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大爆发和生物大灭绝的特征

合集下载

地球生物的演化和灭绝

地球生物的演化和灭绝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与意义
建立自然保护区: 保护濒危物种和 生态系统
实施生态修复: 恢复受损生态系 统,提高生物多 样性
加强环境教育: 提高公众对生物 多样性的认识和 保护意识
推动可持续发展: 减少人类活动对 环境的影响,保 护生物多样性
04
地球生物的未来演化趋势
地球环境变化对生物演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等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环境污染:空气、水、土壤污染对生物健康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丧失:物种灭绝、基因流失等对生物演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过度捕捞、森林砍伐等对生物栖息地的影响
灭绝原因分析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自 然灾害等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环 境污染等
生物因素:疾病、寄生虫 等
地质因素:地壳运动、火 山爆发等
灭绝事件的生态影响
生态系统的破 坏:生物灭绝 导致生态系统 失去平衡,影 响其他生物的
生存和发展
食物链的断裂: 生物灭绝可能 导致食物链的 断裂,影响其 他生物的生存
和发展
基因多样性的 减少:生物灭 绝导致基因多 样性的减少, 影响生物的适
应性和进化
生态功能的丧 失:生物灭绝 可能导致某些 生态功能的丧 失,影响生态 系统的稳定和
发展
灭绝事件对生物演化的影响
大规模灭绝事件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灭绝事件改变了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竞争格局
灭绝事件促进了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 灭绝事件对生物的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物种的形成和灭绝,生态系 统的变化等
03
现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与价值
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个特定环境或全球范围内,生物种类的丰 富程度和变化。
价值: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 平衡、提供资源、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生物大灭绝

生物大灭绝

第2次
地球处于泥盆纪时,许多地块升起并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古地理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时期蕨类植物繁 盛,昆虫和两栖类动物兴起,脊椎动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鱼形动物数量和种类增多,现代鱼类开始出现,所以 泥盆纪常被称为“鱼类时代”。
但是,在BC3.75亿年前至BC3.60亿年前,即泥盆纪至石炭纪过渡时期也发生了一次生物大灭绝,这次事件 持续了1500万年左右。期间有多次生物灭绝高峰期,海洋生物大量灭绝,而陆地生物受到的影响较小。从规模上 看,当时全球82%的海洋物种灭绝,浅海的珊瑚几乎全部灭绝,深海珊瑚也部分灭绝。此次灭绝事件的规模在5次 大灭绝事件中排名第4位。
生物大灭绝
大规模的集群灭绝
01 灭绝历程
03 盘点
目录
02 灭绝原因 04 相关研究
基本信息
生物大灭绝是指大规模的集群灭绝,生物灭绝又叫生物绝种。整科、整目甚至整纲的生物在很短的时间内彻 底消失或仅有极少数存留下来。在集群灭绝过程中,往往是整个分类单元中的所有物种。
生物大灭绝标志生物无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都逃不过劫难,而且还经常是很多不同的生物类群一起 灭绝,却总有其它一些类群幸免于难,还有一些类群从此诞生或开始繁盛。集群灭绝对动物的影响最大,而陆生 植物的集群灭绝不像动物那样显著。
传染病说
还有些生物医学家认为,生物大灭绝的原因是,远古时期一场传染病使生物死亡。
火山活动
火山爆发喷出大量气体和火山尘埃进入大气层。火山灰团不仅会使动物窒息而死,还有可能遮蔽太阳,使全 球气温降低。所以,火山活动也可能是二叠纪末期灭绝事件的原因之一。西伯利亚就曾经发现当时火山猛烈爆发 所喷出的物质。
关于此次灭绝事件的原因,有学者认为与奥陶纪末期相似,也是因全球变冷,即地球进入卡鲁冰河时期所致; 也有学者认为是期间发生的彗星撞击地球事件所致;还有人认为是陆生植物大量繁育,它们进化出发达的根系深 入地表土之下数米,加速了陆地岩石土壤的风化,大量元素释放进入地表水,造成了水系的富营养化,导致了海 底缺氧,从而使海洋物种大量灭绝。

