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隧道坍塌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隧道施工中塌方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分析
隧道施工中塌方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分析摘要:隧道施工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塌方现象,给施工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
本文通过对隧道施工中塌方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首先,文章分析了塌方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地质条件、施工方法、设计方案等方面。
然后,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对比了不同防治措施的优劣。
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建议,以降低隧道施工中塌方的风险。
关键词:隧道施工;塌方原因;防治措施;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引言:隧道施工作为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交通、水利工程、能源输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塌方现象是一个严重威胁工程质量和人员安全的问题。
为了确保隧道工程的顺利进行,对塌方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阐述了隧道施工中塌方的概念及防治的意义,然后分析了塌方的主要原因,包括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和设计方案等方面。
接着,通过实际工程案例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如改进施工方法、优化设计方案、加强监测和预警以及强化人员培训与管理等。
一、隧道施工塌方的概念及防治的意义(一)塌方概念塌方是指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如不稳定的岩层、地下水条件)、施工方法(如隧道开挖方法、支护结构设计)和设计方案(如隧道线路选址、围岩分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隧道围岩发生破裂、崩落、下沉等不良现象。
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影响隧道施工的进度和质量,还可能对施工人员造成生命安全威胁,甚至导致隧道工程的整体失效。
(二)防治的意义隧道施工中的塌方不仅会对工程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还可能导致施工人员的生命受到威胁。
因此,深入研究塌方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对于隧道施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降低施工中的风险,提升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确保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此外,这些研究还有助于缩短工程周期和降低工程成本,从而使整个隧道施工过程更加经济、高效、安全。
浅析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一般处理方法
浅析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一般处理方法一、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1、不良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1)隧道穿过断层及其破碎带,或在薄层岩体的小曲褶、错动发育地段,一经开挖,潜在应力释放快、围岩失稳,小则引起围岩掉块、坍落,大则引起坍方。
当通过各种堆积体时,由于结构松散,颗粒间无胶结或胶结差,开挖后引起坍塌。
在软弱结构面发育或泥质充填物过多,均易产生较大的坍塌。
(2)隧道穿越地层覆盖过薄地段,如在沿河傍山、偏压地段、沟谷凹地浅埋和丘陵浅埋地段极易发生坍方。
(3)水是造成坍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下水的软化、浸泡、冲蚀、溶解等作用加剧岩体的失稳和坍落。
岩层软硬相间或有软弱夹层的岩体,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软弱面的强度大为降低,因而发生滑坍。
2、隧道设计考虑不周(1)隧道选定位置时,地质调查不细,未能作详细的分析,或未能查明可能坍方的因素。
没有绕开可以绕避的不良地质地段。
(2)缺乏较详细的隧道所处位置的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引起施工指导或施工方案的失误。
3、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1)施工方法与地质条件不相适应;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没有及时改变施工方法;工序间距安排不当;施工支护不及时,支撑架立不合要求,或抽换不当“先拆后支”;地层暴露过久,引起围岩松动、风化、导致坍方。
(2)喷锚支护不及时,喷射混凝土的质量、厚度不符合要求。
(3)按新奥法施工的隧道,没有按规定进行量测,或信息反馈不及时,决策失误、措施不力。
(4)围岩爆破用药量过多,因震动引起坍塌。
(5)对危石检查不重视、不及时,处理危石措施不当,引起岩层坍塌。
4、隧道塌方的一般前兆(1)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如干燥的围岩突然出水、地下水突然增多、水质由清变浊等都是可能发生塌方的前兆;(2)拱顶不断掉块,甚至较大的喷砼块相继掉落,预示着围岩即将发生塌方;(3)支护状态变形(拱架接头挤偏或压劈、喷射砼出现大量的明显裂纹或剥落等)、敲击发声清脆有力、甚至发出声响;(4)喷锚支护的水平收敛率大于0.2mm/d、拱顶下沉量大于0.1mm/d并继续增大时,说明围岩仍在发生变形,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可能出现失稳塌方。
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在建和已建隧道工程中,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塌方现象,给建设和运营带来了较大的危害。
