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学习笔记

合集下载

16课夏天里的成长课堂笔记

16课夏天里的成长课堂笔记

16课夏天里的成长课堂笔记以下是一篇关于《夏天里的成长》的课堂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一、导入1.简介作者梁容若(1904—1997),中国作家、教育家。

本课所选的《夏天》是他的一篇散文,写于1961年。

2.揭示课题“夏天里的成长”既是一个自然话题,也是对生命在夏天里的一种感悟。

二、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用批注写下你的阅读理解。

了解作者写了哪些事物在夏天里成长?3.交流反馈。

4.说说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5.了解课文结构特点。

(总——分——总)6.哪几个自然段是直接写“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的?分别写了哪些事物的生长?(第一部分(1)总写。

第二部分(2—3)分别写事物。

第三部分(4—5)人也要一样迅速生长。

)7.体会表达特点:多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道理。

语言平实又优美。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学习第一段:(1)指名读,思考:作者用哪几个词语来形容夏天?为什么?(2)用“是……是……还是……”的句式来写一写夏天还有哪些特点。

(板书:蒸腾、旺盛、快活)(3)指导朗读第一段。

齐读。

2.学习第二段:(1)自读第二段,思考:作者抓住了哪些事物的生长来写“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边读边画下来。

(2)交流:你找到了哪些事物?作者是怎样抓住这些特点来说明“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的?讨论交流。

(板书:稻秧长高、小树长高、竹子生长。

)(3)你还能举一些事物来说明“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吗?(板书:蚕宝宝生长、小草变茂盛、小狗长大。

)(4)体会写法:作者用拟人手法来写这些事物,使读者不仅知道了这些事物的生长情况,而且仿佛看到了一幅幅充满活力的画面。

(5)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3.学习第三段:(1)自由朗读第三段。

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一段的?作者用比喻手法说明了人在夏天里也要一样“长”,这里的“长”指什么?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人在夏天里要迅速成长。

)(2)讨论交流。

五年上册第16课课堂笔记

五年上册第16课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第16课《太阳》课文笔记一、课文标题《太阳》二、重点词汇1.传说:流传下来的古老故事或叙述。

2.寸草不生:形容土地贫瘠,连一点儿草都不长。

3.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4.蔬菜:可以烹饪成为食品的一类植物或菌类。

5.比较:对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

6.杀菌:用日光、高温、过氧乙酸、酒精、抗生素等杀死病菌。

7.预防:事先防备。

8.治疗:用药物、手术等消除疾病。

三、课文内容概述《太阳》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它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地球、人类的密切关系。

通过列举数字、比较等方法,说明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并阐述了太阳与地球及人类的关系。

四、重点句子与段落解析1.“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

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 1 —这句话通过引用传说,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太阳的热度,同时引出了下文关于太阳的科学介绍。

2.“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这句话通过比较的方法,直观地展现了太阳的巨大体积。

3.“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五百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这句话具体说明了太阳的热度和亮度,进一步展现了太阳的威力。

4.“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

”这句话强调了太阳对地球和人类的重要性,揭示了太阳与地球及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五、主题思想《太阳》这篇课文通过介绍太阳的特点和它与地球及人类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太阳的赞美之情,同时激发了读者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文章告诉我们,太阳是地球和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课后思考与练习— 2 —1.思考并讨论:为什么作者要用传说来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课堂笔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课堂笔记

第16课《飞向太空》课堂笔记一、课文内容概述1.1 本课讲述了人类首次成功地将载人飞船送入太空的壮举,以及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1.2 课文通过描述宇航员在太空中的任务、飞船的构造和太空飞行的风险来展现了人类勇往直前、开拓未知的精神。

二、重点词语及短语解析2.1 载人飞船:用于携带宇航员进入太空的飞行器。

2.2 太空飞行:指人类活动进入太空,进行科学探索和实验的行为。

2.3 探险:勇往直前,探索未知领域,冒险探索。

三、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分析3.1 “载人飞船成功起飞,宇航员在太空进行科学实验。

”通过此句可见,人类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科学实验,为人类认识太空和未知领域做出贡献。

3.2 “宇航员身着宇航服,漂浮在宇宙中,开展太空行走,进行空间实验。

”本句突出了宇航员在太空中的行走和实验情景,凸显了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工作内容。

四、课文中的阅读与思考4.1 本课文通过描述宇航员在太空中的活动和任务,让我们感受到了探索未知、勇攀高峰的精神,启发了我们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4.2 我们应该关注太空探索和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前沿,激励我们为人类的太空梦想努力奋斗。

五、我对本课的个人思考5.1 本课的内容引发我对太空探索的兴趣,我希望将来能够参与到人类的太空探索和科学研究中,为人类的太空梦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5.2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更加坚定了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信念,相信只要不断努力,我们就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六、课后作业6.1 阅读相关太空探索的文章或书籍,了解人类太空探索的最新进展和成就。

6.2 绘制自己心目中的“宇航员”形象,并自由发挥想象,描述宇航员在太空中的任务和活动。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对太空探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太空探索和科学研究的兴趣,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努力,为人类的太空梦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7. 深入议题在学习完第16课《飞向太空》后,我们不仅了解到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意义,也更深入地思考了太空探索对我们人类的影响和启发。

第16课学习笔记

第16课学习笔记

第16课-学习笔记————————————————————————————————作者:————————————————————————————————日期:ﻩ《入行论》第16课学习笔记一、名词解释:以理妨害他胜罪恶作罪五无间罪学处1、以理妨害自己所承认的观点,在道理上无法成立。

比如说“火不是热性的”,这一点不管是从现量(眼、耳、鼻、舌、身明显感知)、比量(推理)哪方面观察,都有理证的妨害,但如果说“火在名言中是热性的”,那就没有以理妨害了。

