,提高旅行质量。

然而,过度的文本化也可能导致游客对于景点的过分依赖,降低了对于自然与环境的直接感知能力。

此外,由于信息传递的不准确性和主观性,游客也可能因为受到文字信息的引导而对景点产生误解。

3. 神圣化视野3.1 神圣符号与旅游景观神圣符号是指被人们赋予特殊意义和价值的符号。

在旅游景观中,一些特定地点或物体往往被赋予了神圣化的意义。

例如,在宗教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寺庙、教堂、神像等都被视为具有神圣力量和价值。

3.2 神圣化对于旅行体验的影响神圣化现象使得人们在参观这些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场所时产生一种崇敬、庄重的情感。

这种情感可以增加人们对于景点的敬畏和重视,提高旅行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神圣化现象也为景点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吸引了大量游客。

3.3 神圣化现象的问题与挑战然而,神圣化现象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过度的神圣化可能导致对于景点过度商业化和过度开发,破坏了原有的自然与文化环境。

现代旅游与社会学的关系邹议

现代旅游与社会学的关系邹议

现代旅游与社会学的关系邹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旅游业已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行业,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旅游作为他们的休闲娱乐方式。

旅游业的发展也引起了社会学者的重视,人们开始探讨旅游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

本文就旅游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旅游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旅游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它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都有密切的关系。

旅游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现象,旅游人员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旅游所涉及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也与周围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有关。

因此,旅游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

旅游研究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人类文化、社会生活和旅游行为本身的了解,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变迁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旅游对社会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还可以满足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获得一种身心愉悦的感受。

但是,旅游也可能会带来社会问题,例如旅游景区的过度开发和旅游者的过度消费,都可能对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旅游也可能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因此,对旅游业进行科学管理和持续发展,避免或减少旅游业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旅游与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 旅游与文化。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活动所涉及到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都是旅游文化的内容。

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传承和保护。

例如,如何保护旅游景区内的文化遗产,如何在旅游活动中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文化,都是旅游与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 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旅游业的兴旺,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

而旅游业的发展也可能带来问题,例如旅游景区的过度开发,可能对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科学地开发和管理旅游业,推动旅游业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旅游与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休闲旅游之社会学范式研究

休闲旅游之社会学范式研究


相 关 概 念 的 辨 析 和 研 究视 角 的选 择

关于 “ 闲 ” 旅游 ” 休 和“ 的关 系 , 界的争辩 由来 已 学 久 。法 国学者 杜 马兹迪 埃 ( u aei ) D m zde 认为休 闲就是 r “ 在尽到社会责任之后 , 自由意志得到尽情发挥 的一 让 系列事情 , 它包括休息 、 自娱 、 功利性 的增长知 识和 非
Vo.6 No1 1 . 2
F b2 e .01 l
休 闲旅 游 之 社 会 学范 式研 究
丁德 光
( 中共达州市委党校 文化 与社会学教研部 , 四川 达州 6 5 0 ) 30 0
摘 要 : 以休 闲 、 游 、 闲旅 游 的概 念辨 析 为 出发 点 , 旅 休 阐述 对休 闲旅 游 概念 的认 识 。在 范 式理 论 的框 架下 , 用 运 结 构 功能 理论 、 会 冲 突理论 、 社 社会 交换 论 、 社会 批 判 理论 、 号 互 动理 论 分 析 了休 闲旅 游 的 相 关 现 象 , 讨 实证 主 义 符 探 和人 文主 义 方 法论 在休 闲旅 游研 究 中应 用 。 结合 实际对 休 闲的心 态环 境和 方法 论 的局 限性 进 行反 思 , 望休 闲旅 游 展
闲旅游 以明确定义 ,但休 闲和旅游 的相关研究 为休 闲
旅游作为一种交叉 的领域来研究提供 了一种 可能。本 文在 总结 以往研究 的基础上 ,试 图探讨休 闲旅游研究 的理论基础 , 旨在引起学界对休 闲旅游研究 的重视 , 进

的基础理论研究较薄弱 , 无法将其借用于休 闲旅游研究
中; 但近期研究者在旅游学和休 闲学研究中的借用 了社
会学理论和方法论体系 , 取得 了丰硕 的成果 , 在某种 这

旅游消费的社会学解释:传统与前沿

旅游消费的社会学解释:传统与前沿

旅游消费的社会学解释:传统与前沿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从生产型社会(以生产为核心)向消费者社会(以消费为核心的群众消费时代)的转型,旅游消费不仅开展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根本需要,也逐渐成为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

