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6课教学单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7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7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025d8a3f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7.png)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导入: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郑庄公的“九鼎八簋”。
这套鼎发掘于春秋时期郑国国君的祭祀坑,大家数一数图中有多少个鼎?按照周朝礼制,只有帝王,也就是周天子死后,才能陪葬九鼎八簋。
作为诸侯国君只能陪葬“七鼎六簋”;然而春秋时期诸侯王为什么敢使用九鼎?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动荡的春秋时期。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用河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郑庄公作为诸侯却使用“九鼎八簋”,给学生带来认知的冲突,为本课题“动荡”一词埋下伏笔。
一、经济大发展:铁器牛耕欣欣向荣展示“烽火戏诸侯”和“平王东迁地图”教师讲解:第一幅图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周幽王被杀后的第二年,即公元770年,因为内乱少数民族犬戎频繁入侵,很快就打到了镐京,周幽王的继承人周平王东迁洛邑,因洛邑(今洛阳)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那么春秋、战国的由来是什么呢?请同学翻阅书本p29和p33的注释部分。
教师过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种力量变化无常,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变革的时期之一,如此动荡的时期,它又是从什么领域开始变化呢?1.农业:牛耕[师生互动]: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青铜器”,请大家仔细观察,分析下这件青铜器的用途?同时仔细观察这个器物的外型,它有什么突出特点?[教师讲解]:这件器物出土于山西浑源,名叫“牺尊”,根据它的形制,我们推测这个应该是一件温酒器,因为这件器物它牛腹中空,中间有一个像“锅”一样的腹部,推测就是放置炭火,作温酒的用处。
下面回到第二个问题,大家从外型上看,有没有发现什么突出特点?我们看,牛的鼻子上有鼻环,鼻环就是人类驯服牛的一个标志。
呈现材料: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用在田间劳作)——《国语·晋语》(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教师讲解]:而根据同一时期的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春秋时期确实存在将原先的“宗庙之牺”变为犁耕的“畎亩之勤”的现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含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0164b7b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2f.png)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含反思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标1.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上诸侯争霸⽃争及其影响。
2.使学⽣认识春秋时期是⽣产⼒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变⾰、政治局⾯⼤动荡的时代,培养学⽣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
3.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
⼆、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新课展⽰:图⽚《烽⽕戏诸侯》学⽣:讲述烽⽕戏诸侯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西周时,遇到敌情靠烽⽕台传信报警。
周幽王昏庸⽆道,为了取悦王妃褒姒,竟下令燃烽⽕。
后来,⽝戎真的来攻西周。
幽王派⼈点燃烽⽕,诸侯没有再来救援。
结果,幽王被杀。
这个故事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崩溃,说明周王室的势⼒逐渐衰微。
教师: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那么春秋时期的经济有哪些发展?出现了什么动荡的局⾯?这节课我们就⼀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主学习,梳理知识:要求:结合以下⼏个问题阅读教材,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语,边读边勾画,完成后,形成知识⽹络。
1.春秋时期农业、⼿⼯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2.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主要表现有哪些?3.诸侯争霸的⽬的是什么?齐桓公⾸先称霸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诸侯争霸?4.动荡的春秋时期中,动荡的表现有哪些?(三)合作探究,解疑释惑教师:解释春秋战国的由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史称东周。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春秋”取名于孔⼦编订的鲁国编年史书《春秋》,“战国”取名于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是因当时各个诸侯国争战不休⽽得名。
列表归纳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组讨论(1)铁农具与以前的青铜器、⽯器相⽐较有哪些优势?有什么作⽤?教师:与青铜器、⽯器相⽐较,铁农具更加锋利,⽽且⽐较便宜、可⽤,促进了农业的深耕,铁农具和⽜耕的使⽤是春秋时期⽣产⼒⽔平提⾼的重要标志。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ab9080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f2.png)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春秋时期的动荡、战国时期的分裂;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了解春秋时期的动荡、战国时期的分裂。
三、教学难点: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回想或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动荡时期,如战国时期、五代十国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新课:(1)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动荡原因,如贵族的斗争、邻国的侵略等。
(2)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分组讨论并汇报:在春秋时期,各国为什么会频繁发生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什么?(3)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春秋时期的动荡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有什么意义?3.巩固扩展:(1)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小组讨论、辩论或角色扮演等活动,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各国争霸、贵族政治等。
(2)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考,设计相关问题,如《春秋》是如何成为一部史书的?春秋时期的贵族政治与中国封建政治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五、课堂作业:设计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网上搜索,了解春秋时期的其他重要历史事件,并制作一份PPT或写一篇小论文,进行总结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动荡的春秋时期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动荡和战国时期的分裂,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巩固扩展环节中,设计了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考,深入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意义。
通过课堂作业,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扩展知识面。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公开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公开课教案_1](https://img.taocdn.com/s3/m/d776f2b56529647d272852b9.png)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2.了解周王室衰微的史实.3.识记诸侯争霸的人物,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让学生观察分析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变化,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初步掌握基本社会发展规律.教学重难点1.农业2.诸侯争霸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
师: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之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东迁,史称东周。
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动荡的春秋时期。
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人们都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石制工具、磨制骨工具和铜制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到了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
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
