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个税涉税风险及防控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个税涉税风险及防控对策研究
引言
2019年1月1日我国新颁布的《个人所得税法》建立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实现了个人取得的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从分类税制到综合税制的转变。
高校教师作为我国高收入群体之一,在新个税法实施以后,纳税模式和税收负担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不仅增加了税款计算复杂程度,同时也加大了税务机关征管的难度,客观上存在更高的税务风险,各地方的税务机关将高校作为重点监控对象。
因此,高校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和规范个税风险管理,通过精准识别涉税风险和研究风险防范措施,降低税收风险损失,提高教师税法遵从度,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一、高校个税涉税风险识别
个税涉税风险是指高校教师及其财务人员、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在个税征收缴纳过程中因未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从而对教师个人造成未来经济利益损失的不确定性,其直接表现就是导致教师多缴纳或少缴纳个人所得税税款,并由此产生了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
结合工作实际,高校在个税风险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间税收政策执行差异化
通过调研其他高校,发现对于同一项税收政策不同高校执行的结果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他们对政策解读有不同的看法,而且这些高校的主管税务机关作出的解释和要求也存在区别。
例如:税法规定高级专家在延退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其中有部分高校把延退高级专家在本校取得的全部收入都按照免税处理,不再细分具体的收入名目。
然而有些高校仅将国家统筹发放的工资和津补贴计入免税收入,科研绩效、讲课费和咨询费等其他收入则继续按照“工资薪金”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二)税款申报与实际代扣不符
为保证会计账簿记录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如实反映和监督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情况,必须对收入申报数据、个税记账凭证以及税务申报系统的扣税金额进行核对,检查是否有漏记、重记和错记的差错,确保账实相符、财税相符,规避高校扣缴义务人履行扣缴申报义务的税收法律风险。
但是有些高校将会计核算与税款申报环节分离,缺少财税比对的流程,导致申报的税款与账簿记载严重不符,以至于没有及时发现税款计算错误、漏报收入等问题,给高校带来极大的税务风险。
(三)个税管理工作流程不规范
长期以来高校对个税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风险意识不强,相关部门职责混乱,且与财务部门沟通不畅,致使高校个税管理缺少规范的工作流程。
尤其是涉及适用减免政策的情形,如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的公示、外籍个人居民与非居民身份的判定、院士或高级专家退休年龄的认定等,这些不能仅由财务部门审批,而是要实行归口管理,明确归口部门各自的职责和权限;还有些高校不重视会计档案保管工作,未建立统一的档案保管制度,留存备查的税务资料不齐全,税收优惠事项台账记录不完整,这些将会为日后税务检查埋下隐患。
(四)人员基础信息缺乏准确性和完整性
自然人基础信息是个人所得税申报的基础,不完整、不准确的个人信息将对纳税人享受税收红利和申报纳税及汇算清缴产生不利影响,数据越真实可靠、信息质量越高,税收风险就越小。
目前部分高校还未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规范和完善人员基础信息,直接将老师上传的人员信息申报到税务局,如果税务扣缴端提示身份验证不通过或者申报失败,此时就需要联系纳税人获取正确的信息再进行申报,从而增加税务申报工作成本,降低纳税申报效率。
而且税务扣缴端对外籍人员的姓名、证件号、国籍、出入境时间等信息暂不进行验证,所以更容易产生伪造、变造信息的风险。
(五)对新个税法缺乏有效认知
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不仅对起征点和税率做出调整,还新增六项以减轻家庭生活负担的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并提出“综合所得”的概念,改变了个人所得税年度计算方法。
而高校作为一个复杂的纳税群体,其在新税法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
大多数老师对新税法政策理解仍存在误区,主观认为平时已由学校扣缴过个税,年终汇算无须补税,对补税结果存在畏难情绪,汇算清缴工作推进困难。
这些无疑会引发相应涉税风险,对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高校个税涉税风险成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高校外部因素带来的个税风险是指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化对个税管理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即税收政策风险。