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

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

化石新知化石揭秘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冯伟民距今6600万年前发生的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导致了中生代海陆空霸主,如空中霸主翼龙、陆上霸主恐龙和海里霸主鱼龙等悉数退出演化舞台,爬行动物开创的盛世伟业就此落下了帷幕。

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包括了非鸟恐龙的灭绝,因而成为公众最著名和了解的灭绝事件,也是科学家一直以来高度关注和持续开展研究的事件。

在历次显生宙大灭绝事件研究中,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的假说最多,其中许多探究对现实而言也有着重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大灭绝前的生态环境及生物群面貌白垩纪根据地层、生物群等特征,可以清楚地划分为早期和晚期。

早期时限4500万年(即距今1.45亿年至1亿年间),它基本上继承了晚侏罗世的特征,即全球联合古陆进一步解体,此时,大西洋进一步扩大,印度板块阿拉伯板块等开始与冈瓦纳大陆分开;白垩纪初,太平洋洋底爆发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烈度最强的岩浆喷发,覆盖了地球千分之四面积,形成了许多巨型海底高原,烘托起海面大幅度上升,比现代海平面高出200多米,各大陆分离加剧。

由于大西洋形成过程中大洋洋中脊和太平洋海底岩浆大规模喷发,使得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上升,是当今大气二氧化碳的4-8倍。

强烈的温室效应使地球气温比现在高平均6度,使当时地球两极冰川消失。

大陆岩浆活动剧烈,岩浆侵入多,火山喷发频繁,但气候比较温暖潮湿,适合生物的繁衍与生长。

植物界仍是裸子植物统治的天下,它们有松柏类、苏铁类、本内苏铁类、银杏类等;不过被子植物也开始出现了,所以地球上到处是郁郁葱葱。

河湖中无脊椎动物的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介形类,脊椎动物的鱼类、鳄类等都很繁盛。

陆上脊椎动物的蛇、乌龟、小型蜥蜴、大型蜥脚类草食恐龙和兽脚类的肉食恐龙多样,尤其是霸王龙横空出世,恐龙家族独霸天下。

鸟臂目的恐龙如甲龙类、角龙类、肿头龙类、鸭嘴龙类等悉数登场。

空中的翼龙仍占统治地位,但早期鸟类——反鸟类已发展起来了,昆虫繁盛;海洋中无脊椎动物的菊石类、箭石类、腹足类、双壳类、珊瑚类、苔藓虫类、有孔虫类、海胆类,仍较繁盛;海生爬行动物,如鱼龙、蛇颈龙及各种鱼类也很丰富,所以整个生物界仍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生物大灭绝

生物大灭绝

生物大灭绝生物大灭绝是指大规模的集群灭绝,生物灭绝又叫生物绝种。

整科、整目甚至整纲的生物在很短的时间内彻底消失或仅有极少数存留下来。

在集群灭绝过程中,往往是整个分类单元中的所有物种。

生物大灭绝标志生物无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都逃不过劫难,而且还经常是很多不同的生物类群一起灭绝,却总有其它一些类群幸免于难,还有一些类群从此诞生或开始繁盛。

集群灭绝对动物的影响最大,而陆生植物的集群灭绝不像动物那样显著。

五次生物大灭绝:1、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类,绝对想象不到所谓的“生物大灭绝”有多么的可怕,每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都造成了全球半数以上的物种永久消失,远比人类每一次战争都要恐怖。

4.45亿年,第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这一次生物大灭绝造成了85%的物种永远消失,科学家认为导致这次生物大灭绝的直接原因是大陆板块的运动,古大陆冈瓦纳大陆板块抵达南极区域,造成了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全球因为大陆板块的运动快速变冷,进入了“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时期”,海平面因为冰河时期的到来大幅度下降,突然性的环境变化造成了大量物种集群性的灭绝。

