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实验 确定版

合集下载

混凝实验报告(一)

混凝实验报告(一)

混凝实验报告(一)混凝实验报告概述•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索混凝土的制备过程和性质。

•实验时间:2022年10月23日•实验地点:实验室A-305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水泥–砂子–骨料–水–混凝土摊铺模具2.材料配比:–根据所需混凝土强度和外观要求,选择合适的水泥、砂子、骨料比例。

3.搅拌混凝土:–将水泥、砂子和骨料适量放入搅拌机中;–开始搅拌,并逐渐加入适量清水,直至混凝土均匀。

4.浇筑混凝土:–将混凝土倒入摊铺模具中;–使用振动器震动模具,以排除气泡。

5.养护混凝土:–将模具中的混凝土放置在恒温恒湿环境中,进行养护;–养护时间视混凝土配比和强度要求而定。

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混凝土在养护期间发生硬化,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耐久性。

•根据实验目的和需求,可以调整配比以获得不同强度、颜色和纹理的混凝土。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混凝土的制备过程和基本性质。

混凝土在工程建设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能够满足不同工程项目的要求。

混凝土的配比和养护对其性能影响显著,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实验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务必佩戴防护手套和口罩,避免接触混凝土和呼吸有害物质。

•搅拌过程中注意保持机器平衡和稳定,避免事故发生。

•混凝土硬化后具有一定的刺激性,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必要时使用护肤霜或洗涤液清洗。

实验改进方向•在实验中可以尝试不同配比的混凝土,比较其强度和耐久性的变化。

•可以在养护过程中设置不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观察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总结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具有优越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混凝土的制备过程和基本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合理的配比和养护措施能够改善混凝土的质量,满足不同工程项目的需求。

参考文献•张三, 李四. 混凝土制备与性能分析[J]. 建筑材料学报, 2021, 28(6): .•王五, 赵六. 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研究[J]. 化学与材料工程, 2022, 39(3): 89-95.。

混凝实验

混凝实验

混凝实验一.实验目的:确定混凝过程中最佳PH、投药量和实验时间二.实验原理:废水中投加混凝剂后,胶体因参电位降低或消除,破坏了颗粒的稳定状态,这一过程成为脱稳,脱稳的颗粒进一步发生凝聚和絮凝不同的化学药剂能使胶体以不同的方式脱稳、凝聚和絮凝。

按机理,混凝可分为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网捕四种。

(1)压缩双电层由胶体粒子的双电层结构可知,负离子的浓度在胶粒表面最大并沿着胶粒表面向外的距离呈递减分布,最终与溶液中离子浓度相等。

当向溶液中投加电解质,使溶液中离子浓度增高,则扩散层厚度将减少。

这过程的实质是加入的负离子与扩散层原有反离子之间的静电斥力把原有部分负离子挤压到吸附层中,从而是扩散层厚度减少。

所以称为压缩双电层作用。

由于扩散层厚度的减小,ξ电位相应降低,因此胶粒间的相互排斥力也减小。

另一方面,由于扩散层减薄,它们相互碰撞的距离减小,因此相互间的吸引力相应变大,使其排斥力与吸引力的合力由斥力为主变为引力为主。

胶体得以迅速凝聚。

(2)吸附电中和作用吸附电中和作用是指胶粒表面对异号离子,异号胶粒或链状高分子带异号电荷的部位有强烈的吸附作用,由于这种吸附作用中和了它的部分或全部电荷,减少了静电斥力,因而容易与其它颗粒接近而相互吸附。

当三价铝盐或铁盐混凝剂量过高,混凝效果反而下降的现象,可以用本机理解释,因为胶粒吸附过多的负离子,使原来的电荷变号,排斥力变大,从而发生了再稳定现象。

(3)吸附架桥桥作用吸附架桥作用主要是指链状高分子聚合物在静电引力、范德华力和氢键力等作用下,通过活性部位与胶粒和细微悬浮物等发生吸附架桥过程。

当三价铝盐和铁盐及其它高分子混凝剂溶于水后,经水解、缩聚反应形成高分子聚合物,具有线形结构。

这类高分子物质可被胶粒强烈吸附。

因其线性长度较大,但它的一端吸附某一胶粒后,另一端可吸附另一胶体粒,在相距较远的两胶粒间进行吸附架桥,使颗粒逐渐变大,形成粗大絮凝体。

(4)沉淀物网捕机理当采用硫酸铝、石灰或氧化铁等高价金属盐类作混凝剂时,如果投加量大得足以迅速沉淀金属氢氧化物(如Al(OH)3、Fe(OH)3)或金属碳酸盐(如CaCO3)时,水中的胶粒和细微悬浮物可被这些沉淀物在形成时作为晶核或吸附质所网捕。

混凝实验报告两篇

混凝实验报告两篇

混凝实验报告两篇
一、混凝土混合料配合比的设计及砂浆抗折强度
混合料配比设计是混凝土施工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将直接影响混凝土和砂浆的性能等。

本次实验取一批采自实际工程的混凝土,经过观察和测量,确定混凝土用量和砂浆用量,分别为501(千克/立方米)和16(千克/立方米)。

确定方式为配合比:沙子为石英砂、铝细粉、木炭粉前3:1:2、凝结剂为普通型熟料水泥,水灰比为0.8,湿法砂浆为基础,抗折强度测试,实验中抗力棒搅拌对施工更容易,施工时间促进凝结,抗折强度提高,其实验结果为2.4 Mpa ,符合实际工程要求。

二、混凝土组分比例设计与抗压强度测试
混凝土组分比例设计是混凝土配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也会影响其未来使用的寿命。

