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二胡艺术发展主要贡献论文
刘天华二胡作品的艺术生命力
[ ] [ ] ・ ・ 平 著 焦 东建 / 茉 莉 译。 音 乐演 奏 艺 术 》 人 2 俄 根 莫 齐 董 《 . 民音 乐出版 社 [ ] 魏 育 茹 . 阮 、柳 琴演 奏 曲集 》安 徽 文 艺 出版社 , 0 3 3 《 . 20 .
( 北京师范 大学艺术与 传媒 学院 )
投稿 热线 :1 1 4 6 \1 5 l 8 j 7 1 0 1 8 8l 2 9 3 45 9
q q:5 0 4 4 \E a 】 w 一 91 @a c r 4 6 8 5 m i :1 k 9 9 3 Ia. o n n
刘天华二胡作品的艺术生命力
■ 曾艳萍
刻的思想 内容 ,他 的每首作品里无不充满 了对 国家 的忧虑,对 生活的 热爱 ,对 前途 的 向往 ,对 光明的追求 。 新颖 的形式:二胡这件 乐器 已流传 了上千年 ,但 一直处于为其 他乐种合奏及 为戏 曲伴奏的附属地位 ,在刘天华之前 ,没有人为它专 门创作作品,悉数千年流传的古 曲,没有 二胡作 品,多少为我们留下 了无尽 的遗憾 。刘天华对于二胡艺术 形成 的贡献在于 ,不论对 于二胡 的各方面都赋予了新的新式 ,首先对二胡乐器 的改革 ,传统的二胡琴
所 说“ 及 胡 琴 这乐 器 ,从前 国乐 盛行 时 论 代, 以其为胡乐,都鄙视之 ;今 人误 以为国 乐 ,一般鄙视 国乐者 ,亦连累及之,这实乃
独特 的创 新 :二十世 纪初是 中西文化 交流 的初期 ,刘天华先生 自幼受到民问音乐
文 化 的熏 陶 ,在 常 州 中学 任 教 师 期 间 ,又 对
具 个 性 的魅 力 所 在 。
手法, 以及 泛音 与空弦音 的巧妙 结合 ,使 乐 曲的意境更为清 妙深邃。所有 这些 独特 的作 曲方法无疑使刘天华先生的二胡作品具有划 时代 的特殊意义 。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及其作品分析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及其作品分析作者:蔡潇一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03期【摘要】本文论述了刘天华的创作领域及其艺术贡献。
通过对他的部分作品《病中吟》、《光明行》、《烛影摇红》等的分析,认为刘天华先生对民族音乐有着卓越的贡献,他创作了一批崭新的独奏曲;刘天华的二胡作品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把西洋一些乐器的技法也糅杂其中,在中西乐器的融合中开辟了新的道路,使二胡的表现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艺术;贡献;作品分析一、刘天华的创作领域及其艺术贡献1、刘天华的创作领域刘天华的一生,创作了三首琵琶曲和十首二胡曲。
后人习惯将他的音乐归为新文人音乐。
十首二胡曲即《光明行》、《独弦操》、《空山鸟语》、《良宵》、《除夜小唱》、《病中吟》(又名《安适》)、《月夜》、《悲歌》、《闲居吟》、《苦闷之讴》(又名《苦中乐》)。
刘天华先生学习了琵琶、古琴、二胡、小提琴以及西洋铜管乐器,还搜集整理了京剧、民间锣鼓、昆曲、佛曲和丝竹音乐等。
他的作品主要是从我国民间音乐、西洋音乐、传统音乐这三方面入手的。
经过广泛深入的学习,创造性的构成了优美浓郁的民族音乐语言,这些在他的作品中充分地得到了体现。
2、刘天华的艺术贡献1922年,27岁的刘天华被北京大学传习所、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北平艺专音乐系受聘教授二胡和琵琶。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光明行》、《良宵》等十首二胡曲。
在近代音乐史上,第一个把民族器乐列入我国高等音乐院校课程的就是刘天华,他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
同时,他也是我国用近代记谱法收集整理民间音乐最早的人,《梅兰芳曲谱》就是经他听写编辑而成的。
刘天华先生用了毕生精力,把教学、创作、学习、研究四个方面结合起来,为二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跨时代的贡献,这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的。
二、作品分析1、乐曲《病中吟》《病中吟》又名《安适》、《胡适》,此曲是刘天华先生的处女作,据刘先生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说:“《病中吟》不是生病的意思,而是心中苦闷如病。
论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论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刘天华是中国二胡界的巨匠之一,他对于二胡艺术的贡献不仅在于技艺的精湛,更在于他对于二胡音乐的创新和推广。
首先,刘天华对二胡技艺的精进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他从小便开始学习二胡,并在师父的指导下苦练技艺。
在他的努力下,他不仅能够演奏各种难度的曲目,而且在技艺上也有了极大的突破。
他开始将二胡演奏和声乐结合,用二胡模拟人声,从而创造出了全新的表现力。
他的演奏还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柔美,音色细腻,清晰明了,表现力强烈。
这可以说是刘天华在技艺上的巨大贡献,他将二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次,在创新方面,刘天华对中国二胡音乐的发展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他的音乐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元素,同时也借鉴了西方的音乐元素,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
他的音乐不仅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度和精髓,更融合了多种风格,如民谣、爵士乐等,同时,他还大胆尝试将东西方音乐的元素融合起来,并且以二胡为主角演绎,让外国观众叹为观止,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他还尝试在多种音乐形式中加入二胡的演奏,包括管弦乐和合唱,从而让二胡这种传统乐器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为二胡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刘天华对二胡的推广也是不言而喻的。
他的音乐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更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他多次出访海外,为中国文化和二胡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在国内举办了一系列的音乐会和公开课,向人们介绍了二胡的魅力,向年轻音乐爱好者传授技艺和心得,激励更多人参与到二胡的学习和推广中来。
纵观整个二胡艺术界,刘天华的贡献可谓卓越。
他在技艺上的精进、音乐的创新和推广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推动了中国二胡音乐的发展和国际化推广。
他的成就和精神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标杆,展示了中国文化和二胡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浅谈刘天华在二胡音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