有一项研究指出,这次生大灭绝可能和宇宙中某颗超新星爆发有关,超新星爆发释放的伽马射线击中了地球,摧毁了地球一半的臭氧层,导致了这次灭绝事件。

每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都是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可能和伽马射线击中地球有关,同时全球气候变冷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这一次生物大灭绝给鱼类的繁荣提供了机会。

2、泥盆纪晚期灭绝事件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的晚期,这一次大灭绝事件是多次较小的灭绝事件共同导致的,大约3.77亿年,这个时候的地球陆地开始出现大片的森林,但是陆地上还没有出现植食性的生物,所以森林空前的茂盛。

海洋中的脊椎动物开始逐渐称霸,鱼类成为了海洋中的统治者。

这次生物大灭绝的主要原因是地核中的熔岩因为某种原因泄露,在西伯利亚地区大约有3000亿立方米的熔岩从地壳喷涌而出,在瞬间就杀死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同时熔岩中的大量有毒物质融入海洋,造成了更严重的连锁反应,海洋动物的死亡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进入大气,短时间内全球大气升温。

泥盆纪晚期生物大灭绝

泥盆纪晚期生物大灭绝

42化 石2021年 第2期化石新知化石揭秘 泥盆纪晚期生物大灭绝冯伟民显生宙奥陶纪末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后,地球生物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物已不再局限于海洋环境,而是开启了历经数以千万年的生物登陆大幕。

从志留纪初维管植物率先成功登陆,无脊椎动物尾随而至,至泥盆纪中晚期鱼类登上陆地。

生物扩张的足迹遍及海洋和大陆,地球生物多样性获得了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然而,就在泥盆纪晚期,生物大灭绝的灾难又一次降临,给地球生物的演化以沉重的打击。

泥盆纪生物大灭绝并不是发生在泥盆纪末,而是主要发生在晚泥盆世的弗拉斯期(Frasnian )与法门期(Famennian )之间,这在历次全球性生物大灭绝事件极为罕见。

所以古生物学家习惯称它为F-F 生物大灭绝。

那么,这样一次大灭绝究竟是处在怎样的生物演化背景下发生,造成了怎样规模的大灭绝,其原因又是什么呢?大灭绝前生态环境与生物面貌泥盆纪生物界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水生脊椎动物的大发展,出现了许多门类各异、形形色色的鱼类,故泥盆纪有“鱼类时代”的美称,而无脊椎动物一统天下的时代从此结束了。

陆上植物也已大量繁殖,出现了高大的蕨类植物、原始的石松类等,开始形成了森林。

与此同时,海生无脊椎动物仍很繁盛,尤其是中、晚泥盆世大多数板块都分布于赤道附近,如欧洲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北美板块、华南板块等。

泥盆纪鱼类43化 石2021年 第2期这时期地球是处于温暖期,气候温暖潮湿,很适合于各类生物的繁衍和生长。

当时华南中泥盆世正处于浅海区,阳光充足,含氧量高,食物丰富,所以生长着大量的腕足类、珊瑚、层孔虫、苔藓虫、介形类、牙形类、鱼、虾等,形成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尤其是形成许多珊瑚和层孔虫礁体。

此外,华南板块从中泥盆世大片广海浅水碳酸盐台地演变成由许多交叉型裂谷带分割成的晚泥盆世一系列带状深水区和浅水碳酸盐台地区,在深水区生长着许多菊石、竹节石、放射虫、牙形石、三叶虫、小型腕足类,而浅水台地却生长着许多小型无洞贝类、新生的弓石燕贝类、小嘴贝类等。

净初级生产量剧变导致生物大灭绝与大爆发

净初级生产量剧变导致生物大灭绝与大爆发

净初级生产量剧变导致生物大灭绝与大爆发生物大灭绝与大暴发是当今最大的科学谜之一。

生物大灭绝是指在短期内生物大量减少或种类灭绝,这种灭绝与缓慢的演化更替而造成的灭绝不同;生物大爆发是指物种的种类在几百万年时间里大量增加;净初级生产量是指单位面积植物每年光合所产生的有机干物质的重量。