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旅游消费现象进入社会学研究的视野那么是晚近的事。

大多数专业社会学家曾认为,社会学应关注“严肃的〞、“有用的〞和“重大的〞社会问题,而旅游现象被视为琐碎的、浅薄的社会现象,没有太多的研究价值。

更有甚者,一些社会学家认为旅游消费是一种经济行为,因而也只是经济学研究的课题。

后来,伴随着群众旅游的兴起,社会学家发现,并非只是经济因素影响了旅游消费行为的发生,很多如政治、文化和社会构造等非经济因素也是影响旅游消费的重要方面,故此,旅游消费才作为一个重要问题逐渐进入社会学的研究视野。

英国社会学家洱瑞指出,旅游决不是在社会学意义上“无意义〞的、“琐碎〞的现象,而是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1]。

社会学家围绕人们为什么去旅游这一根本问题,主要提出了旅游消费的本真论、旅游消费的享乐论、旅游消费的日常实践论、旅游消费的文化宰制论和旅游消费的制度鼓励论等几种重要观点。

本文试就以上观点进展梳理,并分析转型中国的旅游消费存在的缺乏。

一、旅游消费的社会学解释(一)本真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麦坎内尔首次提出用“本真性〞概念来解释人们的旅游消费现象。

他指出,旅游是一种与宗教朝圣对等的神圣活动,更确切地说,是人们远离现代社会而去追求“真实〞的世俗的朝圣,这种真实是与原始社会的神圣性相对而言的。

在麦坎内尔看来,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浅薄性和体验的非真实性,使得旅游者离开自己生活的世界,前往“异地〞或“他时〞找寻一种现实生活难觅的“本真性〞体验[2]。

后来,受社会学家戈夫曼“戏剧〞理论的启发,麦坎内尔又进一步用“舞台化的本真性〞来开展他的“本真性〞概念,他认为旅游者追求的“本真性〞即是戈夫曼提出的“后台〞,“后台〞是与神秘感严密相连的,神秘感可以促使旅游者得到一种真实性的体验。

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

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

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摘要】本文是一篇文献综述与理论归纳类文章。

文章的第一部分展示了旅游社会学在国外的开展状况;综合评述了主要的思想流派、理论观点、学术著作以及代表人物,具体包括旅游社会学研究的发展演进观、新迪尔凯姆学说、冲突批评理论、功能学派、韦伯主义、形式主义/现象学和民族方法学派,以及符号互动主义等7种理论流派。

文章的第二部分尝试性地建构了旅游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内容包括旅游活动主体类型、旅游系统与发展花式、主客交往、旅游吸引系统特征、旅游影响与社会文化变迁及现代化,以及旅游现象的两重性等旅游社会学研究对象的6大基本属性与范畴。

文章对旅游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手段和视角也作了简要的讨论。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5006(2001)06- 0016-11一、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状况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是对旅游社会文化现象主体(即“旅游者”)在现代及后现代社会中的独特“性质”和“类型”的研究,并从把“旅游者”作为独特的社会群体和个体的认识中而缘起的。

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学思潮中出现了符号互动主义(symbolic interac tionism:以社会意义的传播交流和个体的社会化为主要研究内容)、现象学(phenome- nology:以主观世界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建构为主要研究内容)、民族方法学派(ethnome- thodologist perspective:以个体释义社会现象的准则为主要研究内容)、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以人类需求与个体性格以及社会文化系统的层次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等等不同的理论学说;并开始了对旅游作为群体和个体社会活动现象的理论解释和研究(Dann and Cohen,1991);产生了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旅游作为社会文化变迁力量的研究以及旅游者个体自身的社会化过程研究等等内容。

从上述观点出发,旅游社会学的核心思想认为:对旅游作为一股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力量,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不应该把旅游社会文化现象孤立地加以研究,而应该把它融入“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众多因素中作情景化的(contextualized审视”(Cohen,1979a)。

社会学博士研究旅游

社会学博士研究旅游

社会学博士研究旅游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旅游不仅可以让人们放松心情,增加生活乐趣,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因此,旅游成为了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涉及到人们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社会学家可以通过对旅游者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和动机,了解他们的旅游行为背后的社会因素。

例如,一些人选择旅游是为了逃离繁忙的生活,寻找内心的平静和放松;而另一些人则是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和风景,拓宽自己的视野。

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旅游业的兴盛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社会学家可以通过对旅游业发展的研究,了解旅游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程度,探讨旅游与其他产业的关系,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社会学家还可以研究旅游业的不足之处,探索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地方经济的长期稳定。

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方式,有助于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互动和了解。

通过旅游,人们可以接触和体验不同的文化、风俗和传统。

社会学家可以通过对旅游者的访谈和调查,了解他们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并研究旅游对文化认同和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这有助于促进各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和互利合作。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旅游过度开发可能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给当地居民带来不便和负担。

社会学家可以通过研究旅游的社会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学博士研究旅游是非常有意义的。