弦 很 少是 固 定 的
。
刘 天 华 借 鉴 了 小 提 琴 演奏 的 经 验 将 二 胡 的琴 弦 的 音高 固 定 下 来 规 定 内 弦 为 O 外 弦 为 A 使二 胡 的 音高 和 调 性 得 以 统 一 并改革 了 二 胡 琴 筒 结构 由原 来 的 圆 形 改 为 六 免
,
ō
摘 要
,
音乐 表 演艺 术
浅 谈 刘 天 华 在 二 胡音 乐 发 展 中 的 重 要 作 用
刘 天 华 以 自己 毕 生 的 努 力 特 别 是他 从 事 艺 术 工 作 1 5 年 致力 [ 于 民 族音 乐 ] 的 革新 与 发展 他不 固 守传统 盲 目 崇洋 而是兼 收并 蓄 和 融 会 贯 通 的 创作 演 奏 教学 为 我 国 民族器 乐 二 胡 的 发 展 开 辟 了 一 条新 发 展 为 二 胡在 专 业 音 乐 教育 音 乐 创作 和 表 演 事业 的发 展 揭 开
一
。
) 刘天 华 ( 1 8 9 5 1 9 3 2 自幼 受 到 新 式教 育的熏陶十 分 热爱 音 乐 后 困 家 庭原 困 随其兄长 刘 半农 到 上 海 谋 生 在 一 个演 文 明 戏 的剧社从 事吹 奏 的 工 作 也是在此时将 终 身 从事 音 乐 事 业 的 志 向确 立 的 1 9 1 5 年 他 回 到 母校 常 州 中 学任 教 这 时的他 深 深 被 民 间音 乐 所 吸 引 刘 天 华 开 始 广 泛 结 交 各种 民 间 艺 人 和 器 乐 演 奏 家 并 积 极 的 像 他 们 学 习 民 族 器 乐 演奏 还 开 始 创 作 民 族 器 乐 的 乐 曲 1 9 2 2 年 他被 聘 为北 京 大 学 音 乐 传 习 所 的 国 乐 导 师 1 9 2 7 年在 他的倡 议 和 组 织 下 成 立 了 国 乐 改进 这是 国 内第 一 个 以 民 乐 改革 为 宗 旨的社 团 刘 天 华在 二 社 胡 琵 琶 音 乐 创 作 和 演奏 以 及 乐器 改革 传 统 音 乐 记 谱等 方 面 进 行 了 一 系列 的探 索与创 新 一 二 胡 音乐 的 创作 刘 天 华在 二 胡 乐 曲 方 面 的 音 乐 创 作 成 就 有 十 首 二 胡 曲 及 四 十 七 首 二 胡 练 习 曲 其 中 《 病 中 吟 》 是他 在贫病 中 完成 的 二 胡 曲 抒发 了 他 对 社会 和 生 活 无 出路 的 不 满 及 抑 郁烦 闷的 《 《 心 情 作 品 《 苦闷 之 讴 》 悲歌 》 闲居 吟 》 以 及 《 独弦 》 操 等 二 胡 曲 以 委婉动人的旋 律 表现 了 知 识 分 子 在当时社会 中 的苦 闷 仿 徨 迫切希 望 变 革 等 的挣扎 的心情 二 胡 曲 《 良 《 光明 宵》 行 》 是 他 艺 术事 业 上 的进 展 和 得 到各 方 面 的支 持 使 它拥 有 短 暂 的希 望 和信 心是 所 作 音 乐 表 达 了 作者 宫 憬 《 光明 未 来 的喜悦 心 情 行》 运 用 了西 洋 音 乐 中 大 三 和 的 弦 琶 音 进 行 和转 调 等 手 法 此外 二 胡 曲 《 空 山 鸟语 》 模 仿 了 单 弦 《 拉 戏 的 手 法来 模 拟 自然 音 响 音 乐 活 泼积极 积极 向 上 烛影 》 摇 红 是一 首 优 美 抒情 的 二 胡 音 乐 乐 曲 运 用 了 三 拍 子 节 奏 和 变奏 曲 式的结 构 写 成 二 胡练 习 曲 是结合 了 钢 琴 和小 提 琴教 学 经 验 编 写 成 的 刘 天 华改 变 了 二 胡 乐器 口 耳 相传 的陈 旧 教 学 方 法 还 使 二 胡这 一 乐 器 纳 入 了 音 乐 专业 中重 要 的 一 项 刘 天 华在 乐 曲的 调 式 调 性 等 方 面 坚决的 将 自己 作 品 建 立 在 我 国 传 统的五 声性 调 式 为 特征 基 础 上 并 大 胆的在 不 同 的 作 品 中借 鉴 以 西 方 大小 调 为基础 的 七 声 调 式 及 半 音 装饰 性旋 律 在 改进 乐 曲 的节 奏 节拍 速 度 等 方 面 刘 天 华 同 样 坚持 自己 的 音 乐 能体 现 出我 国 自身传 统的韵 味 并 且 能 适 应 大 众 习 喷的 演 奏 方 法 在 记 谱 方 面 刘 天 华根 据 内 容 的 需 要 大 量 运 用 当时 西 方 《 通 用 的 记谱 方 法 如 《 光 明 行 》 悲歌 》 等 乐 曲 中 的 写 作 手 法运 用 了 西 洋 大 小 调 三和 弦 的 琶 音 及较 多的 变 化 音 那 个 年代在 音乐 创 作上 能 够做 到洋 为 中 用 是非常少 见 的 刘 天 华的 二 胡音 乐保持 了传 统 二 胡 音乐 的特 色 在 演奏 技 法 创 作 思维 上 则借 鉴 了 西 洋乐 器 和 西 洋音 乐 的创 作 手 法 他 使得 二 胡 的 艺 术 表现 力增 强的 同 时 还 为传 统的 二 胡 音 乐 开创 了 新 的风格 和 时代气 息 二 改良 二 胡 刘 天 华 对 于 他 所 擅 长的 二 胡 进 行 了 改革与 重 新 他在 二 胡 的制 造 材 料 技术 上 进 行 改革与 定 制 以 二 胡 可 以 达 到完 美 的 的音 色 和音 量 如 固 定 定 弦 由 于 为 戏 曲伴 奏 的 需 要 二 胡 的 琴
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刘天华对民族乐器的改造
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刘天华对民族乐器的改造“发展”是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是指一种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一、刘天华生平简介刘天华,江苏江阴人,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中,童年的他热爱音乐,从小擅长吹笛子,他在中学时期,参加学校的军乐团,开始接触西洋乐器。
后来学习管弦乐钢琴小提琴,钻研理论知识,后来,剧社解散。
当他经过乐器店铺发现店里摆着各式各样的西洋乐器,而民族乐器却异常缺少,只有一两件当作陪衬,显得十分寒战,他感觉十分悲凉并怅然而去。
回到家乡的他,担任小学音乐教师在课余时间走访民间艺人,对二胡琵琶等民乐样样精通的为了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乐器古琴的演奏方法,又只身前往河南开封学习古琴艺术。
他看到国乐濒临你如此的境地,使得他更加富有使命感的要拯救民族音乐。
对和声的进一步学习。
对而后的乐器改造打下了一定基础。
二、刘天华对民族乐器的改造1.对琵琶的改造。
琵琶被誉为弹拨乐之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西域传入,后由曲项琵琶演变而来,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人崇洋媚外的态度,使得民族乐器发展垂危,这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分化,分为了重阳派和国粹派两个一派别,随着刘天华,在中西音乐中的学习实践中他发觉了西洋乐器学习中的优点。
他首先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做琴师,亲自设计方案建立实验工厂,对琵琶二胡进行突破性的改造,他苦思冥想,经过长时间探索,大胆地使用十二平均律,增加了琵琶的品和相,使琵琶能够准确地演奏出半音全音关系的音阶。
2.对二胡的改造。
二胡是我国北方乐器,始于唐代,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民乐家族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虽然二胡历来不受人重视。
但刘天华却视她为珍宝,对二胡有着十分浓重的情感。