纵观地球生命演化史,每次生物大灭绝后总会有生物大爆发,这其中是否有着共同原因?先分析一下现有的生物如恐龙大灭绝理论,发现漏洞百出:1、小行星撞击地球:该假说不能解释与恐龙习性相近的同属爬行动物为什么不会灭绝?例如撞击产生的核冬天为什么不耐寒的鳄鱼、科摩多巨蜥和桫椤等中生代孑遗生物还能生存至今?有人用碳同位素比例绘制成图发现,K/T界线植物灭绝事件在超过5万年到10万年的时间间隔内,发生了不止一次的改变,这表明植物群落消失了,随后得以恢复,结果又遭到一系列灭绝事件的一再打击。

要产生这种灭绝模式,可能需要在数千年的时间间隔内发生一连串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才行。

但是,没有任何矿物学证据表明,在那两个生物大灭绝时期内,曾经发生过一连串的小行星撞击。

2、超级火山喷发:该假说不能解释为什么发生在1.2和1.1亿年的侏罗纪那两次(翁通爪哇海台和凯尔菱朗海台火成区)比6500万年那次(德干暗色岩火成区)规模更大的火山爆发不会使恐龙灭绝?3、多重灾难假说:该假说认为,恐龙是在多重灾难的连续打击下灭绝的。

但是,既然在一次单一的短期突发灾难下不能使恐龙全部死光的话,幸存者就会在千年内恢复到原来的数量,就像大火烧过的土地,第二年就会重新披上绿装。

因为象天体撞击地球等重大灾难的两次灾变的时间间隔至少也有上万年,幸存者有足够的时间来恢复元气。

4、超级传染病:传染病更加不可能使所有的恐龙灭绝,就像1950年,在澳洲实施细菌战来消灭成灾的野兔,当年死亡99.8%,但幸存下来的0.2%不久又迅速繁殖开来。

5、食物中毒:该假说认为,植物进化产生生物碱导致恐龙中毒。

托福阅读生物爆发与灭绝的知识内容

托福阅读生物爆发与灭绝的知识内容

托福阅读生物爆发与灭绝的知识内容我们一共经历了一次大爆发,和五次大灭绝。

但大家也要知道,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寒武纪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5.4亿年前奥陶纪大灭绝Ordovician extinction——4.4亿年前泥盆纪大灭绝Devonian extinction——3.65亿年前二叠纪大灭绝Permian extinction——2.5亿年前三叠纪大灭绝Triassic extinction——2亿年前白垩纪大灭绝Cretaceous extinction——6500万年前寒武纪大爆发寒武纪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自达尔文以来就一直困扰着进化论等学术界。

大约5亿4200万年前到5亿3000万年前,在地质学上称作寒武纪的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e在这2000多万年时间内出现。

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在2000多万年时间内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arthropod、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纪爆发”。

这也是显生宙Phanerozoic eon的开始100多年以来,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寒武爆发是一种假象,这是某些达尔文或新达尔文主义Darwinism者所支持的观点。

由于进化是渐进的,所谓“爆发”只是表明首次在生物化石记录中发现了早在前寒武纪就已经广泛存在并发展的生物,其他的生物化石群可能是由于地质记录的不完全而“缺档”。

造成这种“缺档”的原因是前寒武纪地层stratum经历着热与压力,其中的化石被销毁了。

由于发现钱寒武纪化石沉积层sedimentary formation中存在大量细菌bacteria和蓝藻blue-algae这样的原核生物prokaryotic organism,因而这一解释不再有说服力。

地球历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

地球历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

地球历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自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以来,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出现了五次影响遍及全球的生物大灭绝事件。

第一次,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约85%的物种灭亡。

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

在大约4.4亿年前,现在的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容易造成厚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这种情形。

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了,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先丰富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坏了,导致了85%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在距今约3.65万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历经两个高峰,中间间隔100万年,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的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创。