为适应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需要,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从无到有,一直在逐步完善,税收政策调整较为频繁。
如果高校不及时调整自己的涉税业务以适应税收政策的变化,就有可能使自己的纳税行为由合法转变为不合法,从而产生税务风险。
另外,税收法规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特点,税收法规和政策不能对每种事项进行明确的规定,致使高校财务人员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处理涉税业务,这种主观的判断增加了个税管理工作的风险。
(二)内部因素
1.内控制度不够健全
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税务风险的基础,内控制度是否健全、科学、合理,从根本上决定了防范税务风险的能力。
高校个税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明确合理的职责分工制度、授权审批制度、健全的会计制度、严密的档案保管制度、审计监督制度等。
如果高校缺乏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的约束和监督,就不能够保证财务数据的准确性,无法真实反映全校人员负担的纳税义务,各业务部门职责不清
晰,无法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协作的税务风险控制格局,从而增加税务风险;其次,若高校没有建立系统全面的风险监测和审计制度,就不能及时发现纳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税收违法行为,进而不能有效规避税务风险。
2.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部分高校师生对个税风险认识不足,缺乏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和责任,片面认为税务风险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和个人没有关系。
其实不然,个税风险内部控制是需要学校各部门、各科室以及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实现的过程。
因为风险无处不在,仅依靠财务部门对风险进行直接而不分重点的管理,容易遗漏关键风险点,导致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运行不顺畅。
所以个税风险意识要始终贯穿于涉税业务各个流程中,通过对流程控制及时进行风险预防,从源头上防范风险的发生。
3.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低
高校事业的发展步伐正在不断加快,高校的税务管理工作逐渐精细化,财务人员所面临的数据和信息数量也越复杂,就需要搭建统一的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可以及时便捷获取准确的涉税信息。
但目前很多高校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脚步缓慢,虽然各部门拥有自己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但是没有实现数据有效对接,纳税申报信息需要通过协调相关部门手工传递的方法采集,并且各部门之间数据标准与税务申报规定不相一致,此时要对相关信息进行调整,既烦琐又增加个税申报风险。
其次,大多数高校忽略信息化建设和内部控制的结合,在个税管理方面缺少事前防范的机制,造成税务风险发生以后才会采取相应措施,较为被动,不利于降低涉税风险。
三、高校个税涉税风险防范与控制方法
(一)普及税法知识,强化纳税意识
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新《个人所得税法》,高校财务部门应采取多项措施宣传新税法,推进各项优惠政策落地,比如组织政策宣讲、个税APP实务操作培
训会,利用互联网资源向师生宣传税收理论和制度,激发学习热情。
高校财务部门可以联合主管税务机关,定期或不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税收宣传教育活动,扩大税收宣传的覆盖面,重点从工薪累计预扣法、减免税政策、专项附加扣除条件、个税汇算清缴及典型违法案例等方面普及税法知识,强调违法后果,树立诚信纳税的正确观念,确保个税新政应知尽知,改革红利应享尽享,全面提升高校师生依法纳税的法律意识,做到乐享权利、乐履义务。
(二)完善内部控制度体系,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高校应加强个税管理的内部防控机制建设,着力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
首先,高校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包括树立税务风险管理理念、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明确部门职责权限、税务管理人员的选拔等。
如要专设税务管理部门,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关系,明晰岗位职责权限,严格分离不相容的岗位,实现岗位科学制衡。
其次,高校要梳理个税涉税业务流程,全面识别和评估流程层面涉税风险,重点关注给纳税人带来较大负面影响的风险,合理确定应对风险策略和解决方案。
最后是风险监督,高校要对以往的涉税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对于在个税风险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改进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化解风险。
