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学期质量守恒定律 旧人教版(

合集下载

5.1质量守恒定律-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5.1质量守恒定律-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氮、氢、氧、碳

2.CHx+ 2O2 = CO2 + 2H2O,请判断CHx中,x的值应为 4 。
3.O2+2SO2=2X,X的化学式为__S_O__3____ 。 4.在化学反应2X2 +3Y2 = 2R 中,若用X、Y表示R的化学式,
其中正确的是 B
A.X3Y2 B.X2Y3 C.X3Y4 D.XY2 5.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做氧源,其化学方程式为:
A.9.6克 B.12.6克 C.6.6克 D.14.9克

2KMnO4 = 2K2MnO4+MnO2+O2↑
27.5g = 17.9g +氧气的质量
别漏 了我
五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2.判断反应物是否全部参与反应
1.已知20克A物质与32克B物质充分反应生成44克C物
质。B恰好完全反应,则实际参与反应的A物质的质
一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方案一:铜与氧气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1.将铜粉平铺于锥形瓶的底部,把上端系有小气球的玻璃导管插 入单孔橡胶塞,用橡胶塞塞紧锥形瓶口。
2.将装置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质量m1。 3.再将锥形瓶置于陶土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4.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装置冷却后再次称量,记录所称
量是
12克

2.现将10gA 和20gB混合加热,A 与B发生化学反应,10gA
完全反应后生成8gC和4gD,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
是D
A. 1∶1 B. 2∶1
C. 4∶1
D. 5∶1
五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3.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元素)
1.把某化合物在密闭容器里加热完全分解,可得NH3、H2O 、CO2三种物质,则这化合物是由什么元素组成?

5.1 质量守恒定律 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5.1 质量守恒定律 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转。 ⁠
课堂要点
(3)思考:①理论上,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比实验前镁 条的质量大,为什么?
反应有氧气参加,故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大于镁的质 ⁠
量。 ⁠
②实际上,反应后残留固体的质量比实验前镁条的质量 小,为什么?
有一部分生成物以白烟的形式逸散,故残留固体的质 ⁠
量比镁条小 。 ⁠
课堂要点
③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有什么要求? 试剂能发生 化学反应 ;有气体参加或产物容易逸散 的反应,应在 密闭装置 中进行实验。
(填“是”或“否”)。 (3)欲利用上述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在 密

闭 容器中进行实验。
课后作业
四、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5. 氯碱工业是以电解食盐水(NaCl溶液)为基础的基 本化学工业,电解食盐水不可能生成的是( D )
A. H2 C. NaOH
B. Cl2 D. NaNO3
课后作业
6. 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B )
于 反应生成的铜和硫酸亚铁的质量总和。
课堂要点
二、质量守恒定律 内容:参加 化学反应 的各物质的 质量总和 ,等 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质量总和 。

注:(1)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化学变化),不能用 于物理变化。 (2)守恒的是“质量”,而不是其他物理量(如体 积)。
课堂要点
(3)正确理解“参加”的含义,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 质量 不能 (填“能”或“不能”)计算在内。 (4)“各物质”包括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尤其应注 意不能遗漏气体和烟。
反应要验证该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实验应如何改进? 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实验 。

课堂要点
2.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点燃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微观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微观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流程
宏观层面

微观层面●展示电解水的实验,引领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通过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变,让
学生们明白微观层面上原子种类不变,质量不变,数目不变决定了宏观上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通过原子种类,质量,数目不变,让学生自行推断出元素种类及元素质量不变,
从而也可以得出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微观层面

符号表征●通过符号表达式及微观结构示意图不能匹配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们自行调整符
号表达式,从而写出化学方程式。

●让学生们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化学方程式的内涵●让学生自行认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引领学生,让学生们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中,微观粒子的质量关
系,以及宏观物质的质量关系。

两个水分子在电解的条件下生成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之后每个氧原子重新组合生成1个氧分
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个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与他的结构模型示意
小组讨论一下,符号表达式和这
我们使化学方程式两侧的原子守恒的过程称为配平。