通过对旅游的研究,可以揭示人们的行为动机和社会需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解决旅游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社会学学者致力于旅游研究,为旅游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引言:旅游吸引物是指吸引游客前往观光和旅游的景点、景区或者其他旅游资源。

传统上,人们常常将旅游吸引物视为一种自然或人文景观,通过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或历史文化来吸引游客。

然而,社会学视角下对旅游吸引物的研究更加关注旅游吸引物是如何从一个社会构建的角度来形成的,以及社会因素对旅游吸引物的构建和再构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旅游吸引物的建构过程以及其中的社会因素。

一、旅游吸引物的社会建构旅游吸引物的建构是在社会中进行的。

在旅游吸引物的背后,往往是人们对于某个地方、某个景点的共同认同和理解。

这种认同和理解是通过社会互动和社会交往来形成的。

例如,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一座城市的历史遗迹等都可以成为旅游吸引物,但它们并非是事先存在的,而是通过社会共同的建构才被赋予了吸引游客的意义。

这也意味着旅游吸引物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化。

二、社会因素对旅游吸引物的影响1. 政治与旅游吸引物:政治因素对旅游吸引物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

政治力量可以通过资源的配置、公共政策的支持来影响旅游吸引物的形成。

例如,一些国家会通过投资基础设施、景区开发等手段来打造旅游吸引物,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

政治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宣扬旅游吸引物,使其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2. 文化与旅游吸引物:文化是旅游吸引物建构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吸引物往往与某种独特的文化背景相关联,并通过这种文化背景来吸引游客。

例如,以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可以是民族风情的体验、古建筑的游览、传统工艺品的欣赏等等。

文化因素是旅游吸引物的核心,它可以传递出一个地方的独特魅力,激发游客的好奇心和兴趣。

3. 经济与旅游吸引物:经济因素是旅游吸引物建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旅游吸引物的建构离不开经济的支持。

例如,一座城市发展旅游产业可以带来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

同时,经济因素也会影响旅游吸引物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一)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一)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一)摘要]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章从社会学角度,观察旅游文化现象,介绍了旅游社会学形成的渊源和研究的问题,探讨了旅游行为和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章认为,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社会成员的收入和闲暇时间,使多数社会成员把旅游消费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同时,旅游者、旅游机构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互动也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社会结构,引起社会变迁。

关键词]旅游消费;符号互动;社会变迁一、社会学为旅游研究开辟了新视角(一)旅游社会学形成的渊源1.国外对旅游的研究对旅游的科学研究起源于欧洲大陆。

1899年意大利学者D·波狄奥发表的《意大利外国旅游者的流动及其花费》一书,被认为是第一本有关旅游的学术著作;1933年英国学者F·奥格威尔在《旅游活动》一书中,用数学统计方法研究旅游活动,并从经济的角度确定了“旅游者”的科学含义;真正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始于20世纪70年代,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系学者埃里克·科恩发表的《从社会学角度看国际旅游业》,是一篇重要的旅游社会学论文,旅游社会学的研究由此形成。

1977年美国密执安大学商学院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合着的《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其中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占有重要的位置,对旅游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2.国内对旅游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国也开展了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主要研究旅游的人口构成、旅游的社会影响、旅游的社区开发和旅游的社会政策等问题。

(1)论文20世纪末,国内的学术期刊陆续刊登了一些旅游社会学方面的论文,如王宁的《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

文章揭示了旅游现象的社会学意义,提出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者认为旅游是现代现象,只有放在现代性这一大背景下才能得到更充分、恰当的解释。

课程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课程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课程社会学的研究范式课程社会学的研究范式课程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运作的基本原理和机制,以及社会系统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

课程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问题:课程社会学的研究首先需要确定研究问题,这些问题通常与特定的社会议题、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相关。

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在于指导后续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

2. 研究方法:课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通常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访谈、观察和文献综述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有关社会系统的信息,并分析社会现象。

3.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课程社会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了解社会系统的特征和运作机制,以及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

4. 理论框架:课程社会学的理论框架通常包括社会系统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

这些理论框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系统的运作机制和社会问题的本质。

5. 结论和建议:课程社会学的结论和建议通常基于研究结果和分析。

结论和建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拓展: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课程社会学的研究范式还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跨学科研究:课程社会学可以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相互融合,进行跨学科研究。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系统的运作机制和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

2. 实践研究:课程社会学的实践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社会问题中。

实践研究可以包括社会实验、社会参与等,这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3. 文化研究:课程社会学的文化研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系统的文化因素,以及文化如何影响社会系统的运作机制和社会问题。

文化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系统的复杂性。

旅游社会学的原理与应用

旅游社会学的原理与应用

旅游社会学的原理与应用1. 引言旅游社会学是研究旅游现象与社会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涉及到旅游参与者、旅游行为、旅游产业及旅游社会环境等多个要素。

