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孝道观今析
探讨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对论语中“孝”的解析
探讨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对论语中“孝”的解析孔子孝道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最为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
孝道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品质,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孝道是随着家庭伦理和道德观念的变迁而发展演变的,其中《论语》对于孔子孝道观的阐述尤为具有代表性。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中“孝”的解析,探讨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
首先,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在于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孔子认为,孝道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情感之一,即子女应当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在《论语》中,孔子就曾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孔子对于孝道观的最为基本的概括。
在孔子看来,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保持家庭和谐关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因此,尊敬父母、孝顺长辈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其次,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在于倡导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孝者,善继人之志也。
”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延续家族家庭的基础。
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不仅仅是子女的一种责任与义务,更是一种美德和道德规范,能够帮助子女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在于强调尊重家庭生活和社区文化。
孔子认为,孝道应当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应当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在《论语》中,孔子不仅深刻阐述了孝道的内涵和要义,而且倡导家庭生活和社区文化,强调家庭和社区生活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任何一个人都必须在家庭和社区生活中遵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珍惜生命,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使社会更加美好。
综上所述,孔子孝道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最为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而且其时代价值也十分重要。
孝道观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倡导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强调尊重家庭生活和社区文化,这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浅谈儒家经典中的孝道分析
浅谈儒家经典中的孝道分析儒家经典中的孝道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其对个人品德和社会伦理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在儒家经典中,孝道的内涵和实践方式得到了详细的阐述,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孝道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儒家经典中的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和《大学》来探讨孝道,以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领会孝道的内涵和要义。
我们不得不提到孔子对孝道的阐述。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下的孔子言行的书,其中对孝道的阐述颇为深刻。
在《论语》中,孔子说:“父母,矣闻允。
”言下之意,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一种基本的伦理要求。
而在另一处,他也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表明孔子认为孝道是仁道的基础,孝道是实现人伦关系和谐的关键。
在《论语》中,孔子还反复强调了“不敬不孝”的道理,他认为孝道是人伦关系的基石,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则。
这些阐述都凸显了孔子对孝道的重视和强调。
《大学》也对孝道作了详细的阐述。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观念。
在《大学》中,对孝道的阐述主要是倡导“养亲”的理念,认为孝道是养育父母的责任。
《大学》中还提出了“柔弱、刚强、侍贫、侍富”等诸多孝道的具体实践方式和要求。
这些阐述都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践行孝道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儒家经典中的孝道主要是在《论语》、《孟子》和《大学》中进行的。
这些经典著作对孝道的内涵和实践方式作了详细的阐述,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践行孝道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在当今社会,孝道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孝道精神,努力践行孝道,用自己的行动来延续中华民族的孝道传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个人品德的提升,建设和谐社会。
愿我们能够从儒家经典中深刻理解和传承孝道文化,使之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为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论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_对_论语_中_孝_的解析.
第 20卷第 1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Vol. 20No. 12011年 1月 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Jan. 2011孝道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全面 , 对当下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论语》中孝的内容1.1行孝要怀仁“ 仁” 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 , 也是其伦理学说的根本内容。
