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新人教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随后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影响,从而加深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理解。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战争的经过、战争的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中国人民的反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反侵略斗争的历史意义可能还不够重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理解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侵略,坚持民族独立和尊严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结果2.《马关条约》的影响3.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如何反抗列强的瓜分。
3.讲授法:教师讲解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2.课件: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的课件3.视频:甲午中日战争的战斗场面4.图片: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甲午中日战争的战斗场面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的过程。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设计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氟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 5 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讲授新课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实力迅速发展,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对外扩张的欲望十分强烈。
而且日本自古以来便觊觎朝鲜半岛,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不少人士都大力鼓吹“征韩论〃。
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随后列强纷至沓来,到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缔结,朝鲜的门户全面开放,从此引发了朝鲜深重的民族危机。
全琫准(1854年〜1895年),是朝鲜西南部全罗道古阜郡人,自小生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他,深刻地体会到朝鲜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对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认识到推翻朝鲜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的必要性,很早就萌发了反抗的意识。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揭示了当时中国面临的危机和民族矛盾的加剧。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事实,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的了解可能较为肤浅。
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关键信息,进行历史评价。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当时中国面临的危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本质。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的历史背景,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情况,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甲午中日战争的短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授课课题】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授课老师】余海棠【授课班级】八(3)班【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PPT);小组合作法;问答法【课标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和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战役、民族英雄、《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战争;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左宝贵、邓世昌、徐邦道、丁汝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视频导入教师出示图片教师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学生观看视频、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谈话导入)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心智、动人心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翻开课本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二)讲授新课教师出示两则材料教师出示图片一、甲午中日战争教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第一目找出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时间、地点、过程与结果。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提问:这次战争是谁挑起的?挑起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日本。
目的是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式示意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通过《甲午风云》影片片段的展示,使学生切身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加强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危害和影响邓世昌与黄海海战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和“门户开放”的实质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狼烟在东方升起》的片段点题——甲午中日战争通过分析“天涯沦落人”的漫画以及日本的大陆政策的材料,得出结论: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日本称霸世界的野心。
过渡:战争需要一个契机,阅读教科书第一自然段得出结论。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过渡: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毫无防备,预示着这场战争的结局。
中国败,日本胜。
战败肯定要付出代价。
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板书)阅读《马关条约》的内容,通过列表比较法,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对比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
割地:领土进一步沦丧,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款:清政府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
开放通商口岸: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通商口岸示意图比较)开设工厂: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资本输出的概念解释,材料辅助)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1、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过渡:还有没有比这更严重的影响呢?引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列强以此为契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识图《时局图》和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列强瓜分中国,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海湾,而且以做中国债主,抢夺路权、矿权和开办工厂等方式,在中国投资,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揭示了当时中国面临的危机和困境。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甲午战争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事件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的残酷、列强的侵略本性可能缺乏直观感受,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列强对中国进行瓜分的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侵略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战争和瓜分的残酷。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材:准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步骤。
4.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甲午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提问:“你们知道甲午战争吗?它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重点讲解《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提问:“《马关条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目标 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2.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中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黄海大战。
2.《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教学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2.《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歌曲导入) 《七子之歌•台湾》中唱到:“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导入2(温故式导入)近代的中华民族可谓多灾多难,饱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西方列强发动的哪两次侵略战争?同学们知不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侵略中国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是哪个国家?这个国家对中国发动了怎样的侵略战争?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
课堂探究板块一甲午中日战争(1)(观察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分组讨论: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有哪些?(2)李鸿章认为中国在这次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备投入不足,军事力量不如日本。
你是否同意李鸿章的观点,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平壤战役;黄海大战和威海卫战役。
(2)不同意。
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了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过渡语: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板块二《马关条约》的签订阅读材料:材料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三、澎湖列岛……第四款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兵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请回答:(1)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
上述材料出自哪个条约?这个条约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2)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设计
课 题 第 5 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课型 新授课 节数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教
学
2、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
出示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一:甲午中日战争
1、阅读课文第一框第一段回答问题:这次战争是谁 挑起的?挑起战争的目的是什么(爆发原因)?
