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造出万瓦级液氢温区低温制冷设备
液氢中仲氢检测的质量控制研究与实践
Management & Practice管理与实践液氢中仲氢检测的质量控制研究与实践何田田、王晓磊 /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的未来能源,氢以其来源广、可储存、可再生、可电可燃、应用过程零污染、零排放的特性,广泛应用在国防工业、航天航空技术、氢能产业等尖端技术中,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
液氢是经过气态氢纯化、正仲氢转化、预冷和节流膨胀等工艺过程而获得,氢气的液化是将常温状态下的氢气降温至-253℃变成液态氢的过程。
通常的氢是正氢和仲氢两种形式氢分子的混合物,正仲氢之间的平衡百分比仅与温度有关。
在室温以上的温度时,一般称为正常氢(Normal-H 2),简写为n-H 2,含正氢75%,仲氢25%。
在氢气液化和存储中,由于温度降低氢气液化时,正氢会自发地转化为仲氢,并释放出热量,引起储存的液氢大量气化,使液氢产生蒸发损失,因此,在氢液化过程中,采用催化剂将正氢转化为仲氢,以减少液氢储存过程中的蒸发损失。
液氢的沸点温度下(标准大气压)仲氢最大浓度为99.8%,依据国家标准和国家军用标准,仲氢的检测方法为将液氢完全汽化后采用热导气相色谱法测定,用标准曲线法计算,仲氢品质要求为含量不小于95%。
本文从人、机、料、法、环等质量管控环节分析了影响液氢中仲氢品质的因素,提出从检测流程着手、做好液氢的采样和运输、控制好检测设备与耗材质量、强化检验人员的“三个意识”等液氢中仲氢检测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影响液氢中仲氢检测质量的因素1.人员因素人员因素是影响仲氢检测质量的关键性因素。
仲氢检测过程虽然采用设备仪器(见图1),但仍需要人员进行操作,检验人员要掌握本检验岗位有关的检验专业技术知识、检验技能,正确使用检验图1 仲氢检测示意图Management & Practice管理与实践工作有关的量具、仪器、设备,熟悉所检验产品的结构、原理、性能、技术要求、工艺方法和流程。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李青为“国之重器”装上“中国内核”
COY'KK 封面人物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李青:为“国之重器”装上“中国内核”■文/胡月近年来,我国对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大,指标要求越来越高,仅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中就有8项需要核心低温设备。
大型深低温制冷系统特指制冷温度20K及以下,制冷功率数百至数万瓦以上的大型低温制冷装置,是火箭燃料、氢能、可控核聚变、大型高能粒子加速器、高超声速风洞,以及高端医学影像设备、芯片制造、量子计算等国家安全、未来能源、基础科研和高技术产业等必不可少的战略性高技术装备,是未来国 际竞争中至关重要的技术高地。
可以说,如果没有大型低温制冷系统,这些‘‘国之重器”就会陷入“缺芯少魂”的窘境。
长期以来,大型低温制冷设备及相 关技术一直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中高 端设备对我国禁运,一般设备也受到诸 多限制,需要特别审批监管,随时可能 被卡脖子。
在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今天,缺少大型低温制冷系统核心技术是我国 面临的重大隐患。
作为在低温领域辛勤耕耘数十年的 权威学者,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李青研宄员深感我国大型低温制冷系统 受制于人问题的严重性。
他急国家之所 急,在各方面条件极端匮乏的情况下,瞄准国家需求,找准差距,无怨无悔,带领团队从科学理论、关键技术、核心 工艺、系统集成、产业链等方面进行全 面系统的规划与部署,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与扎实的实践,并初展成效。
在此基础上,先后承担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和两个国家重大科研装备专项,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国产大型低温制冷技术的一个个重大飞跃。
在此期间,还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科研骨干,推动了国内相关基础产业的升级,逐渐培育了能够满足科研和生产需求的合格供应商,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低温制冷技术体系,并努力推动国家低温产业创新,成立了行业领军的中科富海低温技术公司,打破了科研成果难以转化成为生产力的窘境,实现了大型低温制冷技术、人才和产业链条的全面突破,幵创了我国大型低温制冷技术研究和装备制造的全新局面,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做出了突出贡献。
用拳头产品闯出一片新天地——记北京天海低温设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伟
用拳头产品闯出
— — 记 北 京 天 海 低 温 设 备 有 限 公 司总工程师李伟
从 · 卡,J¨{茅 庐 的 热 f
刮 人 海 低 濉 设 备 彳】。限 公 · 总 l
帅 , 李 伟 川 r 行 动 践 仃 符
,
笑 容 仉 他 内心 没 有 丝 毫 的 放 松 ,
新 的 研 发 项 fi 新 的 产 I『I 他 的
Hl 海 【l!/f 断 、 成
施
拿 伟 说 :“公 司的 ,皮 腮 只 小 断
创 的 、 /f 断 f}{新 . 小 J也H¨J造 … 擎 产 品 才能 激 H n0 ff场 lfIl^ 稳 脚 跟 .我 愿 意 此 f、『川t—fJJ ”
·
产 党 Il的 f
专修技 艺 磨砺剑锋
作 为 火 海 公 · JJl:发 低 温 lJ} :运 设 备 领 域 的 阿{比创 、 . 伟
r低 温 JJf.=运 没 备 l f‘建 厂 的 个 过 『}1_『:! 1时 I ^没 汁 Jf:发 i
址 ,J1人 外 力.彳是术 , 从 J : 没 汁 、 质 艟 体 系 、, :。 顷 {矗 、 乍 J¨)、设 备 选 , 至 细 到 每 产 的 检 验 标 准 的 制 定 ,郧
在 行 业 还 没 有 先 例 的 情 卜. 迅 速 开 发 小 适 用 _J 力【1注 站 使 川 的 液 化 大 然 气 储 罐 , 第 一 时 进 人 ff 场 产 品 投 入 市 场 后 , 他 义 /f 收 集 桐 火 各 方 反 馈 意 , 多 次 改 进 、 改 汁 . 成 为 、 I J、J LNC站 川储 罐 的 通 川 产
海鲜养殖恒温制冷机HYH52
