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治理者政治的建构——评帕萨·查特杰的政治社会理论
古代哲学家柏拉图的政治理论与社会治理
古代哲学家柏拉图的政治理论与社会治理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政治理论与社会治理观点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柏拉图的政治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其中的“理想国”概念成为了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柏拉图认为,理想的国家应该是由哲人统治的。
他将哲人与统治者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具备哲学思维能力的人才可以真正了解普遍的真理和正义,从而确保最好的统治。
这种观点与他的“哲人王”理论相呼应,即只有真正懂得智慧和真理的人才能够成为国家的领导者。
柏拉图认为哲人应该接受专门的教育,培养他们专注于追求真相和公共利益。
他们必须超越私利,把公共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以保证国家的良好发展。
柏拉图的政治理论也涉及到社会阶级的问题。
他认为人类社会应该由三种阶级组成:哲人统治者、守卫者和生产者。
哲人统治者负责制定法律和实施政策,守卫者则负责保卫国家的边界和维护社会秩序,而生产者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柏拉图认为,每个阶级都应该履行自己的责任,相互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以保证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共同体”。
他认为人们应该团结在一起,共同追求国家的利益和幸福。
个人的私利应该服从于整个集体的利益,柏拉图强调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主张个人的行为和利益应该与整个共同体的发展相一致。
这种观点对于社会治理非常重要,它提醒我们要关注整体的利益,而不是个体的私欲。
另外,柏拉图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哲人和统治者的关键,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们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柏拉图提倡全面教育,包括理论知识和体能训练,以培养人们的全面素质。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和训练,使人们在思维和品德上得到培养,从而为将来的统治者和领导者做好准备。
总体来说,柏拉图的政治理论与社会治理观点体现了他对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高度关注。
他强调了理想国家应该由哲人统治,阶级分工明确,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同时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新闻业中的“第四权力”与“帕帕拉齐”实践哲学
据媒体 披 露 , 世界 新 闻报 》 《 皇 室 新 闻 记 者 克 里 夫 ・ 德 曼 古 (le Gom n Ci od a )和私家 侦探格 v 伦・ 穆尔凯 尔被爆于20 年窃听英 06 国王室成员 的电话 。并据 英 国警
方 的 调 查 显 示 ,这 两 人 的 窃 听 行 为不 是 偶 然 为之 , 是 “ 犯 ” 其 而 惯 ,
少 女 随 后 被 发 现 遭 人 杀 害 。相 较 之下 ,泰 晤士报 》T e Tm s在 《 ( ie) h
报》 记者 曾经为取得《 星期 日泰晤 士报》 的王储传 记独家连载 内容 ,
假扮 清 洁工 人潜 入对 方 报馆 , 待 报纸开 印后 抢走一份 ,并将 内容
实时转载。” 这一 出 出记 者 行 径 触 目惊 心 。
2 1年 7 , 默 多 的聚焦
拉 齐” 的 记 者 式 我 们来 回顾 一下默 多克旗下
底线 , 何止 是新 闻道德 , 是法 律 更
的范 畴 。
点。7月4日, 默多克旗 下的《 世界
新 闻 报 》 被 爆 非 法 侵 入 失 踪 女 孩 米莉 ? 道勒 的手机信箱。 很快 , 整个
Jh G p e ( 翰 ・ 普 )撰 文 o n apr 约 加
听 证 会 上 , 多 克 表示 其 对 旗 默 下 记 者 以窃 听方 式 获 取 新 闻 并 不 知情 。“ 他说 , 尽管 ‘ 不是借 口’但 , 他 掌 管 拥 有 53 员 工 的 新 闻 集 .万 团 ,不 应 为 没 有 发 现 这 一 丑 闻 负
不过 ,世 界新 闻报》记者 玩 《
的 花样 还 远 远 不 止 于 “ 听 ” 窃 。 该 报 “ 04 重 金 从 贝 克 汉姆 20 年 女 私 人 助 理 手 上 买 得 二 人 上 床 的 细 节 … …该 报 记 者 冒充 中东 酋长 , 欺骗 英 格兰 队 主教练 埃里 克森 , 哄他曝出球员 内幕 ……《 世界新闻
抗争、民主与治理:全球治理下的抗争政治研究
所不 同, 可 以说 , 预示 着来 自底 层 社 会 的 但 这
一
、
问题 的提 出 : 争 政 治 的兴 起 抗
“ 争政 治 ” cnet u o t s 抗 ( ot i spli )日渐 形 成 、 no ic 发 展并 受到学界 的重视 。 印度 的底层研究 (u a ② sbl — t ns d s 计划所提供 的研 究成果正在 颠覆传 e ui ) r t e
具 有重 大 的理 论和 实 践价 值 。 关键 词 : 争 ; 抗 民主 ; 球社 会运 动 ; 险社会 ; 球 治理 ; 争政 治 全 风 全 抗
中 图 分 类 号 :0 D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4—84 ( 00 0 0 2 一 7 10 09 2 1 )4— 0 l 0
“ 以欧美 历 史 经 验为 主 所延 伸 出来 的 国家 V. S
公 民社会架构并 不足 以描绘与解 释世界 大部分 地 区的真实 状 况。现代 国家在 治 理 的过 程 中 , 发展 出针对 不 同 ‘ 口’ 的治理机 制 , 人 群 这个 治 理机 制反倒提供 了弱势人 口在实 际的社会关 系 中创造非 主流政 治 的民主空 间。这些 人 口不是
②
裴 宜理 , 阎小骏 : 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 ”, 东 南学术 》 2 0 “ 《 ,0 8年第 3期 ; 于建嵘 ,斯科特 : 底层政 治 与社 会稳 定 ” 《 方周末 》 “ ,南 ,
20 0 8年 1月 2 日。 4
2 2
太平洋学报
第 l 8卷
国家 的也 不 是 公 民社 会 的 主 体 , 他 们 的 存 在 她/ 甚 至被 认 为 非 法 的 , 是 要 在 现 代 化 过 程 中被 或
社会资本理论-帕特南的思想
帕特南从政治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帕特南是西方著名的政治学家, 他的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为分析现代化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较为深刻和新颖的视角, 从而在西方和其他地区的政治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关注。
罗伯特•帕特南(RobertD.Putnam)在科尔曼的基础上,将社会资本从个人层面上升到集体层面,并把其引人政治学研究中,从自愿群体的参与程度角度来研究社会资本。
帕特南在《让民主的政治运转起来》中提出公民参与网络。
认为由于一个地区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环境,人们容易相互熟知并成为一个关系密切的社区,组成紧密的公民参与网络。
这一网络通过各种方式对破坏人们信任关系的人或行为进行惩罚而得到加强。
这种公民精神及公民参与所体现的就是社会资本。
在帕特南那里,社会资本是一种团体的甚至国家的财产,而不是个人的财产。
帕特南强调,如果认识到社会资本是重要的,那么它的重心不应该放在增加个人的机会上,而必须把注意力放在社群发展上,为各种社会组织的存在留下空间。
1、帕特南民主思想的古典传统在帕特南看来民主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 而不再仅仅是一种制度设计。
作为制度设计的民主往往只是追求程序正义、机会的平等而忽视机会背后的社会历史因素, 这样民主就容易蜕变为一种工具, 从而使自由与民主分离甚至导致民主与自由的对立。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里有着较为深刻的论述, 罗伯特.. 达尔也通过考察美国社会结构而提出, 正是美国的均衡的社会结构决定了民主制度的程序正义性, 而非仅仅由于人为地合理的设计。
帕特南正是看到了民主制度建立的复杂的社会性, 从而把民主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整个社会的环境中来考察民主政治各种变量因素的互动关系。
首先, 民主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方式受社会历史背景的制约, 但历史并不必然实现独一无二的、有效率的均衡。
其次, 制度及其演变的历史也可以改变既定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实践。