本文将介绍旅游社会学的原理,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2. 旅游社会学的基本原理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基于以下原理: - 社会交往原理: 旅游是一种社会行为,旅游者之间、旅游者与当地社区之间都存在着各种社会交往,如互动、沟通和文化交流等。

- 社会地位原理: 旅游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在旅游过程中会影响其行为和决策,同时,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对旅游的需求和体验也会有所不同。

- 社会文化原理: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者与当地文化之间的互动和融合是旅游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 社会结构原理: 旅游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其中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等多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构成了旅游社会的结构。

3. 旅游社会学的应用领域旅游社会学的原理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3.1 旅游规划与发展•通过对社会交往原理的研究,帮助旅游规划者更好地理解旅游者的需求和社会交往模式,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策略。

•基于社会地位原理,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经营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市场定位和定价策略,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3.2 旅游体验与文化交流•利用社会文化原理,开展旅游体验研究,了解旅游者与当地文化的互动和融合过程,为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基于社会交往原理和社会地位原理,探索不同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认知和接纳程度,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自我塑造和宣传提供指导。

3.3 旅游社会影响研究•基于社会结构原理,研究旅游产业对当地社区的经济、环境、文化和社会影响,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评估和决策支持。

•通过社会交往原理,了解旅游对当地社区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影响,为旅游业与社区的和谐发展提供方案和管理策略。

4. 结论旅游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通过研究旅游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旅游行为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意义。

社会学研究范式

社会学研究范式

社会学研究范式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规律,以及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等。

在社会学研究中,研究者们常常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来进行研究,以探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社会学研究范式,并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一、功能主义范式功能主义范式是社会学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研究范式之一。

它强调社会系统的稳定和协调,认为社会结构和社会机构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和实现社会功能而存在的。

功能主义范式关注社会整体的稳定和秩序,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机构的相互关系。

二、冲突理论范式冲突理论范式是社会学中的另一种重要研究范式。

它认为社会是由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驱动的。

冲突理论范式关注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冲突,强调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和资源分配不平等问题,以及社会阶级和群体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三、符号互动主义范式符号互动主义范式是社会学中的另一种重要研究范式。

它强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和意义构建。

符号互动主义范式关注个体对社会的理解和解释,强调人们通过符号和交流来构建社会现实和个人意义。

四、结构功能主义范式结构功能主义范式是功能主义范式的一种发展和延伸。

它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同时也关注社会结构中的差异和变化。

结构功能主义范式认为社会结构和社会机构既有稳定性和一致性,又有变动和差异。

五、社会建构主义范式社会建构主义范式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范式。

它强调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建构和解构过程,认为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是通过社会互动和社会认知来建构和演化的。

社会建构主义范式关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强调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社会构建性和历史演化性。

在实际的社会学研究中,研究者们往往会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目标选择合适的研究范式。

不同的研究范式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范围,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析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规律。

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研究范式,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

旅游社会科学中的建构主义范式

旅游社会科学中的建构主义范式
向深入 的体 现 。
现实 的建 构性 , 因此 , 有学 者 把 这 些 流派 概 括 为 “ 社
会建 构 主义 ” sc l o s u t ns o ( oi nt ci i a c r o m)
本 文 的 目的在 于对 旅游 研究 中的建 构主 义进行
按 照科 学社 会 学 家库 恩 ( u n 的立场 , 构 主 K h) 建
分 析 和论述 。本 文 分 3个 部 分 : 一 部 分 对 建构 主 第 义 的 内涵 和一般 特 点 进 行 简 短 论述 ; 二 部 分分 析 第
建 构主 义在 旅游 研 究 中的 应 用 ; 三 部 分则 对 未 来 第
义是 一 种 区 别 于 传 统 实 证 主 义 的 一 种 新 的 范 式
[ 关键 词 ] 会 建 构 ; 构 主 义 ; 式 ; 游 社 建 范 旅 [ 图分 类 号 】 5 中 F9 【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章 编 号 ] 0 2— 0 6 2 1 ) l一 0 1 O 10 5 0 (0 1 0 0 3 一 7
方法 论上 的相 对 主义 。 建构 主义 的 出现 , 明社 会 表
体 现 将 主要 在 3个 方 面 : 视 旅 游 现 象 中话 语 系统 ( 重 包括 语 言 和 图像 ) 作 用 ; 的 重视 符 号 和 意 义 的建 构 ; 重 研 究旅 游建 注 构 的主 体 、 象 、 径 , 对 途 以及 围 绕 建 构 而 形 成 的 社 会 互 动 过
程 。
第2 6卷
21 0 1年 第 1期
月刊
旅 游 社 会 科 学 【 的 建 构 主 义 范 式 ; 】
( .中 山大 学 旅 游 学 院 , 东 广 州 5 0 7 ; . 中 山大 学 旅 游 发 展 与规 划研 究 中心 , 东 广 州 5 07 ) 1 广 12 5 2 广 12 5

