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性状试验研究
高速公路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技术规范DB13∕T 2950-2019
![高速公路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技术规范DB13∕T 2950-2019](https://img.taocdn.com/s3/m/367156b58e9951e79b8927c0.png)
高速公路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高速公路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设计和施工技术要求、质量检验。
本标准适用于高速公路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技术,其它等级公路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含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0783 复合地基技术规范JTG C10 公路勘测规范JTG/T D31-02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90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 composite foundation of rammed soil-cement pile将水泥和素土按一定比例拌和均匀,夯填到桩孔内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夯实水泥土桩,由夯实水泥土桩和被挤密的桩间土形成的复合地基。
3.2夯实系数rammed factor桩体夯实干密度与最大干密度的比值。
3.3面积置换率 replacement ratio复合地基中桩体的横截面积与其所分担的处理面积的比值。
3.4桩土应力比pile-soil stress ratio复合地基中桩体上的平均竖向应力和桩间土上的平均竖向应力的比值。
4 基本规定4.1 进行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设计前应对拟建工程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分析地基土层的分布范围、分层情况、地下水及其PH 值、土的含水量、塑性指数和有机质含量等;分析荷载大小及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技术要求等;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分析本地区相似地质条件下公路工程的复合地基处理经验和使用情况。
4.2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适用于处理深度一般不超过10 m 在地下水位以上为黏性土、粉土、粉砂土、杂土等适合成桩并能挤密的地基。
4.3 夯实水泥土桩可采用沉管、冲击等挤土成孔法施工,也可采用洛阳铲、螺旋钻等非挤土成孔法施工。
高应力下水泥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分析
![高应力下水泥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f1c88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68.png)
高应力下水泥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分析发布时间:2023-03-02T07:38:28.445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20期作者:崔羽吴丰波付夏炜屈智伟何振[导读] 依据西安黄土地区断裂带上某工程的水泥土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结果,对水泥土复合地基的受力承载性状及时间函数的情况进行分析崔羽吴丰波付夏炜屈智伟何振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陕西西安 710000[摘要]依据西安黄土地区断裂带上某工程的水泥土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结果,对水泥土复合地基的受力承载性状及时间函数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在高应力水平下,桩土应力比随荷载增大而增大,到后期时增长幅度变大,桩间土承载力发挥较低,桩顶将承受大部分荷载,复合地基承载性状与单桩相似,在复合地基设计中,承载力发挥系数应重点结合桩土相对刚度、桩的长度以及褥垫层厚度综合考虑,对桩土相对刚度较小、桩长较短的地基应选择较厚的褥垫层厚度,本研究为西安断裂带地区水泥土挤密桩复合地基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泥土挤密桩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承载性状1.前言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从19世纪40年代在工程中开始应用,具有提高承载力,降低压缩性,处理深度大等特点,其加固机制为在地基土中形成桩孔时,桩孔位置原有土体被强制侧向挤压,相邻桩孔间的土体的密实度增大,成孔后向桩孔内填料,然后分层夯实,形成密实而强度较高的桩体,并且孔壁土体通过被夯材料径向扩张而被进一步的挤密,同时桩间土和桩体土两者紧密胶结在一起,保证复合地基承受荷载后,桩、土的位移能分担上部荷载及协调变形,是高黏结强度桩复合地基的代表,作为一种高效、性能优异的地基处理方式,目前用于高层建筑地基的加固处理。
2.工程概况某工程位于西安市南郊曲江新区,地处长安-临潼断裂带,由6栋10层高层建筑物、2层裙楼及地下车库组成,设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360kpa。
水泥土挤密桩径为560mm,间距1083mm,排距1083mm,等边三角形布置,排距1083mm,水泥土桩桩身填料采用1:6水泥土(体积比),采用环保旋压挤密桩机施工,重锤夯击成桩工艺,料的平均压实系数不得小于0.97,其中压实系数最小值不应该低于0.90;成孔挤密应间隔分批进行,成孔后应及时回填,平均挤密系数不得小于0.93。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施工方案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施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3d4c64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55.png)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施工方案一、方案概述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是指通过夯实水泥土桩和与其相连的土层来增加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
夯实水泥土桩是以一定间距布置于地基内,通过夯实桩体来改良土壤性质。
复合地基的设计需要考虑桩的布设形式、桩的间距和桩的直径。
二、施工工艺1.准备工作(1)制定施工方案,确定桩的布设形式、间距和直径;(2)清理施工场地,确保施工区域平整,没有杂物;(3)确定桩的位置,并且在地面上标出。
2.桩的制作(1)选择适宜的水泥与胶凝材料,按照设定配比进行测量和混合;(2)将混合材料倒入模具中,并进行振实,使混凝土均匀分布;(3)待混凝土凝固后,从模具中取出桩体;(4)根据施工需要,进行一定长度的修剪。