日本发动战争是蓄谋已久的,这次战争的性质是日本 对中国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1894 年是农历甲午年, 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1/5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 5 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设计
(2)赔 2 亿——相当于中国当时全国财政收入 3 年的 总和,这样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开四口——(回忆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 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切都位于东南沿 海。)而《马关条约》中的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 地区都是处于中国的长江沿岸,说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 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
原因: 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左宝贵战死
甲午中日战争 经过 黄海海战,邓世昌殉国 辽东半岛战役,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覆没
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影响
教学反思:
5/5
(4)允设厂——外国商品无需交纳各种税款,而中国 制造的工业品却要受苛捐杂税的层层剥削。这样严重阻碍 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危害最 大的条款就是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 教材分析本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过程以及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认识到战争对中国的严重损失和民族危机,从而加深对国家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的民族危机。
但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详细过程和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认识战争对中国的严重损失和民族危机。
3.理解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战争对中国的严重损失和民族危机。
3.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史料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史料,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史料,如书籍、文章、图片等。
2.准备PPT,展示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3.分组学生,准备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甲午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呈现(10分钟)介绍甲午战争的经过,包括战争的主要战役、双方军队的实力对比等。
通过呈现战争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和损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包括民族危机、经济困境等。
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战争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关于甲午战争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案设计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讲授新课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实力迅速发展,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对外扩张的欲望十分强烈。
而且日本自古以来便觊觎朝鲜半岛,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不少人士都大力鼓吹“征韩论”。
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随后列强纷至沓来,到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缔结,朝鲜的门户全面开放,从此引发了朝鲜深重的民族危机。
全琫准(1854年~1895年),是朝鲜西南部全罗道古阜郡人,自小生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他,深刻地体会到朝鲜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对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认识到推翻朝鲜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的必要性,很早就萌发了反抗的意识。
2020部编版历史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八年级上册
人教新课标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请回答:(1)图中两位历史人物签署的对两国影响巨大的条约是什么?影响分别是什么?《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方便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掠夺,增强了日本的实力。
(2)《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反:背叛祖国)”的歌谣,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
你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如何评价李鸿章?观点不完全正确。
李鸿章有抵抗外国侵略的一面。
《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但他对北洋海军的覆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课堂小结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特点,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
中国的战败,进一步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之后,列强在中国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并兴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教学反思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认识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统治者奴颜卑膝的丑恶嘴脸,同时,通过学生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出现的英雄人物的相关事迹,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本课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和教师讲述相结合,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指导性作用。
(人教版)2020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新人教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清朝
朝鲜
日本
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为了还
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
教师指出: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得特权,同时要求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半岛战役------左宝贵、邓世昌、徐邦道、丁汝昌。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电子教案第二单元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设计说明本课内容总体分为三个部分,即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初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但其中涉及的日本、朝鲜的历史,需要教师补充材料,同时对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进行点拨。
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的主要战役是本课的重点,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即可掌握,教师可以补充战争期间一些英雄人物事迹的材料,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学习,同时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总结。
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史料实证)2.通过识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时空观念)3.了解《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结合史实说明《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历史解释)4.通过邓世昌等人的英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树立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意识。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
难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影视作品:(电影)《甲午风云》。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以吴玉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评价作为材料导入本课,使学生初步感受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震动”,从而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思考。
二、预习检查1.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有哪些?2.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什么条约?该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五、学习任务三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七、课堂小结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为了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企图,于1894年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虽然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抵抗,但因清政府的腐败,战争仍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并引发了后来的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推荐】2020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同步教案 新人教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2.能力目标分析《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前后知识比较的能力;简析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提高分析史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设问导读1.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与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这一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这场战争的起止时间、主要战役分别是什么?英雄人物是谁?1894-1895年。
主要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英雄人物:邓世昌。
2.《马关条约》的签订《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主要代表、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1895年;日本马关;李鸿章。
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瓜分中国狂潮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契机是什么?《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二、合作探究1.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直接原因:朝鲜爆发农民起义为日本发动战争提供了借口。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识读教材的《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时局图》、制作表格等,培养学生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相关历史视频,揭露日本列强在侵略过程中的种种罪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通过《马关条约》内容的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先一起来欣赏闻一多先生的一首诗:“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同学们知道这里的“夏日”喻指哪个国家吗?台湾又是怎样离开祖国母亲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起走进那段沉痛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一)甲午中日战争1.教师讲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急务,为实行此事,可以采取任何手段。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日本侵略者借朝鲜农民起义之机,制造衅端,战争一触即发。
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甲午风云》影片片段的展示,使学生切身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加强情感教育。
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内容探究】
一、甲午中日战争
师:阅读教材第24页第一段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展示材料: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
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邢德彦《民国风云史》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2)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1894年9月,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
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多媒体展示抗日英雄左宝贵的英雄事迹、邓世昌的简介]
引导学生感受他们英勇反抗侵凌,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多媒体展示《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图片],让学生谈谈感想。
生:日军残忍如禽兽,清政府腐败无能,人民生灵涂炭;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师:1895年,日军陆海军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
生: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师:探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1)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本原因)。
(2)由于李鸿章的“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而贻误战机,导致中国军队的一败再败。
(3)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实力差距大。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马关条约》各条款内容对中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后回答:
(1)割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
日本割占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既掠夺资源,又为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建立了基地。
(2)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日本将这笔赔款的大多数充作军费,使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强国。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便利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初步建立起来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师: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割台湾和设厂,意味着列强的侵略有了新的要求,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瓜分中国狂潮
师:《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的在华利益,特别是日本占领辽东半岛构成了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这说明了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条基本准则,就如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的一句话,“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实质体现帝国主义(日俄)瓜分中国矛盾的激化。
[多媒体展示《三国干涉还辽示意图》],使学生能准确掌握该知识点。
师:“三国干涉还辽”之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多媒体展示《时局图》和《各国在华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师:当时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强国——美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呢?
生:当时美国正在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
师:为争夺中国市场,美国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生:“门户开放”。
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师总结:“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也形成了各国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课堂小结】
顺口溜总结:日本称霸野心狼,甲午中日战争响。
民族英雄邓世昌,黄海大战英明扬。
《马关条约》又签订,清朝割地赔款忙。
允许日本开工厂,列强纷纷来效仿。
瓜分狂潮又掀起,美国忙于领土争。
无暇东顾不慌张,“门户开放”后来上。
机会均等各国享,中国再遭列强侵。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日本企图实现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经过:
平壤战役左宝贵
黄海大战邓世昌
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
威海卫战役丁汝昌
结果: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瓜分中国狂潮: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美国“门户开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