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认可不能全按经典行事 称出问题的是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众认可不能全按经典行事称出问题的是社会
2011-01-02 01:29:25来源: 山东商报
山东省教育厅近日要求加强对传统文化等专题教育内容的管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连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对于如何“取”,怎样“去”,有网友表示,世界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大家关注的焦点不应是如何“取”和“去”,而应该是怎样让孩子读得明明白白。
因为无论是黑是白,至少应该让孩子有所了解,毕竟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一种颜色。
A
出问题的不是《三字经》
对于钱文忠教授“在当下社会,完全按照《三字经》培养的孩子,90%会不适应社会”的说法,绝大多数网友表示认可。
网友“摩羯座”说,脱离了时代的背景,就算是学了,也不会有实质的收获。
再就是学了以后对现在的社会能起到什么效果,要站在大背景下去思考。
如果自己的国家提倡学,而且学的研究的和运用的都不错,那世界能配合你吗?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网友“芝田阳林”也认为,不是《三字经》出了问题,是社会出了问题。
另一位网友表示,钱文忠教授是实话实说。
当今时代,比过去复杂千万倍。
老实人吃亏,就是一个证明。
这虽然可悲,却是事实。
他认为,只有对诚信者讲诚信,对虚伪者讲虚伪了。
网友表示,传统的文化及知识是需要现代人发展性地并结合现代人实际地传承,不是照搬和死搬硬套。
B
让孩子诚实总比欺诈好
当网友们还在为山东省教育厅是否应该禁止全文荐读《三字经》激辩不已时,不少家长表现得却很淡然,“我没觉得这有很大的问题,让孩子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
”省城一家长刘女士说。
刘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女儿从幼儿园开始就会背三字经了,女儿并不明白每个字的含义,但读的次数多了,她就越背越快,这也算是开发智力的一种方式吧。
“我们也不强迫她,只要她自己不觉得是负担就行,毕竟让孩子多学点东西也没坏处。
”刘女士说。
对此,不少学校老师也持有相同观点。
记者经调查发现,目前省城大多数中小学都开设了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兴趣小组,有的则直接列为校本课程。
这些学校的学生,无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基本都能够把《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等国学经典文章背诵下来。
搜狐社区网友“老不明白”表示,尽管有些东西在社会上不一定适用,但让孩子们诚实,总比让他们欺诈好。
“要是你不忠诚,不守信,不知孝悌,不守规矩,哪个又愿意和你打交道呢?你又怎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呢?”
思考应对
多元包容
让孩子独立学习
网友“冥王星主”表示,价值观的扭曲恐怕也绝非全文阅读了一本《三字经》所致,港澳台一贯重视国学,《三字经》等更是家喻户晓,也没见人家的价值观扭曲到哪里去,反倒
显得传统与现代的理念结合得更彻底、更融合。
教育部门应该更关注如何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维能力,而不是动辄试图灌输某种东西。
他本人更倾向于传统的、古典的读本与现代的、西方舶来的,甚至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都有选择的作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让学生们自己学习和思考,养成独立思考、多元包容的思维模式,恐怕更适合于现代的信息化社会。
搜狐山东省烟台市网友表示,如同植物需要阳光空气和水,难道我们为了植物生长,就可以不要某一类阳光,某一类空气,某一类水靠近植物?世界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老师、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读,然后告诉孩子,哪些是“经典”,我们要从中学习什么;哪些是“糟粕”,它的形成有什么历史背景,我们如今为什么要摒弃。
让孩子读得明明白白,知道黑白,比让孩子只看到一个颜色的世界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至于如何才能让孩子读懂经典,网友认为,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解读的《三字经》《弟子规》通俗易懂,完全可以借鉴。
专家说法
“取”与“去”,
得由时间验证
学者秋风认为,《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启蒙学教材成为经典,被人们广泛传诵,已经证明了,他们就是精华。
当然,这样的精华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自负地遴选、确定、告诉世人的,而是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由无数父母、孩子、老师自发地选择出来的。
没有比这个漫长时间过程中的自发选择更明智的了。
秋风表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看上去正确,但前提是有人来“取”,有人来“去”。
揆之于历史,在人们可记忆的岁月中,对于传统,似乎都是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采取这一原则的主事者认为,自己已经站在传统之外、传统之上,可以像观赏博物馆中的展品一样,挑挑拣拣。
而他挑拣的标准,只不过是自己的标准。
自身需要某个东西,就是精华,不需要的东西就是糟粕。
操着这样的标准的人一路挑挑拣拣下来,最后,传统几乎都被糟粕了一遍,奄奄一息了。
学校表态
国学学习要
与现实结合
济南市最早推行国学经典诵读的原大明湖路小学校长、现甸柳一小校长杨兴勇认为,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不值得提倡。
杨兴勇表示,经典诵读必须和现实结合起来。
因为现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科技发展肯定比古代发达,因此经典如何结合实际非常重要。
另外,经典诵读要适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同时又不能仅仅是为了背诵,还要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使小学生一定程度上能够联系到现实生活。
“背诵多了,有了积淀,随着学习能力的提高,
自己会解读。
当遇到事情之后,能够更理性地结合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来理解经典,而不要盲目。
”
网友“冥王星主”表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可以用在任何一种读本读物上,很多时候要理解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一种思维方式,就需要从现代的角度立场再认真地全文阅读那些曾经的典籍,更能捕捉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脉搏,真正体会不同历史背景之下的思想和思维方式。
新闻回顾:复旦教授称按国学经典标准培养孩子90%要吃亏
山东教育厅删改《三字经》《弟子规》等,复旦教授钱文忠称,按国学经典标准培养孩子,到社会上90%要吃亏。
国学经典倡导的内容与现代公民规则不符。
(本文来源:山东商报作者:徐玉芹张雯雯)
《三字经》“整容”后才能进校门?