因此,分析其原因并及时治理十分重要。
塌方原因1、地质因素地质条件是造成塌方的基本因素。
穿越断裂褶皱带,穿越严重风化的破碎带、堆积层等容易产生塌方。
地下水往往也是重要因素,地下水丰富易造成塌方。
2、设计因素地质勘探需要仔细周密。
掌握资料不够时,应避绕不恰当的位置。
设计过程中未准确判断地质条件,未充分考虑不良地质对隧道的影响。
3、施工因素施工是引起塌方的直接因素,对地质情况掌握不够,从而选择不合适的施工技术,如炸药用量过多、支护不及时不牢靠、围岩暴露时间过长等,或选择了不合适的围岩施工方法,并且又未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则会造成围岩塌方。
治理措施1、当遇到塌方时,迅速营救施工人员并加固未塌地段,以防塌方范围扩大,并为清理塌方做准备。
同时,摸清塌方情况,调查塌方范围和塌方后围岩现状,塌落原因及性质、间隙规律、塌方现场情况等。
2、塌方体尚未堵实坑道,基本停止塌落或再一次下榻的间隙时间较长,施工人员尚能进入塌穴观察处理,为小塌方。
塌方体堵塞坑道,规模大,无法观察或塌方继续不停,不断补给,施工人员无法进入塌穴,为大塌方。
3、处理塌方按“小堵塞,大塌穿”及“治塌先治水”的原则进行。
(1)小塌方在隧道施工中较常遇到,在坍塌间隙中,一般需要“先支后清”。
即应先支护塌穴和塌方口,此时,临时支撑可架在塌体上,然后清除塌方,边清边换立柱。
如塌穴较高,可采用多层排架支护,顶层排架与塌穴壁要顶紧,条件适合也可用喷混凝土作临时支护处理塌方。
大塌方则无法支护塌穴,大小无法查清时也不容许查清,以防随清随塌,使塌方范围迅速扩大,因此采取“大塌穿”的办法,即在塌体中穿过去。
穿越塌体用“先护后挖”的施工顺序。
首先加固塌方端部支撑及衬砌后,一般用插板法施工,插板视塌方体石渣软硬可选用木板、钢钎或钢轨等材料,在插板掩护下清渣并及时架立牢固的支撑,扩大时,亦需横向打入插板,随扩大随支撑。
浅谈隧道工程塌方的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隧道 工 程受 到 了作 业空 间 、 地 质 情况 等 约束 , 加 之施 工 的安 全 性 较低 、 施 工难 度 较大 的 等特 点 , 因此 , 在 隧道 施 工 当 中不可 能 避免 的 会 遇到 塌 方事 故 。
之后, 会逐 渐 趋 近稳 定 , 在 塌方 处 理期 间 , 我 们就 可 以 采取 新 奥 法 以及 普式 平
石块 。所以, 在塌方体处理期间 , 还需要运用新奥法的相关原理 : 将混凝土及 时 喷在 塌 穴其 内 , 主要 是 为 了让 平 衡 拱 的 围岩 自身 具 备较 高 的稳 定 性 , 但 需 要考虑到不均匀 的围岩 以及可能有小石块掉落 ,甚至会 引发更大范围的塌 方, 所 以在 围 岩 的表 面喷 射 混 凝土 时 , 混 凝 土表 面 就 能够 及 时 地 反 映 围 岩变 形, 从而提供有力 的数据。 其二, 如 果 塌方 段 一直 延伸 到地 表 处 , 就 需要 做 好 截水 处 理 , 为 了避 免地 表水灌人到塌方体之内 , 还需要搭建雨棚来 防止雨水进入到塌方内。等待洞 内塌方处理之后 , 再做好表面处理 , 一般使用土石夯填 , 等下沉趋于稳定状态 之后 , 再 使 用浆 砌 片石 进行 铺 砌处 理 。
其一, 隧 道可 能 穿越 ( 松稳 定 的松 散 体 岩层 ,
如此 才 能够 判 断塌 方是 否 趋近 于稳 定 。但 是 实 际上 的塌方 轮 廓 不 也 可能 经 过 了断 裂带 , 就容 易 出现 隧道 塌方 事 故 ; 其二 , 在隧 道 施 工经 过 围岩 计 算 出来 , 我们 不 能够排 除 其 中可 能 出现 松 动 掉落 的小 薄弱、 埋 深 较 浅 的地 段 , 隧道 也 容 易 出现 塌 方事 故 ; 其三 , 在 隧道 施 工 经 过 风 可能 成 为理 想 当 中的抛 物线 形 , 化 严重 的围岩 或 者是 水 压较 高 的地 段 , 也 容易 出现塌 方 。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目录一、隧道塌方的原因 (1)二、塌方处理一般程序 (2)三、塌方处理实例 (3)(一)隧道概述 (3)(二)塌方过程 (4)(三)塌方段原设计情况 (5)(四)塌方可能原因分析 (5)(五)塌方处理措施 (6)(六)进度计划及人机配置 (9)(七)施工注意事项 (10)(八)处理效果 (10)四、经验教训总结 (10)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一、隧道塌方的原因目前国内在建和已建隧道工程中,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塌方现象,给建设和运营带来了较大的危害。
在此,根据新奥法原理分析隧道塌方形成的可能原因。
新奥法的主要原理是在岩体力学特征和变形规律以及莫尔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量测手段对开挖后围岩进行动态监测,并根据围岩自稳的时间和空间效应确定爆破强度、开挖速度、初支参数以及辅助施工方法等。
其力学机理是利用围岩自稳能力,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并与围岩形成整体受力结构。
从此原理分析隧道塌方的原因如下:(一)洞身工程地质条件差,围岩自稳能力低,施工时没来得及进行初期支护即发生坍塌。
如掌子面围岩软弱、岩体破碎、地下水发育、洞身埋深浅。
或隧区通过不良地质地段,如断层褶皱带、膨胀岩地区以及高应力岩层等。
这些复杂地质条件往往有不可预见性,给设计和施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带来较大困难。
见图1。
(二)设计过程中未能准确判断隧区地质条件,没有充分考虑不良地质对隧道的影响,特别是没有及时与现场实际地质条件进行跟踪分析,导致在围岩分级、支护参数设计以及开挖进尺要求等不合理。
(三)施工过程中没有对诸如软弱围岩、浅埋地层等不良地质体进行注浆、超前支护预处理,保证不了围岩足够的自稳能力和自稳时间;开挖爆破效果差,导致围岩应力集中,出现滑塌现象;没有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如初支背后有空洞、初支厚度不够、锚杆的长度和数量不足以及钢架的间距过大等,致使围岩岩体间不能连成整体受力结构,保证不了支护强度与围岩滑移的力学平衡。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注意事项和处理措施方案
、注意事项和处理措
施方案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隧道塌方现象概述 •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 • 隧道塌方预防注意事项 • 隧道塌方处理措施方案 • 结论与展望
01
隧道塌方现象概述
隧道塌方的定义
• 隧道塌方是指隧道内顶部或侧壁土体、岩石等物料在外部或内部因素作用下,失去稳定性而 发生坍塌的现象。隧道塌方是隧道工程中严重的事故之一,对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都会造成 极大的影响。