3.桩的施工(1)在桩的位置钻孔,确定桩的埋入深度;(2)将预制的桩一一埋入孔洞中,用锤击夯实,直至桩顶与地面齐平;(3)按照设计要求,根据桩的间距和布设形式,在整个施工区域进行桩的布设;(4)为了提高桩的抗压能力,可以使用预应力或加固锚筋等加固措施。
4.土层复合处理(1)在桩的顶部,进行一定厚度的土层堆叠,形成复合地基;(2)对土层进行夯实,使其与桩体形成一体。
三、施工要点1.桩的制作应采用规格统一的预制模具,以保证桩体的均匀性;2.桩的间距和直径的选择应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工程的要求进行确定,以达到设计要求;3.桩的埋设应确保桩顶与地面齐平,桩体与土层紧密结合;4.在桩布设过程中,要保证桩体的竖直度和水平度,以确保复合地基的整体承载能力;5.土层的堆叠和夯实应均匀进行,形成与桩体一体化的复合地基。
四、安全防护1.施工现场应设置警示标志,指示施工区域,确保工人的安全;2.桩体制作和布设时,工人应佩戴防护设备,避免受伤;3.监督人员应对施工队伍进行安全培训,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通过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施工,可以显著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适用于各类土壤条件。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桩的制作和布设的质量控制,确保复合地基的工程质量。
JGJ340-2015《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
![JGJ340-2015《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eb0796249ec3d5bbfd0a74e1.png)
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JGJ340-2015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15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786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340-2015,自2015年12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5.1.5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5年3月30日前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0]43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土(岩)地基载荷试验;5复合地基载荷试验;6竖向增强体载荷试验;7标准贯入试验;8圆锥动力触探试验;9静力触探试验;10十字板剪切试验;11水泥土钻芯法试验;12低应变法试验;13扁铲侧胀试验;14多道瞬态面波试验。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1总则1.0.1为了在建筑地基检测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地基性状及施工质量的检测和评价。
1.0.3建筑地基检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各种检测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考虑地质条件及施工质量可靠性、使用要求等因素因地制宜、综合确定。
1.0.4建筑地基检测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人工地基为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经人工处理后的地基。
2.1.2地基检测在现场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建筑地基性状、设计参数、地基处理的效果进行的试验、测试、检验,以评价地基性状的活动。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和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和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28c401b4431b90d6c85c7a4.png)
第1 4卷 第 2期
20 0 6年 4月
安 徽 建 筑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 然科学版) 自
J u n l fAn u n t u eo c i cu e& I d sr o r a h i si t fArht t r o I t e n u ty
间 土 的 共 同 作用 机 理 和 变 形 特 征 。 结果 表 明夯 实 水 泥 土 桩 复 合 地 基 承 载 和 变 形 控 制 能 力 能 够 满 足 一 般 建 筑
物 设 计 要 求 。该 项 研 究 对 河 北 省 及 北 京 地 区 今 后 相 似 工 程 地 质 条 件 的 软 弱 地 基 处 理 有 一 定 的 指 导 意 义 。 关 键 词 : 实 水 泥 土 桩 复 合地 基 ; 土 应 力 比 ; 形 特 性 ; 载 能 力 夯 桩 变 承 中 图分 类 号 : TU4 2 3 7.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4 4 (0 60 —0—4 10 50 2 0 )20 70
Te ts u y o o d b a i g a d d f r a i n  ̄ a a t r s i s s t d n l a - e r n n e o m to : r c e itc h o a m e o lc m e ie c m po ie f u d to fr m d s i- e ntp l o st o n a i n
XU i YANG e— i S a- a Hu , W i n, a r IH ib o
( p. o s u c sa dEnvrnme a En ie rn De t fReo r e n io ntl gn eig,An iUniest fS in e8 c noo ,H u ia 3 0 0,Chi ) hu v r i o ce c LTe h lgy y an n 2 2 0 na
强夯振动对复合地基力学性状影响的试验研究
![强夯振动对复合地基力学性状影响的试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9205c6d27d3240c8447ef5b.png)
S nG o a g, hnL i Qa ighn 2 L o sa u ul n C e e , i J seg, i uhn i o n L
(.a gh n C oe inI fatu tr o s u t nI v s n o a yGru Ta gh nHe e 1 n s a a fi a r sr cu eC n t ci n et t mp n o p, n sa b i T d n r o me C
孙 国亮 , 陈 雷 乔 京 生 , 娄 山 , 李
(. 山曹 妃甸基础 设施 建设 投资 集团 ,河北 唐 山 0 3 0 ; 1唐 6 2 0 2唐 山学院 土木工 程 系 ,河北 唐 山 0 3 0 ;. . 6 0 0 3河北联 合大 学 ,河北 唐 山 0 3 0 ) 600