此外,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牛耕,到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出现了用两头牛牵引的耕作方式。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它促进了耕作方法的改进,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自主预习时间:前770~迁476年1、生产力发展状况:青铜工具广泛使用,铁器开始出现。
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
政治局面:2、周王室日渐衰微,无力控制局面。
3、较大的诸侯国不断发动战争,先后起来争霸。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生产工具的改变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的影响有那些. 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牛耕,到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出现了用两头牛牵引的耕作方式。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它促进了耕作方法的改进,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94fd7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45.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禅让制和世袭制。
1.2掌握夏商周的更迭及夏商周的社会状况。
1.3理解夏商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阅读教材、图片资料,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2.2通过讨论、小组合作,提高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3.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禅让制和世袭制。
1.2夏商周的更迭。
1.3夏商周的社会状况。
2.教学难点2.1理解禅让制和世袭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2掌握夏商周历史发展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夏商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夏商周的历史?2.教学内容2.1禅让制和世袭制2.1.1教师讲解禅让制和世袭制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两种制度的特点和区别。
2.1.2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禅让制和世袭制在夏商周历史中的具体表现。
2.1.3教师组织讨论:禅让制和世袭制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2.2夏商周的更迭2.2.1教师讲述夏商周的历史更迭,引导学生了解各个朝代的建立和灭亡原因。
2.2.2学生观看夏商周历史纪录片,加深对历史更迭的认识。
2.2.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夏商周历史更迭的原因,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2.3夏商周的社会状况2.3.1教师讲述夏商周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3.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夏商周的社会状况。
2.3.3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夏商周的社会状况对后世的影响。
3.巩固提高3.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夏商周历史的认识。
4.课堂小结4.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5.作业布置5.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整理夏商周历史大事年表。
5.2深入了解夏商周时期的代表性文化,下周课堂上分享。
四、板书设计1.禅让制和世袭制2.夏商周的更迭3.夏商周的社会状况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教师要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历史第6课初中教案人教版
![历史第6课初中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e7928e9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4.png)
历史第6课初中教案人教版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第六课《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掌握秦始皇的统治特点和对中国的影响;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统一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3. 通过课堂讨论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秦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2. 秦始皇的统治特点和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秦国如何在战国混战中崛起并统一中国;2. 秦始皇的改革政策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地图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秦始皇的秦兵马俑,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这些士兵是为了什么而制作的?引出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过程(30分钟)1. 学习秦国的崛起和统一过程,通过PPT讲解介绍秦国的发展和统一战争的过程。
2. 学习秦始皇的统治特点和对中国的影响,通过讲解和讨论理解秦始皇的改革政策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利用地图资料展示秦朝的版图和统一后的地理状况,让学生对秦朝的疆域变化有更直观的了解。
三、互动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探讨秦始皇的改革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展示讨论成果。
2. 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总结秦朝的建立和统一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并和学生互动讨论。
四、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以“秦王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为题,写一篇短文。
五、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秦朝建立和统一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PPT讲解、讨论和互动等多种方式展开,学生积极参与,效果良好。
但在互动环节,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避免表面现象,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a9ef4d8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b.png)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技能目标:知道北宋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北宋重文抑武的国策;
教学难点:能辩证的看待北宋重文抑武的国策;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宋这个朝代吗?它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北宋的政治》;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师:课件出示北宋政治的内容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北宋为什么能统一全国?它都采取了哪些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重文抑武的国策:
师:课件出示北宋重文抑武的内容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重文抑武有哪些益处?重文抑武又给北宋带来了哪些弊端?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a10879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62.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六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分裂和统一的过程、列国争霸的情况以及思想文化的发展和渊源。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认识分裂和统一的过程及列国争霸的情况;掌握春秋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以及生动的故事案例;认识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了解渊源和变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历史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2)难点:深入了解春秋时期人民生活和社会变迁。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故事阅读法五、教学内容和过程1、导入导入本课时主题,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分期(5分钟)。
2、正文(1)第一部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20分钟)1.政治:各国的分裂和统一2.经济:钱币货泉的出现及贸易的发展3.文化:战国七子及其著作的产生和影响。
(2)第二部分:春秋时期人民生活和社会变迁(20分钟)1.农业生产的逐步发展2.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3.货币的使用及其影响4.等级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3)第三部分:列国争霸的情况(20分钟)1.齐、楚、吴、越四大势力的崛起2.战国七雄的崛起和覆灭3.春秋列国争霸的背景和影响。
3、巩固和拓展(15分钟)通过故事讲述《鬼谷子》、《战国策》中的典故,加深学生对春秋时期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记忆相关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1、知识掌握情况2、综合能力表现3、思辨能力及创新能力4、团队协作表现5、综合分析与评价。