郑州轻工业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海鲜养殖恒温制冷机HYH52-2100 学生姓名袁朝阳专业班级热能与动力工程11-02班学号541102020252院(系)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指导教师(职称)李改莲(副教授)完成时间2015年5月25日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绪论 (2)1.1 海鲜养殖恒温制冷机的概况 (2)1.1.1恒温制冷机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2)1.1.2恒温制冷的国内外现状 (2)1.2恒温制冷机工作时的优缺点 (3)1.2.1恒温制冷机的优点 (3)1.2.2恒温制冷机的缺点 (3)1.3恒温制冷机的发展前景 (3)2 设计方案选择与论证 (4)2.1制冷剂 (4)2.1.1制冷剂的概述 (4)2.1.2 制冷剂的分类 (4)2.1.4制冷剂介绍与选择 (6)2.2冷凝器 (8)2.2.1冷凝器的概述 (8)2.2.2空气冷却式冷凝器 (9)2.2.3翅片式冷凝器的选择与介绍 (9)2.3蒸发器 (10)2.3.1蒸发器的概述 (10)2.3.2螺旋管式蒸发器的选用 (10)3 设计计算 (11)3.1循环系统的热力计算 (11)4 冷凝器的设计计算 (15)4.1强制通风空气冷却式冷凝器的结构设计 (15)4.1.1强制通风空气冷却式冷凝器的整体结构 (15)4.1.2空冷式冷凝器的结构参数的选择 (17)4.2翅片式冷凝器的初步设计 (18)4.2.1 氟利昂翅片式冷凝器的结构 (18)4.2.2 氟利昂翅片式冷凝器的传热计算 (18)4.3翅片式冷凝器的结构设计计算 (19)4.3.1 冷凝器结构的规划及有关参数 (19)4.3.2 空气侧传热系数的计算 (20)4.3.3 R22在管内冷凝时的表面传热系数 (22)4.3.4 计算所需传热面积 (22)4.3.5 风机的选择 (23)5蒸发器的设计计算 (24)5.1螺旋管式蒸发器的结构 (24)5.2螺旋管式蒸发器的传热计算 (24)5.3螺旋管式蒸发器的设计计算 (25)5.3.1 管内R22的表面传热系数的计算 (25)5.3.2 水侧表面传热系数的计算 (26)5.3.3 计算管内传热面积的计算 (27)5.3.4 计算钛管蒸发器的盘旋圈数 (27)6压缩机的选型计算 (28)6.1理论排气量的计算 (28)6.2 压缩机轴功率的计算 (28)6.3压缩机的选型计算 (29)6.4压缩机的选型 (30)7 节流装置的介绍与类型的选择 (31)7.1热力膨胀阀 (32)7.2热力膨胀阀的选型 (33)8其他辅助设备的计算与选型 (34)8.1干燥过滤器计算与选型 (34)8.2气液分离器的原理与选型 (35)8.3四通阀的选取 (37)8.4电磁阀的选取 (38)8.5 分流头的选择 (40)8.6海鲜养殖温度控制箱的选择 (41)9蒸发器的水箱壳体设计 (43)9.1隔热层 (43)9.2隔热层厚度的确定 (43)结束语 (45)致谢 (46)参考文献 (47)海鲜养殖恒温制冷机HYH52-2100摘要海产养殖产量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产量大幅度提高,在世界总产业中所占的份额也越来越大,中国的水产养殖历史可谓历史悠久,最早甚至可以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
低温氢气制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低温氢气制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人们对氢能的研究和开发越来越重视。
而氢气制备是开发氢能的核心之一,其中低温氢气制备技术尤其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低温氢气制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一、低温氢气制备技术的基本原理低温氢气制备技术是指在低温下,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氢气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低温条件下氢气的比热容小于其他气体的特性,通过降温来减少混合气体的能量,使氢气的速度降低,从而分离出氢气。
二、低温氢气制备技术的研究方向1. 制冷技术低温氢气制备技术的核心是制冷技术。
常用的制冷技术有液氮制冷、液氢制冷、制冷机制冷等。
其中,液氮制冷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制冷效率高、制造设备简便,但也存在着相对较高的成本和较大的设备体积的问题。
液氢制冷和制冷机制冷虽然成本相对较高,但其制冷效率更高,可用于制备高纯度氢气。
2.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氢气制备技术之一,其原理是利用具有选择性通透性的膜,将混合气通过膜分离,从而获得高纯度的氢气。
这种技术不需要任何化学反应,可实现连续制备,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氢气制备领域。
随着膜材料和膜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膜分离技术的分离性能和稳定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3. 离子液体技术离子液体是指在常温下熔点低于100℃的盐类,其独特的物化性质使其成为一种有望在氢能领域中应用的新型溶剂。
目前,离子液体技术已经被用于低温氢气分离和纯化等领域,其高温稳定性和可回收利用的特性,使其经济性和环保性都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三、低温氢气制备技术的应用低温氢气制备技术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
例如,低温氢气分离工艺被应用于矿井抽放气体中的低温氢气制备和纯化中;膜分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天然气加工、炼油产业、空气分离、氢能领域等。
同时,离子液体技术也在低温氢气制备和氢气储存方面得到了实际应用,如应用于液化氢的气态调制、内燃机燃料电池等领域中。
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转化气余热锅炉水-汽系统在武汉石化80000Nm3/h制氢装置中一次试车成功
8 0 0 0 0Nm /h 制 氢 装 置 中 一 次 试 车 成 功