孔子认为 ,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必须有仁爱之心。
孔子的“ 仁爱” 思想 , 不仅是指“ 爱亲人” , 而且还指“ 爱众人”, 即泛指爱自己以外的所有人 , 可以是地位显赫的人 , 也可以是平民 ; 既可是好人 , 也可是坏人。
同样 , 一个人有了仁爱之心 , 就会真心实意地孝敬父母。
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 而好犯上者 , 鲜矣 ; 不好犯上 , 而好作乱者 , 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 ,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 其为仁之本也! ” 由此可见 , 孔子把行孝作为是否为仁的前提条件。
一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 , 是不太可能去冒犯长辈和上级的 ; 一个人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 , 反而喜欢犯上作乱 , 那也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
孔子认为,“ 仁” 是从孝悌开始的。
在儒学的教材中就有这种观点:“ 夫孝 , 天之经也 , 地之义也 , 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 可见 , 孝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没有孝 , 就没有君臣之义 , 就没有家庭和睦。
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 , 是知恩图报的 , 我们应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兄长的关怀之情。
同理 , 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 没有贤臣的忠孝 , 一个国家就不可能繁荣强盛 , 甚至有走向灭亡的境界的可能。
1.2行孝要守礼孔子所说的“ 礼” , 指的是当时社会的伦理规范和政治秩序 , 对个人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的一面。
孔子讲“ 克己复礼”, 就是用“ 礼” 的规范约束自己。
浅谈孔子人学思想中孝道观
浅谈孔子仁学思想中的孝道观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独具风采,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冲刷和淘洗仍有其勃勃的生命力,而中国文化发展所有的本质和精髓,都可以在孔子那里寻找到根源。
孔子思想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他将自西周早已有的“仁”的思想加以继承、完善和发挥,并最终将这一思想塑造成为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孔子思想最为辉煌的一点,而其中包含的孝道精神又是“仁”学思想的基本点。
(一)“仁”与孝的联系《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
孔子所论述的“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孝”。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意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可以说,“孝”是“仁”的肇端。
《论语》中有两句话,“《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为政篇)和“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泰伯篇)从这两句话都可以看出,“事公卿”和“事父兄”的精神是大体一致的,所以只要在家庭中良好的实行孝悌,就可以锻炼人们从政的本领,也可以发挥和从政一样的政治效果。
由此而见,孔子讲究的孝道和他的“仁政”思想是一致的。
而从孔子弟子有子的一段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学而篇)中,也深刻地揭示了,孝道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样很自然的,孔子就将它伦理学范畴上的“仁”推广到政治层面上了。
从政治的另一个方面讲,促使孔子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原因是,即使是在上层贵族阶层中,也都是以一个家庭或姓氏组织成的一个王朝,对这个庞大的贵族集团,孔子也提出了孝的思想,这是容易被统治者所采纳的,也是有利于这个宗法伦理制度平稳、牢靠地加强统治阶级的力量的。
所以唐明皇李隆基也曾说过“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
因亲以教爱。
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
”从他的话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出,古代帝王对于“孝”的推崇。
(二)孔子孝道与现代家庭之间的联系孔子十分重视孝道。
孔子眼中的孝道观
孔子眼中的孝道观
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思想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孔子认为,孝道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孔子认为,孝道的核心是尊重父母。
他强调,孝顺父母是儒家道德的第一要义。
在孔子眼中,孝道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
孝道的实践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还有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认为,孝道的实践需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要尊重父母的意愿和利益,不得违背他们的意愿。
其次,要尽力满足父母的需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最后,要尊重父母的威严和尊严,不仅要在言语上尊重他们,更要在行动上表现出尊重。
在孔子的思想中,孝道是一种长久的实践和实践。
孝道的实践需要从幼年时期开始,一直贯穿到成年和晚年。
孔子认为,孝道的实践不仅要体现在个人的生活中,还要体现在家庭和社会的生活中。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传承,才能保证孝道的永久存在。
总之,孔子眼中的孝道观是一种深刻的道德观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的思想中,孝道是家庭和社会和谐的基石,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传承孔子的孝道观,让孝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 1 -。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孝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孔子早期就在孝方面提出了孝道思想。