所以,根据理论无法成立的就叫做“以理妨害”。

(属于一种佛教术语,大家应该记住。

)法本P300 第一段2、他胜罪或者叫根本罪。

所谓“他胜”,就是守戒者在与罪业作战的过程中,彻底失败了,已经被罪业战胜了。

《别解脱经》中,佛告诸比丘,若违反四种他胜罪中的任何一种,此比丘已彻底败于罪业足下。

若犯了他胜罪,此比丘不能与僧众共住、不能享用僧众的财产,必须摈除。

法本P302最后一段至P303 第一段3、恶作罪虽然没有犯根本戒,但也造下了轻微的罪业,在心的相续中已经种下了恶业的种子、染上了恶业的习气,这就叫做恶作罪。

(也是一种专用名词)法本P303 第二段4、五无间罪堕入无间地狱的五种重罪,说于《入楞伽经》第五卷、<俱舍论>第十七卷,亦称五无间业、五逆罪,谓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参考自《佛教哲学大词典》真正的破和合僧,只有在佛陀在世时才会出现,现在不会有。

但一般来讲,两个僧团之间不团结,有些人在上师与上师之间说离间语,或在僧人与僧人之间搬弄是非,导致彼此的关系破裂,尤其是有些居士经常喜欢讲一些是是非非,说很多流言蜚语,致使僧团内部很不团结,这种现象基本上也属于造五无间罪。

实际上,所有的僧团,不管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所有的出家人都是释迦牟尼佛的追随者,没有必要互相不团结。

“出佛身血”,由于佛陀已不在人间,真正出佛身血也不会发生,但如果对佛经、佛像不尊重,以嗔恨心来毁坏,这些事情也接近于造五无间罪。

六下语文第16课笔记

六下语文第16课笔记

六下语文第16课笔记一、作者简介。

冯至(1905 - 1993),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现代诗人、学者、翻译家。

二、生字词。

1. 认读字。

蝎(xiē)子:节肢动物,胎生。

2. 多音字。

好:hào(好奇)、hǎo(好人)似:sì(似乎)、shì(似的)3. 重点词语。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单调:简单、重复而没有变化。

神秘: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

呈现:显出;露出。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1 - 9自然段)- 写“我”小时候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 这部分通过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如“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表现出“我”强烈的好奇心和天真的想法。

2. 第二部分(10 - 19自然段)- 写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并证实了表里有一个美丽的世界,但没有小蝎子,“我”的疑惑解除了,同时也表现出“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究精神。

- 其中“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

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

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等语句,生动地写出了“我”看到表里世界时的专注和好奇得到满足后的感受。

四、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表里有小蝎子这一幼稚天真的故事,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

五、写作特点。

1. 心理描写生动。

- 文中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如“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这样过了许多天。

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生动地写出了“我”对表的好奇与渴望探究的心理。

2. 对话富有童趣。

- 父子之间的对话简单而富有童趣。

如“‘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只许听,不许动。

’父亲说。

”这些对话简洁明了,符合人物身份,也表现出孩子的天真和父亲的严肃。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笔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笔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笔记《孤独之旅》一、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 年 1 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

197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

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二、字词积累1、眺望(tiào wàng):从高处往远处看。

2、家底(jiā dǐ):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3、觅食(mì shí):寻找食物。

4、嬉闹(xī nào):嬉笑打闹。

5、空旷(kōng kuàng):地方广阔,没有树木、建筑物等。

6、撩逗(liáo dòu):挑逗;招惹。

7、炊烟(chuī yān):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烟。

8、乖巧(guāi qiǎo):(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9、驱除(qū chú):赶走;除掉。

10、镰刀(lián dāo):收割庄稼和割草用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小锯齿。

11、重叠(chóng dié):(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12、置之不理(zhì zhī bù lǐ):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13、歇斯底里(xiē sī dǐ lǐ):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三、文章主旨这篇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家庭变故后,随父亲放鸭过程中经受磨难,逐渐成长、坚强的故事,表现了孤独能使人坚强、成长的主题。

四、段落分析(一)开端小说开头交代了杜小康原本家境富裕,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

但因为父亲生意失败,杜小康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

这部分内容为下文杜小康的孤独之旅埋下了伏笔。

(二)发展父子俩离开油麻地,前往芦苇荡。

初到芦苇荡,杜小康感到新奇和兴奋。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孤独和恐惧逐渐袭来。

他们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考验。

(三)高潮在一场暴风雨中,鸭群被惊散,杜小康不顾一切地去找寻鸭子。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夏天的成长的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夏天的成长的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夏天的成长》的笔记《夏天的成长》是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它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夏天生机勃勃、生命成长的景象。

以下是我对这篇课文的学习笔记。

一、背景介绍这篇文章是梁容若先生的作品,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天万物生长的景象。

文章不仅描绘了夏天的自然风光,还强调了人在夏天成长的主题,以此来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二,生字生词在本课中,我们学习了以下生字生词:1.囊(nāng):口袋,此处指装着夏天的美好回忆。

