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莺歌海海域水文泥沙环境与泥沙运动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莺歌海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形成环境及控制因素

莺歌海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形成环境及控制因素

莺歌海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形成环境及控制因素莺歌海盆地位于我国南海北部,是一个中新统的海相沉积盆地,该盆地具备发育烃源岩的潜力。

烃源岩是形成油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莺歌海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的形成环境及控制因素,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地质背景、烃源岩形成环境及其主要控制因素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地质背景上,莺歌海盆地形成于2400万年前至12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属于大陆边缘海盆地。

这个时期南海盆地受到了大量的构造活动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南北向的断陷盆地。

在莺歌海盆地的东缘,存在有一系列由深海扇、沙丘、陆架、海洋轻微侵蚀等沉积环境构成的地层。

烃源岩形成环境是烃源岩发育的物理、生物、化学环境的综合结果。

莺歌海盆地中新统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泥质岩层中。

根据地质调查显示,该区域烃源岩主要是在湖泊、湾滩、河口三种环境下形成的。

首先是湖泊环境,这种环境下的腐殖质类烃源岩主要来源于古老的湖泊,湖泊中的生物死亡后堆积形成的有机物经过压实作用就会形成烃源岩。

其次是湾滩环境,这种环境下主要是因为水流的作用形成的烃源岩,水流的作用将搬运到湾滩的生物沉积物堆积形成的烃源岩。

最后是河口环境,这种环境下的烃源岩主要是因为河水和洋流的交汇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受到了河水和洋流的夹持,使其生物残骸难以分散,在适当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形成烃源岩。

烃源岩形成环境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包括生物、沉积和环境条件等。

首先是生物因素,有机质来源于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死亡,因此生物活动是烃源岩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是沉积环境条件,包括水文条件、沉积速率、沉积物质量等,这些因素对有机质的降解、保存和堆积都有重要影响。

再者是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压力、温度和有机质埋藏深度等。

适宜的环境条件是烃源岩形成的保证。

综上所述,莺歌海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的形成环境主要受到地质背景、生物、沉积和环境条件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湖泊、湾滩、河口等环境下形成,形成过程中生物活动、沉积环境和适宜的环境条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海南岛西南海域泥沙特征及地形演变

海南岛西南海域泥沙特征及地形演变

1 泥沙特征 1������1 含沙量
根据海 域 含 沙 量 测 量 ( 大 潮: 2010 年 10 月 14—15 日ꎬ 小潮: 2010 年 10 月 18—19 日) ꎬ 观 测站点位置见图 1ꎮ 观测结果见表 1ꎬ 大潮平均含 沙量为 0������ 046 kg∕m3ꎬ 小潮为 0������ 030 kg∕m3ꎬ 从各潮 期含沙量变化情况来看ꎬ 大潮含沙量大于小潮ꎮ 从含沙量平面分布来看ꎬ 其分布较为均匀ꎮ 从垂 线分布来看ꎬ 底层含沙量大于中层ꎬ 中层含沙量
Abstract Based on the hydrological sediment test and remote sensing image dat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 in the southwest of Hainan Island calculates the amount of sediment in the sea by using different coastal sediment transport formulas and studies the evolution of the beach by using the measured terrain data for many year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idal volume in the sea area i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small tide but the total suspended sediment content is low.The influence of the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study area is limited but the influence of the coastal sediment transport is relatively large.The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is in the range from 67������ 2 thousand m3to 133������ 1 thousand m3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the shore beach evolution is the wave the change of coastline and tidal current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astal flow and the tidal current led to the change of the coastline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city but the scouring and silting intensity is limited.

莺歌海凹陷梅山组海底扇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莺歌海凹陷梅山组海底扇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莺歌海凹陷梅山组海底扇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莺歌海凹陷梅山组海底扇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莺歌海凹陷位于南海北部,是中国海域中最大的深水盆地之一。

在莺歌海凹陷的梅山组海底扇由丰富的沉积物组成,其沉积特征及形成机制一直是地质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莺歌海凹陷梅山组海底扇的主要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莺歌海凹陷梅山组海底扇主要由粒状沉积物和碎屑岩组成。

粒状沉积物主要为细粒沉积物,如泥质沉积物和粉砂质沉积物,而碎屑岩则主要为粗砂和砾石。

这些沉积物的来源主要包括陆源物质和悬浮物质。

莺歌海凹陷梅山组海底扇沉积特征的首要因素是水动力条件。

在海底扇的形成过程中,水动力条件对物质的输送和沉积起到关键作用。

莺歌海凹陷的水动力条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海水深度、海流速度和波动强度等。

当水动力条件较强时,悬浮物质能够被有效地输送到海底扇的顶部,并在那里沉积下来,形成细粒沉积物。

而粗砂和砾石则会通过水动力的作用从陆地输送到海底扇,形成碎屑岩。

因此,水动力条件是莺歌海凹陷梅山组海底扇沉积特征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

另一个重要的控制因素是沉积物供应。

莺歌海凹陷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海域,陆地供给的沉积物主要来自于莺歌江和乌石江等河流以及陆坡的侵蚀。

这些陆源物质被水动力带到海底扇,进而沉积下来。

沉积物供应的多少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海底扇的沉积特征。

当陆源物质供应充足时,海底扇沉积物的厚度和粒度将增加,形成碎屑岩的比例也会增加;而当陆源物质供应减少时,海底扇沉积物的厚度和粒度将减小,细粒沉积物的比例将增加。

另外,地质构造也是莺歌海凹陷梅山组海底扇沉积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莺歌海凹陷是一个活跃的地质构造区域,构造活动对海底扇的形态和沉积特征产生重要影响。

构造活动不仅会改变水动力条件,还会影响陆源物质的供应和沉积区的构造形态。

例如,断裂和地震活动会引发地震海啸,进而影响到海底扇的沉积过程。

综上所述,莺歌海凹陷梅山组海底扇的沉积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包括水动力条件、沉积物供应和地质构造等。

琼东南盆地上新统莺歌海组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及其对深水油气勘探的启示

琼东南盆地上新统莺歌海组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及其对深水油气勘探的启示

琼东南盆地上新统莺歌海组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及其对深水油气勘探的启示琼东南盆地位于中国南海东北部,是一个潜在的深水油气勘探区域。

莺歌海组是盆地上新统的主要沉积层系之一,其陆架边缘的迁移轨迹对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详细探讨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组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及其对深水油气勘探的意义。

首先,莺歌海组的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反映了盆地构造演化历史。

根据地质调查和钻井资料,发现莺歌海组陆架边缘发育了多期构造活动,包括地壳运动、断裂活动和隆升事件等。

这些构造活动对沉积物的分布和岩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着深层油气的形成和富集。

其次,莺歌海组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对沉积环境演化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盆地构造活动导致了海平面的变化、水深的变化和物源供给的变化,这些因素对沉积物的类型和分布产生影响。

莺歌海组陆架边缘的迁移轨迹从岩相和古气候记录中可以得出,海平面升降引起了不同的沉积环境演化,进而影响了沉积物岩性和圈闭的形成。

第三,莺歌海组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对深水油气勘探提供了区域勘探的依据。

通过研究陆架边缘迁移的地质特征和构造演化,可以揭示油气运移和富集的机制。

在莺歌海组陆架边缘的迁移过程中,可能形成多期的油气圈闭,通过明确这些圈闭之间的关系和控制因素,有助于确定深水区域的勘探目标和策略。

最后,莺歌海组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对深水油气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对迁移轨迹的研究,可以评估深水区域的油气资源潜力和开发前景,并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

同时,了解陆架边缘的运动情况和构造特征可以帮助预测潜在的沉积物和圈闭分布,优化井位选址和开发方式,提高开发效益。

综上所述,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组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及其对深水油气勘探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深入研究莺歌海组陆架边缘的构造演化和沉积环境演化,可以为深水油气勘探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决策依据。