【提问】
18g质量的水,电解生成多少克
【练习3】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
生成丙和丁。

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
小结。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 质量守恒定律 ppt课件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 质量守恒定律  ppt课件
5.1 质量守恒定律
温故而知新
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下列反应
1.铁在氧气中燃烧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2.在氧气中燃烧白磷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3.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 → 水+氧气
点燃 点燃
我来动手做:
1、白磷燃烧前后 质量的测定
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 1、称量 2、用玻璃棒 引燃白磷 3、冷却后再 次称量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化学反应 前后物质 的质量总 和没有改 变
• 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 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 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就叫质量守恒定 律
继续探究:
1、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1)在托盘天平的左盘放置一只蜡烛, 称量其质量,直到天平平衡。 (2)然后点燃蜡烛,过一会儿,观察 天平是否继续保持平衡?
所称质量 M1= g
观察到大量白烟
.
所称质量 M2 = g
化学反应 前后物质 的质量总 和没有改 变
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问题:
2、为什么不能打开橡皮塞后再称量?
1、白磷燃烧前,锥形瓶中除沙子外有哪些物质?
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3、白磷在空气中燃烧,正确的说法是( C )
A、参加反应白磷的质量等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B、参加反应白磷的质量加上参加反应的空气质量等于生 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C、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比参加反应的白磷的质量大, 与质量守恒定律有矛盾 D、参加反应白磷与空气中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之和等 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继续探究:
2、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1)在托盘天平的左盘放置干净的镁条和一 个石棉网,称量其质量,直到天平平衡。 (2)点燃镁条。 (3)将镁条燃烧后的产物与石棉网一起放在 托盘上,观察天平是否继续保持平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5.1《质量守恒定律》知识总结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5.1《质量守恒定律》知识总结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知识点1】质量守恒定律1、涵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的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适用范围: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与质量守恒定律无关)。

3、守恒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种类、数目、质量都不改变。

4、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变与不变。

①不改变:从宏观来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不变以及元素种类不变。

从微观来看有三不变,即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②改变:从宏观来看物质种类一定改变从微观来看分子种类一定改变③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5、应用:①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推断物质的组成②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③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有关计算④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守恒对象是物质质量6、注意:①质量守恒,不是体积守恒。

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并不是反应物的任意质量之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知识点2】化学方程式1、涵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写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①客观事实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随意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

②质量守恒定律: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选择适当的计量数使反应物、生成物各原子数相同。

3、书写步骤:(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2)配平方程式,方法有:①观察法②最小公倍数法③奇数配偶数法④待定系数法⑤假定计量数“1”法⑥原子守恒法(3)注明反应条件,加热用“△”(点燃、高温都不能用“△”符号取代)。

(4)标出生成物状态。

若反应物中无气体,生成物中有气体,在其化学式后面标上“↑”;若反应物无固体,生成物有固体,在其化学式后面标上“↓”。

4、表示的意义:从质的方面: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从量的方面,在宏观角度能表明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在微观角度表明反应物、生成物间粒子数之比。

5、读法:可以从质的角度、量的角度、粒子的角度来读化学方程式。

【知识点3】书写化学方程式常见错误1、错写物质的化学式2、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方程式3、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或所配的计量数没有约成最简整数比)4、错标或遗漏气体生成物(↑)或沉淀物(↓)的有关符号5、错写或漏写反应条件。

