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祝之武退秦师
春秋鲁国-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注释
![春秋鲁国-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44939ed9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ba.png)
春秋鲁国-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注释题记: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
秦、晋联合攻打郑国。
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原文:烛之武退秦师春秋鲁国-左丘明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翻译: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公从之。
”郑伯同意了。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159e58e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2.png)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
”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
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143461145f0e7cd18425362d.png)
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
晋军函陵④,秦军氾南⑤。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⑦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⑧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⑨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⑽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⑾,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⑿。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①晋侯:晋文公。
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à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若:假如。
⑦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以乱整易。
⑧陪:增加⑨赐:恩惠⑽阙:侵损,损害⑾说:通“悦”。
⑿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
(14)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15.因:依靠16:敝:损害17:知:通智译文:(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a9eac08c850ad02de804184.png)
①而:今急而求子。而,根据具体语境应译为“才”。
②是:是寡人之过也。是,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为本句是个判断句,所以译
为“这是我的过错”。
③于: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于,介词,对于。
(三)一词多义
1.若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如,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简》,表转折,“至于”。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知;以乱易整,不武⑿。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①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 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à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若:假如。 ⑦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以乱整易。 ⑧陪:增加 ⑨赐:恩惠 ⑽阙:侵损,损害 ⑾说:通“悦”。 ⑿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 (14)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 15.因:依靠 16:敝:损害 17:知:通智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 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 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
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4《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
![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4《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4342a499f18583d0496459f8.png)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简介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
旧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此书依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
都君人,姓丘,名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二、字词梳理(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
名任好,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经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以,因为。
(3)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4)晋军两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6)佚之狐:郑国大夫。
(7)郑伯:指郑文公(?一前628)。
名捷、郑国国君。
(8)若:假如。
(9)辞:推辞。
(10)臣之壮也:我年轻的时候。
壮,古时男了三为“壮”,即壮年。
(11)犹:尚且。
(12)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也已,表肯定语气。
(1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14)寡人:诸侯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
(15)然:然而。
(16)许之:答应了这件事。
许,答应。
(17)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6a12dcfff00bed5b8f31d4a.png)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令狐采学作品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令狐采学创作词作动词,驻军。
4烛之武退秦师解析
![4烛之武退秦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2a923a6294dd88d1d26bcf.png)
烛之武退秦师 背景介绍
秦 公元前630年
晋
晋 军 崤山
新郑
氾南
秦
军
郑
背景介绍(一)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公元前637年,重耳过郑,郑文公不加礼遇。(详细) ❖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郑国背晋助楚。楚败,又与晋媾和。 (详细)
❖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 《左转》是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