2 0 1 3年 5月 1日, 我 国 自主 研 发 的 大 型 转 化 气余 热 锅 炉 水 一汽 系 统在 武 汉 石 化 8 0 0 0 0 N m / h制 氢装置 一 次试车 成功 , 这喻 示 着我 国大型 制 氢装 置 转 化 气余 热 锅 炉 水 一 汽 系统单元技 术装 备 已实现 国产化 。 2 0 1 1 年 4月 , 中石 化 物资 装备 部在 充 分调研 的基 础上 , 着眼 于战略 发展 的 高度 , 借 武 汉石 化新 建 大型制 氢装置之 机 , 提 出在 此装 置 实现 大 型转 化 气余 热 锅 炉 水 一汽 系统 国产 化 的要 求 , 武汉 石化技 术部 积极 响应 , 迅速组 织 国 内专业 院所— — 天 华化 工机 械及 自动 化 研 究设 计 院有 限公 司共 同立项研 制 : 2 0 1 1 年 6月完成 项 目立项 ; 2 0 1 1 年 1 2月 完成科 研 内 容; 2 0 1 2年 3月完成全 套设备 施 工 图设 计 ; 2 0 1 2年 1 1月完 成全 套设 备 制 造 与供 货 ; 2 0 1 3 年 3月安装 完毕具 备试 车条 件 ; 2 0 1 3年 5月一 次开 车成 功 。整 个项 目的 完成仅 花 了不 到 两年 的 时间 。 且 不仅 限于单 台大型设备 的研 制 , 而是 涵盖 系统成套 设备 的 开发研 制 。该 系 统成套 设备 主要 包括 大型转 化 气余热锅 炉 、 高效 汽水分 离器、 自然循环 热 力管 系及 系统 安 全 附件等 , 其功 能是将 转化 气 由 8 7 0 0 C降 至 3 4 0 。 C左 右 , 每 小 时产 生约 9 0 t 的 中压 高品 质 蒸汽, 且连 续送 出, 供 装置 平衡使 用 。 本项 目研 制成 功 , 标 志着 大型转 化 气余热锅 炉水一 汽 系统装 备 完全 实现 国产 化 ; 表明 了我 国 自主 开发成 套装备 的周期 大大缩短 , 开发 技 术能 力大 大增 强 ; 同时 国 内用户对 此 系 统装 备 的选择 范 围进 一 步扩 大。项 目组技 术人 员表 示 , 今后 仍进 行 更深入 细致 的工作 , 使 该 专项技 术具 有更 强的 国际 竞争能 力 。
电力安全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1.7
原煤仓检修 ..................................................................................... 37
1.8炉内脚手架搭设及检修平台组装 ............................................................. 43
1.1 一次风机检修 ....................................................................................... 1
1.2
送风机检修 ....................................................................................... 9
2.18 380V 电动机检修 ............................................................................ 183
2.19 低压直流电动机检修 ............................................................................ 188
1.19
吹灰器检修 .............................................................................. 77
1.20 空气压缩机检修 .............................................................................. 80
我国低温工程的过去和未来
我国低温工程的过去和未来极低温技术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技术。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国的这一高新技术在老一辈科学家和低温工作者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为航天事业服务方面,液氢和液氧装置的建立和安全生产并被作为火箭的推进燃料已经成功的运行了几十年。
空间环模装置的建立以及其中的液氮和20K 温区的低温系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军事用的红外夜视器件冷却方面,我国低温工作者采用节流制冷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化生产的目标,几乎每年都有相当批量的产品提供军事需要,其自动调节和快速节流等新技术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国防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在氦液化技术方面,我国从1959 年起成功地实现了氦的液化,1965 年我国自己研制成功了膨胀机型氦液化装置,国内厂家批量生产了小型氦液化装置,为我国的低温超导事业和低温物理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文化大革命中,科研工作虽然受到一定影响,但是低温超导仍然得到极大发展,可以说是向上发展的时期,并培养建立起一支相当水平的科研队伍。
文化大革命后,低温超导和物理研究继续呈现上升势头,在超导技术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和成果。
为配合基础研究需要,在钱三强同志的倡议和主持下,得到法国专家的核安全技术的帮助,1988 年我国首次研制成功了冷中子源系统,这是在亚洲首次建立这样的系统,在世界上也只是少数国家具有这样的装置,其中低温系统是氢氦联合制冷系统。
与此同时,为配合航天工作的需要的低温工程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此外,为适应工业气体生产和要求,在某些关键技术,如透平膨胀机中的气体轴承技术和研制等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并逐步将所获得的成果转移推广到工业生产部门。
在七、八十年代G-M 制冷机研制成功,并在卫星通讯地面站使用,在国内有了自己的批量生产点。
八十年代中期由于经济和科研体制改革,科学和技术要继续发展必须探索新的路子,我国低温工作者结合我国国情,十年来,在微型制冷机技术,在天然气化,在低温粉碎技术,在低温超导为医学诊断用的核磁共振装置的研制以及在引进极低温大型工程方面(托克马克装置的低温系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绩或成果。
液氦温区小型节流制冷机发展现状及趋势
关 键 词 :. 节 流 JT 4 K 预 冷
中 图 分 类 号 :B 5 T 6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6 1 ( 0 1 0 —0 60 1 0 —5 6 2 1 )50 0 5
