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近代化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中国近代化的认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指中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变革,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一、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方面。

在这一时期,中国逐渐从封建专制的体制中走向了现代化的政治体制。

清朝末年,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国内冲乱的困境,为了挽救危局,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是清政府的一次改革尝试,旨在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推进政治现代化。

虽然变法失败了,但它带给了中国人民对政治现代化的思考和追求。

辛亥革命则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新篇章。

二、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近代中国,中国的经济发展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剥削,经济处于衰退和落后的状态。

为了实现经济现代化,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引进了市场经济的特点,推进了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逐渐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

三、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方面。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

近代中国的社会现代化主要包括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城市化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等方面。

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提升了人民的教育水平,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科技现代化方面,中国加大了科技研究和创新的力度,取得了许多重大科技成果。

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制度的变革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保障。

四、文化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方面。

在近代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为了实现文化的现代化,中国开始进行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设。

中国近代化略谈

中国近代化略谈

中国近代化略谈赵诗婷中国近代化,也即资本主义化,或曰半封建化,就是形式上仍存在封建专制统治和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实际上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

首先经济层面的工业化、商品化。

19世纪中期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原料掠夺,客观上促进东南沿海沿江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9世纪六十年代洋务运动时期引进西方机器生产,在外商企业刺激、洋务企业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工业开端。

甲午战后,清政府放松民间设厂限制,中国出现兴办工业的浪潮,至19世纪末形成“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初步发展。

民国初年,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投资实业的热情高涨,北洋政府鼓励保护工商业的发展;一战的爆发,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出现前所未有的“春天”。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经济改革,整顿税务,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显著发展,这是整个近代时期工业发展最有活力的时期。

但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不断压迫排挤侵蚀民族资本,民族工业逐渐萧条零落,最终落到“荷尽已无擎雨盖”的境地。

其次政治层面的民主化、法制化。

19世纪末维新变法时期提出君主立宪,设议院,兴民权,在百日维新时期对旧体制有很大冲击。

20世纪初清政府的“预备立宪”,虽为骗局,但在宪政的组织机构的设置与宪政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奠定一定的基础。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体制与责任内阁制,规定人民享有自由和民主权利,形成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框架。

由于近代中国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革命任务迫切,此后的民主政治建设很少,一是30年代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宪法大纲》,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工农民主政权;二是抗战相持阶段,陕甘宁边区政权遵循“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再次思想文化层面的人性化、科学化。

19世纪中期洋务派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新式学堂,大量传播西学,开启中国教育近代化。

浅谈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浅谈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众所周知的,中国近代开始的标志是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那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于什么时候呢?两者说的是不是同一个概念呢?关于这一点,很多学生都会混淆。

实质上中国的近代化是以洋务运动为起点的。

现就中国的近代化浅谈一些认识。

首先要了解的是近代化的概念。

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化则具有明显特色。

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则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接着要了解的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每一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经济技术和军事技术。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变法维新运动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运动,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近代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进行的,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烙印。

大概具有以下这些特征:(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摧残,发展缓慢,经历曲折。

中国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

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②第二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70年代以前主要是围绕军事技术,70年代以后开始超出军事技术的范围。

其主要原因是洋务派为了制器不得不翻译西学,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的科学事业都与译书有不解之缘。

③第三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以后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

先是维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习“西艺”也要学习“西政”,此后革命派也主张如此,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更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

2、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时代特点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中国人看世界的开端。

②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③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③早期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④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⑤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以此为指导发起了辛亥革命运动。

⑥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彻底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⑦俄国十月革命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最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3、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①从内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②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感受和启示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感受和启示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感受和启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各种挑战和变革。

从晚清时期开始,中国面临着外来侵略、内部动荡、经济落后等多重问题。

为了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中国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

以下是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感受和启示:1. 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上,自主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意识到依赖他国的技术和经济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自主发展,努力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自主创新是实现国家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教育的重要性: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教育一直被视为重要的推动力量。

通过推广普及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技能,中国得以培养出大批有能力的人才,为经济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是培养人才、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3. 政府的引导作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政府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划,引导社会经济的变革和发展。

政府不仅加强了对经济的调控和管理,还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产业发展等。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政府应该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为社会提供稳定的环境和良好的政策支持。