施工监控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隧道围岩、支护结构等的 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3
安全管理
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 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处理措施方案
应急处理
在发生隧道塌方时,立即启动应急预 案,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抢险救援,确
保人员安全。
排水处理
加强隧道排水处理,降低地下水位, 减少水文地质条件对隧道稳定性的影
对塌方区域进行加固处理 ,如采用钢支撑、喷射混 凝土等方法,确保隧道结 构稳定。
后期处理
隧道检测
对处理后的隧道进行全面检测, 确保隧道结构安全。
恢复工程
对受损的隧道设施进行恢复,如 照明、通风、排水等系统,确保
隧道正常运营。
总结经验教训
对塌方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原因 ,提出改进措施,防止类似事件
再次发生。
这些隧道塌方事故都 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 亡和财产损失,对于 隧道建设和运营安全 敲响了警钟。因此, 在隧道工程建设和运 营过程中,必须加强 对隧道塌方的防范和 处理工作,确保工程 建设和运营的安全。
02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
地质因素
不良地质条件
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高速公路隧道塌方是指隧道内部土壤或岩石结构不稳定,在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坍塌或部分倒塌的现象。
隧道塌方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以下将从地质、设计、施工、维护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地质因素是导致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层构造不稳定、地质构造断裂、软弱地层、含水层等地质问题可能会导致隧道内部土体的不稳定,使其易发生坍塌。
防治措施可以通过全面的地质勘测和研究,选择地质条件良好的区域进行隧道建设,或通过改善地质条件的加固措施来减少土体的不稳定性。
设计因素也是导致隧道塌方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合理的隧道设计参数、隧道井、支护结构的强度不足、防水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会导致隧道结构的不稳定和易受外界动力作用的影响。
防治措施可以在隧道设计过程中,结合地理、地质、水文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参数,并采取适当的支护结构和防水措施,增强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施工因素也是影响隧道塌方的重要因素之一。
施工时的地下水控制不力、爆破振动过大、钻探技术不当等问题可能会使隧道结构受到破坏,从而诱发塌方。
防治措施可以通过合理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措施,加强地下水的治理和控制,减少爆破振动对隧道的影响,并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隧道的维护管理也是防治隧道塌方的重要措施之一。
隧道内部的自然渗水、潮湿和温度变化等会对隧道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没有及时采取维护措施,可能会导致隧道结构的破坏和塌方。
防治措施可以通过定期检查维修隧道结构,加强隧道排水系统的维护,以及隧道照明和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保障隧道的正常使用和安全。
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可归结为地质、设计、施工、维护等多方面的因素。
为了防止隧道塌方事件的发生,需要从地质勘测和选址、合理设计和施工、定期维护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防治措施。
只有做到全面对策,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高速公路隧道塌方事故的发生,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行。
隧道塌方原因与处理措施方案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目录一、隧道塌方的原因1二、塌方处理一般程序2三、塌方处理实例3(一)隧道概述3(二)塌方过程4(三)塌方段原设计情况5(四)塌方可能原因分析5(五)塌方处理措施6(六)进度计划及人机配置9(七)施工注意事项10(八)处理效果10四、经验教训总结10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一、隧道塌方的原因目前国内在建和已建隧道工程中,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塌方现象,给建设和运营带来了较大的危害。
在此,根据新奥法原理分析隧道塌方形成的可能原因。
新奥法的主要原理是在岩体力学特征和变形规律以及莫尔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量测手段对开挖后围岩进行动态监测,并根据围岩自稳的时间和空间效应确定爆破强度、开挖速度、初支参数以及辅助施工方法等。
其力学机理是利用围岩自稳能力,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并与围岩形成整体受力结构。
从此原理分析隧道塌方的原因如下:(一)洞身工程地质条件差,围岩自稳能力低,施工时没来得及进行初期支护即发生坍塌。
如掌子面围岩软弱、岩体破碎、地下水发育、洞身埋深浅。
或隧区通过不良地质地段,如断层褶皱带、膨胀岩地区以及高应力岩层等。
这些复杂地质条件往往有不可预见性,给设计和施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带来较大困难。
见图1。
(二)设计过程中未能准确判断隧区地质条件,没有充分考虑不良地质对隧道的影响,特别是没有及时与现场实际地质条件进行跟踪分析,导致在围岩分级、支护参数设计以及开挖进尺要求等不合理。
(三)施工过程中没有对诸如软弱围岩、浅埋地层等不良地质体进行注浆、超前支护预处理,保证不了围岩足够的自稳能力和自稳时间;开挖爆破效果差,导致围岩应力集中,出现滑塌现象;没有按照设计和规X要求进行施工,如初支背后有空洞、初支厚度不够、锚杆的长度和数量不足以及钢架的间距过大等,致使围岩岩体间不能连成整体受力结构,保证不了支护强度与围岩滑移的力学平衡。