对当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孝道思想“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孝”的道德观念给予了孝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论语》中有大量记载孔子与弟子谈论和探讨“孝”的内容,其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孔子认为养父母之身即用物质赡养父母是尽孝的基本内容, 并认为人人都能够做到, 因而没有将它作为重点加以强调。
孔子在我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孝敬”的概念,并对“孝养”与“孝敬”做了区别:前者所关注的只是从物质、经济层面上来奉养、满足父母的需要;后者则增加和凸显了精神、感情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怀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多加关心,尽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使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养体和养志。
可见,孔子的“孝”,是从人性角度、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界定的,即做到了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结合,并突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以此来强调和凸显人与动物的区别。
其二,无违与谏诤。
孔子认为作为子女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尽力事亲,让父母高兴,但他反对盲从性的“愚孝”,从子女与父母双向角度,对“孝”进行了内容上的引申和扩展。
“孝敬”父母,作为子女所需努力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听从、顺从父母的意志,维护父母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
谏诤也是为了维护家庭总体的利益。
子女对父母的错误的正确态度是谏诤, 但要讲究方法方式, 态度要好, 不要伤害亲情。
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 要轻微婉转地劝止, 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 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 虽然忧愁, 但不怨恨。
其三,慎终追远。
从“慎终追远”的角度,对“孝”行的动机和必要性进行了崭新的诠释,阐明“神道设教”的重要性,为其孝论奠定了理论和现实的基础。
孔子的孝道观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的孝道观及其现代价值摘要;孔子的孝道观具有精华与糟粕共存的质的规定性;千百年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孔子的孝道观遭遇了令人堪忧的困境;批判地挖掘、继承孔子孝道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的孝道观;现代困境;现代价值孔子的孝道观博大精深,对其既不能简单地肯定,也不能简单地否定。
在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养老问题极大关注的当今中国,孔子的孝道观又遭遇了令人堪忧的现代境遇。
如何批判地挖掘、继承孔子传统孝道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试对孔子的孝道观做一简单剖析,并试图挖掘其合理部分,对当今中国老龄化国情下的养老问题作以探讨。
一、孔子的孝道观孔子的孝道观主要散见于《论语》之中,他继承了前人的孝道伦理观念并加以发挥,从而将孝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一,孝,要养亲,即赡养父母。
要在父母活着时尽心尽力地赡养他们。
尽量陪伴在父母身边,使他们尽享天伦之乐,即使要远游也要有一定的方向,不可使他们担心。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就是说,子女对父母的关怀要无微不至,甚至小到他们的年岁也应该明晓,一方面因其高寿而高兴,同时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担心。
第二,孝,要不仅贯穿父母生前,还要延伸到父母去世以后。
孟懿子问孝时,孔子答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生前死后都要遵守一定的礼制以尽孝道。
而且,子女还应继承父辈的遗志,使之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
”所以盂庄子因不改动父亲的遗志而得到了孔子“是难能也”的盛赞。
第三,孝,要移孝于忠。
孝不仅局限于家庭内部,还应走出家庭的圈子,走向社会。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
奚其为政乎?’”在孔子看来,尽孝道就是从政了。
总结孔子的孝悌思想
总结孔子的孝悌思想孔子是古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对中国古代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两个观念是孝和悌。
他提倡人们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要互相关爱,维护家庭和睦,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首先,孔子的孝悌思想体现在他对家族伦理的重视上。
孔子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
他提倡人们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建立和谐的家庭。
他强调子女应该尽孝道,孝顺父母。
他曾经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他告诫人们说,不孝的人将失去后代,而失去后代则无法延续家族之道。
这种观念使得孔子的孝悌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特点。
其次,孔子的孝悌思想还体现在他对社会关系的看法上。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有基于爱和互助的关系,同时也需要建立起一种合理的上下级关系。
他强调悌的概念,即兄弟间的互助和尊重。
他认为,兄弟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有一种和谐的相处方式。
此外,孔子强调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他主张上下级之间要有德行和恩德。
他认为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和朋友关系都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互助的基础上,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再次,孔子的孝悌思想对个人道德修养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人生的根本,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他强调个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己的修养来影响他人,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虚心修身,谦逊待人。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尊重,强调人们应该关心他人的困境并给予帮助。
他认为,只有将这种仁爱的观念融入到个人的修养中,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
