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学生思考,并回答:
某某颜色的车是运动的、某某颜色的车是静止的。
2.根据它们在照片上的位置是否改变。
学生思考,并回答:
物体运动,他们的位置随时间改变。
聆听。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反映出物理是有用的。
拓展实例范围,反映运动的普遍性。
肯定大家的想法,又指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如果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如果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
[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的情况可能不同,这称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书]
[提出问题]
分析课本上的受油机和加油机,以及车辆和联合收割机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的运动情况。
梳理机械运动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反
馈
练
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飞行员在描述飞机俯冲时说:“大地迎面扑来”,这是以参照物。说月亮躲进云层,是以为参照物。漂流时船相对水。
4.坐在逆水行驶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是静止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河岸上的树
B. 船舱
C. 迎面驶来的船
D. 河水
5.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中乘客观察乙车,发现乙车向正东方向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判断错误的是:
A. 甲乙两车都向东行驶
B. 甲乙两车都向西行驶
C. 甲车向西行驶,乙车向东行驶
D. 甲车向东行驶,乙车向西行驶
学生检查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
第一章 第二节 授课教案
课题
第一章二 运动的描述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
难点
1.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举多个例子,要求学生判断是否做功。
例如:
⑴ 女孩把一箱报纸搬起来
学生答:做了,因为女孩对报纸有一个向上的推力,报纸在这个推力作用下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
通过实例使学生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对物体做功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小女孩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前进
学生答:没有做功。小女孩对水桶施加向上的力,而水桶在水平方向移动了距离,在竖直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
聆听思考:
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为参照物。
平时多数情况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动手操作,观察以不同物体作为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情况。
邻桌同学间讨论。
回答: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静止的。
并说明观察的方法。
学生思考回答:
加油机相对受油机静止,它们相对地面是运动的。
因为子弹相对于飞机的飞行速度很小或一样,它们之间近似相对静止。
W=F·s,知道了功的单位是焦耳。大家完成课后练习,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功的意义,学会功的计算。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 板书 】
第一节 功
1 .功的定义:
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2 .功的计算:
功=力×距离
公式:W=Fs
单位:焦耳 符号: J
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八年级 上册
由这些例子给出功的定义。
区分不同情况理解。
让物理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三、新课展开
1.力学中功的含义
我们常说的功是有“成效”的意思,但在物理学中它还有特殊的含义。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显然力做功有两个条件。
一是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分别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1)地球
(2)太阳
(3)青山、竹排
(4)月亮、乌云
(5)帆船、青山
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
课
堂
小
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知道运动是普遍存在的,知道在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要选取参照物,即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功的计算
教法与学法
讲授式 启发式 多媒体
学生互助合作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
复习
提问
提问: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些?
提问: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
提问:力作用在物体上会怎样 ( 产生什么效果 ) ?
回答问题。
由力的不同作用效果引出功。
二、
新课
引入
举例:
推桌子:小明和小聪分别用力推动桌子,小明虽费了力气,但桌子没有移动,小聪用力将桌子推走了。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 N ),距离的单位是米( m ),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 J )。
1 焦=1牛·米。
几点说明:
①使用W=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②做功的多少只由W=Fs决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③知道 1 焦的物理意义,知道 1 焦的大小。
核对答案,做错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张会丽 五地自融……24
1.3《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曹翠芳 五地自融……29
下载: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计……………崔永田和谐星球……32
《电荷》 的教学设计……………………………刘孟巧我爱我家……34
牛顿第一定律…………………………………………曹艳伟1234……42
学生思考并举例。
对生活中的问题深入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的能力。
将生活经验明确为物理过程和方法。
针对概念进一步深入分析。
找出物理与生活的结合点。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培养合作精神。
对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应用能力。
强化对相对运动知识的应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
以
致
用
1.分析下列物体相对于什么物体是运动的?相对于什么物体是静止的?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过举例,理解功的定义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教学重点: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
学生思考,并举例。
聆听。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通过举例,介绍运动分类知识,让学生对运动有更全面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提出问题]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真的很容易吗?