Absr t I he fed fifa e e e t n a t e ih—e h tc n lg tac : n t l s o nr r d d tc i nd o h r h g tc e h o o y,m a y c mp n n sn e O i o n o o e t e d t
温 度 降低 至 2点 , 12表示 。接 着 高压 气 体经 过 节 用 . 流 阀产 生 制冷 后压 力 降低 即 23过程 , — 回流 的气体 在
热 交换 器与 高温 气体 热交 换温 度升 高 , 想状 态下 温 理
表 1 不 同气 体 的最 高转 化温 度
Tabl Top t a i i e pe at e o f e e as e1 r ns ton t m r ur f di r nt g
wo k a o tmpe au e o r d c h h r a n ef r n e a d i r v h e i vt t e e n r a i g r tlw e r t r s t e u e t e t e m li tre e c n mp o e t e s nst i i y, h r by i c e sn t e r la iiy a d wo k n ie o h v c . Cu r n l h r s n o si e e r h o i u d h lu t m— h eib lt n r i g lf ft e de ie re ty t e e i o d me tc r s a c n lq i ei m e p r t r h o tig c y c oe s,wh l hi t d s c rid o t i o o ntis a d a hiv d i r s ie e au e t r tl r o o lr n i t s su y wa a re u n s me c u re n c e e mp e sv e
首台全国产化250W液氦温区制冷机问世
龙源期刊网
首台全国产化250W液氦温区制冷机问世
作者:
来源:《科学家》2017年第21期
近日,由中科院理化技术所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台全国产化250W液氦温区制冷机通过了专家验收。
它填补了我国液氦温区大型氦低温制冷机制造技术的空白,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可以满足国家在航空航天、大科学装置等战略领域的高技术发展需求。
液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是指制冷温度在4.5K(-268.65℃)温区范围,制冷量几百乃至万瓦以上,集流程优化与控制技术、气体轴承透平膨胀机技术、氦压缩机及高效滤油技术、复杂低温系统的集成调控技术为一体的低温制冷系统。
2015年,理化技术所在国家财政部重
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Ⅱ期)的支持下,开始研制250W(4.5K温区)液氦温区低温制冷机,经过一年多的拼搏,终于研发成功,实现了向更低温度的突破。
该制冷机在连续84小时的运行测试期间,制冷量达到280W(4.32K)。
这标志着我国低温制冷设备研发和制造能力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以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中国航天低温推进剂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厉彦忠为首的验收专家组认为,国内首套250W(4.5K温区)液氦制冷机,攻克了液氦温区的高速氦透平膨胀机技术、紧凑型低漏率换热器技术、低温调节阀门设计和制造技术、制冷机系统集成调控技术,以及高效氦螺杆压缩机技术,实现了全国产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来源:《科技日报》。
SAEJ2044 SEP 2002
汽车工程师学会技术标准委员会的规定:搣本报告由汽车工程师学会发表,旨在推动技术与工程科学的发展。
本报告的应用是完全自愿的,使用者应对本报告任何特定用途的适用性及适合性(包括因本报告产生的任何侵犯专利权的行为)承担全部责任。
汽车工程师学会至少每五年对所有技术报告实施一次审查,并有可能在此时重新确认、修订或撤销技术报告。
汽车工程师学会欢迎您提出书面的意见及建议。
版权所有© 2002 SAE (汽车工程师学会)国际版权所有。
未经汽车工程师学会的书面许可,不得复制、在检索系统中保存或以任何形式或通过任何方式(包括电子、机械、影印、录制或其它方式)传输本出版物的任何内容。
如需订购资料,请联系:电话:877-606-7323(美国与加拿大境内)电话:724-776-4970(美国境外)传真:724-776-0790电邮:custsvc@汽车工程师学会网址:水陆交通工具车辆 建议 惯例 J2044 修订标号 2002年9月 发布日期:1992-06 修订日期:2002-09 代替 J2044 1997年12月液体燃料和蒸汽/排放物系统快连接头规范目 录1.范围 ............................................................................................................................................................... 4 2.参考文献 ....................................................................................................................................................... 4 2.1 适用出版物 (4)2.1.1 SAE (汽车工程师学会)出版物 (4)2.1.2 ASTM 出版物 (4)2.2 相关出版物 (4)2.2.1 SAE (汽车工程师学会)的出版物 ............................................................................................................ 53.定义 ............................................................................................................................................................... 5 4.尺寸的名称 ................................................................................................................................................... 5 5.试验温度 ....................................................................................................................................................... 