在未来的深水油气开发中,应加强对莺歌海组陆架边缘的认识,不断完善勘探技术和开发策略,推动中国南海深水区域的能源开发和利用总之,莺歌海组陆架边缘迁移轨迹的研究对深水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莺歌海洋站附近海域波浪特征分析

莺歌海洋站附近海域波浪特征分析

莺歌海洋站附近海域波浪特征分析莺歌海洋站附近海域波浪特征分析引言波浪是海洋中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特征对于海洋工程和海上交通等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对莺歌海洋站附近海域的波浪特征进行分析,以了解该海域波浪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

一、地理环境莺歌海洋站位于某省的沿海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

该地地形复杂,临近大陆架边缘,是一个波浪活动频繁的地区。

莺歌海洋站附近海域由于强大的海洋环流和风场影响,形成了特殊的波浪环境。

二、数据获取与处理本次研究使用了莺歌海洋站自2010年至2019年的波浪观测数据。

观测数据包括波高、波周期等参数,以每小时为时间间隔记录。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我们排除了异常值和采样缺失的数据。

三、波浪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对波浪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莺歌海洋站附近海域的波浪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变化。

1. 季节性变化夏季和冬季是莺歌海洋站附近海域波浪活动最为剧烈的时期。

夏季,受到季风气流和热带风暴的影响,海域内波浪增高、周期缩短。

而冬季,此海域受到冷气团和寒潮的影响,波浪高度增加,周期延长。

春秋季则较为稳定,波浪波高和周期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变化。

2. 周期性变化日内波是莺歌海洋站附近海域的一个显著特征。

观测数据显示,白天和夜晚的波浪形态明显不同。

白天波高较低,周期较长,波浪主要由来自外海的远距离波浪组成;而夜晚波高增加,周期缩短,波浪主要由来自近海的近距离波浪组成。

这种日内波的变化规律与潮汐和风场的变化密切相关。

四、海域波浪变化影响因素分析对莺歌海洋站附近海域波浪特征进行分析后发现,其变化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 季节性影响夏季和冬季气候特点直接影响海域内波浪的活动程度。

夏季气候炎热,季风和热带风暴逐渐减弱;而冬季气温降低,受冷气团和寒潮的影响波浪过程增加。

2. 风场影响风是波浪形成的主要动力源头。

莺歌海洋站附近海域受到季节性风场和天气系统的共同影响。

当风场强度增大,风速增加,波浪高度和周期也相应增大。

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地质构造的研究不断深入,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引起了广泛关注。

莺歌海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是一个复杂的地质构造区域。

本文将从走滑盆地的定义、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的形成机制、构造变形特征和地质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走滑盆地的概念。

走滑盆地是指由走滑断裂控制或形成的盆地,断裂的两侧垂直位移相等,平行位移产生,地壳发生平行滑动,形成了推覆或拉伸构造。

在构造演化过程中,走滑断层产生的滑动可能是断层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

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的形成机制主要与走滑断层及其构造力学特征有关。

莺歌海地区断裂纵横交错,属于复杂的断裂系统。

常见的断裂有莺歌断裂、鹅埠断裂等。

这些断裂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莺歌海地区的构造变形。

在构造演化过程中,断裂的滑移和挤压使得地壳发生了弯曲、剪切、伸展、扭曲等复杂变形,形成了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

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的构造变形特征主要表现为新生会山前褶皱带、断层高陡、盆地痕迹明显等方面。

新生会山前褶皱带是沉积物在构造运动作用下的产物,它记录了地壳的动力学变化。

断层高陡是因为走滑断层的作用导致附近地层抬升和剪切的结果。

盆地痕迹明显是因为构造变形使得盆地内部的沉积物发生弯曲、扭曲和剪切,形成了明显的盆地形态。

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的地质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是研究构造演化和盆地形成的重要案例。

通过对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复杂断裂构造和盆地形态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

其次,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的研究对于油气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走滑构造和盆地形态为油气的聚集和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最后,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的研究对于地震活动的预测和防治也具有重要作用。

走滑断裂的活动常常伴随着地震的发生,了解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的构造变形特征可以为地震预警和地震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海南莺歌海海域水文泥沙环境与泥沙运动特征分析

海南莺歌海海域水文泥沙环境与泥沙运动特征分析
建设海岸防护工程,首先要了解工 程海域的水文环境与泥沙运动特征, 分析海岸侵 蚀 原因,才 能 有 的 放 矢科 学的实施工程。经查阅资料显示,有关 莺歌 海 海 域 的 水 文、泥 沙或 沉 积 物 等 方面的研究,至今不多见,而专门针对 莺歌海沿岸海域水文泥沙环境与泥沙 运动特征等研究至今未见报道。本文 以 莺歌 海沿岸 海 域 为研 究 区,通 过 近 期 的 水 文 泥 沙 资 料,分析工 程 区海 域 的自然条件、动力泥沙环境特征,计算 泥 沙活 动 性参 数,为 海岸 防 护工 程 建 设相关研究提供依据与参考。
(3)整个取样区底质分选系数在 0.5-1.2 之间,分选程度好。
3. 泥沙活动性参数计算 3.1 泥沙起动流速
泥沙起动流速是反映当地水动 力条件对泥沙运动影响的重要指标之 一。根 据 国内外 学 者对非 均 匀沙 起 动 流 速 的 研 究,利 用窦 国 仁公 式 和张 瑞 瑾公式分别对本工程海域底沙进行了 理论计算,其结果所示,莺歌海海域在 水流作用下的泥沙起动 流 速在 0.430.48m/s 之间。由此可以看出,在大潮
(1)莺歌 海 电 厂 码 头 栈 桥南 侧 水域,近岸底 质中值粒 径在 0.2 mm ~ 0.4 mm 之间,底质类型以中细砂 (MFS)为主,砂组分含量在 97% 以上, 粉砂平均含沙量不足 0.1%,而粘土含 量为 0%。
(2)在 拟 建 工程 区 外 侧区域 有 粉 细 砂 分 布,中 值 粒 径 在 0.03mm0.1mm 左右,粘土含量 15% 左右。再 向南整治工程所在水域底质中值粒径 都在 0.1mm-0.4mm 之间,为中细砂, 粘土含量为 0。
海南莺歌海海域水文泥沙环境与泥沙运动特征分析
◎ 于亮 中国交建海南区域总部 郝刚 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

莺歌海凹陷东斜坡中北段天然气成因及成藏特征

莺歌海凹陷东斜坡中北段天然气成因及成藏特征

莺歌海凹陷东斜坡中北段天然气成因及成藏特征莺歌海凹陷位于中国南海北部,是一个重要的天然气成藏区。

其中,东斜坡中北段是莺歌海凹陷内天然气成藏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对莺歌海凹陷东斜坡中北段的天然气成因及成藏特征进行探讨。

天然气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有生物成因、热液成因和岩浆成因。

在莺歌海凹陷东斜坡中北段,天然气主要是通过生物成因形成的。

莺歌海凹陷是海陆过渡环境的火山盆地,具有良好的有机质沉积条件。

在这个环境中,有机质经过古生物分解作用,经过生物转化和热演化作用,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转化为天然气。