探索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探索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刘天华先生1895年生于江苏省江阴县,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著名的二胡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
他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是文学家刘半农之弟。
1932年在收集民间音乐时染上猩红热而病逝。
他在少年时代就广泛接触民间音乐,并掌握了一些技能,1910年上中学时开始学习军号,1912年考入上海开明剧社(注:当时演文明戏的团体,以演出西洋内容为主),得以更广泛地学习西洋乐器。
之后又向著名的民间音乐家周少梅、沈肇洲学习二胡和琵琶,同时也向众多的民间艺人、和尚、道士等求教,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及欧罗伯学习小提琴,同北京燕京大学音乐系主任范天祥一起学习西洋音乐理论、和声及作曲技法。
在学习中,决定选择音乐为自己的终身职业,立志“改进国乐”。
中国二胡历径上千年的演变,跨越了唐宋元明清等若干朝代,但发展的步子却是艰难而缓慢的,它仅仅作为一件伴奏乐器,长期在民间和戏曲舞台上流传,它的技法、表现力十分有限,其作品也显贫乏。
在当时,民族音乐并不被人们重视,有时甚至遭到排挤,所以刘天华先生一开始学习二胡就遭到众人的反对。
可刘天华先生认为二胡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挖掘的潜力,他坚持不懈地学习,并多方请教,技艺不断长进。
他曾提出:“有人以为胡琴上的音乐,大都粗鄙淫荡,不足登大雅之堂,此诚不明音乐之论。
要知道音乐的粗鄙与文雅全在演奏者的思想与技术及乐曲的组织,故同一乐器之上,七情俱能表现,胡琴何能例外?”1922年,刘天华先生先后被聘为北大音乐传习所琵琶导师,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国乐及小提琴教师。
他很快被提升为教授,声誉和地位得以大大提高。
由此,他创立了专业二胡学科,将流行于民间的这一民族乐器引进了高等学府,使其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为现代专业二胡教育奠定了基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音乐开始传入我国,西方音乐的内容、理论、形式、技法等在我国得以大量地介绍和运用,也使得我国的民族音乐受到了全方位的冲击。
受“五四”新文化思潮,特别是“美育”、“平民文学”等先进思想的影响,刘天华先生确立了在继承本民族音乐传统的精华的同时借鉴西洋的先进技法的音乐观念。
简述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的创作
简述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的创作刘天华,中国二胡演奏家,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创作才华而闻名于世。
他的二胡独奏曲作品给观众带来了无数的音乐享受,为中国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创作既秉承了传统的艺术理念,又融入了现代的音乐元素,兼具了传统与创新。
他在创作二胡独奏曲时,独具慧眼地选择了各种不同的音乐素材,包括民间曲调、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以及跨文化音乐等,将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而个性化的作品。
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充满了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他深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熏陶,充分发挥了二胡独奏的技巧和表现力。
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听到悠扬婉转的旋律,动人心弦的音色,以及充满情感与情绪的表演。
他善于运用二胡的各种技巧,如弓法、指法、颤音等,将不同的情绪和画面通过音乐表现出来,使人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的力量。
除了传统元素,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还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创新思维。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局限,敢于尝试新的音乐形式和结构。
他善于通过不同的节奏和音符组合突破常规,使作品具有更大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他的作品大胆地尝试了二胡与其他乐器的组合,如钢琴、小提琴等,使音乐更加多元和丰富。
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不仅具有艺术性,更具有指导意义。
他深知作品的演奏技巧对演奏家和学习者的要求,因此在作品中注重技巧性的训练和展示。
他的作品结构清晰,技巧层次分明,使学习者能够有条不紊地掌握和提高技能。
同时,他的作品也鼓励演奏家发挥个性和创造力,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对于二胡演奏技巧的发展和推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体而言,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的创作是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
他的作品不仅令人陶醉于美妙的音乐之中,也为中国二胡演奏艺术的蓬勃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作品挖掘了二胡独奏曲的无限潜力,并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他的引领下,我们相信中国传统音乐将继续发扬光大,二胡独奏曲的创作也将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浅谈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摘要我国的音乐大师刘天华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惊人的成就,他的创作为二胡艺术的注入了新的元素,增强了二胡艺术的生命力,是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本文对刘天华的演奏技法、作品创作以及历史贡献等方面对二胡艺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从而探索二胡的艺术价值以及民间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艺术;创作背景;贡献AbstractLiu Tianhua, the master of Chinese music, has unique views an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music. His creation has opened a new art roa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rhu