2.蛾:昆虫名,此处指飞蛾扑火,比喻追求光明。

3.稻穗(suì):稻子的果实部分,通常指水稻的成熟产物。

4.铁轨(guǐ):铁路的轨道,通常由铁制成。

5.苔藓(tái xiǎn):一种生长在阴暗潮湿地方的植物。

6.蒸腾(zhēng téng):热气上升的现象,此处比喻夏天草木茂盛,充满生机。

7.谚语(yàn yǔ):民间流传的关于气象、农事等方面的口头语言。

8.菱(líng):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果实呈菱形,可供食用。

9.蔓(màn):植物的细长枝条,此处指植物无规则地生长。

10.蝉蜕(chán tuì):蝉的幼虫变为成虫后所脱下的外壳。

11.竹笋(sǔn):从竹鞭上长出的幼芽,是竹子的苗。

12.畦(qí):田地的一区,此处指菜园。

13.映山红(yìng shān hóng):一种常见的花卉,又称杜鹃花。

14.瀑布(pùbù):水流从高处倾泻而下形成的瀑布。

15.浑浊(hún zhuó):指水、空气等含有杂质,显得不清亮。

16.酵母(jiào mǔ):一种单细胞真菌,能将糖类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17.悖论(bèi lùn):指一个推理或陈述包含自相矛盾的观点或结论,即使它们在表面上看起来合理或正确。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课课堂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课课堂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课课堂笔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鲁滨孙漂流记》课堂笔记一、我会写惧:jù(惊惧、恐惧、惧怕)虏:lǔ(俘虏、虏获、奴虏)掳:lǔ(掳去、掳获、掳进)栅:zhà(栅极、栅栏、光栅)聊:liáo(聊以自娱、无聊、聊天)愚:yú(愚蠢、愚弄、愚昧)宅:zhái(住宅、私宅、宅院)平:píng(平衡、太平、公平)浚:jùn(疏浚、浚河、浚县)渝:yú(忠诚不渝、一不作二不休、变本加厉)畔:pàn(河畔、月畔、床畔)二、我会读惧:jù(恐惧)虏:lǔ(俘虏)栅:zhà(栅栏)聊:liáo(聊天)愚:yú(愚蠢)宅:zhái(私宅)平:píng(平衡)浚:jùn(疏浚)渝:yú(忠诚不渝)畔:pàn(河畔)三、我会记1. 鲁滨孙渴望航海,但是他的父亲希望他学习法律。

他曾三次出海,但是在第三次航海时,船在途中遇到风暴触礁,只有他幸存。

他被漂流到一个小岛上,开始了他28年的历险生活。

2. 他从船上搬运东西,但船上还有许多东西。

后来他发现了一些谷壳,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了谷壳中的谷粒。

他开始播种,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粮食。

他还发现了山羊,从此他不仅有了粮食,还有了肉和奶。

3. 他在山上发现了甘蔗,并且制成了白糖和蜡烛。

他还想拥有一个长期可以食用的粮食仓库,但他需要更多的工具,于是他开始制作工具。

他曾经尝试着造木筏,但并不成功。

后来他制成了纺纱机,纺出了自己制作的纱线。

他又制成了织布机,用自己种植的棉制作成了衣服。

4. 他一直在岛上生存,每天都会发现不同的东西。

他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

他与野兽搏斗,建立了自己的城堡,并且记录下了自己的生活。

他还尝试着教化野人,并且与他们相处。

最终,他离开了小岛,回到了家乡。

五年级上册第16课的笔记

五年级上册第16课的笔记

五年级上册第16课的笔记
以下是五年级上册第16课的笔记:
1. 重点生字:
罩:zhào
蒙:méng
躯:qū
炭:tàn
喘:chuǎn
惹:rě
昏:hūn
淹:yān
悯:mǐn
2. 重点词语:
薄雾、白茫茫、笼罩、若隐若现、恍恍惚惚、飘渺、清晰、模糊、轻柔、笼罩、沉睡、苏醒、腾云驾雾。

3. 多音字:
薄bó(薄弱)báo(薄纸)bò(薄荷)
和hé(和平)huò(和面)hè(附和)huó(和泥)
4. 近义词:
笼罩-覆盖轻盈-轻巧模糊-隐约沉睡-休眠。

5. 反义词:
清晰-模糊轻盈-沉重朦胧-清晰。

6. 重点句子: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语言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形象地描绘了武夷山一带水天相接的美丽景色。

7. 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紧紧抓住武夷山山水交融的奇景,用浓笔重彩描绘了山光水色的变幻,展现出武夷山充满神秘、富有诗意的美丽画面。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真挚感情。

8. 阅读理解:
“仿佛在仙境中遨游”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兴奋、愉悦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9. 学习建议: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建议同学们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音乐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可以尝试仿写一些类似的句子,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年级上册16课《太阳》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16课《太阳》课堂笔记

第一节:太阳的起源1. 太阳是宇宙中的一颗恒星,也是我们太阳系的中心。

2. 太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46亿年前,当时在一个分子云中,因为引力作用而产生高压和高温,导致了核聚变反应,从而形成了太阳。

3. 太阳的内部由核心、辐射层和对流层组成,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是核聚变反应的区域。

第二节:太阳的结构与特点1. 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6000摄氏度,表面有许多黑色的斑点,这些斑点是太阳的磁活动所引起的。

2. 太阳也有炽热的日冕,日冕的温度达到100万摄氏度以上。

3. 太阳的光和热是由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这种能量通过辐射和对流传播到太阳表面,然后通过辐射传播到宇宙中。

第三节:地球与太阳的关系1.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非常大,它提供了光和热能,维持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

2.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年365天,地球每天都受到太阳的照射。

3. 太阳也会引起地球上的一些天文现象,比如日食和月食等。

第四节:太阳的未来1. 太阳是一个恒定的星体,预计在约50亿年后,太阳将耗尽核聚变燃料,膨胀成红巨星,最终消耗完所有的燃料,成为一个白矮星。

2. 在这个过程中,太阳将会吞噬地球,使地球毁灭。

3. 太阳的演化过程揭示了宇宙的变化规律,也提醒我们关注宇宙的奥秘和地球生命的脆弱性。

结语:通过学习太阳的知识,我们更加了解了宇宙的奥秘,也更加珍惜地球上的生命。

希望我们能够保护地球,追求宇宙的探索,为人类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太阳是我们太阳系的核心,也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关键。

