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新版)苏教版
第八课《十三岁的际遇》【理论支持】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基于这样的理论支撑,本课的教案设计,力求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求主动发现和自我理解,要求教师成为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合作者。
【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
2.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4.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阅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3.收集并阅读与教材相关联、相近似的文章,做好读书笔记。
课内探究第一课时一、学1.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引起共鸣。
(2)播放录音,然后请学生朗读课文里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要求正确、流利、读出感情。
2.检查预习。
(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
(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课文的初步感受;展示收集的并阅读与教材相关联、相近似的文章及好读书笔记。
3.自主阅读。
(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出示幻灯片】①本文标题为“十三岁的际遇”,根据课文,你认为作者在十三岁时有什么际遇?②整体感知:课文哪部分内容集中叙写了“十三岁的际遇”?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去写北大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③说说文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④概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⑤在以上的基础上师生合作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内容预览:十三岁的际遇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3、体会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能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的道理。
4、培养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学习重点:目标1、3、4学法指导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认真体会作者迸发出的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与众不同的个性。
2、在朗读中,要想一想有些话若是平平实实地说该怎么说,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说的。
3、体会文章诗意盎然,文辞优美,字里行间透着灵气的特点。
第一学时学习过程:亲爱的同学,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如今我们已十三岁,成为了一名初中生。
十三岁,我们也许有时还想着向父母撒娇,而十三岁的田晓菲已是北京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她四岁就大量接触文学作品,初一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十三岁就被北大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相继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哈萨克佛大学博士学位,二十九岁时就走上了哈佛的讲台,这一连串闪光的足迹,令人惊叹,而当我们看了她在北大九十周年校庆时写的文章就能找到她辉煌经历的答案。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田晓菲,走进北大。
(一)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北大和田晓菲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冲关”练习。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白驹()过隙迸()溅穹()隆积攒()呜咽()摒()弃xī 利()怪僻()安恬()xié取()惆怅()沉淀()骤然()xù()语2、解释下列词语莫名--白驹过隙--涉足--委于我心--不系之舟--安恬--惆怅--小立--3、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订正,没有错别字的就在括号内画个“√”。
湖光塔影()漠然回首()盲然若失()津津有味()一视同人()谈笑风声()和蔼可亲()弹指一瞬()4、这篇文章诗意盎然,字里行间透着灵气,作者的心跃然纸上。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 8 课《十三岁的际遇》教课设计苏教版教课目标1、认识本文表达、谈论、抒怀相联合的写法;2、领会并学习作者“喜爱读北大的书,更喜爱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教课重难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课时间: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学情检查1、加点字注音驹积攒安恬撷取蓦地2、查工具书,掌握以下词语,并抄写在簿本上。
尘缘:凡间的缘分。
佛教徒或道教徒揩现车份界人与人材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时机。
穹窿:指中间高、周围低拱形。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及: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倘徉:悠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絮絮不休地说。
锋利:(武器、语言等)尖利;锋利。
古朴:朴实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凝结而又深重。
安恬:安宁安静。
撷取:摘下,取下难过:伤感,失落。
积淀: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基层,课文指很多话聚积在心底。
哭泣:低声哭泣。
似曾相逢:仿佛以前认识它。
绅士风采:指有修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觉空虚、无所知,仿佛失掉了什么。
光阴似箭: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
隙,缝隙。
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渺小的缝隙前飞速地超出同样。
通幽曲径:通向幽静去向的波折小道。
二、创建情境,导入新课本文作者田晓非写作此文时,是北大学生。
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秀的学生。
13 岁就进了大学之门,并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如何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三、理解课文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何?谈论并概括:(要求几个同学回答后比较)第一部分 (1—3):写“我”进了北大 ,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 (4—13) :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 (14 —18) :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要点突出:从过去写到此刻,从此刻写到将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叹颂扬。
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简介《十三岁的际遇》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作文,全文描写了一个少年在逆境中成长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少年因受到家庭生活的重创而经历种种困苦和挑战,但他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勇气,最终走出了困境,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信、勇敢的人。
本文拟通过该篇文章的教学,引导学生明确故事主题,掌握文章结构及语言运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十三岁的际遇》的主题思想。
2、领会文章结构,熟练掌握语言表达及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主题思想与故事情节的关系。
2、掌握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单的课堂活动和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猜测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例如:出示少年成长图片,向学生提问:这里的少年遇到了什么问题?他该如何解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2、读原文让学生阅读原文,并简要介绍文章背景。
例如:“你们都应该知道,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我们依靠自己的勇气和毅力,最终走出困境。
