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书,里面都是写针灸的诗
针穴名诗
针穴名诗
针穴为中医治病之术,以针刺或以艾灼穴位。
在我国医学史上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就有丰富的论述。
《后汉书·华陀传》:“精于方药,处齐不数种,心识分铢,不假数量。
针灸不过数种。
”其时,针灸治病已通行世上。
针灸经穴名目繁多,历代文人可将药名入诗,针穴名自然亦可入诗。
以针灸名联缀成诗,始自梁元帝萧绎,后世仿作者甚少。
针穴名诗
萧绎
金推五百里,日晚唱归来。
(五里,归来)
车转承光殿,步上通天台。
(承光,通天)
钗临曲池影,扇拂玉堂梅。
(曲池,玉堂
先取中庭入,罢逐步廊回。
(中庭,步廊)
下关那早闭,人迎已复开。
(下关,人迎)。
针灸歌赋(二)
胜玉歌杨氏《针灸大成》胜玉歌兮不虚言,此是杨家真秘传,或针或灸依法语,补泻迎随随手捻。
头痛眩晕百会好,心疼脾痛上脘先,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痊。
鸠尾穴禁灸,针三分,家传灸七壮。
髀疼要针肩井穴,耳闭听会莫迟延。
针一寸半,不宜停。
经言禁灸,家传灸七壮。
胃冷下脘却为良,眼病须觅清冷渊。
霍乱心疼吐痰涎,巨阙着艾便安然。
脾疼背痛中渚泻,头风眼痛上星专。
头项强急承浆保,牙腮疼紧大迎全。
行间可治膝肿病,尺泽能医筋拘挛。
若人行步苦艰难,中封太冲针便痊。
脚背痛时商丘刺,瘰疬少海天井边。
筋疼闭结支沟穴,頜肿喉闭少商前。
脾心痛急寻公孙,委中驱疗脚风缠。
泻却人中及颊车,治疗中风口吐沫。
五疟寒多热更多,间使大杼真妙穴。
经年或变劳怯者,痞满脐旁章门决。
噎气吞酸食不投,膻中七壮除膈热。
目内红痛苦皱眉,丝竹攒竹亦堪医。
若是痰涎并咳嗽,治却须当灸肺俞。
更有天突与筋缩,小儿吼闭自然疏。
两手酸疼难执物,曲池合谷共肩髃。
臂疼背痛针三里,头风头痛灸风池。
肠鸣大便时泄泻,脐旁两寸灸天枢。
诸般气症从何治,气海针之灸亦宜。
小肠气痛归来治,腰痛中空穴最奇。
中空穴,从肾俞穴量下三寸,各开三寸是穴,灸十四壮,向外针一寸半,此即膀胱经之中髎也。
腿股转酸难移步,妙穴说与后人知。
环跳风市及阴市,泻却金针病自除。
阴市虽云禁灸,家传亦灸七壮。
热疮臁内年年发,血海寻来可治之。
两膝无端肿如斗,膝眼三里艾当施。
两股转筋承山刺,脚气复溜不须疑。
踝跟骨痛灸昆仑,更有绝骨共丘墟。
灸罢大敦除疝气,阴交针入下胎衣。
遗精白浊心俞治,心热口臭大陵驱。
腹胀水分多得力,黄疸至阳便能离。
肝血盛兮肝俞泻,痔疾肠风长强欺。
肾败腰疼小便频,督脉两旁肾俞除。
六十六穴施应验,故成歌诀显针奇。
灵光赋黄帝岐伯针灸诀,依他经里分明说。
三阴三阳十二经,更有两经分八脉。
灵光典注极幽深,偏正头疼泻列缺。
睛明治眼努肉攀,耳聋气痞听会间。
两鼻□衄针禾髎,鼻窒不闻迎香间。
治气上壅足三里,天突宛中治喘痰。
心痛手颤针少海,少泽应除心下寒。
针灸诗词七绝
针灸诗词七绝
针灸诗词七绝,虽然要求字数超过500字,但由于七绝这种诗体本身的特点,每首诗通常只有四句,每句七个字,总字数仅28字,无法满足超过500字的要求。
然而,我可以为您创作几首以针灸为主题的七绝诗,并尝试通过多首诗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和意境。
银针轻舞解沉疴,妙手回春功业多。
捻转提插消病苦,神针一现万愁消。
寒暑风湿六淫侵,针灸驱邪护本真。
经络通畅气血旺,病痛无踪喜气盈。
纤纤玉指捻银针,巧施妙术愈沉疴。
痛痒酸麻皆褪去,笑颜重现似春花。
针尖跳动似龙蛇,舞动经络祛病邪。
神针一施千愁解,病体康复喜心怀。
针尖闪烁耀寒光,巧施妙术愈沉疴。
捻转提插如飞燕,病魔退散喜洋洋。
这些七绝诗都以针灸为主题,通过描绘银针舞动、经络通畅、病痛消除等场景,表达了针灸的神奇疗效和医者的精湛技艺。
同时,也体现了针灸作为中医独特疗法在维护人体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
虽然每首诗字数有限,但通过多首诗的组合,仍然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
赞美针灸的诗句
赞美针灸的诗句
《针灸吟》
针灸疗法源远长,中医精髓绽光芒。
千年传承熠熠辉,针到病除美名扬。
金针银线轻如羽,刺入穴位病魔亡。
艾灸炷香袅袅烟,温通经络气血畅。
针灸调和阴阳气,脏腑平衡身安康。
针灸取穴须精准,深浅适度疗效良。
针灸医师心慈悲,救死扶伤恩情长。
针灸疗法传千古,中华医学永流芳。
这首诗是为了赞美针灸疗法的独特魅力和神奇疗效,以及针灸医师的精湛技艺和高尚品德。
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绿色环保、无副作用、疗效显著等特点,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和信赖。
希望这首诗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针灸疗法,感受中医文化的魅力和精髓。
针灸必背歌赋之行针指要歌
针灸必背歌赋之行针指要歌行针指要歌选自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歌中列举了治疗风、水、结、劳、虚、气、嗽、痰、吐等临床上常见的9种病症的有效处方,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是进行针灸治疗时配穴处方的准则,故称为行针指要歌。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原文转载了此歌,但在'针风', '针劳'取穴上作了更改,使之临床疗效更好。
现在针灸医著中,亦有原文引用此歌者。
【原文】或针风[1],先向风门气海中[2]。
或针水[3],水分侠脐上边取[4]。
或针结[5],针着大肠泻水穴[6]。
或针劳[7],须向风门及膏肓[8]。
或针虚[9],气海丹田委中奇[10]。
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11]。
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12]。
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13]。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14]。