第三次,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是地球史上最大也是最严重的物种灭绝事件。

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位于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

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一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向中生代转折的里程碑。

其他各次大灭绝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种类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也没有使生物演化进程产生如此重大的转折。

科学家认为,在二叠纪曾经发生海平面下降和大陆漂移,这造成了最严重的物种大灭绝。

那时,所有的大陆聚集成了一个联合的古陆,富饶的海岸线急剧减少,大陆架也缩小了,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物种的灭绝是因为失去了生存空间。

更严重的是,当浅层的大陆架暴露出来后,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机质被氧化,这个过程消耗了氧气,释放也二氧化碳。

大气中氧的含量有可能减少了这对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非常不利。

随着气温升高。

海平面上升,又使许多陆地生物遭到灭顶之灾,海洋里也成了缺氧地带。

地层中大量沉积的富含有机质的页岩是这场灾难的证明。

地球生物大灭绝探秘(8)

地球生物大灭绝探秘(8)

地球生物大灭绝探秘(8)胡经国十四、生物的大灭绝与大爆发1、古生物化石揭示生命史的三个特点据介绍(201006),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在他的《熊猫的拇指》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古生物化石揭示的生命史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稳定性。

物种并不像达尔文所言,处于一个逐渐进化的过程中。

它们出现和消失时的外形几乎一样。

二是突然出现。

物种是突然出现的,并且已经“完全定型”。

三是物种的大灭绝与大爆发。

生物的大灭绝与大爆发,是生命史中周期性发生的事件,并不是像达尔文所说的“适者生存”。

其灭绝与否,靠的是机遇,而不是“适与不适”。

2、古生物化石缺少中间演化系列之密据认为,古生物化石缺少中间演化系列,是古生物学界的一个秘密。

古尔德说,古生物学家所画出的生物进化树,除了树枝的梢头是真的以外,其它部分都是根据想象画出来的。

达尔文对此的解释是,化石是有缺失的,就像一本书,我们只见到了其中的几页。

但是,地球这个浩大的“图书馆”,如此众多的生物,为什么我们见到的都是“缺页的书”?古尔德替达尔文解围,提出了“间断平衡”理论。

他说,达尔文没有错,生物的进化是存在的。

但是进化不是渐进式的,进化是在极短的时间内突飞猛进地完成的;而其余时间则呈现出稳定和静止的状态,两者交互进行。

对于中间化石缺乏,古尔德是这样解释的:进化和新种的产生,不可能发生在一个物种主要群体所在的核心地区(因为这里没有隔离机制),而只能发生在边缘群体所在的边缘地区。

在那里,生存压力大,环境复杂,物种的变异容易遇到适应的环境,边缘的隔离作用使变异得以保存和发展,进而成为新种。

但是,最终能够成为化石的,应该是核心地区主要群体中的生物;因为它们数量大、分布集中。

相反,由于处于边缘正在演化的群体,能够成为化石的机会很少,因而我们也就没有运气见到这样的化石了。

古尔德智慧地回答了“中间化石缺乏”的责问,弥补了进化论的缺陷。

3、生物大灭绝之后为何是新物种大爆发?生物大灭绝之后为何是新物种大爆发?据认为,这个问题又可以用古尔德的理论加以解释:在处于核心地区的主要种群灭亡以后,边缘变异的种群进入中心地区的方式,应该是如入无人之境似的一拥而入。

浅谈五次生物大灭绝及其原因

浅谈五次生物大灭绝及其原因

论地质历史上五次生物大灭绝及其原因课本里面介绍了七次生物大灭绝,分别发生于:远古宙末、寒武纪末、奥纪末、晚泥盆纪弗拉斯期末、二叠纪末、三叠纪末和白垩纪末。

但是现在很多资料都没有将远古宙末和寒武纪末列入生物大灭绝的围。

一方面,许多人认为元古代时期即远古宙末时期,埃迪卡拉动物群的消失也代表一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但那时以菌藻为主,缺乏化石记录。

