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级生物科第二周导学案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2章 第2节 有性生殖(第二课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2章第2节有性生殖(第二课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比较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了解高等动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过程。
重点:比较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难点:高等动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过程。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比较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高等动物个体发育的过程3、细胞学基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1)细胞分化的时间:开始于原肠胚期,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贯穿于生物个体发育的全过程。
(2)细胞分化与全能性的关系: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就越低。
5、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供应及相关物质变化(1)胚胎发育: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所需营养由卵黄提供,后期则由母体通过胎盘提供。
其他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所需营养由卵黄提供。
(2)胚后发育所需营养由个体从环境中摄取。
(3)卵裂时的细胞体积及物质变化①细胞数量随分裂逐渐增多,但细胞体积逐渐减小。
②有机物总重量不断减小,但有机物种类增加。
③DNA含量逐渐增加,其增加量与细胞数量变化一致。
习题精练:1、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是( )A.能否形成生殖细胞B.能否进行减数分裂C.能否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D.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2、高等生物的生殖发育周期如图所示,请回答:(1)生物的个体发育是从______________开始的,主要进行__________分裂。
(2)个体发育成熟后通过[ ]__________产生配子,它发生在植物的__________中,动物的__________中。
(3)图中B过程是__________。
青蛙的该过程是在______中进行的,人的该过程在__________中进行。
(4)青蛙的[C]__________过程和[D]__________过程合称为__________,蛙的胚后发育属于__________。
(5)高等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是:卵裂―→__________胚―→________胚(具有________个胚层)―→__________。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生物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导学案2
第二章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学案(2)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 卵细胞形成过程 二、预习内容(一) 1、卵细胞形成过程 卵原细胞−−→−复制__________第一极体染色单体分开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联会四分体−−−→−染色单体分开着丝点分裂−−−→−_2、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比较 比较 精子形成卵细胞形成形成场所细胞质分裂方式产生的(二)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和DNA数量的变化规律设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为2N,DNA数为2a1、有丝分裂分裂方式比较项目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变化DNA分子变化染色单体变化2、减数分裂分裂方式比较项目减数分裂性原细胞初级性母细胞次级性母细胞性细胞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生殖细胞数生殖细胞是否变形相同点染色体变化DNA分子变化染色单体变化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二、学习过程(一)精子形成过程思考:1、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DNA 数目减半发生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
3、减Ⅱ与有丝分裂有何区别?(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场所:____________2、卵细胞形成过程小结如下:3、卵细胞的形成和精子形成过程的比较比较项目不同点相同点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1) 次级卵母细胞(1) 卵细胞(1) 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极体(3)减数第一次分裂初级精母细胞进行了等分裂。
初级卵母细胞进行了等分裂,并产生了1个细胞和1个。
都有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内的父方和母方染色体单体的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现象,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等分裂形成了个同样大小的精子细胞。
2012-2013上学期高中生物必修二导学案007
3.什么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一.学: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判断某种物质是遗传物质的标准是什么?2、按照这个标准人们首先想到的能担此重任的物质是___________而后是_________________,二者到底是谁,需要以实验为证:3、仔细观察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过程图解P 43,回答下列问题: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分哪几个步骤?各看到哪些现象?(2)第四组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该实验能否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4)艾弗里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把它们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就可以证明哪种物质为“转化因子”了。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1. T2噬菌体的介绍:噬菌体是一种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外壳是_________,头部内含有__ ________,它侵染细菌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的增殖。
2. 实验方法:_______3. 实验过程:①用放射性同位素35S 和32P 分别标记一部分噬菌体; ②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③当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大量增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放射性测试。
二.思①噬菌体有DNA 和蛋白质两种组分,用35S 和32P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哪一种组分?用14C 和18O 等同位素可行吗,为什么?②在实验过程中如何将噬菌体进行标记的(请尽量详细一些)③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什么?离心的目的是什么?④离心后沉淀物与上清液各有什么成分?何以得知?由实验结果可知,噬菌体在细菌内的增殖是在 ______的作用下完成的。