翻胃吐食一般针[15],针中有妙少人知。
【注释发挥】[1]或针风:针,为以针或灸治疗之意,非单指针刺。
风,指邪气在表之证。
[2]先向风门气海中:中医对风的认识广泛,总分为内风和外风。
针灸治疗风证的穴位有:风门、风市、风府、风池以及翳风,外风用风门、翳风、风市,内风用风池、风府。
本条风门与气海配伍的处方主要是针对外风,而《针灸大成》改此条为:'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则主要是对内风而设,其病机在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循经脉直冲于巅顶。
故《素问·太阴阴阳论篇》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此之谓也。
[3] 水:此指因水液代谢失常,水气积聚而引起的水肿类疾患。
[4]水分侠脐上边取:指任脉水分穴在脐上1寸处。
侠脐,是指离脐很近。
水分穴在下脘与脐之间,具有温补脾阳、运化水湿的功效。
治疗水湿内停、腹大脐盈的水肿病,应以灸为主。
在该穴连续施灸数十壮,可使小便畅通,以泄水消肿。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曾载:'水分穴治患水肿者禁针,针之水尽即死。
'但临床不必拘泥此说,对于下肢水肿的病人水分常配伍阴陵泉。
针灸聚英
流传版本
流传版本
现存明刻本及日本刻皮纸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高武,字梅孤,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生卒年代不详。青年时期爱好天文、乐律、兵法与骑射,曾于嘉靖 年间(1522~1566)中过武举。从中年时期起转而习医。高氏习医之初,对针灸不屑一顾,后因遇到需要针灸治 疗的患者,自愧束手无策,因此认识到学习针灸的必要性。他在《针灸聚英·引》中写道:“曩武谬以活人之术止 于药,故弃针与灸而莫之讲,每遇伤寒入血室、闪挫诸疾,非药饵所能愈,而必俟夫刺者,则束手无策,自愧技 穷,因悟治病犹对垒,攻守奇正,量敌而应者,将之良;针、灸、药因病而施者,医之良也。”高氏学习并从事 针灸医术过程中,曾编撰成《针灸节要》及《针灸聚英》二书。同时高氏认为针灸穴位的位置在男子、妇女和儿 童身上存在某些差别,因此于16世纪中叶设计铸造了男、女、儿童针灸铜人各一座,作为定穴标准。据《鄞县志》 记载,高氏还著有《射学指南》《律吕辨》。又据《医藏目录》所载,其还著有《痘疹正宗》。
影响评价
影响评价
《针灸聚英》收录文献丰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流传很广。本书的成书是继汉代医家编《明堂经》,首 次全面总结腧穴主治证之后,又一次系统的针灸腧穴文献整理工作,对于腧穴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谢谢观看
成书背景
成书背景
高武在《针灸聚英·引》中说“不溯其源,则昧夫古人立法之善,故尝集《节要》一书矣。不究其流,则不 知后世变法之弊,此《聚英》之所以纂也”。在《针灸聚英·凡例》中又说“诸书于《素问》《难经》多异少 同”,乃“取其同,议其异,故以《聚英》名”。汇集了16世纪以前10余种针灸文献,参以高氏本人的见解,撰 成此书。
针灸聚英
明代高武编撰的针灸专著
针灸方面的古书籍
针灸方面的古书籍《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括了丰富的针灸知识。
《黄帝内经》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天人相应”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体的生理状况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针灸甲乙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关于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它详细介绍了针灸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针灸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恢复健康。
穴位是人体表面上一些特定的点位,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在人体各个部位。
针灸师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改变人体的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一部关于医学的药物方剂的书籍,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关于针灸疗法的内容。
针灸疗法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感冒、头痛、胃痛等。
《千金方》中介绍了一些常用的针灸方剂,以及它们的配伍原理和应用方法。
这些方剂包括了一些常用的穴位和针刺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中国古代被广泛应用,并且有着丰富的理论体系。
它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针灸疗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许多与人体有关的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针灸疗法的原理和应用方法都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实践中需要由专业的针灸师来操作。
针灸疗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医学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古代的针灸方面的书籍中,有许多经典之作,如《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千金方》等。
