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B
高一语文
留意事项:
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第Ⅰ卷
一、(每小题3分,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南北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使高密剪纸集江南(玲珑剔透/淳朴浑厚)与江北(玲珑剔透/淳朴浑厚)于一
身,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众多的民间艺术中熠熠闪光
....。
高密剪纸以其(刚劲/稚拙)的造型,(刚
劲/稚拙)的线条,盎然的意趣而独树一帜
....,饮誉海外,题材
..广泛;内容丰富;造型朴实夸张,,,
反映出独到的民族审美观。
艺术造型生动而不枯燥
..,讲究神似,不求细节。
惟妙惟肖
....,毫无骄饰
....。
高密剪纸
恪守
..传统,不断创新,已呈现出蓄势
..待发的新局面。
1.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淳朴浑厚玲珑剔透刚劲稚拙
B. 玲珑剔透淳朴浑厚稚拙刚劲
C. 淳朴浑厚玲珑剔透稚拙刚劲
D. 玲珑剔透淳朴浑厚刚劲稚拙
2.文中加点的词语、字形和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熠熠.闪光(yì)独树一帜
B.题材枯燥
C.惟妙惟肖毫无骄饰
D.恪守(gè) 蓄势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连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粗旷中见清秀精致中藏拙补
B. 清秀中见粗旷拙补中藏精致
C. 粗旷中见清秀拙补中藏精致
D. 清秀中见粗旷精致中藏拙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媒体认为电影《火星救援》里叙述的仆人公在火星上克服不利条件生存下来,开拓火星殖民地的故事荒诞
..
不经
..。
B.行进在南太行山幽深的峡谷中,我们每一个人屏住自己的呼吸,听着空谷足音,感到胆颤心惊。
C.地坛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淸楚的,它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白。
D.天津滨海新区某集装箱码头发生爆炸,爆炸物是集装箱内的易燃易爆物品,现场大火冲天,爆炸声震聋发聩。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潍坊气象台发布了霾黄色预警信号,预警潍城和奎文大部分地区将消灭重度霾并将持续几天,提示市民留意防范。
B.家乡早已面目全非,从前鱼跃蛙鸣的护城河变成了柏油大路,杂草丛生的老城墙和墙边藤子大柳树也早已不见了踪影。
C.特大伤亡大事,不论是自然灾难还是责任事故,其中都不同程度存在主体责任不落实、应急救援力量不强。
D.在新常态下展望将来,山东能否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进展,必需以人才集聚、创新进展为支撑。
二、(每小题3分,9分)
6.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雕梁画栋咀嚼赏鉴风驰电掣文采斐然
B.奇特心情欢快源泉一筹莫展不速之客
C珍爱生命白露横江脱离危急伸张正义.
D.紫青缭白蹑手蹑脚古色古香明目张胆
7.下列表述正确的-项是
A.《祝愿》中“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句,运用倒装句式,突出了祥林嫂没有讨到一点东西的凄惨患病,表现了鲁镇人们的冷漠无情。
B. 老舍,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茶馆》《四世同堂》《骆驼样子》等。
他曾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C.《红楼梦》第五回隐喻含蓄地将人物进展和结局交代出来,其中《枉凝眉》一曲,就是特地咏叹贾宝玉和薛宝钗爱情悲剧的。
D. “舍”是谦辞,对人称自已的弟弟为“舍弟”。
“令”是敬辞,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父母时,可用“令尊”和“令堂”这样的称呼。
8.下对对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不拘于时⑤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⑥凌万顷之茫然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⑧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⑨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⑩为国者无使为积成之所劫哉○11秦人不暇自衰○
12戍卒叫,函谷举
A.①②⑤⑨/⑥⑧/③○11/④⑦⑩○12
B. ①⑤⑨/②⑥⑧/③○11/④⑦⑩ ○12
C. ①⑤⑨/②④⑥⑧/③○11/⑦⑩○12
D. ①④⑤⑨/③⑥⑧/②○11/⑦⑩○12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12题。
六国论 苏洵(宋)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败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有删节) 六国论 苏轼(宋)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供卿相,资争养士自谋。
魏无忌、齐田文、 起胜、黄歇、 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魏文候、燕雄王、 太手丹,皆致.