三.用1、下列属于遗传物质的是( )A 、核糖B 、脱氧核苷酸C 、核苷酸D 、核酸 2、噬菌体外壳的合成场所是 ( )A .细菌的核糖体B .噬菌体的核糖体C .噬菌体基质D .细菌的拟核*3.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R 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下列能在小鼠体内出现的细菌类型有( )①有毒R 型 ②无毒R 型 ③有毒S 型 ④无毒S 型 A .①④ B .②③C .③D .①③*4、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使无毒性的R 型活细菌转化成有毒性的S 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是( ) A 、DNA B 、蛋白质 C 、糖类 D 、荚膜*5、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酵母菌及蓝藻都含有的是( )A .核酸B .细胞膜C 、染色体D .DNA*6.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 )A .在细菌DNA 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B .在噬菌体的DNA 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C .在细菌DNA 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D .在噬菌体DNA 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7、为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详细过程,你认为如何选择同位素标记的方案 ( )A .用14C 或3H 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B .用180或15N 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C .将一组噬菌体用32P 和35s 标记D .一组用32P 标记DNA ,另一组用35S 标记蛋白质外壳**8、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的遗传物质分别是( )①DNA ②RNA ③DNA 和RNA ④DNA 或RNAA 、①②③B 、④④④C 、①③④D 、①①④**9、据图回答问题:(1)过程①和②表明,将S 型细菌的_____和___ ____与R 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为______型细菌。
高中生物科目二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科目二教案设计
学科:生物
年级:高中
主题:细胞结构与功能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
2.掌握细胞的功能,包括营养吸收、新陈代谢、生长和分裂等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了解细胞的微观世界。
教学重点:
1.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细胞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难点:
1.细胞内部结构的观察和理解。
2.细胞功能与生物学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入: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引导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并提出问题: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2.学习:介绍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3.实验:进行显微镜下细胞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显微镜,观察不同类型的细胞,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回顾:复习细胞的基本结构,强化学生对细胞结构的掌握。
2.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细胞的功能,包括营养吸收、新陈代谢、生长和分裂等过程,探讨细胞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3.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细胞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并且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同时,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必修2课堂导学案全套
高中生物必修2课堂导学案(年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2.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
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1.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全套复习导学案
目录第1课时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2课时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第3课时有丝分裂第4课时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5课时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第6课时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第7课时DNA的复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第8课时基因的表达第9课时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第10课时人类遗传病+遗传知识综合解题第11课时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12课时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1课时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班级: 小组: 姓名:【复习目标】⑴ 知识方面: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⑶ 能力方面: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复习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复习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
【复习过程】基础知识回顾:一、概念交配类: 杂交 自交 测交性状类:1、性状与相对性状(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了解)(2)相对性状:指____生物的____性状的____表现类型。
(3)举例:课本P3 图1-3〖例题〗课后基础题12、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符号类: P -___ ♀-___ ♂-___×-___○×-___ F 1-___ F 2-___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一)实验过程(通过实验,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针对问题, )1、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假说P 高茎豌豆 × 矮茎豌豆F 1 _______性状)___________性状 F 2 比例__________∶ 1________豌豆 ________豌豆此现象为______⑴生物的性状是由 决定的。
⑵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 存在的。