这些书籍详细介绍了针灸疗法的原理和应用方法,并且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剂和操作技巧。
针灸疗法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它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是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医针灸论——标幽赋
中医针灸论——标幽赋——选自金·窦汉卿《针经指南》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偃伏,气血有六百余候。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要知迎随,须明逆顺。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
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者,据虚实而候气。
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似闲处幽堂之深邃。
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
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实虚。
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
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别两支。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
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
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径。
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
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
针灸神书-宋-琼瑶真人
针灸神书-宋-琼瑶真人针灸神书叙针灸之法,捷于用药,夫人而知之矣。
于医乎,《针灸大全》、《针灸大成》遍行于世,而搓、循逆顺之法,所谓刮、战、摇、按、摄、弹、搓、搜者,无不明白分晓,令医者一目了然,先明乎此,然后习气上升阳、气下升阴,热中取凉、凉中取热,温多取冷、冷多取温,及左补右泻,穴道远近,呼吸度数、浅深分寸,可次第而降矣。
吾愿世之医病者取此书而立复之。
按针中浮沉迟数之法,斟酌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病上取下、病下取上之妙而消息之,庶不失活人之志云尔,是所望于世之行针者。
是为序。
时维道光丙申桃月下浣吉旦古吉詹景炎氏八十二岁灯下书卷一·琼瑶神书天部宋徽宗皇帝崇宁五年琼瑶真人一书手法序一论医人针灸,不识何经受病,妄行取穴,又不知伐上升阳之法,又不知气下升阴之法,令患人病疾,楚楚之苦不得愈者,何也?答曰:一则,不中穴,不知气行。
二则,不知左补右泻,更不知其分寸。
三则,不知气下升吐、下三法。
六则,又不知腹部盘盘针法,专行补泻,令人气血不散。
七则,不知移疼注痛,又不知热中取凉、凉中取热,温多取冷、冷多取温,又不知左瘫而取右,右瘫而取左,又不知上部有病而下部取,下部有病而上部取也。
八则,不明针中浮沉迟数紧涩,不知病者何生,又不知补生泻成之息数,左补右泻,何能治之。
先须审其八般手法治之,明其刺禁,辨经络穴道远近、各人呼吸度数、浅深分寸,用之无不愈矣。
不可补泻而取出针,又不可一律而推之,务在调匀。
家明其真师口诀,手法秘要亲传,不得错矣。
卷一·琼瑶神书天部琼瑶真人用升阳升阴气上气下之手法讲论歌二太阳膀胱及小肠,升阳气上三经当。
胃经阳明二证取,气下热甚按前行。
少阳胆与三焦证,气上气下分阴阳。
太阴脾胃实调气,多取升阳效非常。
少阴心肾搓摩法,更须取下要升阳。
厥阴升阳为上用,四逆搓搓要热强。
若是老师行此法,免使患者受其殃。
卷一·琼瑶神书天部琼瑶标本运气歌三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上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
中医药古诗词
中医药古诗词中医药古诗词是古代文人学士对中医药的理解和赞颂,融汇了他们对健康和治疗的思考。
这些古诗词以简练的表达和深刻的意境,传递出中医药的智慧和古人对生命的关怀。
下面是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古诗词,供参考。
1.《问切赋》——范晔夜阑风静病起时,晨光一曲何萧瑟。
手执金针谁能解,肺中寒湿不排除。
这首诗表达了对中医针灸疗法的认可和对医家的称赞。
诗人表示在静谧的夜晚,身患疾病时能够得到中医医家的诊治,感受到金针的抚痛和寒湿疾恶的舒缓。
2.《闲批癸甲轩西湾草堂针灸图》,明·徐忠卷头日月凡余干,寒来灸后肉僵阑。
病在身皮针扎定,春风十里碧桃杓。
这首诗描述了针灸治疗的感受。
诗人形容了自己针灸后的症状,肉体僵硬,但在针灸治疗之后,病情得到了缓解,身体如同春风般舒适,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针灸治疗的效果。
3.《病骨生华曲》——岑参静躺檀幕病初愈,健步龙钟昼夜哀。
成方赋君还未起,病骨悲时令人怀。
这首诗以病痛为主题,表达了对中医药的敬佩和对医者的感恩之情。
诗人在病后静养,感受到了中医药的疗效,但又希望医者能早日出现,为自己配制药方,以便恢复健康。
4.《论伤寒杂证篇》——张仲景风热两病相兼著,两阳同乳勿试投。
脾虚胃满饮如水,一面清三面夺。
这是《伤寒杂病论》中的一段诗句,表达了对中医诊断方法的推崇和培训经验。
诗中提到了针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反映了医家对疗效的丰富经验和对病症的细致观察。
5.《临证指南医案》——丘处机复岂云舒谁重课,但称艾叶插怀瑜。