正式的政治生活方式与社会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历史互动决定了现有民主制度的运行方式和绩效。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精选5篇)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精选5篇)柏拉图的政治哲学范文第1篇美国哲学家怀特海曾从整体视角指出:“欧洲哲学传统的最稳定的一般特征,是由对柏拉图的一系列解释构成的。
”帕帕斯在《柏拉图和理想国》一书中指出:“柏拉图的政治哲学重点探讨的是城邦的正义,这是其构建理想国家的路径,他提出的灵魂的正义和城邦的正义是两个举足轻重的题目,它们对人的正义的生存都非同小可。
”施特劳斯在《城邦和人》一书中强调,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在《理想国》中运用反讽的方式,对民主进行探寻与辩护,这成为现代管理者构建正义之国的分析元素。
麦金太尔在《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一书中也强调,优秀的政治管理者应当重视关于正义论证的“合理性探究”。
尽管麦金太尔也认为,柏拉图把看法的正义和学问的正义对立起来,把作为杰出的正义与作为效用的正义分别开来,使得正义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但是,柏拉图关于政治管理的讨论方式还是为现代正义观念的重塑供给了一种新的视角。
中国学者对柏拉图的讨论最早重要集中在教育哲学或道德哲学领域,而从政治哲学的视角讨论柏拉图政治管理思想的文献则稍显软弱。
近年来,一些学者注意到了柏拉图的政治哲学的现代价值,如,廖申白教授从整体视角指出,理解柏拉图正义概念的演化,“对于理解西方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行为标准是紧要的……有助于促进东西方文明间的相互敬重与沟通”。
张羽佳在《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及其对近代西方民主理论的影响》一文中指出:“近代民主理论在深入分析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同时对其政整治论的核心问题——‘谁应当统治进行解构,并最后将此问题转换为‘应如何对统治者进行管理这一现代民主问题。
”唐慧玲在《洞窟内外:从哲学王到政治家》一文中也指出,我国学界长期以来在一种阶级分析的框架下,或从政治应用主义的立场理解柏拉图是有问题的;尽管柏拉图坚持了哲学的至上性和超出一切感性认知的政整治念,但它为人们供给了一个用以判定现实国家的标准。
柏拉图构建正义之国的政整治想值得人们敬重,但是,他为此所预设的政治管理模式的合理性却有待商榷。
公共管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公共治理第一章公共治理导论公共治理: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治理的、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效劳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1、皮瑞和克莱姆的瞧点:它是传统公共行政的标准取向以及一段治理之工具取向的结合体。
2、卡尔森和欧尔曼的瞧点:公共治理是对行政的一段方面科技整合的研宪。
3、奥托.海蒂和沙弗里茨的瞧点:公共治理是公共事务宽广领域的一局部。
4、波兹曼与陶斯曼的瞧点:公共治理确实是根基对政治权威的治理。
5、休斯的瞧点:从公共行政到公共治理的变化意味着理论和功能的变化。
学科背景〔公共行政学的变迁〕:第一时期: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
第二时期:行政原那么第三时期:公共行政学即行政学第四时期:公共行政学即治理学。
时代背景:1、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以及社会对政府之不满。
2、经济因素与财政压力。
3、社会咨询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增加。
4、新右派学讲与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和巨大碍事。
特质1、公共治理全然上是一个整合性概念2、。
是将私人部门的治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但并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3、。
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治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4、。
不完全等于“政府治理〞,意味着一种新治理5、。
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6。
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7。
是一个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公共治理与私部门治理的区不1、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
公共治理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公权力,私部门或组织那么没有。
2、多元制衡与自主性。
公共治理只有有限的治理自主权但却有着复杂的政治界面,而私部门或组织治理那么由相对充分的治理自主权。
3、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4、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
关于政府而言,但凡未准许的便是非法的。
而关于私领域的治理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
5、政府与市场。
与企业组不同,政提供的产品以及效劳往往面对的不是自由的、竞争性的市场。
6、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体系归纳
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体系归纳现代西方政治思想体系归纳新自由主义二战前1.托马斯·格林(Tomas Green,1836-1882,英国)新康德学派、英国新唯心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新自由主义奠基人人最大的自我满足最终的自我满足人们彼此互助、共同追求道德学说:道德善至善共同的善外部环境卢梭公意思想国家是人是道德国家干预理论积极国家一种道德力量的存在物个人自由本质是道德自由积极自由*《伦理学绪论》(1883),《关于政治义务原理的演讲》(1886)2.伯纳德·博赞克特(鲍桑葵)(Bernard Bosanquet,1848-1923,英国)实现圆满、和谐一致公共意志的体现“政治义务的悖论” 卢梭“公共意志” 国家是政治组织,有效的生活概念(个人自治与国家(补充)作用是“排除障碍”允许程度的矛盾)黑格尔“客观精神” 合法使用暴力的组织国家作用的消极一面国家应发挥积极作用实现最美好的生活*《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1899)3.伦纳德·霍布豪斯(Leonard Hobhouse,1864-1929,英国)自由主义左翼著名代表自由与社会—人的自由与合乎理性的社会目的相关联,强调自由的社会意义法治—自由不是绝对的,法治是实现自由的第一步财产权是自由的重要基础自由与平等并行不悖,广泛的社会改革国家积极干涉自由的社会整体性自由以平等为基础财产权是自由的重要基础权利和义务社会和谐(新自由主义的改良主义本质)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互助合作自由主义式的民主社会主义反对帝国主义、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费边社会主义(官僚政治)*《民主与反动》(1904),《自由主义》(1911),《形而上学国家理论》(1918)4.布赖斯(J.Bryce,1938-1922,英国)西方自由主义民主制度早期倡导者,比较政府研究早期代表方法论:强调一手资料和比较研究方法平等和自自由:公民的、信仰的、政治的和个人的自由由的产物平等:公民的、社会的、政治的主张多数主义的民主政体,对民众的明智和能力表示怀疑合格公民政党教育民众(培育)*《美利坚共和国》(1888),《历史研究和法理学》(1901),《现代民治政体》(1921)5.霍布森(J.Hobson,1858-1940,英国)新自由主义批判帝国主义的代表人物,最早系统研究帝国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批评资本主义制度,但反对革命分配极不合理资本主义社会根本问题是经济问题“储蓄过度”“消费不足” 经济危机社会福利国家积极作用社会改良主张帝国主义=罪恶开创福利主义经济思想先河官僚政治与专制作风极大威胁自由主义民主制帝国主义是政策,是可以避免的*《分配经济学》(1900),《社会问题》(1901),《帝国主义研究》(1902,1938修订)6.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1856-1924,美国)西方行政科学开创者系统研究批判制衡原则政治体制改革限制议会:控制监督“新自由”、重视国民教育,尤其是政治教育强化行政权政治行政两分论国家增强对企业的干预,遏制不公平竞争维护个人权利与自由*《国会政体:美国政治研究》(1885),《美国立宪政体》(1908),《新自由》(1913)7.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实用主义芝加哥学派创始人放任的个人主义个人孤独韦尔:旧个人主义向新个人主义转变个体不再把自己置于与社会合作相对立新个人主义摆脱孤立,融入社会:个性回归,追求共同利益的地位新自由观:积极自由“自由的知性”:自由的理智渐进改良再造民主关注法制建设,关注政治与经济制度改革社会工程计划格林*《新旧个人主义》(1930),《自由与文化》(1935),《人的问题》(1946)二战后1.