同时,莺歌海凹陷的古代火山岩和沉积岩也是天然气的重要源岩。

莺歌海凹陷东斜坡中北段天然气成藏特征明显。

首先,该区域具有较高的天然气含量。

通过地质勘探和试气井的实际数据可知,莺歌海凹陷东斜坡中北段天然气的甲烷含量普遍较高,且伴随有乙烷、丙烷等附属气体。

其次,该区域的天然气主要以浅层气为主。

由于莺歌海凹陷东斜坡中北段属于热液沉积环境,浅层烃源岩丰富,使得浅层气的生成和聚集条件非常有利。

此外,该区域天然气的分布呈现较明显的构造控制特征,多分布在构造高部位,例如背斜、拗陷等地质构造。

最后,莺歌海凹陷东斜坡中北段的天然气储集条件良好。

受盖层的封闭作用,大部分天然气分布在有效储层中,形成了具有较好开发潜力的天然气藏。

在莺歌海凹陷东斜坡中北段,对天然气的成藏机制有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该区域的天然气是通过沉积物中的微生物作用形成的,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由于热演化过程中有机质分解所产生的。

实际情况是,这两种因素可能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通过对该区域岩石样品的研究和实验模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综上所述,莺歌海凹陷东斜坡中北段是一个重要的天然气成藏区,其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生物成因。

该区域天然气具有较高的含量,并以浅层气为主。

天然气的分布受构造控制,且储集条件良好。

然而,关于其成藏机制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莺歌海凹陷东斜坡中北段的天然气成因及成藏特征的深入研究,对于该区域的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中深层黄流组超压储集层特征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中深层黄流组超压储集层特征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中深层黄流组超压储集层特征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位于华南地区,是中国境内重要的石油勘探开发区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该区域中深层黄流组超压储集层的特征。

超压储集层是指地层压力高于地表大气压力的沉积层。

在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中深层黄流组是主要的储集层之一,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潜力。

该区域的中深层黄流组超压储集层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中深层黄流组超压储集层具有高压力梯度。

通过地质勘探发现,该区域的超压储集层的孔隙压力和岩性压力较高,通常高于1.2倍的地表大气压力。

这种高压力梯度有利于油气的富集和储存。

其次,超压储集层具有成熟的构造背景。

该区域位于华南造山带与台湾华南运动带的交界处,受到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古隆起运动的影响。

这种复杂的构造背景为超压储集层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形成了多个构造陷落和凸起部位,有利于油气的迁移和积聚。

再次,超压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具有良好的储集和渗透性。

研究表明,中深层黄流组沉积岩中的孔隙结构较好,孔隙度适中,并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这使得超压储集层能够有效地储存和运移油气。

同时,该区域存在丰富的有机质来源,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和积累。

最后,超压储集层存在压裂效应。

在压力过高的情况下,地层岩石发生断裂和变形,形成了裂缝和节理,进而增加了油气的运移通道。

通过地震勘探和实验室测试,可以观察到超压储集层中存在大量的裂缝和节理,这为油气的富集和开采提供了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中深层黄流组超压储集层具有高压力梯度、成熟的构造背景、良好的孔隙结构和压裂效应等特征。

研究和开发该区域的超压储集层对于有效利用油气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区域的地质特征,加强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创新,不断提高勘探开发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综合考虑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中深层黄流组超压储集层的高压力梯度、成熟的构造背景、良好的孔隙结构和压裂效应等特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该区域的超压储集层具有较好的油气储集和渗透特性,是潜在的油气资源富集区。

海南龙栖湾海域水文泥沙环境与泥沙运动特征

海南龙栖湾海域水文泥沙环境与泥沙运动特征

Vol. 41 No. 4Aug. 2020第41卷第4期2020年8月水道邃 口Journal of Waterway and Harbor海南龙栖湾海域水文泥沙环境与泥沙运动特征蔡大昕,王小磊(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岛066000)摘要:根据龙栖湾海域近期实测水文资料,对其水文泥沙环境与泥沙运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泥沙起动流速、临界起动水深、沿岸输沙和横向输沙等参数。

研究表明:潮汐性质为不规则全日潮,多年平均潮差为1-53 m ;潮流性质为不规则全日混合潮,主要呈往复流运动,2016年8月实测大潮平均流速为0.28 - 0.89 m/s,涨落潮流速相差不大;波浪主要为风浪,以偏SW 浪为主;海域平均含沙量在0. 03kg/m 3以下;表层沉积物平均中值粒径为0. 384 mm,属中砂范畴;水流作用下的泥沙起动流速在0. 45m/s 左右,一般天气下泥沙完全起动水深在1.5 m 以浅,表层泥沙起动水深在3 m 以浅。

该海岸岸滩净的输沙方向为西北向,净输沙能力为1.3万昇。

不同风浪条件,横沙输沙特征略有差别,在一般天气下,主要以向岸堆积;大浪作用时淘刷,泥沙离岸流失。

关键词:龙栖湾;水文泥沙环境;泥沙运动;沿岸输沙;砂质海岸中图分类号:U 6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 8443 (2020)04 - 0420 - 08海岸与近海海域水文环境与泥沙运动特征是海域动力环境与沉积环境的重要参数,是一个区域水动力 与泥沙之间相互作用的体现,反映了区域动力、泥沙及地貌三者之间相互反馈的耦合机制,对港口航道、海 岸整治与防护工程等方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UT o乐东黎族自治县是海南省自治县,位于海南岛西南部,海域面积1 726.8 kn?,海岸线长84.3 km 0龙栖 湾位于海南乐东县西南(图1),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中国海平面公报》与近一些遥感图像显示:龙栖湾岸 段海岸侵蚀严重,海岸构筑物破坏、海滩生态环境恶化,岸滩侵蚀后退会对当地民众生命和财产造成一定损 失,同时也导致当地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

莺歌海盆地DG12-1-1井区三亚组一段储层地质特征研究

莺歌海盆地DG12-1-1井区三亚组一段储层地质特征研究
2 1 年第 1 期 00 7
内 蒙古 石 油 { r L. -
15 3
莺歌海盆地D 1-1 井区三亚组一段储层地质特征研究 G —1 2
衡 海 良, 朱 敏 , 洪 霞 , 雅 杰 , 凤 萍 王 王 孙
( 港油田公司 , 津 大 天 30 8 ) 0 2 0 摘 要 : 1 — 1 1井 三 亚 组 一 段 砂 岩 类 型 以 长 石 石 英 砂 岩 为 主 , 物 成 分 成 熟 度 高 一 极 高 , DG 2 — 矿 结 构 成 熟 度 较 高 。油 气 储 层 属 于 中 一 低 孔 、 一 特 低 渗 储 层 。 隙 主 要 为 溶 蚀 孔 隙 , 括 长 石 颗 粒 溶 孔 、 低 孔 包 铸 模 溶 孔 等 , 量 原 生 粒 间 孔 、 晶 问微 孔 隙 。 少 及 关 键词 : 莺歌 海 盆 地 ; 亚 组 ; 层 物 性 ; 观 孔 隙 结 构 ; 隙 类 型 三 储 微 孔 中图分 类号 : TE3 1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7 8 ( 0 0 1 — 0 3 一 O 10 - 91 2 1) 7 15 3 DG1 — 1构 造 位 于 莺 北 的 1号 断 层 的 下 降 盘 , 2 是 莺歌 海盆 地 天然 气勘 探 的一个 新 的领 域 , DG1 — 2 1 1井 已 取 到 气 样 , 明 油 气 已 运 移 至 此 并 已 成 — 说 藏 , 且 计 算 表 明 DG1 — 1 1井 控 制 天 然 气 资 源 并 2 — 量 表 明 本 区 具 有 良好 的 勘 探 前 景 。对 DG1 — 1 1 2 — 井 区 储 层 地 质 特 征 的 研 究 将 有 利 于 进 一 步 对 该 区勘 探 。 1 储 层岩石 学 特征 DG 1 — 1 1主 要 目 标 层 三 亚 组 一 段 砂 岩 类 型 2 — 以长 石 石 英 砂 岩 为 主 , 屑 组 份 石 英 含 量 达 5 ~ 碎 0o / / 表 2 D 2 —1 G1—1 三亚组井壁取心岩石实验室物性分析表 样 井 品 深 牲 渗 透率 孔 度 颗 密 松 度 盘 隙 粒 度 密 仕 编 () 石往 1一 。 号 m 0。 m gm g 苗 /。 / c 咖3 比