盐枕我能成病梦,铁山何处问医叟。
这首诗描述了丘处机治病的情景,以针灸和推拿的方法来治疗病痛。
诗中提到了用艾叶治疗的方法,以及利用盐制成的枕头来治疗病患反复的场景。
中医药古诗词揭示了古人对中医药的认同和赞美,表达了他们对中医药的重视和对医者的敬仰。
这些诗词通过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将古代的医学智慧传递给后人,对研究和发展中医药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针灸聚英》【拦江赋】
《针灸聚英》【拦江赋】《针灸聚英》【拦江赋】拦江赋是针灸歌赋名。
见《针灸聚英》。
高武说:“不知谁氏所作,今自凌氏所编集写本针书表录于此。
”原文“担截之中法几何,有担有截起沉疴。
我今作此《拦江赋》,何用三车五辐歌……”拦江,盖有拦截水流,即截用要穴的意思。
内容主要讲八脉八穴及合谷、复溜、期门等穴的应用。
《针灸大成》载此,“拦”改作“兰”。
担截之中法数何。
有担有截起沉浮。
我今作此拦江赋。
何用三车五幅歌。
先将八法为定例。
噤口喉风针照海。
三棱出血刻时安。
伤寒在表并头痛。
外关泻动自然安。
眼目之证诸疾苦。
更用临泣使针担。
后为专治督脉病。
癫狂此穴治还轻。
中脉能除寒与热。
头风偏正及心惊。
耳鸣鼻衄胸中满。
好用金针此穴寻。
但遇痒麻虚即补。
如逢疼痛泻而迎。
更有伤寒真妙诀。
三阴须要刺阳经。
无汗更将合谷补。
复溜穴泻好用针。
倘若汗多流不绝。
合谷补收效如神。
四日太阴宜细辨。
公孙照海一般行。
再用内关施截法。
七日期门可用针。
但治伤寒皆用泻。
要知素问坦然明。
流注之中分造化。
常将木火土金平。
水数亏兮宜补肺。
水之泛滥土能平。
春夏井荥宜刺浅。
秋冬经合更宜深。
天地四时同此数。
三才常用记心胸。
天地人部次第入。
仍调各部一般匀。
夫弱妇强亦有克。
妇弱夫强亦有刑。
皆在本经担与截。
泻南补北亦须明。
经络明时知造化。
不得师传枉用心。
不遇至人应不授。
天宝岂可付非人。
按定气血病患呼。
重搓数十把针扶。
战提摇起向上使。
气自流行病自无。
上拦江赋不知谁氏所作。
今自凌氏所编集写本针书表录于此。
针灸歌赋丨今天一起吟诵这首《百症赋》
针灸歌赋丨今天一起吟诵这首《百症赋》导读《百症赋》,著名的针灸歌赋之一,出自明代高武《针灸聚英》一书。
本赋将古人的针灸临床经验用歌赋的形式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文字虽少,但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近百种病症的配穴及治疗方法。
百症俞穴,再三用心。
囟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
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
原夫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
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耳中蝉噪有声,听会堪攻。
目眩兮,支正、飞扬;目黄兮、阳纲、胆俞。
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泪出刺临泣、头维之处。
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目觉惶惶,急取养老、天柱。
观其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
廉泉、中冲,舌下肿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
耳门、丝竹空,住牙疼于顷刻;颊车、地仓穴,正口喎于片时。
喉痛兮,液门、鱼际去疗;转筋兮,金门、丘墟来医。
阳谷、侠溪,颔肿口噤并治;少商、曲泽,血虚口渴同施。
通天去鼻内无闻之苦,复溜祛舌干口燥之悲。
哑门、关冲,舌缓不语而要紧;天鼎、间使,失音嗫嚅而休迟。
太冲泻唇喎以速愈,承浆泻牙疼而即移。
项强多恶风,束骨相连于天柱;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
且如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三里;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
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听宫、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
久知胁肋疼痛,气户、华盖有灵;腹内肠鸣,下脘、陷谷能平。
胸胁支满何疗,章门、不容细寻;膈疼饮蓄难禁,膻中、巨厥便针。
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胸膈停留瘀血,肾俞、巨髎宜征。
胸满项强,神藏、璇玑已试;背连腰痛,白环、委中曾经。
脊强兮,水道、筋缩;目瞬兮,颧髎、大迎。
痉病非颅息而不愈,脐风须然谷而易醒。
委阳、天池,腋肿针而速散;后溪、环跳,腿疼刺而即轻。
梦魇不宁,厉兑相谐于隐白;发狂奔走,上脘同起于神门。
惊悸怔忡,取阳交、解溪勿误;反张悲哭,仗天冲、大横须精。
癫疾必身柱、本神之令;发热仗少冲、曲池之津。
中药名著之《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中药名著之《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的作者是王国瑞,字瑞庵,兰溪人,出生于医学世家,为元代著名针灸学家。
宋元时期针灸学崇尚扁鹊,宋仁宗封扁鹊为神应侯,本书托名扁鹊所传,故曰“扁鹊神应”。
“玉为天地之精华”,有“信”的品质,用以比喻针灸效果确切。
“龙之神变极灵”“施泽之无穷,变化愈神”用以比喻针灸手法灵妙多变。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首载《玉龙歌》,有85首针灸歌诀,介绍了120个常用穴位,每一穴位均举其所治病证,便于习诵与推广运用;次载《标幽赋》,以下依次为《天星十一穴歌诀》《人神尻神歌诀》《太乙日游九宫血忌诀》《六十六穴证治》《流注序》《十二经原穴》《夫妇配合原穴》《六脉次第》《盘石金直刺秘传》《针灸歌》《灸法杂抄切要》《飞腾八法起例》等。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灸并用、补泻兼施、注重应穴与透穴,法随病施,灵活多变,具有以下特点。