在混凝坯中,砂子为石英砂、木炭粉及铝细粉,比例为3:1:2;凝结剂为普通型熟料水泥,水灰比为0.8,湿法混凝土的实验结果表明,其28d 抗压强度为42.6Mpa,达到工程要求。

通过上述两次实验,我们得出结论,混合料配合比精准,且砂浆及混凝土抗力强度达标,可用于实际工程中。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混凝实验,研究混凝剂对水质的净化效果,探讨最佳混凝剂用量及混凝时间,为水处理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原理,混凝是指在水中加入混凝剂后,使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物质凝聚成较大的絮凝体,便于后续的沉降或过滤。

混凝剂一般为阳离子、阴离子或非离子高分子物质,其作用机理主要有吸附、中和、电中和和凝聚等。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实验室自来水、混凝剂(聚合氯化铝)、搅拌器、玻璃容器、pH计、浊度计等。

方法:1. 取一定量自来水倒入玻璃容器中;2. 用搅拌器将水搅拌均匀;3. 用pH计检测水的初始pH值;4. 在搅拌的同时,向水中加入不同剂量的混凝剂;5. 混凝一定时间后停止搅拌,观察絮凝体的生成情况;6. 用浊度计检测水的浊度,记录下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一系列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随着混凝剂用量的增加,水中絮凝体的生成量逐渐增加,浊度逐渐降低,水质得到了改善;2. 随着混凝时间的延长,絮凝体的大小逐渐增加,浊度进一步降低,但当混凝时间过长时,絮凝体又会发生分散,浊度会有所上升;3. 初始水质的pH值对混凝效果也有一定影响,一般情况下,pH值在6.5-7.5之间时,混凝效果较好。

结论:混凝实验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能够有效地改善水质,提高水的透明度,减少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水质的不同情况,合理控制混凝剂的用量和混凝时间,以达到最佳的净化效果。

总结:通过本次混凝实验,我们对混凝剂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水处理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实验操作的经验,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报告撰写人,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混凝优化实验报告

混凝优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混凝过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水质净化中的应用。

2. 探究不同混凝剂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

3. 通过实验确定最佳混凝条件,以优化水质净化效果。

4.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混凝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混凝过程是利用混凝剂使水中的悬浮颗粒、胶体等杂质聚集成较大的絮体,从而实现水质净化的过程。

混凝剂通过压缩双电层、吸附架桥等作用,使杂质颗粒相互吸引、聚集,形成易于沉降的絮体。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原水、聚合氯化铝(PAC)、硫酸铝(SAS)、氢氧化钠(NaOH)、硫酸铁(FeSO4)、碳酸钠(Na2CO3)等。

2. 实验仪器:混凝实验装置、电子天平、pH计、浊度计、搅拌器、烧杯、玻璃棒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步骤:(1)取一定量的原水置于烧杯中,测定初始pH值和浊度。

(2)分别向烧杯中加入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混凝剂,搅拌一定时间。

(3)测定混凝后的pH值、浊度和沉淀时间。

(4)观察沉淀物形态,记录实验数据。

2. 实验条件:(1)原水:取自某地表水体,浊度约为30NTU。

(2)混凝剂:PAC、SAS、NaOH、FeSO4、Na2CO3等。

(3)搅拌速度:100-200转/分。

(4)沉淀时间:30分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混凝剂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表1:不同混凝剂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 混凝剂 | 投加量(mg/L) | 沉淀时间(分钟) | 浊度(NTU) || ------ | -------------- | ---------------- | ------------ || PAC | 20 | 30 | 1.5 || SAS | 20 | 30 | 2.0 || NaOH | 20 | 30 | 1.8 || FeSO4 | 20 | 30 | 1.2 || Na2CO3 | 20 | 30 | 2.5 |由表1可知,PAC和FeSO4的混凝效果较好,浊度去除率分别为50%和60%。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混凝实验报告引言:混凝是一种常见的水处理技术,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溶解物,以提高水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混凝过程,探究不同条件下的混凝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水样:采集自自来水厂的自来水- 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 混凝剂浓度:0.1 g/L、0.2 g/L、0.3 g/L- 水样pH值调节剂: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2. 实验方法:- 步骤一:准备三个不同浓度的混凝剂溶液,分别为0.1 g/L、0.2 g/L、0.3g/L。

- 步骤二:取一定量的自来水样,分成三组,每组分别加入相应浓度的混凝剂溶液。

- 步骤三:使用搅拌器将混凝剂与水样充分混合,搅拌时间为5分钟。

- 步骤四:待混凝剂与水样反应完成后,停止搅拌并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悬浮物的沉降情况。

- 步骤五:测量不同条件下水样的浊度,并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不同浓度的混凝剂对水样的混凝效果有显著影响。

通过测量水样的浊度,可以客观地评估混凝效果。

1. 不同混凝剂浓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分别使用了0.1 g/L、0.2 g/L和0.3 g/L的混凝剂浓度。

结果显示,随着混凝剂浓度的增加,水样的浊度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混凝剂中的聚合氯化铝可以与水中的悬浮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较大的絮凝物,从而使悬浮物沉降速度加快。

2. pH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pH值是另一个影响混凝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实验中,我们分别使用氢氧化钠和盐酸来调节水样的pH值。

结果显示,在酸性条件下(pH值低于7),混凝效果更好,浊度降低更为明显。

这是因为在酸性条件下,混凝剂与水中的悬浮物更容易发生反应,形成较大的絮凝物。

3. 混凝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混凝剂与水样反应后的静置时间也会对混凝效果产生影响。

