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鉴赏
专题10诗歌鉴赏(解析版)
专题10 诗歌鉴赏一、鉴赏类型(一)诗歌的形象 1.诗歌的形象表现为对意象、意境、象征和隐喻等的解读。
2.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3.意象:诗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构建形象的主要因素。
4.意境: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
(二)诗歌的语言 1.语音上:音乐之美。
2.语义上:精炼、形象、情意之美。
3.语法上:语序颠倒,词语错位,语句跳跃、成分省略等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4.语言风格和意义性: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深沉委婉、热情奔放、直朴清纯、典雅文丽、轻灵飘逸;表层义、深层义(语境义、特殊义)(三)诗歌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1.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欲扬先抑、照应、象征、衬托、比兴、联想和想象。
2.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修辞方法及典故。
3.直接抒情: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
4.间接抒情: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
二、鉴赏方法(一)形象分析法形象即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熔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故应注意诗中选取的事物。
(二)语言分析法 重点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间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意象: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 感情语言:独、飘渺、恨、寂寞、冷 象征语言:拣尽寒枝不肯栖意境:孤独、凄凉但又有坚定的信念。
(三)表现手法分析法修辞、衬托、情景关系、对仗等。
(四)意境分析法 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主要和作家的风格有关。
三、鉴赏角度(一)类别方面 诗词曲;古体诗和近体诗;绝句和律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二)风格方面 豪放:恢宏阔远、博大新奇 雄奇:雄伟劲健、奇绝峭拔 沉郁:深沉蕴积 直率:奔肆率直 婉约:曲柔细密、情调缠绵 含蓄:藏而不露 清新:清秀奇丽 风趣:幽默诙谐(三)技巧方面 对比比较;映衬比较;虚拟写实;象征暗示、托物寓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花用典故、以古说今;静景动写、以动写静;渲染烘托、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白描勾勒、浓墨重彩。
高考语文:20首经典古代诗词鉴赏!
高考语文:20首经典古代诗词鉴赏!1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评析】这是写景诗。
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抒发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2八阵图 [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评析】:这是一首咏怀诗。
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3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评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4凉州词 [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评析】: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全诗描写了边塞征战将士们纵情饮宴的热烈场面,并抒发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的豪放气概。
全诗语言浅白,色彩浓郁,节奏明快,声情壮烈,是唐代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
5闺怨 [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评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九年级语文诗词曲鉴赏《水调歌头》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诗词曲鉴赏《水调歌头》含答案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开篇陡然发问,表现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显露出对明月的怨恨之情。
B.“朱阁”“绮户”与“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
C.“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孤独凄清的氛围,表达出词人的孤独、苦闷。
D.本词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答案】(1)A(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以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A.词人开篇陡然发问,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显露出对明月的怨恨之情”理解错误;故选A。
(2)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作者想象丰富,但愿人们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中国古典诗词曲鉴赏应关注的几个点
俗 节 日基 本 被 遗 忘 如 : 月 二 。 多 地 方 把 这 二 许
一
、
关注 民俗节 日的特点及意蕴
天 当作 龙 的 节 日 , 以 祭 祀 , 盼 雨 水 丰 沛 : 加 期