发展了奇穴的应用奇穴是指十四经穴以外具有固定位置和有较为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
奇穴一般都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中部分穴位(如膏肓腧穴、厥阴腧穴等)后来还补充到十四经穴当中。
王国瑞针灸思想源自金元时期何若愚、窦汉卿一派,对窦汉卿的学术思想极为推崇,具有明显的传承关系。
《玉龙歌》记载120个常用穴位,其中经穴108个,奇穴12个,对奇穴有了重要发展。
一是扩充了奇穴。
《玉龙歌》中所用的奇穴,除了继承窦汉卿提到的髋骨穴、吕细穴外,初次出现的奇穴有印堂穴、中魁穴、太阳穴、内迎香穴、大小骨空穴、二白穴、胛缝穴、阁(阑)门穴及不定穴(阿是穴)。
比如,“翻呕不禁兼吐食,中魁奇穴试看看”“风眩烂眼可怜人,泪出汪汪实苦辛;大小骨空真妙穴,灸之七壮病除根”“大骨空:在手大拇指第二节尖上,灸七壮。
小骨空:在手小指第二节尖上,灸七壮,禁针”等。
二是解释了一些有歧义的穴位。
如“中风不语最难医,顶门发际亦堪施”。
解释顶门穴说:“顶门,即囟会穴,上星后一寸。
禁不可刺,灸七壮,针泻之”“眼睛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但刺睛明鱼尾穴,太阳出血病全消”。
针灸必背歌赋之金针赋
针灸必背歌赋之金针赋【出处】出自《针灸大全》,明代徐凤编著。
本赋为一位隐居西河号称泉石老人所著。
本篇共分九个段落,约两千余言,专题论述了针法。
内有'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气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
赋中重点介绍了治病八法——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之诀、留气之诀和抽添之诀。
此外,对通经接气的'白虎摇头'、'青龙摆尾'、'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手法也作了具体的阐述。
本赋保存了多种针刺手法,在针灸史上影响较大,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歌赋】观夫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
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
头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
男子之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气,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识其时。
午前为早属阳,午后为晚属阴,男女上下,凭腰分之。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阴升阳降,出入之机。
逆之者为泻为迎,顺之者为补为随。
春夏刺浅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
更观元气厚薄,浅深之刺犹宜。
原夫补泻之法,妙在呼吸手指。
男子者,大指①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泻,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女子者,大指①退后右转,吸之为补,进前左转,呼之为泻,插针为热,提针为寒。
左与右各异,胸与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后者反之。
是故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气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
搓而去病,弹则补虚,肚腹盘旋,扪为穴闭。
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
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补者一退三飞,真气自归;泻者一飞三退,邪气自避。
补则补其不足,泻则泻其有余。
有余者为肿为痛曰实,不足者为痒为麻曰虚。
气速效速,气迟效迟。
死生贵贱,针下皆知,贱者硬而贵者脆,生者涩而死者虚,候之不至,必死无疑。
且夫下针之先,须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声,随咳下针。
《灸绳》灸贵变通赋
《灸绳》灸贵变通赋第十节灸贵变通赋轩岐旧典,后世新符,万方类聚,诸说仓储。
运三才而应五行,贯百骸而通脏腑。
灸针汤液,扬万世之仁风;导引按踌、登斯民于寿域。
华夏枕四海之交,医道有东西之美。
致知格物、为直观描绘之师宗;抽象思惟,有金匮玉函之宝库。
中医的典籍当然是首推用黄帝与歧伯问答而成的《内经》。
黄帝亦称轩辕,古代传说黄帝姓公孙,居于轩辕之丘,故称轩辕。
歧伯是古之名医。
《汉书·艺文志·方伎》:“太古有歧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汉兴有仓公。
”因而中医就向称为“轩歧”或“歧黄”之术。
《内经》虽托名为轩歧所传,但推陈出新历代医家均有所补充和发展,可以说是诸说盈仓,诸方逾万。
但都不能超出运用三才五行、天人合一的这一基本思想体系之外。
用灸针汤液、导引按摩等内外通达诸法,使中医学说不仅为本民族的生存和繁衍作出重大贡献,而且仁风所及,泽被寰宇。
今天西方的格致之医,重在生动直观,而东方的理哲之医,则是在玄思理念的宝库中所诞生和发展而成的。
两者虽有门户之分,但殊途同归则是一致的。
然而物各有宜,因宜是用;事贵权变,用贵多方。
灸与针殊,灸针又各有变通之法;病随人异,而病人自应择法而施。
不同的医学体系,就有不同的认识方法与不同的治疗原则。
一项原则不能适用于不同方法,而不同方法正是为了适应不同疾病而制定的。
即在灸与针之间来说,既有相同,又复相异。