卡尔·波普(Karl R.Popper,1902-1994,奥地利-英国)开放社会之父历史进程无法预测历史过程不会重复,独一无二社会变化中存在趋势,但不存在规律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对乌托邦主义的批判目的由历史规律决定事实价值二元论唯美主义和完善主义谋善而非除恶对于整体主义的批判:对社会进行整体控制和改造的思想开放社会——非决定的,较完善的,开放的社会理想“极权主义的直觉”向批判和未来开放保护主义国家观:不提供幸福,只提供追求幸福的自由保障渐进工程“最小痛苦原则” 除恶而非谋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44-1945),《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2.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德国-美国)资本主义意识:追求财富的无休止增长,种族主义观念和意识,既定规律和道德原则的破坏重视公共领域行动理论总体的解释现代性公共领域的丧失,个人原子化处境极权主义独立于一切经验(批评)劳动和劳动者的解放绝对的逻辑过程“逻辑性孤立暴政”三种基本活动和活动领域近代以后,劳动进入劳动——私人领域必需社会甚至公共领域工作——社会领域反对任何形式的代表制(代议制)行动——公共领域自由政治:平等公民之间的参与式民主权力:协力合作的行动能力,属于团体所有自由交流、对话和商谈共和主义传统公民不服从暴力手段*《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人的状况》(1958),《艾奇曼在耶路撒冷》(1963)3.罗伯特·达尔(Robert A. Dahl,1915- ,美国)多元主义民主理论创始人和最大代表(三权分立)(人民主权)对麦迪逊式民主和平民主义民主的批评群体肢解权力,“多重少数人的统治”:多元民主社会自身条件而非宪法维系了西方社会的民主独立的多元社会组织市场机制社会共识1980s,新多元主义:政治不平等是多元民主的主要弊端扩展民主原则(公司和经济过程)政治不平等稳定化资源不平等加强对普遍利益的信仰,促扭曲公民意识和公共议事日程进对自我利益的合理理解导致最终控制的让渡现代所有制形式和不平等的企业控制形式民主社会主义制度,以克服资本主义的不平等弊端*《民主理论前沿》(1956),《多元政体:参与与反对》(1971),《多元民主主义的困境》(1982)4.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1921- ,美国)正义:分配的公正功利主义: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权利优先于善的义务论伦理观新的契约理论正义原则(秩序良好的社会)纯粹假设的原初状态最大的最小值规则两个正义原则(按词典式次序排列):由人的道德和人格决定平等自由原则—支配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配两个优先性原则: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支配社会和经济利益的分配自由的优先性原则不平等的能力和天赋正义对效率和福利的优先形式的机会平等以政治和法律制度调节市场趋势政治自由主义(现实社会:合理多元的现实):政治的正义观念:道德中立理论交叠共识——政治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和构成方式(非普适的立场)权利优先理念——政治正义根本要素公共理性——民主国家的基本特征万民法,正义论在国际法领域的运用五种类型的国内社会*《作为公平的正义》(1958),《正义论》(1971),《政治自由主义》(1993)保守自由主义1.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A.Hayek,1899-1992,奥地利-英国)奥地利学派“社会正义” 结果平等形式平等尊重传统限制政府权力计划经济—私有制和自由竞争制度市场秩序通往奴役之路自由、一般规则、竞争正义法律法治,宪政新的宪法模式自发秩序正当行为规则进化论理性主义:自发进化(威胁)人为秩序组织规则实现社会正义建构论理性主义,滥用理性民主的过分发展:程序性民主无限民主主要是规则的自发进化议会权力的滥用*《通往奴役之路》(1944),《科学的反革命》(1952),《法律、立法与自由》(1973-1979)2.迈克尔·奥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1901-1990,英国)最具保守主义色彩怀疑性以毁灭和创造代替接受和改革理性的唯一权威性理性主义政治尽善尽美唯一最好的乐观性整齐划一知识技术知识:理性主义者的唯一知识理性(技术)统治权自由的丧失实践知识政治知识是一种实践知识实践先于理论活动,政治哲学是对经验世界的探索人类关系生产性结社——目的性公民结社——非目的性保证自由与平等理想的人类关系权力分散法治理想国家:法治的多元化的自由国家人类类型现代性的个人在现代同时存在,相互拉力现代国家有缺陷的个人*《政治中的理性主义》(1962),《论人的行为》(1975)3.伊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1909-1997,英国)价值选择,人性的不确定性历史非必然性非决定论历史观终极价值的不可通约性和冲突性价值多元论自由肯定性自由强制或不自由否定性自由极权终极答案价值一元论需要折中“竞争的自由主义”主流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立场强调共同文化、传统和个人特殊性民族主义和多元文化抽象的个人观念文化帝国主义和病态民族主义*《卡尔·马克思》(1939),《自由四论》(1969),《反潮流》(1979)4.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美国)芝加哥学派,货币主义创始人集中的权力是对自由的威胁限制和分散政府权力采用经济的办法经济自由是政经济力量加入政治力量,权力集中不可避免治自由的必要条件福利国家的弊端自由社会中的政府作用:亚当·斯密三职能+1自由主义的主旨由自由转向福利和平等过渡纲领竞争的资本主义结果均等机会均等两种意义的自由相互依存与个人自由相结合*《资本主义与自由》(1962),《自由选择》(1979)5.罗伯特·诺齐克(Robert Nozick,1938- ,美国)自然状态出现独占因素阶段出现再分配因素阶段无政府状态超弱意义国家个人权利的界限权利为道德的根本标准最弱意义国家:有效、切实地保护个人权利权利作为边际约束权利作为目的权利功利主义不正义任何扩大国家(政府)职能的企图都是不正义的获取的正义原则职能扩张最大的支持:分配正义理论持有正义权利原则:捍卫私有财产权转让的正义原则*《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1974)6.乔·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1924- ,意大利)过分简单化-“人民崇拜”民主观的混乱过分现实主义批判直接民主和参与民主过分理想主义(危害最大)无权的知识人和全权的无知者的不平衡人民主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自治恢复权威作用直接(参与)民主代议制间接民主平等主义损害自由自由与民主的张力强调对权力的限制民主最典型的权力原则恢复“主流民主理论”:传统自由主义的民主理论:分权和法治自由民主的宪政工程:两轮投票制、交替总统制自由与民主、效率与公平的结合*《政党与政党制度》(1976),《民主新论》(1987),《比较宪政工程》(1994)保守主义二战前1.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erich Wi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权力意志:力的一种,是生命的本质,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以权力为核心个人主义是起码阶段平等追求平等是“群畜”的本能“超人”:权力意志的化身“真正的美德”——超人对平等的追求源于基督教激烈反对基督教道德“奴隶道德”,否定人的价值差别毁掉强者庸人或弱者的美德——群畜价值重估反对政治、国家仇恨社会主义运动仇视民主反民主政治,主张带有等级制的精英政治2.加埃塔诺·莫斯卡(Gaetano Mosca,1858-1941,意大利)民主精英理论创始人之一政治系统中的人被统治者统治者少数人垄断权力是规律具体形式的差异源于权威的流向:独裁原则和自由原则招募源泉:贵族和民主两种倾向否定自由民主必然趋向于“贵族-独裁”或“贵族-自由”型有组织的少数意识强加于无组织的多数对普选制持怀疑和批评态度原则和趋势间平衡足够民主更新统治阶级,足够贵族限制以维持稳定将选举限于中产阶级*《论政府理论和议会制度政府》(1884),《统治阶级》(1896)3.威尔弗雷多·帕雷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意大利)第二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帕雷托精英曲线人的划分平衡精英循环循环受阻(缓慢)成员不是一成不变精英循环曲线革命*《精英的兴衰》(1900),《民主制的变革》(1921)4.罗伯特·米切尔斯(Robert Michels,1876-1936,德国-意大利)非民主的倾向政党最终掌权的只是少数寡头寡头铁律民主政治无法实现组织追求效率技术原因、智力差别、心理因素悲观心理*《政党——当代民主寡头倾向的社会学研究》(1911)5.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法国)无意识、传染、暗示“愚蠢的盲动”理性逻辑并非唯一的大众心理,由无意识而非理性因素主导否认有组织的群众运动个人是理性的从众心理,个人理性丧失以“思考的目标”为标准政治革命反理性的,受感情支配革命的后果常是破坏性的宗教革命科学革命——受理性支配不相信激进的革命,倾向进化式发展*《乌合之众》(1895),《革命心理学》(1912),《战争心理学》(1916)6.