它的存在和运行对地球和其他行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对太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断揭示太阳的奥秘和对地球的影响。

通过对太阳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和地球上生命的生存条件。

太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46亿年前,当时在一个分子云中,因为引力作用而产生高压和高温,导致了核聚变反应,从而形成了太阳。

太阳的内部由核心、辐射层和对流层组成。

四年级上册第16课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16课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16课课堂笔记第16课:农村的一天本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16课,主题为“农村的一天”。

本课主要介绍了农村的生活、作息时间和农民的辛勤劳动。

以下是本课的课堂笔记。

一、课前导入1.老师播放一段农村生活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并鼓励他们思考:你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农村的日常生活呢?二、新课呈现1.农村的生活:农村的生活与城市有所不同,农村里的人们过着朴实而勤劳的生活。

他们凭借辛勤的劳动,种植庄稼,养殖家禽家畜,过着简朴而幸福的日子。

2.农村的作息时间:农村的作息时间与城市也有所不同。

让学生思考:你觉得农村的人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睡觉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引导他们思考农村人的辛勤劳动可能会导致什么。

3.农业劳动辛勤:农村的生活离不开辛勤劳动。

让学生参与,解释农村人的辛勤劳动有哪些,有什么好处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农村人劳动辛苦,如何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精神?三、合作探究1.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农村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让每个小组制作一个关于农村的一天的海报,并在其中标注农村的作息时间和农民的辛勤劳动。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农村的生活。

2.各小组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海报,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四、拓展延伸1.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农民合作社或者农田。

让学生亲自体验农民的辛勤劳动,感受农村的生活。

同时,让学生学习如何耕种和种植庄稼,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2.学生可以进行农村生活主题的手工制作,如用纸板和颜料制作一个农田模型,或者制作一个农村生活场景的立体画,让学生通过制作的过程加深对农村生活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1.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农村的生活、作息时间和农民的辛勤劳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和勤劳。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六、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用一段话描述农村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并体会农民的辛勤劳动。

2.学生可以利用家里的材料,制作一个关于农村的一天的手工作品,并在其中体现农民的辛勤劳动。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麻雀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麻雀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麻雀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句子解析:1.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白桦树。

摇撼的意思是使劲地摇动,说明风刮得特别大,这句话交代了小麻雀落在地上的原因,为后文做铺垫。

2.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这句话是小麻雀的神态描写,呆呆地意思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无可奈何表示没有办法了,这两个词写出了小麻雀的茫然无助,让人十分同情,也为老麻雀的出现埋下伏笔。

3.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这句话写老麻雀在猎狗走近小麻雀时的行动。

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说明老麻雀在遇到庞大的猎狗威胁时,毫不迟疑,非常果敢地、迅猛地出现在猎狗面前,表现了它的勇气和胆量。

扎煞起全身的羽毛,说明老麻雀面对猎狗这个庞大的敌人,心里很紧张,以至于全身的羽毛都张开直立起来了。

这句话充分表明了老麻雀无畏地保护自己孩子的感人情景。

4.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从走近嗅张开露出这一系列关于猎狗动作的描写可以看出,小麻雀的处境十分危险。

5.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

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

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这几句话是对老麻雀保护幼儿的描写。

第一句话表明老麻雀虽然身小力单,但还是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

第二句话说明老麻雀由于紧张而全身发抖,声音也嘶哑了。

第三句是写它准备着一场搏斗,充分地表明了老麻雀拯救自己的孩子的决心和勇气。

第四句话写在老麻雀的眼中,猎狗无异于一个庞大的怪物。

从侧面表现出了麻雀与猎狗之间力量的悬殊,突出了老麻雀的勇敢、无畏精神。

最后一句话写了老麻雀飞下来救自己孩子的原因,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老麻雀身上的爱护弱小者的力量,母爱的力量。

五年级上册语文16课太阳手写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16课太阳手写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16课太阳手写笔记一、课文内容概述本篇课文是五年级上册语文的第16课,题目为《太阳》。

课文主要讲述了太阳是地球上的光和热的来源,探讨了太阳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

二、主要观点1. 太阳是地球上的光明和热量的来源,是万物生长发育的基础。

2. 太阳对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十分重大,人们应当珍惜太阳的光和热。

三、课文重点难点1. 理解太阳对地球的作用,包括提供光明和热量,促进万物生长等。

2. 理解太阳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并意识到太阳资源的宝贵性。

四、个人理解与思考在阅读和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对太阳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意识到太阳对人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

我认为我们应该珍惜太阳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让太阳的光芒照耀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五、课文学习笔记1. 了解太阳是地球上的光明和热量的来源,是万物生长发育的基础。

2. 认识太阳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珍惜太阳的光和热,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六、学习收获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对太阳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清楚地意识到了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我也学会了如何做好语文笔记,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七、学习建议对于学习语文课文,我建议同学们在阅读和学习时要认真思考,积极思考课文内容所传达的核心意义,并且要学会做好笔记,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下来,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八、结语《太阳》这篇课文让我对太阳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提醒我要珍惜太阳的光和热,保护好我们的地球。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对待每一篇课文,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也关注环境保护,为地球做出自己的贡献。

很抱歉,之前的回答中包含了重复的内容。

以下是新的内容:九、课文延伸太阳这篇课文介绍了太阳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太阳来学习更多的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和光线等变化来了解昼夜的变化,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知识。

