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墨子选读之兼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










Word解析版
墨子选读之兼爱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

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繁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之一。

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

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

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

探究了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

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

其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极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其体系中的非命、务实的观点为后学所发展,而其中有关宗教迷信的形式,则为他们所克服。

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学说的基本材料。

内容提要
本单元内容有三节。

《兼爱》宣扬“兼相爱、交相利”(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墨子认为,自爱而不相爱是天下祸篡怨恨的根源、“兼相爱、交相利”则是消除祸篡怨恨的妙药。

《非攻》认为“亏人自利”是不仁不义之举,而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因为它给人们造
1.学习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墨子对人世间种种祸害、篡夺、仇怨、憎恨产生的原因的思考,以及对解决这些社
会问题的方法的思考。

3.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走近作者
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名翟,相传为宋国人,后住于鲁国,出身于手工业小生产阶层。

墨子是有作为的古代教育改革家,他不拘泥于孔子的教育思想。

他曾学过儒术,但他不满繁琐的“礼”而另立新说,聚徒讲学,讲学内容十分广博,形成了墨家学派,是儒家的主要反对派之一。

他一反儒家所采用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为主的教材,而主张从古人已得的经验中去寻求真理。

根据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了大胆改革,从自己和劳动人民所得的经验中选取科学材料作为教授弟子的教材,教材与近代科学原理相吻合,涉及几何学、力学、光学等。

墨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兼爱”,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

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时权贵“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

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企图说服王公大人,以改善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促进教育的发展为重任。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牂.(zāng)羊 期.(jī)年 教驯.(xùn) 黧.
(lí)黑 2.掌握通假
(1)贵必敖.
贱(敖通“傲”) (2)既以.
非之,何以易之(以通“已”) (3)天下之难物于.
故也(于通“迂”) (4)苟君说.
之(说通“悦”) (5)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
(要通“腰”) (6)教驯.
其臣(驯通“训”) (7)破碎.
乱行(碎通“萃”) 3.一词多义
(1)利⎩⎪⎨⎪⎧ ①必兴天下之利(利益,好处)②何以利吾国(对……有利)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快)
(2)独⎩⎪⎨⎪⎧ ①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仅,只)②而吾以捕蛇独存(独自)③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单独)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难道)
(3)爱⎩⎪⎨⎪⎧ ①今诸侯独知爱.其国(爱)②齐国虽褊小,吾何爱.
一牛(吝惜,舍不得) (4)以⎩⎪⎨⎪⎧
①以.不相爱生(因为)②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用) (5)之⎩⎪⎨⎪⎧ ①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助词,“的”)②是以仁者非之.(代词,“它”)③此何难之.
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6)所以⎩⎪⎨⎪⎧ ①仁人之所以..为事者(用来……的)②其所以..
起者(……的原因) (7)恶⎩⎪⎨⎪⎧
①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憎恨)②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坏的,不好的) (8)非⎩⎪⎨⎪⎧ ①是以仁者非之(责难,责怪)②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不对)
③是非坎井之蛙与(不是)
4.词类活用 (1)越王亲自鼓.
其士而进之(鼓:为动用法,为……击鼓,进:使动用法,使……前进) (2)越王击金而退.
之(退:使动用法,使……退) 5.特殊句式
此何难之有焉(宾语前置,有何难
)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如何理解“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这句的意思是说,具有仁德的人处理政事,一定是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情,革除对天下有害的事情。

说明为政应遵循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原则。

2.文章引用晋文公、楚灵王、越王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文章在后半部分引用这些事例是为了更好地论证君王不相爱是因为“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的现实。

是文章讲道理之后通过事例的进一步论证,是为了把观点论述得更清楚更明了。

同时也体现了逻辑的严谨,引用这三个事例也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3.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能够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他认为的理想世界是什么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4.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很迂阔难行吗?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可以见仁见智。

要做到兼相爱交相利,需要克服人自身的很多天然局限,但是基本上应该是可行的,并不迂阔;作为一种理想目标则完全是值得追求的。

实践这样一种学说,有助于解决种种社会问题。

像墨子说的,通过奉行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以达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目标,依然令人向往。

兼相爱学说给人的最基本的启发是,人应该从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偏狭中超脱出来,由此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温馨的群体以及令人备感舒适的人际关系。

5.孔子说“仁”就是“爱人”,墨子主张“兼相爱”,二者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两种主张都有人要关爱他人的意思,但是孔子和儒家所主张的爱是有差等的(比如父亲的爱跟对其他人的爱不同),因此《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这意味着在爱他人中,以亲近自己的亲人最为重要。

墨子主张的爱,则是普遍的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的爱。

所以孟子批评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孟子·滕文公下》)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疑难点析i nan dian xi
1.在墨子看来,“天下之害”是如何产生的?
文章第二段具体考察了“天下之害”产生的原因:“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何用生”可以理解为何生、因为什么产生。

对天下人有害的方面是因为什么产生的呢?是因为人们不相爱产生的吗?由此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层意思。

