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修身为本

合集下载

育灵童第七册国学备课教案

育灵童第七册国学备课教案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认为,一个人做好了,就能使一个家和睦,使一个国安宁,这是什么意思?那么,这个人怎么做,才是“做好”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新授
1、你们自由试读课文,注意读懂字音
可以左右同桌读,并帮帮同学真的读懂了吗?
2、同桌读得好吗?谁愿意读一读(师评价)。指多名学生读一读。
3、谁能把握好停顿和语气来?读后师指导停顿。
四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第1课 本末终始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加强对“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的理解,读出课文的节奏感,尤其是文中的排比句。
2、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知道《大学》的思想,知道“三纲”是什么、用来干什么。
3、能够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做事要分清本末终始的道理,举出自己生活中与此道理相关的例子。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节奏。
2、结合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注意难度较大的字词。
3、对“诚意”有初步认识,知道其在修身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能把它和学校、家庭生活进行联系。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三、教学难点:
对“诚意”有初步认识,知道其在修身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能把它和学校、家庭生活进行联系。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
三、教学难点:
对“正心”有初步认识,能够联系日常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第二课中我们学习的“八条目”是什么?(指名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八条目”中的第二条:正心

四年级国学上册第十四课 至诚能化优秀教案

四年级国学上册第十四课 至诚能化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感,尤其是文中的排比句。

教学重点:诵读,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其是那些难度较大容易念错的字。

教学过程: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二、读通课文,排除诵读障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

2、引导学生一句句跟读。

三、学生齐读全文;〔多读几遍〕四、学生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注释,对照译文,理解语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课文的内容,知道“三纲〞是什么,是用来干什么的。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两句的意思,感知课文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字词句的讲解和脉络梳理;1、在词句的理解方面注意古今差异,进行古今转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课文内容,将“说一说〞模块纳入其中。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明德〞指人天生的、内在的清明的德性。

这实际上关系到了《大学》“性命〞的哲学观点,“明德〞意思是说人生下来,内在的德性是好的,“明明德〞解释为发扬内在的本性就好了。

2、全文只有三句话,但它的脉络并不好把握。

课文第一句话说的是大学的宗旨,第二句话说的是学习的心理过程,第三句话说的是方法上要确定重点。

〔1〕指出最后一句是课文的中心句。

〔2〕课文的主旨是告诉人们学习要确定重点,分清先后。

〔3〕“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句,采用的是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4〕请学生尝试模仿这种结构来造句。

二、主旨理解和联系实际1、老师让学生明白“明明德〞“亲民〞“至善〞就是“三纲〞。

说的是古代大学教育活动的宗旨。

2、课文表现的是做事要分清本末先后的道理,引导学生根据这个道理反思自己的实际情况。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人生必修课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人生必修课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人生必修课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的日常生活,除去公务外皆以修身十二法按部就班,以此为戒,终成伟人。

“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所能、作字、夜不出户”,是曾国藩给自己及后人定下的修身十二法。

曾国藩成功之道颇多,《家书》更是洋洋洒洒几大卷,太繁杂,太冗长,难以坚持,很少有人能完整读下来。

而曾国藩修身12法,又叫自律12法,又称修身12项铁规,简单易行可操作通俗易懂,即有时间管理,早中晚干什么?又有精气神管理,又有身心体管理,养心养气养神,又有文武艺,又有儒释道融合,兼顾各类门派各种学问,面面俱到。

是进行自我管理,自我修行,自我革命的好课程,也是一门MBA课程。

要象曾国藩一样长期坚持,有志有学有恒,念念相续,无有疲厌,信受奉行,必有回响,定能成就第一等功夫,第一等事业。

第一天:原文及译文1.主敬,整齐严束,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2.主静,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小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看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5.读史,廿三史每日十页,虽有事亦不间断。

6.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皆需一一记出。

7.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

8.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9.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10.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食欲。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皆当作功课,不可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山东版二年级上传统文化第一单元备课

山东版二年级上传统文化第一单元备课

第1课《士有百行,以德为首》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为“尚德修身”,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誉为“礼仪之邦”。