近 年来 . 些 “ 节 ” 人 们 热 捧 . 一 洋 为 大有 喧 宾 七 夕 节 . 名 乞 巧 节 或 女 儿 节 . 天 晚 上 . 嫁 又 这 未 夺 主 之 势 .而 承 载 了 民族 文 化 的传 统 节 日却 不 的 女 儿 家 .要 向织 女 乞 求 赐 以智 慧 的 灵 魂 和 灵 为 人 们 所 重 视 .有 许 多 传 统 节 日已 淡 出 了 人 们 巧 的 双 手 , 及 美 满 的 姻 缘 : 食 节 , 个 节 日 以 寒 这
共 贺 节 日.可 诗 人 却 偏 偏 在 邯 郸 驿 馆 中 抱 膝 枯
古人说事 . 往往以含 蓄为美 . 或借物 . 或借历
念, 表达 自己怀 才 不遇 、 志 未 酬 之感 : 的借 对 壮 有
坐, 只有 灯 影 相 伴 , 单 影 只 . 影 相 吊 其 思 念 史 故 事典 故来 抒 发感 情 有 的借 对 历 史人 物 的怀 形 形 家 乡 . 望 团 聚 之情 就跃 然 纸 上 了 盼 同 样 , 维 的 《 月 九 日忆 L 东 兄 弟 》 “ 王 九 I J : 独 历 史 事 件 的 叙 写 。 达 一 种 盛 衰 无 常 、 生 短 促 表 人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 逢佳 节倍 思 亲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之 感 ; 的借 历 史 故 事 的 描 写 . 古 讽 今 . 谕 统 每 . 有 借 劝 处 , 插茱萸少一人 。” 朋好友 、 人相聚 、 遍 亲 家 赏 治 阶层 。因 此 , 悉 历 史人 物 、 件 、 事 、 故 , 熟 事 故 典 菊 登 高 是 重 阳节 的 主 要 活 动 菊 花 的 清 香 在 幻 更 容 易体 会 诗 人 在作 品 中表 达 的感 情 觉 中 徐 徐 飘 浮 过 来 . 九 重 阳 节 来 I . 想 故 九 了 遥 李 白的 《 蜀僧溶弹 琴》“ 心洗流水 , 听 :客 馀
九年级语文诗词曲鉴赏《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诗词曲鉴赏《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含答
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A.“南乡子”是词牌名,作者号稼轩,南宋著名军事家、词人,一生力主抗金。
B.上阕“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写出作者在北固亭欣赏自然风光时的畅快之情。
C.下阕用了两个典故,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
D.通篇采用三问三答的方式,层次分明,互相呼应,歌颂了古代英雄人物,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旧山河的壮烈情怀。
【答案】B
【详解】考查诗词赏析。
B.“不尽长江滚滚流”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故选B
1。
高考古典诗词曲鉴赏方法归纳
高考古典诗词曲鉴赏方法归纳古典诗文06-24 1255高考古典诗词曲鉴赏方法归纳一鉴赏需有古典诗词曲的知识依托(一)掌握诗词曲类别及其特点诗按表达方式: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形式(体裁):古体诗、格律诗。
古体诗源于《诗经》而至唐代以前,有四古、五古、七古和乐府诗。
乐府诗中有的加上“歌”、“行”、“引”、“吟”、“曲”等名称。
近体诗形成于唐代,它可以分为绝句和律诗。
按内容(题材):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诗、羁旅行役诗、赠友送别诗等按字数:以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词词按词牌分:有800多种按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内)、长调(91字以上)按词风:豪放派、婉约派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与套数(曲);杂剧是可以演出的戏曲。
(二)熟悉古典诗词曲鉴赏常用名词术语1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言简意赅含蓄蕴藉着一“ ”字,而境界全出不着一“ ”字,尽得风流2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开门见山渲染烘托衬托3语言特点类细腻简洁明快平淡质朴淡雅清丽酣畅平中见奇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注意炼字4风格类沉郁顿挫豪放飘逸平实质朴雄浑开阔清新明快旷达悲凉5文章结构首尾照应(呼应) 层层深入先景后情过渡点题(三)熟悉典故(四)了解生平1看注解2熟悉名作家的大致生平二鉴赏时需要借助运用的方法(一)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1抒情方法A直接抒情:直抒胸臆B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借景(物)言志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表现手法:创作方法——赋比兴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议论构思技巧——动静结合(化静为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衬托、抑扬此外还有,托物言志用典白描象征等(二)分析作品风格可借助提示,根据不同作家的风格差异来分析不同作品可借助诗词意象的特殊内涵来分析作品风格(三)分析作品思想内容可借助题目、注释(创作背景)来分析作品主旨(四)分析作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对比夸张双关互文设问反问顶真反复通感。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那可真是一部奇书!里面的诗词曲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让人忍不住沉醉其中。
就说那首,“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难道不像是黛玉在向我们倾诉她内心的孤独和忧伤吗?就好比在黑暗中独自哭泣的人儿,无人倾听她的心声。
还有,“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这不就是对世间人贪恋功名利禄的深刻讽刺吗?这就像一个警钟,敲醒了那些在名利场中迷失的灵魂。
像探春写的“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消魂。
”把自己的高洁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不就像寒冬中独自绽放的梅花,傲雪凌霜吗?