六、教学反思本课程针对春秋时期,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人民生活等多个角度进行介绍和分析,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和具体。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8ce665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9e.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的内容。
教材通过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这个时期的动荡和变革。
教材内容包括:春秋时期的开始,诸侯争霸,春秋五霸,以及春秋时期的文化成就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春秋五霸有一定的兴趣,但对春秋时期的文化成就了解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春秋时期的文化成就,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时期的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掌握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了解春秋时期的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春秋五霸和春秋时期的文化成就。
2.难点:春秋时期的背景和争霸战争的因果关系,春秋五霸的贡献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春秋时期的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文化成就,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法:分析春秋时期典型事件,如齐桓公争霸等,帮助学生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贡献。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内容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的问题和案例分析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秋时期的战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春秋时期会出现这样的战争?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动荡的春秋时期》。
2.呈现(10分钟)讲解春秋时期的背景,包括周王室的衰落、诸侯国的崛起等。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3eb5c8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45.png)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
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以下是店铺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
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一、导入新课师:讲故事《一鸣惊人》与《楚王问鼎》。
问:西周时期,诸侯对天子绝对服从,为什么春秋时期楚庄王可以对周天子如此无礼,周天子却无能为力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讲授新课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1、春秋时期,经济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生:农业方面;手工业及其他农业方面;商品的交换及金属货币的使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bb7304cb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d6.png)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知识与能力及其影响。
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兴起的意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开展;诸侯争霸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狼烟戏诸侯的XXX,废掉XXX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XXX为后,伯服为太子。
公元前771年,XXX之父XXX 勾结XXX攻破镐京。
XXX点起狼烟求援,众诸侯因从前被狼烟所戏而不加理睬。
XXX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
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XXX为王,是为XXX。
又因镐京因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在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XXX、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汗青。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XXX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XXX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今天让我们一同研究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开展1.图片展现:铁制农具、XXX2.问题思考:(1)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提示:(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历史第6课初中教案
![历史第6课初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75fef1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ce.png)
历史第6课初中教案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公车上书的背景、时间、代表人物、内容及其影响。
(2)掌握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戊戌变法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公车上书的背景、时间、代表人物、内容及其影响。
(2)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的过程。
2.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民族危机的严重?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公车上书的背景、时间、代表人物、内容及其影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4.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戊戌变法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撰写一篇关于戊戌变法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公车上书的背景、时间、代表人物、内容及其影响,掌握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过程。
在课堂讲解环节,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课堂更加活跃。
初中第6课历史教案
![初中第6课历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6f868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c1.png)
初中第6课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初中历史第6课的内容并掌握相关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讲解初中历史第6课的内容,传授相关知识。
2. 难点:让学生理解和吸收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课本:初中历史教材第6课内容。
2. 教具:教学投影仪、幻灯片。
3. 学具:学生笔记本电脑、纸笔。
四、教学流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讲述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2. 讲解:老师用教学投影仪展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逐步讲解相关知识点,并鼓励学生积
极参与讨论。
3. 实践: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或讨论互相学习,巩固课堂内容并相互交流。
4. 总结: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练习和题目。
2. 总结课堂内容,做好笔记。
3. 阅读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书籍,拓展知识面。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初中历史第6课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习效果比较
明显。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需要
提高,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2e7246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d.png)
课题名称: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时:1
【教学目标】
1、知道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2、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重点】诸侯争霸
【学习难点】春秋争霸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方法】
史料分析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教辅资料(高分突破)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27—29页,重点看课本正文的黑体字。
2、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
(20分钟)
(1)完成《高分突破》P21页课前预习部分,组内交流答案。
(2)①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在哪方面?