(四)新奥法施工是一个动态过程,对隧道进行实时监控是重要环节之一。
目前很多隧道塌方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原因就是监控不到位。
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高速公路隧道在现代交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隧道塌方事件时有发生,给交通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为了更好地防范和应对隧道塌方事件,有必要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一、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1. 地质因素隧道穿越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地质构造不稳定、地层松软、地下水位高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隧道塌方。
地质灾害的发生给隧道的稳定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尤其是在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影响下,隧道更容易发生塌方事故。
2. 施工质量问题在隧道修建过程中,如果施工质量不过关,包括隧道支护结构、排水系统以及路基工程等存在问题,都会导致隧道塌方。
施工不达标、监管不力等问题都可能导致隧道隐患长期存在,最终导致塌方事故的发生。
3. 设计缺陷部分高速公路隧道设计不合理,包括隧道结构设计不满足地质条件、隧道偏小、排水不畅等因素也会成为隧道塌方的隐患。
4. 维护保养不到位隧道作为交通设施,经常性的维护保养至关重要。
如果隧道的排水系统未能及时疏通,隧道支护结构有损坏未及时修复等情况都可能导致隧道塌方。
二、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防治措施1. 加强地质勘察在修建隧道之前,进行充分的地质勘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地下地质情况,才能更好地确定隧道工程的稳定性。
并且,在勘察的基础上,要针对地质情况合理地选择隧道位置和设计方案。
2. 严格施工质量管理在隧道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操作,确保隧道结构的牢固和稳定,尤其要关注支护结构和排水系统的施工质量。
3. 加强隧道设计审核隧道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地质情况、交通流量和未来维护保养等因素,对隧道结构、排水系统等方面的设计进行严格审核,确保设计合理、稳定。
4. 定期维护保养针对已建成的隧道,加强定期维护保养是非常必要的。
定期对隧道结构进行检查、排水系统进行清理、支护结构进行修复,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修复,可以有效降低隧道塌方的风险。
5. 强化监管力度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隧道施工和维护过程的监管力度,确保隧道建设和维护的合规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随着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高速公路越来越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
而隧道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节省路程,又能提高通行效率,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
高速公路隧道塌方是其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本文将探究其原因和防治措施。
1.地质原因:隧道所处的地质环境复杂,如果隧道建在地质破裂带、岩层断裂带、地质构造变形带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那么地质灾害就会成为隧道塌方的主要原因。
此外,地质条件差的地区还容易出现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
2.施工原因:隧道的施工质量和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隧道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如果隧道的施工质量不高、施工过程不规范、施工时忽略了地质环境的特殊性等因素,就会导致隧道的结构不牢固、支护不到位等问题,从而引发隧道塌方事故。
3.设计原因:设计因素也是导致隧道塌方风险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设计隧道时,没有考虑到隧道内的水文地质情况,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或缺乏防止泥石流或山洪等自然灾害的设施,都会导致隧道面临威胁,甚至塌方事故的风险。
4.外力因素:外力因素是隧道塌方的常见原因之一。
例如,地震、洪水、雨雪等自然灾害,以及交通事故、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机械作业等都可能对隧道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1.建立完善的预防体系:高速公路隧道塌方风险是可以预判的,通过对地质、气象、物流等方面的全面考虑,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实现对隧道塌方事故的预防。
2.做好安全管护工作:在隧道的运营管理中要加强隧道日常巡查、维护和安全运营管理,确保隧道设施的完好性和运输安全的稳定性。
3.提高隧道抗震能力:加强隧道的结构设计,提高隧道的承载能力,以满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需求,同时合理布局防震措施。
4.引入先进技术:在隧道规划和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引入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隧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总之,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多种多样,而防治措施也应该是综合性的。
只有在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中全方面、全过程加强管理和采取科学的防范措施,才能有效降低高速公路隧道塌方事故的发生率,确保公路的安全顺畅。
