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类型与经典社会学的分析范式_周晓虹

合集下载

谈理想类型与经典社会学的分析范式

谈理想类型与经典社会学的分析范式

谈理想类型与经典社会学的分析范式内容提要:经典社会学产生于欧洲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这一背景决定了主要的经典社会学家都以类似韦伯的理想类型的方法,对社会形态作两分式的分类。

作者认为,这一特点形成了经典社会学家研究社会的基本分析范式。

这种分析范式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的基本主题,又孕育了它的先天不足。

关键词:理想类型经典社会学分析范式在有关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方面,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说法是吉登斯提出的。

他在一系列著作中,鼓吹社会学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儿,或者说社会学是与“现代性”(modernity)共生的现象,其目的就在研究现代性及其后果①。

尽管这种说法的流行是最近20—30年间的事,但我们如果审视经典社会学的历史,就能够发现在19世纪,那些被称之为“社会学先驱”的思想家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比其他人更为敏锐地意识到了一个与传统社会迥然不同的全新社会形态的到来。

比如,圣西门就首先创用了今天已经十分流行的“工业社会”的概念②;而其他经典社会学家,也大多将“断裂”前后的社会形态分为名称各异的两种类型。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曼恩那里被称之为“身份社会—契约社会”,在斯宾塞那里为“尚武社会—工业社会”,在马克思那里为“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滕尼斯那里为“社区一社会”,在托克维尔那里为“贵族制—民主制”,在迪尔凯姆那里为“机械团结—有机团结”,在韦伯那里为“宗法传统经济—理性资本主义经济”,在库利那里为“首属群体一次属群体”,在索罗金那里为“亲密关系—契约关系”……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还是有许多社会学家仍在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将社会作类似的类型学划分:如雷德菲尔德的“乡民社会一市民社会”,贝克尔的“神圣社会—世俗社会”,以及费孝通的“礼俗社会—法理社会”。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社会学是现代性出现的结果之一,那么上述经典社会学家对社会形态的两分概念的提出,就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最初探讨,因为它最早触及了社会形态的这种“断裂’,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

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

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周晓虹摘要:认同,涉及到我是谁或我们是谁、我在哪里或我们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

长期以来,在社会科学中形成了多种有关认同的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导源于符号互动论的认同理论和由欧洲社会心理学的“反叛”形成的社会认同理论。

两种认同理论在理论维度上涉及到相同的研究主题,在经验维度上同样面临诸多需要科际合作的领域。

通过对两种认同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来源和相关经验研究的比较分析可知,二者存在着整合的基础和可能性。

关键词: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比较与整合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作者简介: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江苏南京210093)认同(identity)或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是现代社会学或社会心理学中最为流行的术语之一,它直接涉及我是谁或我们是谁、我在哪里或我们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

认同,通常又被译成同一性、统一性或身份,它是对“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认可,其中包括其自身统一性中所具有的所有内部变化和多样性。

这一事物被视为保持相同或具有同一性”①。

长期以来,认同及其相关的议题一直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中心,在这两个学科相互交叉中形成的社会心理学更是将认同作为自己的核心概念之一。

比如,早在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在《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就将“同一性”和“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列为自己论述的主题,并深入探讨了同一性和早年经验的关系②。

收稿日期:2007-00-00*本项研究获南京大学“985工程”“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资助。

① James M. Baldwin,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Volume 1,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98,p.504.② Erik H. Erikson,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 1950.另外, 有人认为,埃里克森在同一性危机方面的创造性研究源自他早年的家庭生活。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 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圣才出品】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 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圣才出品】

第10章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10.1复习笔记一、角色1.社会角色的本质(1)美国学者蒂博特和凯利的观点①角色是社会中存在的对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该个体在与其他个体的互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②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期望系统;③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

(2)肖和康斯坦佐的观点①从历史渊源上说,角色概念取自古希腊罗马剧场中的戏剧和舞台,它指的是演员在某场戏剧中扮演的那个人物所具有的特征;②角色以其舞台原意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其概念本身并无变化,它指的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③正如演员扮演角色要受到同台演出的其他演员的制约,社会中的角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该社会环境中与之发生关系的其他人;④社会科学中角色概念的出现事实上带有学科交叉的性质,其主要源于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⑤现代角色理论的先驱者们都是在他们各自的学科中建构自己的角色概念的;⑥这种通过多门社会科学的共同参与而造成的结果,导致了一种综合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有关内容,并形成独特语言系统和概念系统的角色理论的产生。

2.社会角色的类型(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蒂博特和H.凯利在《群体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根据角色所占据的社会地位是否经过角色扮演者的主观努力,将角色划分为先赋性角色与自致性角色。