②周王室衰微的原因?
③周王室衰微的结果?
④诸侯争霸的背景?
⑤诸侯争霸的影响?
3、后教:合作探究,突破重点和难点。
(10分钟)
(1)春秋时期的霸主有哪些共同点?
(2)齐桓公争霸的条件?
4、巩固知识点(5分钟)
自背、互背《高分突破》P21页课前预习的知识点
5、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5分钟)
独立完成《高分突破》P22—24页随堂检测及课后作业。
7、作业布置。
复习本课知识,并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b0d32ca1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12.png)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一、导入观看视频:中国通史——战国七雄材料:“万乘之国七……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
”——刘向《战国策》设问:随着频繁的战争,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二、战国七雄1.战国的由来任务一:阅读教材导言、注释,“战国”这一名称是怎么得来的?起止时间是什么年代?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记载了战国历史,“战国”这一名称因此书而得名,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名称。
2.战国的变化任务二: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思考: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发生了哪些变化?观频、思考问题年梳国止时间观秋国3.战国的开始 任务三:“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分别是指什么事件?从政治斗争性质来看,反映了哪一新兴阶级夺取政权?三家分晋: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 田氏代齐: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 性质:地主阶级夺取政权 读地图,指出战国七雄的位置。
4.著名战役(跨学科:历史+语文)任务四:战国时期有许多著名战役,你能列举三例吗?并与对应成语故事连连线吧。
深入研究:请你讲一讲“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历史故事。
桂陵之战: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
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
这是孙膑采取的避实击虚的方针,置魏军于被动地位。
魏国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势图,现不同,学历图取信息地明国的位置,增空观念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
孙膑妙计,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
围魏救赵之役从此成为经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研究,借鉴和传颂。
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又发生了马陵之战。
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
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05d4816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13.png)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目标】①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兼并战争等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动力。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③知道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
教学难点: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
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诸侯国内权臣叛乱不止,各国的军事斗争也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一切均以争夺地盘为目标,礼乐已然完全崩溃。
其后各国更是相继僭号称王,周王室已经完全丧失了从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地位。
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阅读教材子目录,说一说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军事、经济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提示:教师指导: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分封制逐渐瓦解,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诸侯纷争兼并,变法成为历史潮流。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1、自主学习:与春秋相比,战国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答案提示:2、自主学习:【史料实证】将上列图片放入不同的展馆。
(只写图片序号)答案提示:④⑦、①③⑥⑧、②⑤3、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填写都江堰相关概况。
答案提示:公元前256年秦国李冰成都的岷江防洪、灌溉、水运等。
教师指导:都江堰是如何实现防洪、灌溉、水运作用的呢,这就要说到都江堰的三大工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鱼嘴将岷江分为内外江;飞沙堰起排沙作用;宝瓶口用来引水灌溉农田。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dcbc0b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16.png)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春秋战国的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基本情况,并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及重要战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通过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和动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知道秦国都江堰修建的功能和意义,从中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都江堰教学难点: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班级优化大师;视频、导学案(二)教学方法利用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小组讨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教师成为课堂的促进者和帮助者。
问题式教学: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相关材料,小组合作探究,组长带领学生梳理本课的学习思路,。
情境式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教学教师活动设计意图环节导入利用课本导言的设问:随着频繁的战争,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利用课本导言,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入本节课课题。
新课讲述一、战国七雄任务一: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思考: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提示:变化一: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秦、楚疆域进一步扩大。
变化二: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变化三: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
年代尺梳理战国的起止时间观察春秋与战国的形势图,发现不同,学会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地图中明确战国七雄的位置,增强时空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商鞅变法革新与社会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二、新课探究:
(一)春秋时期:自读课本32页完成下列任务
1.东周分为和两个时期。
2.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为春秋时期。
3.春秋时期、、、和先后称霸,史称“”。
(二)战国时代:自读课本33-34页完成下列任务
1.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秦灭六国这段大国兼并的时期,称为“”。
2.结合“战国七雄形势图”,清楚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战国初年,晋国被世代执掌政权的三大家族瓜分,晋国一分为三,变成、、三国,史称“”。
(2)“战国七雄”是指:。
3.为增强国力,各国都招揽、任用贤能之士,实行社会改革。
其中,最先进行变法的是,收效最大的是。
(三)商鞅变法:自读课本34-35页完成下列任务
1.商鞅变法的时间是。
2. 决心变法图强,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3.(小组讨论)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什么?法令中直接有利于国家富强的内容是什么?对当今行政制度仍有影响的内容的什么?