⑶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是 存在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全册导学案-配答案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课型:新授主备:同备:审批:课标要求: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学习目标:知识: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能力:通过分析遗传实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学习重点:1.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学习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我的课堂:一.情境导入:二.课前预学:1.自花传粉:。
异化传粉:。
2.父本:同种生物的个体在进行交配时,花粉或精子的个体。
母本:同种生物的个体在进行交配时,花粉或精子的个体。
3.去雄:是指除去的;去雄应对其进行处理。
4.杂交:杂交符号:自交:自交符号:5.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等特征。
相对性状:举例:6.显性性状:举例:隐性性状:举例:性状分离:。
7.纯合子:举例:杂合子:举例:8.孟德尔研究材料是:,研究的成果为:。
三.合作探究——孟德尔杂交实验。
1.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
2. 对孟德尔遗传现象的解释。
(用基因图解表示)3.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四.我的疑问:五.归纳总结:六.自我检测:1.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人的卷头发和直头发 B.玉米的黄粒和圆粒C.鼠的白毛和狗的黑毛 D.兔的细毛和长毛2.下列个体中属于纯合体的是()A.aaBB B.AABb C.aaBb D.AaBb3.在育种工作中,将纸袋套在花上是为了()A.防止降温 B.防止花粉被风带走 C.防止自花授粉 D.防止外来花粉干扰4.下列关于基因与相对性状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当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在一起时,个体表现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②当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转化作用③当一对基因均为显性时,生物个体只表现出显性性状④当一对基因均为隐性时,生物个体仍表现出显性性状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5.下列叙述中,对性状分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F2中,有时出现父本性状,有时出现母本性状的现象B.F2中,有的个体显现一个亲本的性状,有的个体显现另一个亲本的性状的现象C.杂交后代中,只显现父本性状或只显现母本性状的现象D.杂交后代中,两亲本的性状在各个个体中同时显现出来的现象6.在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孟德尔在总结了前人失败原因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经8年观察研究,成功地总结出豌豆的性状遗传规律,从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二) 精品导学案:第2章 章末整合提升
章末整合提升突破1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图像的辨析分裂图像的判定方法——三看识别法(以二倍体生物为例)【突破体验】1.假定某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4,图中对②③④⑤⑥细胞所处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为③⑤⑥B.②③④为减数分裂,分别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期C.④⑥分别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④⑤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答案 C解析由图可知,②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有2对同源染色体;③是有丝分裂中期,有2对同源染色体;④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2对同源染色体;⑤是有丝分裂后期,有4对同源染色体;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无同源染色体,因此不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⑥。
突破2三组相似概念辨析1.极体和极核(1)极体:在动物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一个大的细胞和一个小的细胞,大的叫次级卵母细胞,小的叫第一极体。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与此同时第一极体也分裂形成两个极体,所以在动物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共形成三个极体。
(2)极核:是被子植物胚囊的结构之一,每个胚囊中有两个极核。
大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大孢子细胞,其中1个大孢子细胞(其他3个大孢子细胞退化消失)经有丝分裂形成1个卵细胞、2个极核和5个其他细胞,它们的基因型都相同。
受精时两个极核与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极核,以后发育成胚乳。
2.胚与胚珠胚:指植物种子或颈卵器内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植物幼体。
种子植物的胚由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四部分构成。
胚珠:种子植物的大孢子囊,即发育成种子的结构。
被子植物胚珠的结构可分为珠被和珠心两部分。
3.胚囊与囊胚胚囊:在被子植物中位于胚珠的珠心内,为具有卵细胞、助细胞、极核和反足细胞的结构。
受精后,在胚囊内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
囊胚:高等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由受精卵分裂分化形成的早期胚胎,内具囊胚腔。
2012-2013上学期高二生物必修二导学案014
课 题 5.2 染色体变异课 时 2学习目标 1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3、掌握单倍体、多倍体育种原理、方法优点和实际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染色体的数目变异难点:1、染色体组的概念2、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概念及联系;一.学: 一、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的区别:(二、)染色体结构的变异1、 定义:由 引起的变异。
如猫叫综合征是由人的缺失引起的遗传病,而果蝇的棒壮眼是由于染色体中某一片段引起的变异。
2、 类型:①__ _ :染色体某一段的缺少。
如 。
② :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
如 。
③ :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上。
④ :染色体的某一段的位置颠倒了180°3、结果: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__ ________或_____ _____发生改变,从而导致________的变异。
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_____ _____,有的甚至导致生物体 。
针对性练习1已知某物种的一条染色体上依次排列着A 、B 、C 、D 、E 五个基因,下面列出的若干种 变化中,未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化的是 ( )(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1、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哪两类?2、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_______ _______,在____ _____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________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就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针对性练习2 一个染色体组应是( )A 、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B 、二倍体生物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C 、体细胞中一半染色体D 、来自父方或母方的全部染色体___。