我们自古就有道德为先,注重品行修养,把道德作为立身之本的优良传统。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出现的仁人志士,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跟随圣贤的脚步,用心聆听教诲,联系生活实际,争做品德高尚的小学生,为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同时提供了“晋文公赏勉以德为先”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在知行合一里提供了场景帮助理解内容。

学情分析修身尚德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一年级时已经接触。

本课的内容有故事及与学生生活相近的场景,学生可以在故事和场景中较容易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的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明确单元主题1.引导学生阅读单元主题,明确单元主题,自由朗读单元主题,提取本单元主题。

2.导入本课主题“士有百行,以德为首”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1、教师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

理解句意三、明道喻理1.引导学生读“晋文公赏勉以德为先”的故事。

2.出示问题:晋文公是按照什么标准赏赐大臣的?四、知行合一1.出示知行合一内容。

2.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作业:熟练背诵“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第2课《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为“尚德修身”,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誉为“礼仪之邦”。

我们自古就有道德为先,注重品行修养,把道德作为立身之本的优良传统。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出现的仁人志士,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跟随圣贤的脚步,用心聆听教诲,联系生活实际,争做品德高尚的小学生,为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5.2 《大学之道》(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2 《大学之道》(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礼记》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 “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 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被尊为“经”。其记载的古代文化 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写作背景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大 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 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 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 朱熹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 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列为“四书” 之首,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 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 “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 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 记录。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①在止于.至善 (4)于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 介词,在 ) ( 介词,在 )
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介词,与(“至”连用,表示)所述对象迄止范围
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5)以②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③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连词,表示范围) ( 介词,把 ) (连词,表,就 )
文学常识 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
戴圣,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 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 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 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 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

第2课时 青春有格

第2课时 青春有格
点拨:围绕“止于至善”的含义以及做法回答。 答案:①“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 的精神状态。②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行为;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 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1.青春的我们,勇于实践、敢于尝试;但青春有格,不能肆意放纵。这里的“格”是指( C)
A.我们熟悉的田字“格”
B.我们说话办事的风格
C.要知廉耻、懂荣辱
D.我们待人接物的规格
2.对下面漫画中拒贿者的言行认识正确的有( B )
①是有知耻之心的表现 ②有自己的行为底线 ③是假清高、做面子工程的表现 ④是遵守规则、
的事法情律坚决不
3.什么是“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
永不言的弃精神状
态。
4.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1)每个人都可以从 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
德。 (2)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 榜样。 (3)“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 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 和 自省,端正自己慎的独行为,“止于至善”。 (4)以 修身 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6.古人云:“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启示我们青少年
( D)
①要“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②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③检视自己的不足,端
正自己的行为 ④抓住青春大好时光,肆.②③④D.①②③
7.学校把学期末评选的“优秀学习标兵”“道德标兵”“卫生标兵”的名单贴在校宣传栏中,让全

国学第六册第二课

国学第六册第二课

国学第六册第二课《国学第六册第二课》国学第六册第二课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等,以及这些思想对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注重家庭伦理,强调孝道和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至今仍然被人们所推崇。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自然和和谐。

它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破坏自然环境。

道家思想强调个人的内心修养和内心的平静,认为只有内心平静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它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和非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博爱,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家思想强调公共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和问题。

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会观念和道德观念,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强调制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制度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法家思想主张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建立公正的社会秩序。

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它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也为中国古代的法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国学第六册第二课所涉及的这些思想和文化精髓,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智慧的结晶。

这些思想和文化传统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了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需要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让它们继续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讲》教案第2课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讲》教案第2课传统美德

课题传统美德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能力目标:用实际行动践行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各种传统美德素质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教学难点: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第1节课:考勤(2min)T案例导入(5min)T专授新知(23min)一探索活⅛⅛(15min)第2节课:问题导入(5min)f专授新知(23min)一探索活动(12min)一课堂小结(3min)一作业布置(2min)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第一节课考勤(2min)【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案例导入(5min)【教师】讲述“文化探寻"的相关材料(详见教材),并提出以下问题随机邀请学生回答请思考:我们身边有没有可学可敬的榜样,他们传递出的传统美德有哪些?【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本节课课题:传统美德通过讲述"文化探寻",引导学生思考身边有哪些榜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传授新知(23min)【教师】讲解自强不息和敬业乐群一、自强不息2O(X)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其千百年来锤炼的自强不息的品格密不可分。