摘 要 :通 过 现 场 试 验 ,探 讨 吹 填 土 地 基 中 强夯 振 动 的传 递 规 律 和夯 振 动对 周 边 C G复 合 地 基 力 学 性 状 的 影 响 ,并 针 对 F C G桩 的 隔 振效 应 、 F 桩身 应 力 分 布 等 进 行 系统 分 析 , 可为 应 用 强 夯 法 处 理 吹填 土 地 基 的 类 似 工程 提 供 借 鉴 和参 考 。
第4 8卷 第 6期 21年 1 01 2月 总第 2 3期 0
港
工
技
术
Vo . No. 1 48 6
P r En ie r gT c n lg ot gn e n e h oo y i
De .0 0a 0 c2 1 T t l 3 1 2
强夯振动对复合地基 力学性状影响的试验研究
i lt n efc n i o y s e sdsr uin o F pl. h b v l p o ie terfrn efrtesmi r s ai f ta d pl b d t s i i t fC G i T e a o ewi r vd h ee e c o i l o o e e r tb o e l h a
9-夯实水泥土桩法解析
![9-夯实水泥土桩法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18fc99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e.png)
五 夯实水泥土桩法的适用范围
夯实水泥土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粉土、素填土、杂填土、粘 性土等地基。处理深度不宜超过10m。当采用洛阳铲成孔工艺时,深度不 宜超过6m。
当有地下水时,适用于渗透系数小于10-5cm/s的粘性土以及桩端以上 0.5~1.0m范围内有水的地质条件。对含水量特别高的地基土,不宜采用夯 实水泥土桩处理。
2)垫层施工
垫层材料应级配良好,不含植物残体、垃圾等杂质。为了减少施工期 地基的变形量,垫层铺设时应分层夯压密实,夯填度不得大于0.9,垫层 施工时应严禁扰动基底土层。
19
9.5 质量检验
一 夯实水泥土桩桩体夯实质量检验
夯实水泥土桩桩体夯实质量检查应在成桩过程中随时随机抽取。抽样检 查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
②水泥掺入比αw
掺入水泥的重量
w 被加固软土重量 100 %
或 w
掺入水泥的体积 被加固软土体积
100 %
一般地基加固,水泥掺入比可取7%~20%。 ③外掺剂:由于粉煤灰中含有SiO2、Al2O3等活性物质,在水泥土中掺 入一定量的粉煤灰,可提高水泥土强度。一般可掺入10%左右的粉煤灰。
12
2)水泥土标准强度
桩土应力比 n
0
pk
荷载 P(kPa)
8.1 水泥土桩复合地基 n-p 关系示意图
水泥土桩复合地基n-p关系示意图
6
(1)夯实水泥土桩受力特点
夯实水泥土桩具有一定的强度,在垂直荷载作用下,桩身不会因 侧向约束不足发生膨胀破坏,桩顶荷载可以传入较深的土层中,从而 充分发挥桩侧阻力作用。但由于桩身强度不大,桩身仍可发生较大的 压缩变形。
夯实水泥土桩施工可选择人工成孔和机械成孔,机械成孔可采用机械 洛阳铲成孔、长螺旋钻机成孔、夯扩机或挤土机成孔。
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案.doc
![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5c1ffdb451e79b8968022693.png)
目录1、项目概况 (1)2、检测目的 (1)3、检测依据 (1)4、检测范围 (1)5、检测时间 (1)6、检测方案 (1)6.1 测试原理 (2)6.2 测试前准备工作 (3)6.3 测试步骤 (3)6.4 检测频率 (4)6.5 注意事项 (4)6.6 数据分析 (4)6.7 结果评定 (5)6.8 出具报告 (5)7、检测工作流程 (5)7.1检测组织原则 (5)7.2职责分工 (6)7.3检测计划 (6)7.4异常与意外应急与补救方法 (6)8、检测安全措施 (6)8.1检测作业领导小组 (7)8.2人身安全措施 (7)8.3仪器设备安全措施 (7)8.5试验检测安全措施 (8)8.6安全防护 (8)9、检测结果判定及异常处理要求 (9)10、检测人员及设备 (9)11、收费标准 (10)12、工作质量保证措施 (11)12.1 检测质量保证措施 (11)12.2 工期保证措施 (11)13、附件 (12)1、项目概况2、检测目的对**隧道明洞旋喷桩复合地基进行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以检测该旋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给施工单位提供检测结果,为工程质量提供依据。
3、检测依据3.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3.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3.3《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3.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3.5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3.6委托单位提供的设计图纸、检测委托单及其它相关资料等。
4、检测范围**建设项目隧道明洞旋喷桩复合地基试验检测委托合同书确定的检测项目。
5、检测时间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宜在旋喷桩桩身龄期达到28d后方可进行,且桩身强度必须满足试验条件。
在完成测试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后,根据设项目工程进度的总体安排和要求,该项目试验必须在桩身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以上方可进行试验检测,现场试验检测时间每点约为24h。
用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承载力标准
![用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承载力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2e9cada84254b35eefd34f7.png)
区,很难找到 明显 的比例极 限荷载 ,因此按() 2 1、() 确 定承 载 力 , 人 为 因 素 较 大 ,可 操 作 性 不 强 。 工 程
实 践 中多 采 用 () 3 ,按 相 对 变 形 法 来 确 定 承 载 力 ,但 由于 为 一 范 围值 ,沉 降量 取 值 上 、下 限 达 25 . 倍 , 实际 应 用 时 还 应 考 虑 具 体 的土 质 条 件 及 实 际 建 筑 物 在 该 地 区 土 层 条 件 下 的 容 许 沉 降 值 来 恰 当选 取 Sd 的 值 。笔 者 对 邯 郸 地 区 水 泥 土 桩 复 合 地 基 载 荷 / 试 验 进 行 了 认 真 总 结 分 析 ,提 出 了 该 地 区用 Sd值 / 确 定 水 泥 土 桩 复 合 地 基 承 载 力 的标 准 【, 见 表 l 2 l 。
00 4 - .l 应 的荷 载 。 .0 - 00 对  ̄
不 同 的桩 间 土 及 不 同水 泥 掺 入 比的桩 ,其 桩 土荷 载 分 担 比不 同 , 桩 间 土 承 载 力 的 发挥 存 在 较 大 差 异 。 分 析 大 量 水 泥 土 桩 复 合 地 基载 荷 试 验 资 料 得 到 三 种 典 型 载 荷 试 验 的 荷 载 一 沉 降( 曲线 ,如 图 l Q. 。针 对 不 同类 型 的 试 验 曲线 , 复 合 地 基 承 载 力 的 确 定方
法是 不一样 的。
Q/P ka
0 0 l o0 2 0 o 3 o o 4 0 0
从 图 l典 型 曲线 分 析 ,复 合 地 基 Q- 曲线 在 低 s 荷 载 水 平 的前 半 段 多 是 光 滑 曲线 ( 水 泥 土 单 桩 而 Q. 曲线 一 般 有 较 明 显 的 直 线 段 ) 尤 其 在 软 土 地 S ,