5.1质量守恒定律课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5.1质量守恒定律课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2.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C )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物质的总质量
A .①④
B. ①③⑤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⑤物质的种类
3.根据化学方程式:2H2O 通电 2H2↑+O2↑,无法获取的信息是( D ) A.反应所需条件 B.生成物的状态 C.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 D.氧气可助燃
P O2
P2O5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气球先变大后变瘪
反应前后天平是否平衡
天平平衡
实验结论
反应前总质量 = 反应后总质量
符合质量 守恒定律
注意事项: 1.锥形瓶底部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防止锥形瓶底部炸裂; 2.在锥形瓶口的橡胶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气球, 目的是防止红磷燃烧产生的热量使瓶内气体迅速膨胀而冲开橡胶塞; 3.玻璃管下端与红磷接触的目的是引燃红磷; 4.此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装置气密性要良好;
(3)每124份质量的磷与160份质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 五氧化二磷。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C + O2 点燃 CO2 (1)直接读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名称和反应条件
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读“和、与、跟” ===读“生成”
(2)读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各物质的质量比 每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点燃 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意义
读法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表示各物质之间粒子个数比 宏观:硫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
微观:每一个硫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点燃生成 一个二氧化硫分子
质量:每32份质量的硫和32份质量的氧气点 燃生成64份质量的二氧化硫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通过化学反应前后宏观的质量守恒认知,实现从整个体系到具体反应的思维转换;通过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实现从客观物质质量到微观原子质量的思维转换;通过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分析,实现从质量总和到质量比例的思维转换;通过元素守恒的本质认知,实现从物质改变到元素不变的思维转换。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

本课题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基础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课题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时的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一些化学反应的知识,对化学反应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开展实验探究奠定了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为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奠定了操作基础。

元素、原子、分子、化学式、化合价是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是学习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初步学会控制条件进行定量实验研究,能对实验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2.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3.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4.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事实或生活现象。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并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现象和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1. 定义。

-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 例如: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和。

2. 适用范围。

-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变化,而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 例如:将10g水加热变成10g水蒸气,这是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但如果是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化学变化,就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1. 从原子的角度。

-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 以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为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_2+O_2{点燃}{===}2H_2O。

反应前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反应后水分子也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反应前有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反应后也是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所以质量守恒。

2. 从分子和离子的角度(对于有分子或离子参加的反应)-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对于离子反应,反应前后离子的种类和数目可能发生改变,但离子所带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 例如在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NaOH + HCl===NaCl + H_2O中,反应前是Na^+、OH^-、H^+和Cl^-,反应后是Na^+和Cl^-以及H_2O分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离子所带电荷的代数和也不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 解释化学现象。

- 例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大。

这是因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是镁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所以氧化镁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大。

2. 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 在化学反应A + 3B===2C + 3D中,已知2.3gA和4.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C。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PPT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PPT课件

探究新知
2.玻璃管和小气球有何作用? 玻璃管和小气球起到缓冲作用,帮助平衡内外压强。
解释与结论: 铜粉加热前后的对比:
反应前物质
锥形瓶
反应后物质
锥形瓶
橡皮塞 玻璃管、气球
橡皮塞 玻璃管、气球
参加剩反余应空气的物质(的空气总)质量等(剩于余生气成体)物的总质量
参加反应氧气
参加反应的铜粉
氧化铜
剩余铜粉
NaCl+CO2+H2O
天平平衡情况: 天平指针向右倾斜(变轻)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 的质量总和。 1.“参加”,意味着没有参加反应(剩余)的物质的质量不能 算在内。
2.只有化学变化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物理变化不用质量守恒 定律解释!
探究新知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 的质量总和。
总质量不相等
★ 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 锡在密闭容器中研究氧化汞 的分解和合成时,却发现化 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
总质量相等
探究新知
加热
铜+氧气
氧化铜
m1
m2
探究新知
进行实验分析总结
注意观察:1.加热后,铜粉的变化; 2.气球的变化情况; 3.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
探究新知
1.气球有何变化?为何有此现象? 小气球加热时先膨胀,恢复室温后变瘪。 发生此现象的原因是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变大, 进入小气球中。恢复至室温后由于氧气参加反应 生产氧化铜固体,瓶内体积变小,小气球变瘪。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思维导图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初步学会控制条件进行定量 实验研究,能对实验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2.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3.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4.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事实或生活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5.注重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进步。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设定分层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激发学习兴趣。
6.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结合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开展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
-设计不同类型的化学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引导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等。
4.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形象生动地展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和实验现象。
-运用在线教学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归纳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观察质量变化。
4.鼓励学生将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并能运用其解释化学实验现象。
2.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燃烧、腐蚀等,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守恒问题。
(四)课堂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课件