四下语文第16课课堂笔记

四下语文第16课课堂笔记

四下语文第16课课堂笔记一、生字词。

1. 生字。

- 扩:kuò,扩大、扩充。

可通过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广”加上“扌”(扩的右半部分)。

- 范:fàn,范围、模范。

注意范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艹”,下面是“氾”。

- 努:nǔ,努力、努嘴。

与“怒”字区分,“努”是用力的意思,“怒”是生气的意思。

- 刹:chà,刹那。

也读shā,刹车。

- 烂:làn,灿烂、破烂。

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把“拦”的“扌”换成“火”就是“烂”。

- 替:tì,代替、替换。

上下结构,上面是“夫”和“日”,下面是“日”。

- 镶:xiāng,镶嵌。

注意右边是“襄”,书写时要紧凑。

- 紫:zǐ,紫色、姹紫嫣红。

2. 词语。

- 清静:(环境)安静;不嘈杂。

例如:这个地方很清静,适合读书。

- 浅蓝:浅蓝色,一种比较淡的蓝色。

- 扩大:使(范围、规模等)比原来大。

- 范围:周围界限。

如:这片森林的范围很大。

- 努力:把力量尽量使出来。

- 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二、文章结构。

1. 总分总结构。

- 开头(第1自然段):“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

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点明作者看日出的目的,同时描写了看日出时的环境,为下文写日出做铺垫。

- 中间(第2 - 5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过程。

- 第2自然段:描写了日出前天空的颜色变化,从浅蓝到红霞,再到越来越亮。

- 第3自然段:写太阳刚露出小半边脸时的颜色、形状和亮光。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

到了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太阳上升时的缓慢和吃力。

- 第4自然段:写太阳上升过程中,云片的变化。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

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第16课学习笔记

第16课学习笔记
3、尽舍别解脱,修行大乘法;
有些人在小乘当中,如果能够让他转为大乘根基的话,对他宣说一些大乘的功德,让他逐渐趋入大乘佛法,这样是可以的。但有些人明明是小乘根基,小乘戒律也守得相当好,你对他讲大乘的功德,要求他一定要舍弃小乘戒律、小乘的见修行果,之后趋入大乘,如果这个人真这样做的话,也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我们不要强迫别人一定要学《入菩萨行论》,如果这个人的根基还没有成熟,你强迫地将他引进来也不一定起作用。
学习佛法应该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实在不愿意学就不要强迫,虽然可以对他讲一下这方面的功德,但他原来的宗派、原来的戒律没有必要舍弃。
4、执说小乘法,不能断贪等,令他亦持此;
在一些执持小乘戒律、见解的人面前说:“你不要学小乘,它不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你一定要趋入大乘!”然后,自己舍弃小乘所有的法而受持大乘法,让别人也要舍弃小乘法,这样就犯了菩萨戒。
第16课-学习笔记
———————————————————————————————— 作者:
———————————————————————————————— 日期:

《入行论》第16课学习笔记
1、名词解释:以理妨害他胜罪恶作罪五无间罪学处
1、以理妨害
自己所承认的观点,在道理上无法成立。
比如说“火不是热性的”,这一点不管是从现量(眼、耳、鼻、舌、身明显感知)、比量(推理)哪方面观察,都有理证的妨害,但如果说“火在名言中是热性的”,那就没有以理妨害了。
法本P302最后一段至P303第一段
3、恶作罪
虽然没有犯根本戒,但也造下了轻微的罪业,在心的相续中已经种下了恶业的种子、染上了恶业的习气,这就叫做恶作罪。(也是一种专用名词)
法本P303第二段
4、五无间罪
堕入无间地狱的五种重罪,说于《入楞伽经》第五卷、<俱舍论>第十七卷,亦称五无间业、五逆罪,谓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四年级上册第16课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16课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16课课堂笔记
一、课文概览
本课主要讲述了李明和他的家人一起制作月饼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以及制作月饼的过程。

二、生字生词
1. 生字:
* 饼:bǐng
* 馅:xiàn
* 伍:wǔ
* 铺:pù
* 辨:biàn
* 糖:táng
* 仁:rén
* 板:bǎn
* 院:yuàn
* 街:jiē
2. 生词:
* 月饼:中国传统糕点,通常在中秋节期间食用。

* 馅料:包在月饼里面的馅,常见的有豆沙、莲蓉等。

* 搅拌:用搅拌器或手将馅料搅拌均匀。

* 搓圆:将馅料搓成圆形,以便包入月饼皮中。

* 压模:将包好的月饼放入模具中压出花纹。

* 烘烤:将月饼放入烤箱中烘烤,使其表面变得金黄酥脆。

三、重点句子
1. 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做月饼,有说有笑,非常开心。

2. 李明把搓好的圆球按在模具上,用力一压,月饼就成
型了。

3. 妈妈把做好的月饼放在烤箱里,不一会儿,香气就弥
漫了整个厨房。

4. 月饼烤好了,一家人围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月饼,享
受着温馨的时光。

四、学习要点
1. 了解中秋节制作月饼的传统习俗。

2. 学习制作月饼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五年级下册16课课堂笔记

五年级下册16课课堂笔记

五年级下册16课课堂笔记在本次课堂中,我们学习了第16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题是有关“环保”的知识。

以下是关于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和要点的笔记。

一、引言本次课程以环境保护为主题,通过讨论环境问题以及提出关于如何保护环境的方法,我们希望激发我们每个人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二、讨论环境问题我们首先讨论了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垃圾问题。

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一些他们所了解的环境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三、认识环保接下来,我们转向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我们了解到环境保护是指维护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活动,包括保护空气、水源、土壤等资源,并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我注意到同学们对于环境问题的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环保行动为了引导同学们采取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老师列举了几种简单的环保措施。

我们强调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垃圾分类。

此外,我们还提到了节约资源的方法,如关闭水龙头、节约用电等,以及骑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

五、环保项目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一些环保项目,以激发同学们的环保热情。

我们学到了一些学校和社区开展的环保活动,如植树、种花、清洁河流等。

这些环保项目既能增强同学们的环境意识,又能增添美丽的校园和社区环境。

六、总结通过今天的课程,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环保的知识和方法。

我们应该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从小事做起。

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才能共同创造一个美丽、洁净的环境。

七、感悟通过这门课程,我深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今后,我将自觉地践行环保行动,从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用电开始。