5 6.功能要求 ....................................................................................................................................................... 6 6.1 泄漏测试 . (6)6.1.1 测试程序(低压) (6)6.1.2 验收标准(低压) (6)6.1.3 测试程序(高压) (6)6.1.4 验收标准(高压) (8)6.1.5 测试程序(真空) (8)6.1.6 验收标准(真空) (8)6.2 组装施力 (8)6.2.1 测试程序(新部件) (8)6.2.2 测试程序 (9)6.2.3 验收标准 (9)6.3 拉离的施力 (9)6.3.1 测试程序 (10)6.3.2 验收标准 (10)6.4 侧向载荷能力 (10)6.4.1 测试程序 (11)6.4.2 验收标准(侧向负载泄漏试验) (11)6.4.3 试验要求(侧向负载断裂试验) (11)6.4.4 验收标准 (11)6.5 防蒸发排放 (12)6.5.1 测试程序 (12)6.5.2 验收标准 (12)6.6 电阻 (12)6.6.1 测试程序 (12)6.6.2 验收标准 (13)7. 设计验证/验证测试 (13)7.1 腐蚀 (13)7.1.1 测试程序 (13)7.1.2 验收标准 (13)7.2 氯化锌耐受性 (13)7.2.1 测试程序 (13)7.2.2 验收标准 (13)7.3 外部化学和环境耐受性 (14)7.3.1 测试程序 (14)7.3.2 流体或介质 (14)7.3.3 验收标准 (14)7.4 燃料的兼容性 (14)7.4.1 测试程序 (14)7.4.2 测试燃料 (15)7.4.3 试验要求 (15)7.4.4 验收标准 (15)7.5 寿命周期 (15)7.5.1 测试程序 (15)7.5.2 振动频率 (15)7.5.3 加速度 (15)7.5.4 振动的持续时间 (16)7.5.5 流体压力 (16)7.5.6 流体流量(只对液体燃料的快速连接接头) (16)7.5.7 试验持续时间 (16)7.5.8 试验周期 (16)7.5.9 验收标准 (17)7.6 流量限制 (19)7.6.1 测试程序 (19)7.6.2 验收标准 (19)7.7 高温爆裂 (19)7.7.1 测试程序 (19)7.7.2 验收标准 (19)8. 设计检查/验证和进程内测试矩阵 (19)9. 注 (20)9.1 边栏符号 (20)附录A 匹配管端模板举例 (21)1. 范围本SAE(汽车工程师学会)推荐惯例定义标准的插入式管端尺寸,以保证所有相同尺寸和标准管端连接器设计之间的互换性。
中国极地海洋装备的发展探索与技术需求
中国极地海洋装备的发展探索与技术需求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二、中国极地海洋装备发展现状 (5)2.1 极地海洋装备分类 (6)2.2 极地海洋装备发展历程 (7)2.3 极地海洋装备主要参与者 (8)三、中国极地海洋装备发展挑战 (10)3.1 技术难题 (11)3.2 经济成本 (12)3.3 环境因素 (13)四、中国极地海洋装备技术需求分析 (15)4.1 核心技术需求 (16)4.2 关键技术需求 (18)4.3 未来技术需求展望 (19)五、中国极地海洋装备发展策略 (20)5.1 技术创新策略 (21)5.2 人才培养策略 (22)5.3 国际合作策略 (23)六、结论 (25)6.1 研究成果总结 (26)6.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27)一、内容描述本篇论文深入探讨了中国极地海洋装备的发展历程,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技术需求。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对极地资源的日益关注,极地海洋装备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展历程方面,论文回顾了中国极地海洋装备从早期的基础研究到现代的高科技产品研发的转变。
中国极地海洋装备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引进和模仿国际先进技术,但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中国逐渐实现了自主研发和创新。
在现状分析部分,论文详细介绍了中国极地海洋装备的主要类型,包括破冰船、考察船、无人潜水器等,并对这些装备的性能、应用领域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全面梳理。
针对未来技术需求,论文提出了多个方向,包括提高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智能化技术应用、提升环境适应能力和拓展多元化功能等。
这些需求不仅反映了当前技术发展的趋势,也体现了中国极地海洋装备发展的长远战略考虑。
论文强调了中国极地海洋装备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呼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中国极地海洋装备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1 研究背景在全球海洋开发的大潮中,极地海洋作为地球最后的未知领域之一,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生态信息。
液氢低温处理
液氢低温处理
液氢低温处理主要是指将氢气在低温(-252℃)条件下进行液化处理,并储存在特制的绝热真空容器中。
由于氢气降温液化所需消耗的能量是液氢本身所具有燃烧热的1/3,再加上储氢过程中可能会有漏热蒸发、H2自然挥发等情况发生,因此耗能非常大,并且对于容器密封性也提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
与气态储氢相比,液态储氢具有明显优势,如远距离运输成本低、储氢密度大及能量密度高等。
然而,想要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其难度和成本相对较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关于液氢低温处理的信息,建议咨询能源专家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低温液氢阀门现状
低温液氢阀门现状低温液氢阀门是液氢处理系统中的关键设备之一,用于控制液氢的流动和压力,并具有防止液氢泄漏的作用。
低温液氢阀门在液氢处理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液氢处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目前,国内外对于低温液氢阀门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些国际知名的阀门制造商如Fisher、Swagelok 和Burkert等已经推出了自己的低温液氢阀门产品,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
