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 古诗三首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借助诗题初步感知三首诗的写作内容,理解诗中风光的位置。
2.通过圈画感受?望洞庭?一诗中所描绘的风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借助资料展开想象,感受古诗意境。
3.在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欣赏中,丰富认知,积累背诵?望洞庭?。
【教学重点】通过圈画感受?望洞庭?一诗中所描绘的风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借助资料展开想象,感受古诗意境。
【教学过程】一、找位置初识三首诗1.出示诗题,从“望〞联想积累。
学生结合自己的联想积累背诵。
2.再读诗题,说说这三首诗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的风光。
学生汇报:天门山、西湖、洞庭湖。
3.借助注释和生活积累,在地图上找寻风光的位置。
学生在地图上寻找位置:天门山—安徽,西湖—杭州,洞庭湖—湖南。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本课选编的三首古诗题目出发,一方面借助诗题中的关键字联络学生的古诗积累,浸透分类积累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地图上寻找诗题中洞庭湖和西湖的位置,从单元首篇课文的学习中建立“祖国山河〞的概念,为本单元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奠定根底。
】二、圈画走进洞庭湖导语:顺着长江自西向东的走向,我们先来到洞庭湖。
1.读古诗,注意音准和节奏。
学生读故事,注意字音读准,感受七言诗的节奏。
2.指名读,借助注释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学生说大意:注释中的洞庭和君山,可以很好地帮助理解后两行诗的意思。
3.默读圈画走进洞庭湖。
〔1〕第一次圈画景物。
①学生读古诗,圈画景物:湖光、秋月、潭面、山水、白银盘、青螺。
②引导从“潭〞的水很深联想旧知,积累?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有感情朗读。
补充洞庭湖的资料:古人号称八百里洞庭,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五湖之首,是中国最大的通江湖泊。
〔2〕第二次圈画色彩。
在这秋月之下的洞庭你可看到了画面上的色彩?①学生读古诗,圈画色彩:翠、白、银、青。
②按照色系,学生给这四个表示颜色的字进展分类:翠和青、白和银。
③联络诗句和注释理解“白银盘〞和“青螺〞。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 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教学目标:1、我会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我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洞庭》。
3、我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
重点: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知识链接:难点:体会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
资料链接;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
文学成就: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陋室铭》《酬乐天席上见赠》等。
《望洞庭》这首诗是刘禹锡所作。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
故名为“望洞庭”。
预习任务:1、知识回顾:以前学过哪些写秋景的古诗?2、释题,简介背景。
3、学会重点生字词。
能正确读写。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结合插图,根据注解逐句说说诗意。
5、吟读,体会诗人的描写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1、释题,简介背景。
从诗题《望洞庭》我们知道了什么?2、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3、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4、合作交流,试解释古诗意思。
5、感悟诗人情感:(1)诗图结合,说说诗人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景色?(2)讨论一下诗人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景物的?(2)诗人用了哪些方法写洞庭湖的山和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6、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吟读,体会诗人的描写方法。
说说从哪些可以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堂检测1、比一比,再组词。
未()摇()庭()末()遥()挺()2、我会给多音字组词。
相xiàng ()xiāng ()和huó( ) hú() hè()hé(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案)2023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畅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义;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诗的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感知古诗的韵律美,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内容1. 《望天门山》:介绍诗人背景,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全诗。
2. 《望洞庭》:介绍诗人背景,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
2. 难点: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诗的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朗读示范;黑板,用于板书。
2. 学具:学生需准备笔和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和自己的感悟。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门山和洞庭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主题。
2. 新授: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重点字词。
3.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教师总结两首诗的主题和意境,强调学习古诗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诗人:李白- 诗意:描述天门山的壮丽景色- 重点字词: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日边来- 《望洞庭》- 诗人:刘禹锡- 诗意:描绘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重点字词: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作业设计1. 背诵作业:背诵两首古诗。
2. 写作作业: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写一篇描述其意境的短文。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庭、潭”等5个生字,会写“镜、未”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洞庭》这首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洞庭湖的宁静优美,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4.学习古诗的赏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悟古诗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略洞庭湖的独特之美。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赏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洞庭湖的景色。
谈话导入: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诗人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起领略洞庭湖的美丽风光。
板书课题:望洞庭。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读诗,检查朗读情况。
3.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理解“和”的意思,感受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的和谐之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体会“镜未磨”的比喻,想象洞庭湖湖面平静如未打磨的镜子的景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感受其生动形象的比喻。
4.赏析古诗,体会意境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
从景色描写中体会洞庭湖的宁静、优美。
探讨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的巧妙运用等。
5.诵读古诗,感悟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配乐读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6.拓展延伸介绍其他描写洞庭湖的诗词,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让学生对比欣赏。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洞庭湖的景色,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望洞庭》这首古诗,欣赏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望洞庭》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望洞庭》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望洞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望洞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望洞庭》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与总结