里的诗词曲赋,有的如泣如诉,有的豪情万丈,有的清新脱俗。
它们不只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写照。
在书中,宝玉和姐妹们经常一起吟诗作词,那种热闹欢快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他们互相切磋,互相欣赏,这不就是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吗?
我觉得的诗词曲赋,是这部巨著的灵魂所在。
它们让书中的人物更加鲜活,让故事更加动人。
读这些诗词曲赋,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世界,让人陶醉,让人深思。
九年级语文诗词曲鉴赏《山坡羊潼关怀古》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诗词曲鉴赏《山坡羊潼关怀古》含答案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6.下面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题目。
B.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的险要地势形象地呈现出来。
C.“望西都,意踌躇”写诗人遥望西都来回踱步的样子,流露出对繁华逝去的感伤。
D.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7.“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答案】46.C47.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怒批判,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
【解析】46.C.“意踌躇”的意思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
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流露出对繁花逝去的感伤”理解有误。
“西都”即长安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唐大帝国的国都,历代有多少励精图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过宏图,建树过功业;也曾有过多少无道的昏君,在此滥施淫威,虐杀人民,成为历史的罪人。
长安,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舞台上,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悲欢离合的戏剧;又有多少诗人,作家,写过多少有关长安的诗文。
特别是人民群众,曾在长安这块土地上流过多少血汗!这是作者“意踌躇”的原因和内容。
故选C。
47.本题考查诗词情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指出一个朝代的兴也好,亡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
作者从对历史的概括中提炼出的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的,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的。
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
古代诗歌鉴赏
(八)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 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1)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 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 强烈愿望。
(六)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今春看又过,
山青花欲燃。 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 简要赏析.
(1)答:景物:江、鸟、山、花. 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2)答: “欲”字妙在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 摇曳多姿.
陶渊明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1)全诗语言平淡朴实,不加雕饰,似无 意为诗,而诗情自然流露,韵味隽永。 (2)前四句写自己隐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 谛,“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 (3)后四句对这种隐居生活作了具体描绘。情 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考专题复习
古代诗词曲赏析
古诗词曲赏析技巧
一、看题目,明内容
二、析意象,品情感
三、依题型,精表达
一、看题目,明内容
1.《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怀古诗 2. 《从军行》 王昌龄 战争诗 3. 《闺怨》王昌龄 闺怨诗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送别诗 5. 《咏柳》 贺知章 咏物诗 6. 《观沧海》 曹操 写景诗 7.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行旅诗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而成。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卓越的文学成就使得《红楼梦》成为了世人津津乐道的经典之作。
其中,诗词曲赋是《红楼梦》中最为耀眼的艺术之光,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上对《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进行鉴赏。
一、诗词的深情表达《红楼梦》中的诗词以其深情而著称。
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句诗便是“黛玉葬花”。
这句诗以一个少女对待花朵的感受为出发点,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逝去事物的哀怀之情。
通过深情的表达,曹雪芹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充满忧伤与缠绵的情感世界。
二、曲调的悠扬细腻《红楼梦》中的曲调如歌如泣,悠扬细腻。
其中最为著名的曲调莫过于“葬花词”。
这个词就像一支悠扬的音乐,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一个恍若隔世的境地。