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悬浮物的沉降速度逐渐加快,浊度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较大的絮凝物在静置过程中会逐渐沉降,从而使水样变得更清澈。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一、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类型:混凝实验实验目的:测试混凝剂对混凝剂/水体系的影响,以及混凝剂使用量对水体系的影响。

实验仪器:混凝剂(如聚合物、碳酸钙等);烧杯;分析天平;温度计;烧杯;湿度计;样品。

实验步骤:1. 将混凝剂装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2. 将混合物放置于室温下,持续不断地搅拌30分钟;3. 用分析天平称取混合物中混凝剂的量,取出混凝剂/水体系的比例;4. 测量混凝剂/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5. 记录混凝剂使用量及混凝剂/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6. 逐步增加混凝剂使用量,重复2-5步,最后得出混凝剂使用量对混凝剂/水体系的影响。

二、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类型:混凝实验实验目的:研究不同混凝剂对混凝剂/水体系的影响,以及混凝剂使用量对水体系的影响。

实验仪器:混凝剂(如聚合物、碳酸钙等);烧杯;分析天平;温度计;烧杯;湿度计;样品。

实验步骤:1. 分别将混凝剂A、B、C装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2. 将混合物放置于室温下,持续不断地搅拌30分钟;3. 用分析天平称取混合物中混凝剂的量,取出混凝剂/水体系的比例;4. 测量混凝剂A/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测量混凝剂B/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测量混凝剂C/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5. 记录混凝剂A、B、C使用量及混凝剂/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6. 逐步增加混凝剂A、B、C使用量,重复2-5步,最后得出不同混凝剂使用量对混凝剂/水体系的影响。

三、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类型:混凝实验实验目的:评估混凝剂与水体系的相互作用,以及混凝剂使用量对水体系的影响。

实验仪器:混凝剂(如聚合物、碳酸钙等);烧杯;分析天平;温度计;烧杯;湿度计;样品。

实验步骤:1. 将混凝剂A、B、C装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2. 将混合物放置于室温下,持续不断地搅拌30分钟;3. 用分析天平称取混合物中混凝剂的量,取出混凝剂A/水体系的比例,取出混凝剂B/水体系的比例,取出混凝剂C/水体系的比例;4. 测量混凝剂A/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测量混凝剂B/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测量混凝剂C/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5. 记录混凝剂A、B、C使用量及混凝剂/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6. 逐步增加混凝剂A、B、C使用量,重复2-5步,最后评估混凝剂与水体系的相互作用,以及混凝剂使用量对水体系的影响。

混凝实验方法

混凝实验方法

实验三混凝实验一、实验目的1、观察混凝现象;2、了解影响混凝的主要因素;3、确定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及相应的pH值、搅拌时间,并选择最适宜的混凝剂。

二、实验原理在废水中常含有用重力沉降法不能除去的细微悬浮物和胶体粒子,其粒径分别为100~10000nm和1~100nm。

由于布朗运动、水合作用以及微粒间的静电斥力作用,使胶体粒子和细微悬浮物能在水中长期保持悬浮状态,静置不沉。

混凝过程首先是要混凝剂形成带正电荷的氢氧微型矾花,并同胶体悬浮物接触使其失去稳定性,接着发生使颗粒增大的凝聚作用(有时为了促进凝聚还需加入助凝剂)。

随后这些大颗粒可用沉淀、浮选或过滤等方法去除。

废水在混凝剂的离解和水解产物的作用下,使水中的胶体污染物和细微悬浮物脱稳并聚积为具有可分离性的絮凝过程,称为混凝(包括凝聚和絮凝两个过程)。

其中凝聚是指使胶体脱稳并聚集为微絮粒的过程,而絮凝指微絮粒通过吸附桥联、网罗卷捕(网捕)形成更大的絮体的过程。

为了获得易于分离的絮凝体和尽可能低的出水浊度,必须考虑废水浓度、性质、pH值以及混凝剂的种类、用量、搅拌时间等因素对试验的影响。

由于每种混凝剂都有一个形成矾花的最佳pH值,因此,在对各种混凝剂进行对比实验前,应先测定各种混凝剂的最佳pH 值,然后再进行投药量试验。

三、实验材料及设备1、自制生活废水或工业废水水样;2、混凝剂:三氯化铁、聚合硫酸铝、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等(常见无机盐混凝剂及性能见附表I);3、烧杯24个(1mL)、量筒4个(25mL)、温度计、pH计等;4、悬浮物测定仪器、搅拌器、分光光度计。

四、实验步骤1、测定原水的温度、SS浓度(或透光率)、pH值等;2、确定在废水中能形成矾花的近似最小混凝剂用量。

在量筒中加入200mL样品废水,然后每次加入1mL混凝剂并且不断地满满搅拌废水,直到刚好出现矾花时记录下混凝剂用量。

将此用量换算成mg/L,即为近似的最小混凝剂用量。

3、在6只烧杯内各加入1L样品废水,并在各烧杯内加入混凝剂使其剂量等于最小混凝剂用量。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混凝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方法,适用于去除水中悬浮物、浑浊物、色度、胶体和油脂等杂质,提高水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研究不同混凝剂对水的混凝效果以及水的pH值和温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探究混凝过程的机理和优化混凝条件。

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混凝剂为铁(Ⅲ)氯化物、铝(Ⅲ)氯化物和硫酸铵铁(Ⅲ),分别称取适量混入500mL这样的容器中,加入适量的净水搅拌使混凝剂完全溶解,然后将一定量的硬质水样液(100mL)加入其中,用漏斗过滤器过滤出混凝后的水,用透过滤纸的光线强度测定仪,测定过滤后水的透明度,并记录其透射率。