水泥砂浆桩复合地基力学性状的数值分析
![水泥砂浆桩复合地基力学性状的数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611c03f12d2af90242e6a8.png)
关键词 : 水泥砂浆 桩 ; 桩土应力 比; 复合模量 ; 置换率 ; 褥垫层
中图分 类号 : T U 4 7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2 一l 1 4 4 ( 2 0 1 3 ) 0 6 —O 0 2 6 —0 5
Nu me r i c a l An a l y s i s f o r Me c h a n i c a l Pr o pe r t i e s o f Co m po s i t e Fo u n d a t i o n o f Ce me n t Mo r t a r Pi l e
第l 1 卷第 6 期
2 0l 3 年 l 2 月
水 利与建 筑工 程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据r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Ar c h i t e c t ra u l
Vn 1 . 11 No. 6 De c., 2013
U J i n . w e n 一,HON G B a o — n i n g ,L I U Xi n 一,S UN J i a n ,
( 1 .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M i n i s t y r o fE d  ̄a t i o n f o r G e o m e c h a n i s e a n d E m b a n l z n e n t E n g i n e e r i n g, H o h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 J i a n g s u 2 1 1 3 0 9 8 ,C h / n a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1 1 4 4 . 2 0 1 3 . 0 6 . 0 0 6
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621fcedd195f312b3169a50b.png)
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探讨【摘要】随着工程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地基处理方法被大量采用。
由于造价及功效的驱使,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近年来备受青睐,被广泛采用。
载荷试验是目前研究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是笔者结合某工程实例对软基处理区开展的单桩与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以及水泥土搅拌桩静载试验中存在的尺寸效应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揭示了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获得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沉降量与其对应载荷板尺寸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尺寸效应;载荷试验前言水泥土搅拌桩在桩体质量及其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诸如桩体早期强度低、载荷板尺寸效应引起的复合地基承载力下降等。
在现在的工程建设中,建筑场地的天然地基绝大部分都不能满足上部建筑结构的设计要求,均需要对地基进行处理。
能否准确、科学地对地基处理工程进行检测,关系到工程建设的进度与造价,对建筑工程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工程概况广东某工程实例,地形起伏较大,挖填土石方总量为1617.85万m3,其中挖方887.26万m3,填方730.59万m3,中心区最大填方高度50m。
浅层地基构成及各层地基土的简要物理力学性质见表1。
主要地基土为粉质粘土、全风化和强风化的玄武岩,其特点是结构松散,大孔隙比、高液限、高含水量、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如不对其进行适当处理,将会影响高填方地基的承载能力。
针对该工程地质情况,建设单位、设计及其他相关部门通过多方案比选和必要的现场试验,最后确定采用综合地基处理方法:包括碎石桩、冲击碾压、强夯置换和水泥土搅拌桩处理。
2.试验方案与过程2.1水泥土搅拌桩处理技术要求对水泥土搅拌桩,要求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140kpa。
水泥土搅拌桩采用两喷四搅工艺,钻进速度为0.8m/min,提升速度为0.6m/min,桩长采用15m,桩径500mm,桩间距0.8m,正方形布置,湿法成桩,水灰比0.5,水泥掺入量20%;其桩端潜入持力层50cm以上,以保证处理的效果。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受力机理分析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受力机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13fedf360cba1aa811da68.png)
表 1各 土 层 物 理 力 学特 性 指 标
度的垫层 , 运用有限差分法, 选择一工程实例 , 对水 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变形、 强度 、 承载特陛、 荷载 f 递、桩土间相互 怍用等力学 进行 了研究 ; 专 探 讨了 ’ 桩土模量比、 桩长 、 荷载对桩顶应力及桩土模 量比对桩土中荷载传递规律的影响, 得到了一些具 有一定工程价值和理论价值的结论。 2f :程实例与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2 . 1工程 实例 2 .路堤 断面 没计 1 1 选择沪宁高速公路昆山试验段 1 2 断面 ( 桩 号 为 Kl + 5 ~ 9 2 7 ) 行 分 析 其 路 堤 底 9 10 K1+ 9 5 进 , 宽 3. 8 m正常设计路面宽 2 . 试验填土高度为 0 6 m, 0 5 m( . 超载 2 m) 基采用 粉体 搅拌桩 处 理 , 长 6 5 。路 桩 1. 间距 1 m, 1 m, 0 . 三角形布置, 3 桩径 5 e 路堤边 0 m, 坡为 1.。 : 1 5 Z1 2地基 土物理 质 地基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见表 l 。 2 数值模型建立 . 2
一
种 费
弹 性 楗 量
泊 柑
比
内 摩 擦 角
, 。 ()
粘 聚 力
C/ kPa 50
25 12 25
垫 层 C1土 层
60 0 0 O 11 0 0 0
0 28 0 3 2 0 3 5
0 32
科
工 程科 技 】 Jf
李 俊 妞
水泥土搅 拌桩 复合地 基受 力机 理 分析
劲芯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综述
![劲芯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b8ec277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c.png)