今天,我上了一节关于《望洞庭》的语文课,现在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教学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觉得我在课堂上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提问、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等,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诗文解析时,我通过对比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使他们对诗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写作练习中,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诗歌作品。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望洞庭》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望洞庭》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文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望洞庭》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望洞庭》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望洞庭》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望洞庭》教学目标和《望洞庭》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望洞庭》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教室、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文具等。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饮、初”等8个字。
2.想象《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描绘的景色。
课题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育人目标:感受诗歌的特点,热爱祖国山河美景。
教学重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策略
直观式教学、情境式教学。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庭”字,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1)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引导学生从古诗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体会等不同方面谈收获。
3.总结引领。
设计意图:学生字教学中分类指导有代表性的字,一字带多字是高效写字教学的策略,重点范写“银、磨”,是因为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两个字不容易写好,也容易写错,这是关注学情使然。
板书设计
17古诗三首
作业设计
书写本课课后生字歌3遍并组词。
教学反思
4.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研究《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义。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研究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练习背诵古诗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断)楚江(开)碧水(回)青山(出)孤帆(来)红日第二课时:研究《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在总结回顾阶段,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节课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计划在课后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美丽的自然景色?”比如,放学路上的夕阳、家乡的河流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望天门山》一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句解析:山红、水尽、天际、孤帆、日边等意象的描绘。
五、教学反思
在完成《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一些思考。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意识到在导入新课阶段,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有效的。当他们能够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时,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然而,如何让这种兴趣持续下去,是我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2.教学难点
-对古诗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如《望天门山》中的“天际”、《望洞庭》中的“潭面”,这些意象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难以形成具体形象。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 古诗三首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生字“庭”、“潭”、“螺”。
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词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洞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望洞庭》,并能正确默写。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的画面。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含义,学生能想象出诗中描写的洞庭月夜的优美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学情分析在学习了《独坐敬亭山》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因此,学习《望洞庭》这首诗,主要通过学生诵读及感受诗中描写的画面来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诗人和洞庭湖的资料、PPT课件、诗文朗诵视频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孩子们,我相信大家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我来考考大家。
请认真观察我出示的图片来猜出诗文,看谁有一双火眼金睛。
(显示图片,学生来猜。
分别是《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天门山》)2、我国山河如画、景色秀丽。
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们都爱用自己的笔墨来赞颂自然美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望洞庭》。
3、在学诗之前,大家先来回顾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生答)学习古诗的方法是(1)知作者(2)解诗题(3)读诗文(4)明诗意(5)入诗境(6)悟诗情二、知作者、解诗题1、通过课前预习,谁来介绍一下诗人刘禹锡?(指名回答,师适当补充。
)2、板书课题,生齐读,指名理解题意。
(望洞庭:望着洞庭山)3、学生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三、读诗文、明诗意1、播放诗文诵读,学生画出节奏。
2、学生集体诵读,再指名读。
(教师及时点评并示范)3、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主理解诗意。
自由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4、全班交流解诗意A、“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
17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从心底发出感叹——(课件出示单元篇章页)生读:祖国,我爱你。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1.诵读古诗,欣赏美景。
师:诗人们也喜欢用他们的妙笔描绘祖国的河山,让我们一起读诗,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吧!课件出示下列诗句,引导感受诗句描绘的祖国山河之美。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引入新课。
师:诗句中蕴含着诗人对美好河山的热爱,想象着画面诵读诗句,这样美景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想象着画面,跟随三位诗人欣赏他们笔下的壮美山河。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设计意图】通过对篇章页的朗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初步了解,使学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3.现在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板书诗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Ⅱ学习《望天门山》,感悟磅礴之美1.了解诗人,读懂诗题。