❖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 《战国策》是古代一部国别体著作。
❖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关于史书体例的主要种类
❖ 1、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至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 2、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左传》 ❖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国语》《战国策》 ❖ 4、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 5、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
佚:沉重—坚定。为国事而忧心焦虑(“危”),对烛之武的信任(“必”) (补充);烛:慨叹—伤感。才不能 用,牢骚满腹(“也”,“犹”、“矣”、“也已”) ( 补充);公:心平气和。真切自责,指明利害。(“是, 过思”考、:“不利焉”) (补充)
1、本段涉及到哪些人物?在括号里补上人物姓名。 2、理解句式:是寡人之过也。 3、揣摩人物的语气、感情 。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 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过礼郑!”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 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4.《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梳理
![4.《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3be0367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b5.png)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夫(fú)人,那个人;今义,夫(fū)人尊称一般人的妻子或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4.亦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
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既东封郑(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疆界)②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4.名词的使动用法①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作使动,使……得利)(二)动词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②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撤兵))③若不阙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三)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①正襟危坐(正,使……正,整理)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①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四)数词活用①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特殊句式(一)主谓倒装句①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二)宾语前置句①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三)定语后置句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四)状语后置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佚之狐言于郑伯(五)判断句①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六)被动句1.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七)省略句1.省略主语①(晋惠公)许君焦、瑕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③(烛之武)夜,缒而出④(烛之武)许之2.省略宾语①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②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3.省略介词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八)固定句式①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呢)五、一词多义18个常见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05)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
![(05)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c23a73e172ded630a1cb6bc.png)
(05)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文分析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左传》中的名篇之一。
它记述的是该年(前630)九月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心胸和爱国精神,以及他机智善辩,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全文共4段。
第1段写晋、秦围郑。
晋、秦围郑,有其背景。
文中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无礼于晋”指的是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37),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出亡至郑国,郑文公未以礼相待。
“贰于楚”的情况则要复杂一些。
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而郑国在这场战争中出兵帮助楚国,因此与晋国结怨。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在今河南原阳西南,当时属郑地)大会诸侯,郑国也参加了。
次年夏,晋文公派大夫狐偃(即子犯)在翟泉会盟鲁、秦、齐、陈等诸侯,重温践土之盟,但郑国这次没有前来,因此诸侯共同谋划讨伐郑国。
鲁僖公三十年春,晋国已向郑国出兵,但仅仅是试探性的(根据《左传·僖公三十年》的说法,是“观其可攻与否”)。
是年九月甲午,晋国联合秦国对郑国形成合围,郑国这样一个“千乘之国”陷入了“摄乎大国之间”的境地,而且已是兵临城下,危在旦夕。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晋、秦围郑,但主要是由于晋国想要报复郑国,与秦国自身关系不大,秦国出兵,只是由于与晋国的良好关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劝退秦军创造了可能;同时,晋、秦两国军队并未合兵一处,也为烛之武分化对手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郑国军事实力远逊晋、秦,只能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
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了烛之武,并且认为“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可见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
但烛之武并未直接应允担此重任,而是先表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暗示自己年轻时未受重用,并流露出些许委屈、牢骚和怨愤。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91f5492011ca300a7c3902d.png)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作品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aa7349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3b.png)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即公元前630年。