最后,孔子的孝悌思想还体现在他对教育的重视上。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和塑造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从小就教育人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通过教育来使人发扬孝悌之道。
他坚信教育的力量,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念。
孔子“孝”思想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孔子“孝”思想及其对现代的启示孔子“孝”思想及其对现代的启示“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
作为儒家伦理思想代表的孔子的“孝”思想,内涵丰富,其中很多精华之处至今仍带给我们伦理启示。
一、孔子“孝”思想的基本内涵孝是子女仁爱父母的道德要求。
《论语》中孔子讲到孝的地方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层意思。
1、养亲与敬亲。
孔子论孝,强调敬养父母。
养亲就是奉养父母,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奉,这是孔子孝道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含义。
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子女成人后应当不忘养育之恩,尽心竭力供养和照料双亲,保障父母物质生活的需要,使其安度晚年。
当然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于是,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保证父母吃饱穿暖,无饥寒之虑,固然重要,但这是连狗连马都能做到的事。
如果不敬爱父母,只是养活,单纯地给吃给喝,这与狗养狗、马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因此,养亲与敬亲,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尽孝不单单是指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养,而应是内心自然且自觉的意愿,重在内心的诚敬。
与此相适应,表现在外表方面,对父母应和颜悦色、恭敬亲切,这是子女对父母挚爱的体现,也是孝道的第一要义。
2、关怀与思念。
孔子认为做子女的不仅要做到能敬养父母,而且要做到关心父母、温暖父母,还应该问候请安,陪伴在父母身旁,为父母分忧解愁,这是内心的诚敬落实到生活的具体方面。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父母在时不能随便远游,远游便无法侍奉父母。
如果远游且游踪不定,那会让父母牵挂、放心不下的,而孝子是不肯让父母这样的。
孝便表现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做到能陪伴在父母身旁,时刻关怀、安慰和温暖父母。
思念是指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应该时刻惦记、牵挂着父母,即孝思。
关于孝思,孔子谈了几种情况。
浅谈孔孟的孝道
浅谈孔孟的孝道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
他们都提倡孝道,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孝道一直被看作是德行的基础,因此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孔孟的角度来浅谈孝道,探讨其对人们的影响以及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孔孟的思想中,孝道是无比重要的。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是人类道德的根本,是一切德行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孔子在《论语》中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中,孔子强调了个人的修养要从孝道开始,孝道是个人品德的首要要求。
孟子也认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根本,是做好一切其他事情的基础。
孔子还强调了孝道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他在《大学》中说:“治国之道,在在乎家,家道无敬,何以言治国?”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每个家庭的和睦,而一个家庭的和睦则需要孝道的支持。
孔子强调了在社会中要恪守孝道,以此来维护社会的和谐。
孔子和孟子都提倡了孝道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但在他们的思想中,孝道并不是单纯的服从和顺从。
他们强调了孝道内在的情感因素,即顺应本心,真诚诚恳地孝顺父母。
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了感天动地的论点,认为善于表达爱心和虔诚的心是孝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也提出了“慈爱”这个概念,认为孝道要和睦忠恕,体现出对父母的慈爱和尊重。
在当今社会,孝道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一个和睦的家庭对社会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缺乏时间和精力去关心父母,孝道也逐渐淡化。
我们应该意识到,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重拾孝道的精神,让孝顺父母成为我们一切行为的基础。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也可以借鉴孔孟的孝道思想,来建立更加和睦的家庭关系。
孔孟的孝道思想提倡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体贴和关爱,这对于现代家庭中的矛盾和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孔子孝道观今析
孔子孝道观今析
孔子的孝道观在后世被奉为经典,乃至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之人性其实就源自于此。
纵览历史发现以下事迹能够证明孔夫子将孝看作做人、修身处事的根本大义与立足点:事例1:亲尝汤药舜是瞽瞍的儿子而不是父亲。
他非常聪慧深得尧帝器重和宠信,但当年十四岁便生了病,整日卧床休息三月余都未痊愈。
可想病情已到何等严重地步!这天早晨母亲涂山氏把家里的食品蒸成鸡蛋羹带给丈夫吃,没过多久老二突然不舒服起来,眼见火候烧干只好马上加水。
妈妈心疼弟弟命令姐姐将加热碗移开先喝鸡蛋清…如果真像正规进化论推断那样, [gPARAGRAPH3]的智商肯定高出无数倍甚或达数万倍……母亲知道消息迅速奔向宫门求见舜,却听得姬关在城外给她讲起往昔婆媳恩怨故意气我,肚皮也因自责难受闹腾着哭闹声盖住进入谏侍的呼喊声(当时还比较落后)。
公元前1989年11月20日。
- 1 -。
孔子孝道观研究
孔子孝道观研究
孔子孝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这是孔子教育学生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孝道是道德规范的基础,是道德行为的根本。
孝道观认为,孝是一种礼仪,是一种责任,是一种责任,是一种礼貌,是一种道德规范。
因此,孝道是一种仁爱的观念,是一种仁慈的行为,是一种自我谦卑的态度,是一种尊重父母的感情。
孝道观的核心思想是“以身作则”,即以自身为榜样,以自身的行为来教育子女。
孔子认为,孝道只有在自身的行为中才能被表达出来,才能被子女所接受。
因此,孔子倡导父母要先以自身行为作为榜样,才能够让子女学习孝道。