art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music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from Liu Tianhua's playing techniques, works and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and so on. The art of Erhu has been studied deeply, so as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value of Erhu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art..Keywords:Liu Tianhua; Erhu art; creation background; contribution目录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登记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谈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卓越贡献
浅谈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卓越贡献作者:李玉婷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7期【摘要】二胡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而刘天华先生在二胡近一百年的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刘天华先生为二胡音乐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对艺术的改革与创新使中国民族音乐发生了“质”的飞跃。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艺术;民族乐器;民间音乐刘天华(1895—1932)江苏省江阴县人,出生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里,此时正值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末期,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与封建主义的旧文化正进行着对峙。
由于自幼受家庭的熏染,民主、进步、改革的“新”思想在刘天华幼小的心里就已生根、发芽,这为他之后的音乐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而故乡的风情民俗与传统历史又为他的音乐发展奠定了情感基础。
刘天华先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方面对二胡的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积极改进民族乐器在刘天华先生之前二胡的地位不仅低下而且它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例如:琴码是竹制使琴的音色不美,琴弦的粗细、琴筒的大小、琴杆和弓子的长短等问题都没有严格的规定和统一,把位也不够宽广,定弦不够严谨等。
刘天华先生针对这些问题对二胡进行了革新,他将二胡的琴码改为用坚韧的纸卷紧然后两头用蜡封裹的纸码,规定琴码到千斤的基本距离;将琴弦规定为内弦用丝二弦,外弦用子弦;弓子也变成了宽面、长弓、可调节的设计;把位由过去传统的三把位扩大成七把位;规定了固定的定弦音(内弦定D,外弦定A)。
这些变革都使二胡的音色、音量和表现力都大大增强,而定弦的统一则使音响效果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开创了科学定弦的先河。
二.大胆吸取外来技法刘天华先生不仅将西方的音乐理论和乐器的学习融人他的革新中,而且他还将学习到的西方音乐创作技法融入到他的二胡音乐创作中,成为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把西洋技法用于民间器乐创作的作曲家,为民族器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作品的结构上看,他在民族音乐调式的基础上加入了西洋技法,创作出具有ABA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随后还创作出不带再现的三段体。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刘天华(1895一1932)原名刘寿椿,江苏江阴县人。
刘天华是五四时代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也是一位教育家。
他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并愿意终身贡献于“国乐改进”的事业。
他短暂的一生始终刻苦顽强地学习,他立志要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技法使之更系统更科学。
正是在这种艺术观的推动下,刘天华对我国的民族音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将中国民间乐器二胡推向了专业化的道路。
一、刘天华的民族器乐艺术观刘天华对民族器乐及其文化艺术发展的科学性和民族特性方面,有着自己极为可贵和独到的见解。
对待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的音乐,他认为:“国乐之在今日,有如沙里面藏着的金,必须淘炼出来,才能有用。
”(《新乐潮》1927.6),对于西洋音乐,如铜管乐、小提琴、钢琴及作曲理论知识等等,他是十分重视的,始终没有间断过学习,但他的态度是很明确的,认为“我们想介绍西乐,以为改进的辅助。
”对于当前新文化的发展,刘天华先生总结为:“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些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已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及到进步这两个字。
”刘天华先生正是用这个科学的论断,指导了他一生的教学、创作过程。
他说:“在这样音乐奇荒的中国,又适值民穷财尽的时候,不论哪种乐器,哪种音乐,只要能给人们精神上些少的安慰,能表现人们一些艺术的思想,都是可贵的。
……所以,我希望提倡音乐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一般民众。
否则,音乐为贵族的玩具,岂是艺术家的初愿。
”因此,他把自己“国乐改进”的志向,首先寄予二胡这种较能普及于民众的乐器。
二、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1.对二胡及其技法的改革二胡也称胡琴或南胡,由胡琴发展而成。
二胡一类弦乐器起源很早,远在千年以前的唐代,就有一种“奚琴”,其是当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奚族的乐器,算二胡的前身。
刘天华十首二胡名曲的创新之处
浅析刘天华十首二胡名曲的创新之处摘要:刘天华先生一生致力于国乐改进。
他将民间状态的二胡升格为富于独特艺术魅力的独奏乐器,达到高等乐府专业教学的层面。
他创作的作品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他是中国近现代民族音乐发展的奠基者、开拓者,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