隧道施工塌方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隧道施工塌方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摘要:叙述了隧道施工中常见塌方原因及一般处理措施,并结合塌方情况,提出施工预防措施。
关键词:隧道塌方原因;处理措施隧道工程作为一项地下工程,由于地质勘探技术及地形条件的限制,对地下地质情况的钻探分析不可能做到详细了解,造成设计阶段对隧道衬砌结构的设计仅仅局限在钻探资料的理解和分析之上,不可避免会出现实际施工出现的地质与设计存在差异,往往造成设计衬砌结构无法满足实际地质衬砌需要而造成塌方现象,加之施工水平的差异,隧道施工中出现坍方现象较为普遍,要完全避免坍方,在目前施工条件和掘进水平下是很难做到的。
目前对塌方的处理基本按照“小清理、大封堵”原则。
现就隧道施工中普遍出现的塌方及处理措施分析如下:1、塌方对隧道结构影响隧道坍方是由于围岩失稳或衬砌结构无法抵挡围岩周边收敛变形或围岩应力释放等原因而导致的围岩塌落或衬砌结构变形破坏造成的衬砌结构坍塌现象。
由于塌方体下落无形中加大了对临近塌方体的围岩或衬砌结构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所以在一般的塌方体处理过程中,除了处理塌方体本身影响范围外,必须对塌方体前后一定范围内的围岩或衬砌结构进行加强处理。
2、隧道塌方原因分析2.1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造成的塌方2.1.1由于隧道地质钻探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的出现隧道掘进过程中出现新的地质变化,该地质条件的变化导致了原设计衬砌结构不能满足新地质条件的支撑需求,但施工时没有及时根据地质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且新的地质条件变化后,由于施工单位依赖于设计单位的衬砌结构调整阶段而无及时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造成地层暴露过久,引起围岩松动、风化,导致隧道塌方。
2.1.2由于施工过程中存在施工工艺、操作工艺不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施工质量意识淡薄、安全意识不强等原因造成的塌方:(1)超前小导管长度不足、数量不够,注浆效果不明显或未注浆;(2)锚杆长度、间距、数量不足,拉拔力不够;(3)锁脚锚杆打入长度、角度不符合设计要求,且与拱架未有效连接;(4)支撑拱架间距偏大,拱架连接采取直接对接焊,未采取钢板搭接焊;且拱架加工时在拱顶正中部位设置了对接点;(5)拱架纵向连接钢筋等不能有效连接,普遍造成每榀拱架间纵向钢筋断开;(6)排水不及时造成拱脚长时间浸泡而导致围岩软弱;(7)核心土的留设体积偏小,不能有效发挥核心土支挡掌子面稳定而失去核心土作用;(8)仰拱采取半幅浇筑手段,不能及时封闭造成边、拱墙变形;(9)边、拱墙开挖及拱架相接时间较长而造成上拱墙长时间处于失稳状态;(10)忽视安全距离的控制而造成掌子面、仰拱和二衬之间的距离偏大而导致围岩完全依赖于初期支护;(11)围岩爆破药量控制不当,造成围岩破碎失稳;(12)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准确预报掌子面前面一定范围内的围岩变化情况,失去施工指导作用。
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预防隧道塌方,要全面详尽了解隧道区的基本地质情况,充分认识围岩特性、各种不良地质发展趋势、不利因素间的联系及其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对可能出现的塌方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相应的技术措施,采取合理的开挖和支护方法,消除各种影响因素。
(1)塌方产生的原因对隧道的地质情况了解不清,地质资料不详细,对可能遭遇断层、富水等不良地质情况估计不足,对可能遭遇塌方以及产生塌方后的处理缺乏思想准备和相应的技术措施,以及盲目追求进度,对不稳定围岩没有进行有效合理的支护。
由于围岩本身不稳定和已切割成碎块而强度低,结构松散,节理面有泥质物及岩屑充填,支护不及时,暴露时间长,导致围岩风化严重,或因通过断层,突然遇到较高水压富水洞段,地下水向洞室内漏出,淘空了断层构造带中破碎岩体和充填物时,以及由于岩层产状不利或因岩爆等诸多地质原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塌方。
在施工中,忽视围岩细微变形,对围岩自稳能力作过高的估计,造成思想上的麻痹大意,抱着盲目乐观和侥幸心理,对不良地质洞段没有采取合理的开挖方法,支护不及时,在开挖时,爆破对围岩的扰动过大,开挖后围岩暴露时间过长,风化程度加剧,或由于中途进行二次扩挖和更换支撑,造成应力再次重分布,使得原来不应塌方洞段,因岩体的失稳而产生较大塌方。
(2)塌方预防措施1)做好施工过程中的地质预报,施工过程中的地质预测预报必须按要求实施,及时跟进掌子面的地质预测预报,对可能出现的局部地段围岩破碎引起失稳、塌方和可能遭遇的断层、涌沙、涌水都能及时预测清楚,有明确的位置、桩号、规模及发展趋势标识,能及时提醒设计和施工人员采取合理的支护措施和施工方法,预防塌方的发生。
2)当地下工程通过断层、断层影响带,或岩石比较破碎,风化严重时;或岩层产状、结构不利组合地段时,合理的开挖方法,能很好预防塌方的发生。
3)及时支护是预防塌方的主要措施。
洞室开挖后,在围岩自稳时间内及时给予支护封闭,可有效限制围岩变形的自由发展,防止岩体因松动、脱动、脱位而造成塌方。
浅谈隧道塌方处理
浅谈隧道塌方处理摘要隧道塌方已经成为隧道施工中常见的问题。
本文从分析隧道塌方的原因出发,在此基础上论述隧道塌方处理的方法。
关键词隧道塌方;原因;处理方法在隧道的开挖施工中,塌方做为一种比较常发的事故,会给隧道施工造成极大的危害,比如延误工期、出现比较严重的机械损失,甚至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目前,国内很多在建的或者已建的隧道都有过塌方现象。
防止塌方的发生、塌方出现后的治理工作已经成为隧道施工的关键所在。
隧道施工中造成塌方的原因是多样的,有地质自然条件的原因也有人为施工方法、施工质量的原因。
因此,要加强对隧道施工的管理,从地质因素与人为因素出发,防止塌方事故发生,采用正确方法处理塌方事故。
本文从分析隧道塌方的原因出发,在此基础上论述隧道塌方处理的方法。
1 隧道施工中塌方出现的原因隧道施工中发生的塌方原因是复杂的,下面主要从不良地质条件、隧道设计不周全、施工方法与措施不当等3个方面来做具体的分析。
1)不良地质条件。
隧道施工时穿过断层或者地层覆盖比较薄弱的地段,比如穿过水源比较丰富的土层如水塘、冲沟、水库等,穿过风化比较严重的岩层,或者在隧道施工中遇到溶洞、裂隙、软硬差异比较大的岩层分界处,这些都是会引起隧道塌方的比较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这里需要重点指出:水是造成塌方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地下水通过浸泡、溶解、软化等作用使岩体塌落或者促使岩体的稳定性变差,从而加快塌方发生。