”3、学习词汇教师在自然情形下收紧文章内容的核心词汇,例如:“际遇、沉默、万籁俱寂、走下坡路、借鉴、坚持、迎难而上”。
4、分析文章结构解析文章结构,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架构和主旨。
文章结构如下:开篇说明少年境遇- 描写少年生活的点滴- 描述少年挫折经历- 分析少年坚持的原因- 揭示少年逆境成长的主题- 结束语总结。
5、分析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通过分析原文语言的构成及修辞手法,让学生熟悉文章语言表达的内涵。
例如:“沉默的家庭中,少年成长的点滴”(借纯净词语表达淡淡悲伤的描绘性语言),“想起当初走下坡路的那一天”(表面描写的存在感,更多体现了心理状态),“万籁俱寂,只有他战胜困难的声响”(修辞手法和音晕造句······)。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解读教材:十三岁便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的田晓菲,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
在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4、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熟记字词书写:呜咽安恬涉足凝重尘缘校徽沉淀絮语犀利撷取徜徉惆怅穹窿白驹过隙迸溅积攒弹指怪癖抽屉不系之舟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1)际遇:(2)尘缘:(3)穹隆:(4)呜咽:(5)迷离:(6)涉足:(7)徜徉:(8)絮语:(9)犀利:(10)古朴:(11)凝重:(12)安恬:(13)撷取:(14)惆怅:(15)沉淀:(16)似曾相识:(17)白驹过隙:(18)茫然若失:(19)谈笑风生: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2、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3、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4、“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5、从文章的题目来看,其中“际遇“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它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因素?“十三岁的际遇”具体指什么内容?6、从文中勾画出能表现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 苏教版
八《十三岁的际遇》【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以及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3.从作者身上汲取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
田晓菲,笔名宇文秋水,著名学者。
五六岁时,在父母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
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
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
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
后来她又出国留学,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shè()足 xī()利安tián()xié()取惆chàng()沉diàn()bìng()弃怪pǐ()白驹过xì()【活动方案】活动1:观看关于北大的资料介绍,说说你对北大的印象。
(观看影像资料→交流印象)活动2:自由朗读课文,探究:文中哪些内容或语句具体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情感?(自由朗读,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独立批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活动3:作者在不到十四岁时被北大录取,两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对北大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你能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作者的成长吗?(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自主研读并批注→小组交流,尝试合作展示→全班交流)活动4:本文语言文采斐然,诗意盎然。
请你仿照示例,也对你认为美的语言进行赏析点评。
示例:原文:“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一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上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
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
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学习内容
八、十三岁的际遇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3) 培养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学习重难点
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导学过程
感悟
一、导学:
1、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穹窿()涉 足()徜徉()絮()语
教学反思:
犀利()安恬()撷取() 惆怅()
沉淀()呜咽()
2、解释下列词语。
茫然若失:
白驹过隙:
通幽曲径:
二、自学:
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3、朗读第8、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 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4、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人”可以“读”吗?在 这里“读”是什么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回忆一下,朱自清从父亲的背景中“读”出 了什么?
5、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 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 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 、“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么? 为什么是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
6、为什么“我是不系之舟”,“系”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交流:
四、展示:
五、反馈:
总结:本文作者是 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 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这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苏教版-精选文档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教案苏教版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2、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学情检查1、加点字注音驹积攒安恬撷取蓦然2、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并抄录在本子上。
尘缘:尘世的缘分。
佛教徒或道教徒揩现车份界人与人才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
穹窿: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倘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絮絮叨叨地说。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凝固而又沉重。
安恬:安详恬静。
撷取:摘下,取下惆怅:伤感,失意。
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呜咽:低声哭泣。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
隙,空隙。
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本文作者田晓非写作此文时,是北大学生。
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
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三、理解课文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讨论并归纳:(要求几个同学回答后比较)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
2、提问: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要求学生充分发言,讨论并归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各部分再细读一遍,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然后再感受这些句子的情意,最后再做归纳整理。