海南海岸带环境现状及沙滩泥化现象初探

海南海岸带环境现状及沙滩泥化现象初探
贯入度的增加 (“板结化”) 与沙滩细化有关。
目前尚未形成实 质性的“泥化”
压痕直径与细沙砂粒百 分比成明显的负相关
即细沙含量越高,沙滩 表现越硬
含水率对沙滩硬度的影响
水分增加可导 致沙滩硬度急 速增大,
20%达到峰值
随含水率的继 续增大,达到 40%时,沙滩 的流动性能增 加,硬度开始 降低。
三亚湾沙滩泥化研究项目简介 (2014年省科技兴海项目)
• 沙滩泥化是“伪泥化”——沙滩黑化。“腐 泥”的源头是陆源三亚河排出的有机质不断增多 导致的。
• 源解析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基础,通过受体点 采样数据分析污染源的主体是研究环境污染问题 的常用手段。目前无机污染源的同位素分析和有 机污染源的标识物示踪是国际上环境污染问题源 解析的先进方法之一。
2013年底开展,环岛沙滩调查,耗时42天,行程7000km。
野外沙滩形貌测绘
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一. 部分沙滩如三亚湾、高隆湾、冯家湾等出现“泥化”现象, 或具体可以分为“泥化”、“黑化”、“板结化”三种现象。
对策: 了解“三化”的物质来源和不同来源的贡献量是首要任
务,这需要通过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手段来实 现。研究各种污染物的迁移通量,模拟采取各种干预措施 对沙滩治理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二. 部分区域沙滩侵蚀,如儋州峨蔓镇,直
接威胁居民的建筑设施安全;而另外一些
区域沙滩逐年增多,如临高东英镇。
沙滩侵蚀受洋流动力条件,河流输 砂变化等条件的影响,利用卫星等多 手段综合观测、修建防波护堤等是有 效的手段。
问题三. 许多海滩,特别是我省北部从儋州洋浦湾至文 昌景心角沿海海滩有大量垃圾堆积,可能存在 生活垃圾海洋倾倒。
海南海岸带与沙滩保护

海南岛西南海域泥沙特征及地形演变

海南岛西南海域泥沙特征及地形演变

海南岛西南海域泥沙特征及地形演变肖云川【摘要】基于水文泥沙测验及遥感影像资料分析海南岛西南海域泥沙特征,采用不同沿岸输沙公式对比计算海域的波浪沿岸输沙量,采用多年实测地形数据研究岸滩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海域内含沙量大潮大于小潮,但总体上悬沙含量较低;研究海域内径流对输沙影响较为有限,但受沿岸波流输沙的影响相对较大;而海区的悬移质颗粒比较均匀,颗粒较细;沿岸段波浪沿岸输沙能力净输沙方向均为自南向北,年净输沙能力在6.72万~13.31万m3;岸滩演变的主要动力是波浪、波生沿岸流和潮流共同作用导致东方市所辖岸线的变化总体以自然冲淤变化为主,但冲淤强度有限,变化幅度不大.%Based on the hydrological sediment test and remote sensing image dat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 in the southwest of Hainan Island, calculates the amount of sediment in the sea by using different coastal sediment transport formulas, and studies the evolution of the beach by using the measured terrain data for many year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idal volume in the sea area i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small tide, but the total suspended sediment content is low.The influence of the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study area is limited, but the influence of the coastal sediment transport is relatively large.The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is in the range from 67. 2 thousand m3 to 133. 1 thousand m3;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the shore beach evolution is the wave, the change of coastline and tidal current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astal flow and the tidal current led to the change of thecoastline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city, but the scouring and silting intensity is limited.【期刊名称】《水运工程》【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5页(P49-53)【关键词】海南岛;泥沙;沿岸输沙;地形演变【作者】肖云川【作者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4021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8;U652海南岛作为我国第二大岛,岸线曲折,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

浅析莺歌海盐场的成因

浅析莺歌海盐场的成因

浅析莺歌海盐场的成因摘要按照正常盐场形成的条件,海南的莺歌海盐场形成条件会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莺歌海盐场分布在该岛的西南部,它既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但同时也在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难以形成盐场,但现实却形成了。

解答此问题关键是要弄清楚海南岛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分析可知,莺歌海盐场形成的自然条件:一是有广阔平坦的泥质海滩;二是处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晴天多,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

关键词迎风坡;盐场;莺歌海盐场;成因我们知道,盐场的形成一般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场所条件,要有广阔平坦的泥质海滩。

二是气候条件,降水少,晴天多,气温高,蒸发旺盛。

一般来说,分析气候的难度稍大。

气候条件有两种情况:一是这种气候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晒盐有利的时间一般在气温较高的“旱季”,如我国最大的长芦盐场,它晒盐的黄金季节为4~6月(7~8月为雨季,9月到来年的三月气温偏低,蒸发弱,而4~6月处于雨季前旱季末,气温回升快,气温高,降水少,蒸发旺盛);二是由于地形因素影响形成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天气,盐场分布在背风坡。

如台湾的布袋盐场就是分布在台湾山脉西侧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

然而,按照这种思路去分析海南的莺歌海盐场的形成条件会发现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根据我国气候特点海南岛的夏季风既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也有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

莺歌海盐场分布在该岛的西南部(如图一)它既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但同时也在西南季风的迎风坡,何以形成盐场?其实,要解答此问题关键是要弄清楚海南岛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500~2000mm,从全国看为多雨区,但是时空分布不均。

(1)从时间上看,夏雨集中,冬春少雨,春旱突出,且冬春连旱,尤其以西南最为突出(5月多吹干热的西南风),一年可分为干季(11~4月)和雨季(5~10月)。

4~5月由于夏季风(主要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侵入,雨量突增,10月以后雨量突减。

(2)从时空分布上看,东部雨量大,西部雨量少,主要原因是西南季风干热,西部处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雨影区,背风作用所致(如图二)。

南海北部莺歌海盆地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南海北部莺歌海盆地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图1 莺—琼盆地构造格架(据朱伟林等,2004;李绪宣等,2006)

该盆地两翼发育2条北西向基底大断裂, 将其划分为河内坳陷带、莺歌海坳陷带、 莺东斜坡带、莺西斜坡带等4个一级构造单 元。莺歌海盆地虽然具有断坳双层结构,但 以新近纪巨厚海相坳陷沉积为主,古近纪陆 相断陷不发育,油气运聚成藏及其含油气系 统主要存在于海相坳陷沉积体系内,早期陆 相断陷沉积埋藏太深,大部分地区均未揭示, 其油气地质意义不大。该盆地断裂不发育, 仅发育与泥底辟有关的小断距断层,几乎无 深大断裂。
参考文献
[1] 朱伟林,王振峰,黄保家.莺歌海盆地天然气成藏动 力学[J].地球科学,2004,29(5):563 - 568. [2] 李绪宣,钟志洪,董伟良,等.琼东南盆地古近纪裂陷 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33(6):713 – 721. [3] 龚再升,李思田,谢泰俊,等.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 分析与油气聚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63 – 363. [4] 董伟良.南海西部莺-琼盆地天然气勘探领域分 析 [J].天然气工业,1999,19(1):7 - 11. [5] 朱光辉.莺歌海盆地天然气成藏动力学机制及勘探 前景展望[J].中国海上油气,2004,16(3):145 – 151.
二、烃源岩与储盖组合特征
1、烃源岩
莺歌海盆地主要存在两套烃源岩:中新统(莺黄组 下部、梅山组和三亚组)和渐新统(崖城组)。 中新统烃源岩主要为浅海及半深海沉积,但有机质 丰度不高,有机碳质量分数为0.42% ~ 1.24% 。干酪 根类型以Ⅲ型为主,个别为Ⅱ型。莺歌海盆地中大 多数井都揭示了中新统的烃源岩。渐新统烃源岩主 要为海岸平原沼泽相沉积,局部可能存在半封闭的 滨、浅海相沉积,有机质丰度高,干酪根类型为Ⅱ 型和Ⅲ型。