国内对于低温液氢阀门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些国内的阀门制造商如大连大高、江苏神通、浙江力诺等也推出了自己的低温液氢阀门产品,并逐渐获得了国内市场的认可。
低温液氢阀门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液氢的特殊性质,如超低温、高真空度和高纯度等。
因此,低温液氢阀门需要具备以下特点:1.密封性能好:低温液氢阀门需要具有非常良好的密封性能,以防止液氢泄漏。
一般来说,低温液氢阀门需要达到零泄漏标准。
2.低温适应性:低温液氢阀门需要能够在极低的温度下正常工作,并具有较好的低温适应性。
3.高真空度:低温液氢阀门需要具有高真空度,以防止液氢在阀门中产生气化或吸附现象。
4.高纯度:低温液氢阀门需要具有高纯度,以避免对液氢的污染。
5.耐腐蚀性:由于液氢中的杂质和氧气等具有腐蚀性,因此低温液氢阀门需要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
目前,国内外对于低温液氢阀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
在材料选择方面,常用的材料包括不锈钢、镍基合金、钛合金等。
在结构设计方面,低温液氢阀门需要考虑到液氢的流动特性和压力等因素,并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
在制造工艺方面,需要采用精密的加工设备和制造工艺,以保证阀门的精度和质量。
总的来说,低温液氢阀门是一种非常关键的设备,其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液氢处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国内外对于低温液氢阀门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密封性能、低温适应性和高真空度等方面的问题。
液氢杜瓦用途
液氢杜瓦用途液氢杜瓦是一种新型的杜瓦材料,可以用于多种不同的领域和应用。
以下是液氢杜瓦的几个主要用途:1. 航空航天领域:液氢杜瓦在航空航天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液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燃料,具有高能量密度和低排放的特点,被广泛用于火箭推进系统中。
在液氢推进系统中,液氢杜瓦被用作燃烧室内部的隔热材料,能够有效地减少燃烧室的热量损失,提高推力。
2. 能源领域:液氢杜瓦在能源领域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液氢杜瓦可以用于核聚变装置的壁面材料,这是一种实现清洁能源的重要技术。
液氢杜瓦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和耐高温性,可以承受高能量的聚变反应,并有效地减少能量损失。
此外,液氢杜瓦还可以用于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热阻材料,提高太阳能的利用效率。
3. 化工领域:液氢杜瓦在化工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由于液氢杜瓦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和耐高温性,可以承受极端的化学环境和高温条件,被广泛用作储罐、反应器和管道等设备的内衬材料。
液氢杜瓦的使用可以有效地保护设备不被腐蚀,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4. 光电子领域:液氢杜瓦在光电子领域中也有应用。
液氢杜瓦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材料,可以用于制作光电器件的隔热层。
光电子器件通常需要在高温环境下工作,而液氢杜瓦可以有效阻止热量传导,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
此外,液氢杜瓦还可以用于制作光电器件的支撑结构,提供良好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领域外,液氢杜瓦还可以用于其他一些特殊的应用。
例如,液氢杜瓦可以用作核电厂的屏蔽材料,用于隔离辐射和保护人员安全;液氢杜瓦还可以用于高温窑炉的内衬材料,提供良好的耐高温性和热工稳定性;此外,液氢杜瓦还可以用于炼油厂和化肥厂等工业设备的耐火材料,提供良好的耐火性能。
综上所述,液氢杜瓦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杜瓦材料。
它可以用于航空航天、能源、化工、光电子等多个领域,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耐高温性和耐腐蚀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液氢杜瓦的应用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
氢储能 相应时间 功率规模
氢储能相应时间功率规模
氢储能技术具有响应时间快、功率规模大的特点,适合于长时间跨度的能量调度。
氢储能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响应电网需求,实现快速的能量吸收和释放。
这种特性使得氢储能在风光发电场等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在出力尖峰时吸收功率,在出力低谷时输出功率,从而平滑联合功率曲线,提升新能源并网的友好性。
在功率规模方面,氢储能的存储规模可以达到百万千瓦级,这意味着它可以支持大规模的能源存储和调度。
例如,我国首个兆瓦级氢储能项目在安徽六安落地,并于2022年成功实现并网发电。
此外,一个位于克拉玛依的氢储能调峰电站项目也在规划中,预计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最大的氢储能项目,其调峰规模达到2.64GWh。
综上所述,氢储能不仅响应时间快,而且具有较大的功率规模,适合用于长时间的能源存储和调度,对于促进新能源的利用和电网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氢储能在未来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我国自主研发出液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机