1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上海,200092,中国2 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中国0 引言我国东部沿海区域是工程建设的密集区。
随着该地区的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的增加,对工程质量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东部沿海地区分布着不同深度的软弱土层,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强度低、渗透性低等“三高两低”的特点,容易引起包括路堤失稳破坏在内的一系列工程问题[1]。
因此必须采用适当地基处理方法提高路堤稳定性。
近些年来,鉴于单一地基处理方式的不足,开始在实际工程中采用多元复合地基设计[2]。
为了弥补传统水泥土桩以及混凝土桩的缺陷,开始在工程中采用一种新型复合桩型—劲芯水泥土桩[3]。
劲芯水泥土桩由外部的水泥土搅拌桩与混凝土内芯,复合形成,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材料的特性。
既可以充分利用大截面外桩提高侧摩阻力,又可以利用高强度芯桩承担上部荷载[4]。
近些年来,随着劲芯水泥土桩在国内外工程中的广泛应用[5,6],其理论研究水平远不能满足当前工程实践的需要,同时,对于劲芯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路堤稳定性的问题也少有报道。
另外,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受到施工技术以及地层条件等的限制,可能采用没有打穿软土层的桩体加固土体的方法即悬浮桩加固地基。
1 复合地基发展现状复合地基这一概念于1962年的国际会议上首次被提出,而早在1835年法国人开始将碎石桩应用于海湾软基加固。
在20世纪60年代初,复合地基仅仅指在天然地基中打设碎石桩而形成碎石桩复合地基,龚晓南[1]将其称为最狭义的复合地基概念。
随着复合地基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推广应用,复合地基的含义也在不断发展演变。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发了CFG桩(水泥粉煤灰桩)复合地基技术[15]。
随着水泥土搅拌桩等粘结材料桩逐步推广应用,人们开始重视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等,并根据粘结材料桩的刚度分为柔性桩和刚性桩两大类。
近些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性能,有时会采用两种及两种以上地基处理方式进行软基加固,衍生出长板-短桩复合地基、长短桩复合地基、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桩筏复合地基和桩网复合地基等联合处理方式。
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与展望
![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8b5122fdba0d4a7302763acd.png)
特殊土性状与软黏土差异大 , 故仍需作详尽 的研究 。
计方 面 , 对于有 效桩 长研究较 多 , 多是从单 桩分析人 手。因此需 要进一步研 究最优置换率 、 最优桩体 刚度、 有效桩长 和桩土关系 , 以及三者 之间的组 合关 系。连 长江等 J 过运用 软土双 层地基 通
第3 6卷 第 4期 2010年 2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HI CrL E : TE Ⅱ
V0. 6 No.・11 ・ 3
文 章编 号 :0 96 2 f0 0 0 —1 10 10 —8 5 2 1 )40 3 2
2 水 泥 土桩复 合地 基 的工程 性状
一
最佳水泥掺入 比。邵 蔚霞_ 试验得 出, 2 水泥土 的无 侧限抗压 强 3 水 泥土桩 复 合地基 的 设计及 优化
软土地 区的建筑物 , 都是在满足强度要 求的条件下以沉降进 叶观宝等【 提出在水 泥土桩复合地基设计 中的控制指 6 ] 数变化不 大 , 压缩 变形减少 。总之 , 但 对水泥 加 固软 黏土等研 究 行控制 的 , 施工 桩长 以沉降控 制 ; 效桩长 以桩身 强度控制 。在 优化设 有 比较 多 , 而水泥加 固其 他特殊 土如 红黏 土等 的研究 则较 少 , 由于 标 :
水泥土桩 复合 地基沉降变形 的计算 , 包括搅拌桩 群体即复合 变形之和 , 固区土层压 缩量计 算方 法一般 有三种 : 加 复合模量 法 ( c )应力修正法 ( s ) 桩 身压缩 量法 ( p ) E 法 、 E法 、 E 法 。桩端 下未
国内 目前采用搅拌 法加 固的 土质有 淤泥 、 淤泥 质土 、 地基 承载 力 地基加 固区的压缩变形 和桩端 下未加 固土层 ( 即下 卧层 ) 的压缩
夯实水泥土桩地基在工程中的应用
![夯实水泥土桩地基在工程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c2643b31a37f111f1855b51.png)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7)0620108202夯实水泥土桩地基在工程中的应用张文红摘 要:根据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及其特性,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介绍了夯实水泥土桩的设计要求及其依据,并对材料和设计方面进行了说明,列出了夯实水泥土桩的抗压强度试验记录,实践证明,夯实水泥土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抗压强度中图分类号:TU472.32文献标识码:A 随着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地基处理手段也日趋多样化,复合地基由于其充分利用桩间土和桩共同作用的特有优势和相对低廉的工程造价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保沧高速公路保定段工程应用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充分发挥了水泥土桩的抗变形性能,并通过褥垫层的设置发挥桩间土的承载力。
1 基本原理夯实水泥土桩是用人工或机械成孔,选用相对单一的土质材料,与水泥按一定配比,在孔外充分拌和均匀制成水泥土,分层向孔内回填并强力夯实,制成均匀的水泥土桩。
桩、桩间土和褥垫层一起形成复合地基。
夯实水泥土桩作为中等粘结强度桩,不仅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淤泥质土、素填土、粉土、粉质粘土等地基加固,对地下水位以下的情况,在进行降水处理后,采取夯实水泥土桩进行地基加固,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夯实水泥土桩通过两方面作用使地基强度提高,一是成桩夯实过程中挤密桩间土,使桩周土强度有一定程度提高;二是水泥土本身夯实成桩,且水泥与土混合后可产生离子交换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桩体本身有较高强度,具有水硬性。
处理后的复合地基强度和抗变形能力有明显提高。
复合地基设计中,基础与桩间土之间设置一定厚度的散体粒状材料组成的褥垫层,是复合地基的一个核心技术。
基础下是否设置褥垫层,对复合地基受力影响很大。
若不设置褥垫层,复合地基承载特性与桩基础相似,桩间土承载能力难以发挥,不能成为复合地基。