先赋性角色是指那些不必经过角色扮演者的努力而由先天因素决定或由社会所规定的角色。

(2)美国文化人类学家R.林顿1936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根据角色表现的隐显状况,将角色划分为活跃性角色与潜隐性角色。

(3)林泽和阿让森主编的《社会心理学手册》撰写《角色理论》一文的T.萨宾和V.艾伦根据社会对角色有无明确的期望以及角色对期望的执行情况,将角色划分为正式角色与非正式角色。

3.社会角色的功能(1)角色的互动功能一方面,角色通过互动表现自己,而互动又是角色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角色的扮演和形成也无一不是在互动中进行的;(2)角色的规范功能角色的规范功能说明了角色具有制约、控制和规范个体行为的作用;(3)角色的自我表现功能。

现代社会心理学第九章周晓红

现代社会心理学第九章周晓红

托马斯: 如果人们把情景界定为真实的,那么它们在结果上也就是真实的。
由美国社会学家哈罗德·加芬克尔于六七十年代发展起来
日常生活方法论的英文写法为“Ethnomethodology”,在汉语文献中也被译成民族(或种族)方法论、本土方法论、民俗学方法论以及人种学方法论等等
Ethnomethodology就是本土方法研究,即对某一阶级、地区、团体、行业的人通常用来证明某种关于世界的一致意见和解决具有极不合理特征的各种问题的方法的研究。
02
合作的分类
竞争
竞争的概念:广义上说,竞争指一切生物间的生存竞争,这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狭义上上是指作为社会互动类型的竞争,这类竞争专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发生竞争,一方面是因为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社会上的物质和荣誉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又不能平均分配,因此就只有通过竞争来分配数量有限的物质和荣誉。
01
暗示的来源问题,暗示者个人的权力、感望及人格力量会对暗示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02
暗示的程度或质量,如持久和反复的刺激容易对他人产生暗示。
03
暗示的强度,如果一项暗示的力量正好遇上了禁止和阻碍它的反暗示时,就要极大地降低其效力。
04
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
模仿
01
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模仿的内容是极广泛的,不仅限于行为举止,而且包括思维方式、情感取向、风俗习惯以及个人性格等。 模仿的类型 自发的模仿,就是无意识地模仿他人。 自觉的模仿,则是有意识的模仿他人。
01
02
03
04
05
冲突与调适
早期在美华工与美国白人工人阶层的冲突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1.1复习笔记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1)吴江霖教授的定义他提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2)沙莲香教授的定义沙莲香认为,“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而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

”(3)王康教授的定义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一文中,王康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的学科”。

两年以后为孙晔、李沂等人简化,他们提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2.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1)肖和康斯坦佐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作为社会刺激之反应的个人行为的科学研究”。

(2)G·麦考尔和J·西蒙斯提出,社会学传统的社会心理学“关注于社会互动的研究”,而尹恩·罗伯逊则明确无误地谈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3)原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等人从原苏联心理学特有的活动原则出发也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受参加社会群体这一事实所制约的、人的行为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在将社会行为规定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后,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社会行为的性质与基本特点,并对社会、文化、人格这些人们常常用来说明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作出解释。

1.社会行为的涵义和特点(1)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或物质承担者,而这个具体的、现实的人又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2)社会刺激是各种社会客体对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刺激作出的反应。

2.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架构和基本范式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架构和基本范式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构架和基本范式众所周知,在社会学以往16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无数的社会学家提出了难以计数的有关人性和社会秩序时各种假设。

正是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相互对立和冲天的理论流派和观点。

我们甚至可以说,社会学的历史,起码是萨基所说的社会学思想史,是一部理论流派蜂拥迭出的历史。

1974年,社会学家曼奈尔就针对这种现象指出:“在社会学理论较为高深的领域里,不仅不存在一种公认的范式,而且社会学家们时常还表现得并不渴望去追求这样一种范式。

在有关社会学思想史的教科书中,以往时代如那些大思想家们被划分为彼此争斗不息的一个个流派。

......时至今日,各种新兴的社会学派别(哪怕它们还只是一些居于少数派地位的派别)还会不时冒将出来,指责对手的研究途径毫无可取之处,而自己获得了对社会学问题的最终解决之道。

”1为了更好地把握各种假设不同、观点各异的社会学理论,长期以来人们就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划分这些相互对立的观点和理论。

纵观以往出版的各类有关社会学理论或历史的著作,我们能够发现,按时间的先后,人们划分社会学理论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学派也纳”方法。