本文主要从先生创作的十首二胡作品中探究其在二胡方面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创新中图分类号:j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08-01刘天华,江苏江阴人,自幼便受到新式教育的熏陶,他一生的贡献可以归结为一点——国乐改进。
刘天华先生对与音乐的贡献,主要在于二胡和琵琶领域。
共创作了十首二胡独奏曲:《病中吟》(又名《安适》)、《月夜》、《苦闷之讴》、《悲歌》(又名《处世难》)、《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又名《除夕小唱》)、《光明行》、《独弦操》(又名《忧心曲》)、《烛影摇红》①。
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
还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
其创作的二胡曲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表达苦闷彷徨心情的作品:在贫病失业中对黑暗社会不满,充满矛盾妥协的《病中吟》;在现实生活中苦乐交集的《苦闷之讴》;表达浓厚忧郁情调,面临危机对国家民族存亡忧虑的《独弦操》;发自内心的痛苦倾吐如泣如诉的《悲歌》。
2、表达对光明前途的追求的作品:除夕之夜与学生即兴创作的小品《良宵》;富有诗情画意江南田园月景的《月夜》;表达忙里偷闲,悠然自得情绪的《闲居吟》;明朗欢快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光明行》。
3、描绘自然和生活的作品。
描绘大自然深谷空山和鸟语花香的《空山鸟语》;借助舞女飘零身世表达自己一生坎坷生活的《烛影摇红》。
刘天华先生在创作音乐时既重视继承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遗产,发扬创新国乐传统,又重视国外音乐科学理论和经验,从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去推进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真正做到了对中西方音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谈刘天华对近、现代二胡艺术的发展与影响
谈刘天华对近、现代二胡艺术的发展与影响刘天华是中国音乐界所熟知和称颂的杰出的音乐家和二胡教育家,尤其对中国近代二胡艺术的开拓和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并对二胡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刻的影响正因为此,刘天华被誉为民族器乐的一代宗师。
我们知道,刘天华的主要成就是在北京工作的十年内所取得的,即从1922年被聘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国乐导师,到1932年在北京天桥收集记录民间音乐时染病逝世,在这十年间,他在二胡的教学演奏和创作上均形成了一套独立的体系,故而被称之为刘天华二胡学派。
刘天华在当时有着先进的音乐思想,他希望从事音乐工作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一般民众,否则以音乐为贵族们的玩具岂是艺术家的初愿。
他当时说的“一般民众”虽然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民众有着不同的内涵(仅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资产阶级知道分子)。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代表着刘天华进步、民主、爱国和艺术为大众服务的思想。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处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因此文化上的封建、保守的国粹主义思想,有着浓厚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根源,另外,随着帝国主义的侵入,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又在知识界泛滥,有人提出所渭“全盘西方化”的奴化主张。
特别在艺术领域里,专业音乐工作者中较普遍地存在着轻视、排挤民族和民间音乐并盲目照搬资产阶级艺术的倾向,在这种状况下。
刘天华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固执己见可以算数。
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要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合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的路子来,然后才可谈到“进步”这两个字。
今天看来这些音乐思想仍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
——在教学方面,他把二胡这种乐器从民间正式创设于高等音乐教育之中,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了47首专门用作技术训练的《二胡练习曲》。
这些练习曲,至今仍为二胡的专业化教学体系之确立奠定了基础,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刘天华先生英年早逝,未能编写出一整套的二胡演奏法之类的教材。
刘天华与二胡的现代化改革
学术论坛·音乐与舞蹈艺术教育92ART EDUCATION 2012 · 11刘天华与二胡的现代化改革【内容摘要】在一个世纪前,二胡尽管在民间深受喜爱并且已经广泛使用,却只是一件“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纯粹民间乐器。
二胡之所以能登上音乐的大雅之堂,并成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的国粹,就是因为有了刘天华。
可以这样说,倘若没有刘天华对二胡的现代化改革,就没有二胡今天的辉煌。
文章对刘天华改造二胡的原因、过程、意义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刘天华 二胡 改革 意义◆ 冯军今天的二胡,在演奏技法及音乐表现力方面正日新月异地蓬勃发展,其特殊的音乐文化内涵及国际影响力完全可以与西洋乐器相媲美。
但是,在一个世纪前,二胡尽管在民间深受喜爱,却只是一件“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纯粹民间伴奏乐器。
如今,二胡之所以能登上大雅之堂,成为国粹,就是因为有了刘天华。
可以说,无论是在音乐观念,还是在乐器演奏技艺或是音乐作品的创作方面,刘天华都为二胡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音乐是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当然就应当得到“现代化”发展(所谓“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使其具有现代先进科技水平)。
而刘天华对二胡的种种改进,也正是基于使它具有更先进、更科学、更现代的科学发展之目的。
可以说,没有刘天华对二胡的现代化改革,就不会有二胡今天的辉煌。
然而,关于刘天华对二胡的贡献,许多论著都有所介绍,但是缺乏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
换言之,对刘天华予二胡的贡献是没有评价到位的。