孔子还认为,孝道是一种责任,父母应当尽一切努力来抚养子女,让子女能够遵守孝道,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子女应当尊重父母,尊重老人,尊重师长的重要性。
总之,孔子孝道观是一种以仁爱为核心的观念,是一种自我谦卑的态度,是一种尊重父母的感情,是一种尊重老人的行为,是一种尊重师长的责任。
孔子孝道观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当今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
孔子的孝道总结了什么思想
孔子的孝道总结了什么思想孔子的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被视为一种道德规范和家庭伦理的基石。
孔子提出的孝道思想围绕着如何尊敬父母、关爱家人和维护社会秩序展开,无疑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下面是关于孔子的孝道思想的1000字的总结:孔子的孝道思想强调了家庭伦理和家庭责任。
孔子认为,孩子们应该尊敬父母并履行自己的家庭义务。
他强调,尊敬父母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血脉相连的亲情责任。
他强调,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尊敬他们,还包括照顾他们的生活和照料他们的养老需求。
他还强调,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孝敬他们的时候,还包括在他们不在身边的时候,依然要为他们着想。
孔子在《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就表示孩子们不应该长时间离家,在他们的父母还活着的时候应该陪伴他们。
孔子的孝道思想还提倡了尊敬祖先的重要性。
他认为,祖先是家族的灵魂和传统的根源,因此应该倍加尊敬。
孔子强调,人们应该遵循祖先们的教导和原则,以此来保持家族的延续和团结。
他认为,尊敬祖先不仅体现了对个人祖先的敬意,更是对整个家族和先辈文化的尊重。
孔子的孝道思想还包含了关于家庭的和谐与责任的思考。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它的和谐与稳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他主张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和支持。
他认为,家庭中的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亲密而又相互尊重的关系。
他也认为,家庭成员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家庭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支持。
孔子的孝道思想也涉及到社会秩序的维护。
他认为,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以此来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强调,个人的行为和选择不仅影响着自己,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
因此,他提倡人们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以此激励他人向善。
他还提倡人们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幸福和利益,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总的来说,孔子的孝道思想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
_论语_中的孝道观及其现代价值
活 ,珍惜生命 。
母洗一次脚”或“帮长辈搓一次澡”,作为孝道教育的“家庭
第二 ,孝道教育过程中教师 、家长既应注意给学生 、孩 作业”,并在学校树立关于“孝道”的先进典型 ,营造“尽孝
学 院
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道原则 ,孝不单是对父母要 孝 ,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 ,爱天下之人 ,这是施行德治
二 、孝道的差异与比较
学
的根本 。大孝发展到现在即为追求道义 ,为他人 、为社会 、
孝既是我国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 ,体现着“返本报初
报
为国家谋福利 。子曰 “: 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 , 的道德精神”[2] 和继志承业的历史责任感 ,又是当今道德
摘 要 :对孝道的论述是《论语》的重要内容之一 ,概括来说孝即子女 ,晚辈敬仰与追念祖先 ,秉承先道 ,赡养 、尊敬父母 。 行孝要赡养 、尊敬父母 ;要态度谦和 ,不违礼 ;要继承文志或父道 。在现代社会 ,孝道虽有古今和城乡差别 ,但仍具有其现 代价值 ,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道德规范 ,我们应在全社会大力推行新时期的孝道教育 。 关键词《: 论语》;孝道观 ;差异 ;现代价值 ;教育
庆
门游学或者做官 ;如果真要出远门 ,一定要讲清去处 ,安顿
总之 ,对此种孝道观 ,我们应剥开其阶级外衣或政治
邮
好父母 。再次 ,尽孝道不可违礼 ,态度要谦和 。孟懿子问 外衣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 ,吸取其精华 ,去掉其
电
孝 ,子曰 “: 无违 。”[1]13 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 。孔 糟粕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的提高必然要经历一个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化过程在达到自律之前必然要有人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人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是教育顺利开展和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在孝道教育中尤不可忽视这点要尽量地避免因沟通不够而引起的矛盾冲突和教育效果的弱化
孔子孝道观今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孔子孝道观今析摘要:孔子孝道观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上“能养”,精神上“敬”、无违与谏诤、子承父志、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体现了内在亲情,包含了礼和仁。
孝和礼、仁的特殊关系使孝道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
孔子孝道观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感恩意识和人文精神,对家庭美德建设和社会和谐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孝”最早出现在“奉先思孝,接下思恭”(《尚书·商书·太甲中》),其主要含义是尊祖祭祖,后来逐渐加进了孝亲的伦理内涵。
到西周时期,孝已是普遍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由虔诚祭祀祖灵、祈求佑护逐渐向善事活人、孝敬父母的方向过渡。
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经过孔、孟的理性提升及《孝经》的理论化、系统化,孝逐渐上升到百德之首、百善之先的地位。
汉代以后,出现“以孝治天下”、“举孝廉”、“九品中正”之类,孝被赋予了政治化的内涵。