这是较早开始在社会学领域内流行的一种分类方法,也是一种相对较为外在的分类方法,它的分类依据是社会学家在阐释人性和社会秩序及相关问题时所持观点的相近性。

早在1928年,俄裔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就在《当代社会学理论》一书中,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学理论划分为机械论学派、地理学派、生物学学派、生物-社会学派、生物-心理学学派、社会学学派、心理学派和心理-社会学学派等诸种。

1960年,马丁代尔在《社会学理论的性质和类型》一书中,将此前流行的全部社会学理论分为实证主义的有机论、冲突理论、形式学派、社会行为主义和社会学功能主义五大学派;直到1986年,因为确信在社会学领域中,“没有任何理论在严密性、精确性和确定性上足够充分,以构造一个抽象概念和定律的范式……如果非要用这个概念,那么社会学充其量也不过处在前范式阶段”2,乔纳森·H.特纳也依旧采取的是我们所称的“学派归纳”方法,他将社会学领域的理论流派分为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互动理论以及结构理论。

经典社会学的历史贡献与局限

经典社会学的历史贡献与局限

周晓虹:经典社会学的历史贡献与局限●周晓虹内容提要:经典社会学是西方社会学的最初形态,它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儿,用吉登斯的话来说,是与“现代性”(modernity)共生的现象。

经典社会学的产生受到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双重影响,而它的断裂及由欧洲传统向美国传统的转变(所谓“经典社会学”向“现代社会学”的转变)则与两次世界大战休戚相关。

经典社会学不仅为一门新生的学科赢得了话语权利,而且为这一学科提供了延续至今的理论范式,对当时人类尤其是欧洲文明所遭遇的危机做出了出色的回应。

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经典社会学也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一方面,它的不同理论和理论家之间充满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它在论述社会变迁时又常常求助于某种单一的解释。

在18和19世纪的科学革命影响下形成的实证主义,既塑造了它的基本品质,又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到其健康发展。

( 燕南, )关键词:经典社会学/历史贡献/历史局限一在西方社会学160余年的历史发展中,被称作“经典”(Classic)的这段时期始自19世纪中叶,止于20世纪20年代左右。

具体说,止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在其他文献中,我们论述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诸种范式以及这个学科本身主要在欧洲的发展历程。

[1]这样一种表述,其实触及了经典社会学理论及那些至今在西方社会学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发生的时空问题。

具体说来,从时间上说,经典社会学理论及相关范式产生于1850年代到1920年代的70年间;从空间上说,欧洲是经典社会学主要的社会和知识土壤,而那时的美国只是它的影响波的最后一圈,或者用现代发展社会学的语言,它还处在社会学这个现代知识体系的边陲地带。

( 燕南, )上述时空限定,决定了这样一些事件对经典社会学的产生及其断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就是: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以及两次世界大战。

就社会学的出现而言,美国社会学家D.P.约翰逊提出,社会学的产生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社会变迁”;其二是这种变迁获得了来自知识界的有意关注,因为正是“急剧的社会变迁……有可能提高人们自觉地反复思考社会形式的程度”。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红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红

2020/11/14
现代社会心理学
阅读资料:20世纪初的两大 心理学派别——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是美 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但最 早将这一理论用于社会行为 研究的却是美国耶鲁大学的 社会学家多拉德和心理学家 米勒等人。他们先后运用行 为主义的基本理论对挫折和 侵犯的关系问题、社会模仿 现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这些研究在70年代以后到社 会学习理论的巨擘班杜拉手 上,终于成为一种较为流行 的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为当代社会心理学直接开辟了诸多研究领域: “现代社会心理学许多有关态度或劝说的研究是与亚里士 多德直接联系着的。亚里士多德将这些内容归入修辞学的
范畴”(威廉·S.萨哈金,1991:1)。他在《诗学》中提 出的“宣泄说”孕育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说”,并进 而影响到当代社会心理学对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他在 《尼考马可伦理学》中阐释的人类行为的交换论观点也称 得上是现代交换论的滥觞;而他关于社会和人性的学说则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现代社会心理学
2020/11/14
任课教师
周晓虹教授 翟学伟教授 朱虹副教授
现代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 的由来与发展
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 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4、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2020/11/14
现代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2020/11/14
现代社会心理学
孔德(1798-1857):社会学之父
孔德:科学是为了预见, 而预见是为了获取力量
实证的含义:(1)真 实的,与虚幻相反; (2)有用的而非无用 的;(3)肯定的而非 犹豫的;(4)精确的 而非模糊的;(5)肯 定的而非否定的。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笔记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笔记

