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天气、气候现象的认知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降水的基本特征,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
2.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天气、气候现象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
2.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现象。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降水案例,使学生理解降水分布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降水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干旱和一张洪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入本节课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降水的定义、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让学生对降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形成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生活情境,如:“假设你是农业专家,如何根据降水情况安排农作物的种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巩固(5分钟)教师呈现一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分布的规律。
七年级地理上册《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目标、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重点:阅读和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柱状也是今后学习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点拨释疑,合作探究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1、降水的定义什么是降水?过渡: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又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2、降水量的测定降水测量工具雨量器,单位毫米。
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并让学生分组讨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讨论结果由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过渡: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
下面我们就降水的季节变化做进一步学习、分析。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1问题情境北京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何特点相比较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如何准确描述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
小结:该地降水冬季降水多,夏、秋季降水少3.降水柱状图的绘制教师根据学生绘制情况选取部分作品展示并做评价总结降水柱状图绘制的基本过程。
三、降水的分布1、等降水量线让学生讨论比较等温线和等高线的定义,说明“等降水量线”的定义。
定义: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然后出示“降水的分布”。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画面1,点击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使之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
点击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区,使之闪烁,请学生读出降水量。
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一: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画面2,点击回归线使回归线两侧闪烁,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二: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画面3,在底图上显示南北纬30°、60°并闪烁,让学生说出中纬度的纬度范围然后对中纬度内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总称降水。
依次介绍雨量筒、雨量杯,讲解测量方法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
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别是这个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降水作为一个地理要素,其形成、分布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
2.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
2.互动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使学生了解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图表、动画等,生动展示降水相关知识。
2.教学素材:收集有关降水的实例和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3.课堂练习题: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降水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降水的形成过程吗?降水有哪些类型?”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自的名称。
提问:“这些降水类型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形成的?”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降水的分布规律。
提问:“请根据教材内容,总结降水的分布规律。
”4.巩固(5分钟)通过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提问:“请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以下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式、降水的测量和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理解降水的分布规律,提高对降水现象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地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降水的了解可能仅限于日常生活,对降水的科学知识和分布规律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概念、形式,掌握降水的测量方法和降水量单位;理解降水分布规律,能分析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的基本概念、形式,降水量的测量和单位,降水分布规律。
2.难点:降水分布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案例分析法:运用实际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降水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素材。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3.作业布置:提前布置相关预习作业,让学生对降水有初步了解。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降水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
提问:“你们对降水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回顾已知的降水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呈现(10分钟)介绍降水的概念、形式,降水的测量方法和降水量单位。
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图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降水的基本知识。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C. 将表中各月的降水量数据用长方形柱状标注出来,再着上相同的颜色或斜线。 D. 在图的适当位置写上图名,完成降水量柱状图。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从大气中降落的
(1) 同学们请看自学指导: A. 阴雨连绵一个月 B. 近两个月没有下雨 C. 某城市下了大雪
(2)说一说你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理解。 (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生产非常有利,自然收获颇丰。) 降水有利、不利影响
议一议:你的家乡盱眙夏天降水多还是冬天降水多?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一、盱眙夏天降水多还是冬天降水多?
怎样表示降水?通常用什么表示?我们用什么来表示一年内降水季节变化?
请同学完成自学指导 2
二、自学指导 2
自学指导 2: 阅读课本 P55,尝试完成下列题目。
1.请思考你的家乡盱眙夏天降水多还是冬天降水多?
