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图版文档:第2章 第4节 水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水循环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水循环
(对应学生用书第53页)
[识记—基础梳理] 1.三大类型及主要环节
水循环示意图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2.成因
(1)内因: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三态变化。
(2)外因: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提供能量和动力。
3.水循环的意义
(1)联系四大圈层。
(2)在各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
(3)促进整个自然界的发展演化。
(4)水资源得到更新和持续利用。
[易误点拨]
[图文助记]
水循环过程有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
目前类能干涉的主要是水分下渗和径流两个环节。
地表水渗不到地下补充地下水,地下水也不能被蒸发上来
[理解—要点突破]
1. 水循环类型的主要环节及特点
水循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主要环节和特点可列表总结如下:
水循环主要有四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输送。
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大气的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最主要的影响方式是地表径流。
考向1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016·全国卷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1.B 2.C 3.D[第1题,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一方面降水较多的季节下渗减少,从而使更多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另一方面汛期地下水减少使其在枯水期补给河流的水量也减少,进而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所以河流径流量的年内波动强烈,A项错误,B项正确;降水变率主要取决于该地的气候,小范围森林植被遭破坏,对降水影响较小,C项错误;河道淤积是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冲刷地面,河水含沙量增加的结果,而不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的原因,D项错误。
第2题,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会明显加强,但是山地绿化
只是小范围的植被变化,对降水影响较小,①说法错误,③说法正确;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②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
故选C项。
第3题,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透水岩层中含水量增加,则甲、乙两河径流总量会减少,A、B项错误;从图中岩层倾斜状况可知,同一岩层的海拔在甲河流一侧高于乙河流一侧,因此降水时甲河流一侧山体的降水转化形成的地下水就会成为乙河流的补给水源,导致甲河流径流量减少,乙河流径流量增加,C项错误,D项正确。
]
[解题技巧]
考向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015·全国卷Ⅰ)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4~5题。
4.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A.为植物提供养分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D.保持土壤水分
5.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4.D 5.B[第4题,树皮覆盖层位于最上层,远离根系,显然不是为了提供养分;雨水渗漏速度最慢的是种植土层,因此树皮覆盖层不能控制雨水渗漏速度;树皮覆盖层与其他各层都有水体净化作用,但不是其主要作用;树皮覆盖层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
故选D。
第5题,雨水下渗后,密度较大的种植土层和砂层可对雨水起到净化过滤作用。
雨水经过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时下渗速度快,净化效果差。
故选B。
]
考点二|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对应学生用书第54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存在形式:气态水、液态水、固态水。
2.陆地水体的主要类型:冰川、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河流水、生物水等。
3.关系: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
[理解—要点突破]
1.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间相互补给的示意图
(1)地下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2)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3)湖泊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2. 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考向1 陆地水体之间的互补关系
下图为不同水体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6~8题。
【导学号:29790041】
6.在下列月份中,箭头a 代表的补给主要发生在( )
A.1~2月B.3~4月
C.6~7月D.11~12月
7.甲代表的水体类型是()
A.冰川、地下水B.雨水、地下水
C.雨水、海洋水D.海洋水、冰川
8.如果在洞庭湖区进行大规模退耕还湖,可导致()
A.丰水期a变小,枯水期b变大
B.丰水期a变小,枯水期b变小
C.丰水期a变大,枯水期b变小
D.丰水期a变大,枯水期b变大
6.C7.B8.D[第6题,洞庭湖是长江流域的湖泊,能够对长江径流量起到调节作用。
丰水期长江水补给洞庭湖水,降低长江水位;枯水期洞庭湖水补给长江水,提高长江水位。
箭头a表示长江水补给湖泊水,长江处于丰水期。
6~7月长江流域处于梅雨季节,降水量大,为丰水期。
第7题,甲水体和长江水、洞庭湖水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补给的关系。
地下水与长江水、洞庭湖水之间存在相互补给的关系;冰川水可以补给长江水,但是长江水不能补给冰川水;
长江水可以补给海洋水,但是海洋水不能补给长江水;雨水补给长江水和湖泊水,长江水和洞庭湖水也都可以经过蒸发补给雨水。
第8题,洞庭湖对长江具有“削峰补枯”的作用。
如果在洞庭湖区进行大规模退耕还湖,洞庭湖的面积增大,蓄水调洪能力增强,则丰水期a补给和枯水期b补给都增大。
]
考向2河流补给与区域特征
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