旅游体验研究的具身范式

旅游体验研究的具身范式

旅游体验研究的具身范式一、本文概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体验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传统的旅游体验研究多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出发,侧重于游客的心理感受和社会影响。

然而,这些研究往往忽视了身体在旅游体验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具身认知理论的兴起为旅游体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具身范式在旅游体验研究中的应用,通过身体感知、身体互动和身体记忆等方面,深入分析身体在旅游体验中的重要作用,以期对旅游体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首先介绍具身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阐述其在旅游体验研究中的适用性。

然后,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分析具身范式在旅游体验研究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接着,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身体感知、身体互动和身体记忆在旅游体验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本文将对具身范式在旅游体验研究中的前景和挑战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旅游体验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二、具身认知理论概述具身认知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认知科学理论,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该理论主张,人的认知活动并非仅仅发生在大脑之中,而是与身体及其所处的环境紧密相连。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神经生理结构以及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都对认知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具身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身体的感觉和运动经验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

例如,我们对于空间、时间、情绪等概念的理解,都受到身体感知和动作的影响。

具身认知还强调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认知形成中的重要性。

我们的身体在与环境互动中,通过感知、动作和反思等过程,不断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

在旅游体验研究中,具身认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通过关注旅游者的身体感知、动作和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旅游者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

具身认知理论也有助于我们探索如何通过改善旅游者的身体体验,来提升其旅游满意度和忠诚度。

具身认知理论为旅游体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2
范式的功能
规定研究对象 提供理论假设 提供研究方法、工具 提供研究范例 划分学术共同体
3
社会学研究范式
4
功能主义范式
代表人物:孔德、斯宾 塞,涂尔干、帕森斯、 默顿等
5
功能主义范式
研究的对象:不同社会单元之间的关系,如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 组织之间的功能依赖关系。 基本观点:社会是由基于共识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各个单元构成,每个 单元都对社会的稳定起积极作用。 社会如何可能:就共享的信念价值达成共识 基本问题:社会的结构状况如?社会的各个结构单元之间的功能关系是 怎么样的?每个结构单元对于社会整体运行的具有什么样的意义、社会 系统是如何适应环境的等等 基本目的:社会结构功能分化发展的规律 功能主义视角:就是对任何层级(全球社会、国家及其各个子系统、民 族、组织、社区、家庭等)的社会系统进行结构功能研究
互动论范式的代表人物
詹姆斯、库利对自我的分析 米德对自我理论的综合 罗伯特·帕克的角色理论 布鲁默、库恩等
22
复习与预习
复习功能论和冲突论范式的基本内容 预习社会调查 查阅文献: (1)城市基层社会的深层权力秩序——李友梅:江 苏 社 会 科 学,2003年第6 期 (2)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对北京市几个 小区个案的考查——张 磊:社会学研究,2005.6 思考:社会是什么?
8
功能主义(经典人物) ——帕森斯
社会系统的基本功能: 适应(A):是指确保从环境中获取足够的资源, 然后在整个系统内进行分配 目标达成(G):是指在系统目标中建立次序级别,并 调动系统的资源以获得这些目标 整合(I):是指合作和保持系统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维模(L):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怎样确保社 会系统的行动者显示合适的个性(动机、需求、角 色扮演技巧等;其二是指应付处于社会系统中的行 动者的内部紧张)

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

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

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引言旅游是现代社会中一种日益盛行的活动,它带来了许多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

大量学者对旅游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理论和观点。

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是“好恶交织”,即旅游经历中对于旅游景点、文化或体验的好与坏观感相互交织的现象。

本文将从旅游社会学的角度探索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的关系,分析其原因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旅游与现代性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旅游成为一种普遍的活动。

旅游是一种逃离日常生活、探索未知世界的方式,也是现代化城市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竞争压力以及城市化现象,使得人们渴望远离繁忙的生活,寻求身心的放松与愉悦。

旅游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场所,让人们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尽情享受美好的事物。

二、旅游体验中的“好恶交织”在旅游体验中,人们会产生正面的好感和负面的厌恶感。

这是因为旅游不仅带来了美好的景色、丰富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完美的局限和问题。

例如,旅游景点可能过于商业化,导致原汁原味的文化体验缺失;旅游区可能出现人满为患、环境恶化的问题等等。

因此,人们在旅游中会同时感受到好与坏、喜爱与厌恶的情绪。

旅游体验中的“好恶交织”现象还可以从游客的不同期望和价值观觉察到。

不同的游客对旅游体验有不同的期望和标准,有些游客可能更关注自然风光,而有些游客则更关注文化交流。

当不同的期望和价值观碰撞在一起时,就会产生“好恶交织”的情感。

三、造成“好恶交织”的原因1.商业化的旅游开发商业化的旅游开发使得一些旅游景点变得商业化、敷衍和失去了原本的魅力。

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和赚取利润,一些景点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导致了景点原汁原味的丧失。