4.商鞅变法有什么作用?
(四)都江堰:自读课本36页完成下列任务
1.秦国的蜀郡守为治理,在今成都以北市境内主持修筑的水利工程,后人称为“”。
2.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两大主要功能是和。
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
三、课内检测:
1.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指()A.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C.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2.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最早“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 楚庄王
3.春秋末期,北上争霸中原的吴国和越国地处()
A.珠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岷江流域
4.战国初期,三国分晋的卿大夫是()
①韩②赵③楚④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下列历史现象中,不属于战国时期的是()
A.各个大国之间对峙并立
B.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C.各国纷纷实行社会改革
D.战争频繁,争夺十分激烈
6.战国时期,首开变法之风的是()
A.魏国
B.楚国
C.韩国
D.秦国
7.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次改革运动,任用商鞅变法的诸侯国国君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孝公
D.秦始皇
8.下列哪一措施不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
A.奖励军功
B.改革土地制度
C.重农抑商
D.建立分封制
9.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主要原因是()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
C.实行了商鞅变法
D.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
10.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从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主要是由于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兴修()
A.郑国渠
B.白渠
C.都江堰
D.六辅渠
四、材料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
1.这些话是谁说的?.何时谁任用他变法?
2.法令中直接有利于国家富强的内容是什么?对当今行政制度仍有影响的内容是
什么?
4.这次变法有什么作用?
第8课秦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复习第6课商鞅变法的知识点,为导入新课做准备。
二.导入新课:
㈠秦灭六国:自读课本41页完成下列任务
1.秦国通过日益强大起来。
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的十年间,秦王采取,的策略,先后灭掉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都成设在。
2. 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自读课本42页完成下列任务
1.秦王兼并六国后,立即建立。
他新创“”一词,宣布自己称“”,史称他为“秦始皇”。
2.秦始皇在中央设、、三个主要官职,分别掌管
、和。
在地方实行,郡下设。
郡守和县令有直接任命。
(看44页秦政治体制示意图)
3.看43页下边“秦朝疆域”地图,牢记它的四至边界。
东——西——南——北——
(三)、统一措施:自读课本44--46页完成下列任务
1.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以为基础,对,,
以及等实行统一规范。
2.丞相受命统一文字,制定作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
日常文书往来的是一种便于书写的字体- - 。
3.秦始皇下令将原秦国的作为统一的货币。
4.秦始皇颁布统一的诏书,使、、,都有统一的标准,便利了的发展。
5.为了加强地区间的联系,秦朝以为中心,修建了几条和,贯穿全国。
又统一,通行全国。
6.为了抗击,秦始皇在原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一条西起、东到的长城,史称“”。
(注:这5个方面也就是秦始皇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三.【课内检测】
1.秦统一六国的时间是()
A.公元前475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220年
2.古咸阳城里壮士买酒用的是()
A.刀币
B.布币
C. 圆形方形钱
D.铜贝
3.班上来了一位新同学,他在自我介绍时说,他的姓和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名称相同,那么他姓()
A. 夏
B.唐
C.周
D.秦
4.“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
家而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是()
A.黄帝
B.启
C.秦始皇
D.伯益
5.“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里的“一人”指的是“皇帝”,“皇帝”的称呼最早出现在()
A.夏朝
B. 商朝
C.西周
D.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