一些岩层之间软硬强度不规则,由于地下水的作用,使得软弱面的强度越来越低,达到一定的极限就会发生滑塌。
2)隧道设计时考虑不周全。
隧道施工前的设计对施工的安全性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在勘测设计阶段对隧道要经过的地段的地质情况掌握的不全,就不能正确地分析该地段是否存在着比较特殊的或者不良地质现象。
如果不能正确分析,就有可能把隧道设在地质条件不好的位置,导致塌方发生。
隧道设计还要考虑地质条件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并根据变化及时地对支护参数进行调整,否则,就有可能在施工时发生塌方事故。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注意事项和处理措施方案
地下水影响
地下水侵蚀
隧道开挖过程中,地下水渗入开挖面,软化围岩,降低围岩强度。
排水措施不当
隧道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或施工不当,导致地下水积聚,增加塌方风险。
02
隧道塌方注意事项
加强地质勘察和预报
详细了解隧道所处区域的地质条件
01
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
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02
采用物探、钻探等方法对前方地质情况进行探测,及时发现不
施工方法不当
施工工艺不合理
隧道开挖方法选择不当,爆破控制不当,导致围岩松动或破 坏。
支护措施不到位
初期支护结构强度不足,支护结构施工质量差,未能有效控 制围岩变形。
支护结构失效
支护结构破坏
初期支护结构强度不足,受到围岩压 力或地下水侵蚀而破坏。
支护结构施工质量问题
支护结构施工质量差,如锚杆失效、 喷射混凝土厚度不足等,导致支护结 构失效。
在隧道施工前,要加强 地质勘察工作,了解地 质情况,为施工提供科
学依据。
合理设计
根据地质情况,合理设 计隧道的结构、断面和 支护方式,提高隧道的
稳定性。
加强施工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 施工管理,确保施工质
量符合规范要求。
定期检查和维护
对隧道设施进行定期检 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 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注意 事项和处理措施方案
汇报人: 2023-12-14
目录
• 隧道塌方原因分析 • 隧道塌方注意事项 • 隧道塌方处理措施方案
01
隧道塌方原因分析
地质条件不良
围岩稳定性差
隧道穿越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节理裂隙发育程度等因素,影 响围岩的稳定性和自承能力。
隧道塌方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隧道塌方的原因及处理方法隧道塌方是指隧道内部结构或土石体发生变形或崩塌的现象。
这种事故可能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隧道塌方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1. 地质问题:地质构造异常、地震、岩层松散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隧道塌方。
在设计和建设隧道时,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评价,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如加固岩体、安装钢支撑等。
2. 水问题:地下水渗漏和涌水是导致隧道塌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的排水措施,如设置排水管道、加固涵洞等。
此外,定期检查和维修隧道内的排水设施也是必要的。
3. 施工质量问题:不合理的施工方法、材料质量问题、施工操作不当等都可能导致隧道结构失稳。
因此,建设者需要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并进行质量监控和验收。
4. 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可能引发隧道塌方。
建设者应该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灾害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设置防洪闸门、加固洞口等。
处理隧道塌方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应急处置:一旦发生隧道塌方,需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确保人员的安全撤离,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抢险救援工作。
2. 修复和加固:在处理隧道塌方后,需要对受损的结构进行修复和加固工作。
这包括清理堆积物、修复支撑结构、加固岩体等。
3. 安全检测:隧道塌方后,需要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测,确保其余部分的结构安全稳定。
这包括使用仪器设备进行地质勘察、结构测试等。
4. 预防措施:为了避免隧道塌方事故的发生,建设者应在设计和施工阶段采取预防措施。
这包括进行充分的地质勘察、合理的设计、严格的施工管理等。
综上所述,隧道塌方是一种严重的事故,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因此,在设计、建设和运行阶段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处理隧道塌方的可能性,以确保隧道的安全稳定运行。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注意事项和处理措施方案
采取临时加固措施,防止塌方扩大
在隧道塌方发生后,应立即采取临时 加固措施,如支撑、加固等,以防止 塌方进一步扩大。
临时加固措施应由专业人员操作,确 保加固效果和人员安全。
对塌方区域进行详细勘察和分析
在采取临时加固措施后,应对塌方区 域进行详细勘察和分析,了解塌方的 范围、程度和原因。
VS
勘察和分析过程中,应采用专业的仪 器和设备,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制定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案并进行实施
根据勘察和分析结果,制定科 学合理的处理方案,包括清理 塌方、加固隧道结构、加强监
测等措施。
处理方案应由专业人员制定 ,并经过专家评审和批准后
方可实施。
在实施处理方案过程中,应加 强现场管理和监督,确保方案