墨子先肯定了这些对天下人有害的方面是由人们不相爱产生的,之后这样说:“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
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

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由于只知道自爱而不相爱,所以诸侯不忌惮发动他自己的国家来攻打别人的国家,卿大夫不忌惮发动自己的食邑来夺取别人的食邑,人们不忌惮运用自身的力量来贼害别人。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只知道自爱而不相爱造成了种种事端:国家与国家在郊野里打仗,卿大夫与卿大夫互相夺取食邑,人与人互相残害,君对臣不仁爱而臣对君不忠诚,父对子不慈爱而子对父不孝敬,兄弟之间不和睦不协调,天下力量大的控制力量小的,人多的抢夺人少的,富有的欺负贫穷的,地位高的瞧不起地位低的,不诚实的欺骗敦厚的。

墨子下结论说:“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意思是说,天下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它们所以发生,都是因为人跟人不相爱,因此有仁德的人反对它。

2.如何改变“天下之害”?
既然知道了对天下人有害的方面,也知道了这些方面产生的根源,并对它持反对的态度,那么就应当考虑改变的措施了:“既以非之,何以易之?”既然已经反对它(“不相爱”)了,那么拿什么改变它呢?由此又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层。

墨子说:“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兼相爱”就是普遍地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互相爱(简言之即“兼爱”),正好跟只知道自爱而不互相爱的做法相对立。

“交相利”就是互相使对方得利。

对墨子来说,“交相利”是跟“兼相爱”密切联系的,是“兼相爱”的自然结果。

要解决只知道自爱而不相爱所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就要实行与之相反的方法。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奈何”是如何的意思。

那么这相反的方法又如何去做呢?“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就是根本: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看待他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食邑就像看待他自己的食邑,看待别人之身就像看待他自己之身。

能够做到这一点,人们就可以超脱那种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的自私的爱,就会兼相爱。

只要做到了兼相爱,就可以造成接下来所说的种种社会效果:国家与国家不在郊野打仗,卿大夫与卿大夫不互相夺取,人与人不互相贼害,君对臣仁爱、臣对君忠诚,父对子慈爱、子对父孝敬,兄弟之间和睦协调,天下力量大的不控制力量小的,人多的不抢夺人少的,富有的不欺负贫穷的,地位高的不轻视地位低的,不诚实的不欺骗敦厚老实的。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可使毋起”就是可使不发生。

这是墨子的又一个重要结论:可以使天下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不发生的原因,是产生于兼相爱,因此有仁德的人称赞它。

墨子本人的立场自然是在有仁德的人这一边。

3.墨子认为怎样才能实现“兼爱”?
(1)正君之行。

既然墨子认定君主威力无穷,那么端正君主的行为便成了当务之急。

他知道,那种横征暴敛“为宫室台榭”之居、“为锦绣文彩”之衣、为“刍豢”“鱼鳖”之食,蓄妻
妾以供淫乐,死后还要“厚葬久葬”的“天下为政者”是断然不会“兼爱”的,于是相应地提出了“节用”“非乐”“节葬”的主张,试图使君主的恶迹有所收敛。

(2)佐君以贤。

墨子认为,要想“国家之富,人民之众,行政之治”,任用更多的贤能之士是国君的首要任务。

并且提出了“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避私怨”的用人主张。

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贤能之士呢?墨子说得很明白,就是能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的人。

这实际上指的是行“兼爱”之道的人。

有力“疾以助人”,不就是“兼相爱”吗?有财“勉以分人”,不就是“交相利”吗?
(3)师君以圣。

墨子不止一次地称颂大禹、成汤、文王、武王这些“三代圣王”。

其目的就是借“圣王”之口推行“兼爱”之道,让君主们有师可学。

他是这样称颂大禹的:“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

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如此。

故使学者以裘褐为衣,以跂屩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又说“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这里的大禹显然是一个既具有“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的雄心壮志,又具有实干吃苦精神的人物。

因此可以说,大禹是“兼爱”思想的具体化、人格化。

的确,如果君主们都学着大禹的样子,实行“兼爱”自然是大有希望的。

(4)拘君于天。

由于墨子相信鬼神的存在,相信“天”至高无上,有的人就因此说“天志”和“明鬼”是墨子“思想的一个脊梁”,并由此得出墨子是复古派的结论。

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

墨子承认“天”,颂扬“天”,不过是一种借助“天”来拘束君主,推行“兼爱”之道的手段。

他在《天志上》中说,“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又接着说,“然则禹、汤、文、武,其得赏何以也?子墨子言曰:‘其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

’故天意曰:‘此之我所爱,兼而爱之;我所利,兼而利之。

爱人者,此为博焉;利人者,此为厚焉。

’故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业万世子孙。

传称其善,方施天下,至今称之,谓之圣王”。

这其中的“天”,实际上是墨子的传声筒,“兼爱”思想的代言人。

4.墨子认为,人人都只是爱自己而“不相爱”,是社会混乱动荡的原因;而孟子认为,人人眼里只有“利”而没有“仁义”,必将导致国家败亡(见第二单元,二、“王何必曰利”一节)o他们二人的观点是否有相通之处?
墨子认为,人们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人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种种社会问题便由此产生。