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Jose Ortega Y Gassett,1883-1955,西班牙)精英——社会文明创造和延续的决定力量应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大众——同质性、平庸而没有文化(打破)一种宽容的政治哲学普选制的推行大众的反叛道德人性的败坏反对大众民主,推崇自由民主区分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但持悲观态度反对国家干涉大众的不宽容社会同质化*《软弱的西班牙》(1922),《大众的反叛》(1929),《大学的使命》(1930)7.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奥地利-美国)“不成学派的大师”古典民主理论批判:对“共同福利”“人民意志”的真实性的否定“竞争领导地位的理论” 把人民的任务限定为选举民主是一种政治方法,一种制竞争性精英民主度形式(强调程序方法)对大众的不信任(大众在政治参与中的“原始人”状态)“程序民主”的弱点及运行条件古斯塔夫·勒庞民主运行四条件*《经济学原理和方法》(1908),《经济发展理论》(1912),《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1942)二战后1.罗伯特·尼斯比特(Robert A. Nisbet,1913-1996,美国)“社群主义式的传统主义者”传统社群衰弱国家权力的扩张民主的发展人的社群需要极权主义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相辅相成社群的复兴纯粹理性主义,变革崇拜保守主义基本教义:有机社会观历史与传统,偏见自然权威(先于)权威与财产——核心概念个人、国家、社群三角式权威自由(群体自多元主义(保守主义财产)观治权)宗教道德制度安排团体、社群的财产维护中间社群的存在自由和平等内在的绝对不相容原理反对个人自由观和平等矛盾目标*《寻求社群》(1953),《传统与反叛》(1968),《保守主义:梦想与现实》(1986)2.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 ,美国)批判社会学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代表人物,后工业社会理论创立者传统意识形态无力指导现实新的意识形态:不同意识形态的融合非意识形态化理论政治(基本成分)恢复宗教约束领域分立理论经济享乐主义分立和冲突文化放纵精神文化危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轴心原则资本主义精神裂变:“宗教冲动力”和“经济冲动力”轴心构造全国性社会平民政治的兴起公共社会社群后工业社会理论经济秩序从属于政治秩序政治领域更具决定意义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能者统治的社会:技术精英主导大众参与型的政治精英论日益专业的决策技术社会矛盾:知识精英与民众的张力后工业社会是人类的未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趋同上层阶级,但不掌握政治权力*《意识形态的终结》(1960),《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1976)3.阿拉斯太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lntyre,1929- ,英国-美国)社群主义著名代表批判其“价值中立性”自由主义:价值领域不存在好坏善恶的统一标准规则伦理客观的非个人的道德标准缺失道德相对主义泛滥和道德的解体:道德危机美德伦理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传统实现积极的善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的必须品质美德是有益于整体生活的善的品质消极的禁止行规则规则与美德联系才有意义美德存在于持续着的传统中*《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1953),《世俗化与道德变化》(1967),《追寻美德》(1981)社会民主主义1.爱德华·伯恩斯坦(Edward Bernstein,1850-1932,德国)修正主义代表人物哲学:用康德唯心主义修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边际效用论取代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费边主义、讲坛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新认识:拉萨尔、杜林修正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危机能够消除新康德主义伦理社会主义阶级关系和国家性质变化-(人民国家-拉萨尔)伦理社会主义:应然而非必然新康德主义新的社会主义观社会主义对自由主义的继承性,“有组织的自由主义”从无产阶级现实需要和利益要求角度解释社会主义“生产社会化”代替“国有化”放弃暴力革命,主张通过民主方式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改良主义民主是阶级斗争文明化的一种体现马克思过高估计了革命暴力在现代社会改造中的作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1899)——伯恩斯坦修正主义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2.悉尼·韦伯(Sidney Webb,1857-1947,英国)费边主义主要思想代表庸俗进化论社会与个人:有机体与细胞原子化个人主义社会有机体倡导各阶级合作阶级斗争学说实证主义多元的历史发展动力经济决定论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内部自然发展民主政治社会改造四原则(民主的、渐进的、合乎道德的、合法与和平的)*《社会主义者须知》(1887),《社会主义的历史基础》(1889)——费边社纲领性文件3.萧伯纳(George Bernard-Shaw,1856-1950,爱尔兰)非暴力政治观渐进的和平革命廉洁高效和地方分权的政府论土地和资本社会所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首要问题废除政党制度损坏了政府的素质,阻碍政治生活的正常发展恢复较老的市政制度*《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向社会主义过渡》4.让·饶勒斯(Jean Jaures,1859-1914,法国)最难归类的社会主义思想家资产阶级共和制对民主、正义和人权的扼杀和压制民主与普选的共和制是民主最高表现普选权的实现等于普遍起义社会主义革命是大革命的继续不应敌视资产阶级共和国议会道路突破资本主义束缚与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运动相关接受阶级斗争,但强调不是目的“革命性演变”的渐进方法实现社会主义阶级合作是干预资本主义的必要手段向经济和社会扩展社会主义胜利不能靠暴力革命,必须靠民主主义的普及由政治共和国向社社会主义是一个必须得到多数人支持和参加的事业会共和国转变*《社会主义史·法国革命》,《欧洲的政治和社会思想与大革命》5.布鲁姆(Leon Blum,1872-1950,法国)法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主义者和犹太裔总理,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主要代表之一一种社会制度向另一种社会制度过渡的必要革命政治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民主向专政的过渡社会革命西欧的政治革命基本完成无产阶级能在社会内部活动无需无产阶级专政夺取政权——需要一系列条件行使政权——在资本主义范围内,不具有革命性质不应拒绝行使,但不应变行使为夺取行使政权理论*《激进主义和社会主义》(1927),《布尔什维主义和社会主义》(1928),《和平问题》(1931)6.哈罗德·拉斯基(Harold Joseph Laski,1893-1950,英国)工党著名政治理论家费边社改良主义路线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社会心理条件、社会政治条件[战时]“同意的革命” 以民主协商方式对资本主义和平革命政府领导人、资产阶级合作和工国有化(前提)经济权民主化党领导人素质“计划化民主”的社会保存民主基础上引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民主+社会主义”的把自由(积极自由)纳入平等第三条道路*《我所了解的共产主义》(1927),《论当代革命》(1943)新左派-新马克思主义1.乔治·卢卡奇(George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强调总体性的首要地位总体性是辩证法的本质、核心,是革命原则的基础反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只能用于对社会的历史和社会学研究批评资本主义的“物化”——资本主义的本质(克服)无产阶级成为“同一的主体-客体” 实现关键:阶级意识的形成和发挥*《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2.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意大利)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和领袖革命精英与群众互相支持民主集中制和布尔什维克的先锋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和批判性“绝对的历史主义”:人本意义上的历史主义以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为核心的西方革命道路理论俄国,运动战西方国家,阵地战现代民主制度和成熟的市民社会*《狱中札记》(1929-1936)3.卡尔·柯尔施(Karl Korsch,1886-1961,德国)反对仅仅视马克思主义为反映社会现实的“纯科学”,反对经济决定论,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哲学。