莺歌海盆地中浅储层特征分析

莺歌海盆地中浅储层特征分析

莺歌海盆地中浅储层特征分析
莺歌海盆地是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工作的重点及难点。

其位于我国南海地区,根据目前的勘探结果显示,该盆地中蕴藏的天然气资源含量丰富,并且由于其地理位置靠近大陆,开采和运输相对较为容易,更容易实现天然气开采的任务。

但是在勘探过程中,莺歌海盆地的沉积体系极为复杂,难以利用传统规律分析。

故此,需要通过对现有的莺歌海盆地勘探结果进行地质学分析,进而获取莺歌海盆地的中浅层天然气蕴藏规律,为后期的勘探方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本次研究首先对莺歌海盆地的地质情况进行了分析,从沉积相的角度探讨莺歌海盆地形成机制,并且基于东方区的演化特征进行储层主要影响地质因素分析,进而根据储层的物性参数、岩石学特征等指标进行储层分类的评价。

基于本次研究分析,得出如下认识:首先,基于实验室实验分析和岩心观察的数据基础上,深入讨论莺歌海盆地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结构和储层物性等指标的情况,通过对比后确定莺歌海盆地储层中东方13区物性良好。

其次,莺歌海盆地的储层物性主要影响因素为沉积相、成岩作用、高温超高压作用等。

通过对比压实作用、胶结情况、溶蚀情况等对储层的物性影响情况及对比超高压对成岩作用的影响进一步证明储层物性的主要控制因素。

然后,通过对莺歌海储层物性的各种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并且结合前人的研究经验,对莺歌海盆地的中浅储层进行分类评价。

最后,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高温高压产生主要是由于盆地沉降过程中的欠压作用导致的,另外盆地深处的生烃期会由于大量的高温产生增压作用,最后底辟作用也会导致盆地深部向地表方向产生泄压现象,进而形成了超高温超高压的现象。

黄流组为高温高压地区,莺歌海组为常温常压地区。

海南岛天涯海角和莺歌海海滩岩的特征与...

海南岛天涯海角和莺歌海海滩岩的特征与...

海南岛天涯海角和莺歌海海滩岩的特征与...
王建华
【期刊名称】《热带海洋》
【年(卷),期】1991(010)004
【摘要】海南岛天涯海角和莺歌海中全新世海滩岩的胶结物由泥晶状和叶片状高镁方解石、针状文石、微亮晶方解石等组成,具变化的胶结组构,沿剖面胶结物及其组构有一定的分带性;颗粒组分反映出高能波浪作用下海滩的沉积特点;岩石中可溶组分的K,Sr,Mg等元素的分布受岩层分布位置、生物屑数量、胶结物性质以及后期淡水改造的影响;天涯海角海滩岩中的δ^(18)O出现较高负值。

【总页数】6页(P9-14)
【作者】王建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88.2
【相关文献】
1.莺歌海盆地乐东区乐东S-1气田莺歌海组一段储集体沉积特征 [J], 程光华;王丽
2.海南岛莺歌海近岸的潮汐不对称与潮致余流研究 [J], 林国尧;龚文平
3.海南岛西北部几处新发现的海滩岩及其意义 [J], 王建华
4.海南岛全新世沙丘岩与海滩岩的沉积特征及其成岩环境 [J], 黄武轩;梁磊;梁定勇;林义华
5.海南岛鹿回头水尾岭海滩岩中的微生物岩 [J], 滕建彬;金春花;沈建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海州湾局部海域水文测验泥沙特性

浅析海州湾局部海域水文测验泥沙特性

浅析海州湾局部海域水文测验泥沙特性
杨慧;王桂林
【期刊名称】《中国水运(下半月)》
【年(卷),期】2013(013)012
【摘要】近海海域海水含沙量对开发利用的影响很大,是开发利用的基础,对局部区域含沙量的测验、分析,是地方政府必须掌握基础数据,对地方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2页(P260-261)
【作者】杨慧;王桂林
【作者单位】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连云港分局,江苏连云港222004;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连云港分局,江苏连云港222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5
【相关文献】
1.赣榆区琴岛天籁片区前沿海域泥沙特性研究
2.虾峙门海域水流泥沙特性分析
3.黄骅港海域表层泥沙特性及其影响
4.海口港马村港区海域泥沙特性研究
5.浅谈黄骅港海域泥沙特性及演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莺歌海盆地浊积体的形成背景及沉积特征