2010-12-31 08:15:04来源: 文汇报(上海)因为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腐蚀中小学生的心灵”,山东省教育厅日前下发通知,严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
消息一传开,瞬间引起关注。
有网友无奈感叹,近年来孩子们的“阅读禁区”似乎越来越多,“鲁迅无奈地走了,朱自清的《背影》也越来越远,最终消失在地平线。
现在轮到王应麟抱着他的《三字经》简,一脸忧郁……”
文化传承就要“喂精华”?
有关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传统经典作品的切割给学生造成误解和误导,已成为文化传承教育的一大障碍。
出于过度保护的心态,将中小学生接触的经典先作“整容”,结果只能是使学生失去自己探究和分析鉴别的能力。
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小余说,对传统文化经典断章取义的情况,在中小学教育中并不少见,有时候甚至会造成对全社会的误导。
“一句‘以德报怨’,我们误解了那么多年!直
到进了大学,我才知道孔子说的其实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不管古人观点是对是错,我们至少应该有了解原话和原著的权利吧?”让小余觉得不可理解的是,我们的中小学依然热衷于把经典切开、挑拣,把所谓“精华”直接喂给孩子们吃。
“这种做法有害无利,这是毫无疑问的。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兆路告诉记者,传统文化经典里确实可能存在不适合当代的东西,但总不能发文件规定大家什么可以读、什么不可以读。
吴兆路说,阅读经典,是为了学习进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了解文化发展的轨迹。
如果担心学生把部分不适宜的内容误作好东西吸收,老师完全可以引导;但人为地把作为一个整体的经典割裂开,规定学生只能接触所谓“精华”,不合教育原理。
学生不能只看“删节版”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光芒说,山东省教育厅这次下发的通知,与前不久的“鲁迅退出教科书”、“《鲁提辖拳打郑关西》暴力论”等,可说思路一致。
其中体现出来的,是对中小学生思考能力、辨析能力的完全不信任。
“几百年前写的东西,你要说跟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等完全契合,当然不可能。
”张光芒说,如今读经典,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作现代阐释和转换。
《三字经》也好,“四书五经”也好,要用现在的眼光看,其中当然有“糟粕”;但要完整地了解文化,就当允许学生接触原典,在全面了解之后正确解读,进而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同样是学习,而且恐怕是更重要的学习。
张光芒表示,如今在大学文科教育中有个让老师头痛的情况,学生脑子里存着从中小学教育接受的不少被曲解或片面的观点,也缺乏独立思考和辨析能力,结果要重新阅读、重新理解,从头训练分析鉴别能力,这样的“回炉再造”很浪费时间。
本报记者袁祺
本期策划:王星
作者:袁祺
《三字经》要不要删着读?对文化传承多点宽容2011-01-05光明日报
透过《三字经》删节之争,我们需要思考:面对传统文化,我们是该严苛些,还是该宽
容些?漫画:袁昕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几乎每个人都可以随口而出的《三字经》开头。
一千余字的《三字经》哪些内容去留存废,成了舆论热点。
此事缘于日前山东省教育厅的一纸通知。
2010年12月29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称全省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由于甄别不够,致使一些不健康内容流入了校园,要求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尤其不可要求全文背诵如《三字经》等。
同时有媒体报道,此前,湖北已有学校使用删节版《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等语句已经在教材中消失。
《三字经》,要不要读?