《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周晓虹上海人民出版社导论:西方社会学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构架“人性与社会秩序”,尤其是这两者因现代性的出现而发生的剧烈变化,是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社会学的宏观与微观传统——研究重心放在人性还是社会秩序。

人们划分社会学理论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学派归纳”。

依据社会学家在阐释人性和社会秩序及相关问题时所持观点的相近性。

如: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等。

(2)“理想类型”。

如人文主义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实证主义社会学—解释性社会学。

(3)“理论范式”。

范式是存在于某一学科论域内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意向。

它可以用来界定什么应该被研究、什么问题应该被提出、如何对问题进行质疑,以及在解释我们获得的答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则。

范式是一科学领域内获得最广泛共识的单位,可以用其来区分不同的科学家共同体或亚共同体。

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基本上经历了前范式阶段—范式阶段—革命过渡阶段(出现异例,并出现对旧范式的挑战)—新范式占优阶段。

社会学是一门多重范式的科学。

图0—3,图0—5第一章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助产婆实证主义的社会观和研究方法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率先创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提出了将社会学建成一门实证科学的基本原则。

实证一词具有五方面的内涵:真实的而非虚幻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肯定的而非忧郁的,精确的而非模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通过实证主义建立了全新的社会观,认为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它是按照一定的自然法则进化发展的,因此社会的知识也必须通过自然科学所普遍使用的经验研究手段去获得。

个人或群体必经的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或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抽象阶段;科学的或实证的阶段。

当实证科学遇到生物学时,科学的方法论就开始发生了一个决定性的变化:科学不再是解析性的而基本上必然是综合性的了,这一变化奠定了社会学的历史统一观的基础。

社会秩序,或社会静力学的主题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众多部分构成的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它的每一部分都在为维持整体的稳定发挥自己的作用。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红-完整版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红-完整版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考虑内容:
1、社会心理学应以包括内隐过程和外部事件在内的人对社会刺激的全部反应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2、反映的主体不仅是生活于群体中的个人,而且包括由这些个人组成的大小不等的群体 3、个人或群体的反应受到各种社会、文化、人格及生物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总结: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 会刺激所作的反应。简言之,它研究人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
1、研究重点不同。心理学的传统强调个体因素,社会学的传统强调社会因素,而文化人类学的传统则强调文化因素。 2、研究内容不同。心理学的传统欲图通过他人对个体的影响来理解人的社会行为,社会学的传统欲图通过社会互动来理 解人的社会行为,而文化人类学的传统则欲图通过文化与人格间的相互影响来理解人的社会行为。在有关人类行为的解释上, 心理学传统凭借的是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的个人品质,社会学传统所凭借的是经由社会化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而文化人类学传 统所凭借的则是经由文化熏染而代代相传的基本人格结构或曰民族性格。 3、研究方法不同。心理学传统一直主张通过实验室的控制性实验来研究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传统则强调联系现实的社 会生活,用现代社会学的调查方法来研究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传统在借鉴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系列具体研究手段的基 础上,发展出了“跨文化现场研究方法”。
价值中立:可行与不可行
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在研究者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研究计划、研究选题时,无论是其使用的概念、
假设、理论,还是那些看来十分中立的实证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着某些不能证明的价值或文化假设。那种绝对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周晓鸿)第一章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周晓鸿)第一章
右图:非典时期的个人行 为
社会学家的观点:解释群体互动
社会学家G.麦考尔和J.西 蒙斯:社会心理学“关注于 社会互动的研究”,它所 强调的重点是各种“塑造 群体”的因素,如社会自 我与社会化;
尹恩·罗伯逊:“社会心理 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 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在我看来“人类行为主要 取决于人们所属的群体和 群体间的互动及影响”。
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3)
王康:“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 感情、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的学科”
孙晔、李沂等人的简化:“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 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 学。”
并列使用“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这两个概 念不仅简单明了,而且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将 心理视为内隐过程,行为视为外显过程的习惯。 但是,它容易给人造成这样的误解,似乎社会心 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两个独立存在的成份。而我们 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种从内隐
首先,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 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换言之,社 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 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
其次,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过程和外部表现过程 的“连续统”,也就是说它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 性。在这里,内在的体验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狭 义的心理过程)是外在的表现过程(狭义的行为过程) 的基础、潜在状态,或曰准备阶段。
中国学者观点的基本特征
尽管除吴江霖、时蓉华的 著述外,大多数学者都认 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该 包括群体和群体心理,但 他们对群体心理的论述是 不同于社会学家的社会心 理学的。如果说社会学家 的社会心理学关注的是群
与此相应,在上述著作 中,用来说明社会心理 现象的基本概念都与个 人特征或个人内在的人 格与心理倾向密切相关, 人格和自我、社会动机、 社会认知、社会判断、