莺歌海盆地浊积体的形成背景及沉积特征

莺歌海盆地浊积体的形成背景及沉积特征* 姜 涛 解习农 任建业 向才富 孙向阳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武汉 430074) 摘要:莺歌海盆地自早中新世以来的裂后坳陷阶段发育了巨厚的内陆架斜坡和海底重力流沉积.本文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认为这些浊积体主要发育在低位体系域中,并且在地层格架中不同位置的浊积体的沉积特征不同.在对地震和测井资料的深入研究基础上,根据层序的发育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按照浊积体的形成背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缓斜坡型、构造斜坡型、陆架斜坡型.缓斜坡型浊积体发育在S60—S40层序界面上,为斜坡扇和盆底扇沉积,当海平面下降较快时有些下谷发育;构造斜坡型浊积体主要发育在S31—S28层序界面上,以低位楔、盆底扇形式存在;陆架斜坡型浊积体发育在S27以上层序界面上,为细粒的深海—半深海沉积.  关键词:浊积体;形成背景;沉积特征;莺歌海盆地.  中图分类号:P539.2;P618.1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姜 涛,男,硕博连培研究生,1979年生,2000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系,现主要从事成藏动力学、沉积学方向的研究. 0 引言  世界上许多盆地都有浊积体储层,据不完全统计,在深水浊积体系及其相关体系中已发现和投产的油田有1200~1300个,并且这些以浊积体产层为主的油田大部分是象加利福尼亚、北海、墨西哥湾等油气高产区[1,2].近年来,我国也相继在渤海湾、莺歌海等盆地发现以浊积体为储层的油气藏[3,4].虽然这些油气藏多为分布在低位体系域中的岩性隐蔽油气藏,但是由于它们在地层格架中的位置不尽相同,它们的形成背景及沉积样式各异,因此,明确不同浊积体的成因及其沉积特征对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大量清晰的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按浊积体的形成背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并分别阐明了它们的沉积特征. 1 盆地的沉积序列和层序格架  莺歌海盆地位于海南岛西侧的莺歌海海域,盆地基本形态受北西向和近南北向断裂控制,总体上呈NW向延伸,东以①号断裂带为界与琼东南盆地相邻.海域面积超过11×104km2,是南海北部大陆架西区发育的新生代转换—伸展型含油气盆地.它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早期裂陷和晚期坳陷两大发育阶段,由于钻遇裂陷阶段沉积地层的井较少,故未作详细研究.裂后坳陷阶段,较快的构造沉降速率和海平面上升提供了大量的可容纳空间,使得莺歌海盆地在21.0Ma以来的裂后坳陷阶段沉积了巨厚的海相地层(图1). 图1 莺歌海盆地分布及充填序列Fig.1 Distribution and filling sequences of the Yinggehai basin 按照层序地层的划分方法[5],这些地层可划分为两个层序组(三亚-梅山组的热沉降型层序组和莺歌海-黄流组的加速沉降型层序组),共15个三级层序,它们均为不整合及收稿日期:2001-11-12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No.G2000046705)和中海石油公司湛江分公司协作项目.与其有成因联系的整合面所分隔(图1,2).在这些层序界面上,可观察到削截、下切冲刷和向岸上超等接触关系,或存在相序的突变和沉积间断.层序内一般可划分出低位(LST)、海侵(TST)和高位(HST)三个体系域,在个别层序中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四级层序(如S27层序),而且四级层序中也可划分出这三个体系域①. 图2 莺歌海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剖面位置见图4) Fig.2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Yinggehai basin 2 浊积体形成背景  浊积体的成因主要有两类:一是海平面的下降,使得三角洲沉积物向海的方向进积,当进积到坡折处时,由于重力不稳定而产生崩塌或滑塌,进而诱发浊流,将沉积物进一步向深海搬运;另一种触发因素是构造因素,当在坡折附近有构造活动时,也会导致沉积物的崩塌而形成浊流,而且构造活动控制了局部地区的古地貌,浊积体将会在其中的低洼部位沉积下来,因此,从这一点来说,构造不仅是浊流的诱发因素,而且也是控制浊积体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莺歌海盆地在板块构造位置上是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地区.其中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作用是莺歌海盆地形成和发育的主控因素[6].在早中新世-更新世的裂后坳陷阶段,根据陆架陆坡的形成及构造发育情况,可将该阶段形成的浊积体分为三类(图3). 图3 莺歌海盆地浊积体发育位置及沉积模式图(a.陆架斜坡型;b.构造斜坡型;c.缓斜坡型) Fig.3 Location and Depositional models of turbidite in the Yinggehai basin 2.1 缓斜坡背景  缓斜坡背景主要是在S60-S40层序发育期.陵水组末期莺歌海盆地发生区域性隆起和地表的准平原化,盆地整体南倾.从早中新世开始,莺歌海盆地进入了裂后坳陷阶段的热沉降期.这段时期的地形较缓,并且从这几个层序的沉降中心仍有向南迁移的特征来看,沿基底断裂右旋走滑伸展作用对这些层序的形成还有持续的影响.根据Pratson(2000)[7]等的模拟实验研究表明,当坡角小于1.5度时,浊流将很快消亡,不能产生大规模浊积体.可是,本区的情况有所不同.虽然这些层位坡角很小,但从地震剖面上,可以清楚地识别出数百平方公里范围的斜坡扇和盆底扇,因此,这些浊积体都只能是由于大规模的海退与丰富的物源供给造成的.地震剖面上,在盆地的西北部可以见到来自东侧和西北两个方向的物源形成的盆底扇叠加在一起的现象.而且,图1中的海平面变化曲线也可以证实这一点,在21.0Ma、17.5Ma、16.5Ma、15.5Ma、13.8Ma、10.5Ma都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其中在S60和S40发育期的21.0Ma和10.5Ma海退规模较大,S40界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坡折处由于海退形成的下切谷. 2.2 构造斜坡背景  构造斜坡背景主要是在S31-S28层序发育期.这段时期,由于沉积速率的明显变快,陆架陆坡开始形成.而此时莺歌海盆地东南缘的①号断层和莺东断层再次强烈活动,与陆坡一起控制着古地貌的形态,使得这些层序在某些部位具有两个破折的特点.考虑到其中控制浊积体发育的因素主要是构造活动,将其定义为构造斜坡背景.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如S30层序发育期(5.5Ma)就有一次大规模的海退事件.由于该时期①解习农等. 莺东斜坡带重点井高精度层序地层及构造地层研究. 中海石油湛江分公司协作项目阶段报告, 2000.的断层具有同生断层的性质,浊积体常以低位楔的形式存在.在远离坡折的盆地中央部位也发育有盆底扇及其上面的浊积水道、天然堤等沉积. 2.3 陆架斜坡背景  陆架陆坡背景对应于S27-S20层序发育期.从上新世开始,陆架陆坡已基本形成,为典型的陆架陆坡背景.这一时期是青藏高原及周边快速隆升阶段[8],来自西北部的红河和海南岛隆起的大量碎屑物快速向深水盆地堆积,形成了内陆斜坡体系,并向南推进了数十公里(图4).丰富的物源和区域海平面的上升,使莺歌海盆地形成了极其壮观的大型前积结构,高达800~1200m,而且前积三角洲发育的期次清晰可见,甚至可以划分出四级层序(见图2).沉积物在向盆地推进的同时,这些前积层形成了较大的坡角(如S27界面的最大坡角可达5.8度),在如此大的坡度下,沉积物由于重力的作用非常不稳定,常发生滑塌而形成浊流.这种浊流在向盆地深部的流动过程中将不断侵蚀其底床而增加侵蚀量,形成大规模浊积体.从S27层序向上,由于两个方向充足的物源供给,盆地逐渐被填平. 图4 S27-S20陆架坡折的迁移 Fig.4 Transposition of slope break from S27 to S20 3 不同背景下浊积体沉积特征  浊流在海平面下降或构造活动的触发下形成,并沿盆地的低洼部位流动,在能量衰竭时沉积下来,形成浊积体.因此,浊积体的平面展布是与古地貌密切相关的.莺歌海盆地中部由早期裂陷陷产生的最大沉降带控制着重力流体系的展布,来自西北部红河三角洲和东侧的陆架斜坡上的物源,到达盆地轴部时向南搬运,汇成由北向南的重力流体系[9].然而,在不同时期,由于构造背景的不同和盆地沉降中心的迁移,浊积体的分布位置和沉积特征也相应的有一定的变化. 3.1 缓斜坡型浊积体  缓斜坡背景下形成的浊积体主要为大型斜坡扇和盆底扇等砂体,分布范围可达几百平方公里,这些扇体自身可以形成地层-岩性圈闭,是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区.斜坡扇主要由水下沟道、有堤水道、天然堤、滑动、滑塌等沉积组成,相当于II型浊积扇体[10,11].扇体中有堤水道宽5~15km,充填物有250~400m厚. 3.2 构造斜坡型浊积体  由于①号断层的触发作用和同生控制作用,晚中新世—早上新世形成的构造坡折型浊积体主要以低位楔和盆底扇的形式出现,并可见崩塌、滑塌块体及其产生的下斜坡-坡底的泥石流沉积组合(见图2),其物源来自于陆架斜坡,岩相组成包括滑塌变形层、块状含砾泥岩或泥砾岩等.在地震剖面上,这类浊积体具“斜丘状”杂乱反射结构,可变振幅,连续性差—中等,可观察到铲型重力滑塌断裂面.此外,从乐东30-1-1A井测井曲线(图5)上可看出在浊积体层段自然电位(SP)曲线表现为明显的箱形,表明沉积过程中物源丰富,水动力条件稳定.图5 LD30-1-1A井浊积体测井曲线特征 Fig.5 Log features of turbidites in well No.LD30-1-1A 3.3 陆架斜坡型浊积体  陆架斜坡型浊积体主要是由于充足的物源快速供给和海平面的周期性下降造成的,一般以斜坡扇和盆底扇等低位体的形式存在,但在高位体系域中也存在由于短期的海平面下降形成的浊积体,它们一般是四级层序中的低位域部分.在地震剖面上,其盆底扇表现为蠕虫状的反射结构,表明其中有滑塌沉积.而且,斜坡扇的末端有叠置在盆底扇上的情况,表明浊流的多期次发育,先期沉积下来的斜坡扇上发育浊积水道为盆底扇提供物源通道.从钻井资料可知,这些沉积物均为粒度较细的深海—半深海沉积. 4 结 语  莺歌海盆地裂后坳陷阶段浊积体广泛发育,为岩性隐蔽油气藏勘探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在层序地层格架中不同位置的情况各异,因此,在具体分析某层位上的浊积体时,应该从分析它的形成背景入手,着重分析它的成因机制(海退或构造活动)和古地貌形态,进而预测它的沉积样式及储集物性等.  从盆地发育史的角度,根据层序地层序原理和浊积体的形成背景,莺歌海盆地裂后坳陷阶段发育的浊积体可以分为三类:缓斜坡型、构造斜坡型和陆架斜坡型.缓斜坡型浊积体发育在S60-S40层序中,主要为大型斜坡扇和盆底扇;构造斜坡型浊积体发育在S31-S28层序中,以低位楔和盆底扇为主,可见浊积水道、滑塌沉积等;陆架斜坡型浊积体发育在S27-S20层序中,以低位域的斜坡扇和盆底扇为主,在高位域中也发育有浊积体,并且从扇体叠置方式上看,浊流多期发育,在先期沉积物之上有浊积水道发育.  致谢:曾得到西部石油公司勘探部谢育洪、王振峰、徐 发、梁 虹、温伟明和研究院胡忠良、张敏强、方潮滨、吕 明、张迎朝、毛云新等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 Dorrik A V. Deep-Water System: A New Model in 21th Century [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2000, 17(2): 68~73.[2] Oscar E W. Deep-Water Oil Sand Reservoirs—Ancient Case Histories and Modern Concepts [M].AAPG Continuing Education course Notes Series #16, 1978: 11~14.[3] 赵文智, 池英柳. 渤海湾盆地含油气层系区域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J]. 石油学报, 2000, 21(1):10~16.[4] 吕明. 莺—琼盆地含气区储层特征[J]. 天然气工业, 1999, 19(1): 20~24.[5] Van Wagoner J C, Mittchum R M, Campion K M, et al. Siliciclast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well logs,cores and outcrops: Concepts for high-resolution correlation o f time and facies [J]. Tulsa: AAPG Methods in Exploration, Ser 7. 1990: 55.[6] 龚再生, 李思田, 谢泰俊等.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分析与油气聚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7.[7] Pratson L F, Imran J, Parker J, et al. Debris flows versus turbidity currents: a modelingcomparison of their dynamics and deposits [A]. In A. H. Bouma and C. G. Stone, eds., Fine-grained turbidite systems, AAPG Memoir 72/SEPM Special Publication 68: 57~72.[8] 钟大赉, 丁林. 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及其机制探讨[J]. 中国科学, D辑, 1996, 7(1): 132~137.[9] 林畅松, 刘景彦, 蔡世祥等. 莺-琼盆地大型下切谷和海底重力流体系的沉积构成和发育背景[J].科学通报, 2001, 46(1): 69~72.[10] Galloway W E. Siliciclastic slope and base off-slope deposition system: component facies, stratigraphicarchitecture, and clssification [J]. AAPG, 1998, 82(4): 569~595.[11] 魏魁生, 崔旱云, 叶淑芬等. 琼东南盆地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J]. 地球科学, 2001, 26(1): 59~66.BACKGROUND AND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URBIDITES IN YINGGEHAI BASINJiang Tao Xie Xinong Ren Jianye Xiang Caifu Sun Xiangyang (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Abstract: Very thick interior shelf slope a nd submarine turbidite systems were deposited since Early Miocene in the Yinggehai basin.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these turbidites mostly occurs in Lowstand System Tract and their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varies in different places of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log, seismic se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quences, 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 these turbidit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gentle slope turbidites, tectonic slope turbidites and shelf slope turbidites. Gentle slope turbidites were developed from S60 to S40, and they were made up of slope fans and basin-floor fans. Tectonic slope one mostly occured from S31 to S28, and often consists of lowstand wedges and basin-floor fans. Shelf slope one occurred above S27 and is composed of relatively fine-grained basin-floor fan deposits formed in deep sea enviorments.Keywords: turbidit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Yinggehai basin.。