在这个境地之中,既有对逝去的哀思,又有对生活的凄美抒写。
曲调的巧妙安排使得整个故事更具感染力。
三、韵律的雅致展示《红楼梦》中的赋,常常以韵律的雅致展示词人的才情和深厚的修养。
其中最受瞩目的一首赋便是“秋窗风雨夕烟霭”。
这首赋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韵律表达了主人公的心情和境遇。
通过赋中的语言和形象,读者几乎能感受到秋天的凄凉和孤寂。
四、意境的深远引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往往展现出一种深远的意境,使人沉醉其中。
比如《红楼梦》中的一首词,“翠缕横笼冷烟筒,新凉宫殿暗度行。
静霭空濛小院静,斜阳临水动垂杨。
”这首词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示了宫殿中的清冷与凄凉,给人一种恬静的美感。
五、品味的艺术享受《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一种品味的艺术享受。
作者通过凝练、优美的语言和形象,以及丰富的情感表达,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美的愉悦和情感的震撼。
每一次品味,都能让人产生不同的共鸣和感慨。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一种绝妙的艺术表达形式,其深情、细腻、雅致以及意境的深远都令人心驰神往。
正是这些独特的艺术特点,使得《红楼梦》成为了文学艺术的瑰宝,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华丽而多姿多彩的世界。
九年级语文诗词曲鉴赏《咸阳城东楼》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诗词曲鉴赏《咸阳城东楼》含答案咸阳城东楼许浑(唐)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登楼所见,“一上”表明眼前景物触发诗人情感的时间短暂迅速。
B.颔联“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现在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C.颈联视听结合,写秦苑、汉宫的荒废,景中有情,抒发诗人的无限感慨。
D.尾联“莫问”乃劝诫之词,表达了对唐王朝的憎恨以及自己消极的心态。
16.试分析本诗“一上高楼万里愁”的“愁”和李商隐《无题》中“晓镜但愁云鬓改”的“愁”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15.D16.“一上高楼万里愁”的愁是由登楼所见引发的思乡之愁、国家衰败之愁。
“晓镜但愁云鬓改”抒相思之愁。
【解析】15.考查诗歌赏析。
D.有误。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意思是: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
“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表达了对唐王朝的憎恨以及自己消极的心态”表述有误;故选D。
16.本题考查对比分析能力。
根据“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分析,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四句通过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忧国之愁,怀古之愁。
故本诗中的“愁”包含思乡之愁,忧国之愁,怀古之愁。
【记背手册】2022年中考语文诗词曲鉴赏考点梳理七年级上册
现着游子思念故乡的寂寞痛苦的情怀。本曲无愧于“秋思之祖”一称。
5.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诗句
诗句分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个的秋月
写景:秋高气爽,月色清明。
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 叙事:诗人年轻离家出外闯荡,秋夜行船,看到“影入江水”的美
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
丽景象,内心有憧憬、喜悦。
重点赏析(字词、技巧、哲理句)
1.借景抒情:中间两句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 的早春景色,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正”:用得好,写出风不但是顺风,还是和风,这样,帆才能端 端正正高挂(“悬”的意思)起来。 3.哲理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含新生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 的道理。
诗句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
闻。
经常
几次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
君。
全诗分析
6.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诗句分析
回忆往事:诗人追忆往昔在“岐王宅、崔九堂”这些名流骚客聚集场 所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出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但这一切 已经是不可企及的梦镜。 描写现实:风景秀丽的江南,本是诗人所向往的地方,可如今所面对 的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落魄潦倒的艺人。 这首诗诗人追忆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和描写如今与他的重逢,流 露出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深沉慨叹,传 达出诗人与李龟年的身世飘零之感。
皆为实境,含惊讶、赞美之 情,有昂扬雄壮之基调。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 写景句:辽阔雄伟 伏着不尽的波澜。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 都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银 河,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出生 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如何鉴赏古诗词
如何鉴赏古诗词注意诗词及作家风格。
概括诗词曲的大意。
体味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⑵会品析诗词曲的语言①从遣词用语、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