2.通常用各月
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
变化。
3.阅读课本图 3.19,回答:(请思考如何读降水量柱状图)
水的变化规律。
1.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学会分析降水分
布的差异。
2.能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学会分析降水
的变化规律。
通过对降水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降水的多少给人类生
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1、重点
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降水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难点
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和阅读
教学方法
请同学们对照书本上活动完成自学指导 3 四.自学指导 3 自学指导 3: 阅读课本图 3.20,思考:
1.月降水量超过 70 毫米的有哪几个月?分别是
。
2.月降水量少于 50 毫米的有哪几个月?分别是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量与质、降水的地理分布以及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是地理学科中关于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基础。
教材通过文字、图表、案例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降水的基本概念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降水现象并不陌生。
但要将这种直观的感受转化为科学的认识,还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如“降水量”、“降水类型”等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这些术语进行解释和澄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的量与质,了解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2.降水量的测量与表示3.降水分布的地理规律4.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降水的基本概念、降水形成的原因等进行讲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降水案例,让学生了解降水现象的真实情况。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针对降水相关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观察降水量、制作降水分布图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降水相关知识的PPT,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降水案例资料:收集一些关于降水现象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小组讨论题目:提前准备好针对降水相关问题的讨论题目,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4.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降水量测量工具、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降水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生活中遇到的降水情况,激发他们对降水知识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学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学习目标1.通过绘制和阅读年降水量柱状图,掌握绘图方法,学会利用降水柱状图分析某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并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加以解释。
培养读图、绘图、学以致用的能力。
2.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学会读图的基本步骤和技巧,明确降水分布的规律,初探其影响因素。
学习过程一、降水的变化1.表示方法:降水量柱状图(1)绘图:学习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某地各月平均降水量单位:毫米①读右侧降水量柱状图,缺少4月份、10月份的降水信息,请补上!②仔细观察这幅降水量柱状图还缺少哪些信息,请补充完整!(2)读图:右图所在地区降水季节分配,降水主要集中于季。
2.分类:一年内,有的地方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如全年多雨区、全年少雨区;有的地方降水季节差异大,如夏季多雨区、冬季多雨区。
二、降水的分布1.分布规律: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1)赤道附近降水,两极地区降水;(2)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大陆西岸降水;(3)温带地区,内陆地区降水,沿海地区降水;(4)山地迎风坡降水,山地背风坡降水。
2.影响因素因素、因素、因素等。
3.世界“雨极”为,“干极”为沙漠。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1.在下面四幅民居图中,能反映干旱地区的是( )2.下列关于降水季节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所有地区的降水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B.降水有明显季节变化的地区,降水都集中于夏季C.一年中降水集中于7月份左右,说明该地区的降水集中于夏季D.全年多雨的地区,降水季节变化较小3.小莉今年已经12岁了,可她还没有见过下雪,她的家最可能在下列哪个城市( )A.哈尔滨B.济南C.西安D.海口4.根据右图判断,位于北半球某地的降水类型是( )A.夏季多雨型B.冬季多雨型C.全年多雨型D.全年少雨型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A点到B点,降水的变化规律是,影响因素是。
(2)在温带地区,C、D两点降水较多的是,影响因素是。
(3)右图中,A、B、C、D四处降水量最多的是,影响因素是。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降水知识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降水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降水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降水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降水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降水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六、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 《世界降水分布图解》:详细解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包括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降水分布的影响。
- 《中国降水分布指南》:深入研究中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如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规律等。
- 《降水与生活的关系》:探讨降水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以上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降水知识,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2来自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世界各地降水的实例,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尝试解释不同地区降水差异的原因。
- 结合当地气候特点,观察和记录降水现象,了解降水对生活的影响,可以进行实地考察或家庭调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_______,而最干燥的地区是_______。
- 我国降水量最多的省份是_______,降水量最少的省份是_______。
3. 简答题:
- 请简要说明降水形成的过程。
- 请列举至少三个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并简述其作用。
- 请描述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
- 请举例说明降水对农业的影响。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通过降水量的变化和分布,让学生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文字描述、图表、案例等,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降水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初步了解。
但降水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还需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思维。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使学生掌握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能运用降水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图表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实效。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多媒体教具等。