莺歌海盆地地层压力预测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莺歌海盆地地层压力预测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莺歌海盆地地层压力预测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海盆地是指地球上深埋在海底下的大面积区域,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主要聚集区之一。

地层压力是开发和生产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主要参数之一,对于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在海盆地地层压力预测方法研究中,莺歌海盆地位于我国南海北部,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区域,因此对莺歌海盆地地层压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 研究内容(1) 分析莺歌海盆地的地质特征及演化过程,探讨地层压力的形成机制。

(2) 提出一种基于测井数据和孔隙压力测试数据的地层压力预测方法,对莺歌海盆地进行案例分析,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2. 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调研法:对莺歌海盆地的地质特征、历史演化、勘探及开发情况等相关文献进行调研和总结。

(2) 数学模型、多元回归及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地层压力预测模型,利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处理,采用统计学理论进行分析。

(3) 软件辅助分析法:利用SPSS、MATLAB等专业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三、研究目标和预期结果1. 研究目标通过对莺歌海盆地地层压力预测方法的研究,探讨了解莺歌海盆地地层压力的形成机制,建立适用于该区域的地层压力预测方法,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 预期结果(1) 研究出适用于莺歌海盆地地层压力预测的方法,并对其可行性及准确性进行验证。

(2) 对莺歌海盆地地质特征及演化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为该区域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3) 为海盆地地层压力预测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四、研究方法和方案1. 研究方法(1) 地质资料调研法:对莺歌海盆地的地质特征及演化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莺歌海盆地地层压力的形成机制。

(2) 建立地层压力预测模型①提取测井数据和孔隙压力测试数据,并进行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缺失值填充、异常值处理、数据标准化等。

②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选择合适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建立地层压力预测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莺歌海海域水文泥沙环境与泥沙运动特征分析
作者:于亮郝刚
来源:《珠江水运》2019年第08期
摘要:莺歌海附近岸段岸滩侵蚀现象较为严重,政府部门拟规划通过建设海岸防护工程等措施对当地岸滩进行整治修复,改善民生。

以该工程为依托,基于莺歌海海域近期水文泥沙资料,对工程区海域的自然条件、动力泥沙环境特征进行了分析,计算了泥沙活动性参数,为海岸防护工程建设相关研究提供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莺歌海水文泥沙环境泥沙运动泥沙活动性砂质海岸
1.前言
莺歌海位于海南乐东县西南,是乐东县所属海岸线中最大的岬角(莺歌咀)。

根据近一些年来遥感图像分析,莺歌海附近岸段存在较为严重的岸滩侵蚀现象。

政府部门拟规划通过建设海岸防护工程等措施对当地岸滩进行整治修复,加强岸滩开发利用,改善民生。

建设海岸防护工程,首先要了解工程海域的水文环境与泥沙运动特征,分析海岸侵蚀原因,才能有的放矢科学的实施工程。

经查阅资料显示,有关莺歌海海域的水文、泥沙或沉积物等方面的研究,至今不多见,而专门针对莺歌海沿岸海域水文泥沙环境与泥沙运动特征等研究至今未见报道。

本文以莺歌海沿岸海域为研究区,通过近期的水文泥沙资料,分析工程区海域的自然条件、动力泥沙环境特征,计算泥沙活动性参数,为海岸防护工程建设相关研究提供依据与参考。

2.莺歌海水文泥沙特征
2.1潮汐与潮流特征
莺歌海海域潮汐属不规则全日混合潮型,平均高潮位2.23m,,平均潮差1.12m。

根据莺歌海海域2012年12月12日~13日大潮实测潮流观测资料显示(图1):该海域潮流形态数F=(W O1+Wk1)/WM2值均大于4,潮流性质均为规则全日潮流,潮流运动形式以往复流为主;靠近岸测站潮流涨、落潮方向与岸线走向一致,靠外海的测站潮流涨、落潮方向则与10m等深线基本平行;平均流速在0.44m/ s~0.89m/s,落潮流大于涨潮流;表层流最大,最大流速达到了1.74m/s。