下图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
读图,回答9~10题。
9.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
A.湖泊水B.地下水
C.冰雪融水D.沼泽水
10.能反映该流域地域特征的地理现象是()
A.地表风沙少B.山麓青青草
C.树上柑橘红D.草场牦牛跑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9.C10.B
考向3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
11.读图,回答问题。
图1图2气候统计图据图1、图2中的信息,概括出B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
请答出三项。
【思维流程】
区域图―→地形特征、
植被特征
―→
河流流量、含沙
量、流速等特征
气候图―→降水特征―→河流流量、汛期、水位等特征
[答案]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水位季节变化较小;含沙量较小;流速较缓;
汛期较长。
(答出其中三项即可)
[答题模板]
河流特征类题目
河流特征类题目一般有三个角度,无论是哪一个角度,一定要区分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然后再针对具体水文(水系)特征进行解答。
(1)命题角度
角度一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成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三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比较,其答题思路为:
(2)答题术语
①水文特征
②水系特征
地理图表专攻(六)|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
(对应学生用书第57页)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表述了河流径流的特征和运动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河水的空间来源和时间变化的总体反映,它是由纵、横坐标组成的坐标图。
[识记—常考图示]
[领悟—判读技巧]
1.判读此类图表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1)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属坐标图,它符合坐标图的基本判读方法。
(2)流量过程曲线反映的主要内容。
①流量的大小。
②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
③从曲线高峰期了解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④从曲线低谷区了解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3)从流量过程曲线图中分析河流补给。
①洪水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
候区河流刚好相反。
②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
③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
水补给。
④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
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⑤曲线变化和缓,多系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
候区的河流。
2.此类图的判读技巧
(1)读横轴,看时间与径流曲线的对应状况
横轴指示了径流变化对应的月份,从中可以看出河流径流变化的时间分布特点。
图1中径流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冬季的几个月份没有径流。
(2)读竖轴,看流量的数值大小
竖轴上标明的流量数值大小可以反映河流的流量大小。
图1中的最大流量在
220立方米每秒左右,说明该河流量较小。
(3)读曲线,看径流的变化特点
从径流曲线的高低起伏变化可以看出其丰水期和枯水期的长短分布状况。
图1
中河流的丰水期从6月份持续到9月份。
(4)看组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该河的径流变化基本上与气温的变化一致,且流量较小,说明该河以冰雪融水
补给为主,径流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较小。
[运用—母题迁移]
考向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
[母题示例]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
读图,完成12~13题。
【导学号:29790042】
12.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13.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D.湖水补给量减小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12.D13.C
[迁移应用]
(2018·保定模拟)下图示意某一河流的某一测站在2008年7月18日至20日测得的降水量和径流过程曲线。
读图,完成1~2题。
1.测站附近出现泛滥洪峰的时间约是降雨停止后的()
A.9小时B.18小时
C.27小时D.36小时
2.如果未来在相同的降雨情况下,该地河流径流过程线的“洪峰”点却呈现向左移动的情形,这最可能是由于()
A.测站下游开始修筑堤防
B.测站下游大量引水灌溉
C.测站上游植被遭受破坏
D.测站上游兴建大型水库
1.B 2.C[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降雨止于18日12时,而开始出现泛滥洪峰的时间为19日6时左右,故降雨停止后的18小时左右开始出现泛滥洪峰。
第2题,在相同的降雨情况下,洪峰点却向左移动,这说明出现洪峰的时间提前了,这显然与测站上游径流汇集的速度加快有关,这最可能是由测站上游的植被遭受破坏、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导致的。
]
(2018·湘潭二模)和田河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是昆仑山北坡最大河流。
下图为40多年来新疆夏季0 ℃层平均高度变化和河流径流变化趋势图。
读图,完成3~4题。
【导学号:29790043】
3.由图示信息可知,和田河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A.冰雪融水B.湖泊水
C.雨水D.地下水
4.下列有关和田河的描述,正确的是()
A.河流下游水量比上游大B.枯水期河流含沙量大
C.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D.冬季不存在断流现象
3.A 4.C[第3题,依据每上升1 000米气温降低约6 ℃的气温垂直递减规律,夏季0 ℃层平均高度越高,说明近地面气温越高,而图中显示河流平均流量与夏季0 ℃层平均高度呈正相关,说明河流流量与气温呈正相关,再结合新疆地处内陆而降水稀少,可排除雨水,则河流主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
第4题,河流径流量受气温影响大,而该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温季节变化大,故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内流河是消失在内陆地区的河流,故下游水量逐渐减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