4. 开放与合作的态度: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积极开放与国际合作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中国不断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合作。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开放与合作可以带来更多机遇和资源,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自主创新、教育发展、政府引导和开放合作都是实现国家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通过总结中国近代化的经验,我们可以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于中国的近代化问题

关于中国的近代化问题

关于中国的近代化问题1.何谓近代化?①近代化也叫作现代化,它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

②从历史进程看,从落后的封建社会进到工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近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

③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④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

2.中国近代化与民族独立的关系①中国近代有两个基本问题:A.民族不能独立,要求从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B.社会生产落后,要求工业化、近代化。

②没有民族独立,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地追求民族独立,最终目的仍在追求国家的近代化。

③民族独立与近代化各有特定内容:A.民族独立是要改变被压迫的地位,推翻旧秩序,从根本上说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B.近代化则是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C.要发展以近代工业生产为主干的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说是解决生产力的问题;D.近代史上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物质救国的主张者,都从发展资本主义入手实现近代化,结果行不通。

E.因为列强的侵略和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他们维护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秩序,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推翻旧秩序,才能为近代化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空间。

3.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阶段(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主要是洋务运动:①前期:A.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B.比较重要的近代军事企业有:a.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b.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c.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d.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局。

中国近代化问题的探索和思考

中国近代化问题的探索和思考

中国近代化问题的探索和思考中国的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理性化为主要表现,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中国的近代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近代工业社会,从封建的专制社会转变为近代民主社会。

近代中国由于列强的侵略,中国的近代化始终围绕着两大任务而不断推进:即救亡图存与寻求强国之路,救亡图存的过程是通过寻求强国之路来实现的,寻求强国之路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的近代化是全面的近代化:图示如下:经济工业化:采用机器大生产;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

政治民主化: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思想理性化:倡导民主和科学;引进马克思主义;理性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教育近代化:实行新式教育;大倡留学之风。

军事近代化:购买新式武器,采用西式军事训练方法,学习西方军事思想。

我们可以总结如下:中国的近代化是救亡图存的近代化;是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是理性反思的近代化。

一、救亡图存的近代化鸦片战争,国门洞开。

西方列强逐渐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华民族进行了不断的抗争。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三元里人民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到中华民族八年的抗日战争,救亡图存始终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线。

寻求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排除列强侵略。

近代以来,随着列强侵略的逐渐加深,中国的主权不断遭到破坏;列强为了保护在华利益,积极扶持在华代理人,瓜分中国,中国在军阀的统治下,陷于内战的深渊,导致民不聊生,经济凋弊,寻求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成为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者的不断追求。

维护国家、民族尊严。

列强的侵略,经济上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掠夺,每一次战争都对中国民众烧杀淫掠,中华民族的民族尊严遭到严重践踏,切腹之痛成为中华人民维护民族自尊的必然追求。

二、向欧美、日本学习的近代化经济上,中国的近代化是寻求工业化,城市化。

近代中国,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体地位,落后的经济模式始终不是西方先进的工业模式的对手。

中国的近代化趋势

中国的近代化趋势

中国的近代化趋势
中国的近代化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 经济现代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从一个农耕社会转变为工业化国家。

中国现代化的趋势体现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等方面,形成了庞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2. 社会现代化:中国社会在近代化进程中经历了诸多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普及,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

3. 政治现代化:中国在政治体制方面也在不断向现代化迈进。

政府加强法治建设,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高公共参与和决策等方面的公民权利,实现基本的宪政原则。

4. 文化现代化:近年来,中国在文化领域也迎来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变革。

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推动了文化领域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

传媒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

5. 生态现代化: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但在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加大对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社会各个领
域的落地实施。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的近代化趋势体现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中国正努力实现现代化目标,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成为一个现代化、繁荣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国家。

浅谈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中国逐渐启动了一连串的现代化进程,以追赶欧洲列强的步伐。

这一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标志性事件包括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土地改革、计划经济等。

本文尝试从几个方面谈谈个人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政治方面,中国从封建王朝到民族共和国的转型伴随着政治权利和体制上的变动。

这一现代化进程包括的主要措施有:废除科举制、实行选举制度、制定宪法以规范政府权力、设立立法机构等。

在这一方面,尤其可以看到科技进步与社会制度改革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局限于文字传统的科举制度与自由市民社会的建立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对选举制度的制定(选举制度首次出现于1909年)。