客很多。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士人锄而尽去,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行不察也。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①
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
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②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注】①椎鲁:愚蠢。
②槁项黄馘:瘦长的脖子、黄黄的面孔。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洎.牧以谗诛 洎.:等到
B. 皆致.客很多 致.:招致
C. 则民靖.矣 靖.:安定
D. 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 使.
:让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骊山北构而.西折 B. 以.凡民之秀杰者 致丹以.荆卿为记 C. 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 秦之乱虽.成于二世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行/不察也
B.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行不察也
C.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行不察也
D.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行/不察也 12.下列选项对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的 《六国论》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源是“与赢而不助吾国也”,认为各国之间应当相互挂念。
B.苏轼的《六国论》认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重视人才,甚至打击士人,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C.杜牧的《阿房宫赋》通过写阿房宫的的兴建及其毁灭,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
D.苏洵,苏轼及杜牧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给后人以其地和思考。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5分) (2)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5分) 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8分) 卜算子•别士季弟之官 黄公度
薄宦各东西,往事随风雨。
先自离歌不忍闻,又何况,春将暮。
愁共落花多,人逐征鸿去。
君向潇湘我向秦,后会知何处。
(1)题目“别士季弟之官”中的“之”意思是 。
上阙交代离别缘由的一句是 。
下阙借和两个意象表达了词人的情感。
(2)下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4分)
(1)积善成德,,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2)吾师道也,?(韩愈《帅说》)
(3)故国神游,,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6),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五、(12分)
16.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4分)
肖邦,这个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他的作品①为欧洲的音乐增辉,②使整个欧洲文化放出异彩。
他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③是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体,④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疑的组成部分。
1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
(不要求与原文字数完全相同)(4分)
示例:诗歌是美酒,
散文是浓茶,
文学布满多变的风味。
1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句子。
(不超过40个字)(4分)
①一位学校生的文章写道:“矢车菊(路边常见的白色小花)有深蓝的眼睛,它能看到两只中午吵架的虫子,在天黑前和好;它能看到开累了的紫藤花,打着呵欠落来……”文章的结尾问:“为什么矢车菊看到的,总和爸爸妈妈看到的不一样?”
不难看出“矢车菊的眼睛”就是孩子的眼睛但是,在很多时候,“矢车菊”看到的,老师、家长看不到,评分标准更“看不到”。
②一次全国中学校征文竞赛上,一位评委感慨:“同学作文为啥这么假?”原来每个孩子最初都有童趣和灵气,惋惜的是,在一次次不恰当的“指导”中,写作更“标准”了,表达更“精确”了,灵气和共性却在削平棱角的过程中流失了。
“矢车菊”为什么能看到?由于孩子。
六、(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耕云•望云•排云
林清玄
弟弟从阳明山上下来,手舞足蹈地谈起他们要到学校去看电影的一幕。
那是夏日黄昏的好天气,一大群年轻人三三两两相约去看电影,满天满地都是人与
山树的好景,突然有-个同学看到天上的不明飞行物体---报上称为“幽浮”的---- 一,二,三、四、五、六,七……十二,他惊诧地叫唤起来,天空中一共有十一个缓缓移动、闪烁着金光、排成一列的星星。
“飞碟,飞碟”有人这样说起来,全部的年轻人全停下脚步,或坐或立地看天空中的异象,一千多个同学在山上抬首望天,静静地看着十二个“幽浮”闪烁着光亮,始终到半小时以后金光全部消逝才散去。
那一场免费的电影当然是没有看成了,可是大家却带着一种满足的心情离开,揣测着天空,揣测着大地,揣测着自然。
或许那些幽浮沉入记忆,永久难以断出它是些什么东西,但是在抬头望天那一刹那,人与自然便有了一身无形的连接。
弟弟说的简洁故事,却使我惊醒到我们这些住在都市的人真是远远离开自然了,不要说春天在禾田里散闲逛,夏夜在庭前院后捕萤火虫,秋季去看满山黄叶,冬晨去钓鱼这些往事了,甚至连夜里看看星星,白天望望幻变的天色也仿佛远远不行得了。
有一次我工作累了,睡到一半醒来,发觉满屋都是金光,以为天已经大亮,推窗一望,望,才知道原来是中夜,十五的圆月高高挂在天空,把大地照射得犹如白日。
往昔月白
风清的晚上,我们常在庭前听大人说故事,而时间变易,我们竟然连月圆都不知道,这样想时,我在院子里坐了一夜,有一种惭愧,还有一点乡愁。
后来我到澎湖的一个大仓岛去,岛上都是平房,居民长期以来与大海建立了很好的情感,也与大地共同呼吸,同歌共唱。
白天,我什么事都不做,就和渔民出海,躺在船上看天空变幻的云彩;夜里没有活儿干的时候,岛上又没电,我们每夜就着星光喝米酒配花生,看着星月,看着天空,看着渐渐昏暗闪着萤光的大海,并且遥望在远处对岸的白沙岛;灯一盏盏的灭去,直到森然地显出岛的原形才睡去,我深深地感到了大地之美,以及大地对我们的生养之情。
我便开的有心地留意着自然,有一次在阿里山的寺庙里、寺庙是平凡的,可是由于它题上“耕耘寺”几个字就变得不俗了。
后来在屏东的深山里看到一间红墙绿瓦的小屋写着“望云居”,整个山树都因之鲜活了起来,在登合欢山的途中,一个山庄名叫“排云山庄”,真像是连大的云气一下子被大力推开一般。
不管是耕云,望云,或是排云,云都有了生命,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连渺在天际的云也如此,近在身旁的土地草木,更是何等亲切呀!