陈女士是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
她觉得《三字经》应该删节:我给孩子讲过《三字经》,但讲着讲着就讲不下去了。
比如讲到“夫妇从”、“君则敬,臣则忠”等内容的时候,就很为难。
对于是否对《三字经》进行删节,上海电视大学教授鲍鹏山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三字经》根本不适合进入中小学作为教材。
鲍鹏山解释说,《三字经》是在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创造出来的,受到时代环境和作者自身价值观的影响,有一些非常明显的错误,甚至有很多市侩哲学,在今天来看,对小学生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鲍鹏山告诉记者,《三字经》即使作为教材,基本上都是做选本。
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来就不一定要全背下来。
在古代社会里要求学生背读的只有“四书五经”。
“《三字经》本来就是很低层次的读本,是孩子们启蒙的时候读的,古代大多是三岁左右的孩童诵读。
从未被列为政府指定的教材,这是很有道理的。
古人也认为《三字经》不能代表一个民族的认知水平和道德水准。
”鲍鹏山说。
鲍鹏山认为,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语言类的教育主要有两个目的:价值观教育(即文化历史信仰)、语言训练学(即学会典范的母语)。
价值观教育自不用说,《三字经》类似顺口溜,无法承担语言教育的使命。
从这两个角度来讲,《三字经》都有欠缺,不足以作为教材。
对于当下《三字经》的“走红”,鲍鹏山说:“很多人认为《三字经》是传统经典,学《三字经》能为学古文打下基础。
可问题是,用《三字经》来学习古文,根本是走错了方向。
这一点也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不了解,人云亦云。
什么东西火,就读什么,缺乏科学的判断。
”
“我非常赞成孩子们读经典。
但我认为要想加强孩子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完全可以用《论语》替代《三字经》,《论语》这样的儒家经典对孩子们的价值观养成和语言积累有非常可观的作用。
”鲍鹏山说。
如果读,怎么读?
汪女士是一位8岁孩子的母亲。
她认为没有必要删改《三字经》:就像我们小时候读唐诗,其实根本不明白在读什么,就是机械记忆。
我让孩子背《三字经》,就是锻炼孩子的记忆力而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徐梓并不赞成删节《三字经》。
“如果删节,就会破坏历史文本的完整性,把一篇经典文本割裂得鸡零狗碎,肢解得面目全非,这绝非尊重历史的态度。
学生诵读的是删节本,以为原书本来如此,而在别处看到原本,会因为与所学内容不同而困惑。
”如果因为课时原因,不能全文学习,可以在专业教师或者学者的指导下,进行节选,并且一定要说明这是节选本,而不让孩子们有误解。
徐梓告诉记者:“《三字经》自诞生以来,已经流传了700多年。
在历史上,它被尊为启蒙第一书,被视为‘蒙学之冠’,主要是因为它内容丰富、知识性强,包举经史子集四部;从整体来看,它又是一部劝学文献,而较少伦理道德的说教,从而具有跨越时代的生命力。
如果我们以‘知识之学’的态度来看待它,即通过它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它在现代依然不失为一部好的启蒙教材。
”《三字经》选取了很多和儿童非常切近的例子,孩子们容易接受。
“《三字经》能够得到广泛而深远的流传,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的形式。
它三字一句,句子短小,形式整齐,隔句押韵。
为儿童喜闻乐道。
并且它的前后句自然连贯,语义顺畅,通俗易懂,是儿童理想的诵读文本。
”徐梓说。
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委员邓咏秋长期从事阅读学研究,一直关注市场上的儿童读物。
她告诉记者,不同的读物可以有不同的阅读方法。
邓咏秋说:“我们的图书市场上,不可能存在一点负面内容都没有的现象。
我们要做的是,做好阅读指导工作。
引导孩子去认识不同的内容,让他们具有判读读物内容的能力。
”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部门在阅读指导上的工作是急需加强的,不能遇到问题就一删了之。
”开卷有益“在科学的阅读指导下是能够实现的”。
邓咏秋说。
对文化传承多点宽容
清华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彭林在清华校园内开设《四书》课程。
经过一个学期的讲解后,他问学生,“你们能告诉我,《四书》里哪些内容是教你们学坏的吗?”底下在座的几十位学生都笑了。
在彭林看来,对于传统文化,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
即:要理解那些典籍的历史背景,并基于此给予历史的理解。
徐梓也给记者举例说,《三字经》讲“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
后”。
这样的内容并不是让现在的孩子们去参加科举,这只是宋代科举制度规范化之后、通过科举可以迅速获得政治经济利益的生动反映。
同理,《弟子规》有“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也不过是告诉孩子们,古代丧礼有这样的礼制。
“我们应该多读一些古代经典,多了解一些古人的思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充分认识我们的文化。
如果用糟粕的标准去判定读物的话,那么我们两千多年的典籍还有哪些不删改就可以看呢?”彭林举例说,比如提到古代的“忠”,很多人认为忠就是“忠君”、就是“愚忠”。
而在《郭店楚简》里,“忠”的解释是“恒言君之过”。
“传统文化经过百年衰微,随着民族崛起和经济发展,越来越被人们认同和重视。
我们今天希望从传统文化上找到自尊自信。
这样,我们更应该珍视我们的文化。
多一点了解,多一点宽容,才能把自己的文化继承发展下来。
”彭林说。
记者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