2024年度社会心理学周晓虹课件

2024年度社会心理学周晓虹课件

2024/2/3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手段收集大量数据,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结论。
案例研究法
对个别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
7
02
社会认知
2024/2/3
8
社会认知的概念与特点
2024/2/3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群体、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 感知和理解过程。 社会认知的特点包括主观性、整体性、互动性、情境性 和动态性等。
2024/2/3
21
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社会态度的形成
受到遗传、环境、文化和社会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社会学习、模仿、认 同等机制逐渐形成。
社会态度的改变
可以通过说服、宣传、教育、奖惩等手段来改变个体的社会态度,其中认知失 调、社会比较、情感卷入等是影响态度改变的重要因素。
2024/2/3
22
社会态度的测量与评估
14
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后果
影响因素
社会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因素(如个性、价值观、能力等)、环境因素(如文化、社会制度、群 体氛围等)和情境因素(如时间、地点、事件等)。
行为后果
社会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包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对个人而言,社会行为可能影响其自我认知、情感状态 、人际关系等;对社会而言,社会行为可能影响社会秩序、文化传承、社会变迁等。同时,社会行为的后果也会 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选择和动机。
13
社会行为的动机与目的
2024/2/3
动机理论
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社会行为的内在原因,是社会行为产生 和持续的动力。动机理论包括需要层次理论、归因理论、期 望理论等。
目的性
社会行为总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即人们通过社会行为想要 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目标。不同的社会行为可能有不同的 目的,如追求个人利益、维护社会公正、实现自我价值等。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课件资料整理(第3章)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课件资料整理(第3章)

第三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2、社会心理学的观察法与实验法3、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法4、社会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法5、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重要概念:概念命题变量假设理论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实验室实验模拟实验现场实验典型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来看,对这一学科发生影响的一般方法论体系主要有三: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反实证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是在综合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论原则的条件下形成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技术和手段。

具体说,现代社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研究法和跨文化研究法等,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实验室实验。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术语⏹(1)概念。

•用来反映研究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我们常常通过将一组在某种程度上相似的现象,经过抽象和概括找出其共同属性并用词或词组表达出来,这个词或词组就是概念。

⏹(2)命题。

关于一个或数个概念相互关系的陈述。

•在社会心理学中,任何有关社会行为的描述、解释和预测至少需要一个命题。

我们用它来指那些可以观察到并可以检验的现象。

⏹(3)变量。

具有变动特点并可以进行量度的概念。

⏹(4)假设。

一个有待于检验或验证的命题。

它是研究者在检验或验证之前提出的对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关系的一种预测性陈述。

⏹(5)理论。

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定律。

观察法——参与观察。

这是观察者进入被观察者的社会环境或社会关系之中进行观察、收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这种观察状态下,由于研究者或是作为被观察群体的一员,或是作为被观察群体可以信赖的“外人”出现的,它减少了对所要观察对象的干扰,可以使被观察者作出比较自然的反应。

(根据参与的程度,参与观察分为完全参与观察与半参与观察。

)——非参与观察。

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

周晓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三个基本问题

周晓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三个基本问题

周晓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三个基本问题如果说人文学科(humanities)是以人类的精神产品为研究对象的话,那么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则是以人类群体及其行为为研究对象的。

作为“现代性”的产儿,社会科学自诞生的那天起,就欲图将自己打造成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实征“科学”,但事实上人类行为的主观与能动特征始终使其无法彻底摆脱人文主义的纠缠,成为一门纯粹的实证科学。

我们可以通过对科学范式、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以及价值中立这涉及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三大问题的讨论,来理解社会科学的学科地位和基本性质。

丨一、科学范式:理论是如何左右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这一概念的创用者是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

按照库恩的观点,科学不是按照进化的方式发展的,换句话说它不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一个量变过程,而是通过一系列革命的方式实现的质变过程。

这一质变过程涉及到不同范式间的转换,即“一个共同体成员(也可以说是一个科学家共同体)所共享的信仰、价值观、技术等等的集合”的转换。

从这样的视角来看,发生在20个世纪初的那场“物理学革命”,不过就是一种范式(爱因斯坦的物理学)代替了先前流行的另一种范式(牛顿物理学)而已。

1970年,系统表达库恩上述思想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后,对自然科学乃至整个科学的发展历史的解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仅仅5年后,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瑞泽尔就借用这套思想写成《社会学———一门多范式的科学》一书,用以解释社会学及其思想的继替与发展。