前些日子重读萧红女士的《呼兰河传》写到这个东北小城的晚霞(当地叫火烧云),
文字美丽,真让人忍不住要跑出去看晚波,她是这样写的: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红堂堂的了,一会金洞洞的了,一会半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大梨黄,茄子紫,这类颜色天空中上边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的,见也未曾见过的,诸多种的颜色。
五秒钟之内,天空里有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那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
有人骑到它的背上,它才站起来。
再过一秒钟,没有什么变化。
再过两三个秒钟,那匹马加大了,马腿也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但是一条马尾巴却不见了。
(呼兰河传)可以说是一幅幅乡村图画构成的,看“火烧云”的这一段是看云的最贴切形容,它写的不只是个人的阅历,也是凡生长在乡下的中国人共有的阅历,我幼年时候最爱在放牛的时候骑在牛背上,青云一朵朵从山中飞出来,在天际一朵朵散去,全部对人世的幻想几乎全寄寓在其中了。
如今,我们把自己囚锢起来、不是在屋里就是在车中,有时几个月看不见天空,更何况是静静地观云,这样想着,我就无边地怀念起我的少年时代---它真像天空的幽浮,闪着金光,在无形中却缄默地灭去了。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
19.作者开篇为什么要写弟弟看飞碟的故事? (4分)
20.请简要概括作者亲身经受的生活场景和引发的感受。
(4分)
21.萧红《呼兰河传》对“火烧云”的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22.文章结尾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七、(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老人与海》中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是被战胜的,让我们引发对生命的思考,《简爱》中的“生命太短暂了,不应当用来记恨”让我们学会了宽容,《我与地坛》中的“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让我们品尝出母爱的深沈。
文学作品里的经典话语穿越岁月的时空,会时时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久久回响在我们的心灵。
请以“心灵的回响”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叙述类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特征鲜亮;③字迹清楚,书写正确,标点规范。
高一语文(B)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2. 1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 B ( “玲珑剔透” “淳朴浑厚”符合对“江南”“江北”风土人情的描述;稚拙,稚嫩质朴;刚劲,指(笔画、线条、风格等〉直立有力)
2.B (A.独树一帜 C.毫无矫饰 D.恪<kè>守)
3. C (B.承接上句“造型夸张朴实”,应当把“粗旷”“拙朴”放在两句的句首)
4. A (空谷足音,比方极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C.设身处地,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替别人的境况着想。
D.振聋发聩,比方超群的言论能使麻木糊涂的人觉醒)
5. B (A表意不明。
“潍城和奎文大部分地区”有歧义。
C成分残缺。
“存在”缺少宾语中心语。
D不合规律。
前面是“能否”,后面是“集聚” “进展”)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6. D (A “文采斐然”是主谓短语,其它是并列短语;B “ 一筹莫展”是主谓短语,其它是偏正短语;C “白露横江”是主谓短语,其它是动宾短语;D全是并列短语)
7. A (B《茶馆》是话剧;C《枉凝眉》一曲是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D “令尊”和“令堂”是用来称呼别人的父母)
8. B (推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9. D (使:假使)
10. D (A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
B连词,由于;介词,用。
C音节助词,无义;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D连词,虽然)
11. C
12. A (A项总结的缘由过于片面,这只是原文的一个分论点,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源是“弊在赂秦”,借此批判北宋朝廷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
四、(24分}
13. (1)虽然想埋怨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是六国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没有即速灭亡的缘由。
(5分,“怨叛” “为之先” “所以” “即”、句意各1分。
其中“为之先”解释为“做他们的表率”也可)(2)秦始皇当时想驱除门客,由于李斯的建议才停止;并吞天下以后,就认为门客已无用处。
(5分,“逐客”“用”“既”“以……为”、句意各1分。
其中“用”解释为“接受”也可)
14.(1)到(到任)薄宦各东西落花征鸿(每空1分)
(2)下阕表达了词人浓重的离愁别绪和对将来难以预料的悲伤。
(2分)词人的离愁别绪可与漫天铺地的落花共比多,兄弟二人也将随着鸿雁各自奔向遥远的地方。
分手在即,词人发出叹息:日后我们再相见,谁知会在什么地方?(2分)
或:“落花”喻“愁”之多,“征鸿”衬“去”之远,“知何处”直抒“后会”不行期之苦。
(2分)表达了
词人浓重的离愁别绪和对将来难以预料的悲伤。
(2分)
15.(1)而神明得意(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多情应笑我 (4)气吞万里如虎(5)哀吾生之须臾(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每空1分)
五、(12分)
16.①不仅(不但)②而且③又④因此(所以)(4分,每空1分)
17.答案示例:春天是序曲,
秋天是高潮,
四季演奏和谐的乐章。
(句式2分,内容2分。
想象要合理,前两句的本体和第三句的描写对象是包含关系)
18.有一颗自然纯真的心,有自己的观看和思考,还没有磨掉棱角。
(4分,言之成理即可)