一、杰出的音乐改革家刘天华(1895—1932年),江苏江阴人,幼时由于家乡的一些庙会及宗教活动经常播放音乐,使他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
也正是在这些民间音乐活动的耳濡目染和熏陶下,刘天华对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江南丝竹等民间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由于对音乐的热爱和执著,1909年刘天华在中学时便参加了校内业余军乐队,并在乐队中担任小号、军笛等管乐器演奏。
后由于武昌起义的爆发,学堂停办,刘天华辍学回家。
论二胡作品发展历程中专业作曲家的贡献
论二胡作品发展历程中专业作曲家的贡献【摘要】:二胡作为中国拉弦乐器的代表,经历了曲折,艰辛,探索才走到今天。
它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时期,繁荣发展时期,新时期音乐。
初创时期以刘天华,华彦钧为代表。
二胡这件乐器起初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刘天华的出现,才将这件乐器的地位从伴奏乐器上升到独奏乐器。
他创作了《病中吟》,《光明行》,《月夜》等十首二胡作品。
这些作品多采用A-B-A的结构,篇幅短小,没有很难的技术技巧。
繁荣发展时期以黄海怀,鲁日融等作曲家为代表。
他们创作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发展。
以《赛马》为例,介绍该时期作曲家的作品。
新时期出现的作品有了多元化的发展。
专业作曲家也在很大程度上将二胡音乐作品的创作做了改善。
以刘文金,关铭,王建民等作曲家为例,他们的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
如王建民《第一二胡狂想曲》在内容上采用无标题音乐,将很多耳熟能详的旋律融合到一起,创作出新的音乐。
其中运用了左手刮弹,右手拍击琴筒等技巧。
他的创作在立足于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出很多新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正是有了专业作曲家的出现,二胡作品在内容题材,体裁形式,调式调性,曲式结构,技术技法,伴奏乐器等内容上才有了新的发展,给二胡音乐注入了活力。
本文正是通过介绍二胡作品经历的三个时期作曲家所创作乐曲的特点,来阐明在二胡作品发展历程中专业作曲家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在此过程中他们的重要性。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他们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二胡音乐创作做出宝贵的贡献。
【关键词】:二胡作品发展历程专业作曲家贡献【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J632.21;J614【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9引言9-10第一章初创时期涌现出的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10-131.1刘天华对二胡音乐创作所做的杰出贡献10-111.2华彦钧的二胡作品简介111.3初创时期的二胡作品所呈现的特点11-13第二章繁荣发展时期作曲家的作品创作情况13-152.1黄海怀对二胡音乐所做的贡献132.2简介该时期其他作曲家所作的贡献13-15第三章新时期专业作曲家的作品及特点15-213.1刘文金所做出的贡献15-173.2关铭对二胡音乐所做的贡献17-183.3王建民在二胡创作方面所做的贡献18-203.4这一时期涌现的专业作曲家的创作与贡献20-21第四章从不同角度探析总结新时期专业作曲家对二胡作品做出的贡献21-244.1从内容题材上214.2从体裁形式上214.3从调式调性上21-224.4从曲式结构上224.5从技术技法上22-234.6从伴奏乐器上23-24结束语24-25参考文献25-26致谢26-28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28-29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刘天华、华彦钧对二胡音乐的贡献
刘天华、华彦钧对二胡音乐的贡献◎李鹏程摘 要:中国近代二胡音乐是上层精英声音与下层民间声音的叠合,是两个社会支柱群体内心话语在同一件乐器上的集中反馈,有其偶或性,也有其必然性。
刘天华和华彦钧分别扛起了分属两个群体的大旗,他们共用二胡这件乐器为民众发声,同时又赋予二胡以不同的艺术魅力,折射出社会、民族、人文的不同印迹,又纳含着共同的心缘和夙愿,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时代精神。
中国近代二胡音乐的崛起是江南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围和关照,潜藏着西学东渐洪流下民族意识崛起在江南文化中的渗透,也有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于“自由”“民主”诉求在江南文化中的隐现。
从二元并立到殊途同归,中国近代二胡音乐恰是对社会骤变最为真实的写照。
关键词:中国近代;二胡音乐;刘天华;华彦钧二胡艺术在近代的崛起堪称一个奇迹,从伴奏乐器发展成为独奏乐器,从默默无闻的民间乐器登上大雅之堂,经历了不过短短数载时间。
从演奏方式、作品数量、技艺传承到群体拥簇,无一不显现出这件乐器的发展速度之快、受众规模之广,在中国乐器发展史上称得上一个典范。
而刘天华和华彦钧两个人,正是将二胡从“幕后”推向“台前”的始作俑者和革新者,他们从不同视角对二胡艺术进行了改革,为二胡乐器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为社会受众奉献了不一样的艺术体验,其背后则有着深厚的社会、时代背景,是社会运动在二胡文化中的浓缩和展现。
一、刘天华二胡音乐的精英意识与革命精神刘天华之于二胡艺术的贡献莫过于他在二胡音乐中灌输进去的精英意识和革命精神,代表了社会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担忧及未来的探索。
(一)刘天华二胡音乐中精英意识与革命精神的渊源刘天华1895年出生于江苏江阴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深受传统教育的熏陶,亦对彼时在江南盛播的西方文化有所沾染,后随其兄刘半农参加过辛亥革命,切身体验了革命的残酷和艰难,并认识到了革命派内部鱼龙混杂的积弊。
革命失败后先后在上海开明剧社、北大音乐传习所、上海国立音乐院工作,期间学习二胡、研习西乐,并开创性地将二胡艺术与西乐结合,将二胡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论刘天华对二胡革新与发展的贡献
论刘天华对二胡革新与发展的贡献作者:陈子安来源:《当代音乐》2019年第08期[摘要]刘天华是中国著名二胡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他短短37年的一生中为二胡发展革新和传承推广做出了莫大的贡献,开创了二胡练习曲、独奏曲和中西结合改进国乐的先河,使二胡艺术在近现代有了飞速的发展。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基本功练习;教育;改革创新[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19)08-0080-03刘天华(1895—1932),江苏省江阴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在各中国民族音乐教材尤其是二胡教材中,常常出现他创作的各类曲目。