举实例
事例一:坐在行使的汽车中,感觉路边的树木高速后退,感觉车内的物体是静止的。路边的人觉得树不动,车运动的很快。
事例二:课本的想想议议
可见:要想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首先要选取一个标准才成,物理学中把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一起在做同步运动,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太阳为参照物呢?
[总结]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
感觉不同是因为观察的人用了不同的标准(或相对于不同物体)。
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
2.(1)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以谁为参照物呢?
(2)而地理学科中所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
(3)“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分别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4)“乌云遮住了月亮,月亮穿出云层”分别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
教师小结:从以上例子,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力学中功的含义,即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3.功的计算
我们知道了力做功的两个条件,那怎样来计算功呢?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W=Fs。
第七章力第三节《重力》…………………董秀红 串联一家亲……46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王涛快乐6+4……50
8.3《摩擦力》教学设计……………………………魏红宝 1234……53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一、功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 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板书]
[提出问题]
什么样的物体可以作为参照物呢?
参照物的选取时任意的,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通常情况下,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略去不提。但是不能选取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
[提出问题]
将课本并思考:
[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这几张照片是在同一个路口相隔了很短的时间先后拍到的,通过观察这几张照片,你能告诉大家:哪辆汽车是运动的,哪辆汽车是静止的吗?
根据什么?
[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这几张照片上的物体运动了吗?又是根据什么?
[讲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都有非常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我们的很多观点也都与物理规律相一致,当然也有不同。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到底以什么样的规律运行着呢?今天我们就从机械运动开始研究?
新课讲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讲
授
首先,就像刚才大家总结的那样:物理学 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板书]
[提出问题]
大家还能举出其他一些物体运动的实例吗?
[讲授]
大家说的都很好,机械运动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有些甚至我们觉察不到:比如珠穆朗玛峰由于地壳运动高度在变化,日本茨城县鹿岛町与中国上海市的距离由于板块运动缩短 。播放视频让学生看生活中的机械运动是普遍存在的。其实除了机械运动,还有分子、原子的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多种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只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所以说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的现象。
二是 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S)
举例:
⑴ 举重运动员向上举杠铃,作用在杠铃上的力是向上的,并且杠铃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我们说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功。
⑵ 直升机向上拉动铁塔,对铁塔有一个向上的拉力,铁塔在这个拉力的作用下,沿拉力方向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飞机对铁塔做了功。
通过实例剖析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师注意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1)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即劳而无功。
(2)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即垂直无功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
(3)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即不劳无功
教师要注意同学们的回答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弥补关于惯性的知识。
⑶ 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有没有做功?
学生答:没有做功。汽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力的作用但是没有移动距离。
⑷踢出去的足球,球在草地上滚动一段距离
学生答:没有做功。踢出去的足球由于惯性运动一定的距离,并非是受到力的作用。
要求学生举例,可将学生举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学生举例。
进行分析。
2. 教学难点: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状态;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所选取的参照物。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实验、归纳、对比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
入
课
题
[提出问题]思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战中,一名飞行员发现自己的机舱有一只“小虫”在飞来,于是一把抓住,一看才发现是一颗正在飞行的子弹!我们知道徒手抓住正在飞行的子弹一般是不可能的,那么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呢?