这样的现象引发了游客对旅游体验的失望和厌恶。

2.旅游景点的过度拥挤一些热门景点由于过度拥挤,导致了旅游体验的恶化。

人满为患的景点常常使游客在排队等候、拥挤的人群中度过大部分时间,无法享受到真正的景点美景和舒适的环境。

2024年旅游社会学总结

2024年旅游社会学总结

2024年旅游社会学总结旅游社会学是研究旅游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旅游行为背后的社会动因的学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革,2024年的旅游社会学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

首先,旅游业的规模继续扩大。

预计到2024年,全球旅游业的总产值将超过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

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例如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城市发展和改善基础设施等。

其次,旅游方式和偏好发生了改变。

2024年的旅游者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旅游体验。

他们更加关注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环境保护,倾向于选择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品。

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虚拟和增强现实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旅游业,为旅游者提供全新的体验。

第三,旅游行为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

社交媒体成为旅游者获取信息、分享经验和交流的重要渠道。

旅游者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展示旅行照片和评论,影响其他人的旅游决策。

这种由社交媒体产生的“用户生成内容”既能帮助旅游者更好地了解目的地,也给旅游行业提供了新的推广和营销方式。

第四,旅游业的地域分布和旅游目的地的多样性增加。

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许多新兴的旅游目的地,例如亚洲的马尔代夫和东南亚的越南。

此外,由于旅游需求的多样化,旅游目的地越来越重视特色和差异化。

例如,旅游目的地开始注重文化、美食、户外探险和健康养生等特色产品,以吸引不同类型的旅游者。

第五,旅游带来的社会问题和挑战也日益突出。

一方面,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过度拥挤和资源浪费,给当地社区和环境带来了压力。

另一方面,旅游业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2024年的旅游社会学需要更多关注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2024年的旅游社会学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趋势。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但也伴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

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旅游业与社会其他领域的互动,探索旅游行为背后的社会动因,为旅游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第三章 旅游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三章  旅游社会学研究方法