他在短短30余年的生命中,为中国民乐的推广和二胡演奏及教育的改进做出了不可估量的重要贡献,堪称中国近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和二胡鼻祖。
1915年,刘天华完成了《病中吟》的初稿,这是二胡历史上第一首独奏曲。
在这之前,二胡仅作为地方戏曲、歌舞的伴奏乐器或弦索、丝竹乐的合奏乐器,在第一首独奏曲诞生后,二胡也逐渐成长为了独奏乐器。
继《病中吟》之后,刘天华又陆续完成了《月夜》《独弦操》等9首二胡独奏曲,多表达作者当时内心的苦闷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也从侧面体现出了所处的社会环境之复杂。
除创作独奏乐曲以外,刘天华在二胡本身以及其演奏法的改良上也有重要的贡献。
早期二胡作为伴奏乐器时多根据戏曲歌舞的调来定弦,成长为独奏乐器之后,刘天华确立了二胡的定弦为固定音高d1-a1。
另外他还拓宽了二胡的音域,丰富了二胡演奏的表现方法。
由此刘天华除了10首独奏曲之外,还创作出47首优秀的二胡基本功练习曲,来促进演奏者对这些技巧手法的掌握。
下面就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刘天华对于二胡练习的革新和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对当今二胡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开发新把位二胡早期只存在于民间,没有规范的演奏技巧,琴上只有一个把位,这使得早期的二胡音域狭窄、表现能力较弱,多为伴奏合奏的乐器。
论刘天华《烛影摇红》及其贡献
论刘天华《烛影摇红》及其贡献【摘要】简介刘天华本人生平,通过分析其代表作《烛影摇红》综述刘天华对二胡的艺术贡献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烛影摇红,中西结合。
刘天华,1895年2月4日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2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享年37岁。
他从小而爱音乐,很早就学习了二胡、竹笛等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
1922年被聘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琵琶导师。
其后又分别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琵琶、二胡和小提琴。
特殊的家庭背景和良好的教育造就了一代国乐宗师,使之成为“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
在其短短的一生中,刘天华先生共作有10首二胡曲、3首琵琶曲、2首丝竹合奏曲,并编有二胡练习曲47首、琵琶练习曲15首。
在任教时,他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
得到了不错的成就,小提琴的学习,给予他对胡琴的改进十分大的启发,他又对西洋作曲方式,尤其西方和声学的进一步研习。
在这时期,也对中国传统戏曲有进一步的研究,此外,他在家中组织了学习昆曲的组织,和北大、及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共同学习研究,又学习三弦拉戏,并不时研究欣赏京剧。
从刘天华任教其间的经历就可以明显看出,他不止对国乐潜心研究,对西洋乐器也有很强的好奇心并且不断学习钻研。
这些都为他的作曲提供了不少帮助,更为以后他对二胡国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对于中西乐,刘天华同样有不错的评价,他曾写有一篇未完成的文章《中西音乐的争执问题》,在文中他批评了那些主张西乐一无可取以及完全轻视中国音乐的人,他认为对于中西音乐,应不能宥于片面之见,而要全面、平心静气地来讨论。
虽然如此,他对于中西乐但他对于中国音乐仍有较深的喜爱,他曾力述国乐的优点,认为中国音乐声音纯正,为西乐所不及,此外,又认为中国人较能亲近自身的音乐,因此不能完全用西乐取代,这也是他提倡国乐要改革而不能完全以西方音乐取代中国音乐的重要原因。
[整理版]二胡曲论文艺术表现论文二胡吹奏特色论文
二胡曲论文艺术表现论文二胡演奏特点论文:浅析二胡曲《良宵》的艺术表现及演奏特点[摘要] 《良宵》是我国“五四”时期杰出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的二胡作品之一。
作者根据教学、演奏实践,对该曲的艺术表现、结构、演奏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二胡教学、演奏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二胡曲《良宵》艺术表现演奏特点二胡曲《良宵》又名《除夜小唱》,是我国“五四”时期杰出的、具有革新思想的民族音乐乐理论家、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刘天华先生的二胡十大名曲之一。
乐曲是作者于1928年1月22日除夕之夜与音乐界友人守岁时即兴创作而成。
全曲短小精悍,轻快悠扬,情绪活泼开朗,旋律优美如歌,近一个世纪以来,深受人们喜爱。
对于专业二胡学习者来说,凡学习刘天华先生的作品,都必然从该乐曲入手,因此笔者就《良宵》一曲的艺术表现及演奏特点进行了探索研究。
我国传统习俗,每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灯独高悬,亲人团聚,爆竹声声,辞旧迎新。
在这样愉快而美好的夜晚,聚首谈心,其意义十分深长。
此时,正是刘天华先生对民族音乐事业努力探索发展时期,成立“国乐改进社”,创刊《音乐杂志》。
同时,鉴于上海在北伐军到达之后建立了有史以来唯一的“国立音乐院”,故他又有想在北平筹办国立北平音乐学院的计划,乃乘除夕,约请“国乐改进社”的朋友相聚,谈论国乐改进,展望音乐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
乐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
关于乐曲的结构,笔者根据教学、演奏实践,依据我国传统文学中的起、承、转、合手法,将该乐曲分为四句。
第一句1至14小节“起”:该乐句侧重于写景,演奏及处理上应把握以下几点:1、右手运弓的力度、速度均匀流畅,换弓连贯,换弦自如。
2、左手尽量保持朴实无华,不要随意加装饰音。
3、乐曲开头第1小节“3”起弓要自然,避免带音头;第5、13、14小节“tr”为大二度同步颤音,要求保证音程关系准确,波纹均匀;第12小节旋律下行,呈渐弱趋势,演奏上注意弓段分配合理,左手触弦要均匀,柔美;第13、14小节的“tr”要弱奏,表现出“暖洋洋”的氛围。
课题研究论文:论刘天华在二胡教学领域中的革新
159721 学科教育论文论刘天华在二胡教学领域中的革新刘天华(1895--1932)是我国“五四”时期涌现出来的“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一生致力于民间音乐、西方器乐与音乐理论的探索,他参考小提琴、钢琴等西洋乐器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科学的教学体系,改变了以往二胡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使之纳入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轨道,为二胡在高等艺术教育体系中争得了应有的地位,开创了二胡艺术表现、传播、教育的新纪元。
一、引入西方的教学方法,使二胡教学更趋规范化、规模化传统的二胡传授方式一直是“一对一”、“口传心授”的民间状态,刘天华一直关心我国民乐的传承与教育问题。
他对“地位底下”的二胡更是格外留心――所有的戏曲伴奏、民间合奏里都缺不了它,但多年来人们一直把它视为“叫花子乐器”,更不可能登上大雅之堂,此时,他开始思考我国民乐的传承与教育问题。