而在针与灸的本身,也是有了不同的操作,就有不同的适应范围。
这也就是病随人异,法以人施,而不能一成不变。
特就几种常用有效的方法,作一简要介绍。
灸不忘针,灸针互为依辅;灸针并重,用针不可忘挑。
挑破皮肌,宣邪退热;撮挤出血,毒解炎消。
用针决不仅是为了针刺,在针刺的同时,还有挑治的方法。
这也是传统有效的方法之一。
部位颜面除太阳穴常可应用外,其余均应少用与谨慎使用。
在肌肉丰厚,特别是在背部选取相应俞穴最为常用。
胸腹腰骶与四肢等处均可入选。
直对病理反应穴与反应物进行挑治,亦多良效。
关于针灸的诗词
1.杨时的《赠医者邓献匡》:这句诗表达了对战国时期越人神医桑君的高超
针灸技艺的赞赏,同时也表达了对能同时掌握石灸与针灸技术的医生的稀缺性的感慨。
2.周麟之的《送台道人》:这首诗通过描写医生在病人面前轻松自如地进行针
灸治疗,赞美了针灸的神奇效果和医生的精湛医术。
3.释慧远的《颂古四十五首》:这句诗以病入膏肓的典故为背景,强调良医能
够准确下针治病的能力。
4.无名氏的《杂剧·迷青琐倩女离魂》:虽然这部作品是一部戏剧,但其中的
“针线闲拈伴伊坐,针线闲拈伴伊坐”一句,也被用来形容针灸的场景。
针灸拔火罐的诗词
1、针灸阻朋曹,糠籺对童孺。
(杜甫《雨》)
白话文:针灸的治疗阻隔了朋友们,劣质的食物被分给儿童。
2、此证何证无实证,针灸汤药所不治。
(陈著《赠医相者赵月堂》)
白话文:这个病症并没有明确的根据确诊是何病症,不能随便用针灸汤药来治疗。
3、厌然成痼,不可针灸。
(张耒《友山》)
白话文:已经成了痼疾,不可以用针灸的方法治疗。
4、能治神者可治针,治神之要在修身。
(周树东《金针梅花诗抄》)
白话文:能够掌握病人精神状态和机体状态,就能够掌握施针的方法。
而掌握病人精神状态和机体状态的关键,就在于不断修炼提升自己。
5、针虽细物道通神,上合于天下合人。
(周树东《金针梅花诗抄》)
白话文:针虽然是细小的物件,却神通广大,上顺应于天,下适合于人。
6、居闲或灸灼,已没出复继。
(黄庶《灸赘疣》)
白话文:闲来无事,有时会用艾灸,赘疣已经消失了,再长出来就继续用艾灸。
7、启处不自安,灼艾加诸膝。
(强至《予以病久不赴朝谒因灸三里穴罢信笔偶书》)
白话文:双腿活动不方便,在膝盖上方用艾叶灸灼。
关于针灸的诗句
关于针灸的诗句
1. 桑君越人不世出,鑱石针灸谁能传。
——杨时《赠医者邓献匡》
这句诗的意思是,战国时的越人神医桑君是世间所少有的,石针与针灸都能掌握操作。
夸赞桑世君的针灸技术非常好,同时写出能同时掌握石灸与针灸技术的才人机会是找不到的,也说明针灸是不容易掌握的技术。
2. 笑施砭石起膏肓,坐察形神穷倚伏。
——周麟之《送台道人》
这句诗的意思是,笑着施砭石针灸救治疾病观察,坐着观察神形就能判断依存隐伏的症状。
赞美了针灸的神奇之出以及夸赞施针人有高明的医术,通过观察神行就能判断病人的症状。
3. 膏肓未必两边寻,好是良医双下针。
——释慧远《颂古四十五首》
这句诗的意思是,膏肓不一定是两边的八尺之处,好在良医两边都下了针。
通过病入膏肓的典故,说明良医能够准确下针治病。
杨继洲《禁针禁灸》篇
杨继洲《禁针禁灸》篇禁针穴歌脑户囱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外有云门并坞尾,缺盆主客深晕生,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明,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门中髓伛偻形,手鱼复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禁灸穴歌哑门风府天柱擎。
承光临泣头维平。
丝竹攒竹睛明穴。
素髎禾髎迎香程。
颧醪下关人迎去。
天牖天府到周荣。
渊液乳中鸠尾下。
腹哀臂后寻肩贞。
阳池中冲少商穴。
鱼际经渠一顺行。
地五阳关脊中主。
隐白漏谷通阴陵。
条口犊鼻上阴市。
伏兔髀关申脉迎。
委中殷门承扶上。
白环心俞同一理。
灸而勿针针勿灸。
针经为此尝叮咛。
庸医针灸一齐用。
徒使患者炮烙刑。
《针灸大成》一书是明朝杨继洲先生所编撰著作的,算是收集针灸资料最丰富的一部书。
里面选集了《内经》、《难经》、还有当时在明朝可以收集到的各类针灸典籍,还有杨氏家传的与他自己的一些经验。
书中有二个篇章,“禁针穴歌”以及“禁灸穴歌”。
禁针穴就是不可以扎针的穴道,禁灸穴就是不可以烧艾灸的穴道,这都是杨继洲参考了很多别的针灸书选取出来的。
“禁针穴歌”记载了有二十二个穴道不可以扎针,有四十五个穴道不可以艾灸。
分析一下那些不可以扎针的穴道,发现大部分都是在身上的危险处,例如:头上面的骨头缝中间、或是心脏上,或其它比较危险的地方。
有些穴道被扎流血了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例如“脑户、囟会、神庭、玉枕、络却、承灵、颅息、角孙”等穴道都在头上,而且是在头骨和头骨相交接的缝里头,甚至于这个缝是好几个缝的接口,这种穴要给扎了针上去,常会发生不可预期的后果,因为以前使用的针很长很粗,假如扎到了里头的“硬脑膜”、更进去到“脑软膜”、甚至于扎到了脑里面的话,会发生很多的问题。
另外,在“禁针穴歌”里头有“神道、灵台、膻中”等等穴道,都处在胸口心脏部位,假如针到了心脏,可能也会发生一些不好的后果。
王氏家传针灸古籍《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王氏家传针灸古籍《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书名:《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编著:元.王国瑞撰
年代:清乾隆四十七年本
页卷:171页
大小:15M
简介:《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灸著作。
一卷。
元.王国瑞撰。
刊于1329年。
托名扁鹊所传,聊以自重。
书中载一百穴玉龙歌(简称玉龙歌)等针灸歌诀多首和其他针灸治法,书中所述王氏家传的针灸经验,颇有独到之处。
现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元.王国瑞撰。
清乾隆四十七年本。
中医针灸系列,全书共171页,总容量约为15M。
古籍屋收藏。
更多中医针灸系列百度搜索古籍屋进入网站查看。
感觉不错关注留言点赞。
是对我最好的支持。
温馨提示:
1.本文古籍来源于网络,对于内容真伪无法考证,请大家不要较真去尝试,否则后果自负!