瑞泽尔的创造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其一,在库恩那里,相互竞争和对立的范式是不可通约的,或者说,“只有承认牛顿的理论是错误的,爱因斯坦的理论才能被接受”,但瑞泽尔没有坚持库恩提倡的这种范式间的非此即彼性,在他看来在社会科学的不同范式之间有着更为鲜明的继承性或包容性;其二,为了使范式的概念能够在社会科学中获得更为灵活的使用,瑞泽尔提出可以在三种意义上使用“范式”的概念:(1)可以用来区分科学家共同体或干脆用来区分不同的学科,如物理学和化学,或社会学和心理学就是两种不同的范式;(2)可以用来区分某一学科领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如18世纪时的物理学和20世纪初期的物理学,或经典、现代和后现代三个时期的社会学;(3)还可以用来区分同一时期、同一领域内的亚科学家共同体,如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在1930年代的同一个时期就有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和霍妮等不同范式。

理想类型与经典社会学的分析范式_周晓虹

理想类型与经典社会学的分析范式_周晓虹

理想类型与经典社会学的分析范式周晓虹内容提要 经典社会学产生于欧洲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这一背景决定了主要的经典社会学家都以类似韦伯的理想类型的方法,对社会形态作两分式的分类。

作者认为,这一特点形成了经典社会学家研究社会的基本分析范式。

这种分析范式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的基本主题,又孕育了它的先天不足。

关键词 理想类型 经典社会学 分析范式 在有关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方面,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说法是吉登斯提出的。

他在一系列著作中,鼓吹社会学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儿,或者说社会学是与“现代性”(modernity)共生的现象,其目的就在研究现代性及其后果①。

尽管这种说法的流行是最近20~30年间的事,但我们如果审视经典社会学的历史,就能够发现在19世纪,那些被称之为“社会学先驱”的思想家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比其他人更为敏锐地意识到了一个与传统社会迥然不同的全新社会形态的到来。

比如,圣西门就首先创用了今天已经十分流行的“工业社会”的概念②;而其他经典社会学家,也大多将“断裂”前后的社会形态分为名称各异的两种类型。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曼恩那里被称之为“身份社会—契约社会”,在斯宾塞那里为“尚武社会—工业社会”,在马克思那里为“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滕尼斯那里为“社区—社会”,在托克维尔那里为“贵族制—民主制”,在迪尔凯姆那里为“机械团结—有机团结”,在韦伯那里为“宗法传统经济—理性资本主义经济”,在库利那里为“首属群体—次属群体”,在索罗金那里为“亲密关系—契约关系”……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还是有许多社会学家仍在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将社会作类似的类型学划分:如雷德菲尔德的“乡民社会—市民社会”,贝克尔的“神圣社会—世俗社会”,以及费孝通的“礼俗社会—法理社会”。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社会学是现代性出现的结果之一,那么上述经典社会学家对社会形态的两分概念的提出,就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最初探讨,因为它最早触及了社会形态的这种“断裂”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类型与经典社会学的分析范式周晓虹内容提要 经典社会学产生于欧洲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这一背景决定了主要的经典社会学家都以类似韦伯的理想类型的方法,对社会形态作两分式的分类。

作者认为,这一特点形成了经典社会学家研究社会的基本分析范式。

这种分析范式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的基本主题,又孕育了它的先天不足。

关键词 理想类型 经典社会学 分析范式 在有关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方面,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说法是吉登斯提出的。

他在一系列著作中,鼓吹社会学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儿,或者说社会学是与“现代性”(modernity)共生的现象,其目的就在研究现代性及其后果①。

尽管这种说法的流行是最近20~30年间的事,但我们如果审视经典社会学的历史,就能够发现在19世纪,那些被称之为“社会学先驱”的思想家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比其他人更为敏锐地意识到了一个与传统社会迥然不同的全新社会形态的到来。

比如,圣西门就首先创用了今天已经十分流行的“工业社会”的概念②;而其他经典社会学家,也大多将“断裂”前后的社会形态分为名称各异的两种类型。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曼恩那里被称之为“身份社会—契约社会”,在斯宾塞那里为“尚武社会—工业社会”,在马克思那里为“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滕尼斯那里为“社区—社会”,在托克维尔那里为“贵族制—民主制”,在迪尔凯姆那里为“机械团结—有机团结”,在韦伯那里为“宗法传统经济—理性资本主义经济”,在库利那里为“首属群体—次属群体”,在索罗金那里为“亲密关系—契约关系”……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还是有许多社会学家仍在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将社会作类似的类型学划分:如雷德菲尔德的“乡民社会—市民社会”,贝克尔的“神圣社会—世俗社会”,以及费孝通的“礼俗社会—法理社会”。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社会学是现代性出现的结果之一,那么上述经典社会学家对社会形态的两分概念的提出,就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最初探讨,因为它最早触及了社会形态的这种“断裂”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如上所述,尽管不同的社会学家对社会形态的探讨使用的概念不同,但我们都能够发见其中蕴含有类似韦伯的“理想类型”的分析范式。