于是,刘天华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期间,做出了把二胡引入到高等院校音乐系课堂的尝试,时任北大音乐传习所教务主任的萧友梅先生还说:“二胡历来是贩夫走卒、烟花女子的玩物,它被古人贬为淫于声而害于德,再加上它结构简单还处于原始状态,我们的传习所今后要成为音乐系或音乐学院,要是把古人视为淫声恶律的玩物来作为高等院校的学科,这是不太合适的吧?”萧友梅先生对二胡的认识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二胡的普遍认识,但刘天华先生不那么认为,他认为,一个乐器的高低,在于它的品味、他的作品和演奏,而不是在它乐器本身。
他凭着真诚、执着和对国乐的高瞻远瞩,取得了蔡元培先生的信任,也打动了萧友梅,最终把不曾登大雅之堂的二胡引入到课堂并作为一门专课来讲授,在北大音乐传习所建立了二胡这门学科,对传统的“一对一”、“口传心授”民间传承方式进行改良,编写专业练习曲、统一记谱法,为二胡教学规范化、规模化提供保障,并成功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教师,如陈振铎、储师竹、刘北茂、吴伯超、蒋风之等奠定了现代二胡学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刘天华(1895一1932)原名刘寿椿,江苏江阴县人。
刘天华是五四时代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也是一位教育家。
他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并愿意终身贡献于“国乐改进”的事业。
他短暂的一生始终刻苦顽强地学习,他立志要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技法使之更系统更科学。
正是在这种艺术观的推动下,刘天华对我国的民族音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将中国民间乐器二胡推向了专业化的道路。
一、刘天华的民族器乐艺术观
刘天华对民族器乐及其文化艺术发展的科学性和民族特性方面,有着自己极为可贵和独到的见解。
对待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的音乐,他认为:“国乐之在今日,有如沙里面藏着的金,必须淘炼出来,才能有用。
”(《新乐潮》1927.6),对于西洋音乐,如铜管乐、小提琴、钢琴及作曲理论知识等等,他是十分重视的,始终没有间断过学习,但他的态度是很明确的,认为“我们想介绍西乐,以为改进的辅助。
”对于当前新文化的发展,刘天华先生总结为:“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些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已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及到进步这两个字。
”刘天华先生正是用这个科学的论断,指导了他一生的教学、创作过程。
他说:“在这样音乐奇荒的中国,又适值民穷财尽的时候,不论哪种乐器,哪种音
乐,只要能给人们精神上些少的安慰,能表现人们一些艺术的思想,都是可贵的。
……所以,我希望提倡音乐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一般民众。
否则,音乐为贵族的玩具,岂是艺术家的初愿。
”因此,他把自己“国乐改进”的志向,首先寄予二胡这种较能普及于民众的乐器。
二、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1.对二胡及其技法的改革
二胡也称胡琴或南胡,由胡琴发展而成。
二胡一类弦乐器起源很早,远在千年以前的唐代,就有一种“奚琴”,其是当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奚族的乐器,算二胡的前身。
随着元、明、清曲艺和戏曲的发展,马尾胡琴广泛应用,由于应用的不同和流行地域的不同,出现了板胡(亦称胡呼、大弦)、京胡、二胡(亦称嗡子、二鼓子)、四胡、坠胡等许多形制不同、音域不同、音色不同、名称不同、功能不同的品种,民族拉弦乐器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大家族,胡琴成了
这个大家族的共同名称。
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沿革,截至20世纪20年代前,二胡这件乐器一直流传于民间。
此时的二胡仍无一定标准,在制作上又极不科学,因此二胡存在着音域不宽、音色不美、演奏技法单一、表现力差及定调随意等等缺点,故其在合奏、民歌小调及戏曲伴奏上均处于次要位置,由此可见二胡历尽上千年的演变,
但发展的步子却是艰难而缓慢的。
而使二胡艺术发生划时代飞跃的则是刘天华。
由于二胡自身存在诸多缺点,为了使它能适应舞台演奏的需要
和新时代的要求,刘天华根据自己学习小提琴和琵琶的经验,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他将琴筒由原来的圆形改为六角形,千斤至琴码的距离基本固定在46-48厘米之间,增长了琴杆的长度;在定弦法方面,他参考小提琴的方法将定弦音高固定,内弦为d,外弦为a,使二胡的音高和调性得以统一,改善了二胡的音响效果在琴弓的改革方面,他参考小提琴,设计了我国第一把改良的二胡弓子,这种弓子弓毛平展,增加了和琴弦的接触面积,还可以随意调节松紧,而且比一般二胡弓子长,特别适合演奏作品中的长连音;在把位问题上,突破传统二胡把位的束缚,将原来的三把延展到了五把,扩大了音域,增强了二胡的表现力。
并首次独创了若干二胡技巧和一整套系统的专用符号。
在二胡的右手技巧方面,他在传统的分弓连弓基础上借鉴了小提琴的顿弓、颤弓;在左手技巧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吟、揉、绰、注、装饰、垫指基础上,吸收、融合了琵琶、三弦、古筝等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
这种带有即兴性质的变奏首次应用于二胡演奏中,是二胡演奏法的一大突破。
另外,刘天华先生对琵琶和古琴的泛音表现手法也比较推崇,他认为凡弦乐器均能发“散、按、泛”三声,为三种音色以泛音最为清越,若弃而不用,未免可惜。
因此,在二胡曲《闲居吟》中首次运用了泛音演奏,“造成几处深远清妙之意境,为胡琴别开一声面”。
泛音的成功运用为二胡的演奏技巧增添了新的色彩,是刘天华在二胡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
谱例如下:
此外,刘天华先生还根据宋朝沈括著作《梦溪笔谈》中所提到
的“稽琴一弦格”,参考小提琴用一根弦演奏乐曲的手法特点,创作了我国30年代的“胡琴一弦格”乐曲《独弦操》,此曲就是利用二胡内弦的特点,并显示二胡在一根弦上的技巧而进行写作的。
谱例如下:
从器乐改革到技法创新,在刘天华先生的努力下,二胡这一地位“低微”的民间乐器一跃成为国乐舞台上的主角。
刘天华以其毕生的努力,通过创作、演奏、教学及理论研究的长期实践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作出了巨大贡献。
特别在二胡方面,其贡献尤为突出,借用其兄刘半农在《书亡弟天华遗影后》中的话来总结是: “二胡地本庸微,自有天华乃登上品。
西欧人士有聆天华之乐者,叹言:‘微此君,将不知中国之有乐!’此虽过誉乎,亦十得八九矣”。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五四”时代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刘天华先生.人民音乐,1980(6):32-36.
[2]许多军.承中鉴西博采群芳咸宁音乐学报第24卷第4期 2004年8月.
[3]龙玉兰.刘天华与二胡艺术韶关学院学报第24卷第4期 200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