②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曲在语言上所寄寓的深意。
③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⑶中考古诗词曲鉴赏所用的材料①唐诗: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歌为主,以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为主。
②宋词:以陆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人的词为主,以词中的小令(及字数在58字以内的词)为主。
③唐诗宋词中,以课内学过的古诗词曲为主,兼及少量的课外古诗词曲。
诸如爱国诗、离愁诗、送别诗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题材的诗。
2.了解古诗的体裁特点唐朝以前的诗歌为古诗体,亦称“古风” ;唐朝以后的诗歌称为近体诗,因为有严格的规定,又称为“格律诗” 。
格律诗又分为绝句、律诗,具体又分为“五言” 、“七言” ,讲究用韵、对仗、平仄等。
这是从诗的体式上分。
从内容及表达上,又分为叙事诗、抒情诗。
3.了解古诗的风格、流派⑴两大传统①源于《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愿望。
如杜甫的“三吏” 、“三别” ,白居易的诗。
②源于《离骚》的浪漫主义传统,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手法,重在抒发主观情感,如李白的诗。
⑵各种流派如唐诗的山水田园诗派(如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如岑参、王昌龄),宋词的豪放派(如苏轼、辛弃疾)、婉约派(如李清照)。
4.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中描写的是空明澄净的月夜竹林之境,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自得,尘虑皆空。
情景交融,语言自然,使意境显得特别深远。
鉴赏古诗,正是要通过语言媒介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深入作品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诗词鉴赏备课笔记(一)
诗词曲鉴赏一般包括3个方面::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文学鉴赏是阅读的更高境界,仍把握由整体到局部的思路一、把握鉴赏思路--------粗(整体)(一)整体感知主旨例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析:忌先扣某些字眼,如“苦”“愁”“寂寞”等字眼,以免扰乱全局理解,以为是概叹梅之不幸,生怜惜之情。
应当先整体把握作者用先抑后扬手法,赞美梅花高格劲节美好品质意境(二)组合意象,探究内涵(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
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析: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诗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析: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
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
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
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例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抗金收复失地的一生)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白居易政绩斐然的愉快心情)――理解作品基调:体味景中人物的活动例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中考重点古诗词鉴赏唐诗宋词元曲
中考重点古诗词鉴赏唐诗宋词元曲一、唐诗鉴赏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在中考中,重点古诗词的鉴赏是一个必考的内容。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首重点唐诗,并进行简要的鉴赏。
1.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考中常考的作品。
该诗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楼与自然景色的结合,表达了人们永不满足的追求。
首先,诗人运用了地理名词“鹳雀楼”来突出主题。
这座楼位于山上,高耸入云,象征着人们渴望进一步追寻的愿景。
其次,通过描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展现了无限的宽广和广阔,鼓励人们不断上升,勇往直前。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简洁而高度凝练的表达,传达出了人类追求进步、永不止步的精神。
2. 《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考重点考察的诗歌之一。
这首诗以描绘山水和表达思乡之情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情感。
首先,在描写方面,杜甫运用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样的自然景象,以突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其次,通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文字描绘,经过山水之间的对比,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艺术的描写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由的向往。
二、宋词鉴赏宋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中考中常被考察的内容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首重点宋词,并进行简要的鉴赏。
1.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苏轼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这首词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抒发诗人对于逝去时光和无奈花落的感慨,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豪放的情怀。
