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著名的爱情诗
元稹著名的爱情诗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爱情诗也非常有名。
以下是几首元稹著名的爱情诗:
1. 《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2. 《遣悲怀三首》(其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3. 《酬乐天频梦微之》: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4. 《寄赠薛涛》: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这些诗歌表达了元稹对爱情的思考、感受和追求,情感真挚深沉,语言优美动人,是中国古代爱情诗歌中的佳作。
离思诗文鉴赏
译文:பைடு நூலகம்经到临过沧海,别 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 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 云。
译文: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 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 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 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1.诗中前两句借“沧海”“巫山”运 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诗中前两句借“沧海”“巫山”运 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离思 (其四)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
①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 ②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③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 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 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④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 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 “按次序走过”。例:宋陆游《秋暑夜兴》 :“呼童 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 子· 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⑤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 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⑥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⑦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 清心寡欲。 ⑧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运用了 比喻的修辞手法。隐喻了诗 人与妻子的感情犹如沧海之水和巫 山之云,其深广与美好是无与伦比 的,因而除爱妻外,再也没有使自 己动情的女子。
2 .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 .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两句写夫妻感情的深广和美好, 抒发了对亡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三、四句写自己的心情及缘由, 表达了对爱妻的忠贞不渝的感情。
半缘修道半缘君全诗
半缘修道半缘君全诗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半缘修道半缘君全诗《离思》作者:元稹原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1、曾经:曾经到临。
经:经临,经过。
2、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3、除却:除了,离开。
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4、取次:草草,仓促,随意。
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
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
例:宋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
”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5、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6、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7、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
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8、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诗意: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于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
赏析: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
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
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
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
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
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
“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描写爱情的诗词《离思五首》(其四)鉴赏
描写爱情的诗词《离思五首》(其四)鉴赏《离思五首》(其四)唐·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译注】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赏析】在悼亡词中,这两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最为哀婉动人的,使人如见诗人心如篆灰、哀毁骨立。
这两句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但情感更加强烈。
“沧海”之水一望无际,呈青苍色;“巫山”之云如梦如幻,使人迷醉,相比之下,别处的山、别处的云都相形见绌,不值得一顾。
“沧海”、“巫山”在这里都是指世间至美之景,作者引以为喻,表达了他们夫妻二人之间的感情如沧海之水、巫山之云般幽深美好,即遇到妻子后,天下所有的女子都黯然失色。
因此诗人在“花丛中”却懒得回头,因为挚爱虽然不在了,但在自己心中却是永生的。
扩展阅读:元稹文学成就元稹诗文兼擅,《元稹集》存文三十多卷,诸体该备,时有佳作名篇。
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很大分量,元稹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喻,和《长恨歌》齐名。
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
元诗中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
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
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
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
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
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
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周相录校有《元稹集校注》,冀勤有《元稹集》。
元稹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
离思元稹译文
离思元稹译文 《离思五首》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组悼亡绝句。
离思元稹译文是什么? 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相关的内容,欢迎阅读! 译文 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
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