文化方面,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始于西方的知识、文化和科技。

这一进程中,中国倡导自己的糅合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神方向,即所谓的民族精神。

以之为例,新文化运动期间,运动先驱们认为采取西方文化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做法既是继承传统精华的必要之举,也是全新文化模式形成的必要条件。

这一新模式在社会心理和社会观念上创造了新的标准,并在后来的文艺、教育和娱乐活动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方面,中国近代化进程兵分多路,但最根本的一条路是“民主共和”道路。

这一道路表现为政治制度上的民主化,包括选举制度的确立、民主宪政的建立等,以利于实现社会的进步、合理的分配公共资源、促进群众自主的发展。

这种路线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儒家政治的影响力的减退,新的思潮和良心勇气在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解放。

中国近代化发展过程中留下的一些挫折如图“文革”和政治隔离的变故,在后来的经济和文化改革和经济崛起中,得以做出正面应对。

从经济角度分析,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转折点,成果显著。

1990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值超过了印度和南非的总和,而2003年,中国的汽车销量已经达到了170万辆,远远超过许多发达国家的汽车销量。

中国的近代化

中国的近代化

中国的近代化一、近代化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它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思想上的人性化、科学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

在此过程中,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二是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1.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最早的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3.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4.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

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 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近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对于中国来说,近代化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探索。

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的封闭与落后暴露无遗,引发了中国近代化的思潮。

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西方列强的强大,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束缚,积极寻求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近代化的关键词之一是改革。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在中国兴起。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改革,旨在推进政治体制的现代化。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次改革最终失败了。

辛亥革命则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国近代的第一个共和国。

这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也为后来的改革开辟了道路。

中国近代化的另一个关键词是现代产业。

近代化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现代产业的兴起是经济发展的基石。

中国近代化的早期,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现代产业逐渐进入中国。

铁路、煤矿、纺织等行业的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而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政府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更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近代化还涉及到政治体制的改革。

中国的传统政治体制长期以来以封建专制为主,无法适应近代化的需要。

为了推动近代化进程,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体制改革。

最显著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后,中国政府对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力图实现现代化的治理。

中国的近代化还涉及到文化的变革。

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西方文化的传入,使中国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局限性,积极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同时,中国也在努力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进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探索。

中国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

发展历程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艰难地进行。国民政府统治 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关税主权”,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 但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者的退让,对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影响了政治民主化的正常发展。抗 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庭官僚资本相结合,把 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目录
01 发展历程
02 启迪
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1861年洋务运动开始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 这一阶段,主要是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议 事日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 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 这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 国近代化向前迈了一大步。 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它分为两个时 期:第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二是辛亥革 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发展历程
其次,政治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 变法,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 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 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特别是1921年中国成立后,中国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 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高三历史知识点近代化

高三历史知识点近代化

高三历史知识点近代化近代化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与现代世界接轨,并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发展。

在历史上,近代化往往伴随着工业革命、殖民扩张、社会变革等重大事件。

下面将介绍高三历史学科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近代化的进程和影响。

1. 近代化的背景近代化在中国的兴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由此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同时,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也逐渐传入中国,引发了社会结构的剧变和思想上的转变。

2. 近代化的推动者近代化的推动者主要包括洋务派和维新派。

洋务派致力于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知识,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而维新派则提倡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倡导民主、科学、富强的现代化。

3. 近代化的重要事件【这里可以具体举例一些近代化的重要事件】4. 近代化对中国的影响近代化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近代化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系统,与其他国家开展贸易往来。

其次,近代化促进了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推动了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同时,近代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促进了科学、艺术和教育的发展。

5. 近代化的挑战与困境近代化过程中,中国面临着许多挑战与困境。

一方面,传统观念和制度的顽固性使得改革变革遭遇巨大阻力;另一方面,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强加,使得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6. 近代化与中国革命近代化的进程与中国的革命息息相关。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一系列革命事件,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追求,同时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总之,近代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过程,对于中国而言,近代化是一个曲折而艰难的历程。

通过对高三历史学科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和对中国的影响,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

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化

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化

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

近代中国决定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因此,近代化实际上也就是资本主义化。

近代化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从来就是以个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从19世纪后期到20实际初期的中国,近代化或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