(1)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借助资料了解李白。
(2)齐读诗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借助注释初步了解天门山。
(3)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诗题的意思。
干什么——望:看;地点——天门山、长江上;谁——李白,乘船顺着长江东下。
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
三上《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 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望洞庭》教学目标1.会写左窄右宽的生字“遥、磨”等9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望天门山》《望洞庭》。
教学重难点借助关键词语,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PPT、作业设计教学过程一、单元导读,初读指导明节奏。
1.出示人文主题与单元语文要素。
人文主题——祖国,我爱你。
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词语,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围绕一个意思写。
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第六单元,进入古诗学习,感受祖国壮美山河。
出示整组古诗(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提出这节课学习《望天门山》《望洞庭》。
2. 多种形式认读生词。
中断楚江至于孤帆洞庭镜未磨白银盘铜镜未来3.指名朗读第《望天门山》《望洞庭》。
4.按照划出的四三节奏朗读古诗(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5.引导学生拍手读,强调句末拖音。
6.指导写字“遥”“磨”。
(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读开启新的单元学习,在单元语文要素的指引下,有方向、有目的的进行学习。
中年段识字写字还需要着重指导一二,古诗朗读有明确的指导,学生会朗读得更有趣、更到位。
)二、读懂诗题,整体感知山与水。
1.出示《望天门山》《望洞庭》指导学生解诗题。
2.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特点?(1)教师指名交流。
都是写景。
追问:两首古诗分别写了哪两个地方的景呢?都是唐朝诗人。
都是大文豪写的。
追问:李白被称为——“诗仙”刘禹锡被称为——“诗豪”。
题目中有“望”,理解诗题换词理解“望”——“看”。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解释;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绘画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秋夜的宁静美景,通过对月亮、湖面、山色等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句的解读、生字词的学习、诗歌背景的介绍以及诗歌意境的体会。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掌握生字词。
2. 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正确理解并解释一些较为复杂的诗句;将古诗的学习与现代生活相联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望洞庭》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黑板,用于板书。
2. 学具:学生自备笔和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诵读:教师带领学生诵读《望洞庭》,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
3. 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5. 绘画:鼓励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板书设计- 诗歌《望洞庭》- 诗人:刘禹锡- 重点词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山水翠、白银盘、青螺- 诗句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突出意境和情感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望洞庭》。
2. 解释: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含义。
3. 写作:写一段关于洞庭湖美景的短文,不少于100字。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湖光”、“秋月”等。
-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教具,增强对诗中描绘景象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4.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 《望洞庭》古诗插图或视频。
- 诗歌解析资料。
2. 学具:- 学生自备诗歌抄写本。
- 学生自备彩笔、画纸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3.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5.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推荐】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目的1.会写生字。
能正确读写“潭面、磨拭,青螺”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3.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 积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从中感悟作者热爱祖国壮丽河山,赞美自然之情,领悟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1,读懂诗词大意,体会作者感情。
2,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今天天气非常好,大家想不想出去玩呢?大家想去哪里玩呢?(点两个同学说说)怎么办呢?你们想去的地方都不一样,要不你们跟老师去一个地方玩,好吗?下面请欣赏图片,看看我们去玩的地方,风景怎么样?2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3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介绍洞庭湖。
4引出课题。
教师: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湖的美诗佳句。
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副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
听,他还在吟诵呢!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 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检查自学效果。
正音:洞(dong)潭(tan)螺(luo)磨(mo)3 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那些字或词,说一说。
4 教学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
学生交流: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诗句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的非常和谐(2)出示:潭面无风镜未磨。
学生交流:潭面: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教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潭面”比做没有磨拭过的铜镜)5,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
(2)配乐读。
(3)配乐齐读。
6,教学第二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齐读诗句(1)交流读懂了什么。
遥望:远望。
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有一段距离,呼应了题目:望洞庭。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第【1】篇〗望洞庭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我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4.教学重、难点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
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
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字迹不工整、规范,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字词和句子。
2. 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讲解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字词和句子。
2.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讲解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学习新课: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洞庭湖的美景;最后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3.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 总结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等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小组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他们互相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3.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通过表演深入感受课文内容,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4. 阅读指导:教授学生阅读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内容。