首先,在描写方面,苏轼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来描述旧事和往事,反映出诗人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初二下语文诗词曲五首鉴赏
八年级下册课内诗词曲五首古诗鉴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刘禹锡年代:唐主题: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名句赏析:(1)。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这句诗运用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赤壁》作者:杜牧年代:唐①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前两句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②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认为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主题: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名句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作者运用了“东风”“铜雀(台)”这样形象性的语言,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年代:南宋①“起一经”和“四周星”六个字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他因科举而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风飘絮”和“雨打萍”六个字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
①诗中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表明形势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表明自己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堪称千古传诵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主题:《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诗词曲鉴赏-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全国通用,含答案)
诗词曲鉴赏-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诗词曲鉴赏古诗阅读。
送别(唐)王雄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饮君酒:劝君喝酒。
何所之:去哪里。
归卧:隐居。
南山陲:终南山边。
1.解释词意:君( )不得意( )2.第一、二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交代了友人归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交代了友人归隐的地点。
4.全诗没有表现依依不舍之情,更多的反而是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可以看出。
古诗阅读。
山房春事(唐)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释:梁园:汉景帝梁孝王的官苑,这里指富贵之家。
极目:放眼远望。
5.梁园中景色荒凉,你是从一二句中的“鸦”“_____”“家”读出来的。
这两句大意是_____。
6.只有庭院中的_____还_____,诗人用满树的花_____ 梁园的萧条。
7.这是一首怀古诗,你还知道其他怀古诗吗?请写两句。
古诗阅读。
旅次朔方(唐)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释:旅次:旅行途中临时在某地住宿。
朔方:泛指北方。
并州:城市名,太原旧称。
咸阳:地名,位于陕西省。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中“忆”的意思是________,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9.诗人的故乡在________,他离开故乡已有________(时间),你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中体会到的。
诗词鉴赏知识点
出……的景象(人物抒特情点:、包物括直象接特抒点情等和)间,接表抒达情(。间或 表现)了作者……的情接志感抒、(情借或又古情含讽操有今)借几。景种抒。情、托物言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
值、特点、作用等发表意见。
考点二 鉴赏诗词语言
3、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
设问方式: ①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的语言特色。 ②简析此诗(词)的语言艺术。 ③前人对这首诗(词)的评价是……你是否同意?
分析;若无,可关注句中的关键字词(副词、叠词、 拟声词……),运用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 式。
表现手法
设问方式: 1、结合诗(词)句说明某句(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诗(词)中运用……的手法请结合具体诗(词)句进行赏析。 3、请结合诗(词)句,对这首诗(词)的某几句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做 简要分析。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借环境描写营 造出一种闲淡的意 境,表达诗人对友 人离别的伤感与依 依惜别之情。
第四类 边塞征战
题材特征:
以边塞艰难的军旅生活、 壮丽奇异的塞外风光、残酷战 争等为抒写对象,表达对战事 的关心、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懑 之情。
第四类 边塞征战
第五类 即景(事/物)抒怀
咏史怀古:
常 1、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2、缅怀先烈,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
考 3、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4、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情 政治讽喻: 1、揭露黑暗,批评朝政过失,对统治者进行劝谏。