所以这一说法还未得到真正的确认。

另一方面,一般认为,地球地质史上有六次大规模生物灭绝,第一次发生在寒武纪与奥纪之交,距今约5.1亿年前。

多种手段绝对年龄的测定表明,埃迪卡拉动物群的年代为距今6亿8千万年至6亿2千万年。

1974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将埃迪卡拉动物群确定为前寒武纪晚期的动物群。

寒武纪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距今5.42亿年,延续时间为5370万年。

寒武纪是现代生物的开始阶段,是地球上现代生命开始出现、发展的时期。

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是显生物的开始,标志着地球生物演化史新的一幕。

在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数百万年时间里,包括现生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的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这一爆发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综上所述,寒武纪是生物大爆发而非生物大灭绝的时期。

因此,我今天着重介绍的是如下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具体容如下:第一次生物大灭绝1、名称:奥纪—志留纪之交大灭绝2、时间:约4.39亿年前3、简介:当时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方(包括我国大部分地方)都被浅海海水掩盖。

海生生物空前发展。

在奥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

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以外,其他一些类群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包括笔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

笔石是奥纪最奇特的海洋动物类群,它们自早奥世开始即已兴盛繁育,分布广泛。

腕足动物在这一时期奥演化迅速,大部份的类群均已出现,无铰类、几丁质壳的腕足类逐渐衰退,钙质壳的有铰类则盛极一时;鹦鹉螺进入繁盛时期,它们身体巨大,是当时海洋中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由于大量食肉类鹦鹉螺类的出现,为了防御,三叶虫在胸、尾长出许多针刺,以避免食肉动物的袭击或吞食。

古生物地层学讲解

古生物地层学讲解

古生物地层学名词解释:大爆发: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的出现种或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即生物进化大爆发象。

大灭绝: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它与生物大爆发现象相对应。

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凡未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叠层石:微生物席,是原核生物(主要是蓝藻及其他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周期性的矿物沉积和胶结作用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澄江生物群: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假化石:在形态上与某些化石十分相似但与生物或生物生命活动无关的假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实体化石:古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中,在沉积物中留下印痕(或是没有硬体的生物或植物叶片在岩层面上留下的痕迹)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外模是生物硬体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模,它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模指壳体内表面特征留下的模,它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内外模所表现的纹饰和构造凹凸情况与原物正好相反。

模核化石铸型化石。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又叫分子化石,地质时期埋藏的生物遗体有的虽然遭到破坏没有保存下来,遗体分解后的有机分子的化学分子结构从岩层中鉴别分离出来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

化石保存条件: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的条件。

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根据化石保存条件,不是所有的地史时期的生物都能保存为化石,事实上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遗体能被保存为化石。

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单名法:用一个词来表示生物分类单元的学名Anthozoa(珊瑚纲)Claraia(克氏蛤)1 用于属以上分类单元的命名2 其中第一个字母用大写3 属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双名法:用于种的命名,用二个词表示 Claraia aurita(带耳克氏蛤)1 即在种本名之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2 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3 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三名法等:用于亚种的命名,由三个词组成 Claraia aurita minor (带耳克氏蛤微小亚种)1 即在属名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2 亚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3 亚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第三章:原生生物界蜓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演化阶段C1 C2 C3 P1 P2特征小,短轴,单层或三层式旋壁等轴长轴,旋壁三层或四层式具蜂巢层,隔壁褶皱强烈具拟旋脊,末期出现副隔壁开始衰退,直至绝灭两栖类登陆的条件:1:肺呼吸,但肺不完备,用皮肤辅助呼吸2:身披骨甲或富粘液的皮层,或生活于阴湿处,防止水分的蒸发3:五趾的四肢,陆上支持身体和运动。