10低温与特气第35卷经过计算,设计液相取压管接头进口孔直径0 2.5 mm,挡液罩透液孔半径为《3,考虑接头吸热 等因素,铜丝采用直径少4 mm设计,铜丝长度为 250 mm,铜丝尾部与外筒体银焊焊接50 mm。
产品试制及试验证明,在环境温度不低于〇°C 的情况下,储罐液位指示稳定可靠,基本没有摆动;同时,在储罐进排液、增压、长期静置等工况,液位计 指示也非常稳定,达到用户使用要求。
3结束语笔者所在公司,从2013年起用户反馈加气站配 套卧式LNG储罐,在卸车、加注结算中,存在罐车过 磅重量、加液机加注计量与液位计测量值有较大误 差,同时,在卸车、增压操作中,液位计指示不稳定,严重影响加注站运营结算;鉴于此情况,设计人员进 行了长期蹲守加注站现场,进行观察跟踪,作调查分 析,确定储罐设计中液位计取压接头采用了湿式取 压结构设计;鉴于加气站已经投运,储罐无法返修,Xt加气站卸车增加L N G质量流量计处理。
同时,公 司制造的的L N G罐车产品,也不断收到用户的液位 计指示稳定投诉。
鉴于此,针对液位计指示稳定性及准确性问题,公司列为专项重点课题进行了研究;前后进行了四 批次、近20台60 m3加气站卧式储罐的液位计接头 试制试验,对每次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再次 进行结构改善试验分析,最终获得第四代干式取压 器结构的深冷液体储罐差压液位计的最佳方案;该 结构在公司低温储罐、低温罐车、低温罐箱产品上大 面积推广应用,用户反馈良好。
参考文献:[1]潘俊兴.低温贮槽用差压液位计液相气化取压原理及其加热器传热计算[J].化工装备技术,1996(6) :22-23.作者简介:陈来生(1970),男,江苏张家港人,南通中集能源装备 有限公司工程师,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化机专业,长期从事 深冷液体储运设备设计开发及船舶油改气研究。
我逾自至研成虫液4温迗太型低温喇冷机又一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成 功出炉。
液氢应用已到了临界点
090 ENERGY 2020.09随着我国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氢能源的需求正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根据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到2030年,氢燃料电池汽车要达到100万辆,氢的需求将高达60万吨/年,而当前高压气氢的储运方式将难以满足未来氢能源低成本、高便捷性的应用要求,液氢的应用正迎来转机。
与高压气氢相比,液氢的主要特点是其储存和运输的便利以及规模化应用的经济效益,因此业界呼吁液氢应尽早实现民用和产业化。
但氢气液化是一项技术壁垒极高的技术,氢液化工艺中涉及的核心设备——透平膨胀机,当前全球只有少数公司可以制造。
北京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富海)掌握了氦气体轴承透平膨胀机等氢液化核心工艺和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可实现整套装备90%以上国产化率。
然而,由于我国液氢相关标准、法规的缺失,液氢目前在国内仅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处于空白。
“氢能作为一种能源要想大规模应用,一定要便宜,因此涉及氢的一些设备一定要国产化。
”中科富海董事长朱诚表示。
经过中科院理化所和中科富海几代科学家的多年努力,中科富海实现了独立研发集成制造大型氢液化设备,并拥有全套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和封锁,为氢能源未来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诚认为,随着氢燃料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关标准的推进,液氢已经来到了应用临界点。
液氢的早期应用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就开始研究氢液化技术。
早期氢液化设备采用节流制冷技术。
1956年,在已故的洪朝生院士带领下,我国研发出了第一台国产节流制冷型氢液化器,实现了国产液氢零的突破。
但这种技术的液氢产能最大仅能达到200公斤/天,且有一定潜在技术风险。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节流制冷型氢液化器已无法满足我国对液氢的需求。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引进国际先进的氦循环制冷型氢液化器。
氢液化技术和设备生产制造主要由Linde、Air Liquide 等少数国外公司掌握和垄断,包括我国目前在运行的氢液化装置在内,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的氢液化装置均由上述少数几家公司研发制造和销售。
氢气制造低温环境的原理
氢气制造低温环境的原理
氢气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它不仅可以作为燃料使用,还可以用来制造低温环境。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氢气制造低温环境的原理。
首先,氢气是一种很特殊的气体,具有很强的冷却能力。
当氢气被压缩到一定程度时,温度会下降很快,同时氢气的密度也会增加。
这个过程称为“焓降”,是制造低温的基础。
其次,制造低温环境需要将氢气液化。
氢气液化的温度非常低,通常需要将氢气压缩到非常高的压力下,然后通过特殊的冷却技术将其冷却到液态。
液态氢的温度可以低至-253℃,这样就可以制造出非常低的温度环境。
最后,氢气制造低温环境还需要特殊的设备。
液态氢需要特殊的容器来储存,而液态氢的冷却和传输也需要特殊的技术和设备。
这些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大大推进了氢气制造低温环境的发展。
综上所述,氢气制造低温环境的原理主要包括焓降、氢气液化和特殊设备。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氢气这种重要的能源,还可以为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条件。
- 1 -。
中国自主研发制造的什么能源站
中国自主研发制造的什么能源站“深海一号”能源站是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现落位于地处海南岛东南陵水海域的“深海一号”(陵水17-2)气田。
该气田是我国首个1500米深水自营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
“深海一号”能源站最大储油量约2万立方米,将用于该气田的开发。
目前,“深海一号”能源站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等施工,为气田开发做好准备。