3、如何判断细胞有几个染色体组:①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细胞内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是有几个染色体组。
例:观察右图,图中有几个染色体组?②根据基因型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不分显隐性)出现几次,该细胞或生物体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例:基因型为AABBCC 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③根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推算出含有几个染色体组:染色体组数= 染色体数目/ 染色体形态数例:某细胞共有8条染色体,染色体形态数为2,则染色体组数?4个4、像果蝇那样由_____发育成的个体,_____ 中含有___ __的叫做二倍体。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导学案(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导学案(人教版)本文由查字典生物网为您整理提供:人类遗传病教学目的1.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A:知道)。
2.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A:知道)。
3遗传病的预防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A:知道)。
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1.教学重点:(1)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2)遗传病的预防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2.教学难点:(1) 多基因遗传病的概念。
(2)近亲结婚的含义及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3.教学疑点: 怎样判断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教学方法四步导学法教学课时 1课时导学过程自主学习人类遗传病和优生(一)人类遗传病概述1.概念:人类遗传病是通常指由于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2.分类⑴单基因遗传病①概念:指受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②分类:可分成和隐性遗传病。
前者又分为和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后者也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
⑵多基因遗传病①概念:指由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②特点:常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还比较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在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
⑶染色体异常遗传病①概念:人的发生异常所引起的遗传病叫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②分类:分为病和性染色体病。
(二)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三)遗传病的预防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1.优生的措施⑴禁止近亲结婚。
原因是在近亲结婚的情况下,双方所生子女患遗传病的机会大大增加。
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⑵进行遗传咨询。
⑶提倡“适龄生育”。
女子最适于生育的年龄一般是24岁到29岁。
⑷产前诊断。
常用的方法有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绒毛细胞检查、基因诊断等。
合作探究1.先天性疾病是否都是遗传病?2.人类遗传病类型及遗传特征?3.如何判断人类遗传病遗传方式?4.如何解决两种病的患病概率问题?质疑讲析1.先天性疾病是否都是遗传病?答:先天性疾病不一定都是遗传病,后天的疾病不一定不能遗传。
所谓先天性疾病是指出生前即已形成的畸形或疾病。
当一种畸形或疾病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所致,而且在胎儿出生前,染色体畸变或致病基因就已表达或形成,这种先天性疾病当然是遗传病,例如先天愚型、并指、白化病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教案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设计理念: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独霸课堂45分钟,学生只能充当“留声机”,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的过程,而应该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过程。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环境,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具体做法是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讨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
并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动手,合作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反馈信息来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生物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课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学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等知识基础上进行,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
并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内容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观察减数分裂动画过程,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通过学生模拟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变化,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和概念,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并赞美生命的奇妙。
高二级生物导学案
阅读课本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简介的语言表述两者的区别于联系
三.
课
堂
检
测
1.一个卵泡中能形成成熟的卵子的个数是()
A.1B.2C.4D.8
2.排卵时,从卵巢排出的是()
A.成熟的卵细胞
B.成熟的卵细胞、透明带和放射冠细胞
C.成熟的卵细胞、透明带和放射冠细胞和卵泡液
D.以上都不是
重点
难点
重点:哺乳动物的受精过程
难点: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使用说明
1.在完成导学案之前,自学自研教材15分钟
2.独立完成导学案自学部分10分钟
3.在书上标记出凝难,合作交流,当堂检测部分在课堂上完成
一.
自
主
学
习
一、受精
受精的过程怎样?仔细阅读P64-65,图3-6
1、什么是受精?包括哪几个阶段?
A.由初级精母细胞经第一次成熟分裂而来
B.一次分裂后形成两个精子细胞
C.染色体数目为23或46
D.细胞体积最大
6.下列关于生精细胞的论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精原细胞不断分裂,一部分作为干细胞,
一部分分化为初级精母细胞
B.精母细胞经历两次成熟分裂
C.精子是由精子细胞经过减数分裂来的
D.精子细胞与精子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同
小结:
收获:
疑惑:
高二级生物科导学案
班组姓名自评组评师评
学案
编号
10
课题
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第2课时)