没有改变,元素的质量
不变
,所
化学反应前后
“622”
宏观
微观
元素种类
原子种类
元素质量
物质总质量
物质的种类


改变
原子数目
原子质量
分子的种类
可能
分子数目
元素的化合价
改变
【课堂练习】
1.(课本P98 第2题)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会变化的是(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物质种类
⑤原子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Fe3+----
黄色
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提出问题】
这个规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通过实验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无数实验证明:
反应物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
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
恒定律。
参加反应的
各物质的质
量总和
生成物
生成的各物质
分子种类
原子种类
分子总数
原子总数
反应物(H2O)
1种
2种
2个分子
6个原子
生成物(H2、O2)
2 种
2 种
3 个分子
6 个原子
得出结论:
微观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
没有增减,
质量
宏观上,反应前后元素的
种类
没有改变,________
数目
没有改变,所以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种类
以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质量:
m1
点燃
=
五氧化二磷

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掌握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不变的实验验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讨论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原理探索的兴趣,培养尊重实验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展示两个不同化学反应的视频片段,如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和镁带在空气中的燃烧,引导学生观察反应前后物质外观的变化。

•提问:“虽然物质的外观和形态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了变化,但你们认为这些变化是否会影响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呢?”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认真观察反应现象。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提出猜想,如质量可能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

过程点评:•通过视频导入,直观展示了化学反应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提问环节引导学生从现象出发,思考化学反应的本质问题,为后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做好了铺垫。

教学过程1.1 质量守恒定律的提出教师行为:•简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历史背景,强调其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

•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即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体系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讲解和解释,使学生明确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为后续的实验验证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1.2 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教师行为:•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详细介绍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和观察要点。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注意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记录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分组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反应现象,准确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过程点评:•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质量守恒定律的真实性,加深了对定律的理解。

《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一、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的内容。

本节课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重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

并从微观角度使学生充分理解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

因此,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是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质”到“量”的过渡前提,也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

所以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

通过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和原子、元素、化学式,及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和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和化学探究学习的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小组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因此,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化学反应的本质有更深的理解。

因为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特别是从分子原子角度去解释质量变化的能力还很有限,因此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能初步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两课时:课时1 质量守恒定律课时2 化学方程式课时2 化学方程式一、教学目标1.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定义,了解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2.会从质、量、数等方面读化学方程式,并能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在化学反应中体现出来的“六不变、两改变、两可能变”吗?【展示】“六不变”指: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元素种类、元素总质量、原子种类、原子个数、原子质量一定不变;“两改变”指: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它主要介绍了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基本原理,是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教材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从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原因,能初步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简单化学反应。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理解科学理论的严谨性和普遍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其科学原理。

教学难点:如何将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实际的化学反应中,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视频:展示一些化学实验,如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同时展示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简图。

2. 提问:在这些变化中,你观察到了什么共同点?物质的总量有变化吗?3. 引入话题:科学家们在研究大量化学反应后发现,无论反应过程如何复杂,反应前后物质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质量守恒定律”。

(二)、新知探究1. 定义讲解:明确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即在封闭系统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其总质量保持不变。

2. 原理解析:通过PPT或实物模型,解释原子的不可创造和不可消失性,以及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组,进一步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

3. 实例分析:选取几个典型的化学反应实例,如水的电解,分析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三)、实践操作1. 实验操作: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测量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

学生分组进行,教师指导。

2. 数据记录与分析:指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并得出质量守恒的结论。

(四)、分享交流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氧化铜 CuO
气球的作用: (1)密封系统,防止瓶内外物质交换。 (2)平衡压强,防止橡皮塞冲开。
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如:NaCl 如:NaOH
×
×