社会治理相关概念界定
社会治理相关概念界定一、治理“治理”的本义是整治调理的意思,这是一个内容丰富、包容性强的概念。
治理概念在学术界的研究应用很广泛,涉及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范畴,“成为对旧式统治风格而言的一种前景光明的现代化”。
国内外许多学者和机构都对治理的概念做出了界定。
西方学者对治理理论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且经典。
例如:詹姆斯·N·罗西瑙认为,“治理是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基于共同目标开展的活动。
”弗朗索瓦-格扎维尔·梅里安强调,“国家和私营利益集团要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治理。
”格里·斯托克(Gerry Stoker)总结了治理理论的五个论点,“治理是政府管理和公民社会自治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治理可以依靠刚性的法律制度也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相对于这些学者,全球治理协会的定义比较典型。
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其中,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都是治理的重要手段。
在国内,俞可平教授对治理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俞可平教授认为:“治理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治理是公共机构、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通过协商合作的方式对公共事务进行整治调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持续互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是公共机构、社会组织、公民个人;方式是协商合作;客体是公共事务;手段是整治调理;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治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自我调节的协作方式。
治理不同于统治,统治主要是以国家的强制力进行统领和管辖,而治理更多的是强调国家、社会组织、公民个人之间通过谈判的方式进行相互协商;第二,多样化的行动者。
不同于统治的单一主体,治理活动包括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以及广大社会公众。
第三,互动过程。
治理是多元主体基于共识形成协作性的合作伙伴关系。
社会学经典书目推荐
社会学经典书目推荐(一)1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2 《经济与社会》马克斯·韦伯3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4 《社会学的想象力》C·赖特·米尔斯5 《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6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埃米尔·迪尔凯姆7 《自杀论》埃米尔·迪尔凯姆8 《街角社会》威廉·怀特9 《乡土中国》费孝通10 《心灵、自我与社会》乔治·H·米德社会学经典书目推荐(二)1.《儒教与道教》马克斯?韦伯商务印书馆2.《奢侈与资本主义》维尔纳?桑巴特上海人民出版社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4.《自杀论》爱弥尔?涂尔干商务印书馆5.《孤独的人群》大卫?理斯曼南京大学出版社6.《街角社会》威廉?富特?怀特商务印书馆7.《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刘易斯?科塞中央编译出版社8.《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列文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信任》弗朗西斯?福山海南出版社10.《神圣的帷幕》彼得?贝格尔上海人民出版社11.《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泉》贝拉三联书店12.《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W?I?托马斯、兹纳涅茨基译林出版社13.《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马克斯?韦伯三联书店14.《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佩里?安德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5.《家庭》古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6.《精英的兴衰》维尔弗雷多?帕累托上海人民出版社17.《帝国的政治体系》S?N?艾森斯塔德贵州人民出版社18.《尼加拉:19世纪巴厘剧场国家》克利福德?吉尔兹上海人民出版社19.《东方专制主义》卡尔?魏特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巴林顿?摩尔华夏出版社社会学经典书目推荐(三)1.《社会实在问题》阿尔弗雷德?许茨华夏出版社2.《个体化社会》齐格蒙特?鲍曼上海三联3.《大分裂》弗朗西斯?福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疯癫与文明》米歇尔?福柯三联书店5.《地方性知识》克利福德?吉尔兹中央编译出版社6.《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吉尔兹上海人民出版社7.《驯服偶然》伊恩?哈金中央编译出版社8.《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齐格蒙?鲍曼学林出版社9.《立法者与阐释者》齐格蒙特?鲍曼上海人民出版社10.《实践与反思》皮埃尔?布迪厄中央编译出版社11.《规训与惩罚》米歇尔?福柯三联书店12.《艺术的法则》皮埃尔?布迪厄中央编译出版社13.《民族-国家与暴力》安东尼?吉登斯三联书店14.《致命的自负》F?A?哈耶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5.《通往奴役之路》F?A?哈耶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6.《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A?麦金太尔当代中国出版社17.《人的条件》汉娜?阿伦特上海人民出版社18.《流动的现代性》齐格蒙特?鲍曼上海三联书店19.《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弗朗西斯?福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后现代社会理论》乔治?瑞泽尔华夏出版社。
抗争_民主与治理_全球治理下的抗争政治研究_孙培军
第 4期 孙培军 :抗争 、民主与治理 :全球治理下的抗争政治研究
23
技带来的风险和抽象科学研究的不充分性所引 致的 风险 等等 。① 因此 , 斯科 特 · 拉什 (Soctt Lash)认为 , 不仅从自然风险的意义上看我们所 面临的风险大大增加了 , 而且从 社会结构面临 风险的意义上看 , 从个人主义消涨的意义上看 , 从国家所面临的威胁的意义上看 , 我们所面临 的风险都大大增加了 。② 特别是世界性议题 , 如 生态危机 、全球环 境问题 、全球经济危机 、和平 问题 、人权问题 、腐败问题 、社会 公正问题以及 全球恐怖主义网络所带来的危险使人类生活在 一个全球风险社 会之中 。 在这种情形下 , 围绕 这些问题及其所带来的种种风险而兴起的全球 社会运动 , 如绿色 和平运动 、女权运动 、生态运 动 、社区发 展运动 、反战 运动 等等 。 运 动的 主 体 , 诸如单个公民 、非政府组织 、国际组织以及 国家在维持国际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方面都进行 了不同于以往常规政治的举措 , 并取得一定 功效 。
一方面 , 全球化及反全球化运型 , 由此
引发全球社会运动 , 抗争从国内走向国际 ;而另一方面 , 抗争功能也具有局限性 。 同时认
为 , 国内和国际层面上的抗争政治 , 关注全球抗争与民主 、治理的关系 , 呈现出与常规政治
不同的性质 、特点和功能 ,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
(1.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 上海 200433)
摘要 :随着 20世纪 60年代西方社会运动的兴起 , 西方国家的国内政治由此发展出有别于
常规制度 、正式政治的独特政治形态 ———抗争政治 。 诸多的理论认为 , 这一政治形态对其