这一年的九月,秦国联合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国君郑文公惊慌异常,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去游说秦穆公。
烛之武向秦穆公晓以利害,陈述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并派兵保护郑国,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
【题解】这篇短文所记述的,是秦国和晋国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秦国和晋国为什么要联合攻打郑国?这事还得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说起。
这一年,晋国和楚国为了争霸,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这一战的结果是楚国战败,晋国成为新的霸主。
在晋楚争霸的战争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过楚国,再加上晋文公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曾对他无礼,因而遭到晋国的怨恨。
而此时的秦国,已经和晋文公重耳结成了“秦晋之好”,所以才联合起来一起攻打郑国。
这也可以说是晋楚城濮之战的余波或者说是后续。
烛之武并不是姓烛名之武,烛是一个地名,“烛之武”意思是烛地一个名字叫武的人。
烛地,古地名,据考证春秋时属于郑国,在在今河南新郑市东北。
冯梦龙的小说《东周列国志》称烛之武为烛武,说他是考城人。
考城原属戴国,郑灭戴后改名为谷城,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划归宋国所有,称葵丘,齐桓公大会诸侯的“葵丘之盟”就发生在这里。
《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三回这样写道:“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
就是说,烛武在郑国长期任“圉正”一职,负责养马,年至七十没有升迁做官。
而此次被荐举去秦国做说客时已经七十多了。
这段记述出现在小说中,因此它的真实性还有待商榷。
司马迁的《史记》在写到秦晋围郑事件时,也没有出现烛之武的名字。
《秦本纪》中说“郑使人言穆公”,《郑世家》中也只是说“乃使人私于秦”,所以关于烛之武,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有《左传》这一段中“退秦师”的事迹。
【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烛之武退秦师
![4烛之武退秦师](https://img.taocdn.com/s3/m/78c1127c1eb91a37f1115c96.png)
词类活用
臣之壮也
形容词→名词
(壮年) (缺少的东西)
越国以鄙远 (远地,边远的地方,指郑国)
共其乏困
词类活用
肆其西封
形容词→动词
(扩张、延伸)
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动词使动用法
(使….退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然:可是
(烛之武)许之(省略句) 夜:在夜里。 名→状 (烛之武)夜缒而出(省略) (烛之武)曰(省略句)
既:已经
郑,郑既知亡矣。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 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邻?邻之 厚,君之薄也。若舍 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
亡:使…灭亡 。 动词使动 有益于君=君有益(状后)
古今异义
(古/今)
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是寡人之过也。 (这/判断词) 以为东道主 (把…作为/认为) 行李之往来 (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 随身物品)
今有急而求子 (您,多指男子/儿子) 微夫人之力 (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一词多义
1.而
烛之武( )退秦师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 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 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 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 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 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 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 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 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 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 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 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 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 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 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b79da7fb90d6c85ec3ac6b2.png)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说,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6626aeb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da.png)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52cd42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30.png)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3. 让学生能够翻译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4. 让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的辞令,领会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5.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 翻译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3. 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 理解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2. 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文内容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烛之武的辞令,让学生领会其辩才和智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4. 翻译:让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5.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文内容的理解。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教案内容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烛之武的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教学PPT。
七、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讲解:分析文中烛之武的辞令,引导学生领会其辩才和智慧。