同时,记录混凝前水的pH值和温度,并在混凝后再次记录。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铁(Ⅲ)氯化物、铝(Ⅲ)氯化物和硫酸铵铁(Ⅲ)均具有较好的混凝效果,其混凝后的水的透明度明显提高。

其中,铁(Ⅲ)氯化物和硫酸铵铁(Ⅲ)的混凝效果略优于铝(Ⅲ)氯化物。

不同混凝剂的混凝效果可能与其所含的氧化性、还原性离子的数量和能量、pH值等因素有关。

此外,实验表明,不同pH值下,混凝剂的混凝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在酸性条件下,它们的混凝效果较好,其中硫酸铵铁(Ⅲ)的混凝效果最好。

但在强碱性环境下,混凝剂的混凝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其中铁(Ⅲ)氯化物的混凝效果最差。

另外,实验还发现,温度对混凝效果也有一定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混凝剂的混凝效果会逐渐下降,可能是由于温度升高后分子的热运动增强,使混合物中的悬浮物增加在粘度下降的情况下,从而不利于混凝。

讨论与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分析不同混凝剂对水的混凝效果以及水的pH值和温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可以看出混凝剂的选择、pH值的调整和温度的控制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混凝效果的好坏。

通过深入研究以上因素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可以有效优化混凝工艺,并为实际水处理中的混凝工艺的优化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此外,鉴于不同混凝剂的差异性,水处理工程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混凝剂,提高混凝效率,降低成本。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正交设计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2、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

二、实验原理天然水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使原水产生浑浊度。

我们进行水质处理的根本任务之一,则正是为了降低或消除水的浑浊度。

水中的胶体颗粒,主要是带负电的粘土颗粒。

胶体间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以及胶粒表面水化作用的存在,使得它具有分散稳定性。

混凝剂的加入,破坏了胶体的散稳定性,使胶粒脱稳。

同时,混凝剂也起吸附架桥作用,使脱稳后的细小胶体颗粒,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凝聚成较大的絮状体(矾花)。

由于矾花易于下沉,因此也就易于将其从水中分离出去,而使水得以澄清。

由于原水水质复杂,影响因素多,故在混凝过程中,对于混凝剂品种的选用和最佳投药量的决定,必需依靠原水和混凝实验来决定。

混凝实验的目的即在于利用少量原水、少量药剂。

三、实验仪器及设备1.1000 ml 烧杯 1 只2.500 ml 矿泉水瓶 6 只3.100 ml 烧杯 2 只4.5 ml 移液管 1 只5.400 ml 烧杯 2 只6.5ml 量筒 1 台7.吸耳球 1 个8.温度计( 0-50℃) 1 只9.100 ml 量筒 1 个10. 10 ml;量筒 1 只四、实验试剂本实验用三氯化铁作混凝剂,配制浓度 2g/L,800ml;以阴型聚丙烯酰胺为助凝剂,配制浓度 0.05g/L,500 ml。

三氯化铁用量 2g,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用量0.0250 g五、实验步骤(一)配置药品1、用台秤称取 2g 三氯化铁,溶解,配置 1000 ml,三氯化铁配制浓度 2 g/L ;用电子天平称取 0.05g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溶解,配置 1000 ml,阴型聚丙烯酰胺配制浓度 0.05 g/L。

2、测定原水特征。

(二)混凝剂最小投加量的确定1、取 6 个 500 ml 瓶子,分别取 400 ml 原水。

2、分别向烧杯中加入氯化铁,每次加入 1.0 ml,同时进行搅拌,直至出现矾花,在表 1 中记录投加量和矾花描述。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一、引言混凝作为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实验,在水处理、建筑材料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因素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以期提高混凝效率和质量。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原理混凝是通过添加混凝剂,使悬浮在水中的细小颗粒迅速沉淀并凝结成块状的过程。

常用的混凝剂包括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等。

2. 实验装置与试剂本次实验所需的装置包括:玻璃棒、磁力搅拌器、容量瓶、滴定管、烧杯等。

试剂包括硫酸铝、水样。

3.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清洗实验仪器、准备试剂。

(2)制备不同浓度的混凝液:将一定量的硫酸铝加入不同的容量瓶中,并用去离子水稀释,得到不同浓度的混凝液。

(3)取样测试:从水样中取一定量的样品,加入混凝液中,并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均匀。

(4)观察与分析:观察混凝液的沉淀情况,计算混凝效果。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按照不同的浓度制备了三组混凝液,分别为5%、10%和15%的硫酸铝混凝液。

并在同样条件下,将水样加入各组混凝液中进行反应。

经过一段时间的搅拌,观察到混凝液中颗粒逐渐沉淀,并形成混凝块,混凝效果明显。

其中,浓度为15%的混凝液效果最佳,沉淀块形状更为饱满、坚固。

混凝效果的优劣主要受到混凝剂浓度、反应时间和水样质量的影响。

较高的混凝剂浓度可以提高混凝效果,但当浓度过高时,反而会造成过度凝结,使混凝块过于致密而难以分离。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当的混凝剂浓度。

反应时间也是影响混凝效果的重要因素。

反应时间过短,颗粒可能没有完全沉淀;反应时间过长,可能会出现过度凝结的情况。

因此,在实验操作中,我们需要掌握合理的反应时间,以获得最佳的混凝效果。

水样的质量也会对混凝效果产生影响。

水样中悬浮颗粒的种类和浓度不同,对混凝液的混凝效果也会有所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水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混凝剂和浓度。