感 2、反映民生疾苦,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表达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怨愤和对国家民族命 运的担忧。
考点二 鉴赏诗词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曲区别及鉴赏一、明确诗歌的特点,增强鉴赏的自觉性诗歌的总特点是抒情性强,用语精炼,跳跃性大,想象丰富,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和图画美。
因此,读诗与读散文和小说是有区别的。
诗歌用语精炼、跳跃性大、联想丰富,有很多东西都不如散文表达得直白,读诗首先要通过文字信息感知诗歌的大致内容和思想,然后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连缀意象,填补诗中涉及到而又没有直接说出来的部分,揣摩整个诗的意思。
同时要了解一些典故及参阅注释,力求弄明白作者写了什么、想要表达什么。
如黄巢《题菊花》“飒飒秋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通过研读词句,可以知道全诗的大意是:瑟瑟的秋风中,满院的菊花正盛开,可是啊,冰凉的花心里散出的是冷冷香气,因而得不到蝴蝶的青睐。
假如有朝一日我能成为白花之神,一定要改变这不公平的待遇,叫它与桃花一起开放,共同享受大好春光的抚爱。
然后结合黄巢的身世,我们就可推知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为菊花鸣不平,而寄托的却是变革现实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以看出解读诗歌就需要一是从诗句本身入手,连缀成意;二是融入作者的生活背景、时代背景;三是考虑作者及作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风格。
二、了解诗的种类及各自特点诗歌是个大概念,包括诗、词、曲三个大类。
细一点分类,诗又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和新诗三类。
1、古体诗古体诗的特点是形式灵活,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均可,句数也不限定,没有严格的律格(南北朝之前“格律”本身就尚未产生),用韵灵活。
2、近体诗近体诗的概念是唐代人提出来的,他们把唐代以前的诗叫“古体”,把他们那个时代的诗叫“近体(有的又叫今体)”,以后人们就沿用了这个说法,但一定要明确这个概念现在已经扩大了,凡是古代那些用韵、字数、句数、平仄灵活的诗都叫古体诗,也就是说不仅唐代以前的诗基本上都是古体诗,唐代、宋代、元明清都有古体诗。
近体诗的特点是句数有定,平仄有定,用韵严格。
它包含律诗及绝句两种。
3、新诗新诗,兴起于“五四运动”。
如果把古体诗看着古代自由诗的话,新诗则是一种在押韵、字数、平仄等方面比古体诗还要自由的白话诗。
4、词词是由诗衍化而来的,兴起于唐代中叶,盛行于宋。
词的用韵、平仄、字数、句数与近体诗一样,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词是歌唱的文学,因而词有词调,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只是多数词调已经失传,我们今天只能看到词牌了。
如词牌“渔家傲”所管62字,上阙31字,下阙31字。
后人填“渔家傲”的词,就只能按这个规则办(伟大的词作家创新改变另当别论)。
例如李清照的《渔家傲〃记梦》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在格式上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方面只是内容、风格、表现手法等。
5、曲曲与词大体相同,也是歌唱的文学,格式上严格,也有曲调,叫曲牌,但押韵、平仄都要宽松一些,并且多用口语。
只要把《窦娥冤》中的唱词与宋词比一比,差别就一目了然了。
三、把握作品形象及意境形象(意象)形象和意象基本上是同一概念,指诗歌中的人物和景物,是作者借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表现事理的重要载体。
但是,意象多半指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象,形象多指比较完整的、丰满的,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或生活图景。
由于篇幅所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但是也是可感可受的。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样,有时是“我(不一定指诗人本身)”,有时是他人。
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我们就能感受到这样一个形象:“我”独立于寒秋的橘子洲头,放眼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感慨昔日如火岁月,思索着怎样主宰未来的世界。
读完这首诗,一个思想深邃、胸怀博大的伟人的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景物景物是作品中描绘的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的具体物象。
诗中的景物是诗人经过精心选择和组织,并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物象。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诗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瘦马”、“夕阳”便是具体的物象。
这些物象组合起来,就成了一幅“断肠人”在羁旅路上奔波的图画。
这种饱含着作者无限愁思的图画,这种艺术境界,就叫意境。
景物和意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阅读时,一定要注意景物的特点,因为景物的形色各异,反映出环境氛围的不同。
物象是作者表达情感志向的载体,读诗人通过对物象的感知,就能够揣摩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意境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绘出的是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生活图景,而这图景中又明显地蕴含着诗人追求淡泊宁静的心情,我们就把这种生活图景就叫意境。
通过对意境的感知,就能够感觉到蕴含在诗中的作者的思想情怀。
景物和意境的区别在于:景物指诗中每一个具体的物象,意境则指的是若干物象组合成的那种包含着丰富情感的整个画面。
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瘦马”、“夕阳”是景物,而这些景物构成的充满无限愁绪的“断肠人”在羁旅路上奔波的图画就是意境。
四、分析诗歌表达技巧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间接抒情包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寄托、象征手法等方式。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直接把情感写出来。