2. 分享的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发扬和传承我国文化!
3. 影印古籍数量过多,个别会缺页少码或扫描不清晰,也很正常!
如果喜欢此文的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在此感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一本书,里面都是写针灸的诗
2017年古诗词大热成为一个年度现象,不仅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收视率攀升,就连在知识付费平台喜马拉雅、得到app上推出的《蒙曼品最美唐诗》、《六神磊磊读唐诗》等也有几十万付费订阅。
这再次表明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好的经典永不退色。
在我们品味唐诗宋词之美时,你是否知道还有很多关于中医的诗赋?它们既有诗歌之美,更有很强的实用性,承载了中医许多理论与技术。
这其中,有讲中药的《汤头歌诀》、有讲脉诊的《滨湖脉学》,更有许多讲针灸的歌赋。
今天,我将介绍一本针灸书籍,这里面全部使用诗歌的形式讲述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不仅文字优美,更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针虽细物道通神,上合于天下合人。
易入难陈由已久,梅花新句见章程。
用针去疾如解结,拔刺决闭污可雪。
针石之中至巧存,得其巧者疾可毕。
粗守形兮上守神,神形合一乃存针。
持针考穴虽当重,气血阴阳实独尊。
能治神者可治针,治神之要在修身。
识得玄微通造化,全形保命刺方真。
…………
——这就是《金针梅花诗抄》,晚清周树冬遗稿,后由其外孙周眉声重订后在80年代出版。
全书内容详尽,是学习传统针灸的不二门径(比本科针灸学教材好),而且所有内容,不论针道、刺法、刺序、经络、穴位等都用一首首诗歌概括,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刺法
持针入肉各有方,说出《官针》法最详。
十二经有十二节,五脏五刺细衡量。
九刺用以应九变,缪刺《素问》有专章。
散刺后人遵古说,二十八法勿相忘。
关于刺法,总结了历代针灸典籍共计28种刺法,这些在《黄帝
内经》中都有记载。
九刺:
输/远/经/络/分/大/毛/巨/燔针
十二刺:
偶/报/恢/齐/扬/直,输/短/浮/阴/傍/赞
五刺:
半/豹/关/合/输
缪刺
散刺
刺序
用针程序不等闲,层次分明始井然。
成竹存胸操胜算,惟知直刺是愚顽。
刺序是指针刺时的流程与进针后的层次,这里分了详尽的21个步骤。
1、因时
2、察形:肥瘦、气之盛衰
3、识禁:当刺未生未盛与已衰
八禁:醉怒劳饱饥渴惊内
神魂魄意精五者已伤不可刺
热病死症不可刺者有九
4、审经
5、辨脉:色脉病相应
6、认症
7、忌偏:当针灸与汤液并重
8、选穴/二十六活法。
这里总结了历代共计26种选穴的方法,当今针者多是想着某穴治某病,最好都是特效穴,可治病哪有这么简单?中医也没这么肤浅嘛!此处乃精华,望君多采撷。
人身寸寸皆是穴,一病所主穴数十。
持针每自费犹疑,临症茫然无所适。
按图索骥易失真,廿六话法须融合。
上工治病有玄机,胸有成竹无成法。
a、八纲条析
b、五腧流注:
五脏五俞(井为木脏主心下满)
五俞五变(秋冬刺合,病变于味及饮食不
节者)
脏输腑合(脏输腑合、荥输治外经合治内
府)
荥合代井
五输并用
c、俞募相连
d、原络主客
e、标本双郄(肺经阴气有余大肠经阳气不足,就泻孔最补温溜)
f、母子生克(土虚补大都为本,泻行间为客;木实泻心也泻肾;木实泻心也补金以制木;脾虚可以补肝又补心)
g、循经分治
h、气血详分(气分远刺血分近刺、气针血灸)
i、远近相呼
j、应手得真(压痛定穴)
k、上下交征
l、八脉交会
m、求异求同
n、脏腑互通o、任督同源p、直斜贯串q、表里相关r、阴阳相引
s、出奇守正
t、一脉相承(同经多穴、两经衔接通关)
u、首尾兼顾
v、单枪直入
w、左右开弓
x、梅花双尊
y、轮番交替
z、叠见重收(一人多病同治)
9、先后:先本后标,先阴后阳,先起后止,先近后远,先母后子,先上后下,先手后足,先正后奇,先针后灸,先针无痛之穴、后针剧痛之穴。