从寒武纪演化以来各个时期生物高级程度及生物演化的阶段性

从寒武纪演化以来各个时期生物高级程度及生物演化的阶段性

从寒武纪演化以来各个时期生物高级程度及生物演化的阶段性寒武纪寒武纪——第一次生物大爆发。

当时出现了丰富多样且比较高级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保存了大量的化石,从而有可能研究当时生物界的状况,并能够利用生物地层学方法来划分和对比地层,进而研究有机界和无机界比较完整的发展历史。

寒武纪是显生宙(Phanerozoic Eon)的开始,标志着地球生物演化史新的一幕。

在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数百万年时间里,包括现生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内的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这一爆发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Cam brian explosion)。

带壳、具骨骼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趋向繁荣,它们营底栖生活,以微小的海藻和有机质颗粒为食物,其中,最繁盛的是节肢动物三叶虫,故寒武纪又称为“三叶虫时代”,其次是腕足动物、古杯动物、棘皮动物和腹足动物,寒武纪的生物形态奇特,和我们现在地球上所能看见的生物极不相同。

寒武纪的生物界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海生藻类为主。

无脊椎动物的许多高级门类如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笔石动物等都有了代表。

其中以节肢动物门中的三叶虫纲最为重要,其次为腕足动物。

此外,古杯类、古介形类、软舌螺类、牙形刺、鹦鹉螺类等也相当重要在潮湿的低地,可能分布有苔藓和地衣类的低等植物,但它们还缺乏真正的根茎组织,难以在干燥地区生活;无脊椎动物也还没有演化出适应在空气中生活的机能。

寒武纪没有真正的陆生生物,大陆上缺乏生气、荒凉一片。

此外,寒武纪还产生了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很短(地质意义上的很短,其实也有数百万年之久)时间内,生物种类突然丰富起来,呈爆炸式的增加。

它意味着,生物进化除了缓慢渐变,还可能以跳跃的方式进行。

奥陶纪奥陶纪:当时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方(包括我国大部分地方)都被浅海海水掩盖。

海生生物空前发展。

奥陶纪末期发生第一次生物大灭绝。

在奥陶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

物种大灭绝和大爆发

物种大灭绝和大爆发

生物大爆发与大灭绝关键词;大爆发,大灭绝,爱护环境。

摘要;寒武纪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

在寒武纪发生了历史上生物最大的一次爆发事件,这一爆发事件无法用进化论来解释,是突发性的。

随着地质变迁,环境改变,地球上还发生了一次次生物灭绝事件,较大的灭绝事件据统计有五次。

分别发生在奥陶纪和志留纪交界期、泥盆纪、二叠纪、三叠纪和侏罗纪的交界期以及白垩纪和第三纪的交界期。

每次灭绝对生物都是极大地破坏。

每次灭绝都使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50%以上。

前言;地球,我们人类生生世世生存繁衍的地方。

到今天,已经45亿岁的地球经历了沧海桑田,她几经风雨依旧哺育着地球上千千万万的生灵。

在这45亿年中,地球几经剧变,地球上的物种更是经历了多次出现,繁盛与灭绝。

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爆发事件要数寒武纪大爆发。

而大灭绝事件则有五次,这五次每次物种的灭亡都十分巨大。

正文;寒武纪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

在寒武纪早期,几乎所有的现生海洋无脊椎动物和许多已灭绝的生物同时出现,它们的面貌与“埃迪卡拉生物群”迥然不同。

这一许多生物同时出现的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

这些生物似乎是突然出现的,因为在寒武纪地层中发现三叶虫等丰富多样的化石,而在前寒武纪的地层中却未发现任何化石。

“寒武纪大爆发”的多种动物同时出现与达尔文的渐变论是矛盾的。

达尔文在提出进化论时就已经知道这一事件,他的解释是之前的软体动物未留下化石。

但显然这种解释是不被人们所接受的。

寒武纪大爆发的布尔吉斯型生物群现今世界上已发现了9处,全部限于早寒武世和中寒武世。

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宝库在北美大陆和中国有8处发现,其中化石材料最丰富的是1909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被发现的中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