例如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就毫不隐讳地表达了自己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渴望之情。
借景抒情,指诗人不直接说自己的情感什么,而是借写一个场景、一个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很看不起唐王朝那些骄横的豪门大族,但是他没有直接讲出来,而是写晋代贵族王谢居住的乌衣巷连燕子都飞入了寻常百姓之家,来抒发作者对唐王朝豪门大族的辛辣讽刺之情。
寓情于景,指把情感寄托在所写的景物中,与“借景抒情”没有严格的区别,一般是谈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借景抒情是指整首诗多在写景或者诗歌中有大面积在写景,但是作者写景不是目的,而是借所写之景有意识地在表达某种情感;寓情于景,侧重于作者在诗中所描绘的某些景物中寄托着某种情感,作者并不是有意识地要用这个景来表达某种情感。
例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仅仅写了映在曹操眼中的海景,他自己对此景有什么感触,一个字都没有讲出来,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能够感受到曹操那种宽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
这就叫借景抒情。
屈原《涉江》中有两句写景的句子“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
这两句就只能叫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是从所写的内容情与景的关系来说的,指情与景配合得很好,也叫情景相生。
诗歌写情景既可以情与景分开写,也可以从写景中抒情,情包含在景中(后者上文已经说了,叫“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只要情与景配合得好,都叫情景交融。
例如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侧重于写景(当然此句也含有悲壮的情绪,可叫寓情于景),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侧重于写决死之情。
全诗情景结合,更见悲壮,这就叫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自然是“情景交融”了,这里不再举例。
借物抒情,顾名思义,是指作者借写某物来抒发感情。
例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借写石灰来抒发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借物喻人,指不直接写人而写物,但是表面上写的是物而实际上目的是写人。
借物喻人与借物抒情的区别是:借物喻人指表达主题的手段,构思的特点;借物抒情指抒情的方式。
二者在多数情况下,是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角度的评价。
例如于谦的《石灰吟》,既可以说是“借物抒情”,又可以说是“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相同,借就是托,情就是志,借物抒情就等于托物言志。
寄托,是借物抒情、借物喻人、借事寓理、托物言志等表达方式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说这首诗言外有言,作者不愿直接说出自己的内心话,而借用一些人、事、景、物来表达。
例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借笼鸟之啼不及自在之啼来言自由之声的宝贵。
象征手法,有点类似于比喻,但是应该有区别,现在没有那位专家的说法能够统一大家的意见。
我们认为:象征是就整个形象比喻而言,比喻是就一句话用甲比喻乙而言。
前者是从整个诗(或者文章)的表现方式而言,后者是就某一句子的修辞手法而言。
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误落尘网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等句子只能叫比喻,而于谦的《石灰吟》就可以叫象征。
五、常见表现手法的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虚实、衬托(陪衬)、烘托、反衬、渲染、点染等虚实:实实在在的人、事、景、物叫做“实”,由“实”而引起的联想或推知的事理叫做“虚”。
例如王之焕“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眼见的实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实,由实景推知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虚。
再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从登楼见花写起,由今及古,由实及虚,表现了忧心国事情怀。
衬托(陪衬)、烘托、反衬:衬托(陪衬)、烘托、反衬四者都是指诗中写某人、某事或某物是为了突出另外的人、事或物的表现手法。
也就是说,这些表现手法的特点是基本一致的,差别在于评价的角度。
“衬托”和“陪衬”是同义语,即通过写甲来突出乙的特点。
例如王昌龄的《少年行》“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猎长杨。
搂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全诗不用一字写正面少年,却处处都在写少年:“白马金鞍”写少年服饰的豪华,“从武皇”写地位的显赫,“旌旗十万”写声势的煊赫。
“搂头少妇”的“鸣筝”与“遥见”则暗示那煊赫的人物不是别人,而是她的丈夫。
这首诗侧面写的一切都是对主人翁“少年”起衬托作用。
烘托,也是衬托,只不过烘托不是一般的衬托,它还要用气氛的渲染来加重衬托的力度。
也就是说,烘托侧重于指气氛的衬托。
例如前面王昌龄的《少年行》,前两句就描写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气氛,使得少年的形象更加丰满。
烘托常常是用情感色彩浓烈场景来实现的,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景物描写就有烘托作用。
再如杜甫用特定的景色“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天地一沙鸥。
”来烘托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反衬,是衬托手法的一个方面,顾名思义,就是说衬托与被衬托之间的关系是相反的。
用美好的景物写快乐和用凄苦的景物来写悲哀,就叫衬托、陪衬、烘托;用凄苦的景物来写欢乐和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就叫反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