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
一半是因为修道,一半因为你的缘故 《离思》赏析: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 数量很多,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艳诗等 十类。
这首《离思》(五首之一)属于艳诗。
所谓“艳诗”,即写男女之间爱情的 诗。
在作者十类诗中, 这类写得比较好。
而这首 《离思》 诗, 尤其写得一往情深, 炽热动人,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
在描写爱情题材的古典诗词 中,亦堪称名篇佳作.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 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 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
它接连用水、 用云、 用花比人, 写得曲折委婉, 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
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 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
“曾经沧海难为水”。
是从孟子“观于海 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
诗句 表面上是说, 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 对那小小的细流, 是不会看在眼里的。
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
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
河水,只 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
写得意境雄浑深远。
然而,这只是表面 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 雨”的典故。
《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 云梦高唐之台, “怠而昼寝, 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 王因幸之”。
此女即“巫 山之女”。
她别离楚王时说: “妾在巫山之阳, 高丘之阻。
旦为朝云, 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 阳台之下。
”楚王旦朝视之, 果如其言, 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
元稹《离思》赏析参考
元稹《离思》赏析参考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数量很多,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艳诗等十类.这首《离思》(五首之一)属于艳诗.所谓"艳诗",即写男女之间爱情的诗.在作者十类诗中,这类写得比较好。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元稹《离思》古诗,希望大家喜欢。
《离思》作者:元稹曾经①沧海难为水,除却⑦巫山不是云。
取次③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④。
【重点字词解析】①曾经:曾经历过。
曾;副词;经:经历。
⑦除却:除了。
③取次:任意、随便,唐宋诗文中常用。
④缘:因为;君;你,指亡妻韦丛。
【赏析鉴赏】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
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
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首二句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
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
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
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人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
“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丁。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
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
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
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枧,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缘由。
既然对亡妻有这样的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
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
看破红尘想出家的诗句
关于看破红尘想出家的诗句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看破红尘想出家的诗句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看破红尘想出家的诗句《离思》为唐朝文学家元稹。
其古诗全文如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
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全部的云彩,都不足观。
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
只盼望余生能以修道来缓解对你的思念。
《菩提偈》为唐朝文学家慧能。
其古诗全文如下:关于看破红尘的诗句其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其二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其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原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四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闻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为唐朝文学家张籍。
其全文如下: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专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
我心中感谢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
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
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但我已宣誓与丈夫生死共患难。
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圆满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为唐朝文学家欧阳修。
其古诗全文如下: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深深的庭院不知有多深?一排排杨柳堆起绿色的云,一重重帘幕多得难以计数。
华车骏马如今在哪里游冶,我登上高楼也不见章台路。
风狂雨骤的暮春三月,时近黄昏掩起门户,却没有方法把春光留住。
我泪眼汪汪问花,花不语,只见散乱的落花飞过秋千去。
关于看破红尘的诗句_形容看破红尘的诗句_古诗大全
关于看破红尘的诗句_形容看破红尘的诗句_古诗大全关于看破红尘的诗句有很多,本文收集了部分描写看破红尘的诗句,整理后列表如下:《离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元稹。
其古诗全文如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翻译】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
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
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
只希望余生能以修道来缓解对你的思念。
《菩提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慧能。
其古诗全文如下:其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其二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其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四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籍。