的有效实施和人员安全。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注意 事项和处理措施方案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隧道塌方原因分析 • 隧道塌方注意事项 • 隧道塌方处理措施方案
01
隧道塌方原因分析
地质条件因素
围岩稳定性差
隧道围岩的稳定性是隧道施工中 的关键因素。如果围岩存在软弱 、破碎、节理发育等不良地质条 件,容易导致隧道塌方。
地应力大
强化地质超前预报工作
采用地质钻探、物探等方法对隧道前方地质情况进行超前预报,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地质不良体,为施工提供预 警。
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支护结构
根据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
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应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如全断面开挖、台阶开挖等,以确保施工安全。
合理设计支护结构
根据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和地质条件,合理设计支护结构,包括初期支护和二次支护,以确保隧道的稳 定性和安全性。
隧道塌方原因分析与处理
隧道塌方原因分析与处理摘要:在隧道开挖时,隧道塌方一直是隧道施工中经常发生的工程事故。
及时有效的做好预防工作不仅能保障工程施工安全还能保证工期节省工程投入。
本文介绍了塌方的类型及发生机理,从地理条件和施工工艺两方面分析了隧道塌方的原因,并提出了处理塌方的措施和施工质量保证措施,希望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隧道;塌方;支护;措施;质量Abstract: In the excavation of the tunnel, the tunnel collapse has been engineering accidents often occur in tunnel construction. Timely and effective preventive work not only to protect the safety of construction can also guarantee period reduced engineering investmen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type of landslides and the mechanism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of the tunnel collapse, both from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and made a deal with the collapse of the measures and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assurance measures, hop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eer.Keywords: tunnel; landslides; support; measures; quality前言隧道塌方是施工中较常发生的安全事故之一。
隧道坍塌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隧道坍塌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展开论述,分析了隧道坍塌的原因,提出相应处理措施,有效地处理隧道塌方。
关键词隧道坍塌;原因;处理;分析1工程概况隧道为单洞双线隧道,起讫里程为DK352+189~DK356+188,隧道全长3999m,隧道围岩级别以Ⅳ、Ⅴ级为主。
隧道断面面积为142m2,上拱半径7.24m。
进口左侧埋深厚度均大于右侧埋深厚度,处于地形偏压和构造偏压状态,且均在浅埋或超浅埋地段。
隧道围岩大部分位于震旦系及上板溪群地层中,以砂岩、页岩、板岩、变质砂岩为主,厚薄不等,软硬不均;洞身岩体节理、劈理及裂隙发育,围岩完整性较差。
地下水发育,砂岩储水性较好,裂隙发育,含水带范围广阔,尤其向斜核部富水性强,隧道开挖有较大的涌水量。
2隧道坍塌情况及原因分析1)坍塌情况。
①地表情况。
坍塌冒顶位置为里程DK352+238.0—DK325+245.3段线路偏右侧,地表出现一个近似圆形塌陷坑。
塌陷坑周围地表呈现多处纵横向裂隙,裂缝宽度达1~3cm,冒顶处埋深为13.5m。
隧道掌子面已全被坍塌土体填满,将已开挖的洞身堵塞近10m。
②洞内情况。
近掌子面的3榀钢支撑范围内的初期支护受到影响,洞内两侧边墙处产生纵向裂隙,裂隙宽度10mm,DK352+221.0左侧、DK352+223.5与DK352+229.0右侧,由于山体严重偏压产生环向裂缝共3条,裂隙宽度约5~15mm,裂隙环向长度达4m。
2)坍塌原因。
①降雨或多次连续降雨,渗入隧道内的裂隙水和地表水流量增大是导致此次坍塌的诱因。
②在隧道内部不排水条件下,长期暴雨对隧道及其支护系统影响很大。
受外界震动和洞内渗水量增大的影响,松散岩层与相邻岩层摩擦力减小,受重力作用发生下滑,是导致掘进掌子面前方未开挖段及已成形的初期支护段拱顶土体坍塌的直接原因。
③洞顶上方岩体呈陡倾构造、裂隙发育,坍塌受产状陡倾的构造裂隙控制。
呈陡倾状附着润滑层构造裂隙的存在,是导致坍方的重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隧道坍塌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摘要:隧道坍塌一旦出现就会严重影响工作面的施工安全,必须立即进行处理,以防危害增大。
隧道坍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自然、设计、施工方面分析
了其形成的原因,提出坍塌的处理原则,并以某隧道某次坍塌事故为例分析了其
成因和处理措施,望对类似事故的出现提供处理借鉴。
关键词:隧道坍塌;原因分析;处理
一、隧道坍塌的原因分析
(一)未预测地质变化
隧道地质条件变化快,没有及时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没有有效掌握围岩变化
情况,所以隧道开挖时释放了围岩的应力,围岩会产生大的位移,致使出现塌方。
(二)地下水丰富
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围岩大面积出现涌水,没有有效的控制和排除,当隧道围
岩破碎、自稳性差时就会出现塌方。
(三)设计因素
隧道工程设计方法主要有工程类比法、理论计算法及现场监控法等,这些方
法又以工程类比法运用得最为广泛。
在设计过程中若对围岩判断不准或情况不明,从而设计的支护类型与实际要求不相适应,也是导致施工中产生松驰坍塌等异常
现象的原因,且设计中的地质勘查资料详细与否也是造成施工塌方事故产生主导