在海南岛东南陵水海域拍摄的“深海一号”能源站和为其铺设管线的作业船(5月12日摄)。
“深海一号”能源站是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现落位于地处海南岛东南陵水海域的“深海一号”(陵水17-2)气田。
该气田是我国首个1500米深水自营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
“深海一号”能源站最大储油量约2万立方米,将用于该气田的开发。
目前,“深海一号”能源站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等施工,为气田开发做好准备。
工作人员在位于海南岛东南陵水海域的“深海一号”能源站上施工(5月12日摄)。
“深海一号”能源站是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现落位于地处海南岛东南陵水海域的“深海一号”(陵水17-2)气田。
该气田是我国首个1500米深水自营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
“深海一号”能源站最大储油量约2万立方米,将用于该气田的开发。
目前,“深海一号”能源站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等施工,为气田开发做好准备。
工作人员在位于海南岛东南陵水海域的“深海一号”能源站上巡视(5月12日摄)。
“深海一号”能源站是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现落位于地处海南岛东南陵水海域的“深海一号”(陵水17-2)气田。
该气田是我国首个1500米深水自营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
“深海一号”能源站最大储油量约2万立方米,将用于该气田的开发。
目前,“深海一号”能源站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等施工,为气田开发做好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 一 氧化 碳 、 碳 氢 化 合 物 和 甲醇 等高 值 化 学 品 和 液 体 燃料 。该 团队研 究发 现 , 可 以通过 改变 P d纳米 粒
目前 , 中科 院 已启 动 了大 型 低 温 制冷 设 备 二 期 研 制工 作 , 将进行更低 温区 ( 液 氦/ 超 流氦 ) 大 型 低 温设 备 研制 , 推 动 大型低 温 制冷 技术 的持 续发 催化还原
近 日, 中国科 学 院 大连 化 学 物 理 研 究 所 催 化 基 础 国家 重 点实验 室 高 敦 峰 、 汪 国雄 和 包 信 和 等 研 究
国家 重 大科 研 装 备 “ 大型低温制冷设备研制 ” 项目 2 0 1 5年 4月 2 9 日通 过 验 收 。据 悉 , 该 设 备 不 仅 可
关键 技 术 , 建 立 了五 大基 础试 验平 台 , 形成 了具 有 自 主 知识 产权 的核 心 技 术及 工艺 包 , 设 备综 合 性 能达
为 打 破 长期 受 制 于人 的被 动局 面 , 中科 院科研
人 员在 几 十年低 温 技 术 积 累 的 基 础上 , 坚 持 走 自主
创 新道 路 , 通过 四年 多 的拼搏 奋 斗 , 实现 了我 国在 液 氢 温 区万 瓦级制 冷 量 低 温 设 备 研 发 方 面零 的 突破 。 科研 人 员 突破 了高 速气体 轴 承氦 透平 膨胀 机 等五 大
我 国科 学家 所研 制 的液 氢温 区大 型低 温制 冷设 备在 航 天 、 大科学 工 程 、 清 洁 能源 等领 域具有 广 阔 的
应 用前 景 , 相关设 备 已经 成 功 应 用 于 航 天 产 品性 能
测试 , 增 强 了航 天产 品 的研发 能力 。 验 收会 上 , 专 家一致 认 为 , 该 项 目的完 成打 破 了
[ 3 ]G B 1 2 3 8 5 - - 9 0作业环境气体检 测报 警仪通 用技术要 求 [ S ] .
[ 4 ]陈伟 新. 特 种 气 体报 警 系 统安 装 要 点 [ J ] . 广东科技,
2 0 0 6, 6 ( 1 5 4) : 4 4 - 4 5 .
作者 简 介 :
杨 新( 1 9 8 5 ) , 男, 本科 , 助理工 程 师。2 0 1 1年毕 业 于 安阳工学院 , 现于河南鑫磊集 团控股有 限公 司从事安 全生产
技术 与 环 境 工 程 管 理 工 作 。
我 国造 出万 瓦级液 氢温 区低 温制冷 设备
由财政 部支 持 、 中科 院理 化 技 术研 究 所 承 担 的
氢催化剂到 高效 C O : 还原催化剂 的转变。该 过程 与可再 生 能源 或 富余 核 能 利 用 相 结 合 , 在 实 现 大 规 模 电能存储 方 面 , 表现 出极 大 的应用 潜力 。
第 3期
杨
新: 浅谈 特种 气体探 测 器在 生 产运行 中的应 用
警设计规 范 [ s ] .
4 9
应用 , 是非 常有 必 要 的。少 量 特 种 气 体 在 生 产 场 所
泄漏 到空 气 中形成 较 低 的浓 度 , 可 以被 特 种 气 体 探 测 器 检测 到 , 触 发 报警 提醒 , 使 我们 能够及 时 发现 并 处理 , 避 免 中毒 、 火 灾、 爆炸 、 污 染 环 境 等 事 故 的 发 生, 让 企业 能 够安 全 、 高效 的运 行 , 人 们 的生 命 安 全
系数 也会 得到 很 大提 高 。 参考 文 献 :
[ 1 ]王刚 , 党 晓利. 浅 谈 可 燃气 体 检 测报 警 器 管 理 及 应用 [ J ] . 安全 、 健 康和环境 , 2 0 0 6 , 6 ( 6 ) : 2 5 .
[ 2 ]G B 5 0 4 9 3 -2 0 0 9石油化工可燃 气体 和有 毒气 体检测 报
到 国际 先进 水平 。
以满 足 未来 大科 学 工 程 、 航 天 工 程 等 国家 战 略 高技 术发 展 对液 氢温 区大 型 制冷 设 备 的需 要 , 更 将 促 进
相关 领 域先 进技 术 的发展 。 液 氢温 区 的大 型低温 技术 是一 项 长期 影 响我 国 航 天事 业 和前沿 科 学 发 展 的 重 大关 键 技 术 , 特 别 是
发 达 国家对 液氢 温 区大 型 低 温 制 冷 技术 的垄 断 , 奠 定 了 自主 开发 系列 化 产 品 的 基 础 , 为 集 成性 和 工程 性 均很 强 的重 大科 研装 备 自主创 新及 产业 化模 式 积
累 了宝 贵经 验 。
航 天工 程所 需 的大 型 低 温 制 冷 技 术 , 发 达 国家 一 直 对 我 国实行 技术 封锁 。
子的尺寸来调变 C O : 吸附、 中间物种 C O O H・ 的形
成 以及 C O・ 的脱 附 等 , 从而实现 P d纳 米 粒 子 从 析
目前 , 在二氧化碳转化方面 , 人们利用传统化学 方 法还 原 二氧 化碳 需要 同时提供 能 量和 氢气 。 而采 用 电催 化 方法还 原 二 氧 化 碳 , 与 电解 水 耦 合 从 水 中 获 取氢 , 可 以在 比较 温 和 的反 应 条 件 下 一 步 直 接 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