最新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教案-word文档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教案《十三岁的际遇》教案解读教材:十三岁便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的田晓菲,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
在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想一想有些话要是平平实实地说该怎么说,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说的,多读几遍,就会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目标: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者适当点拨、指导。
知识准备:预习本课字词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达标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
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作者: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
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9)一、学习目标《十三岁的际遇》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深入阅读,理解作者在十三岁这一关键年龄阶段所经历的际遇,体会其成长过程中的感悟与思考;其次,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内心世界,提升个人的文学鉴赏能力;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成长的道路上面对挑战与机遇,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文学的魅力,更能够在心灵深处得到启迪和成长。
二、学习重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十三岁时的独特际遇,以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这需要我们通过仔细阅读文本,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作者的成长与变化,把握其情感的起伏与转折。
关注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作者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十三岁少年的独特视角和感悟。
我们需要学习并借鉴这些表达手法,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思考课文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成长启示。
通过作者的际遇,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会面对挑战和困难,积极拥抱生活,不断成长和进步。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十三岁的际遇》的作者是_______,文章主要讲述了她十三岁时在_______(学校名)的经历与感悟。
2.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她对_______(学校名)的深厚情感,不仅为这所学校感到骄傲,也希望能让这所学校为她感到自豪。
3. 文章通过描绘_______(季节)的景色,烘托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
二、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是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A. 对学校的热爱与自豪B. 对青春的迷茫与不安C. 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D. 对过去的怀念与遗憾2.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句话主要用来形容什么?A. 时间的流逝之快B. 学校的美丽景色C. 作者的心情变化D. 学习的艰辛过程三、简答题1. 请简述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到的“际遇”是什么?它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影响?2. 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表达自己对学校的情感的?请举例说明。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教案(新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语汇.2、在朗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及思想感情的线索。
3、让学生领悟人生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二、【重点难点】1、感情和领会文章的字里行间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的感情.2、诵读体味文章诗意盎然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词汇.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语ﻩ同学们,十二、三岁正是充满幻想,憧憬未来的年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志当存高远"只要去努力,我想信你们最终会取得喜人的成绩,梦想一定会成功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十三岁就走进北大校园的少年——田晓菲。
〈二>整体把握1、“我”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我”是七岁那年从抽屉里翻出的一张泛黄的照片中第一次知道北大的。
2、“我”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不看呢?因为我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3、刚入校的田晓菲和两年后的她有什么变化吗?刚入校时,“一脑子浪漫念头",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爱好,此刻,入校两年后的秋天,“成熟的季节",感到“不胜凉意”,见新生而似乎“茫然若失”,实质上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4、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北大的什么对“我”的影响最大?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北大的图书馆对我的影响最大(6—9段).北大的人,即北大的同学和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10—11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 苏教版
8.十三岁的际遇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培养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重点: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
田晓菲,1971年生,天津人。
她13岁从天津十三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
1998年6月,田晓菲从哈佛毕业,并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她应聘到柯盖德大学东亚系担任客座助理教授,一年后,凭着浓厚的文化功底,她跳槽到了名气更大的康奈尔大学,任中国古典文学助理教授。
出版作品有《爱之歌》等。
2.给加点字注音。
呜咽.(yè) 絮.语(xù) 安恬.(tián) 惆怅..(chóu)(chàng)犀.(xī)利撷.(xié)取涉.(shè)足白驹.(jū)过隙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似乎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缘..。
与尘世的姻缘。
(2)蓦然..回首,我仿佛认出了两年前的自己。
不经心地,猛然。
(3)北大,那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
储积在我心中。
(4)是的,我是一叶不系之舟....。
自由行驶的小船。
4.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把“我”对北大的眷恋作为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
这条线索很明晰,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合作探究问题一:作者从7岁到16岁,与北大有着怎样一个相识、相知的过程?作者对北大的心情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7岁:初知北大——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
心情:内心升起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
10岁:初见北大——过北大校门而不顾。
心情:固执地扭过头不看北大,希望保持对北大的新鲜感,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
13岁:进入北大——被北大破格录取,从此在北大成长。
心情: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童年的愿望;“一脑子浪漫念头”,“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2)doc初中语文 (1)