一、孔子关于孝的基本观点“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给孝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孝”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
孔子的孝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家庭伦理道德,其具体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子女对父母“能养”且“敬”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最基本的就是能够伺候父母,从物质上赡养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并关心父母的年龄和身体健康。
子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子女要紧随父母身旁多加伺候,不要使年迈的父母担忧自己。
更重要的是作为儿女,还要做到时时刻刻惦记着父母的身体。
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
但仅此是不够的,还要从内心尊敬父母,让父母心情愉悦。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如果孝仅仅是够养活爹娘变行了,而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诚心诚意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对母的孝包括物质和精神二个层面,物质层面是基本的,精神层面是更高要求。
《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摘要】自古以来,“孝”即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经典《论语》更是将“孝”提升到道德的最高境界——“仁之本”的高度。
本文阐述了《论语》中孔子的孝道观:仁是孝的本质,礼是孝的核心,并探究其对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论语》孝道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5-0029-022008年《杂文报》10月刊登了一组主要针对当今居民家庭成员隔代人之间的表情以及脸色变化的调查数据。
该调查一共调查了100位老人对后辈儿孙及100位后辈儿孙对长辈的表情及脸色。
调查显示,有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很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
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着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嘘寒问暖,情谊融融。
这项调查让人想起《论语》中孔子关于“色难”的看法: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子女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
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子女孝的态度很重要,要竭力做到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
几千年过去了,晚辈对长辈依然“色难”且有加重的趋势,有必要从经典中对孝道做一番回顾,以启发当前。
一孝的本质与核心在春秋时代人们的心中,父母和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国语》中说:“民生于三,而事之如一。
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
非父不生,非食不养,非教不知。
”没有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和君主的恩赐,我们是无法生存的。
因此我们要感恩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于君主的恩赐,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尽孝、尽忠、重言诺。
儒家学说的显著特点就是注重家庭和伦理,夫妻、父子、君臣、朋友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
《论语》中共有十九处谈及孝,在开篇——《学而》中开门见山地明确了孝的本质: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txt爱情是艺术,结婚是技术,离婚是算术。
这年头女孩们都在争做小“腰”精,谁还稀罕小“腹”婆呀?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txt爱,就大声说出来,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石头记告诉我们: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混搭的最后都团圆了。
你永远看不到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在看不到你的时候就是我最寂寞的时候!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方国根在中国古代,“孝”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自觉到强化、定型的过程。
可以说,孔子“孝”论的基本内容,更有原汁原味,涵盖了我们今天倡导的孝行的各个方面,如讲求赡养和敬事合一,注重和谐,重视孝行的自主、自觉、自律,特别是寻求和肯定“孝”道的根源性和社会意义所表现出来的“入世”精神,等等。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也是具有大众性和民间性的一个道德理念。
自古至今,它一直作为中华民族崇尚的美德,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孝”的观念的产生,是与中国古代建立在农耕基础上的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它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情感因素与原始的祖先崇拜的结合。
“孝”字始见于西周时期的典籍及当时的铜器铭文,其内涵主要是对祖先的“追思”、“追孝”、“孝祀”,以及对父母的“孝养”。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孝”的道德观念给予了相当的观注。
他在继承西周时期关于“孝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春秋时期的实际,对孝道孝行给予了新的诠释,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孝”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发,并重新赋予其新的内涵。
在《论语》中有大量记载孔子与弟子谈论和探讨“孝”的内容,其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孔子针对时人认为赡养父母就算“孝”的观念和行为,主张“孝”不仅仅是指子女从物质上赡养父母,而且重要的是要尊敬、善待父母,提出了“孝敬”的主张。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我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孝敬”的概念,并对“孝养”与“孝敬”做了区别:前者所关注的只是从物质、经济的层面上来奉养、满足父母的需要;后者则增加和凸显了精神、感情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怀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多加关心,尽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使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养体和养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商丘师 范学院 学报