突破教学重点 难点
例题:P64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规范化。
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
追问:此题中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做了功?对什么物体做功?重力做了功没有?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学生回答。
三、
课堂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力学中 “功”的概念,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给出了功的计算公式
教育资料人教版物理第四章光现象节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黄骅市第二中学教材地位和作用平面镜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的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实际应用这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为下一章探究凸透镜成像提供了思路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物理教案设计大赛
获
奖
作
品
集
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中心
2013年9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李邵虎 我爱我家……1
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八年级上册…………李会宁 快乐久久……5
《质量》教学设计………………………………陈立超冀连之家……12
人教版物理第四章光现象………………齐艳霞串联一家亲………16
6.4、密度与社会生活……………………密度与社会生活 张春霞……20
某某颜色的车是运动的、某某颜色的车是静止的。
2.根据它们在照片上的位置是否改变。
学生思考,并回答:
物体运动,他们的位置随时间改变。
聆听。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反映出物理是有用的。
拓展实例范围,反映运动的普遍性。
肯定大家的想法,又指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如果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如果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
[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的情况可能不同,这称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书]
[提出问题]
分析课本上的受油机和加油机,以及车辆和联合收割机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的运动情况。
梳理机械运动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反
馈
练
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飞行员在描述飞机俯冲时说:“大地迎面扑来”,这是以参照物。说月亮躲进云层,是以为参照物。漂流时船相对水。
4.坐在逆水行驶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是静止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河岸上的树
B. 船舱
C. 迎面驶来的船
D. 河水
5.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中乘客观察乙车,发现乙车向正东方向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判断错误的是:
A. 甲乙两车都向东行驶
B. 甲乙两车都向西行驶
C. 甲车向西行驶,乙车向东行驶
D. 甲车向东行驶,乙车向西行驶
学生检查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
第一章 第二节 授课教案
课题
第一章二 运动的描述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
难点
1.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举多个例子,要求学生判断是否做功。
例如:
⑴ 女孩把一箱报纸搬起来
学生答:做了,因为女孩对报纸有一个向上的推力,报纸在这个推力作用下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
通过实例使学生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对物体做功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小女孩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前进
学生答:没有做功。小女孩对水桶施加向上的力,而水桶在水平方向移动了距离,在竖直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
聆听思考:
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为参照物。
平时多数情况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动手操作,观察以不同物体作为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情况。
邻桌同学间讨论。
回答: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静止的。
并说明观察的方法。
学生思考回答:
加油机相对受油机静止,它们相对地面是运动的。
因为子弹相对于飞机的飞行速度很小或一样,它们之间近似相对静止。
W=F·s,知道了功的单位是焦耳。大家完成课后练习,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功的意义,学会功的计算。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 板书 】
第一节 功
1 .功的定义:
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2 .功的计算:
功=力×距离
公式:W=Fs
单位:焦耳 符号: J
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八年级 上册
由这些例子给出功的定义。
区分不同情况理解。
让物理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三、新课展开
1.力学中功的含义
我们常说的功是有“成效”的意思,但在物理学中它还有特殊的含义。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显然力做功有两个条件。
一是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分别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1)地球
(2)太阳
(3)青山、竹排
(4)月亮、乌云
(5)帆船、青山
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
课
堂
小
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知道运动是普遍存在的,知道在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要选取参照物,即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功的计算
教法与学法
讲授式 启发式 多媒体
学生互助合作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
复习
提问
提问: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些?
提问: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
提问:力作用在物体上会怎样 ( 产生什么效果 ) ?
回答问题。
由力的不同作用效果引出功。
二、
新课
引入
举例:
推桌子:小明和小聪分别用力推动桌子,小明虽费了力气,但桌子没有移动,小聪用力将桌子推走了。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 N ),距离的单位是米( m ),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 J )。
1 焦=1牛·米。
几点说明:
①使用W=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②做功的多少只由W=Fs决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③知道 1 焦的物理意义,知道 1 焦的大小。
核对答案,做错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张会丽 五地自融……24
1.3《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曹翠芳 五地自融……29
下载: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计……………崔永田和谐星球……32
《电荷》 的教学设计……………………………刘孟巧我爱我家……34
牛顿第一定律…………………………………………曹艳伟1234……42
学生思考并举例。
对生活中的问题深入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的能力。
将生活经验明确为物理过程和方法。
针对概念进一步深入分析。
找出物理与生活的结合点。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培养合作精神。
对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应用能力。
强化对相对运动知识的应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
以
致
用
1.分析下列物体相对于什么物体是运动的?相对于什么物体是静止的?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过举例,理解功的定义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教学重点: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
学生思考,并举例。
聆听。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通过举例,介绍运动分类知识,让学生对运动有更全面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提出问题]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真的很容易吗?