其全文如下: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翻译】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
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
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
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但我已发誓与丈夫生死共患难。
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欧阳修。
其古诗全文如下: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翻译】深深的庭院不知有多深?一排排杨柳堆起绿色的云,一重重帘幕多得难以计数。
华车骏马如今在哪里游冶,我登上高楼也不见章台路。
风狂雨骤的暮春三月,时近黄昏掩起门户,却没有办法把春光留住。
我泪眼汪汪问花,花默默不语,只见散乱的落花飞过秋千去。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取次:草草,仓促,随意。
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
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
例:宋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
”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
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
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第三句以花喻人,即使走进百花盛开、清馨四溢的花丛里,也懒于回首无心去欣赏那些映入眼帘的盛开的花朵,表示对女色绝无再留恋眷顾之心。
第四句承上“懒回顾”的原委,含蓄地说:一、他对世事看破红尘修道的缘故;二、因为失去心爱的人,再不会动心于其他的芳草繁花,这是悲痛无法解脱的感情上的一种寄托;“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修身、修德、治学的一种自我操守。
“半缘修道”、“半缘君”所表现的忧思之情,完全是一致的,这样写更觉意蕴深厚。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是什么意思?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是什么意思?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
陶醉过巫山之云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虽常在花丛里穿行,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这首再延伸一些近一步的解释是说。
痴迷在你爱的大海里,陶醉在你的梦幻里,我就不会再对其它女人感兴趣。
爱你没有人比得上你,你是最好的。
你走之后也没有人能代替你,其他女人再美我没心思去爱,因为心里只有一个你……元稹爱妻的名韦,字蕙丛。
比元稹小四岁,二十岁和元稹结婚,二十七岁时就不幸死去了。
元稹大概是古人写给妻子诗歌最多的一位诗人了,他的许多诗篇都不由自主的有他妻子的影子。
可以想象,元稹的后半生都在怀念着自己的妻子。
不知道元稹作了多少首悼念怀念妻子的诗,但现在还能看到的就有三十多首。
除了这首,还有《谴悲怀三首》、《六年春遣怀八首》、《杂忆五首》等等,可以说篇篇都感人至深。
我们从这些诗篇里可以想象韦丛是一个贤淑美丽的女人,还可以知道元稹是一个痴情感恩的男人。
赏析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数量很多,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艳诗等十类。
这首《离思》(五首之一)属于艳诗。
所谓“艳诗”,即写男女之间爱情的诗。
在作者十类诗中,这类写得比较好。
而这首《离思》诗,尤其写得一往情深,炽热动人,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
在描写爱情题材的古典诗词中,亦堪称名篇佳作.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
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
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
“曾经沧海难为水”。
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
表达已经放下一段感情的诗句
表达已经放下一段感情的诗句
1.一枕凄清伴月明,挥手尘缘错。
这句诗表达了挥别过去,放下尘缘的决绝之情。
2.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句诗表达了即使身处花丛,也不再留恋,一
半是因为修道,一半是因为曾经深爱过的人。
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句诗表达了即使良
辰美景,也无人可分享,只能独自放下。
4.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
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句诗表达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必变心,但既然已经变心,就不再怨恨,只能放下。
5.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这句诗表达了即使分开,也能各自找到快乐,放下过去的感
情。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是什么意思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是什
么意思
1、释义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意思是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离思五首·其四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3、译文
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4、简析
《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作者为唐代诗人元稹,此诗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
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5、作者简介
元稹唐代诗人。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字微之,河南人。
德宗贞元中明经及第,复书判拔萃科,授校书郎。
宪宗元和初授左拾遗,升为监察御史。
后得罪宦官,贬江陵士曹参军,转通州司马,调虢州长史。
穆宗长庆初任膳部员外郎,转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为相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
文宗大和中为尚书左丞,出为武昌节度使,卒于任所。
与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所作乐府诗不及白氏乐府之尖锐深刻与通俗流畅,但在当时颇有影响,世称“元白”。
后期之作,伤于浮艳,故有“元轻白俗”之讥。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830余首。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出自中唐诗人的《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赏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
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
又有人说此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二十七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
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
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
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请问这句诗的 – 手机爱问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请问这句诗的–手机爱问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这是唐代诗人元稹为其亡妻写的《离思》,全诗如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经历过大海的广阔无边,不会再被别的水所吸引,经历过巫山的云雨缠绵,别处的景致就不称之为云雨。
花丛信步,我全无心思看那百花争艳,一半是因为笃佛修道,一半是因为忘不了你。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后两句是前面所感所叹后之余味,经历之后,无欲无求,淡然而处;不悲不喜,不嗔不怒。
这看起来没有欲望的日子,其实心底有
一个真正的永远也不能实现的最大的欲望,那就是他的妻子。
当一个愿望过于强烈,而又永远不能实现,那么,那个人就会变得无欲无求,所有的希望、信念,都全部给了那个永远不能实现的愿望。
所以后两句可以理解为:他只想要他的妻子,别的什么都无所谓,可妻子已不可能再回来了,万紫千红的世界对于他来说也什么都不是了。