四、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制备不同浓度的硫酸铝混凝液,加入水样进行混凝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 混凝剂浓度较高可以提高混凝效果,但过高的浓度会导致过度凝结。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土是一种强度高、抗压性好的建筑材料。

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混凝土生产和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实验来测试混凝土的性能。

本次实验主要测试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实验采用了标准的混凝土试块,试块尺寸为150mm x 150mm x 150mm。

实验步骤如下:
1. 准备混凝土试块,按比例将水泥、砂子、石子混合,在搅拌机中搅拌均匀。

2. 将混合好的混凝土倒入试块模具中,用振动器振动5-10秒。

3. 将试块模具放置于震动平台上,进行标准养护。

试块在混凝土龄期达到28天时进行测试。

4. 在试块上打上编号,并将其放在试验机上。

试验机按标准压缩试验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保持稳定的速度。

5. 测试完成后,根据试验机显示的数据计算出试块的抗压强度。

实验结果如下:
试块编号抗压强度(MPa)
1 31
2 34
3 29
4 36
5 32
平均抗压强度为32.4MPa。

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符合标准要求,可以满足建筑使用的要求。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泥的质量、混合比例、搅拌时间等。

因此,对于不同的混凝土应用场景,需要采用不同的比例和质量的原材料来配制混凝土,以获得合适的强度和性能。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篇一:混凝实验报告物化实验一混凝混凝过程是现代城市给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中不可缺少也是最为关键的前置单元操作环节之一。

在原水和废水中都存在着数量不等的胶体粒子,如粘土、矿物质、二氧化硅或工业生产中产生的碎屑等,它们悬浮在水中造成水体浑浊,混凝工艺是针对水中的这些物质处理的过程。

混凝可去除的悬浮物颗粒直径范围在:(有时认为在1m)。

1nm~0.1m通过试验摸索混凝过程各参数的最佳值,对于获得良好的混凝效果至关重要。

一、实验目的1. 2. 3. 4.了解混凝的现象及过程,观察矾花的形成。

了解混凝的净水作用及主要影响因素。

了解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探求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种类、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

二、实验原理天然水体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是水产生浑浊的一个重要原因,胶体颗粒靠自然沉淀是不能去除的。

胶体的布朗运动、胶体表面的水化作用以及胶体间的静电斥力,使得胶体颗粒具有分散稳定性。

其中因胶体颗粒带有一定电荷,它们之间的电斥力是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胶体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表示,又称为Zeta电位。

Zeta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和影响范围。

一般天然水中的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约在(-30mV)以上。

若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能加速胶体的凝结核沉降;压缩胶团的扩散层,使电位降到(-15mV)左右而变成不稳定因素,也有利于胶粒的吸附凝聚,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

然而当Zeta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

同时,投加混凝剂后电位降低,有可能使水花作用减弱,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之间起着吸附架桥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混凝效果;即使电位没有降低或者降低不多,胶粒不能相互接触,但通过高分子链状物吸附作用,胶粒之间也能形成絮凝体。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脱稳。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利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混凝土实验,了解混凝土的基本性能和特点,掌握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和混凝土的施工工艺。

实验原理,混凝土是由水泥、砂、骨料和掺合料等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人工石材,其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混凝土的主要性能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冻融性、抗渗性等。

实验仪器和材料,水泥、砂、骨料、水、混凝土试验台、混凝土搅拌机、混凝土模具、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机等。

实验步骤:1. 配合比设计,根据实验要求和原材料的性能,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包括水泥、砂、骨料和水的比例。

2. 搅拌混凝土,按照配合比,将水泥、砂、骨料和水放入混凝土搅拌机中进行搅拌,直至混凝土均匀一致。

3. 浇筑模具,将搅拌好的混凝土倒入混凝土模具中,用振实棒进行振实,使混凝土密实均匀。

4. 养护混凝土,在混凝土凝固后,进行养护处理,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5. 抗压强度试验,在混凝土养护后,使用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机进行试验,得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值。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本次混凝实验,得出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值为XXMPa,符合设计要求。

同时,通过实验还可以得出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合理,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得到了有效控制。

实验结论:本次混凝实验结果表明,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和施工工艺对混凝土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配合比设计和严格的施工工艺可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提高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实验注意事项:1.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要根据原材料的性能和实际工程要求进行合理设计,避免配合比失衡导致混凝土性能不达标。

2. 混凝土的施工工艺要严格控制,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避免施工工艺不当导致混凝土质量不稳定。

3. 混凝土的养护工作要及时、有效,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4.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混凝实验报告到此结束,希望本次实验结果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能够更加重视混凝土的质量和施工工艺,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完整版)混凝

(完整版)混凝

混凝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要求认识几种混凝剂,掌握其配制方法;2、观察混凝现象,从而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水中粒径小的悬浮物以及胶体物质,由于微粒的布朗运动,胶体颗粒间的静电斥力和胶体表面的水化作用,致使水中这种含浊状态稳定。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后,由于如下原因:①能降低颗粒间的排斥能峰,降低胶粒的δ电位,实现胶粒“脱稳”;②发生高聚物式高分子混凝剂的吸附架桥作用;③网捕作用,从而达到颗粒的凝聚。

三、实验设备及药品按每4人一组配置数量如下:1、设备⑴ 1000mL量筒,2个;⑵ 1000mL烧杯,6个;⑶ 100mL烧杯,2个;⑷ l0mL移液管,2个;⑸ 2mL移液管,1个;⑹医用针筒,1个;⑺洗耳球,1个;⑻2100P浊度仪,1台;⑼ ZR4-6混凝搅拌器,1台;⑽ pH计,1台。