有学者把中国现代化的类型称作防御型现代化。

防御型现代化从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来看有两种情形:一是积极主动地以和平方式移植现代化的因子而实行现代化,日本就是这样;二是从被动抵御西方国家的暴力和征服开始,继而不得不师法西方,学习坚船利炮乃至经济、政治、文化,从而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将自己融合到现代化的大潮之中,中国就是这种类型。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一、中国近代化的含义近代中国的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变化;三是政治上由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变化。

近代化的核心、本质是资本主义化。

所以,近代化可以叫做资本主义近代化。

二、中国近代化的阶段中国近代化运动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起步阶段(1840-1895)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主要是学习以科技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阶段;这一阶段近代化还停留在经济领域,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工业到民用工业、由国营工业到民营工业的历程,并逐渐向教育领域国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从甲午战争到大革命失败,主要是政治制度的变革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工业化迈出一大步,政治民主化开始并有突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从国共十年对峙开始到解放战争胜利,主要是近代化的艰难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情况下,缓慢发展。

三、中国近代化包含的具体层面1、经济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刺激下,在洋务运动倡导下,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但发展缓慢;甲午战争后,由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民族工业到19世纪末才有显著发展;戊戌变法试图推进经济的近代化,但很快失败;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后,中华民国鼓励和保护工商业,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上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侵略和有识之士大力创办实业,一战期间,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一个高潮,民族工商业发展迅速;1927—1937年,由于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民族经济有所发展;1937-1945年,国民政府借口抗战大力加强经济垄断,使发展中断;1945-1949年,美蒋勾结使近代化陷入困境。

中国近代化探索[五篇范文][修改版]

中国近代化探索[五篇范文][修改版]

第一篇:中国近代化探索主题二中外史上的近代化问题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变革的过程。

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

17-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进行,给封建思想制度以巨大的冲击,资产阶级以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为思想武器,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

到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在经济领域的工业革命,这大大推动了世界向近代化的迈进。

中国由于坚固完善的封建体系的束缚,在近代化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但最终没能阻挡这一历史洪流。

(一)经济上的工业化──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这些人称为“洋务派”。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洋务汽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

第一个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军工企业(江南制造总局),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上海轮船招商局)(要求记忆军用于民用企业各两个)2.洋务运动的口号、对中国影响口号:自强、求富。

影响:(1)是一次失败的统治者的自救运动;(2)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3)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4)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工业的发展──洋务运动刺激(2)民族工业的先驱:方举赞和孙英德(1866 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沅(1872广东南海县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清末状元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实业与教育是”富强之大本”)。

(3)民族工业从兴起到衰落的几个时期:洋务运动-清末(兴起)、1895—1913年(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23年(”黄金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新中国成立(萧条)(二)政治上的民主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1、戊戌变法(1)1895年,《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和看法

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和看法

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和看法1. 中国近代化就像是一场艰难的攀登啊!想想看,从古老的传统社会迈向现代,那得经历多少坎坷啊!就好比一个人要从山底爬到山顶,一路上荆棘密布。

就说洋务运动吧,那可是迈出的重要一步,虽然有局限,但不也推动了发展嘛!2. 中国近代化不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嘛!那过程充满了未知和挑战呀!就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一点一点试探。

比如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可那种探索的精神多可贵啊!3. 中国近代化这一路走来,那真是不容易啊!简直就像在沙漠中前行,极度渴望着绿洲。

辛亥革命不就是那带来希望的一股清泉吗?它打破了那么多束缚。

4. 中国近代化难道不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吗?里面充满了奋斗与拼搏!好比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巨轮,有时会遇到风浪。

新文化运动不就是那鼓起的风帆,助力前行!5. 中国近代化,哎呀,那是多少人的心血铸就的呀!如同建造一座宏伟的大厦,一砖一瓦都饱含汗水。

五四运动中那些青年们的激情,不就是坚实的基石嘛!6. 中国近代化这过程,哇,真的是让人感慨万千啊!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需要坚持不懈。

民族工业的发展,不就是那一步步坚实的脚印吗?7. 中国近代化不就是一次伟大的蜕变吗?从一只毛毛虫变成美丽的蝴蝶。

抗日战争时期的坚韧不屈,不正是那破茧而出的力量吗?8. 中国近代化,这是多么厚重的四个字啊!简直就像一部传奇故事。

那些先驱们的努力,好比故事中的英雄。

詹天佑修铁路,不就是那精彩的篇章吗?9. 中国近代化的道路,那可真是充满曲折啊!如同在迷雾中前行。

教育近代化的推进,不就是那点亮迷雾的火把吗?10. 中国近代化呀,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思考的呀!就像一本永远翻不完的书。