他已经对一切都不在意了,就如同修道之人。
在所有人的看来,他自己这种生活的态度是为了佛家之意,可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这其实是为了她的妻子。
经历过就不会忘却,看到过便永留于脑海之中,生命的渺小与这情感的真挚相对立时,那还有什么可以追求的呢?这这种爱的执着与永恒,这种容纳万千的气势,正是此诗所要表达的意韵。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出自唐代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
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
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
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
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
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
“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
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
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
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
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
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
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
“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
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
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
《离思五首其四》诗词赏析
《离思其四》诗词赏析《离思五首其四》诗词赏析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赏析: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
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
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
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
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
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
“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
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
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
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
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
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
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
“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
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悼念亡妻的诗
元稹悼念亡妻的诗元稹悼念亡妻的诗夫妻之情是人世间最珍贵也是最隐秘的感情,我国古代的诗(词)人们,尚缺少将这一感情宣于诗词的习惯和勇气。
诗人中,以唐之元稹和李商隐的悼亡之作最有名,尤其是元稹,有《遣悲怀》七律三首,又有《离思》七绝五首、《六年春遣怀》七绝八首,共十六首悼亡诗。
下面就是关于元稹悼念亡妻的诗,欢迎阅读。
元稹悼念亡妻的诗《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诗出自《离思五首》(其四),为大诗人元稹悼念亡妻韦丛之作,以至美之景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深。
不尽情思久藏心底,因与韦丛的相识而使其自此对其他女人不屑一顾。
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然而,韦丛去世后两年,元稹即在江陵府纳了妾。
《离思五首》(其四)赏析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
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
“曾经沧海难为水”。
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
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
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
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
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
写得意境雄浑深远。
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
《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
此女即“巫山之女”。
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
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是出自《离思五首·其四》的名句。
【全诗如下】《离思五首·其四》作者:元稹(唐代)以前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签名伤感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赏析】首二句“以前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
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
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
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
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t,美若娇姬。
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
“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完美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我动情的女子了。
坚持到底的名言“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
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
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
因而第三句说自我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
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那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
另外,那里的“修道”,也能够明白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
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但是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
“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
清代秦朝�D《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
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
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
张弛自如,变化有致,构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
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
“以前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相关阅读】离思五首·其四元稹以前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以前:以前历过。
曾,副词。
经,经历。
沧海:大海。
因海水呈苍青色,故称沧海。
除却:除了。
取次:循序而进。
半缘:一半正因。
修道:作者既信佛也信道,但此处指的是品德学问的修养。