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的难题
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的难题“治理”术语有着悠久的语源学渊源,如拉丁文中的“gubernare”、希腊文中的“kybern?n”、“kubernetes”,它们指代的是“古代的船长或舵手”。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把“kubernetes”一词解释为“掌舵或操纵的艺术”。
一、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的现实背景Rhodes在对英国政府的分析中认为,“空洞国家”概括了当前英国政府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变化:“私有化以及公共干预范围的缩小、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相对于其它可选择的服务系统,如中介)功能的缺失、英国政府(相对于欧盟)功能的缺失等。
”[1]661国家空洞化实质上是指公共部门变得碎片化,而这种碎片化使得政府执行中的控制力减弱。
“公共服务,如社区照顾,是由包括中央部门、地方当局、卫生部门、中介、私营企业以及志愿性组织在内的组织网络来提供的……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增加了提供主要公共服务的组织网络的数量。
”[1]662不过,当网络增加的时候,诸多复杂组织的调控变得困难,政府的调控能力也受到质疑。
Kettl指出,“因为合同外包,政府发现他们自己正处于复杂的公私关系的风口浪尖上,而对这种公私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却非常模糊。
政府仅仅保留松散的影响力,不过却要为一个他们缺少真正控制力的体制负责。
[2]”Rhodes也认为“英国已经通过重新唤起政府对资源的掌控来弥补介入控制的缺损,分散的服务供给与集中的财政控制并肩同行。
那些不介入的控制不可能给予政府充足的影响力以调控网络,国家空洞化侵蚀了政府的协调与计划能力。
”[1]662无独有偶,Fre-derickson在对公共管理发展的描述中提到,“公共管理正在稳步向前发展……趋向于协调理论、网络理论、治理理论以及制度构建和维持理论。
公共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正重新定位自己以应对分散国家所带来的各种麻烦问题。
简言之,重新定位的公共管理是一门力图使碎片化和不完整的国家运转起来的政治科学。
萨拜因政治学说史
萨拜因政治学说史
萨拜因政治学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又称沙皮尔-沃尔夫假说,是一种语言相对论观点,主张语言对思维和认知的影响。
该说法由布琳·沙皮尔(Benjamin Lee Whorf)和爱德华·沃尔夫(Edward Sapir)提出,并成为20世纪初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理论。
根据萨拜因政治学说,语言不仅是一种用来沟通的工具,还会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导致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也有所不同。
因此,萨拜因政治学说认为,语言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观念。
这一观点在许多领域产生了影响,包括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
然而,萨拜因政治学说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虽然语言可能会影响思维,但并不决定思维,因为思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总的来说,萨拜因政治学说提供了一种思考语言和认知关系的理论框架,但在具体应用和研究中仍存在很多争议和讨论。
萨拜因政治学说史
萨拜因政治学说史
萨拜因政治学说,是由埃及政治学家穆罕默德·阿尼斯·萨拜因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政治学说。
他认为,政治是一种合理的权力分配和决策过程,政治学家应该致力于研究政治行为的科学规律和研究方法。
萨拜因政治学说的核心观点是,政治是基于客观事实和证据的理性行为,而不是基于情感和偏见的主观行为。
萨拜因政治学说强调政治行为的目的性和理性性,政治参与者的行为应该追求自己最大的利益和最大的公共利益。
他认为,在权力的正当分配和权力的合理运用下,政治公平和社会稳定可以得到实现。
他主张政治参与者应该依靠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来制定政策,并通过公众参与和民主机制来保障政治决策的合法性和民意的表达。
萨拜因政治学说还关注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对政治行为的影响。
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集体记忆和经验的体现,不同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政治行为和决策结果。
因此,政治学家应该关注政治文化和价值观的变化和演变,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政治现象。
萨拜因政治学说对政治研究和政治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提出了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为政治学家提供了一种更加理性和客观的研究路径。
同时,它也促进了政府和政治参与者的理性思考和合理决策,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萨拜因政治学说不仅在埃及和阿拉伯国家有一定的影响力,也在国际政治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与国家治理有关系的书
与国家治理有关系的书与国家治理有关系的书入门级书籍推荐•《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之作,深入解析了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对国家治理中的群众运动起到了启发作用。
•《辩证法批判》:恩格斯的著作,通过辩证法的分析,对社会现象和矛盾进行深入思考,为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行为政治学》:詹姆斯·W·伦斯空对行为政治学进行了详细阐述,探讨了社会行为的政治性,对理解国家治理中的政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进阶级书籍推荐•《原则国家》:雷·达利欧创作的经济与政治哲学著作,提出了系统化的管理原则,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实践指导。
•《法的精神》:耶尔·豪金斯的著作,通过对法律制度和法律原则的探讨,为国家治理中的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指导。
•《网络国度》:加里·波尔森提出了一种新的国度概念,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来思考国家治理的未来。
专业级书籍推荐•《公共行政学》:张伯威主编的教材,系统介绍了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国家治理中的行政管理提供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政治经济学导论》:保罗·斯威齐的作品,研究了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为了解国家治理中的政治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国家治理论文选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著,选取了国内外较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涵盖了国家治理的多个方面,是研究国家治理的重要参考资料。
精选书籍推荐•《乡土中国》:费孝通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中国社会和地方政府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国家治理的独特之处。
•《政治秩序的起源》:弗朗西斯·福山的畅销书,分析了政治秩序的演变过程,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历史和理论的视角。
•《洪业》:徐中约的构想,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国家管理模式,为国家治理的创新和改革提供了思路和启示。
以上是一些与国家治理相关的书籍推荐,分为入门级、进阶级、专业级和精选级,读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阅读和研究。
没有“政治”的底层政治——评帕萨·查特杰的《被治理者的政治》
Suba ltern Po litics of non-Po litic——An overview of Partha Chatterjee’〈 the Politics of the
Governed〉