课型
新授
周次
7
使用
时间
2014.4.4
编写人
马文刚
高二生物选修二导学案
高二生物选修二导学案一、植物的生长调节植物的生长过程受到内外因素的调节,内在的生长调节主要包括植物激素的作用。
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等,它们通过调控植物生长的各个阶段,影响植物的形态和结构。
外在的生长调节主要包括光照、温度、水分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植物通过感知这些外界条件来调节自身生长发育。
二、植物的生殖植物的生殖过程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有性生殖主要是通过花粉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种子,而无性生殖是通过植物自身的生长发育产生新个体。
传粉是植物有性生殖的关键过程,包括了动物传粉和风传粉两种方式,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传粉方式。
三、人类与生物多样性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城市化、工业化等行为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导致了许多物种灭绝和濒危。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自身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应该采取措施减少破坏环境的行为,积极保护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
四、细胞的多样性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有着多种形态和功能。
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真核细胞可以进一步分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着一定的差异。
细胞的多样性为生物提供了不同的功能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五、遗传与进化遗传是生物传递基因信息的过程,通过遗传基因的变异和组合,生物个体间的差异得以产生。
而进化是物种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适应环境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使得物种的适应性得以提高。
遗传与进化是生物种群生存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概念。
六、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将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提供给自身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
光合作用是植物体内叶绿素和其他色素的参与下,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葡萄糖等有机物质的过程,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基础。
七、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了重要影响,地球温度的上升、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等现象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学案
必修②遗传与进化问题探究: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的后代开的花,会是什么颜色?知识目标:1. 杂交常识:①杂交的操作方法:P3 图1-2.②孟德尔选豌豆做遗传实验的原因:豌豆是传粉受粉的植物,还具有易于区分的。
③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2.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P4 左上角图1-4):你从杂交实验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规律吗?3.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请完成下列假说的内容并用遗传图解释)①假说内容:a.生物的性状是由决定的。
b.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存在的。
c.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配子中只含有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的。
②.遗传图解:(能力目标)4.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5.分离定律:在生物的细胞中,控制着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作业:1. 请列举出你在本节内容中所见到的新的专业术语并加以理解。
2.P8 基础题及资料上相关试题。
问题探讨:观察P9 左上角的奶牛场图片,思考怎样才能培育出既产奶多又生长快的奶牛?知识目标:1.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①.画出遗传图并作出分析,首先看该现象是否遵循分离定律?②.该现象是否有其他规律存在?2.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请用棋盘法画出遗传分析图):3.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请用测交图解说明):4.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5.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自己总结):6.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①.遗传因子=基因②.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③.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④.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 A 和a。
能力目标:总结计算杂交后代表现型和基因型种类的方法;灵活掌握运用自由组合定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导学案全册
孟德尔杂交实验一教学目的:(1)孟德尔研究性状遗传的材料和方法。
(2)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纯合子、杂合子的概念。
(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
(4)测交法证明假设解释的正确性。
(5)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1.教学重点X K b1. Co m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
②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孟德尔研究性状遗传方法和过程。
3.教学疑点重点概念的理解教学方法四步导学法教学安排共3课时第一课时导学过程自主学习(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1.豌豆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⑴豌豆是植物,而且是,所以它能避免外来花粉粒的干扰。
⑵豌豆品种间具有一些的、易的性状。
2.相对性状的概念:相对性状是指生物的性状的表现类型。
如。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1.过程;纯种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再让F1得F2。
2.特点:F1表现为;F2发生了,高茎∶矮茎= 。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生物体的性状都是由(后来改称为)控制的。
在纯种高茎豌豆的体细胞中含有成对的基因,产生的配子所含的基因是;在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中含有成对的基因,产生的配子所含的基因是。
2.F1的基因型为,表现型为。
F1产生配子时,D和d随的分开而分离,产生两种配子D、d,比例为。
3.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子二代,子二代有、和三种基因型,比例接近于;有和两种表现型,比例接近于。
2.自交、杂交、测交、正反交的意义及应用是什么?质疑讲析1.孟德尔的生平作如下简介。