(三)规范薪酬管理,消除税会差异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税会差异是由于高校财务人员制单操作失误造成少扣税款的结果,这种差异是暂时性的,在以后纳税月份发放工薪收入时可以进行补扣,按全年计算的应缴税额和实际代扣税额并无差异。
然而有些税会差异属于永久性质的,不能通过以后收入冲减抵消税款差异。
比如给离职人员发放解除劳动合同一次性补偿金,将拖欠员工的工资薪金和加班费,或者应给离职人员发放的劳务费,也归类为补偿金项目计算税款,导致在个税申报时需要减除这部分不属于补偿金范围的收入金额,分别按照相应的项目申报,从而需要调整已扣的税金;还有些高校将编外人员入职、离职时间从月中开始计算,可能会出现教师上半月在学校取得的是劳务收入,下半月取得的是工薪收入,而税务局当月只认定一种人
员身份,此时就需要调整预扣税金,尤其是劳务所得并入工资薪金以后将会影响该位老师以后每月的工薪税金额。
以上情况产生的税会差异只能在年终进行手工调整,多退少补。
所以高校要规范人员任职时间管理,全校人员任职时间都以一个完整的月份来计算;而且高校要严格依照税法规定申报个人收入项目,避免适用所得项目错误而产生的少缴税款风险。
(四)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减少执行偏差
因为税收法规具有指导性和时效性,导致部分税收法制定较为宽泛,表述模糊,加大了税务机关和高校征纳双方准确把握税收政策的难度。
而且有些个税涉税情况要经过复杂的计算过程才能厘清政策适用结果,极易引发因理解偏差所导致的政策误用风险。
近年来,个税改革逐步推进,各地征管模式也有所不同。
在此背景下,高校与主管税务机关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则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财务人员应随时关注个税变革的动向、当地税收征管的具体方法,并积极与主管税务机关和其他高校保持有效沟通和联系,查漏补缺,规范纳税行为,减少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五)创建智能化数据服务平台,提高报税效率
针对高校个税管理涉及的业务量大,核算环境复杂,同时个税采取累积预扣方式以及年度汇算多退少补,情况多样,高校应当积极推进个税管理智能化数据服务平台建设。
高校个税的涉税管理系统包括工薪管理系统、收入管理系统、账务处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自然人电子税务局扣缴端等。
通过衔接这些信息管理系统,共同搭建涉税数据服务平台,实现各信息管理系统的数字化整合统一,自动实现内外部数据信息共享。
另外,高校可以引进“报税机器人”(以下简称RPA),该系统自动将财税信息从财务系统中导出,然后根据不同的个税报表规则整理数据,最后RPA自动登录税务扣缴端,完成相关数据填入、复核和申报。
应用RPA机器人后,不仅压缩了纳税申报时间,提高申税数据的精准度和可靠性,确保报送和结果反馈的及时性,还彻底解放财务人员烦琐的填报工作,让财
务人力投入更具创造性、更有价值的工作中去,传统的工作模式将被高效的人工智能所取代,促进高校财务转型。
(六)建立健全税务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纳税服务
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国内税制改革、“大智移云”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高校急需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专门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税务人才队伍,为师生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纳税服务。
首先,高校应当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聘用税务专业人才的重要标准,富有钻研和创新精神,并重视税务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邀请校内外税务领域的专家学者宣讲税法知识,拓宽解决涉税问题的思路。
其次,高校要强化税务人才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将服务师生放在首位,对师生的个人信息和薪酬数据负有保密义务,为高校教师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在合理合法的限度内尽可能降低教师的税收负担,让师生切实享受个人所得税的政策红利。
结语
个税风险管理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工作,具有动态性、灵活性的特点,通过对高校内外部环境涉税风险分析,甄别高校在个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漏洞,及时发现内部控制设计的缺陷,为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提供重要参考和有力引导。
而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防范和应对个税风险,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因此,高校应结合自身发展战略,以个税风险识别为导向,按照税收法规和政策的要求,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精心研究个人所得税涉税行为,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范风险或者应对风险。
另外,高校还要加强税务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税务人员业务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梳理完善业务流程,组织纳税行为自查、风险评估及问题整改,进一步提升个税风险管理能力和纳税服务水平,推进高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