判断正误
铁和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砂纸打磨: 去除铁丝表面的氧化物
现象: 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 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M1=86.2g
M2=86.2g
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为什么会守恒?
不一致,不矛盾, 没有称量气体
“六不变,二变,一可能变“
化学反应前后“六不变,二变,一可能变“
化学反应前后 化学反应前后 化学反应前后 一定不变的是 一定改变的是 可能改变的是
①原子的种类 微观 ②原子的数目 ①分子的种类
③原子的质量
④元素的种类 宏观 ⑤元素的质量 ②物质的种类
思考:哪个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哪个能验证能量守恒定律?


遵守且

能验证
Cu + O2 △ CuO

验 三


验 二
遵守且 能验证
Fe + CuSO4 → Cu + FeSO4




反应前
反应后
盐酸 + 碳酸钠 → 氯化钠 + 水 + 二氧化碳
遵守但不能验证
反应前
反应前
Mg+O2 点燃 MgO
遵守但不能验证
34.5g - 34.3g = 0.2g
反应前
反应前
现象: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 体,质量增加了。
分析: 镁条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气体参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1)质量守恒的原因(四不变): 宏观:元素的种类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和数目 可能发生变化。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 、解释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及用 质量差确定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实验探究:
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总和如何变化? 2.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之间的关系。
注意:
观察老师操作,积极总结出实 验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 2.白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 装一部分沙子; 3.玻璃棒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 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 4.在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中,铁 钉在放入硫酸铜溶液之前,要用砂 纸打磨干净。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能 否根据这一事实,推断出酒精中肯定会有什么 元素?可能会有什么元素? 一定有的元素: C,H
可能有的元素: O

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 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必须遵守的 一个定律,但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仅是指“质量”,不 能任意扩展到其它物理量;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不是部分反应 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 ,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恒定律,生成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的 质量。
讨论:1.为什么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大于 或小于反应物的质量这些情况? 2.这两个反应到底遵守不遵守质量守恒定 律呢?

介绍改进实 验装置, 思考:在白磷燃烧的实验中, 若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 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1)在A+B=2C 的反应中,足量B与W克A完全
反应后,生成12克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是 (12-W) 克 ____________
(2)在A+B=C+D的反应中,5克A跟一定量的B恰好
完全反应,生成3克C和10克D,则B的质量_____ 8 克。

2、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元素
质量守恒定律
课件制作 奎屯一中 李东玲

复习:
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磷在氧气中燃烧 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磷
2.水通电分解 水
通电
氢气+氧气
提问: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 依据是什么? 有新的物质生成

思考:
在这些反应中反应前 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什 么变化?

到底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活动探究: 1.蜡烛燃烧前后是否遵守质量守 恒定律?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其反应物 的质量之和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是 否相等?

实验结果:
1.蜡烛燃烧前后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也不遵守质量守
提问:
根据前面的实验,我们该如 何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呢?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宏观叙述: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 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 总和,这个规律就叫质量守恒定律。

介绍质量守恒定 律的发展简史
提问:为什么反应前后 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结论:
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质量 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存在相等 的关系。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
一、内容 1.宏观叙述 2.微观解释 3.实质 二、应用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是否改变呢?

2.微观解释:
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 ______________ 没有改变, 原子的种类 原子的数目 没有增减, ______________ 原子的质量 ________ 也没有变化,所以化 学反应气候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 然相等。

小结 小结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
内容
质 量 守 恒 定 律
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 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原子种类没有改变
原因
原子数目没有增减
原子质量没有变化
应用
进行有关的计算 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
解释一些实验事实

o p + o
点燃
p p
白磷燃烧的微观过

oo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程式:
KMnO4
加热
K2MnO4+MnO2+O2
物质: 反应物 生成物 钾,锰,氧 钾,锰,氧 元素: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反应前) (反应后)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原子)种类 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