①孟德尔自幼家贫是一位修道士但其酷爱自然科学,通过对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学习,孟德尔具有了杂交可使生物产生变异的进化思想,以及应用数学方法分析遗传学问题的意识。
②在实践中孟德尔选用豌豆、玉米、山柳菊等植物,连续进行了多年的杂交实验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豌豆实验。
③当时科学界开展对多种动植物的杂交实验,孟德尔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创新研究方法,如从单一性状入手观察分析遗传结果;用前人从未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用过的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敢于挑战传统的观点,提出了颗粒遗传的思想等。
高二年级生物学科学案导学案
【课堂探究案】【思考·讨论·光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调节作用】资料1 ①少数植物(如烟草、莴苣)的种子需要在有光条件下才能萌发;②有些植物(如早熟稻、毛蕊花)的种子在有光条件下萌发得更好;③有些植物(如洋葱、番茄)的种子萌发,受光的抑制。
萌发需要光的种子一般较小,储存的营养物质也很少。
1.那些需要光才能萌发的种子是需要光照给种子萌发提供能量吗?资料2 豆芽是在黑暗的环境中培育的,它的细胞中不含叶绿素,茎(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是下胚轴)比在光下要长很多。
豆芽一旦见光,就会发生形态变化并长成豆苗。
2.从豆芽到豆苗,光对植物的颜色和形态有什么影响?资料3 很多植物的开花与昼夜长短有关。
例如,菠菜只有白天长度超过13小时才开花;菊、水稻则要在白天短于一定的时长才开花。
当然,也有不少植物的开花与昼夜长短没有关系,如黄瓜、棉花、向日葵等。
3.有些植物根据昼夜长短“决定”是否开花,是哪种环境因素在起作用?这与植物激素的分泌有关系吗?4.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接受光的调控,是如何体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的?一、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1.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1)光是植物进行_____作用的能量来源;(2)光作为一种_____,_____、_____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在自然界中,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衰老等等,都会受到光的_____。
植物的向光性生长,实际上也是植物对光刺激的反应。
2.光信号传导的结构基础之一——光敏色素(1)化学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合体)(2)分布:植物的_____部位,其中在_____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
(3)吸收光的类型:主要是_____光和_____光。
3.光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反应机制阳光照射➞光敏色素被激活,_____发生变化➞信号经过__________系统的传导到_________内➞__________内特定基因的转录变化(表达)➞转录形成RNA➞蛋白质➞表现出生物学效应.【思考·讨论·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1.树木的年轮与季节的温度变化有什么直接关系?2.有的植物需要经过春化作用才能开花,这对于它们适应所生存的环境有什么意义?3.关于温度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实例,你还能举出一些吗?二、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其他环境因素1.温度(1)年轮形成的原因:①春夏季细胞分裂_____、细胞体积_____,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____的带;②秋冬季细胞分裂_____,细胞体积较_____,树干上形成颜色较_____的带。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导学案【推荐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导学案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目标】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2.通过分析遗传实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课前自主预习】使用说明:①依据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完成以下内容。
②用红笔做好疑难标记,以备讨论。
1、性状与相对性状(1)性状:(2)相对性状:指_生物的_性状的_表现类型(即_)。
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为什幺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花传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异花传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自花传粉的植物完成异花传粉的重要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提出:①符号:P-_♀-♂-×-○×-F1-F2-②名词:A.杂交:B.自交:C.显性性状:具有一对的亲本杂交中显现出来的性状;而显现出来的性状叫性状。
D.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显性性状和性状的现象。
(3)①根据概念: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所显现出来的性状,做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
②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代发生了性状分离,则亲本所具有的性状为。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观察分析图1-5,阅读教材,理解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的假说的要点。
(1)概念:显性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隐性基因________________纯合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杂合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要点:①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全册教案: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全册课堂最新导学案全集(1-3)
高中生物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全册课堂最新导学案全集(1-3)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2.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 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
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课标点击】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探究】2、例题精析〖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A、盐汽水B、核酸型饮料C、蛋白型饮料D、纯净水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
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
答案: A〖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C.不能消化脂肪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解析:班氏丝虫是我国常见的丝虫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如下肢肿胀等。
主要原因是淋巴管被阻塞后,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被淋巴液回收受阻,大量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是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组织液的生成增多,使组织间隙积聚液体,造成人体下肢肿胀。