为此,我们首先从韦伯的“理想类型”入手,再讨论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社会的分析范式,及其对社会学发展的影响。

一理想类型(ideal types)是韦伯为了克服德国人文主义和历史学派过度个体化和特殊化倾向而提出的一种概念工具。

“理想类型”的概念最初出现于韦伯1904年发表的“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的`客观性'”一文中,以后他又在包括《经济与社会》在内的诸多著述中进一步讨论过这一概念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一般说来,在韦伯那里,“理想类型”的概念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1)理想类型是研究者思维的一种主观建构,因此,它既源于现实社会,又不等同于现实社会。

“ideal types”既可以被译成“理想类型”,也可以被译成“理念类型”。

这两种译法实际上正好揭示了这一概念的两个面向:其一,这种类型存在于人的观念中而不是现实中,因此它是一种理念;其二,这种类型所以能够称之为“理想的”,是因为它代表的某种或某类现象是接近于典型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典型,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只能与之近似,不会同其完全一致。

所以,韦伯强调,“就其概念的纯洁性来说,这种精神建构不可能通过经验在现实世界的任何地方发现。

它是一种`乌托邦'(utopia)”③。

(2)理想类型尽管是一种主观建构,但并不是凭空虚构的,它是以理论结构的形式表示的一种“时代兴趣”④,因此它也就体现着某个时代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在逻辑和规则。

“这种理想的类型化的概念将有助于发展我们在研究中的推论技巧:它不是`假设',但能够为假设的建构提供指导;它不是现实的一种描述,但却欲图为这种描述提供一种明确的表达手段。

”⑤(3)理想类型在一定程度上是抽象的,但它并没有概括也不欲图概括现实事物的所有特征,它只是为了研究的目的单向侧重概括了事物的一组或某种特征。

用韦伯的话来说,“一种理想类型是通过单向(one-sided)突出事物的一点或几点,通过对大量弥散的、孤立的、时隐时现的具体的个别现象的综合形成的……”⑥。

正惟其如此,理想类型为比较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具有共性的现象提供了可能。

(4)理想类型的概念也充分体现了韦伯对价值的看法。

一方面,他并没有无视行动者的价值观,比如,在有关政治社会学的论述中,他划分出了有关权威的三种“理想类型”;但另一方面,他鲜明地强调,“我们所谓的理想类型……和价值判断没有任何关系,除了纯逻辑上的完善外,它与任何形式的完美毫不相干。

”⑦换句话说,理想类型就价值而言是中立的。

(5)最后,如阿隆所说,韦伯的“理想类型是与社会和现代科学的特点,即理性化的过程,联系在一起的。

种种理想类型的建立,表明各门学科都在努力寻找物质的内在合理性,并以某种半成型的物质为基础建立这种合理性,使物质为人们所理解。

”⑧尽管韦伯的理想类型非常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但是大多数社会学家都承认,这是他广为人知的对当代社会学的贡献之一。

⑨确实,理想类型的提出不仅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内在的逻辑结构,使得人们对不同社会现象的比较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它大大缓和了实证主义提倡的普遍化的思维方式和历史主义信奉的特殊化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这一解决途径在当时缩小了历史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分歧,而现在则为实证主义社会学和人文主义社会学的共存提供了某种可能。

韦伯不仅提出了理想类型的概念,他在自己的研究中也提出了各种类型的“理想类型”,如“新教伦理”、“中世纪经济”、“科层制”以及“感召权威”、“传统权威”和“法理权威”等。

单就有关社会类型的议题而言,韦伯一样使用了理想类型的分类方法。

有时,韦伯借用我们后面将要仔细论及的滕尼斯的“社区”(共同体)和“社会”概念代表两种不同的社会类型;但在多数情况下,韦伯还是使用自己的“宗法传统经济”和“理性资本主义经济”来标示两种不同的社会类型。

无论韦伯使用的具体概念类型是什么,他对两种不同社会类型的比较都借用了“理性化”作为两者间的分野。

在《经济与社会》中,韦伯明确写道:“不论在个别情况下,一般情况下,还是在某种理想类型中,如果社会行动是以团结感为基础的(这是参与者的情感或传统连接的结果),社会关系就会社会化。