举实例
事例一:坐在行使的汽车中,感觉路边的树木高速后退,感觉车内的物体是静止的。路边的人觉得树不动,车运动的很快。
事例二:课本的想想议议
可见:要想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首先要选取一个标准才成,物理学中把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一起在做同步运动,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太阳为参照物呢?
[总结]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
感觉不同是因为观察的人用了不同的标准(或相对于不同物体)。
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
2.(1)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以谁为参照物呢?
(2)而地理学科中所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
(3)“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分别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4)“乌云遮住了月亮,月亮穿出云层”分别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
教师小结:从以上例子,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力学中功的含义,即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3.功的计算
我们知道了力做功的两个条件,那怎样来计算功呢?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W=Fs。
第七章力第三节《重力》…………………董秀红 串联一家亲……46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王涛快乐6+4……50
8.3《摩擦力》教学设计……………………………魏红宝 1234……53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一、功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 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板书]
[提出问题]
什么样的物体可以作为参照物呢?
参照物的选取时任意的,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通常情况下,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略去不提。但是不能选取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
[提出问题]
将课本并思考:
[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这几张照片是在同一个路口相隔了很短的时间先后拍到的,通过观察这几张照片,你能告诉大家:哪辆汽车是运动的,哪辆汽车是静止的吗?
根据什么?
[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这几张照片上的物体运动了吗?又是根据什么?
[讲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都有非常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我们的很多观点也都与物理规律相一致,当然也有不同。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到底以什么样的规律运行着呢?今天我们就从机械运动开始研究?
新课讲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讲
授
首先,就像刚才大家总结的那样:物理学 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板书]
[提出问题]
大家还能举出其他一些物体运动的实例吗?
[讲授]
大家说的都很好,机械运动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有些甚至我们觉察不到:比如珠穆朗玛峰由于地壳运动高度在变化,日本茨城县鹿岛町与中国上海市的距离由于板块运动缩短 。播放视频让学生看生活中的机械运动是普遍存在的。其实除了机械运动,还有分子、原子的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多种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只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所以说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的现象。
二是 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S)
举例:
⑴ 举重运动员向上举杠铃,作用在杠铃上的力是向上的,并且杠铃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我们说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功。
⑵ 直升机向上拉动铁塔,对铁塔有一个向上的拉力,铁塔在这个拉力的作用下,沿拉力方向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飞机对铁塔做了功。
通过实例剖析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师注意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1)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即劳而无功。
(2)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即垂直无功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
(3)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即不劳无功
教师要注意同学们的回答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弥补关于惯性的知识。
⑶ 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有没有做功?
学生答:没有做功。汽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力的作用但是没有移动距离。
⑷踢出去的足球,球在草地上滚动一段距离
学生答:没有做功。踢出去的足球由于惯性运动一定的距离,并非是受到力的作用。
要求学生举例,可将学生举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学生举例。
进行分析。
2. 教学难点: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状态;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所选取的参照物。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实验、归纳、对比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
入
课
题
[提出问题]思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战中,一名飞行员发现自己的机舱有一只“小虫”在飞来,于是一把抓住,一看才发现是一颗正在飞行的子弹!我们知道徒手抓住正在飞行的子弹一般是不可能的,那么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呢?
突破教学重点 难点
例题:P64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规范化。
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
追问:此题中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做了功?对什么物体做功?重力做了功没有?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学生回答。
三、
课堂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力学中 “功”的概念,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给出了功的计算公式
教育资料人教版物理第四章光现象节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黄骅市第二中学教材地位和作用平面镜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的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实际应用这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为下一章探究凸透镜成像提供了思路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物理教案设计大赛
获
奖
作
品
集
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中心
2013年9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李邵虎 我爱我家……1
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八年级上册…………李会宁 快乐久久……5
《质量》教学设计………………………………陈立超冀连之家……12
人教版物理第四章光现象………………齐艳霞串联一家亲………16
6.4、密度与社会生活……………………密度与社会生活 张春霞……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