基础下设置褥垫层,桩间土承载力的发挥就不单纯依赖于桩的沉降,即使桩端落在好土层上,也能保证荷载通过褥垫层作用到桩间土上,使桩土共同承担荷载。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一般要求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一般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09213942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23.png)
(1)复合地基载荷实验旳一般规定1)一般状况下应加载至复合地基或桩体(竖向增强体)浮现破坏或达到终结加载条件,也可按设计规定旳最大加载量加载。
最大加载量不应不不小于复合地基或单桩(竖向增强体)承载力设计值旳2倍。
2)承压板边沿(或试桩)与基准桩之间旳距离,以及承压板(或试桩)与基准桩、压重平台支墩之间旳距离均不得不不小于2m,基准梁应有足够旳刚度,基准桩打入地面旳深度不应不不小于1m。
3)加荷装置宜采用压重平台装置,量测仪器应有遮挡设备,严禁日光直射基准梁。
每个单体建筑在同一设计参数和施工条件下旳测试数量不适宜少于3组,并不不不小于总桩数旳0.5%~1%;实验间歇时间不应少于28d;所有荷载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加荷计量装置均应每年送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进行率定,并出具合格证。
(2)复合地基载荷实验要点。
复合地基载荷实验要点如下:1)本实验要点合用于单桩复合地基载荷实验和多桩复合地基载荷实验。
2)复合地基载荷实验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重要影响范畴内复合地基旳承载力和变形参数。
复合地基载荷实验应采用方形(矩形)或圆形旳刚性承压板,其压板面积应按实际桩数所承当旳解决面积拟定,一般取一根桩或多根桩所承当旳解决面积,其计算措施见复合地基参数计算。
承压板旳中心位置应与一根桩或多根桩所承当旳解决面积旳中心位置(形心)保持一致,并与荷载作用点重叠。
当同一工程旳面积置换率为多种时,对于重要工程,应分别对几种置换率取有代表性旳位置进行检测,对于一般工程可选择面积置换率相对较低,作用荷载相对较大旳位置进行测试。
3)承压板底面高程应与基础底面设计高程相似。
实验标高处旳试坑长度和宽度,应不不不小于载荷板相应尺寸旳3倍。
基准梁支点应设在试坑之外。
载荷板底面下宜铺设中、粗砂或砂石、碎石垫层,垫层厚度取50~150mm,桩身强度高时宜取大值。
承压板安装前后都应保持实验土层旳原状构造和天然湿度,应避免实验基坑开挖后受雨水浸泡或对压板下实验土层旳扰动,必要时压板周边基土复盖3Oc m旳保护土层。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性状试验研究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性状试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1d043d249649b6648d7475d.png)
郭忠贤等.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性状试验研究
• 1495 •
显拐点的缓变型,按变形比的方法确定其承载力,并 得出显著提高承载力的桩长约为 12d(d 为桩身直 径)。郑 刚等[4]对软土中超长搅拌水泥土桩复合地 基的试验表明,其载荷试验 p-s 曲线表现为有明显 陡降段的陡降型,不宜按变形比确定承载力,垫层 的存在对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承载力及其变形几 乎没有影响。张忠坤等[5]通过数值分析认为,复合 地基的临界桩长应视载荷的分布、桩土模量比等的 大小而定,不能笼统地讲定值的复合地基临界桩 长。显然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性状及临界桩长受多种 因素的影响。目前河北地区夯实水泥土桩的应用主 要是针对非饱和黏土及粉土,其土质相对较好,不属 于传统意义上的软土,由于不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的 要求,因此采用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进行处理。 该类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性状是否类似于软 土中的搅拌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 究。本文通过一系列不同桩长、不同桩体材料配比 的单桩,不同桩长单桩、四桩复合地基及不同面积 置换率九桩复合地基,探讨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 的承载力性状。
试验内容包括:(1) 单桩 5 根,分为 2 组:一 组为水泥掺入比一定(aw = 17%),桩长 l = 1.2,2.1, 3.0 m;另一组为桩长一定(l = 3.0 m),水泥掺入比
aw = 12%,17%,25%。(2) 单桩及四桩复合地基各 3 点,面积置换率 m = 10.01%,桩长 l = 1.2,2.1, 3.0 m。(3) 九桩复合地基 3 点,桩长 l = 3.0 m,面 积置换率 m = 6.06%,10.01%,13.6%。(4) 天然地 基 3 点,其承压板尺寸分别对应单桩、四桩和九桩 复合地基的承压板尺寸。试验点设计参数见表 2。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及数值模拟_司海宝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及数值模拟_司海宝](https://img.taocdn.com/s3/m/96c2523a2f60ddccda38a0a9.png)
岩土工程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Vol.33 Supp.2 Oct. 2011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及数值模拟
司海宝 1,肖昭然 2
(1. 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2. 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2)
Loading tests on 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compacted cement-soil pil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SI Hai-bao1, XIAO Zhao-ran2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02, China; 2.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52, China)
sτ 2s p3τ A2
4r 2
pτ
A1
−
sτ 2s p3τ
1 G
+
2 3
(4r 2τ
2
A1
A2 + s2τ 2s
p2τ 2
⎤
A2
)
⎥ ⎥ ⎥ ⎥ ⎦
⎧dq ⎨⎩dp
⎬⎫。 ⎭
(6)
理论假定三轴试验中的 (σ1 – σ3 ) – ε1 关系曲线 仍为双曲线,而 εv − ε1 的关系曲线为抛物线,则相应 参数表达形式为:
复合地基承载力与载荷试验要点
![复合地基承载力与载荷试验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27c7a95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ef.png)
复合地基承载⼒与载荷试验要点复合地基承载⼒特征值: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压⼒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值,其值为⽐例界限值。