2010 年
不远游 、 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 三年之丧 等 ; 但 是 , 孔子的孝道观是一种极富人情味的孝道观 , 对培 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和感恩意识 , 对调节家庭关系、 社 会关系、 人际关系 , 对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家庭 , 具有 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1 . 孔子孝道有利于培育人们的感恩意识 感恩, 是社会权利与义务对等的道德天平 , 是道 德良性互动的一种润滑剂 , 也是社会正义的内在要 求。知恩、 感恩、 报恩 , 是做人的起码道理 , 是一个人 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关系的正确认识 , 也是 在这种正确认识的基 础上产生的一种 责任感。知 恩、 感恩、 报恩, 是一种美德 , 是一种修养。人世最大 的恩情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每个人都应该孝敬父 母 , 感恩父母 , 知恩图报。孔子的孝道思想要求人们 要怀着感恩之心去看待父母、 如每个人都能心 怀感恩之情 , 从感恩父母出发, 到感恩师长、 感恩社 会、 感恩生活、 感恩自然, 社会就会减少很多埋怨、 牢 骚、 摩擦很仇恨, 个人也会减少烦恼和痛苦。人与人 的相处 , 如能时时怀抱感恩的心情, 仇恨嫉妒便会消 失于无形, 是非烦恼自然匿迹无影。缺少感恩 , 就会 以自我为中心, 对父母、 对他人、 对家庭、 对社会很苛 求 , 而不考虑对父母、 对他人、 对家庭、 对社会应该负 有的责任。孔子的孝道思想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感恩 意识, 使人们感恩父母、 感恩师长、 感恩他人、 感恩社 会、 感恩历史。以感恩的心创造快乐的人生。 2 . 孔子孝道有利于弘扬家庭美德 现实生活中 , 一些人只重视自己的小家, 无视对 父母的孝敬 , 甚至有的儿女还虐待老人。他们都没 有孝的观念 , 孝道教育甚有必要。在一个物质文化 和谐的社会 , 家庭应该是美满幸福的 , 年迈的父母在 贡献自己之后, 理应得到子女的回报。回报父母, 在 使他们愉悦的同时我们的内心也会安宁; 不孝敬父 母 , 我们难以做到自己心安 , 难以做到家庭和谐。和 谐的家庭呼唤孝道。有了孝的进入, 家庭成员的关 系会进一步拉近 , 从小事做起, 真正对父母尽孝。 3 . 孔子孝道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孔子孝道思想饱蘸着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心和 爱护, 富有人文主义情怀。孝道思想在孔子理论体 系的发展之下, 被人具体到理论实践之中 , 以及泛爱 众的社会之爱, 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这对我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我国物质发 展落后于西方国家, 但是由于有孝道思想 , 老人能够 得到人文的温馨关怀, 所以他们幸福指数高于西方
在丧葬上 , 孔子把三年之丧等葬的礼节看成是尽孝 的主要表 现之一。 任何一个家庭成员, 都 是家庭 关系中的一个角色 , 父亲有父亲的角色 , 儿子有儿子 的角色, 各自在各 自的角色中尽 其义务, 如 父如何 教, 子如何孝之类。所谓亲情 , 就是仁在家庭关系中 的表现, 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爱之情。孝是表示亲 情的形式。形式是重要的, 但亲情之仁是本质性的。 [ 3] ( P68) 仁是孝的内核 。就孔子的 孝 思想体系而 言, 孝以仁为本 , 以礼为表现形式。 2 . 孝是实现仁的途径 诚如周予同先生在论及仁与 孝关系时所指出 的: 仁, 广大而抽象 ; 孝, 狭窄而 具体; 由狭 窄而具 [ 4] ( P238) 体的下手 , 以渐渐进入广大而抽象的 ∃仁 % 。 孔子认为 仁主于爱 , 爱莫大 于爱亲 , 故曰孝 悌也 者, 其为仁之本 与! ( !四书集 注 ∀ 论语 ∀ 学而 # ) 王祥龄先生说: 孝在儒家哲学中 乃是一切仁心流 行之根源 , 一切仁心之流行固可遍及一切 , 然仁 心之起点 , 必原自一人始 。孝作为道德的出 发点 , 发展到仁 , 最终要达到社会与人和谐的境界。 人臣之 忠 与人子之 孝 联系在一起, 为臣之 忠 首先要做到为子之 孝 ; 大臣上奏涉及百姓民 生的奏议常以 圣朝以孝治天下 开头 , 孝 与治理 天下也联系在一起。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 总结 出前朝动乱的根源是人的思想问题、 精神问题, 认为 孝是为政之本 。在之后的施政过程中抓住 孝 字, 以 孝 为核心治天下 , 之后的 社会没有出现过 大的分裂。宰相赵普说半部 !论语 #治天下 , 原因就 在于 !论语 #中的 忠孝思想 是贯穿 !论语 #的一条 [ 6] ( P48) 主线 , 而且主要 体现在前半部 分 。要 解决人 的精神思想问题, 就得推广孝 , 得以实现仁的结果, 达到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和谐。 !论语 ∀ 为政 #载 : 或 谓孔 子曰 : ∃子 奚不 为 政? % 子曰: 书 云孝乎 , 惟孝 友及 于兄弟。施于 有 政, 是亦为政 , 奚其为政。 平常人都认为治 国平天 下才是为政, 孔子的意思是用孝悌把家庭化成和气 春风 , 而治国平天下, 亦不过使它化为和气春风, 与 事功固相等, 何必治国平天下方为政, 所谓人人亲其 [ 7] ( P84) 亲, 长其长而天下平 , 意亦相同。 孔子认 为, 践履孝道 , 这也是为政。季康子 问: 使民敬、 忠以 勤, 如之何 ? 子曰 : 临之以庄, 则敬; 孝慈 , 则忠; 举 善而教不能, 则勤。 ( !论语 ∀ 为政 # )忠由孝延伸而 来, 孝是一切善德的基础。孔子说: 不好犯上而好 作乱者, 鲜矣。 孔子认为孝是道 德的根本 , 是为政 的根本, 因为仁是抽象的, 孝是具体的可以实现的, 所以孝是实现仁的途径。 三、 孔子孝道观的现代意义 孔子孝道观包含着一些消极因素 , 如 父母在,
第 26 卷第 2 期 2010 年 2 月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 I U TEACH ERS COLLEGE
Vo.l 26 No. 2 F ebruary . 2010
孔子孝道观今析
魏长领
摘 要:
喻岚
( 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 院 , 河南 郑州 450001)
孔子孝道观的基本内涵包括 : 物质上 能养 , 精神上 敬 ; 无违与谏诤 ; 子承父志 、 葬之 以礼、 祭之以礼。 孝体现了内在亲情 , 包含了礼和仁。 孝和礼 、 仁的特殊关系使孝道具有特殊的政 治功能 。孔子孝道观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 感恩意识和人文精神 , 对家庭美德建设和社会和 谐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 关键词 : 孔子 ; 孝道观; 礼; 仁 中图分类号 : B22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 3600( 2010) 02- 0030- 03 孝 最早出现在 奉先思孝 , 接下思恭 ( !尚 书 ∀ 商书 ∀ 太甲中 # ) , 其主 要含义是尊祖祭祖, 后 来逐渐加进了孝亲的伦理内涵。到西周时期 , 孝已 是普遍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 由虔诚祭祀祖灵、 祈求 佑护逐渐向善事活人、 孝敬父母的方向过渡。春秋 战国到西汉时期 , 经过孔、 孟的理性提升及 !孝经 # 的理论化、 系统化 , 孝逐渐上升到百德之首、 百善之 先的地位。