答案:B【自我诊断】●.基础题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A.Fe2+ B.K+ C.Na+ D.Ca2+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A.浮肿 B.手足抽搐 C.贫血 D.尿毒症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A.组织液中氧气的浓度 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D.细胞中ATP的数量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A.组织液 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C.淋巴和组织液 D.消化道和组织液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A.血浆、体液和体液 B.血液、体液和淋巴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9.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生了大量的乳酸。
请回答下列的问题:(1)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H2CO3/NaHCO3这对缓冲物质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这一反应会使乳酸原有的电离平衡发生什么变化?(2)这些变化具有什么生理意义?你做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什么?●拓展题10.从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两种鼠种,选出数量、重量、年龄相同的鼠用于实验,研究其渗透调节功能,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喂给等量食物,但不喂水,实验结果如下表(2)指出鼠得到水分的一种代谢方式:(3)指出两种由于蒸发失水的途径:(4)一段时间后,A、B的生存状况如何?【相关链接】血浆渗透压渗透压指的是高浓度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其大小与溶液中所含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
血浆渗透压约为313mOsm。
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质,另一部分来自于蛋白质。
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它的80%来自Na+和Cl—,与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基本相等。
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于组织液中蛋白质很少,所以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白蛋白。
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对于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
在临床或生理实验使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如0.9%NaCl 溶液),在渗透压递减的一系列溶液中,红细胞逐步胀大并双侧凸起,当体积增加30%时成为球形,体积增加45%~60%则胞膜破裂而发生溶血,这时血红蛋白逸出细胞外,仅留下一个双凹圆碟形细胞膜空壳,称为影细胞。
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称为等张溶液。
第二课时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标点击】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学习重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自主探究】2、例题精析〖例1〗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因为在淡水中()A.氧浓度较低B.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C.缺少食用的动、植物D.二氧化碳浓度较高解析:海水的浓度高,海产鱼类长期适应环境,细胞内无机盐浓度与海水浓度是相当的,如在淡水中生活,细胞就会吸水,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答案:B〖例2〗(2003年上海)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A.提供能量B.供给营养C.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D.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解析: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人体内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患肠胃炎的病人,典型的症状是腹泻,此时消化道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导致人体内缺水,因此要给病人输液补充水分,输液时要给病人输生理盐水,以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
答案:C【自我诊断】●基础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A.温度B.酶C.pHD.渗透压2.下列哪项叙述适于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A.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B.使体液的PH值维持相对稳定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维持相对平衡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4.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5、“人类不能生活在纯氧的环境中”,这一叙述是()A、不对的,因为身体细胞需要氧,以氧化有机物获得能量B、不对的,因为人体所吸收的纯氧经呼吸道进入血液时,已有许多CO2产生,不影响呼吸的调节。
C、对的,因为血液中应有适量的CO2作为调节呼吸作用的物质D、对的,因为纯氧会使身体细胞的氧化作用太剧烈,而无法维持恒定性6、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拓展题8、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运动时不自主地震颤,患者十分痛苦。
瑞典科学家卡尔松的研究表明,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缺乏是帕金森氏症的病因,并找到了“多巴”作为缓解该病的有效药物,卡尔松因此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现在已知“多巴”可以在人体内转化成“多巴胺”;而一种名为“利血平”的药物可耗竭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
为了验证“多巴胺缺乏是引起运动震颤的原因”,请你依据所给的材料和用品来补充和完善实验设计的方法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一)主要实验材料和用品:小鼠、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多巴溶液等。
(二)实验步骤:(1)把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分为数量相等的A、B两组。
(2)A组注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随后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运动状况。
(3)继续实验:A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饲养,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运动状况。
(三)预测实验结果:A组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某同学设计了一个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的结论实验。
材料:如图所示健康植物若干,不含(或含)生长素的羊毛脂,Array剪刀等步骤:第一步:取两盆长势相同的植物,去除顶芽,分别标号甲、乙。