2.相关案例、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课堂讨论分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以一个生活实例引入:为什么在夏季,南方地区常常下雨,而北方地区则相对干燥?引发学生对降水分布的思考。
2. 呈现(15分钟)利用课件和图表,展示世界降水的分布情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降水的地理差异。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降水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观察图表,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并结合教材内容,解释降水分布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巩固(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1.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是什么?2.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较大,而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小?教师总结讨论成果,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降水分布的理解。
5. 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降水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 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用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变化规律。
能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年降水分布的差异。
(2)较熟练地利用降水量柱状图或等降水量线来确定某一地区的降水状况。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各地区降水的分布状况,更好地利用降水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1)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2)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新课导入]教师在黑板上挂出降雨和降雪景观图。
向学生提问:这两幅景观图各表示什么天气?(降雨、降雪。
)降雨和降雪是我们常见的天气现象,空气中的水汽以雨、雪、冰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我们称为大气降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降水的变化和分布。
●合作探究[板书] 一、降水与生活[提出问题] 针对“降水就是降雨”的说法,把学生分为甲乙两组,争辩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分组辩论] 甲组:降水就是降雨是对的。
乙组;降水不光是降雨,降雪、降冰雹也是降水……[过渡] 降雨只是降水中的一种主要形式,降水还包括雪、冰雹等其他形式。
因此,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学生描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来描述下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情景和感受。
[判断] 雨滴下落时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很少。
(小雨)雨滴下落时连续成线,落到地面四处飞溅,能听到雨声,地面积水较多。
(中雨)雨滴下落时模糊成片,落到地面溅得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很多。
(大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地面积水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暴雨)[讨论] 让学生讨论降水从哪些方面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教师把学生分成3组,在各组讨论形成共同意见后,选出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
七年级地理上册 3_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降水及降水量的测定。
2.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阅读、绘制降水柱状图。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1.降水的季节变化。
2.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和阅读。
教学难点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和阅读。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设疑启发: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种天气现象,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使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
推出课题: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探疑互动:学生读天气符号创设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
4一、降水的变化教师: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水及其主要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来描述下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情景和感受。
然后教师进行描述,让学生判断降雨的等级。
承转:无论是人类的生产还是生活活动,都受降水的影响。
那么,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降水量的测量教师进一步说明:一般每天(不管是否降水)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两次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日降水量;把某月每天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月降水量;把某年每月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年降水量。
教师要特别强调: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降水的季节变化1.教师说明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2.引导学生了解降水柱状图的组成以及绘制的方法和步骤利用天气符号区分降雨的等级学生会测、会记录、会计算日降水量。
继而引导学生思考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学生准备好画图工具跟着绘制。
5让学生知道:降雨只是降水中的一种主要形式,降水还包括雪、雹等其他形式。
得出降水的概念多媒体课件演示降水量的测定5多媒体课件展示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教师边鼠标点击,边说3.学生画好图后,鼠标点击读图要求,引导学生分析该地降水在一年的季节变化情况。
「精品」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段文字,并作出答案
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
雨量 器的构造及用法
学生按照学案问题4,
阅读教材p59,并作出
答案
学生按照学案问题5进行阅读教材,并作出解答
学生认真观察五个地区的降水量柱状图,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思考,并 进行小组交流,最终形成答案。
教师引入降水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便于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课题
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课型
主导型新授课
课时
第1课 时
导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理解降水、等降水量线的含义,熟悉测定降水量的方法。
2、教会学生掌握等降水量线图的含义及绘制方法,并能说出降水的变化特点。
重点
等降水量线图的绘制
难点
降 水量 柱状图的判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任务设计
教师活动
阅读教材p58“阅读材料”,并说出雨量器的构造
阅读教材p59,并分析如何表示降水的季节变化
阅读教材p59活动题并完成第1、2题
给出新加坡、北京、伦敦、罗马、开罗地区的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降水的类型及降水特点。
播放课件,引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
通过课前播放 的课件,引导学生归纳出降水的含义及形式。
教师讲解降水的形式条件(拓 展内容)
教师 在课件中,播放降雨量等级表,便 于学生理解
展示 雨量器,并讲解雨量器的构造及用法。
教 师在学生阅读教材之前要进行详细的讲解
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同时给出降水的类型加以提示
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播
放课件中的图片,并
对教师的提问进行思
考和回答.