因素之一。
(四)施工因素
1、采用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
施工中经常存在:施工方法与地质条件不相适应,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没有
及时改变施工方法;施工支护不及时;地层暴露过久,引起围岩松动、风化;忽
略了围岩的变形规律,围岩的变形同时具有连续变形和突然变形的特征。
当开挖
距离小于D(D 为隧道开挖宽度)时,围岩两端由于受到二次衬砌砼和开挖掌子
面支撑的约束作用,连续变形很小,主要是爆破后的受震动影响的突然变形,而
且在这个距离范围内由于衬砌和开挖面支承的“空间效应”的影响,即使初期支护
抗力不足围岩滑移力亦不至于失稳,当这个距离为1.5D~3D 时,“空间效应”的影响完全消失,初期支护抗力小于滑移力的问题即刻暴露出来,围岩急剧变形,极
易引起塌方。
2、施工工艺及操作欠规范
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工艺操作不符合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施工管理不到位,质
量意识、安全意识不强也是造成塌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常发生的施工质量问题
有锚杆长度不足;锚杆砂浆不饱满或强度尤其早期强度不足;喷砼强度厚度达不
到设计要求;钢支撑未完全由喷射砼包围密实或钢支撑与围岩之间存在空隙及钢
支撑未置于稳定坚固的基础上等。
以上质量问题直接造成支护抗力未达到设计要
求或围岩未粘结紧密使无弯矩结构产生弯矩而导致塌方。
二、隧道坍塌的处理原则
塌方段处理遵循“稳固塌体、填充空洞、注浆加固、谨慎通过”的总体处理步
骤及以下处理原则:
(一)安全实施原则
坚决保障施工期间人员安全,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遵循“确保安全、宁强勿弱”的安全原则制定详细的、可靠可行的施工组织方案。
(二)质量保证原则
既要保障近期施工安全通过,同时也要保证交付运营后衬砌结构长期使用的
可靠性,按照“一次实施、不留后患”的质量原则确定衬砌参数。
(三)内外协同原则
洞内、洞外处理措施应在总体协调的原则指导下,通过现场条件、难易程度、效果、代价及设备等综合比较,采取“洞外防(排)水、防护、探查为辅助,洞内周
边注浆加固为主”的处理方式。
(四)相邻影响规避原则
B 线、A 线隧道施工影响范围相叠加、塌体区域相贯通,应整体考虑两线塌方处理方案,但两线隧道的开挖应分步实施。
(五)可靠保障原则
细化与落实包括人员、机具、设备、质量、管理在内的各项实施方案,尤应
提高注浆技术水平及加强注浆效果检验,以确保处理方案的可操作性及实施效果。
三、隧道坍塌的处理应用
(一)坍塌概况
笔者参与施工的黔桂线扩能改造工程大山隧道,隧道进口50m为Ⅴ级浅埋偏
压衬砌,支护设计为φ50 注浆超前小导管,环向间距40cm,L=4.5m,搭接长度1.46m;初期支护为Φ25mm 中空注浆锚杆,L=4.0m,@75×100cm,φ8mm 钢筋
网,@75×100cm,I20a 工字钢钢拱架,间距75cm,喷早强混凝土25cm。
隧道进口进洞30m 后,上台阶施工于2005 年3 月3 日晚十一点钟开始施工,循环进尺50
厘米,开挖采用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施工,3 月4 日下午三点钟,本循环初期
支护施工结束。
本循环施工过程中隧道左侧拱项及掌子面时有掉块现象发生,3
月4 日下午掉块频率增加,掉块体积加大,3 月4 日下午五点二十分,隧道左侧
拱顶部份出现较大坍塌,塌方穴体呈环向倒置漏斗型结构,坍塌纵向深度约6 米,环向长度约8 米,坍塌平均高度约6 米,坍塌物渣体为强风化泥岩,红褐色,坍
塌物中有两块孤石,每块孤石体积有50 立方米左右。
本循环开挖结束时对掌子
面和拱顶围岩进行了初喷砼封闭,施工过程中两次对掉块部份围岩进行补喷砼封闭。
根据塌穴的地质情况,分析认为,出现塌方的主要原因是洞顶覆盖层薄,围
岩为强风化泥岩,遇水易软化,自稳较差,施工期间持续降雨,地质土含水量饱和,土压力较大,岩土失稳,从而发生洞坍塌。
(二)坍塌处理
1、坍塌段处理
用土袋封闭洞内堆积体;清理塌方段拱顶至原地表高度内的土体,使该段地
体成漏斗型,避免土体二次塌方,保证加固塌坑土体的人员安全;用Ф108 大管
棚做超前支护。
采用自进式跟管施工法,不能采用简易的潜孔钻来成孔,否则极
容易出现塌孔。
大管棚长20-30m,根据塌方段的长度而定,大管棚必须通过塌
方体插入到未塌方的山体内。
大管棚布设在拱部120°角范围内(视现场情况定),大管棚要对称布设,避免人为偏压。
浆液为1:1 水泥浆。
塌坑四周表面采用锚
喷支护。
锚杆长4-6m,间排距为1.2×1.2m,锚杆尾部与钢筋网相连。
钢筋网采
用Ф8 钢筋,规格为0.20×0.20m,外喷15-20cm 厚C25 砼。
塌坑内堆积土体采
用Ф50 小导管注浆加固。
小导管间排距为0.5×0.5m,梅花型布置,长度视塌坑内
土体顶面至隧道拱顶距离而定。
浆液为1:1 水泥浆。
视天气情况决定回填塌坑
的时间。
如果天气不好,要及时回填塌坑,避免塌坑积水而造成二次侵害隧道。
回填塌坑时,以回填土高于原地表0.20m 为宜,表面喷10cmC20 砼封闭。
塌坑四
周设地表排水沟,视当地雨量情况定排水沟的断面,以保证雨水不流入到塌坑内
为准。
洞内以短进尺为宜,最好是一个循环一榀拱架;掌子面地体如果较松散,
必须要每循环用喷射砼封闭。
加大预留变形量为15-20cm,即型钢拱架半径加
大15-20cm。
锁脚锚杆改用Ф50 注浆小导管,尾端与拱架焊牢。
仰拱范围内加
设仰拱锚杆,间距为1.0m,排距为1.5m,梅花型布设,防止拱架下沉。
2、前影响段的处理
塌方发生前,此段上半断面初期支护已按设计要求施工完毕,塌方段处理通
过后,及时对塌方段至开挖掌子面进行全面量测,因受塌方影响,此段围岩整体
性已被破坏,存在大面积的初期支护侵限,其中最大侵限值为46.3cm,其中隧道
轴线左侧比右侧侵限的厚度和长度偏大,因此此段处理原则为先支撑,后打管注
浆加固围岩,再凿除侵限部位,然后初期支护,最后衬砌。
施工要点:为了避免凿除砼的过程中,围岩继续变形,首先对塌方前影响段
采用两排钢管临时支撑拱顶格栅,抑制围岩变形,钢管采用Φ200 钢管,长度
6.5m,纵向间距1m。
在钢管支撑完后进行,环向间距50cm,纵向间距1m,呈梅花型布置,外插
角30 度。
注浆管长度4.5m,Φ45 无缝钢花管,钢管外端1m 范围内不钻孔,其余3.5m 范围内梅花型钻孔。
在导管注浆强度满足要求后,凿除侵限砼,重新支
立格栅钢架支撑,实施网喷,并打锚杆。
下导开挖前先打锁脚锚杆加固拱脚,下导开挖采取先拉中槽,再挖马口的方
法进行,马口开挖全部采用人工风镐进行,马口的长度不大于2m。
马口开挖后,立即初喷砼,打锚杆、挂网、接立格栅钢架、纵向联结钢筋、喷砼。
塌方前影响段要遵循衬砌紧跟开挖支护,开挖一组,衬砌一组的原则。
符合
二次衬砌要求的断面、长度后,及时铺设防水板和施做二次衬砌。
参考文献:
[1]李世民,刘志强,彭友君,黄溯航.北京地铁矿山法施工隧道坍塌原因分析及预
防处理措施[J].工程勘察,2008 年8 期.
[2]邓文瑞.崇义至龙勾公路东林山隧道坍塌冒顶事故病害分析及处理[J].城市建设,2012 年3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