(五)后现代主义 1.本体论 认为现实没有唯一的真理,存在多种解释。世界处于 持续不断的变化中。 2.认识论 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是非常主观的关系——研究结 论可以描述研究者的体验和感受,成果表现形式不必 是科学报告的格式。 3.方法论 置疑现有的研究方法,试图创造新的收集信息、获取 知识的方法。多采用描述的方式,而不是抽象和概括。
3.方法论 建构主义主要是采用质性方法论,强调个体性 和唯一性。 4.应用 最适合指导诸如旅游体验的研究、社区好客度 的研究、主客交互过程中游客和社区居民的体 验的研究等
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之不同 现实是唯一性的还是多元性的 研究者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方法论是定量还是质性 研究者是参与还是中立 数据收集的情形不同 结论的获得不同
女权主义 世界是以性别为中介的; 主观的 男性主导,女性从属
后现代主 世界是复杂的、持续变化 主观的 义 的、永远诠释不完的 混沌理论 世界是不稳定的,非线性 客观的 的,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中 的动力系统
主要是质性的
置疑的、颠覆传统 的,质性的形式 定量的;如果用以 比喻则是质性的
四、旅游社会学研究的视角
第三章 旅游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
(一)本体论 (二)认识论 (三)方法论
术 语 理论 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方法 定 义 一系列观点和信仰 存在的本质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关系 对具体研究行为的一系列指导 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手段和工具
二、旅游社会学研究范式
(一)实证主义 1.本体论 现实是“真实的”,而且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 了解的 2.认识论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客观的 3.方法论 价值无涉的调查,采用定量方法论;调研数据 收集方法有调查问卷法、结构式观察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 ! 月
旅游更大的休闲市场 休闲旅游的产生与社会选择和 公共选择有关发展休闲旅游要让社会去选择得到公 众的认可 二是对休闲旅游中出现的不道德 补偿 行为的批判 一些研究者认为破坏环境猎杀动物酗 酒吸食毒品滥用药物都是在休闲动机指引下以娱乐 为目的休闲行为可视为是对居住地行为补偿 这种观 点遭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批判 认为这些行为是非社 会的非主流的价值观具体体现会造成一系列的不良 的后果 三是对休闲旅游的经济效应进行了科学的分 析休闲旅游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过度开发 过度消费等一些不合理行为这些行为的示范效应摧 毁了居民的生存伦理最后沟通行为理论对休闲旅游 产品的 超真实 现象和原真性问题具有较强的解释 力 科技的发展为休闲旅游提供了 虚拟 的社会文化 背景 创造了后现代的生活场景 休闲旅游产品的 超 真实 现象是人们对 生活世界 中休闲旅游产品匮乏 的补充旅游者认为这种休闲旅游产品也是真实的它 是当前人们休闲和沟通的重要手段 四社会释义范式 社会释义范式包括德国的历史主义和美国的实用 主义两大传统 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腾尼斯 韦伯和杜 威 此后米德在综合自我的分析和镜中我等相关 概念后提出了符号互动学说 符号互动论认为个人的 行动是以他对对事物的定义为基础的 这些定义贯穿 整个互动的过程 并且这种定义是根据自我解释不断 变动的 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下展现自己必须借助一些 道具用于表演的区域叫前台而后台则属于限制 局外人进入的神秘区域 休闲旅游也是人们日常互动的表现形式 符号互 动论的在此解释领域主要有 一是对休闲旅游符号的 研究研究者认为各种符号构成了休闲旅游的主体 民居客栈 各种休闲吧 休闲旅游者 大型休闲娱乐项 目都可以称之为休闲旅游符号 休闲旅游符号具有 很深的文化背景并呈现地域差别在对休闲旅游符号 功能的研究发现 大型休闲娱乐项目的建设使中产阶 级居住的周围转化成为了一个经济富裕的区域国外称 这种现象为旅游绅士化%$)'二是对休闲旅游者的休闲 体验研究研究者认为体验化是休闲旅游发展的根本目 标旅游地为旅游者提供的产品是经过修饰的前台化 了的旅游产品这些产品并没有真正反应旅游地的社会 生活状况而哪些处在后台的非正式部门各种摊 贩提供的旅游产品真实性较强是当地生产生活的 真实反映这类产品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最终导 致休闲旅游体验的下降 三是根据表演的区域不同
作者简介丁德光男安徽亳州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社会学
第 !" 卷第 # 期
丁德光 !休闲旅游之社会学范式研究
)*
"一#社会事实范式 社会事实范式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社会事实 $ 对其加以预测和控制$ 代表性的理论有结构功能理论 和冲突论%
德行为与旅游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冲突$ 以及这些社 会问题对原居地社会的负面影响 * 三是研究在休闲旅 游系统的内部矛盾* 主要是因文化差异导致的主客交 往的矛盾$文化的商品化与文化保护&旅游产品的原真 性与休闲旅游者体验的矛盾*四是休闲与社会控制*主 要关注如何在旅游中正确引导休闲消费$ 不良休闲行 为的产生与旅游地弱化社会控制的关系% 此外$由休闲 旅游的发展导致利益分配不均&物价上涨$以及休闲旅 游用地和其他形式用地的矛盾& 休闲旅游同其他形式 旅游的竞争$ 虽然从冲突层面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不够 深入$但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二#社会行为范式 社会行为范式认为人类行为产生于人类的本能及 由本能派生的欲望$人类行为是理性的$这一范式的代表 理论是交换论% 交换论认为交换是社会关系的基础$人际 间大多数行为可以理解为有形或无形的商品交换% 人们 的交换是(理性)的$人们总是将能够与他人分享的物品 进行交换$而总想在交换中获得对自己最有利的物品% 交换论在研究休闲旅游地的开发& 休闲旅游中各种 利益相关者+休闲旅游者&政府&居民&开发商#的行为上具 有解释力&#'(% 休闲旅游是旅游地与旅游者在物质&信息&文 化等方面社会交换的结果$一方面旅游地能最大程度地 满足旅游者的休闲需求$ 旅游者就越愿意到此地休闲$ 并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有价值的$ 并愿意在旅游地消费$ 