5. 作业布置与评价: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布置相关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6. 德育渗透: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7.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如阅读相关书籍、搜索相关资料等,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8.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创新教案】《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想】独立学习文中的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会默写。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鼓励学生回忆交流积累的苏轼的诗,指名多人背诵。
2.课件出示苏轼的几首诗,学生阅读积累。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了解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4.谈话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古诗,识字解词。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文中的生字,试着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标出自己学不会的地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2)检查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评议,多媒体课件出示:①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②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空蒙:迷茫的样子。
④亦:也。
⑤奇:奇妙。
⑥西子:指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⑦欲:想要。
⑧淡妆浓抹: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
⑨相宜:合适。
⑩总相宜:都非常合适。
三、理解大意,质疑解难。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诗的大意,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想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是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都非常合适。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17 古诗三首《望洞庭》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课时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学习重难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作用。
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利用。
教学辅助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激趣导入,了解洞庭湖激趣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2.了解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映,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学习任务二:朗读古诗,自主学习生字生词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学习生字:庭、未、磨、盘3.交流识字技巧。
比一比:未——末盘——盆多音字:磨4.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辨析生字结构,并给生字组词。
磨,半包围结构,广字旁。
书写时要注意:“广”的点居中,两个“木"左小右大,与“石”对正。
“石"的撇从竖中线起笔,“口”稍扁。
遥,半包围结构,走之旁。
书写时要注意:“缶"两横与竖折黄子健的距离要均匀,第二横最长,在横中线上。
走之的捺要舒展,托住被包住的部分。
“镜”右部中间是“日"不是“口”,“未"上横短下横长。
学习任务三: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朗读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了解作者。
(1)自由诵读。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古诗三首
望洞庭
【教材分析】
《望洞庭》这首古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从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山色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宽广豁达的胸怀。
编排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设计理念】
古诗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一次审美旅行。
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师生共同对古诗文字、音乐、绘画的赏析,锤炼学生的艺术思维。
在声情并茂的描述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引导孩子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古诗的神韵,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并能背诵古诗。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游戏激趣。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有很多美景都被记录在古诗里面。
大家看--(播放四幅图片)
2.现在,老师想请你们来玩个小游戏,看图猜古诗。
有没有信心?(出示三幅图片)
3.同学们真棒!刚才这些诗的景色都很美,今天老师也想给你们介绍一个美丽的地方——位于湖南省北部的洞庭湖。
(出示地图)
4.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的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洞庭湖附近,看到了美景,诗兴大发,就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你们知道是哪一首诗吗?——《望洞庭》。
4.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释义“望”,并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语。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听录音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三、精读感悟,想象意境
1.探究交流:“湖光秋月两相和”
(1)感受“和”一-和谐、协调。
(2)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3)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
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4)“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
(5)指名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这么美的画面,你想到了哪些四字词语?
(7)开火车读“湖光秋月两相和”。
2. 探究交流:“潭面无风镜末磨”
(1)感受“镜末磨(未:没有)
(2)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3)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是在夜晚时观察洞庭湖的,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指导语气朗读。
(读出“宁静”的感觉)
3.探究交流: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2)指名读,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说感受。
(3)指名说诗句意思。
(4)指导朗读。
4.欣赏图片,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品读悟情,回顾总结
1.齐读古诗,引导体会《望洞庭》所表达的诗人情感。
2.开展诗歌朗诵会,小组合作朗读。
3.随堂练习
选一选。
1.诗题为《望洞庭》,是()时候望洞庭的?
A.早晨B.中午C.夜晚
2.诗中“遥望洞庭山水翠”中“翠”的意思是()
A.翠鸟,鸟名B.绿色的硬玉,翡翠C.绿二、填一填。
《望洞庭》这首诗中,“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的“白银盘”指的是(),“青螺”指的是()。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山水的()之情,对大自然的()之情。
五、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题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六、作业布置。
1.必做
(1)有感情地背诵《望洞庭》。
(2)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选做
(1)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2)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月和宁静潭面镜未磨
山水翠白银盘、青螺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