余流是从实测海流资料中剔除了周期性潮流的剩余部分。

根据此次潮流资料对余流的统计结果,靠近岸的测站余流方向顺岸向北流动,2#站余流方向向岸,6#站余流方向主要向SE流
动。

1#、5#站余流流速略大,2#站余流流速最小。

本次观测余流最大值为17cm/s,出现于1#站0.6H层,最小值为为2cm/s,出现于6#站0.6H层。

2.2波浪特征
莺歌海海洋观测站,测波点水深约12.9m左右,方向为SW向,测波开阔180°。

根据莺歌海海洋站历史时期统计资料,其波浪特征:该海域波浪以风浪为主,风浪常浪向是SE,其频率为19%,次常浪向是SSE,其频率是12%;强浪向是SE,最大波高值9.0m,次强浪向是S 和SSW,它们的最大波高都是7.0m。

N和NE向的平均波高值最大,为1.0m,NNE和WSW 向平均波高值次之,为0.9m。

由于莺歌海岸线走向分别呈向南和向西敞开,所以各向波浪对南岸和西岸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别,NE向波浪对莺歌海海岸来说是离岸浪,对岸滩的影响程度很小;NW向波浪对西岸来说为向岸浪,而南岸则为离岸浪;SE向波浪对南岸和西岸的作用则反之。

因此,在冬、夏二季盛行风浪和涌浪的交替作用下,岸滩动态随着波浪性质和波向变化而产生侵蚀和堆积的相应变化。

2.3含沙量特征
根據2012年12月含沙量观测资料:海域平均含沙量介于0.033~0.302 kg/m3之间,最大底层含沙量为0.497 kg/m3;各站含沙量垂向方向上总体由表层至底层增大;除了个别站外,含沙量最大值一般出现在落潮期。

为了了解整个海域的含沙量分布情况,选取了多个年份不同时间的遥感影像资料。

经含沙量反演分析,该海域平均含沙量总体在0.02~0.22 kg/ m3之间;近岸含沙量高,向外海逐渐递减的趋势;在不同季节上,夏秋季含沙量一般与冬春季含沙量略高,这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2.4底质沉积物特征
莺歌海海域无外来泥沙来源,其泥沙来源主要为岸滩侵蚀泥沙与滩面当地掀沙。

悬沙颗粒粒径分布较为均匀,泥沙颗粒较细,平均粒径介于0.042mm~0.057mm之间,中值粒径介于0.016mm~0.021mm之间。

莺歌海沿岸的底质沉积物,除局部岸段的潮间带有岩礁和海滩岩出露外,基本上是由海积—风积的中、细砂及珊瑚碎屑组成的。

根据2016年7-8月对工程周围布置了40余个底质取样点分析结果:
(1)莺歌海电厂码头栈桥南侧水域,近岸底质中值粒径在0.2 mm~0.4 mm之间,底质类型以中细砂(MFS)为主,砂组分含量在97%以上,粉砂平均含沙量不足0.1%,而粘土含量为0%。

(2)在拟建工程区外侧区域有粉细砂分布,中值粒径在0.03mm-0.1mm左右,粘土含量15%左右。

再向南整治工程所在水域底质中值粒径都在0.1mm-0.4mm之间,为中细砂,粘土含量为0。

(3)整个取样区底质分选系数在0.5-1.2之间,分选程度好。

3.泥沙活动性参数计算
3.1泥沙起动流速
泥沙起动流速是反映当地水动力条件对泥沙运动影响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非均匀沙起动流速的研究,利用窦国仁公式和张瑞瑾公式分别对本工程海域底沙进行了理论计算,其结果所示,莺歌海海域在水流作用下的泥沙起动流速在0.43-0.48m/s之间。

由此可以看出,在大潮流速较大时期(最大流速在0.6-0.8m/ s之间),流速既可以使当地的泥沙起动,说明潮流对岸滩的冲淤作用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实际情况下,再加上波浪作用,泥沙则更加容易起动,形成冲刷侵蚀或堆积。

这也是该岸段岸滩侵蚀较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3.2波浪作用下泥沙起动的临界水深
在波浪作用下,泥沙显著活动的临界水深反映在波浪作用下泥沙颗粒临界活动水深的大小,其水深愈浅,表明泥沙活动愈剧烈。

采用佐藤昭二等的经验公式,计算了莺歌海海域泥沙的表层活动和显著活动的临界水深情况。

根据计算结果显示:0.9m平均波高可以使水深1.5m 以浅水域海床泥沙完全起动,可以使水深3m以浅水域海床泥沙表层起动;3m左右波高的波浪,可以使水深6m以浅水域海床泥沙完全起动,可以使水深10m以浅水域海床泥沙表层起动;在5m以上台风浪作用下,海床泥沙完全起动水深可达到12m。

由此可以看出,大浪对海域泥沙运动较为强烈,同时大浪所形成的沿岸流、沿岸增水及近底回流等更加剧了泥沙运动的复杂性。

3.3沿岸输沙及其计算
莺歌海属于岬角向湾顶变化的岸段,主波浪向同岸线存在一定的夹角,使得波浪引起的沿岸泥沙运动起关键作用,也是造成该岸段存在严重岸滩侵蚀现象的主要原因。

根据我国《港口与航道水文规范》公式,依据工程区附近莺歌海波浪资料,选取对工程区岸段影响较为明显的主要波向SE~NW,计算波浪作用下的沿岸输沙量,计算结果表明:
(1)该区域沿岸输沙量不大,据“规范”公式计算结果沿岸净输沙在1.99万m3/a~3.53万m3/a 。

(2)在工程海域存在向北向南的双向输沙,由于莺歌海电厂影响导致其两侧不同季节优势波浪不同,而使电厂两侧断面净输沙方向有所差異,电厂码头北侧断面净输沙方向向南,南侧断面净输沙方向向北。

4.结语
根据莺歌海海域近期水文泥沙资料,对工程区海域的自然条件、动力泥沙环境特征进行了分析与计算,结果显示:潮汐属不规则全日混合潮型,平均潮差1.12m;潮流性质均为规则全日潮流,潮流运动形式以往复流为主,平均流速在0.44m/s~0.89m/s,落潮流大于涨潮流;波浪以风浪为主,风浪常浪向是SE,最大波高值9.0m;海域平均含沙量在0.033~0.302 kg/m3之间;近岸底质中值粒径在0.2mm~0.4mm之间,底质类型以中细砂(MFS)为主;水流作用下的泥沙起动流速在0.43-0.48m/s之间,在平均波高0.9m条件下,可以使水深1.5m以浅水域海床泥沙完全起动,可以使水深3m以浅水域海床泥沙表层起动;沿岸净输沙在1.99~3.53万m3/a 。

参考文献:
[1]中国海湾志编纂委员会.中国海湾志(第十一分册:海南省海湾) [M].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2: 400-403.
[2]王宝灿,陈沈良,龚文平,等.海南岛港湾海岸的形成与演变[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186-192.
[3]白玉川,陈献.莺歌咀附近岸段沿岸输沙率的计算与分析[J].泥沙研究,2014(5):25-31.
[4]吴淑雄,陈献.莺歌咀附近岸段的岸线演变模拟[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33(14):277-3286.
[5]窦国仁.论泥沙起动流速[J].水利学报1960(4):44-60.
[6]张瑞瑾,谢鉴衡,王明甫,等.河流泥沙动力学[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
[7]佐藤昭二,田中则男.波浪作用下水平床面上泥沙运动[A].第九回海岸工程学讲演会论文集[C].日本土木学会,1962年,95-100.
[8]JTS145-2015[S],交通运输部.港口与航道水文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