我还计划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的环保项目,以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上是本节课的课堂笔记,通过这些课堂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并学到了一些保护环境的具体方法和行动。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行动,积极为环境保护出一份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环境!。

六上语文书16课笔记

六上语文书16课笔记

语文16课《盼望》笔记
一、课文内容理解
1.《盼》是一篇描写孩子们期盼过年的散文。

通过讲述孩子们在过年前夕的各种表现,展现了他们对新年的期待和喜悦。

2.课文中,孩子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新年的期盼。

有的在墙上画上红灯笼,有的在家里贴上春联,有的在窗前放上鞭炮,有的在门前挂上福字。

这些都是孩子们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

3.课文中提到了孩子们对新年的期盼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

他们期盼着一家人团聚,期盼着长辈的关爱,期盼着新的一年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

二、生字词学习
1.盼:期望,盼望。

例句:我们盼着过年,因为过年可以收到红包和好吃的东西。

2.灯笼:一种用纸或布制成的,里面装有光源,夜晚可以发光的装饰品。

例句:孩子们在墙上画上了红灯笼,为家里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3.春联:贴在门两侧的对联,用以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吉祥、如意。

例句:爸爸妈妈给我们家贴了一副春联,希望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

4.窗花:一种用剪刀剪出各种图案的纸片,用来贴在窗户上装饰。

例句:妈妈给我剪了一个漂亮的窗花,贴在窗户上,让家
里更加喜气洋洋。

5.福字:表示吉祥、幸福的汉字。

例句:我们把福字贴在门前,祈求新的一年里全家幸福安康。

三、课堂活动
1.朗读课文,体会孩子们对新年的期盼和喜悦。

2.分组讨论:你们家过年时有哪些习俗?为什么要这样做?
3.动手制作:学着课文中的描述,动手制作一个窗花或者春联。

四、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盼》。

2.向家长请教家乡过年的习俗,并记录下来。

16课麻雀的详细课堂笔记

16课麻雀的详细课堂笔记

16课麻雀的详细课堂笔记麻雀课堂笔记一:1.麻雀的基本信息-麻雀是一种常见的鸟类,属于雀科。

-麻雀的体型较小,体长约10-15厘米。

-麻雀的羽毛以褐色为主,头部和颈部呈灰色。

2.麻雀的生活习性-麻雀喜欢栖息在草丛、灌木丛和城市建筑物中。

-麻雀以谷物、昆虫和果实为食。

-麻雀通常成群结队活动,具有较强的社会性。

3.麻雀的繁殖行为-麻雀一般在春季开始繁殖。

-麻雀的巢由雄鸟和雌鸟共同建筑,一般位于树枝、檐口等隐蔽处。

-麻雀的雌鸟每次产卵4-6个,孵化期约为12-14天。

4.麻雀的保护意义-麻雀是农田的重要益虫,能够控制害虫数量。

-麻雀也是城市环境中的常见鸟类,对生态平衡有一定的贡献。

5.麻雀与人类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麻雀被视为幸福、吉祥的象征。

-麻雀也是许多儿童歌谣和童话故事中的角色。

以上是关于麻雀的基本信息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课堂笔记。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了解麻雀的生态特征和保护意义,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麻雀课堂笔记二:1.麻雀的基本信息麻雀是一种常见的鸟类,属于雀科。

它们通常体型较小,体长约10-15厘米。

麻雀的羽毛以褐色为主,头部和颈部呈灰色。

雄性和雌性的外貌相似,但雄性的颜色可能稍微鲜艳一些。

2.麻雀的栖息地麻雀喜欢栖息在各种环境中,包括农田、草地、森林、城市公园等。

它们也常出现在人类建筑物附近,如房屋、商店和办公楼。

麻雀对于栖息地的选择很灵活,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3.麻雀的食物麻雀是杂食性鸟类,它们以谷物、昆虫和果实为食。

在农田中,麻雀常常成群结队地觅食,帮助控制农作物的害虫数量。

它们也会在城市中寻找食物,如露天垃圾桶和餐馆周围的食物残渣。

4.麻雀的行为特点麻雀通常成群结队活动,具有较强的社会性。

它们会在白天进行觅食,并且经常以团队的形式寻找食物。

在夜间,它们会选择安全的地方休息,如树木的枝叶或建筑物的缝隙。

麻雀还会通过鸣叫来传递信息和维持群体联系。

5.麻雀的繁殖行为麻雀一般在春季开始繁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行论》第16课学习笔记一、名词解释:以理妨害他胜罪恶作罪五无间罪学处1、以理妨害自己所承认的观点,在道理上无法成立。

比如说“火不是热性的”,这一点不管是从现量(眼、耳、鼻、舌、身明显感知)、比量(推理)哪方面观察,都有理证的妨害,但如果说“火在名言中是热性的”,那就没有以理妨害了。

所以,根据理论无法成立的就叫做“以理妨害”。

(属于一种佛教术语,大家应该记住。

)法本P300 第一段2、他胜罪或者叫根本罪。

所谓“他胜”,就是守戒者在与罪业作战的过程中,彻底失败了,已经被罪业战胜了。

《别解脱经》中,佛告诸比丘,若违反四种他胜罪中的任何一种,此比丘已彻底败于罪业足下。

若犯了他胜罪,此比丘不能与僧众共住、不能享用僧众的财产,必须摈除。

法本P302 最后一段至P303 第一段3、恶作罪虽然没有犯根本戒,但也造下了轻微的罪业,在心的相续中已经种下了恶业的种子、染上了恶业的习气,这就叫做恶作罪。

(也是一种专用名词)法本P303 第二段4、五无间罪堕入无间地狱的五种重罪,说于《入楞伽经》第五卷、<俱舍论>第十七卷,亦称五无间业、五逆罪,谓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参考自《佛教哲学大词典》真正的破和合僧,只有在佛陀在世时才会出现,现在不会有。