⑾温度计,1根。

2、药品⑴Al2(SO4)3⑵FeCl3四、实验方法1、方法一混凝搅拌器变速混凝实验实验步骤如下:(1)认真了解ZR4--6型混凝搅拌器的使用方法。

(2)用1000ml量筒取6个水样至6个1000mL烧杯中.注意:所取水样要搅拌均匀,要一次量取,以尽量减少取样浓度上的误差。

(3)按10、20、30、40、50、60、70、80mg/L的量将 Al2(SO4)3或FeCl3依次加入各水样中。

(4)将第一组水样置于ZR4——6型混凝搅拌器下.(搅拌时间和程序已按说明书预先设定好)与此同时,按计算好的投药量,用移液管分别移取不同体积的混凝剂逐个加到加药试管中.(5)开动机器,在搅拌器第一次自动加药后,用蒸馏水冲洗加药试管2次。

(6)搅拌器以500r/min的速度搅拌30s,150r/min的速度搅拌5min,80r/min的速度搅拌10min。

(7)搅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矾花”形成的过程,“矾花”形成的快慢、外观、大小、密实程度、下沉快慢等。

(8)搅拌过程完成后,搅拌器自动停机,水样静沉15min,继续观察并记录“矾花”沉淀的过程,记入表1—1—2内。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篇一:混凝实验报告物化实验一混凝混凝过程是现代城市给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中不可缺少也是最为关键的前置单元操作环节之一。

在原水和废水中都存在着数量不等的胶体粒子,如粘土、矿物质、二氧化硅或工业生产中产生的碎屑等,它们悬浮在水中造成水体浑浊,混凝工艺是针对水中的这些物质处理的过程。

混凝可去除的悬浮物颗粒直径范围在:(有时认为在1m)。

1nm~0.1m通过试验摸索混凝过程各参数的最佳值,对于获得良好的混凝效果至关重要。

一、实验目的1. 2. 3. 4.了解混凝的现象及过程,观察矾花的形成。

了解混凝的净水作用及主要影响因素。

了解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探求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种类、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

二、实验原理天然水体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是水产生浑浊的一个重要原因,胶体颗粒靠自然沉淀是不能去除的。

胶体的布朗运动、胶体表面的水化作用以及胶体间的静电斥力,使得胶体颗粒具有分散稳定性。

其中因胶体颗粒带有一定电荷,它们之间的电斥力是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胶体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表示,又称为Zeta电位。

Zeta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和影响范围。

一般天然水中的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约在(-30mV)以上。

若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能加速胶体的凝结核沉降;压缩胶团的扩散层,使电位降到(-15mV)左右而变成不稳定因素,也有利于胶粒的吸附凝聚,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

然而当Zeta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

同时,投加混凝剂后电位降低,有可能使水花作用减弱,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之间起着吸附架桥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混凝效果;即使电位没有降低或者降低不多,胶粒不能相互接触,但通过高分子链状物吸附作用,胶粒之间也能形成絮凝体。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脱稳。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利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

混凝实验 确定版

混凝实验 确定版

实验一化学混凝一、试验的目的和意义二、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有水温, pH值, 混凝剂种类、加量以及搅拌速度和时间等。

由于上述诸因素的影响的错综复杂, 且非拘一格, 所以混凝过程的优惠工艺条件通常要用混凝试验来确定。

衡量混凝主要指标是出水浊度和主要污染因子浓度。

实验方案技术及数据处理常用优选法和正交设计等数理统计法。

本实验的目的, 在于使学生掌握进行混凝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混凝剂品种的筛选, 以及与待处理废水相适应的pH值和混凝剂加量的确定等), 并对实验数据作正确的处理和分析。

三、实验原理四、化学混凝法通常用来除去废水中的胶体污染物和细微悬浮物。

所谓化学混凝,是指在废水中投加化学及来破坏胶体及细微悬浮物颗粒在水中形成的稳定分散体系, 使其聚集为具有明显沉降性能的絮凝体, 然后再用重力沉降, 过滤, 气浮等方法予以分离的单元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凝聚和絮凝两个步骤, 二者统称为混凝。

具体地说, 凝聚是指在化学药剂作用下使胶体和细微悬浮物脱稳, 并在布朗运动作用下, 聚集为微絮粒的过程, 而絮凝则是指为絮粒在水流紊动作用下, 成为絮凝体的过程。

五、根据混凝过程的GT值要求, 在药剂与废水的混合阶段, 对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的要求是高速短时;而在反应阶段则要求低速长时。

两个阶段的搅拌转速n(r、p、m)和搅拌时间T由GT=104-105通过计算确定。

一般水处理中, 混合阶级的G值约为500~1000秒-1, 混合时间为10~30秒, 一般不超过2分钟, 在反应阶段, G值约为10~100秒-1, 停留时间一般为15~30钟。

六、实验设备及仪器1、无级调速六联搅拌机一台(或六台单联搅拌机);2、721型分光光度计3、pH计或精密pH试纸;4、温度计;5、50ml注射器;6、秒表;7、量筒;8、1000ml烧杯, 250ml烧杯;9、移液管;混凝剂: 10g/L FeCl3, 10g/L聚合氯化铝〔Al2(OH)mCl6-m〕;聚丙烯酰胺PAM 10%盐酸, 8%氢氧化钠。