10、取穴:意审、尺度、同身、识邻、正位、定底(关节之处对准穴底)、循经、寻志(解剖标志)、避害、揣切。
11、择针
12、进针
通常进针法:端静—>调息(医患皆神定气调、呼吸补泻)—>神朝(精神内守)—>温针—>信左—>正指—>斜正—>分部—>中的。
13、持针:手如握虎、全神贯注
14、深浅:阴深阳浅、里深表浅、实深虚浅、寒深热浅、
15、候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16、导气:提、按、搓、捻、颤、刮、弹、捣、摇、摆、摄(循经捏而掐之)、循(往来按摩)、抽(快提)、添(加针以助经气)、息(呼吸)、诱(语言诱导,将病人神气、针气、病气合于一途)、敲(垂直敲针尾,提起再敲)、倒、压
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赤凤摇头,一呼一摇,按针左转;一吸一摇,提针右转)
赤凤迎源(凤凰展翅,地至天再至人,一捻一放)
苍龟探穴(直进针再刺四旁)
龙虎交战(左九右六、先龙后虎、先左后右、先天后地、左右交替,治疼痛)
子午捣臼(分三部进九数、两次出六数,消肿利水)
运气法(紧提慢按六泻后,将针倒向病所,病人吸气五口以催气至病所)
提气法(补或泻后,边捻边略上提豆许,治麻冷)、
进气法(补九数,略提,倒针,吸气)
纳气法(上述倒针气至后即直针防气回)
调气法(左捻或右捻调气之上下行)
留气法(得气后左转深入催气入内,再右转提至原处,以消积聚)抽添法(随呼添按,随吸提抽)
梅花派导气法:
通气法:推气法(补)、引气法(泻)
调气法:行气法(天至人补九次引阳气深入,人至地泻六次引阴气外出)、和气法(补泻之后,施龙虎交战或平补平泻)
助气法:迎气法(如添针)、鼓气法(呼吸补泻)
运气法:提气法(一针到地,行烧山火另发热,左转慢提至天;反之透天凉后右转提至天)、纳气法(补法发热之后,聚全身之力于腕底慢慢微捻下纳)
17、补泻:
补泻同施:一穴同补泻(龙虎交战等)、一经同补泻(如肺病,泻鱼际补尺泽,注意难经中说的虚实贼微正五邪)、男女补泻(金针赋席弘赋说有别,大成说无别)
补泻的各种成法:
迎随补泻:十二经流注顺逆迎随补泻、十二经补母泻子迎随补泻(本经五输穴)、十二经流注时刻迎随补泻(肺经寅时泻尺泽,卯时补太渊;若时辰已过,则取肺经原穴或它经金穴)、呼吸捻转迎随补泻(吸则左转为泻,迎而夺之也)
呼吸补泻:补,鼻一吸口三呼,三呼时进针至天,继续在口三呼时左转纳气进针至地,反复多次,针下发热时,谈捣几下,在吸气时迅速出针,急按针孔;泻,鼻一呼口三吸,三吸时入针至地部,继续在口三吸时右转提气退至人部,反复至针下发凉时,摇大针孔呼气时出针。
疾徐补泻:留针时间之长短与出针时间之快慢
开阖补泻:摇大针孔为泻,按闭针孔为补;
提按补泻:偏重按为补,偏重提为泻;
营卫补泻:营为地为深,卫为天为浅;
捻转补泻:右手持针,左(顺时针)转为补,反之为泻;
九六补泻:补法是向左捻9下,共3次,泻法是向右捻6*3下;并重时行少阳数49下,少阴数36下;病极重当行老阳数81下老阴数64下;
平补平泻:
烧山火透天凉:
出血:
18、中机(补虚泻实何所验?)。
针刺的目的是补虚泻实,但达到什么指标或看到什么结果才算是实现了补泻的目的了呢?
a、针下寒热:泻实当生寒、补虚当生热
b、针下虚实:补之者针下必然若有所得,泻则恍然若有所失
c、脉之软坚:补泻之后脉之大小软坚
d、气调而止:调气在于持心,手勤而心注,不躁不惰也。
19、留针: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20、防晕八端:定其神气、舒其体位、勿犯刺禁、手法灵巧、取穴准确、不妄呼吸、补泻得宜、救治及时(针它穴救之、夺命穴曲泽男左女右)。
21、出针
a、出针时机:病退针气松
b、出针补泻:泻出徐摇开,补出疾直闭
c、梅花派出针:单手三指操作
d、出针不得
e、针后三防:防晕针、防出血和青肿、防留针
孔穴
以上刺法与刺序皆属上篇,下篇对经络孔穴的定位、功能、主治做了阐述,摘录我部分笔记如下:
第一节肺经
少商:呕吐腹胀
鱼际:左牙疼灸右
太渊:目疾
经渠:兼大都发汗退热有良效
尺泽:下眼眶青黑
列缺:前阴病
孔最:热病汗不出、痔疮
中府:呃逆食不下
注:我只记述了穴位的特殊作用与要点,常规作用已略。
总结,《金针梅花诗抄》应推荐为针者必读,有诗之美,有针之用,特别其中总结的28种刺法、26种取穴方法、针刺禁忌、中的等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