但一般来讲,两个僧团之间不团结,有些人在上师与上师之间说离间语,或在僧人与僧人之间搬弄是非,导致彼此的关系破裂,尤其是有些居士经常喜欢讲一些是是非非,说很多流言蜚语,致使僧团内部很不团结,这种现象基本上也属于造五无间罪。

实际上,所有的僧团,不管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所有的出家人都是释迦牟尼佛的追随者,没有必要互相不团结。

“出佛身血”,由于佛陀已不在人间,真正出佛身血也不会发生,但如果对佛经、佛像不尊重,以嗔恨心来毁坏,这些事情也接近于造五无间罪。

法本P306 第二段至P307 第二段5、学处指菩萨戒的每一条戒律。

(别解脱戒的戒律叫“律仪”,密乘戒的戒律叫“誓言”,虽然提法各不相同,实际上都是戒律的意思。

)法本P301 第二段二、按照本论的观点,仅发愿要利益众生,是否就已经得到了菩萨戒?如果不是的话,那在什么情况下才得菩萨戒?仅发愿要利益众生,就像心里面想要去拉萨,但实际行动一点也没有一样,这样没有任何仪轨的发心,只可以算是愿菩提心,还没有得到菩萨戒。

法本P298 第一段只有依靠仪轨在自相续中真正发了菩提心,“乃至获得佛果之前,我再也不害众生,一定要帮助众生”,有了这样一颗心,依靠仪轨受持,那就成了菩萨戒。

从此以后,我们才属于大乘种性的人。

法本P299 第二、三段三、我们可以同时受愿行菩提心吗?为什么?根据印度论师《释论》中的观点,愿、行菩提心必须依靠仪轨来受,并且在同一时间内可以受。

“同一时间”是针对殊胜修行人而言,如果自己的根基不是特别殊胜,既没有智慧也没有悲心,那不一定能同时受持两种菩提心。

对于一般的平凡人而言,应该先受愿菩提心,之后再受行菩提心,这样的次第比较合理。

所以,《释论》的观点是从殊胜补特伽罗的角度来解释的。

法本P292 第五段至P293 第一段四、菩萨戒条中,哪些是你最容易犯的?你打算平时怎样护持这些学处?(请结合自己的修行体会作答)五、犯了菩萨根本戒以后,是否像违犯小乘别解脱戒那样不能恢复?对此,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各有什么观点?菩萨戒与其他戒律有一点不相同,如果犯了,可以重新受持。

不过重新受持的方式,龙猛菩萨与无著菩萨的观点各不相同。

无著菩萨的观点:犯了菩萨根本戒之后,可以重新受三次,三次过后不能再受,就像别解脱的某些戒律一样;龙猛菩萨的观点:违犯菩萨根本堕罪后,可以屡次受持。

法本P302 第三段六、请写出平凡人容易犯的八条定罪,并作具体解释。

1、于未修心众,宣说空性法;在相续尚未成熟、不定种性的人面前宣讲“空性”,如果对方连皈依都不懂,你就给他讲《中论》、最甚深的大圆满、最甚深的空性见,或者非要给他灌个顶不可。

这种情况会不会犯菩萨戒,虽然其他经论中没有明文规定,但自己需要想一想。

2、令诸佛教徒,退失圆菩提;有些佛教徒已经趋入了大乘菩提道,但你对他说:“学大乘是没什么用的,一定要学小乘才好,学大乘非常困难,要在多生累劫当中布施、持戒……多麻烦哪,还是学小乘吧!”或者“你不要学藏传佛教,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这都会犯菩萨戒。

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有些人适合学大乘,有些人适合学小乘,如果一口咬定“你一定要学哪个法门”,这是非常危险的。

3、尽舍别解脱,修行大乘法;有些人在小乘当中,如果能够让他转为大乘根基的话,对他宣说一些大乘的功德,让他逐渐趋入大乘佛法,这样是可以的。

但有些人明明是小乘根基,小乘戒律也守得相当好,你对他讲大乘的功德,要求他一定要舍弃小乘戒律、小乘的见修行果,之后趋入大乘,如果这个人真这样做的话,也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我们不要强迫别人一定要学《入菩萨行论》,如果这个人的根基还没有成熟,你强迫地将他引进来也不一定起作用。

学习佛法应该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实在不愿意学就不要强迫,虽然可以对他讲一下这方面的功德,但他原来的宗派、原来的戒律没有必要舍弃。

4、执说小乘法,不能断贪等,令他亦持此;在一些执持小乘戒律、见解的人面前说:“你不要学小乘,它不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你一定要趋入大乘!”然后,自己舍弃小乘所有的法而受持大乘法,让别人也要舍弃小乘法,这样就犯了菩萨戒。

5、宣扬自功德,为利养恭敬,以语诋毁他;自己本来没有任何功德,却在别人面前大肆宣扬,说“我的功德如何如何”,或者以嫉妒心为了获得名闻利养去诋毁别人、说别人的过失。

一些居士团体中,经常能听到很多是是非非,这个居士不好、那个居士不好,除了自己以外全部都是坏人,这种语言中自赞毁他的成分相当多,肯定会犯菩萨戒。

6、谓我深安忍,言说颠倒语;自己明明知道没有大彻大悟,却大言不惭地说:“我已经开悟了”、“我通达了甚深法性”、“我获得了加行道、一地菩萨、八地菩萨的无生法忍”……这样信口雌黄地说大妄语、颠倒语,就是犯了第六条菩萨戒。