六、(18分)
19.①内容上,写出了人与自然的亲近,让作者惊醒到住在都市的人远离自然。
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写作者的经受和思考。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0.①半夜醒来,观十五圆月;感受到惭愧和乡愁。
②在澎湖大仓岛上的生活;感受到大地之美和大地对自己的生养之情。
③看到了寺庙、小屋、山庄的名称;感受到自然的亲切。
(4分,答对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21.①排比,细致人微地刻画出“火烧云”的颜色多、颜色变化快的特点。
②比方,把火烧云比方为“一匹马”,用马的形态变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火烧云”变化多端的特点。
(4分,手法2分,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22.①作者对现代人把自己囚禁在都市里远离大自然的生存状态表达了一种无奈和哀痛。
②通过怀念少年时代看云的奇特时间,抒发了对亲近自然的憧憬,对一去不复返的时间的追忆和感慨。
③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日,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甚至破坏自然。
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每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七、(60分)
23.参照2021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以43分为基准分评分。
建议适度拉开档次,50-60 分占 10% -15%。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六国论》
苏洵
秦国除用战斗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可以获得小城,大的就得到大城。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的土地,和因战胜而得到的土地,实际上多百倍;诸侯由于贿赂所失去的土地,跟战败中失去的土地相比,实际上也多百倍。
所以秦国很想得到的,诸侯很担忧的,原本就不在于作战啊。
回忆六国的先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
(其)子孙却对待土地不很疼惜,拿来给别人,犹如抛弃小草。
今日割让五座城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然后得到一夜的平稳睡眠。
起来看看四周的边疆,而秦国兵马又到了。
这样下去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奉送(秦国)越多, (秦国)侵害他们就越厉害。
所以不需要作战,强弱胜败已经分明白。
终究灭亡,理应如此。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犹如抱柴禾去救火,柴禾不用完,火就不熄灭。
” 这话说对了。
齐人未曾贿赂秦国,最终跟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结交秦国却不挂念五国啊。
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
燕、赵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保卫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国虽是个小国却能后灭亡,这是用兵抗敌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丹用荆轲(行刺)作为策略,才招致了灾祸的来临。
赵国曾五次对秦作战,二败而三胜。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谗言被杀,邯郸才成为(秦国的)一个郡,惋惜赵国使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最终啊!况且燕起是处在秦(把别国)毁灭得差不多的时侯,可以说是智谋和力气(变得)势孤力弱、境况危急,战败而亡国,实在是不得已的。
《六国论》
苏轼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卿相,都为自己打算,争着收养人才。
魏无忌、齐田文、起胜、黄歇、吕不韦等,都有门客三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等,也都招致了门客很多。
那些有智、有勇、有辩才、有气力的人都是百姓中的优秀杰出的人,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
这些人不失业,百姓便安定了。
尽数铲除掉士人,是没有这种道理的。
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的久存和秦朝的速亡,缘由都在这里,不行不留意。
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二世,然而当时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由于百姓中全部优秀杰出的人才,多数都被当作门客奉养起来,没有失他们的职分。
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一些愚蠢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埋怨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是六国能够有一时的安定却不马上灭亡的缘由。
秦始皇当时想驱除门客,由于李斯的建议才停止;并呑天下以后,就以为门客已无用处。
于是便信任法律却不信任人才,认为人民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认为官吏不必有才,能够遵守我的法律便够了。
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戮了豪杰,百姓中的优秀而有特殊才能的人,把他们遣散还乡。
这样一来,从前追随四公子和吕不韦的这类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是带着瘦长的脖子,黄黄的面孔,忍饥挨俄,老死在贫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叹息着等待时机呢?所以,秦代的变乱,虽然是在秦二世的时候造成的,然而,假使秦始皇当时知道这四种人的可怕,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掉职位,秦代的灭亡还不至于像这样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