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意味着超越自爱自利的褊狭,做到爱人利人。

孟子把仁义高悬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从追逐私利的褊狭中超脱出来,以具备更高的道义层面上的关怀和追求。

孟子的仁主要意味着对他人的同情和体贴。

在超越自爱自利和关爱他人方面,墨子、孟子的主张显然是相通的。

G 概括主旨ai kuo zhu zhi
本课所选几段文字层次井然地阐述了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主张。

墨子从探究世乱的根源入手,从反面证明了“兼相爱、交相利”的必要性,然后对症下药,指出治乱的灵丹妙药是“兼相爱、交相利”,并具体闸述了什么是“兼相爱、交相利”和实施“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效果,从正面证明了“兼相爱、交相利”的重要性,最后又紧扣社会现实,言明了统治阶级对“兼相爱、交相利”的态度,并具体分析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从而告诉人们只要统治者喜欢“兼相爱、交相利”并把它作为处理政事指导行动的准则,就一定能真正做到“兼相爱、交相利”。

针 对 性 训 练
ZHEN DUI XING XUN LIAN />>>>>>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
B .士闻鼓音,破碎乱行
C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D .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详细解答】 A 驯—训,B 碎—萃,C 辩—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视人之国若视.
其国(看待) B .既以非之,何以易.
之(改变) C .胁息然后带.
(腰带) D .是以仁者非.
之(反对) 【详细解答】 带:系腰带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C )
A .蹈火而死者左右..
百人有余 B .害人者,人亦从而..
害之 C .兄弟..
相爱则和调 D .虽然..
,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4.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 ②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③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④越王亲自鼓其.
士而进之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详细解答】 ①中“所以”应解释为“……的原则(方法)”;②中的“所以”应解释为“……的原因”;③中的“其”是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④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
“他的”。

5.与“此何难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A.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B.不吾知也!
C.出以践于朝。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详细解答】都是宾语前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
..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

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A.仁人之所以
..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强秦之所以
..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7.下面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B)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

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本文第四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9~10题。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墨子·兼爱中》)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孟子·梁惠王上》) 9.社会动荡、国家败亡的原因,墨子认为是__不相爱__,孟子认为是__先利后义(有利无仁义)___。

10.结合现实生活,简要谈谈上述两种思想的积极意义。

【详细解答】墨子强调“兼爱”,孟子强调“仁义”,其核心都是爱人。

现代社会,自私偏狭冷漠的现象不少,如果我们人人追求仁义,互爱互利,那么人际关系、社会可以更和谐。

一、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A.相篡.(cuàn)不惮(dàn)慈(chí)孝
B.执.(zhí)弱侮.(wǔ)贫敖.(ào)贱
C.恶.(è)人恶.(è)衣牂.(zāng)羊
D.黧.(lí)黑期.(jī)年乱行.(xínɡ)
【详细解答】A慈:cí,C恶:wù人,D行:hánɡ。

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 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故能若.
是之寿 B.⎩⎪⎨⎪⎧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轻用.
吾身而亡其国 C.⎩⎪⎨⎪⎧ 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举.
以予人,如弃草芥 D.⎩⎪⎨⎪⎧
是以仁者非.之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详细解答】 两个“举”都当“拿”讲
3.下列句子中的“独”字,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今诸侯独.
知爱其国。

A .子独.
不闻夫坎井之蛙乎? B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独.
以吾两人在也。

C .未也。

尝独.
立,鲤趋而过庭。

D .故君子必慎其独.
也。

【详细解答】 例句和B 都当“只、仅”讲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 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
也 B.⎩⎪⎨⎪⎧ 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
衣 C.⎩⎪⎨⎪⎧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比.
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D.⎩⎪⎨⎪⎧
士闻鼓音,破碎乱行.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详细解答】 两个“比”字都当“等到”讲
5.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个是( AC )
A .以.
不相爱生 B .是以不惮举其国以.
攻人之国 C .是以.
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D.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详细解答】AC:因为,B:来,D:拿
6.下列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BD)
A.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
B.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C.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
D.揖御寇而进.之
【详细解答】BD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名词作状语,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7.下列句式相同的两项是(AC)
A.此何难之有焉?
B.是其故何也?
C.东西南北,唯命之从。

D.予之不知余也。

【详细解答】都是宾语前置句
8.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墨子认为,真正为民谋事的人,他的责任就是兴利除弊。

强调了仁人志士应树立远大的道德理想。

B.墨子认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是“不相爱”,以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等事实加以论证。

C.墨子以诸侯、家主、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等利己与亏人为例,说明违反兼爱互利原则的恶果是“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D.知道了社会混乱的根源,并对它持反对的态度,那么就应当考虑改变的措施了,这就很自然地提出了自己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主张,应该说,“兼爱”的思想,和现代的民主平等思想是一样的。

【详细解答】最后一句不对。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家主相爱则不相篡.篡:掠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