基于复合地基是由竖向增强体和地基⼟通过变形协调承载的机理,复合地基的承载⼒⽬前只能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要点如下:(1)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承压板应具有⾜够刚度。
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圆形或⽅形,⾯积为⼀根桩承担的处理⾯积;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形或矩形,其尺⼨按实际桩数所承担的处理⾯积确定。
桩的中⼼(或形⼼)应与承压板中⼼保持⼀致,并与荷载作⽤点相重合。
(2)承压板底⾯标⾼应与桩顶设计标⾼相适应。
承压板底⾯下宜铺设粗砂或中砂垫层,垫层厚度取50~150mm,桩⾝强度⾼时取⼤值。
试验标⾼处的试坑长度和宽度,应不⼩于承压板尺⼨的3倍。
基准梁的⽀点应设在试坑之外。
(3)试验前应采取措施,防⽌因⽓候变化、施⼯及降低地下⽔位等原因,造成试验场地地基⼟含⽔量的变化及⼟体扰动,以免影响试验结果。
(4)加载等级可分为8~12级。
加载压⼒不应⼩于设计要求压⼒值的2倍。
(5)每加⼀级荷载前后均应各读记录压板沉降量⼀次,以后每半个⼩时读记⼀次。
当⼀⼩时内沉降量⼩于0.1 mm时,即可加下⼀级荷载。
(6)当出现下列现象之⼀时可终⽌试验:①沉降急剧增⼤,⼟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隆起;②承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于其宽度或直径的6%;③当达不到极限荷载,⽽加载压⼒已⼤于设计要求压⼒值的2倍。
(7)卸载级数可为加载级数的⼀半,等量进⾏,每卸⼀级,间隔半⼩时,读记回弹量,待卸完全部荷载后间隔三⼩时读记总回弹量。
8)复合地基承载⼒特征值的确定:第⼀,当压⼒—沉降曲线上极限荷载能确定,⽽其值不⼩于直线段⽐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例界限;当其值⼩于⽐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极限荷载的⼀半;第⼆,当压⼒—沉降曲线是平缓的光滑曲线时,按相对变形值确定:①对砂⽯桩或振冲桩复合地基或强夯置换墩:当以黏性⼟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0.015所对应的压⼒(b和d分别为承压板宽度和直径,当其值⼤于2m时,按2m计算);当以粉⼟或砂⼟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0.01所对应的压⼒。
地基承载力试验报告
![地基承载力试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d0c615f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4d.png)
地基承载力试验报告1. 引言地基承载力试验是对土壤和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进行评估的一种重要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基承载力试验的步骤和相关数据分析。
2. 试验步骤2.1 试验前准备在进行地基承载力试验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 确定试验地点和目标地基 - 确定试验的荷载形式和大小 - 检查试验设备的正常运行状态2.2 试验设备设置在试验地点,按照设计要求设置试验设备,包括: - 安装试验桩或者加载板 - 连接测量设备,如应变计、位移计等2.3 荷载施加根据试验要求和设计要求,施加预定大小的荷载,可以采用静载法、动载法或者其他方法。
2.4 数据记录在进行荷载施加过程中,需要记录以下数据: - 荷载大小和施加速度 - 土壤位移数据 - 土壤应变数据3. 数据分析3.1 载荷-位移曲线根据记录的位移数据,绘制载荷-位移曲线。
该曲线反映了土壤在不同荷载下的变形情况,可以用于评估地基的承载能力。
3.2 载荷-应变曲线根据记录的应变数据,绘制载荷-应变曲线。
该曲线可以反映土壤的应力变化情况,进一步评估地基的承载能力。
3.3 土壤特性参数计算根据试验数据和相关理论,可以计算出土壤的一些特性参数,如抗剪强度、压缩模量等。
这些参数可以用于地基设计和分析。
4. 结论通过地基承载力试验的步骤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地基在给定荷载下的位移和应变符合设计要求 - 土壤的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 - 土壤的特性参数为XX5. 建议基于试验结果和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在地基设计中,考虑土壤的特性参数,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 进一步研究土壤的特性和行为,为地基工程提供更精确的参数和模型6. 参考文献列出本报告中所引用的相关文献和资料。
以上是对地基承载力试验报告的详细介绍,包括试验步骤、数据分析和结论建议。
地基承载力试验对于地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试验,并结合数据分析来评估地基的承载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忠贤等.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性状试验研究
• 1495 •
显拐点的缓变型,按变形比的方法确定其承载力,并 得出显著提高承载力的桩长约为 12d(d 为桩身直 径)。郑 刚等[4]对软土中超长搅拌水泥土桩复合地 基的试验表明,其载荷试验 p-s 曲线表现为有明显 陡降段的陡降型,不宜按变形比确定承载力,垫层 的存在对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承载力及其变形几 乎没有影响。张忠坤等[5]通过数值分析认为,复合 地基的临界桩长应视载荷的分布、桩土模量比等的 大小而定,不能笼统地讲定值的复合地基临界桩 长。显然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性状及临界桩长受多种 因素的影响。目前河北地区夯实水泥土桩的应用主 要是针对非饱和黏土及粉土,其土质相对较好,不属 于传统意义上的软土,由于不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的 要求,因此采用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进行处理。 该类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性状是否类似于软 土中的搅拌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 究。本文通过一系列不同桩长、不同桩体材料配比 的单桩,不同桩长单桩、四桩复合地基及不同面积 置换率九桩复合地基,探讨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 的承载力性状。
s/mm
6
P3 桩
P4 桩
9
P5 桩
12 (b)
应变ε /10-6
0
2 000 4 000 6 000 8 000 10 000
0
深度/m
1
荷载/kN
28
35
2
42
49
3
56 63
(c)
图 1 单桩 Q-s 曲线及应变分布
Fig.1 Q-s curves of single pile and strain distribution
2 试验概况
2.1 试验场地及土质情况 试验地点位于河北省建筑研究院内,该场地原