虽然包含(炫耀)的成分$有一些 (非理性)的层面$但旅 游者的消费是为了满足自我地位的巩固和建立社会关 系的需要*另一方面旅游地居民对休闲旅游的态度是理 性的$如果在主客交往中居民能获得很好的收益$那么 他们对休闲旅游的态度将是积极的$ 反之则是消极的$ 并且这种态度是动态的$与收益的边际效益成正比% +三#社会批判范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代性)产生了质疑 $认 为完全依赖科学进入现代化$是不切实际的% (法兰克 福)学派在分析前人批判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了社会批 判理论 $ 对当时社会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 后经福柯 & 哈 贝马斯的发扬$批判理论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沟通行动理论% 沟通行动理论由哈贝 马斯创立 $ 目的是为了建立评价 & 分析 & 批判现代社会 结构的标准$在对韦伯的行动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哈贝 马斯提出了以目的为趋向和以沟通为趋向的沟通类 型$为理解社会行动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对休闲旅游的批判表现在! 一是对休闲旅游业本身的反思% 认为学界对休闲旅游 认识不清$ 保继刚认为旅游中的画圈定核不能吸引比
表 ! 社会学理论范式及其发展阶段
范式 经典贡献 现代发展 社会事实 斯宾塞迪尔凯姆 结构功能论冲突论 社会行为 怕累托弗洛伊德 交换论 社会批判 福柯哈贝马斯 社会释义 批判理论 结构主义 后现代状况 新功能主义 理性选择 公共 选择 沟通论 后结构 主义
腾尼斯 韦伯 齐 符号互动 论 现象 社 结构化理论 美尔 会学本土方法论
#$结构功能理论的解释
功能主义理论的思想核心就是把社会当作有机体 来研究$强调社会的整体性即系统性 $关注构成社会有 机体的各要素与系统的关系$ 以及各要素是如何来满 足系统的功能需求的% 功能主义思想最早始于孔德$经 斯宾塞& 迪尔凯姆的发展$ 功能主义理论思想日趋丰 富% 随后$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力夫'布朗将功能主 义引入到社会人类学的分析中$为帕森斯的 (抽象的功 能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此后$为了弥补帕森斯功 能理论解释力不足的缺点 $ 默顿发展了 (中层的功能 论)$提高了功能理论的适用性% 在功能主义的视野中$ 休闲旅游作为旅游和休闲 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视为巨大社会系统的子系统$ 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因此$休闲旅游 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向着手! 一是要研究休闲旅游形 成和发展的动力$ 以及构成休闲旅游系统的各要素对 休闲旅游的作用*主要是研究休闲旅游产业&休闲旅游 者&休闲旅游产品&休闲旅游消费等要素与休闲旅游的 关系$ 以及休闲旅游地的功能分区& 休闲旅游地的演 化&变迁机制的研究$构建休闲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和 休闲旅游系统模型* 二是休闲旅游作为社会的子系统 与其他子系统的关系$ 在实际研究中可以把休闲旅游 的研究对象定义为(休闲旅游系统 )* 休闲旅游与目的 地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关系$以及休闲旅游系统 的构成&休闲旅游发展的模式&休闲旅游与其他形式的 旅游或休闲的关系等都是功能主义研究的范畴%
!$社会冲突理论的解释
冲突理论者认为社会冲突是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免 的$冲突和变迁是社会的常态% 现代冲突的思想最早起 源于韦伯&和齐美尔$后经米尔斯&达伦多夫&科塞的发 展冲突理论逐渐走向成熟% 冲突理论关注社会结构和 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以及这种不平等导致的社会变迁$ 这一理论对 !% 世纪末冲突不断的国际局势具有很强 的解释力$并在这一时期逐渐摆脱了功能论的控制$成 为社会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冲突理论对休闲旅游 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一是休闲旅游的动力解释$这里主 要指休闲旅游产生的社会动力* 认为居民的休闲旅游 是为了摆脱原居地的社会压力$ 这时休闲旅游就成了 缓解冲突的 ( 社会安全阀 )* 二是研究休闲旅游者的异 地行为$尤其是一些酗酒&赌博&嫖娼&犯罪和其他不道
第 =! 卷第 > 期 =$>> 年 = 月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 -./0'*) 1).23(4.56 &, -/.3)/3 7 8)9.)33(.)9 :-&/.*+ -/.3)/34 8;.5.&)<
?&+@=! A&@> B3C@=$>>
休闲旅游之社会旅游经济从 观光向观光休闲转变 近年来我国的休闲和旅游研究 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有研究主要讨论了休闲与旅 游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休闲活动与 旅游活 动 休闲时间 与 休闲旅游 的关系 认为旅游和休 闲有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 虽然以往的研究没能给休 闲旅游以明确定义 但休闲和旅游的相关研究为休闲 旅游作为一种交叉的领域来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能 本 文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试图探讨休闲旅游研究 的理论基础旨在引起学界对休闲旅游研究的重视进 一步推动国内休闲旅游的基础性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辨析和研究视角的选择 关于 休闲 和 旅游 的关系 学界的争辩由来已 久 法国学者杜马兹迪埃 F'G*H3;.3( 认为休闲就是 在尽到社会责任之后让自由意志得到尽情发挥的一 系列事情 它包括休息 自娱 非功利性的增长知识和 提高技能等活动也包括对社团活动的主动参与 而 旅游是 人们以其可以支配的经济手段和闲暇时间为 基础 为达到追新 猎奇 求乐 求知的目的 而暂时到 异国他乡旅行的一种社会现象 由此可见休闲活动 没有地域的限制 没有特定的目的 而旅游强调异地 性 旅游不等于休闲 反之亦然 不是所有旅游活动都 能达到休闲的目的 休闲旅游 学界还没有确切的定 义 王国新认为休闲旅游是通过旅游活动达到自身目 的的休闲方式 是离开常住地的休闲活动 DIE 相对于观 光旅游来说程遂营认为休闲旅游是层次较高对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