作者: 高自刚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宜春学院学报
页码: 10-1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底层研究 政治社会 深描
摘要: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底层研究"学派作为一种后殖民地历史研究学派,主张摒弃在传统史学中编纂的精英主义话语,力图从底层即人民的角度重写殖民地和后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史。
作为印度底层研究的主将,帕萨·查特杰教授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展示了印度底层社会运作的政治图景,即呈现出"被治理者的政治"或者是作为被作为的"政治社会"的逻辑。
与谋求权力的上层精英阶层对政治的运作相比,底层关注的是谋求自身的利益,底层是基于非政治的理由来参与政治。
萨拜因政治学说史
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在政治科学领域中,萨拜因政治学说是一种涉及到政治改革、民主和发展的理论模型。
该理论以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法伦·萨拜因命名,他于1990年代提出了这一理论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萨拜因政治学说的核心观点是,发展是民主化的先决条件。
根据这一观点,一个国家在实现真正的民主之前,必须先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和制度的改革。
萨拜因认为,只有在人们的物质条件得到改善和满足的情况下,他们才能够真正地参与政治决策。
因此,发展被视为一种必要的步骤,用以确保民主制度的稳定和健全。
萨拜因政治学说还注重权力平衡和政治机构的建设。
他认为,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可以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但也必须避免权力的集中化和滥用。
因此,他主张建立一种权力分散和制衡的政治体系,让政府的各个部门和机构相互制约,以避免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发生。
另外,萨拜因政治学说还强调了民主参与的重要性。
他认为,民主制度必须包括广泛的参与机制,使公民能够有效地行使他们的权利和责任。
他主张通过选举、公共辩论和公民社会组织等方式来实现民主参与,以保障政治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萨拜因政治学说在国际关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他提出了“新自由主义”的概念,强调市场自由化和全球化对发展和民主的积极影响。
他主张通过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合作来促进发展和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进而巩固民主制度。
然而,萨拜因政治学说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他过于强调发展对民主的重要性,忽视了民主制度本身的价值和优势。
此外,他的理论也没有考虑到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不适用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
总的来说,萨拜因政治学说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和推动民主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它强调了发展与民主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民主参与和权力平衡的原则,并对国际关系中的发展和全球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该理论的局限性,结合具体国情和文化背景来推动民主和发展的进程。
如何评论治理理论
一、如何评价治理理论研究治理理论的权威人物格里·斯托克的五个具有冲击力的喻说中:1.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
它们对传统的国家和政府权威提出挑战,认为政府并不是国家惟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只要行使的权利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就都可成为各个不同层次上的权力中心。
2.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
它表明在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后者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国家承担的责任。
这样,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和责任便越来越模糊不清。
3.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动的各个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倚赖。
即致力于集体行动的组织必须依靠其他组织;为达到目的,各个组织必须交换资源、谈判共同的目标;交换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各参与者的资源,而且也取决于游戏规则以及进行交换的环境。
4.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
这一自主的网络在某个特定的领域拥有发号施令的权威,它与政府在特定的领域中进行合作,分担政府的行政管理责任。
5.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仅仅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有责任使用这些新的方法和技术来更好地对公共事务进行控制和引导。
治理理论也只是民主理论的翻版或者是公民社会理论在政府管理理论领域里的应用而已。
其所要求的治理的基础是完善的民主制度、健全的法治以及发达的公民社会。
而此三者也正是约束政府行为的最为重要的制度保障。
(1)涵义学者R·罗茨指出:“治理标志着政府管理含义的变化,指的是一种新的管理过程,或者一种改变了的有序统治状态,或者一种新的管理社会的方式”。
他列举了治理的六种不同定义: (一)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它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开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 (二)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 (三)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四)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律和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 (五)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六)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和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2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No.2,2009总第44期JournalofJiangsuAdministrationInstituteGeneralNo.44・政治学研究・被治理者政治的建构——评帕萨・查特杰的政治社会理论林冈.储俊庚(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30)摘要:印度“底层研究”(subaltemstudies)的著名学者帕萨・查特杰(ParthaChattelilee)对目前盛行的公民社会理论提出了质疑。
查特杰认为规范性的公民社会理论无法解释印度的现实情况,故提出“政治社会”的概念和理论,以弥补公民社会理论的短处,维护印度底层社会成员的权益。
查特杰对印度社会底层的民主参与做出了具有新意的论证,但其政治社会理论尚有不足之处。
关键词:公民社会;政治社会;被治理者的政治;底层研究中图分类号:D5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860(2009)02—0081—06“底层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在印度产生的后殖民主义历史研究学派,主张摒弃传统史学编纂中的精英主义话语,从“底层”…的角度重写殖民地和后殖民地时期的印度史。
《底层研究》前六卷文集的主编拉纳杰特・古哈(RnanjitGuha)认为精英主义史学方法源于狭隘、偏颇的政治观,后者带有明显的阶级观念印记,“这种非历史的史学方法最明显遗漏的是人民的政治,在整个殖民时期,印度政治存在的另一种与精英政治领域并行的领域,其中的主角不是本土社会的统治集团或殖民政府,而是由广大的劳动阶层构成的庶民阶级和群体以及城镇和乡村中的中间阶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民。