自强不息是指一个人努力上进、永不懈怠,形容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师生互动】【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说一说"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哪里?【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通过教师讲解、课堂互动等方式,使学生了解自强不息和敬业乐群的基本内涵“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中的乾卦《象传》,原句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说,天之运行,四时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无有止息,无有差错,君子当效法天道之健,发奋图强,永不停息。

国学教学设计课题

国学教学设计课题

国学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用)中卫市第五小学班级: .姓名: .四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学习传统文化,研读中华经典。

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根据学校国学教程安排,四年级教学内容为《大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按照两个周一个部分、一月背诵一篇的进度来进行教学;二、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中华经典《大学》,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大学》,演译《大学》,领悟《大学》;理解古文的,词义、含义,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教学措施:;1、通过诵读中华经典《大学》,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大学》,演译《大学》,领悟《大学》的内涵。

教学难点:1、理解古文的,词义、含义,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措施:1、联系学生生活,注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注意挖掘经典与现实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加强诵读、在实践之中学习。

2、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年级国学教学进度表第1课《本末始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弘毅、兴、观、群、怨〞等词语含义。

2.理解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礼〞“恕〞的内涵。

3.学习“持身以礼、以恕〞的道理,思索它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1.重点解读“持身以礼、以恕〞的观点,思索它们在立身处世中的作用。

2.难点是“恕〞字的解读和“持身以恕〞的观点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中的前六章,解读了“持身以仁、以道、以义〞的观点,也明白了孔子对“学习〞的追求方向,本节课我们连续以“修身〞为主题,解读孔子的思想。

二、学习任务分析承当的单元任务本单元课文大都是谈论立身处世之道的,比方?﹤论语〉十二章?,或阐述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辨析君子、小人的区分,或论述经典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都富于启发性。

梳理本课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思索和争论他们于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三、学习活动(一)朗读文本,翻译句子第七章:曾子曰:“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注解:1.弘毅:志向远大,意志顽强。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行以不志向远大,意志顽强,由于他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

把实行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在这句话的翻译中,我们将“仁以为己任〞这句话的语序做了调整,根据“以仁为己任〞的挨次进行的翻译。

请大家留意一下。

第八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注解:1.篑:盛土的竹筐。

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没有胜利。

2.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3.平地:填平凹地。

这里的“平〞是动词,填平之意。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变/成山了,假如懒得做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

又好比填平凹地,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假如断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啊!〞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大学之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大学之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大学之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大学之道》教学设计一、单元任务群本单元是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阶段的第二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传统文化的寻根”,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分别选取了儒家、道家和墨家的经典论说,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节课属于单元学习活动二“诸子争鸣,析同辨异"中的任务一:联读《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儒家经典,明立身之本,本节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朗读《大学之道》,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大学之道》,理清“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

文化传承与理解:连读《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明确立身之本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联系日常生活,思考先秦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及对青少年的启示,感悟家国一体。

三、教材分析《大学之道》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十二章》选取的主要是《论语》中关于道德修养与学习态度及方法的内容。

《论语》中所提的学习,主要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道德修养的学习,是做人的学习。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

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这三篇文章都强调修身对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结合三篇文章具体说明它们是如何阐释修齐治平的关系的,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四、学情分析本单元的学习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第2课《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教案

第2课《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教案

第2课《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尚德修身”第二课,出处是晋朝陈寿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本课承接第一课的内容,强调人的德行很重要。

学情分析
在学习第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理解尚德修身的主题,在理解本课时会有连贯性,学生较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重难点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背诵《1》
2.继续学习尚德修身的句子,导出课题。