4. 翻译:让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5.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中人物、事件的看法。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八、课堂互动1. 提问: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回答相关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55b9cc5ee06eff9aff80795.png)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纟追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卑,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乂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乂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d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6)佚(yl)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
使:派。
见:拜见进见。
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为,做。
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是,这。
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
许,答应。
(16)缱(zhui):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17)既:已经。
(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73a0404c8d376eeafaa310c.png)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作品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晋军函陵(4),秦军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4、烛之武退秦师词语知识
![4、烛之武退秦师词语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b84d0f7f61fb7360b4c6540.png)
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介宾短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介宾短语后置)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春 秋 时 期 形 势 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晋 秦
函 陵
郑
氾 南
• • • • • • •
氾南 氾水 佚之狐 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不阙秦 逢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
Fan Sì Yì Zhuì Zhāo
• quē • páng
1、课文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概括叙述 、课文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 请概括叙述 请概括叙述: 郑国被秦﹑晋两大国包围,形势危机。 郑国被秦﹑晋两大国包围,形势危机。 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 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郑 伯面请烛之武被拒,先自责后述其利害。 伯面请烛之武被拒,先自责后述其利害。 烛之武以国家为重,不记前嫌, 烛之武以国家为重,不记前嫌,毅然受 只身夜往秦军,智说秦君。 命,只身夜往秦军,智说秦君。秦君欣 然与郑结盟留守并退兵。 然与郑结盟留守并退兵。晋军不得已也 退兵,郑国转危为安。 退兵,郑国转危为安。 2、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整个故事: 、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整个故事: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 如:今老矣 无能为 今老矣,无能为 今老矣 也已 • 如:秦伯说 秦伯说 秦伯 • 如:行李之往来 共 行李之往来,共 行李之往来 其乏困 • 如:失其所与 不知 失其所与,不 失其所与 • 1.“已”通“矣”, 已 了 • 2.”说”通”悦”,高 说 高 兴 • 3.”共”通”供”,供 共 供 应 • 4.”知”通”智”,明 知 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单元概览(一)《左传》中成功的人物描写据不完全统计,《左传》提到的历史人物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参见上海人民出版社《春秋左传集解》所附人名索引),包括了春秋时代各阶层的人物,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将相、学者,也有说客、祝史、医贾、倡优、宰竖、盗贼、侠客等,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为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
在人物描写方面,《左传》大致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一人物的性格,所以要综合若干年的材料,方能把握其完整形象;二是仅通过一事的记载,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特征,或突出其性格的某一侧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具体到《左传》人物描写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1)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其性格;(2)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3)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当然,这种划分只是为了讲述的方便,实际在作品中往往是综合运用,密不可分的。
先轸朝,问秦囚。
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不顾而唾。
(僖公三十三年)这是典型的细节描写,又可视为先轸与秦君分歧冲突的场面描写,特别是先轸的几句言辞和“不顾而唾”的动作,极为生动地表现了他的暴怒之态和刚烈之性。
值得注意的是,《左传》在编年体例的限制下,善于运用分年记事的方法,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或系统地描写人物性格的不同层面。
如晋文公重耳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有关他的记事散见于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较为细致地描述了他由一个落难公子逐渐走向政治上的成熟,最后称霸天下的过程。
特别是落难后流于狄、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地,达十九年之久,所到之处,或礼遇笼络,或轻视侮辱,或要挟索报,种种磨难和教训,使他开始懂得许多人生道理,由一个贵公子成长为胸有大志、具备多方面才干的政治家。
最后城濮一战击败楚国,周天子“策命晋侯为侯伯”,完成了霸业。
而对另一著名政治家子产,书中没有叙写他的性格成长史,而是通过分散若干年的具有不同性质的事迹片断,展示了他为人处事的不同侧面,使之成为一个立体化的形象。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程》徐人忠、曹鼎主编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问题:以上是大学文学史教材中对《左传》的介绍,我们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就选自《左传》,结合以上介绍分析曹刿这个人物形象。
(二)关于《国语》《国语》的文章也有自己的特色。
一般来说,它略于记事,详于记言,旨在与人教训。
但一些优秀的片断,往往把简略的记事和人物的大段言辞有机结合,言为事而发,事又为言提供验证,事简而不疏漏,言详而有文采,结构十分完整,人物的个性面貌也随之被描绘出来。
如《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以厉王暴虐,杀人弭谤叙起,以“三年,乃流王于彘”的冷语作结,中间召公的大段谏辞构成了文章的主体。
而谏辞又运用比喻,引述史例,议论说理,辞意恳切,文采斐然,有很强的说服力。
《祭公谋父谏穆王征犬戎》《单襄公论陈必亡》《叔向贺贫》等片断,都具备这一特点。
《国语》中也有少数篇章记事较详,情节曲折,描写具体,刻画人物也很成功。