(完整word版)混凝实验

(完整word版)混凝实验

混凝沉淀实验混凝沉淀工艺在给水和废水处理中被广泛的应用,是重要的水处理技术之一。

通过混凝沉淀实验,可以了解混凝工艺中主要参数的确定:如混凝剂种类的选择,混凝剂投加量的确定,以及其它影响混凝条件的相关因素。

一、实验目的(1)观察矾花的形成过程及混凝沉淀效果,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2)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二、实验原理混凝阶段所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水中悬浮物和胶体杂质。

天然水中存在着大量悬浮物,悬浮物的形态是不同的,有些大颗粒悬浮物可以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沉降;而另一种是胶体颗粒,是使水产生混浊的一个重要原因,胶体颗粒靠自然沉降是不能除去的,因为,水中的胶体颗粒主要是带负电的粘土颗粒,胶粒间存在着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使胶粒具有分散稳定性,三者中以静电斥力影响最大.若向水中投加混凝剂提供大量的正离子,压缩胶体的双电层,使ξ电位降低,静电斥力减小,此时布朗运动由稳定因素转为不稳定因素,有利于胶粒的凝聚。

水化膜中的水分子与胶粒有固定联系,具有弹性较高的粘度,把这些水分子排挤出去需要克服特殊的阻力,这种阻力阻碍胶粒直接接触。

有些水化膜的存在决定于双电层状态,投加混凝剂降低ξ电位,有可能使水化作用减弱。

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或直接加入水中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间起吸附架桥作用,此时即使ξ电位没有降低或降低不多,胶粒之间不能相互接触,但通过高分子链状物吸附胶粒,也能形成絮凝体。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脱稳。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

直径较大而密实的矾花容易下沉。

自投加混凝剂直至形成较大矾花的过程叫混凝。

混凝过程见表1表1-混凝过程“同向絮凝”。

异向絮凝只对微小颗粒起作用,当粒径大于1~5µm时,布朗运动基本消失.从胶体颗粒变成较大矾花是一个连续过程,为了研究方便可划分为混合和反应两个阶段。

混合阶段要进行剧烈搅拌,目的使使混凝药剂快递均匀的分散与水中以利于混凝剂的快速水解、聚合和颗粒脱稳。

混凝正交实验实验报告

混凝正交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混凝正交实验,观察和了解混凝过程中胶体颗粒的聚集现象,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2. 探究不同混凝剂投加量、pH值、温度等参数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3.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混凝工艺条件,提高混凝效果。

二、实验原理天然水中含有大量的胶体颗粒,这些颗粒表面带有电荷,使得水中的悬浮物不易沉淀。

混凝剂是一种能够中和胶体颗粒表面电荷的物质,使胶体颗粒失去稳定性,从而聚集成较大的絮体,便于后续的沉淀或过滤。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原水、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水温计、pH计、烧杯、搅拌器、移液管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恒温箱、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根据正交试验设计,将实验分为L9(3^4)组,每组实验条件如下:| 组别 | PAC投加量(mg/L) | pH值 | 温度(℃) || ---- | ----------------- | ---- | ---------- || 1 | 20 | 7 | 20 || 2 | 30 | 7 | 20 || 3 | 40 | 7 | 20 || 4 | 20 | 6 | 25 || 5 | 30 | 6 | 25 || 6 | 40 | 6 | 25 || 7 | 20 | 8 | 20 || 8 | 30 | 8 | 20 || 9 | 40 | 8 | 20 |2. 实验步骤:1. 准备原水,测定其浊度。

2. 根据实验分组,依次加入不同浓度的PAC,搅拌均匀。

3. 调节pH值,使其达到预定值。

4. 在恒温箱中,将混合液保持在预定温度下反应一定时间。

5. 将混合液离心分离,测定上清液的浊度。

6. 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组别 | PAC投加量(mg/L) | pH值 | 温度(℃) | 浊度(NTU) | | ---- | ----------------- | ---- | ---------- | ----------- | | 1 | 20 | 7 | 20 | 4.5 | | 2 | 30 | 7 | 20 | 3.2 | | 3 | 40 | 7 | 20 | 2.6 | | 4 | 20 | 6 | 25 | 4.0 | | 5 | 30 | 6 | 25 | 3.0 | | 6 | 40 | 6 | 25 | 2.5 | | 7 | 20 | 8 | 20 | 5.0 | | 8 | 30 | 8 | 20 | 4.0 | | 9 | 40 | 8 | 20 | 3.5 | 2. 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PAC投加量、pH值、温度等因素对混凝效果有显著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化学混凝
一、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有水温,pH值,混凝剂种类、加量以及搅拌速度和时间等。

由于上述诸因素的影响的错综复杂,且非拘一格,所以混凝过程的优惠工艺条件通常要用混凝试验来确定。

衡量混凝主要指标是出水浊度和主要污染因子浓度。

实验方案技术及数据处理常用优选法和正交设计等数理统计法。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进行混凝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混凝剂品种的筛选,以及与待处理废水相适应的pH值和混凝剂加量的确定等),并对实验数据作正确的处理和分析。

二、实验原理
化学混凝法通常用来除去废水中的胶体污染物和细微悬浮物。

所谓化学混凝,是指在废水中投加化学及来破坏胶体及细微悬浮物颗粒在水中形成的稳定分散体系,使其聚集为具有明显沉降性能的絮凝体,然后再用重力沉降,过滤,气浮等方法予以分离的单元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凝聚和絮凝两个步骤,二者统称为混凝。

具体地说,凝聚是指在化学药剂作用下使胶体和细微悬浮物脱稳,并在布朗运动作用下,聚集为微絮粒的过程,而絮凝则是指为絮粒在水流紊动作用下,成为絮凝体的过程。

根据混凝过程的GT值要求,在药剂与废水的混合阶段,对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的要求是高速短时;而在反应阶段则要求低速长时。