复习背诵第一课内容
二、朗读句子
1.引导学生自读,能够准确流利朗读
2.明确出处,学习古语今说明确意思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收获和启发
三、明道喻理
1.引导学生读“刘备劝子”的故事,理解故事的意思
2.思考有什么收获
3.读诗句
四、知行合一
1.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自己的看
结合生活,说说生活中的小事
作业
熟练背诵“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板书设计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恶:坏事
善:好事。

国学七册

国学七册

目录第一单元《大学》纲目第1课本末终始第2课修身为本第二单元修齐治平第3课诚意第4课正心第5课齐家第6课治国第7课仁人君子第三单元性与天道第8课率性修道第9课子强问路第10课君子之道第11课素位而行第12课达道与达德第四单元诚心体道第13课择善固执第14课至诚能化第15课至德凝道第16课至圣配天第一单元《大学》纲目常识告诉我们: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组成了眼前的世界。

从更深处说,人类社会其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每个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带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作为社会的产物,需要担当一定的责任。

无论是道德品行的修养,还是社会责任的担当,都只有达到“至善”的境界,才能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

经典诵读第一课 本末终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面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经第一章》)日积月累杨汤止沸西汉时,汉景帝采纳丞相晁chao错的建议,不断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吴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就联络其他几个诸侯起兵叛乱。

吴王的谋臣枚乘看到朝廷势力强大,难以取胜,就劝吴王退兵,说:“发动战争,并不能彻底消除与朝廷的矛盾,就像一百个人从锅里不断把水舀出来,又倒进去,并不能使它冷却一样。

因为只要有一个人烧火,水就不会变冷。

如果想让锅里的热水冷却,就要抽掉膛tang内的柴火,扑灭火焰。

”吴王不听劝阻,拒不退兵,最终被朝廷打败。

后来“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指如果做事分不清本末,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查z h a慎行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渐远,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润,万剪良功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梨。

第二课 修身为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第2课修身为本

第2课修身为本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 国人交,止于信。——《大学》“扫一屋”与“扫天下”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 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准则,行为是 世间的规范。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 下的志向。
第2课 修身为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 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 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 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杂诗 晋 陶渊明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回忆自己少壮时代,即便没有遇上快乐 的事情,心里也自然地充满了欣悦。满怀 豪情壮志,想要超越四海,就像鸟儿一般 ,能够挥动翅膀,凌空高飞。

第5课第2篇《大学之道》第2课时

第5课第2篇《大学之道》第2课时

第二单元5.2《大学之道》教案教材分析《大学之道》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二篇文章。

本篇课文节选自《礼记·大学》,围绕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身为本”。

全文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

“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准确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以及其内部关联。

结合了解到的历史文化知识,思考先秦儒家的思想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学习目标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理解性默写】1.《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

5.《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__”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6.《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修身为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和古诗,注意读出这段文字中推理论证的气势。

2.知道“八条目”是什么,知道“格物”“致知”“庶人”等词语的意思,大体了解课文两个自然段的基本内容。

3.初步理解课文中提倡“以修身为本”的意义,知道课文用了顺推和逆推两种论证方法论述“八条目”的逻辑关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齐背诵上一课《本末始终》,师生共同回顾内容。

重点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的观点。

引入本课的学习,明确课题:修身为本。

二、初步感知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试读,扫清文字障碍,对于不认识的字,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注音。

2.学生自由读,把文章读通顺,读流畅。

让学生找出哪一句最难读,教师带领学生读几遍。

3.学生齐读。

4.教师范读,读出正确的停顿,感染学生。

5.师生共读,读出停顿。

三、指导理解关键的词语
1.教师选取“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给学生讲解意思。

(不求解释单个字的意思,只要让学生了解整体的意思就行,尽量使用学生听得懂的说法。


2.教师给学生整体说说课文的意思。

3.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课文。

四、结合现实,深入讨论
小组讨论:
1.在今天的社会上,有哪些不道德的现象?
2.这些不道德的行为都有哪些危害?
3.怎样才能消灭这些不道德的行为呢?教师可适当举例,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

五、抄写课文,背诵课文
1.学生把课文抄写在笔记本上。

2.在小组内背诵本篇课文。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