每一个阶段都是精彩的一页。

而我们,要从中学到智慧和勇气!我的观点结论:中国近代化是一段极其艰难但又充满希望和成就的历程,它凝聚了无数人的奋斗和牺牲,为我们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应当好好珍惜并不断努力向前。

中国的近代化 演示文稿

中国的近代化 演示文稿
了洋务运动。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洋务派只引进西方的生产技术,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因而这个时期中国进行了“器物”的变革。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 派提出了君主立宪的方案,发动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国 的方案,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因而这个时 期的中国进入了“制度”变革时期。 因素:①甲午战争北洋舰队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这说明洋务派只学西方 生产技术进行“器物”变革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②甲午战后,中国资本主 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新的救国道路。维新变法 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先后成为中国社会思想的主要潮流。 结局:戊戌变法失败,辛亥革命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根本原因: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均 告失败,这也说明资产阶级改良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均行不通。
[背景材料]
材料1 鸦片战争以后,来华商船的日益增多,为了维修船舶, 外商投资擅自设立船坞。接着,为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剥削廉价的劳 动力,外商创办了各种加工厂,如砖茶厂、缫丝厂等。 外商经济 材料2 1861年,曾国藩创办了安庆军械所,任用中国工匠, 仿制西式枪炮;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了轮船招商局,拥有轮 船30多艘,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 洋务经济
建国后的 新的春天 新生 归宿:
思考1:你认为近代前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
有哪些有利的因素?
课堂讨论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有没有实现经济近代化? 分析其原因?从经济近代化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什 么经验教训?
B、政治的近代化(民主化)

浅析中国近代化

浅析中国近代化

浅析中国近代化近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即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变过程。

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生活。

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政治化。

就中国来说近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上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实现机器化生产,政治上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文化思想上的民主与科学、自由与平等,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城市化。

按照史学界的一般观点,近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法国除外)和美国,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另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这一类型,主要不是内部因素,而是对外部刺激的回应和学习。

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步划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开始的。

所以,中国属于后一种即传导型近代化。

这一点,我们能够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得到印证。

经济上,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中的特权开始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同时,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中出现外商企业。

中国的经济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和原料,获取了巨额利润,这刺激了当时中的一些地主和商人,摒弃了传统的买房置地的作法,开始投资近代企业,他们成为中国最初的资本家。

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失败,让清政府内部一些人看到了西方技术的先进,于是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最终演变成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这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却是中国向近代化迈出的坚实的一步。

在上述两大因素的作用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发挥的巨大的作用,逐渐成为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主要推动力量。

在经济上,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都和外来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支付对日赔款,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再加上西方列强扩大对华的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近代化——《中国近代史》书评班级:13级思政一班姓名:任震学号:1316121124浅谈中国近代化———《中国近代史》书评摘要:本书评主要对《中国近代史》这本书以及本书的作者蒋廷黻先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另外把中国的近代化与各国进行了比较,和中国对近代外来冲击各阶级的反应,近代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关键词:近代化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维新变法租界中俄关系法外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士大夫阶级读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我对中国的近代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近百年的演变和历史人物。

书中提到了近代以来面对外来冲击仁人志士做出了诸多努力也遭受了好多失败,作者针对性地对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了分析。

并不只是简单地叙述发生过的事。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学习历史是为了借鉴经验和吸取教训,以便于更好地把握现在。

作者简介:蒋廷黻(1895.12.7-1965.10.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湖南宝庆人,1911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弃学从政,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194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61年任台湾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被誉为国民党官员中“最知外交的人”;1965年10月9日在纽约去世,享年70岁。

蒋廷黻先生从外交史研究拓展到整个近代史领域,研究历史反对“治史书而非治史学”的传统方法,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并将其引入当时尚属荒漠的近代史领域,他的这本著作,即是从外交内政的关系入手,重点论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为抵御外敌入侵而改革内政的各种方案,表从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称为“拓荒者”“开山的人”“近代无无第二人”。

这本书按历史时间将顺序把近百年的历史编为剿夷与扶夷、洪秀全与曾国藩、自强及其失败、瓜分及民族之复兴四部分,另外还有总论和附录。

他在这本《中国近代史》的总论里,把中国能否走出“中古”状态,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作为全书的理论主题。