学生按照学案中的问题1进行Hale Waihona Puke 读p58内容,并作出答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过程合作探究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1)绘出横坐标,将其平均分成12段,并标上月份。
(2)绘出纵坐标,按相等的降水量差值标上降水量刻度。
(3)将表中各月的降水量数据在坐标图上标出相应的高度,画出柱状表示降水量的大小。
(4)在适当位置写上图名。
(1)济南市哪几个月降水量比拟多,最大月降水量是多少毫米?答案:7.8月降水量比拟多;212毫米。
(2)济南市哪几个月降水量比拟少,最小月降水量是多少毫米?答案:.12月降水量较少;。
(3)说出济南市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点。
答案:冬季少雨,夏季多雨,降水季节变化大。
【精讲点拨】我们在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时候,要注意纵坐标的刻度,另外绘制的图形尽量美观、准确。
我们用降水量柱状图来描述某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对于降水量的空间变化,我们还可以用等降水量线来描述。
过渡:结合世界各地的降水柱状图,我们了解到各地降水的季节变化差异很大。
除了会阅读降水量柱状图外,我们还要会根据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2.世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阅读教材P60~61及图3.24,合作答复以下各题:教学过程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
通过降水量柱状图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能找出世界各地降水存在的明显的规律。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板书设计当堂检测1.降水的主要形式是( A )2.如图工具是用来测量( B )A.气温B.降水量C.空气湿度D.风向、风力“今年的降水比往年多〞,这种说法是指( C )。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章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教学目标1. 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级和测量方法。
2. 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通过读图,说岀降水随时间变化特点,归纳某地的降水季节变化规律。
3. 记住世界年降水塑的分布规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1、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归纳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2、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3、运用降水量柱状图归纳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4、利用降水形成原理理解降水分布规律。
三、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我们来猜两个谜语:⑴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打一自然现象)⑵白色花, 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
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原从天上来。
(打一自然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雨和雪都是降水的形式,本节课我们就探究降水。
答案:雨、雪2、探究新知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降水的变化1. 降水的概念展75图片:提问:什么是降水?降水的形式有哪几种?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讲述降水的形成条件:①空气屮的水汽达到饱和,气温继续降低。
②有凝结核。
③水滴(冰晶)增大到能够降落到地面的程度。
2. 降水的形成条件讲述: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把降雨划分为小雨、屮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那么,如何测量降水量呢?3. 降水量的测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降水量的测量提问:(1)测量工具是什么?(2)怎样测量?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
承转: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
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4. 降水的季节变化展示图片:横坐标表示月份提问:降水量柱状图由哪儿部分组成?如右图所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① 中间的柱就是表示降水量多少的柱状图。
② 纵轴表示降水量,单位是毫米(伽)。
③ 横轴表示月份,一般隔儿个月标注一个月份。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9页活动: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第一步: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给出的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教师适时指导。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通过降水量的变化与分布,让学生理解降水的形成和影响降水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数据和图表,生动地展示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降水的形成、降水的测量以及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和降水的测量方法。
2.让学生理解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降水现象,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数据和图表。
2.准备降水量的测量工具模型。
3.准备小组合作的学习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各地的雨量充沛的图片,引导学生对降水现象产生兴趣,从而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介绍降水的形成和降水的测量方法。
通过展示降水量的测量工具模型,让学生对降水量的测量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各地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教师提供相关的数据和图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
4.巩固(5分钟)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回答降水的形成和测量方法,以及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改善降水分布,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的形成、测量方法和分布规律。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当地的降水现象,写一篇关于降水的小论文。
七年级地理上册3_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降水及降水量的测定。
2.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3.能用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变化规律。
4.能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5.初步学会阅读、绘制降水柱状图。
6.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解疑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探讨分析法等。
教学重点降水的分布。
教学难点1.降水和降雨。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过程导入:创设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
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种天气现象,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使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
推出课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二、降水的分布1.教师指出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
等降水量线与前面学习过的等高线、等温线一样,都属于等值线。
也就是说,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要领与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基本相同。