汉代以 后, 出现 以 孝治天 下 、 举孝 廉 、 九品中正 之类 , 孝被赋予了政治化的内涵。 一、 孔子关于孝的基本观点 孝 在孔子思想 中占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他 给孝注入了新的内涵 , 使 孝 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 族道德。孔子的孝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家庭伦理道 德 , 其具体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 子女对父母 能养 且 敬 孔子认为, 孝敬父母, 最基本的就是能够伺候父 母 , 从物质上赡养父母 , 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 , 并关 心父母 的年龄 和身体 健康。子曰 : 父母 在, 不远 游 , 游必有方。 ( !论语 ∀ 里仁 # ) 子女要紧随父母身 旁多加伺候 , 不要使年迈的父母担忧自己。更重要 的是作为儿女, 还要做到时时刻刻惦记着父母的身 体。子曰: 父母之 年, 不可 不知也。一则 以喜, 一 则以惧。 ( !论语 ∀ 里仁 # ) 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 记在心里, 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 另一方面又因其 寿高而有所恐惧。但仅此是不够的, 还要从内心尊 敬父母 , 让父母心情愉悦。子游问孝 , 子曰: 今之
收稿日期 : 2009- 10- 20 作者简介 : 魏长领 ( 1963- ), 男 , 河南虞城人 , 教授、 博士 , 主要从事哲学与传统文化研究 ; 喻岚 ( 1986- ), 女 , 河南商城人 , 研究生 ,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 统文化研究。
孝者 ,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 何以别 乎? ( !论语 ∀ 为政 # ) 如果孝仅仅是够养活爹娘变 行了 , 而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 , 若不诚心诚意地孝顺 父母 , 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 对 父母的孝包括物质和精神二个层面 , 物质层面是基 本的 , 精神层面是更高要求。孝要求子女对父母要 和颜悦色 , 要从内心去尊敬他们。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有事, 弟子服其劳 ; 有酒食, 先生 饌, 曾是以 为孝乎 ? ( !论语 ∀ 为政 # ) 子女在父母前经常有愉 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 ; 有酒有肴 年长的人吃喝 , 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吗 ? 关键在于 在侍奉父母时态度要好。 2 . 无违与谏诤 孟懿子问孝有明确记载。子曰: 无违。 ( !论 语 ∀ 为政 # ) 无违 就是不违 背礼节 , 顺从 父母 的意 志。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就是顺从父母的意志, 维护 父母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 但无违并不是听父母所 有的话。父母错了, 要谏, 不谏就是陷父母于不义, 这种谏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之上的谏。孔子对孝的规 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谏亲, 就像君臣关系一样, 当父 母有错, 我们要谏, 这是大孝。谏诤也是为了维护家 庭总体的利益。子女对父母的错误的正确态度是谏 诤, 但要讲究方法方式 , 态度要好, 不要伤 害亲情。 子曰 : 事父母 几谏, 见志不 从, 又敬 不违 , 劳而 不 怨。 ( !论语 ∀ 里仁 # ) 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 , 要轻 微婉转地劝止 , 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 , 仍然恭
第 2期
魏长领 , 等 : 孔子孝道观今析
31
敬地不触犯他们 , 虽然忧愁 , 但不怨恨。 3 . 慎终追远 孔子的孝应该是善始善终的 , 一以贯之的。孝 除了表现在父母生时, 还表现在死后的对他们的缅 怀。曾子曰 : 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 !论语 ∀ 学 而 # )也就是说 , 我们要时时 想念祖先, 表达我们的 哀思。父母 死后我们还要 完成他们的遗愿 , 子曰 : 父在, 观其 志; 父没, 观其 行; 三年无 改于父之道 , 可谓孝矣。 ( !论语 ∀ 学而 # ) 在孔子的思想观念中 , 孝还表现在死后的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孔子认 为 , 丧葬, 注重真感情的表达。子曰: 予之不仁也 ! 子生三年,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 天下之 通丧也 ,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 ( !论语 ∀ 阳 货 # )孔子认为宰予真不仁 , 因为儿女生下来, 三年 之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 , 天下都是如此的。宰予没有做到这样, 说明他是违 背仁义道德的。孔子 主张父母死后 为父母守孝三 年 , 这样才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这才是孝 , 不做到 这一点就是和仁相违背的行为。 二、 孔子孝与礼、 仁的关系 从孔子孝的基本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 孝的内 在规定性是仁, 外在的表现形式是礼 , 孝与礼、 仁是 密不可分的。 1 . 孝为仁之本, 表现为礼 子曰: 君子 务本, 立本 而道生。孝弟 也者, 其 为仁之本与。 ( !论 语 ∀ 学而 # ) 孝顺爹娘 , 敬爱兄 长 , 这就是仁的基 础。 我 们说在以家为本体的社 会中, 家是经济单位, 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家既是社 会组织的基本, 所以在以家为本位的社会中之人, 必 以巩固家 的组 织为 其第一 要务。所以 在社 会中 , [ 1] ( P132) ∃孝为百事 先 % , 是 ∃天之 经, 地之义 % 。最 初 , 尊老是为了保存氏族的生存经验。家庭经济是 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 , 家庭的稳定就是社会的稳定 , 所以历朝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孝的教化作用 , 用百姓 看的见的孝慈来实现孔子的仁政。孝是在血缘关系 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对父母亲人的亲爱之情 , 孝被认 为是一切善德的基础。 !论语 ∀ 学而 #云 : 其为人 也孝弟 , 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 之有也 ; 弟子, 入则孝 , 出则悌, 谨而 信, 泛爱众 , 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可见孝是最基础的 道德要求, 要实现仁首先要做到孝。 对双亲行孝 , 要符合周礼的要求 , 不得违背周礼 的规定。所以孔 子说 : 生 , 事 之以 礼, 死 , 葬 之以 礼 , 祭之以礼。 ( !论语 ∀ 为政 # ) 这就是说 , 对待父 [ 2] ( P44) 母生养死葬祭 祀, 都要 按周礼的规定办 。孔 子认为孝必须要受礼的约束 , 各种程序都有礼的规 定。其实质就是让孝得到一种制度上的保证。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