如《晋语》记载献公和骊姬的故事,其细节详于《左传》,晋献公的贪色愚妄,优施的阴险诡诈,骊姬的口蜜腹剑,太子申生的恭顺软弱,都被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了。
《勾践灭吴》也是较为精彩的篇章。
此外,《国语》还通过简短而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来描写人物:董叔将娶于范氏。
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
”他日,董祁诉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这则小故事见于《晋语》。
董叔想通过结亲范氏求得“系援”,结果自己被吊绑于范氏庭中的槐树上,难怪叔向语意双关地讽刺他求系得系、求援得援了。
短短八十多字,董叔的利欲熏心,范氏的力富蛮横,叔向的机智幽默,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国语》的文章由于艺术加工较少,记言中保存了当时大量的口语、俗语,记事语言也不尚修饰,形成了古朴简练的风格,对唐宋时期的古文创作曾发生一定影响。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程》徐人忠、曹鼎主编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问题:《国语》中的人物描写极具特色,如我们教材中学到的周厉王。
本文也提到了少数记事详尽、情节曲折的具体事例。
请利用各种资料或网络资源,再查阅有关类似事例,写一篇人物短评,同学之间交流一下。
(三)《战国策》的艺术特色《战国策》在叙事写人上表现出新特点。
它打破了编年体例的限制,以策士们的游说活动为中心统帅记言叙事,既把人物事迹故事化,又通过曲折生动的情节写出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和典型性。
其中有些篇章已是粗具规模的人物传记,如《苏秦以连横说秦王》、《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刺秦王》等,对《史记》等传记文学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即是以情节曲折、人物鲜明著称的名篇。
文章欲扬先抑,写冯谖初到孟尝君门下,自言“无好也”“无能也”,在受到冷遇后,又弹铗唱歌,要鱼吃,要车坐,要钱养母,引起其他门客“笑之”“恶之”,直到孟尝君满足了他的要求,才“不复弹歌”。
等到孟尝君“出记”,让门客去薛地收债,冯谖自荐曰“能”,令孟尝君感到意外。
但他到薛地之后,矫命焚券,空手而归,却向主人报告说“为君市义”,惹得孟尝君满肚皮不高兴。
后来孟尝君失位还薛,“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市义的谜底揭开。
文章接着又写其为孟尝君营“三窟”,恢复并稳固了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整个作品以冯谖的“无好”“无能”受到冷遇起,以他为孟尝君建立奇功结,中间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悬念联翩,引人入胜。
随着情节的进展,冯谖“奇士”的风采也被浮雕般地刻画出来。
《战国策》在场景描写、气氛渲染和人物肖像描写方面有独到之处,为《左传》所不及。
如《燕策·荆轲刺秦王》写易水送别一段:太子及宾客如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的慷慨悲歌,士的凛然生慨,与“皆白衣冠以送之”“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凄凉气氛融为一体,绘影绘声,感人肺腑。
后世文章,大概只有《史记·项羽本纪》中“慷慨别姬”的场面描写得其神髓。
又如人物肖像描写:(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羸滕履跷,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
(《秦策一》)7长期用笔细腻,活画出一个困顿失意的士子形象。
《战国策》中主要刻画的是策士们的形象,大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它刻画人物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通过言谈,有时通过行事,有时放在复杂的矛盾中,有时置于具体环境下;或对比,或映衬,或烘托,灵活多变,运笔娴熟,表现了高度的艺术技巧。
《战国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寓言说理,有时竟至层见叠出,连类不穷,格外引人注目。
《战国策》中还有一些寓言故事,如“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言短意长,生动形象,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至今仍被人们时常引用。
《战国策》对后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汉代的史传、辞赋、政论散文以及唐宋时期的古文创作,皆可以从中看出它的影响。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程》徐人忠、曹鼎主编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问题:(1)文中提到的《冯谖客孟尝君》,你读过吗?在《战国策》中,查阅这篇文章,与《荆轲刺秦王》一文进行比较,看其在刻画人物上有哪些共同点。
(2)我们常用的哪些成语或寓言故事来自于《战国策》,请列举5例。
9 烛之武退秦师内容讲解一、课文内容总括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二、结构层次课文按故事情节分为四段第1段,秦、晋围郑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强国的进攻。
大军压境,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二是暗示着郑国有机可乘。
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第2段,烛之武临危受命郑国君臣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
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
“国危矣”承上而来,再次强调郑国所处的危险境地。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如果说佚之狐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那么担此责任的就是千里马了。
所以,烛之武还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
壮士不遇,英雄末路,是中国士人对虚掷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悲哀和感伤。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
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也没有给予什么安慰和许诺,而是先用“是寡人之过也”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
但是,郑伯并没有止于自责,而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你烛之武也没有任何好处。
郑伯可谓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
他的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终于感动了烛之武。
烛之武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去见秦伯。
第3段,烛之武说退秦师“夜缒而出”,进一步说明了郑国形势之严重,秦、晋已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
这时,郑国的命运将取决于烛之武此行的成功与否。
一般说来,敌我谈判,双方都有戒备,只有尽快消除对方的戒心,才有可能使对方坐到谈判桌前。
烛之武能否成功,就看他说什么和怎样说了。
这段说辞只有一百多字,却包含以下四层意思。
第一层(“夜缒而出”至“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欲扬先抑,提出问题。
烛之武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这自然会引起秦伯的好感,愿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烛之武指出,秦、郑相隔遥远,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
鉴于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
这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秦国当然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的国力相对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