2.多媒体展示课本P60图“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分析下列问题。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2)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4)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3.以“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为底图,教师边鼠标点击,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读图要求,边得出结论。
(1)画面显示用红色勾勒出赤道,并闪烁。
对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的地区用黑色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归纳出第一问的结论: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
(2)画面显示用蓝色虚线勾勒出南、北极圈,并闪烁。
对两极地区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用黑色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归纳出第二问的结论:两极地区降水少,年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过
程
课
堂
总
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通过降水量柱状图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能找出世界各地降水存在的明显的规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板
书
设
计
当
堂
检
测
1.降水的主要形式是(A)
过渡:结合世界各地的降水柱状图,我们了解到各地降水的季节变化差异很大。除了会阅读降水量柱状图外,我们还要会根据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2.世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阅读教材P60~61及图3.24,合作回答下列各题:
(1)赤道附近地区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答案:赤道附近地区年降水量大约2000毫米以上,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大约200毫米以下。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相关实例了解降水的含义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够利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说明降水季节变化的规律。
3.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描绘降水量柱状图和世界降水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的能力。
A.降雨B.飘雪C.冰雹D.起雾
2.如图工具是用来测量(B)
A.气温B.降水量C.空气湿度D.风向、风力
3.有人说“今年的降水比往年多”,这种说法是指(C)
A.今年降水的季节变化小B.降水的年际变化小
C.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D.降水的月变化小
4.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C)
A.世界各地的年降水量分布B.一个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
生:略。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同学们鼓掌,烘托课堂的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世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自
主
学
习
一、降水的变化
1.阅读教材P58~59图文材料,说出降水的含义及形式。
答案: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其主要形式是降雨。
2.降水的季节变化用什么表示,世界各地的降水季节变化有什么不同。
(1)济南市哪几个月降水量比较多,最大月降水量是多少毫米?
答案:7.8月降水量比较多;212毫米。
(2)济南市哪几个月降水量比较少,最小月降水量是多少毫米?
答案:1.2.11.12月降水量较少;2.6毫米。
(3)说出济南市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点。
答案:冬季少雨,夏季多雨,降水季节变化大。
【精讲点拨】我们在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时候,要注意纵坐标的刻度,另外绘制的图形尽量美观、准确。我们用降水量柱状图来描述某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对于降水量的空间变化,我们还可以用等降水量线来描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世界各地区降水的分布差异,更好地利用降水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四、重点难点
重点:
1.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2.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难点:通过读图、绘图、析图,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理解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
学
过
程
新
课
导
入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区在地球上属于高纬度,还是低纬度地区?一年之中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
答案: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不同地区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同: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很大。
二、降水的分布
1.阅读教材P60~61及图3.24,分析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
(1)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7.4
8.6
19.4
33.1
77.8
192
212
57
24
6.6
2.6
探
究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
(1)绘出横坐标,将其平均分成12段,并标上月份。
(2)绘出纵坐标,按相等的降水量差值标上降水量刻度。
(3)将表中各月的降水量数据在坐标图上标出相应的高度,画出柱状表示降水量的大小。
(4)在适当位置写上图名。
(3)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2.世界雨极是乞拉朋齐,干极是阿塔卡马沙漠。
合
作
探
究
探究活动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1.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结合济南市多年月平均降水资料,绘制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并完成后面的任务。
济南市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
时间(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毫米)
3.0
(2)南北回归线附近,哪些地方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哪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上?
答案: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大陆东岸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3)在亚欧大陆的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答案:在亚欧大陆的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降水量少,沿海地区降水量多。
C.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D.一个地区每天的降水变化
5.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是这样变化的(B)
A.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增多B.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
C.沿海到内陆降水量一样丰富D.沿海到内陆降水量一样稀少
(4)总结世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完成下表:
地区
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
降水多
两极地区
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附近
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中纬度地区
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世界降水量最多的地区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
世界降水量最少的地区
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精讲点拨】受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地的降水量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