经历过大海的广阔无边,不会再被别的水所吸引,经历过巫山的云雨缠绵,别处的景致就不称之为云雨了……花丛信步,我全无心思看那百化争艳,一半是正因笃佛修道,一半是正因忘不了你……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数量很多,他把自我的诗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艳诗等十类。
这首《离思》(五首之一)属于艳诗。
所谓“艳诗”,即写男女之间感情的诗。
在作者十类诗中,这类写得比较好。
而这首《离思》诗,尤其写得一往情深,炽热动人,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
在描述感情题材的古典诗词中,亦堪称名篇佳作.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
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
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
“以前沧海难为水”。
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
诗句表面上是说,以前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
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
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
河水,只但是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
写得意境雄浑深远。
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第二句“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
《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
此女即“巫山之女”。
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
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但是是神女的化身。
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
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
诗人证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
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
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
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
为什么他无心去观赏迎入眼帘的盛开花朵呢?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
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
其二,是正因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
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正因失去了“君”。
“半缘修道”之说,只但是是遁辞罢了。
古代诗评家,以前说这首诗是作者为其以前相爱的韦丛的悼亡诗,或臆断为诗人“与莺莺在闺中狎昵之游戏”(卞孝萱《元稹年谱》)的自我写照。
此等说法,皆缺乏史料根据。
作者在这首诗里采用种种比喻手法,曲折地表达对以前相爱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
这种写法构思集中,意脉贯通,清晰可见,感情跳动性不大。
并不象古典诗词中有些作品那样,感情跳动幅度太大,象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那样,令人几乎看不到端倪。
譬如。
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描述对歌女的留恋和思慕的复杂情绪,感情跳跃幅度个性大。
它忽而写往昔的“轻别”;忽而写今日“故地重游”,楼空人去。
物是人非,忽而又写幻想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其中省略许多衔接,思绪奔腾飞跃,令人颇费寻觅。
当然,这并不是说,能够用感情跳跃幅度的大小,来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
辛弃疾这首词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审美价值极高。
在描述感情的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向为人们喜闻乐见,引起人们的共鸣。
譬如,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它是用形象鲜明的红豆,象征完美而坚贞的感情。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的诗句,是用一种执着到底的精神,表达对感情坚贞不渝、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衷情。
“以前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则与王、李写感情的诗不一样,它是用一种绝对肯定与否定的生动比喻。
来表达对感情的至诚和专一。
正由于它与众不一样,因此能引起正因种种原因而失去爱人的人们的强烈共鸣。
有人把这两句诗写在文学作品里。
也有人写在书信中,用来表达对对方的痴情。
这就充分说明元稹这首诗具有巨大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的具体写作年代不详。
它可能是作者自我生活的自我写照。
据说,作者先是爱过“崔莺莺”,之后又有新欢。
因此,有人便认为元稹在感情生活上是十分轻薄的,从而也就否定了这首《离思》诗的应有价值。
我认为,这天咱们评论古典文学的价值,并不能依据作者私人的生活如何来作为评价其文学作品的标准。
文学作品往往会突破作者的思想局限,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
咱们评价元稹这首诗,也应从它产生的用心社会效果着眼,给其艺术价值以充分的肯定。
而不应联系作者私人生活问题,去贬低它客观存在的审美好处。
“以前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取次花丛懒回顾“。
自我信步经过“花丛”,却懒于顾视,表示自我对其他女色已无眷恋之心。
这种心境绝不是一般的“万花丛中过,片叶不粘身”那种潇洒做作与虚伪,而是情到深处,万念俱灰的真诚。
为什么会这样呢?末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体现了诗人亡妻之后的孤寂情怀。
元稹生命精修佛学,尊佛奉道。
“修道”也可明白为研习品行学问。
诗人思妻之情深厚,无法解脱,于是寄托于修道之中。
其实,“半缘修道”也好,“半缘君”也罢,都表达了诗人的郁郁情绪,其忧思之情是一致的。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感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
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以前沧海”,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感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
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以前沧海”,还可比喻以前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比较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
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
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
张弛自如,变化有致,构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
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
“以前沧海难为水",对我而言则是:曾读此诗难为诗。
它把人对某种生死之恋的刻骨铭心写绝了。
沧海之后,再无水了,那该怎�N办呢?人总不能在无水的海岸上坐以待毙吧。
或许有两种可能。
要�N在记忆之海�Y继续沉浸,在往事�Y打捞珠贝,打捞沉落的星光月光,直到那昔年的沧海也将自我渐渐淹没。
要�N在生存之岸上重新开掘深井,以新的水源浇灌生存的荒漠,或许,当井水映照出汲水人的倒影,也会令他想起被沧海收藏的那些日日夜夜?性命的水域就这样得以延续。
而记忆�Y波光重叠著波光,倒影重叠著倒影,使人生有了繁复的层次和密度。
爱的体验是如此,人生的其他体验是否也是如此?读了一本十分感人的好书,你真的不想再读那些没有灵魂的轻薄之书了。
登五岳饱览山水之胜,你内心�Y满是奇峰深谷,你还想再看那些被众人的鞋踩踏得不成样貌、毫无野性和灵气的商业之山吗?……感情、读书、揽胜、交往……都会有近似的体验。
沧海,太浩瀚、太深邃、太苦涩;沧海,几乎就是无限",就是性命与情感的极境。
因此,大部分人并未到过沧海,更没有到达沧海深处。
顶多只是远远地想像过沧海:可能是很大很深吧?或者站在海边看了一眼大海:果然是很大很深的。
或者在退潮的海滩上拾几枚贝壳。
没有真正经历过沧海,因此,对水就不挑剔:咸水是水,淡水也是水,深水是水,浅水也是水,清水是水,浊水也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