7、惩令惩沙门,三宝财行贿,以及受贿赂;通过离间语的挑拨,让有权势的人惩罚沙门,令沙门取三宝的财物进行贿赂。

离间者、有权势者、行贿者如果受过菩萨戒,则已经毁犯了学处。

8、令舍弃寂止,修者诸受用,施于闻思者。

让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离开那里,去住大城市,如果没有特殊的必要,这是不合理的。

还有,将闻思者的财物供养给修行者,将修行者的财物供给读诵者或闻思者,这样也犯菩萨戒。

此等根本罪,众生大狱因。

这些是平凡人易犯的八条根本罪。

法本P307 第六段至P310 第一段七、一个人受了戒但不懂戒条,会有什么后果?请举一实例说明。

如果受了菩萨戒,却不懂戒条,身口意上就不懂得自律,非常容易犯了戒却不自知,造下堕落地狱的因。

所以,学菩萨戒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通达,受了戒以后,应该观察自己到底犯了没有,如果受了菩萨戒,但这方面不观察的话,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大乘行人。

(请结合自身修学体会举实例)法本P310 第三段八、有些人认为:佛教的皈依受戒都是表面形式,有心就好了,这些仪式完全是多余的。

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虽然心里发愿可以,但不完整,还不算真正的大乘佛教徒。

如果这些仪式是多余,那世间上多余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比如公司开业时的剪彩仪式,寺院开始修建时的奠基仪式……当然,这些所谓的仪式,从胜义角度而言是空性,说它是多余也未尝不可,但从世俗角度来说,这些仪式还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没有开业仪式,在人们的心中这个公司根本不存在,但是通过举行一种仪式,公司的正规运转就启动了。

同样的道理,佛教的仪轨也不是没有意义,只要心地善良就可以了,如果真是如此,结婚、离婚也不用办手续了。

法本P298 第二段至P299 第一段阳毅师兄补充:其实佛教的皈依、受戒等仪式,不仅非常必要,且含有甚深密意,其作用和加持远超胜世间的开业典礼等仪式。

虽然上师在此为宣说,但作为一名佛教徒,我们要明白。

九、我们平时在街上看到乞丐时,作为受了菩萨戒的人,怎样对待才不犯学处?作为发了菩提心或受过菩萨戒的人,在街上看到乞丐时,无论遇到第几个乞丐,或者几个乞丐一起过来,都要相应地做一点财布施,而不应该不高兴或觉得厌烦,否则很容易犯菩萨戒。

法本P302 第二段课堂讨论分享补充:作为发了菩提心、尤其是受了菩萨戒的大乘佛弟子,在面对形形色色的街头乞丐时,首先只观察自己布施的心是真还是假,而不要以个人分别念对乞讨的人作任何猜测和观察,我们凡夫人并没有能力去辨别所面临的对境是凡夫还是佛菩萨。

菩萨只要是听到乞丐的声音,都会立刻生起极大的欢喜心,所以我们也应以欢喜心多作清净布施,并回向法界众生。

为免自己生吝啬或后悔心,大家可养成平日多备零钱的习惯:)十、大乘菩萨的根本戒有哪四条?请一一解释。

大乘菩萨的四条根本戒,或四种他胜罪:1、以贪心自赞毁他比如对施主、财产生起贪执,为了防止他人跟自己争,于是说这个上师不好、那个道友不好,但实际上别人没有那么大过失,只是你妄加诽谤而已。

2、以吝啬心不作财法布施因为自己特别吝啬,即使遇到了乞丐和可怜众生,也一点都舍不得布施;或者遇到一些真正的法器时,也不传给他们显宗密宗的有关法要,不作法布施。

3、以嗔恨心损害别人,且不接受忏悔。

比如两个人吵架,后来对方觉得自己不对,向你忏悔,如果你根本不接受,这个时候也犯菩萨戒。

4、以愚昧无知的心舍弃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自己独创一些虚假的法,并宣扬说“我的教法对众生如何如何有利”,这也犯了菩萨戒。

法本P301 第三段至P302 第二段十一、受了菩萨戒的居士,如果引诱出家人还俗,双方会犯哪些戒律?后果会怎么样?受了菩萨戒的居士,如果对出家人的“恭敬心”不太如法,在这种不如法的心态驱动下,双方由于凡夫习气的成熟,以致出现一些不太愉快的事情,这种做法非常可怕:一方面让对方犯别解脱戒,永远在轮回当中受苦,另一方面自己也犯菩萨戒,犯了戒也不知道,当知道时,后悔也没有办法了。

法本P304 第三段所以作为凡夫人,千万不要将佛法与世间杂念混为一谈,否则的话,认为这是一种修法,但实际上是自己以分别念蒙蔽自己、自己欺骗自己而已。

大家在守持菩萨戒的过程中不得不注意。

法本P305第三段至P306 第一段十二、如果梦里佛陀显现让你做破戒的事,你会怎样处理?为什么?这样的梦往往是魔王的化现,并非真正的佛菩萨。

遇到这种情况应不予理会,坚持受戒。

否则一旦舍戒还俗,不但这种梦境再不会出现,且从今以后,什么成就都不会有了,自己的今生来世都完了。

法本P305 第三段阳毅师兄补充:作为凡夫,我们就谨记,自己尚未有任何修行的境界,怎么可能有佛菩萨来对我们授记。

佛陀也不会让修行人做破戒的事,对于这些梦境视为虚幻,勿生执着为慎。

十三、在家居士如果挑拨上师与上师之间、僧团与僧团之间的关系,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你打算今后怎样注意?如此言行已是破和合僧,属于造下五无间罪,如不忏悔清净,将来会堕落无间地狱,受无量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