我国学者于1984年发现的云南澄江早寒武世软躯体化石宝库,内容及其丰富,除保存有栩栩如生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群外,还发现了头索、尾索及脊椎动物。

小壳化石最早出现的时代比三叶虫最早出现的时代早二百万年左右,故被称为前三叶虫时代。

地质时代的生物演化

地质时代的生物演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原因:可能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冷、 海平面下降、氧气含量降低等原因 导致的
后果:为生物的进一步演化提供了 机会,如泥盆纪时期的鱼类和两栖 类生物的兴起
泥盆纪鱼类繁盛
泥盆纪时期:约4.19亿年至3.59亿年前
鱼类种类:盾皮鱼、软骨鱼、硬骨鱼等
鱼类特征:体型多样,有的长达数十米,有的只有几厘米
生物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白垩纪恐龙统治地球
白垩纪时期:距今 约1.45亿年至 6600万年
恐龙种类:三角龙、 霸王龙、翼龙等
恐龙特征:体型巨 大,四肢发达,牙 齿锋利
恐龙灭绝原因:小 行星撞击地球,导 致环境剧变,恐龙 无法适应新环境而 灭绝。
白垩纪末期生物大灭绝
原因: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过度捕捞:导致某 些物种数量减少, 影响生物演化
基因工程与生物演化
基因工程:通过人工手段改变 生物的基因结构
生物演化:生物种群随时间变 化的过程
基因工程对生物演化的影响: 加速生物演化进程,改变生物 演化方向
基因工程在生物演化中的应用: 改良作物品种,提高生物抗病 能力,开发新型药物等
未来生物演化展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哺乳动物特点:恒温、胎生、哺乳
哺乳动物的演化历程:从原始哺乳 动物到现代哺乳动物的演化过程
新近纪灵长类动物进化
新近纪时期: 距今约2300万 年至530万年
灵长类动物: 包括猴子、猿
和人类等
进化历程:从 原始的灵长类立行走、大脑 容量的扩大等
THANK YOU
汇报人:XX
影响:超过75%的物种灭绝,包括恐龙、翼龙、菊石等

生物多样性试题及答案

生物多样性试题及答案
2.生物入侵的机制
1、外来种的特性
①外来种的生态幅
②外来种的繁殖和传播特性
③入侵种群遗传结构
2、入侵种与土著种间的相互作用
①缺乏天敌的控制
②种间抑制
③外来种与土著种的竞争
④外来种的协同入侵
⑤杂交在入侵中的意义
3、新栖息地群落生物多样性对入侵的抵抗性
4、新栖息地环境变化
①干扰的影响
②全球变化
总之,影响生物入侵成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入侵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后产生的综合结果。在不同的个案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可以是不同的:可能单一因子起主要作用,也可能由多方面的因子导致入侵的成功。可以说生物入侵的机制是高度复杂多样的,也许并没有像早期推测中的一般的、通用的模式。
分布区的扩大既需要足够的时间也需要畅通的途径2空间异质学说空间异质环境复杂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气候稳定学说气候越稳定狭生态位物种越多生物多样性增加4竞争学说竞争导致物种生态位狭窄食性特化生态位重叠较多生物多样性增加5捕食学说捕食者抑制被捕食者允许存在更多的被捕食者物种反过来供养新的捕食者竞争与捕食是互补的
竞争导致物种生态位狭窄,食性特化,生态位重叠较多,生物多样性增加
(5)捕食学说
捕食者抑制被捕食者,允许存在更多的被捕食者物种,反过来供养新的捕食者
竞争与捕食是互补的:生态系统复杂时,捕食起主要作用;生态系统简单时,竞争起主要作用
(6)生产力学说
生态系统生产力越大,提供的食物越多,生物多样性增加
(7)综合作用学说
2009-06-05世界环境日主题: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5.生物入侵过程分为
1.引入(失控)
2.逃逸(潜伏)
3.建群(爆发)
4.危害
评分标准:每小题(4分)有四项,每项1分,共20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