第二步:用剪刀剪去甲盆植物叶片C在叶柄断口敷上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乙不作处理。
第三步:甲乙两植物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叶柄C的情况。
问题:⑴实验中去掉顶芽有无道理?为什么?该同学用叶片C作研究对象有无不当?为什么?⑵如对不当之处作了修改,该同学可能得到的实验现⑶如果让你参与实验,你准备如何完善设计?【相关链接】空调病面面观1.何谓空调病?夏季,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工作、学习、聊天,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但在使用空调的背后,隐藏着杀机,稍不注意,就能惹病上身。
空调房间与室外的温差较大,如果人们经常进出空调房间,就会引起咳嗽、头痛、流涕等感冒的症状。
在盛夏季节经常使用空调器的人常有上述经历。
如果在空调房间温度调得较低的地方呆得时间过长,又遇衣着单薄,就会引起关节酸痛,或颈僵背硬,或腰沉臀重,或肢痛足麻,或关节僵痛,或头晕脑胀,或肩颈麻木。
如果在空调房间呆得太久,由于空气不好,容易使人头晕目眩。
这些症状就是空调综合征,俗称空调病。
2.空调对人体的影响:低温环境会使血管急剧收缩,血流不畅,使关节受损受冷导致关节痛;由于室内与室外温差大,人经常进出会感受到忽冷忽热,这会造成人体内平衡调节系统功能紊乱,平衡失调就会引起头痛,易患感冒。
"冷"感觉还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腹腔内血管收缩、胃肠运动减弱,从而出现诸多相应症状。
在女性,寒冷刺激可影响卵巢功能,排卵发生障碍,表现为月经失调。
空气中的阴离子可抑制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并起着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状态的作用,然而,空调的过滤器可过多吸附空气中的阴离子,使室内的阳离子增多,阴阳离子正常比例失调造成人体生理的紊乱,导致出现临床症状。
空调房间一般都较密封,这使室内空气混浊,细菌含量增加,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增高,而对人们有益的负离子密度将会降低,如果在室内还有人抽烟,将更加剧室内空气的恶化。
在这样的环境中呆得稍久必然会使人头晕目眩。
单元过关训练(一)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题,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A.细胞内液B.细胞外液C.血液D.淋巴液2、人血液中不可能出现的是()A.纤维蛋白原B.激素C.纤维素D.淋巴细胞3、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A.血浆量增加B.组织液减少C.组织液增加D.淋巴减少4、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内环境稳态主要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来维持的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5、毛细血管与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6、对内环境的论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指的是体液B.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C.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液D.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浆和体腔液7、在静脉毛细血管端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氧气浓度依次为()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B.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D.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8、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水肿,这是因为()A.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速度降低B.组织液回渗速度降低C.淋巴生成率降低D.淋巴循环受阻9、下列细胞中,能在组织液中游走的是()A.红细胞B.脂肪细胞C.白细胞D.精子10、内环境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并用于有氧呼吸至少要通过几层磷脂分子()A.2层B.4层C.6层D.8层11、原生动物从水中摄取氧气的方式是()A.主动运输B.协助扩散C.自由扩散D.通过鳃结构12、下图中A-D的体温调节中,哪一途径表示人体持续生活在过冷环境中,并可能导致死13、人体内,对新陈代谢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D.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14、毛细血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其存在的内环境是()A.细胞外液和血浆B.血浆和组织液C.组织液和淋巴D.细胞外液和组织液15、高等动物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途径是()A.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B.细胞→内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体外C.细胞→循环系统→内环境→呼吸系统→体外D.细胞→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16、关于内环境的论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就是体液B.内环境就是细胞内液C.内环境是指细胞内液、血液和淋巴D.内环境是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17、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18、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组织液 D.细胞外液19、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是( )A.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通过呼吸、泌尿、消化和循环系统直接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通过内环境和外界环境之间间接进行物质交换D.通过内环境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0、人体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营养成分( )A.血液 B.血浆 C.淋巴 D.组织液21、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内环境是( )A.血液和组织液 B.组织液和淋巴 C.淋巴和血液 D.血浆22、下列可以直接相互转化的是()A.血浆和组织液B.血浆和淋巴C.淋巴和组织液D.肝细胞内液和血浆23、毛细淋巴管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是()A.淋巴B.组织液C.血浆D.淋巴和组织液24、医学上用0.9%NaCl溶液给病人输液,对其用途科学的解释是()A.为病人消毒B.给病人提供营养C.给病人补充水分D.维持细胞渗透压25、胃肠中的液体属于()A.机体外环境B.机体内环境C.细胞外液D.细胞内液26、人体小肠中的氨基酸进入骨胳肌细胞的正确途径是()A.组织液→血浆→组织液→肌细胞B.淋巴→血浆→组织液→肌细胞C.血浆→淋巴→组织液→肌细胞D.淋巴→组织液→肌细胞27、人体皮肤表皮细胞获得氧气是直接从()A.周围的空气中得到B.周围的水中得到的C.组织液中得到D.血浆中得到28、脂类物质从小肠绒毛细胞吸收开始,一直到被输送到各部分组织细胞,依次经过的主要内环境是()①血浆②淋巴③组织液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 D.③②①③29、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A.淋巴液B.组织液C.血浆D.唾液30、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都存在于细胞内B.体液构成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D.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血液两部分31、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