为池塘,现将池塘内水抽干,经整平作为试验场地。 试验场地平坦,坑底低于自然地面约 2 m。钻探揭 示 12 m 深度范围内的地层为第四纪冲洪积层,其中 上部 4.5 m 范围内为①粉质黏土及②粉土,其下为 ③中细砂(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 1)。试验 在①,②两层土中进行,桩端位于②层内。 2.2 试验内容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1 夯实水泥土桩单桩承载力性状及破坏模式 图 1 为单桩静载试验 Q-s 曲线及 P3 桩身应变沿
深度变化曲线(其余各桩应变分布略)。由图可知, P1~P5 桩分别加荷至 63,56,56,49,84 kN 时各 桩的 Q-s 曲线均发生了陡降,陡降点对应的桩顶沉 降分别为 4.23,1.92,3.02,3.38,3.32 mm。图 1(c) 给出 P3 桩实测应变沿桩身的分布,由图中可看出, 当载荷超过 56 kN 时桩身上部应变急剧增大,可判 断桩的破坏表现为浅层桩体材料受压破坏,试验后 开挖桩头可观察到明显的酥裂现象,其余各桩的情 况与 P3 桩类似。分析各桩实测应变可知,破坏前桩 顶沉降以桩身压缩为主,且主要为桩身上部的压缩 变形造成的,破坏时实测桩顶的沉降量较小。在本 试验的地基条件下,桩长的增加并不能提高桩的承 载力(见图 1(a)),而提高桩身材料配比能显著提高桩 的承载力(见图 1(b))。其原因主要为一般非饱和
1引言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是一种新型的地基处理 技术,由于施工速度快、无环境污染、造价低廉、 质量易于控制等特点,使该技术在河北、北京等地 区多层及小高层房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处理面 积达 500×104 m2,产生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1]。
夯实水泥土桩克服了水泥搅拌桩桩体强度不均匀性 和桩身强度过分依赖水泥胶结作用的缺陷,其桩体 均匀程度和密实度远高于相同水泥掺入量的搅拌水 泥土桩,桩体强度为搅拌水泥土桩的 2~10 倍,适 合于水位以上的黏性土、粉土、杂填土等地基土[2]。 马海龙和陈云敏[3]通过现场原位试验讨论了软土中 搅拌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性状,软土中搅拌 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载荷试验 p-s 曲线表现为无明
表 1 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Table 1 Physico-mechanical indexes of soil layers
土层
厚度 重度 含水量 饱和度 孔隙比 液性指 塑性指
/m /(kN·m-3) w/% Sr/%
e
数 IL
数 Ip
①粉质黏土 2.0
18.6
23.3 79 0.804 0.65 10.2
试验内容包括:(1) 单桩 5 根,分为 2 组:一 组为水泥掺入比一定(aw = 17%),桩长 l = 1.2,2.1, 3.0 m;另一组为桩长一定(l = 3.0 m),水泥掺入比
aw = 12%,17%,25%。(2) 单桩及四桩复合地基各 3 点,面积置换率 m = 10.01%,桩长 l = 1.2,2.1, 3.0 m。(3) 九桩复合地基 3 点,桩长 l = 3.0 m,面 积置换率 m = 6.06%,10.01%,13.6%。(4) 天然地 基 3 点,其承压板尺寸分别对应单桩、四桩和九桩 复合地基的承压板尺寸。试验点设计参数见表 2。
收稿日期:2005–02–22;修回日期:2005–06–24 作者简介:郭忠贤(1964–),男,博士,1991 年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力学及基础工程方面 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guozhongxian118@
第 25 卷 第 7 期
黏土及粉土地基能对桩提供足够的支承,桩的破坏 往往为桩体材料的强度破坏而使 Q-s 曲线发生陡 降,而非软土地基中桩的刺入陡降破坏[3],而是出 现软土中超长桩身材料破坏模式[4]。 3.2 复合地基承载力与破坏模式
S3
1.26×1.26
P1
1.2
P2
2.1
P3
单桩
3.0
P4
3.0
P5
3.0
C1P12Z1
0.42×0.42
1.2
C1P21Z1
单桩复合地基
0.42×0.42
2.1
C1P30Z1
0.42×0.42
3.0
C4P12Z1
0.84×0.84
1.2
C4P21Z1
四桩复合地基
0.84×0.84
2.1
C4P30Z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84×0.84
3.0
C9P30Z1
1.26×1.26
3.0
C9P30Z2
九桩复合地基
1.08×1.08
3.0
C9P30Z3
1.62×1.62
3.0
注:实际工程中通常采用水泥土体积比,这里将其换算成水泥重力掺入比。
体积配比
1∶6 1∶6 1∶6 1∶8 1∶4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0
③中细砂 2.0
16.0 40
1 200 160
·1496·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年
表 2 试验点设计参数 Table 2 Design parameters of field loading test
试验点编号
试验类型
承压板尺寸/(m×m)
桩长/m
S1
0.42×0.42
S2
天然地基
0.84×0.84
水泥采用 425 号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合土料采 用现场成孔取出的粉质黏土与粉土,桩径 0.15 m, 桩长分别为 1.2,2.1,3.0 m(对应桩长径比 8,14, 20)。试验采用刚性方形混凝土承压板,承压板与桩 及地基土之间铺设厚 100 mm 的中粗砂垫层。夯实 水泥土桩采用洛阳铲成孔,人工夯锤夯实,夯锤重 35 kg。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夯击能与轻便触探击数的 关系,确定夯击次数,夯实密度与实际要求相同。试 验中部分桩身设置了特制应变计,以测定桩身应变, 进而推算桩身轴力,具体做法见杨志红等[6]的研究。
GUO Zhongxian1,2,WANG Zhanlei3,YANG Zhihong3 (1.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Shijiazhuang Railway Institute,Shijiazhuang,Hebei 050043,China;
2.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022,China; 3.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Science of Hebei,Shijiazhuang,Hebei 050021,China)
水泥掺入比/%
面积置换率 m/%
17
17
17
12
25
17
10.01
17
10.01
17
10.01
17
10.01
17
10.01
17
10.01
17
10.01
17
13.60
17
6.06
Q / kN
0
20
40
60
80
0
s/mm
3
6
P1 桩
P2 桩
9
P3 桩
12 (a) Q / kN
0
20
40
60
80
100
0
3
压缩模量 Es1–2/MPa
5.5
内摩擦 角ϕ/(°)
桩极限侧 桩极限 地基承载 黏聚力 标贯
阻标准值 端阻标 力特征值 c/kPa 击数 N /kPa 准值/kPa /kPa
18.0 38.0 3.5 34
120
②粉土
2.5
19.2
14.8 65 0.619 0.25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