他写道:“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1这句话是本书的主线,四个问号更是他对近代中国的期盼,这振聋发聩的反问,问醒了多少沉睡的中国人!这也引发了广大读者的思考,这也是看完多本历史著作后有别于其他历史著作的感受。

在此以后读历史著作明白了不仅要细读更需要多想一点。

在众多的异口同声的观点中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不要局限于史学家的解释范围内,要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对历史要有自己的总结。

中国与各国近代化比较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

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开端。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把俄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推动了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改革打破了俄国闭关自守的落后状态,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以后进行了洋务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最后以北洋海军的惨败而结束。

洋务运动是一场由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没有触动封建专制统治,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另外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运动了解的比较少,思想还处在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下。

“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

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

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

”2迟来二十年的维新鸦片战争的失败根本原因是我们太落后了。

武器和军队落后,政府、士大夫阶级和人民的民族观念落后。

鸦片战争失败了并不可怕,失败以后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失败,而且不去改革维新,不去发展强大自己。

这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维新呢?此中缘故虽极复杂,但是值得我们研究。

第一,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

中国文化有了这几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要国人承认有改革的必要,那是不容易的。

第二,中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

文化的摇动,就是士大夫饭碗的摇动。

我们一实行新政,科举出身的先生们就有失业的危险,难怪他们要反对。

第三,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

”3现在想想当时维新各方面阻力也是非常大的。

当时的统治阶级依然把自己作为世界的中心,这种思想在统治阶级的心中根深蒂固。

乾隆皇帝的话就很能说明问题,当时英国派使节初访中国,希望两国交流,但乾隆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荑以通有无。

士大夫阶层受封建统治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其中也有少数人把当时清政府所面临的局面看的比较清,但是他们担心大家的指责和迫于统治阶级方面的压力,于是他们这些有远见的人都选择了默而不言,典型的有林则徐。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

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

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

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

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

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是因为奸臣误国。

当时的士大夫得了这样的一种印象,也是很自然的。

林的奏章充满了他的自信心,可惜自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得到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

真的林则徐是慢慢地觉悟了的。

他到了广东以后,就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

他把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给了魏默深。

魏源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

这部书提倡以夷制夷,并且以夷器制夷。

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新。

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地提倡。

”4林则徐作为士大夫的代表之一,虽然有改革维新的觉悟,也对当时的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他深受传统思想的侵害,不敢公开的提倡,把自己的名誉看的比国家的安危更重要,别人就更不必说了。

平民百姓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更是越发无知,民族民主意识淡薄,所以对改革不存在任何想法。

不平等条约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二十九日在南京签订《中英条约》是战后新邦交及新通商制度的大纲。

次年的《虎门条约》则规定细则。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为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五处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由两国商定。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了建立租界的权利和“领事裁判权”,以及片面“最惠国待遇”。

3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年,18页。

《南京条约》和附件的签订,破坏了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以及关税自主权和司法权,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给中国造成严重的危害。

法外治权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

主要内容是:该侨民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只由其本国在居留国的领事或法庭依其本国法律审理。

这是帝国主义压迫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一种特权制度。

旧中国从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起,英、美、法、俄、日等相继取得过这种特权。

片面最惠过待遇指在国际条约中,缔约双方互相享受对方已经或将要给予第三国的同等的条约权利(一般包括通商、航运、税收、投资、居住等方面),这种待遇称最惠国待遇;仅缔约一方享受这种权利,而并不给对方以对等的权利或利益者,则为片面最惠国待遇。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规定:中国今后如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准英人一体均沾”,即为中国近代给予外国侵略者片面最惠国待遇之始。

租界指帝国主义国家在半殖民地国家的城市或通商口岸,强划一部分区域,所有行政、财政、警政、市政等均归掌管。

租界既有一国单独掌管的,如旧中国在上海、杭州等地的“日租界”;也有几国共管的,如旧上海的“公共租界”。

1844年7月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10月,法国强迫清政府在停泊于黄埔的一艘法国兵舰上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1858年6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先后与俄国、美国、英国和法国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10月清政府同英法在北京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后,被迫于1895年4月17日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190 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德、日、意、奥、西、比、荷等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当时的国人不懂国际法和国际形势,不知道去争取自己所该争取的。

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无知,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法制没有达到近代文明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