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教案(苏教版初一上)(2)doc初中语文(1)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朱苏兰【教学目标】1.能了解初中语文的学习适应,如要积极发言,发言时声音要响亮、要讲完整而流畅的话;阅读文章,要善于圈点勾画;要勤于写作、经常诵读等等。
本课尝试着培养这些适应。
2.通过阅读,能用流畅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北大的了解。
3.通过阅读,能用完整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作者精神世界的认识。
【教学重点】语文学习适应意识的树立,对北大的了解,对作者精神世界的认识。
【课前预备】1.学生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生字的读音、词语的讲明等,但老师不作数量上的要求。
2.老师预备好〝语文追星学习活动〞的有关资料。
教学环节导入新课一、组织学生谈在初中时期学习语文的目的。
〔老师能够结合着«语文课程标准»来关心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于学生个人来讲,能使大伙儿获得更好的进展;于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来讲,是为了能专门好地传承辉煌的文化;于来讲,更好地传承文明。
〕二、组织学生谈如何样学重点抓住适应来谈。
〔出示课文题目,并工整地板书到黑板上。
〕解读课文题目在本堂课上的双关意义。
三、组织学生了解〝语文追星学习活动〞的有关要求1.发言之星:平均每节语文课有效发言2次,9月底达到40次。
有效的标准:积极举手并被老师指名发言,没有举手并被老师指名发言。
〔合格:平均每周发言2次,9月底达到8次。
〕尝试推行一个月,10月开始可能在标准方面有调整。
临时不计发言的正确与否。
2.课外阅读之星每月阅读量不低于2万字,本学期阅读量达到8万字。
〔合格标准为每月阅读量11000字,本学期阅读量达到44000字。
〕举荐阅读书目:«汤姆·索亚历险记»、«繁星春水»3.写作之星每一周写作字数不低于800字,9月底达到3200字。
〔合格标准为每一周写作字数不低于450字,9月底达到1800字。
〕4.诵读之星朗诵得到老师的夸奖,每周不低于2次,每月不低于8次,一学期不低于32次。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通用)
八十三岁的际遇学习目标:1、能概括说出北大与作者间的几次际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从作者的经历中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3、能从作者身上汲取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学习重点: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学习难点:1、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课前学习:预习本课字词学习过程: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导入:北大,中国的著名学府,也是每一个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同学们了解北大吗?(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
)同学交流:我眼中的北大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
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简介作者:检查课前学习:1、怎样理解课题《十三岁的际遇》“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
“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一事。
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初读文本整体感知自由阅读课文后,以田晓菲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按时间的顺序,以“我与北大的故事”为题,讲述田晓菲与北大的故事。
明确:四个阶段(七岁、十岁、十三岁、即将十六岁)向往北大进入北大回报北大再读文本局部探究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1、概括这一部分的大意,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2、找出作者从7岁初知北大到16岁回顾北大的感情变化,特别是作者进入北大两年来的思想感情变化。
3、指出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1、第一部分:写“我”与“北大”结下不解之缘的历程。
[推荐学习]七年级语文上册 8《十三岁的际遇》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十三岁的际遇班级学生姓名:一、课前预习:1、学习生字词穹窿()涉足()徜徉()絮语()犀利()安恬( ) 撷取( )惆怅()沉淀( ) 呜咽()2、预习中你还遇到什么问题?二、助学过程1、理清文章思路2、作者与北大有怎样的一段“际遇”?第一部分按什么顺序写的?3、第二部分作者从哪些方面去写北大的?4、品味精美语句三、课后巩固(一)就这样,简单而又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
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我眼前,我开始思索,开始怀疑,开始摒弃,开始相信。
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1、给加点字注音摒弃()束缚()2、第一句话写出了北大对“我”非凡的影响,表达出“我”对北大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一句话表达出作者怎样的精神?3、语段语言优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试举两个例子说明起作用。
(二)“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听,北大。
千言万语,有时只能凝聚为这最浓的几行。
是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
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是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不过,自7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是永远无法忘记的。
“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它们使我能在北大校园里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
正是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
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它珍藏在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里,流淌在我血液里,和愚蠢而美好的少年的回忆一起,永远无法分割开来。
“啊,也许有一天/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8 课《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丰富自己的语汇。
2、体会体会作者对北大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欣赏揣摩富有诗意的优美语言。
【学习重点】
1、体会体会作者对北大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欣赏揣摩富有诗意的优美语言。
【自主学习】
1、亲爱的同学,当你静心朗读这篇美文时一定发现有许多词语需要记住,除了下面摘录的词语之外,你觉得还有哪些词语重要呢?请再自我摘录一些你认为比较重要、易错的字词并展示给大家。
ABC
稚.气弹.指穹窿
..犀.利凝.重撷.取积攒.摒.弃
迸.溅呜咽.徜徉
..安恬.沉淀.哺.育
撷取:
摒弃:
安恬:
蓦然:
徜徉:
2、通过朗读,你一定被文章深长的意蕴所折服,被作者真挚的情感所打动。
请在文中划出你最最钟情的语句,并在课堂上朗读给大家听听。
ABC
3、文章用空行隔开三个部分,细心品读第一部分,AB
(1)说说这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段文字分别写了作者什么年龄的什么事情。
▲(2)从“刚入校”到“入校两年后的秋天”,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课中交流】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两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对北大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你能说说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作者的成长的吗?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ABC
北大的书最初的感觉后来的感悟对学校的评价个人的成长个人誓言“苍白无力
“,心中感到”几乎
绝望“
北大的人学生师长对学校的评价个人的成长
肖像:“专注而入
迷”
肖像:“因浸透了汗
水、泪水与欢笑
而格外充实”品质:
2、朗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AB
(1)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情感?【拓展延伸】
▲从修辞手法、内容和情感角度品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这句话。
AB
【目标检测】
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
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
我们与她相比,虽然还有距离,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呢?ABC
【课后巩固】学而时习之!
完成补充习题!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