另一方面,社会关系的社会化则是利益一致和权衡的结果,它是由理性的价值判断和便利因素决定的。

”⑩纵观韦伯一生的研究能够发见,他通过对宗教、法律、政治、城市化、音乐和艺术的研究,尤其是通过对科层制度和理性化进程的分析,论述了封建宗法经济被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取得的必然性,而这一历史就是西方文明的近代发展史。

二尽管韦伯的“理想类型”概念出现于1904年,但在此之前就有许多经典大师尝试着以类似的概念分析框架来描述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间的差理想类型与经典社会学的分析范式异。

从这种意义上说,韦伯的理想类型表现出的不过是当时社会理论领域流行的一种分析范式。

最早以两分式的理想类型方式分析社会进程的学者,是英国19世纪的法学家亨利·萨姆纳·曼恩(1822~1888年)。

1885年,在《自然法》一书中,曼恩提出了他的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进步社会的运动在某个方面是始终如一的。

通过这一运动过程,对家庭依赖的逐步解除和个人责任的不断增长将社会作出区分。

作为民法研究的一个单位,个人稳步地替代了家庭。

这种进步已经以不同的速率实现……正是契约,从一个历史的终点起步,从所有的个人关系都归结为家庭关系的这样一种社会状况起步,我们似乎已经稳步地迈向所有这些关系都产生于个人间自由协商的社会秩序的阶段。

……我们可以说,迄今为止进步社会的运动都是从身份迈向契约的运动。

”1我们开篇已经表明,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或者说在“现代性”出现的转折阶段,社会科学历史上,通过建立自己的两分法的理想类型来分析社会、标明新社会性质的大有人在。

限于篇幅,我们这里只着重论述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和迪尔凯姆的“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两对理想类型。

这种选择性论述的基础不仅在于他们提出的理想类型的影响,更在于它们相互间的差异向我们提供了进行比较的可能。

1887年,滕尼斯在同名著作中提出了Gemein-schaft和Gesellschaft这样一对概念。

尽管英语世界现在通常将其译为“Community”和“Society”,但大多数人还是承认:“滕尼斯社会学的那两个关键概念,尚处在未翻译的状态,因为将它们翻译成`Community'和`Society'仍然带有模糊不定的意味”12;在汉语世界,最早吴文藻主张译成“自然社会”与“人为社会”;后来有人译成“公社与社会”、“共同体与社会”、“共同体与联合体”,更多的人则根据英文的译法译成“社区与社会”。

值得注意的是,那个最先将英文“Community”成功地翻译成“社区”的费孝通,在这里却没有遵循英语世界的译法。

他将这对概念,传神地译为“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13无论这对理想类型应该如何翻译,滕尼斯和曼恩一样,希望能够用社区—社会这样一对概念,来描述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类共同生活,或者说建立一种从社区到社会的以变迁为主题的社会学。

按滕尼斯的观点:“所有亲密的、私人的和排他性的生活,就像我们揭示的那样,可以被理解成社区中的生活。

社会的生活是公共的,它是世界本身。

”14具体说来,社区是在情感、依恋等自然感情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联系密切的有机群体,在滕尼斯那里社区的主要形式包括“(1)亲属关系;(2)邻里;(3)友谊关系”等等;而社会则是建立在外在的、利益合理基础上的机械组合的群体。

在具体论述社区和社会的这些特征及相互间的区别之前,滕尼斯就写道:“社区是古老的;社会,无论其名称,还是其现象本身都是崭新的。

……对乡村生活的所有称颂都表明,社区在那里是强大的,更富于活力的;它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持久和真实的形式。

与社区相对应,社会是短暂的、表面化的。

据此,社区应该被理解成一种活生生的有机体,而社会则是一种机械的聚合,是一种人造物。

”15从这样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滕尼斯意识到了人类社会从社区发展到社会的必然性,但对这个无法忘怀家乡的田园生活的社会学家来说,更真实可感也更富有人情味的,仍然是那个Gemeinschaft。

滕尼斯的社区—社会的理想类型有这样三种基本的特征:(1)社区—社会的理想类型在性质上具有历史哲学的特征,它欲图揭示欧洲社会在资本主义影响下发生的一系列变迁过程;(2)社区—社会的理想类型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它触及到资本主义社会中某种社会价值的不可避免的坍塌,并且欲图证明缺乏社区精神就无法维系任何社会关系;(3)社区—社会理想类型又具有理论的性质,“因为它欲图为分析社会生活的所有现象提供一种普遍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