”[2儿吲帕萨・查特杰(PashaChatterjee)发展了古哈的理论,成为印度“底层研究”的代表人物,从西方传统的公民社会理论和第三世界历史、文化和政治语境之间的巨大张力出发,以“底层如何被表述”的视角,建构出一个介于公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社会。
被治理者的政治:历史源起和主旨古哈强烈反对以一元论为特征的精英主义(Elitism),认为“人民的政治”这个“自主”领域有其自身历史,可以追溯到殖民统治之前。
但他的历史研究方法饱受批评。
首先,批评者认为,对底层意识的寻求,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将导致精英主义和底层意识的对立,并从收稿日期:2008—10—10作者简介:林冈(1953一).男.福建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亚洲政治与政策》(英文)主编,《当代中国研究》和《中国政治学刊》(英文)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台湾问题和中美关系;储俊庚,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
81万方数据各自的角度诠释历史,将历史割裂成互不相属的两个部分,这种两分法(Dichotomy)不利于理解真实的历史。
其次,正如印裔学者加亚特里・斯皮瓦克在《庶民研究:解构历史编纂》中所指出的,将庶民作为独立于精英之外的特定结构,作为书写历史的主体,有本质主义(Es—sentialism)之嫌。
事实上,底层本身涵盖多种社会成份(如性别、职业等),其本身并不存在纯粹的统一意识,同时社会的流动性也决定了底层不是铁板一块。
¨-这些批评促使对底层进行研究的学者反思先前刻意寻求底层特有结构和意识的合理性,逐步认识到“底层历史是碎片化的、不连续的、不完整的,底层意识的内部是分裂的,它是由来自支配和从属阶级双方经验的元素构建起来的”【4J。
研究底层历史不能脱离整个大时代,正如古哈后来认识到的,底层既在精英殖民主义和精英民族主义的领域之外,也在它们之内,“之外”意味着底层保持了自身的自主,“之内”则意味着底层参与到它们的进程和制度之中,并因之改变自身,这也就意味着精英的历史和底层的历史是相互交织的。
同时,底层研究也开始超越早期以印度农民起义为主要对象的局限,开始把底层阶级日常经验中的意识作为研究主题,问题不再是“什么是底层真正的形式”,而是“底层如何被表达”。
这里的表达既意味着“重新表达”,也意味着立场的调整。
正如查特杰所言,《底层研究》从第5卷和第6卷开始就发生了新的变化:很多经过研究的主题,如殖民统治的扩张、英语教育、宗教和社会改革运动、民族主义的兴起等,都向《底层研究》历史学家们新的探究方向开放了。
研究的其它重点集中在现代国家和公共制度方面,正是通过它们,理性和科学的现代观念以及现代权力体系在殖民和后殖民的印度传布开来。
换言之,学院和大学,报纸和出版社,医院、医生和医疗体系,人口普查,登记注册机构,科学制度,所有这一切都成了底层历史写作的主题。
”H1由此,底层研究使以殖民地史观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殖民时期的“人民政治观”转向后殖民时期的“大众政治观”。
王国斌在考察了欧洲民众抗争的历史后,得出娩以下结论:“在社会史向政治学靠拢的趋向中,民众抗争突显出来了,但这不是帝王的政治,而是工匠、小商人和工厂工人的政治。
”【51‘n47’查特杰在考察了印度民主的历史与现状后发现,基于西方历史经验的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分析框架,对具有多种或混杂现代性的异质的印度社会并不具有普适性。
他看到,现代国家在治理过程中,发展出针对不同民众(populace)的治理体系,为社会中的弱势民众创造了非主流的实际政治空间,使其从中获益,政治变成了“治理者”和“被治理者”之间的行为。
查特杰所描述的政治,指的是政府借助现代治理体系,整合民众的期望和活动,使政府和民众之间发生某种关联,而他所描述的大众政治,“就在这些关联上成长起来并为这些关联所塑造”∞¨丹’。
“人民的政治”(thepoliticsofpeople)也就变成了“被治理者的政治”,即查特杰所指的“大众政治”。
根据这种新的方式,大众可以主动地参与到这个治理体系之中去并选择他们应该如何接受治理。
值得指出的是,“大众政治”中的“大众”是存在于“大部分世界”中的,而“大部分世界”广义上指的是“世界上未曾直接参与现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演进历史过程的那些区域”∞1,即缺乏公民社会历史经验的地区。
政治社会:被治理者的政治场域在查特杰看来,现代国家的基本框架是由自由和平等这一对概念界定的,但自由和平等却存在张力。
他认为当今统治者获得合法性,不是基于公民参与国家事务,而是通过宣称为居民提供幸福生活,现代国家的合法性不仅建立在大众主权的概念之上,而且以表达人民意志为其合法性来源,无论西方国家还是摆脱了殖民统治的亚非国家,都是如此。
查特杰认为只有在宪法和法律所规范的国家形式结构下的社会才可能是公民社会,这一社会中的成员才能被视为拥有平等权利的公民,政治过程也因之可用国家一公民社会的框架来解释。
但大多数印度居民只是在微弱、含混和情境性的意义上,才是宪法所赋有权利的万方数据公民。
“他们并非公民社会的真正成员,国家制度并没有把他们看成这样的成员”【6](晰’。
查特杰进而指出公民社会理论并不足以解释印度的历史和现状。
在查特杰看来,公民这一概念属于规范性的理论领域,民众则属于经验性和描述性的政策领域。
政治在印度不是一个标准化概念,对所有人都具有相同的含义。
在他看来,公民身份有形式和实质之分,全国性民主政治提供了获得实质平等的手段,弱势群体的权益必须在政治机构满足其充分代表性的前提下才能得到保证,政府机构必须对不同群体的民众区别对待,在团体、阶级、共同体、族群等之间建立起一种“策略性政治”,解决方案是“策略性的、语境性的、历史具体性的以及不可避免的临时性的”。
查特杰注意到公民普遍主义与文化认同特殊要求之间存在冲突的历史经验,主张“从一种建立在大众主权观念基础上的民主政治概念,转向一种治理行为所塑造的民主政治概念”旧儿削。
查特杰借鉴西方治理理论,对印度公民社会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和反思,建构了被治理者政治运转所需要的三个要素,包括政治社会中的两个行为主体(被治理者与治理者,即大众和政府机构)和政治社会运转所需要的新理论。
至此,查特杰发展了与公民社会的古典联合形式相区别的政治社会理论,这个政治领域是一个将民众与追求多重安全和福利政策的治理机构联系起来的媒介。
“民主化的政治,不是在传统上所理解的国家与公民社会交涉往来的层次上操作的,而是在定义较为不明确、法律规范暧昧、在相当脉络化及策略上区隔出来的政治社会这个场域来实践。
”“政治社会”是处于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一个实践的领域,一些中介行为得以进行,在这个协商的中介过程中,民主的可欲性与实践性得到了体现。
∞o查特杰表明,“被治理者”的自身主体化的过程与“治理者”的力量处在不断斗争之中,公民并不仅仅是被治理的客体,同时也是民主的实践者,他们知道如何在政治社会中实现自己的权利。
查特杰并没有否认同质型的政治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提出策略性方案的能力。
他把体现公民政治、法律平等身份的大众主权观念与民族国家的构建联系起来,认为对于现代西方国家来说,民族国家是建立在公民社会民权制度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然后才有各种治理技术的出现;而对于很多曾经是殖民地的亚非国家来说,治理技术的出现则早于民族国家的建立。
政治社会:两栖性质的社会结构查特杰所说的政治社会,是相对于政府机构和公民社会之外的一个政治领域。
中西方学者对公民社会的概念内涵及外延有着极具差异性的理解,甚至对英文CivilSociety该如何翻译,都存在争议。
王绍光就不同意将CivilSoci.et),译成“公民社会”,因为“译法与概念的内涵紧密相关,概念的内涵不一样,译法也不一样”L7J(川’。
历史上,卢梭、黑格尔、马克思、托克维尔、葛兰西、哈贝马斯等人对CivilSociety的理解就各不相同。
很多学者发现公民社会这一概念事实上包含了极为不同而庞杂的内容,查特杰也认为公民社会观念常常被扩展,将国家领域之外的“所有现存的社会机构都包含在内”怕儿附’。
有的学者认为“当代‘公民社会’概念理论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系统理论,又是一种社会研究基本范式。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作为一种规范性与实证性研究并重的政治哲学,在对政治社会的专制权力进行强烈的社会批判的同时,以一种民主、平等与正义的政治理想形塑着文明社会的形态”旧J。
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并不是由单一的成份构成,熊彼特将这样一种新旧成分交织的复合社会形态,称作“两栖性质的社会结构”[9]㈣15’。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早期的发展与欧洲的封建王权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旧的王权势力依靠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收入过日子,同时也巩固了封建势力,另一方面,新兴的资本主义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发展都要借助旧的封建势力的庇护,也就是“没有某个非资产阶级集团的保护,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孤立无助,它不但不能领导国家,甚至不能照顾它特殊的阶级利益,以上情况等于说,它需要一个主人”[9]‘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