两个阶段的搅拌转速n(r、p、m)和搅拌时间T由GT=104-105通过计算确定。

一般水处理中,混合阶级的G值约为500~1000秒-1,混合时间为10~30秒,一般不超过2分钟,在反应阶段,G值约为10~100秒-1,停留时间一般为15~30钟。

三、实验设备及仪器
1、无级调速六联搅拌机一台(或六台单联搅拌机);
2、721型分光光度计
3、pH计或精密pH试纸;
4、温度计;
5、50ml注射器;
6、秒表;
7、量筒;
8、1000ml烧杯,250ml烧杯;
9、移液管;
10、混凝剂:10g/L FeCl3, 10g/L聚合氯化铝〔Al2(OH)m Cl6-m〕;聚丙烯酰
胺PAM
11、10%盐酸,8%氢氧化钠。

四、实验步骤
(一)确定最佳混凝剂和最小投药量
1、测定原水(泥水)特征(水温、PH、浊度)
2、取2个800ml烧杯,将其置于搅拌仪上,向烧杯中各注入600ml原水,
启动搅拌仪,使搅拌仪处于慢速搅拌状态,向烧杯中投加已配置的Al2(SO4)3和Fecl3混凝剂,直至杯中出现矾花为止,此时的混凝剂投量即为形成矾花的最小投量。

静沉10分钟,观察矾花的形成,并判断最佳混凝剂。

(二)最佳投药量实验步骤
1、测定原水温度、浊度及pH值。

2、量筒量取800ml水样于1000ml烧杯中,每组6个水样,共三组,其
中一组投加三氯化铁,另一组投加聚合氯化铝,另一组投加PAM.
3、将第一组6个水样置于搅拌器上,分别设定投药量为10、20、40、
60、80、100mg,用移液管移取浓度为10g/L 的药液依次投入各水样
杯中。

4、投药后迅速启动搅拌机,第一档转速控制在300转/分,1分钟后,
转至第二档,即慢速搅拌阶段,时间20—30分钟,在慢速搅拌阶段一
次改变:120转/分(10分钟)、60转/分(10分钟)。

5、搅拌过程中观察记录矾花形成的时间(记录于表1中)。

6、搅拌完成后停机,将水样杯取出置一旁静沉15分钟以上,并观察矾
花形成及沉淀的情况,待沉淀30分钟后,用注射器吸取杯中清液放入
250ml烧杯中,分别测定其pH值、浊度,同时记录于表1中。

7、完成第一组水样后,按同样步骤,用第二种药液做第二组实验。

(三)最佳pH值实验步骤
1、取6个1000ml烧杯分别放入1000ml原水样,置于实验搅拌器的平
台上。

2、确定原水特征(包括原水浊度、pH值、温度)。

本实验所用原水和
最加投药量实验相同。

3、调整原水样pH值,用10%HCl或8%NaOH调整至各杯水样的pH
至分别为3.0、4.0、6.0、7.0、9.0、10.0,记录所用酸碱的投加量。

4、用移液管向各烧杯中加入相同量的混凝剂。

(投加剂量按照最佳投药
量实验中得出的最佳投药量而确定)。

5、启动搅拌器,快速搅拌1分钟,转速约300转/分;然后同(一)。

6、关闭搅拌机,将水样取出置一旁静沉30分钟后,用注射器针筒抽出
烧杯的上清液(共3次约100ml)放入250ml烧杯中,分别测定其浊
度,记录于表2中。

五、实验数据记录
(一)最佳混凝剂和最小投药量
原水浊度________mg/L,原水PH________,
Al2(SO4)3最小投药量_____ml Fecl3最小投药量_____ml
PAM最小投药量________ml
选定的最佳混凝剂________
(二)最佳投药量实验结果记录
表1 最佳投药量实验记录
原水温度0C 浊度pH
使用混凝剂的种类、浓度
(三)最佳pH值实验结果记录
把原水特征,混凝剂加注量,酸减加注情况及沉淀水浊度记录入表2中。

表2 最佳pH值实验记录
原水温度0C 原水浊度
使用混凝剂的种类、浓度
六、数据整理及结果分析
1、以沉淀水浊度为纵坐标,混凝剂加注量为横坐标,绘制浊度与药
剂投加量关系曲线,并从图中求出最佳混凝剂投加量。

2、以沉淀水浊度为纵坐标,水样pH值为横坐标绘出浊度与pH值
关系曲线,从图上求出所投加混凝剂的混凝最佳pH值及其使用范
围。

3、结果讨论及误差分析。

七、文献:
(1)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十六章高延耀,顾国维,周琪
(2)排水工程孙慧修,郝以琼,龙腾锐
(3)国家分析测试标准
(4)有关分析手册及其他书籍
附:浊度的测定
所谓浊度即为水体混浊的程度,是表示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即是水样中的微细悬浮物的光学特性表示法。

浊度是由于水中含有泥沙、粘土、有机物、无机物、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悬浮物质造成的,可使光散射或吸收。

天然水经混凝、沉淀、过滤等处理,使水变得清澈。

测定水样浊度可用浊度仪测定,浊度也可以用浊度计来测定的。

浊度计发出光线,使之穿过一段样品,并从与入射光呈90°的方向上检测有多少光被水中的颗粒物所散射。

这种散射光测量方法称作散射法。

任何真正的浊度都必须按这种方式测量。

浊度计既适用于野外和实验室内的测量,也适用于全天候的连续监测。

可以设置浊度计,使之在所测浊度值超出安全标准时发出警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