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沪科选修3-1 探究电阻定律 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沪科选修3-1 探究电阻定律作业
A .a 代表的电阻丝较粗
B .b 代表的电阻丝较粗
C .a 电阻丝的阻值小于b 电阻丝的阻值
D .图线表示的电阻丝的阻值与电压成正比
B [b 图线的斜率大,表示电阻小,由电阻定律R =ρL S ,可知b 代表的电阻
丝较粗,选项B 正确,A 、C 错误;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与电阻两端的电压无关,选项D 错误.]
4.将一只阻值为几千欧的电阻R 1和一只阻值为千分之几欧的电阻R 2串联起来,则总电阻( )
【导学号:69682155】
A .很接近R 1且略大于R 1
B .很接近R 1且略小于R 1
C .很接近R 2且略小于R 1
D .很接近R 2且略大于R 2
A [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R
总=R 1+R 2,故R 总接近R 1略大于R 1,A 正
确.]
5.三个阻值都为12 Ω的电阻,它们任意连接、组合,总电阻不可能为( )
A .4 Ω
B .24 Ω
C .18 Ω
D .36 Ω B [若三个电阻并联,R 总=13
R =4 Ω;若三个电阻串联,R 总=3R =36 Ω;若三个电阻混联,即两个电阻并联后和第三个电阻串联,R 总=R +12
R =12 Ω+6 Ω=18 Ω.两个电阻串联后与第三个电阻并联,R 总=2R ·R 2R +R
=8 Ω.] 6.在如图3-3-10所示的电路中,AB 为粗细均匀、长为L 的电阻丝,以AB 上各点相对A 点的电压为纵坐标,各点离A 点的距离x 为横坐标,则U 随x 变化的图线应为图乙中的( )
图3-3-10
A [根据电阻定律,横坐标为x 的点与A 点之间的电阻R =ρx S ,这两点间
的电压U =IR =Iρx S (I 、ρ、S 为定值),故U 跟x 成正比例关系,选项A 正确.]
二、非选择题(14分)
7.一根长为0.5 m 的金属丝,横截面积为3.0 mm 2,在它两端加上0.15 V 的电压时,通过金属丝的电流为2.0 A ,求金属丝的电阻率.
【解析】 金属丝的电阻R =U I =0.152.0
Ω=0.075 Ω 由电阻定律R =ρL S
得ρ=R S L =0.075×3.0×10-60.5
Ω·m =4.5×10-7 Ω·m.
【答案】 4.5×10-7 Ω·m
[能力提升练]
(25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把两根同种材料的电阻丝分别连在两个电路中,甲电阻丝长l ,直径为d ,乙电阻丝长为2l ,直径为2d ,要使它们消耗的电功率相等,加在电阻丝上的电压U 甲∶U 乙应是( )
【导学号:69682156】
A .1∶1
B .2∶1
C .1∶ 2
D .2∶1 D [根据电阻定律R =ρL S ,R 甲∶R 乙=2∶1.
且U 2甲R 甲=U 2乙R 乙,故U 甲∶U 乙=R 甲∶R 乙=2∶1
选项D 正确.]
2.如图3-3-11所示,厚薄均匀的矩形金属薄片边长ab=10 cm,bc=5 cm,当将A与B接入电压为U的电路中时,电流为1 A;若将C与D接入电压为U 的电路中,则电流为()
图3-3-11
A.4 A B.2 A
C.1
2A D.
1
4A
A[设将A与B连入电路时,电阻为R1,C与D连入电路时,电阻为R2,金属片厚度为h.
由电阻定律R=ρL
S
得
R1=ρab
bc·h ,R2=ρbc
ab·h
,
所以R1∶R2=4∶1,故由I=U
R
得电流之比I1∶I2=R2∶R1,所以I2=4I1=4 A.]
3.如图3-3-12所示,R2=R4,理想电压表V1的示数为70 V,理想电压表V2的示数为50 V,则A、B间的电压为()
【导学号:69682157】
图3-3-12
A.140 V B.120 V
C.100 V D.无法计算
B[理想电压表所在支路不通,则题图所示电路是四个电阻串联,电压表V1测量的是R1和R2两端的电压之和,电压表V2测量的是R2和R3两端的电压之和.因为R2=R4,所以电压表V2相当于测的是R3和R4两端的电压之和,即A、B间的电压为电压表V1的示数与电压表V2的示数之和,则A、B间的电压为50 V+70 V=120 V,选项B正确.]
4.两根材料相同的均匀导线A和B,其长度分别为L和2L,串联在电路
中时沿长度方向电势的变化如图3-3-13所示,则A 和B 导线的横截面积之比为
( )
图3-3-13
A .2∶3
B .1∶3
C .1∶2
D .3∶1
B [由题图可知两导线电压降分别为U A =6 V ,U B =4 V ;由于它们串联,
则3R B =2R A ;由电阻定律可知R A R B =L A S B L B S A ,解得S A S B =13
,选项B 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26分)
5.(13分)如图3-3-14所示,已知R 1=R 2=R 3=R 4=R ,求开关S 闭合和开启时,A 、B 两端电阻之比.
【导学号:69682158】
图3-3-14
【解析】 用分支法简化电路:由A 经R 1为第一支路到B ;由A 取第二支路经R 2、C 到B ;由A 取第三支路经R 3到D 再经R 4到B ;C 、D 间接有S ,如图所示.
S 闭合:R 4短路,相当于R 1、R 2、R 3并联,故R AB =R 3
; S 开启:相当于R 3、R 4串联后再和R 1、R 2并联,故:
1R ′AB =1R 1+1R 2+1R 3+R 4
. R ′AB =25
R ,所以R AB ∶R ′AB =5∶6. 【答案】 5∶6
6.(13分)A 、B 两地相距40 km ,从A 到B 两条输电线的总电阻为800 Ω,若A 、B 之间某处E 的两条输电线发生短路,为查明短路地点,在A 处接上电源,测得电压表示数为10 V ,小量程电流表读数为40 mA ,如图3-3-15所示,则短路处距A 多远?
图3-3-15
【解析】 设发生短路处距离A 处为x ,根据题意知,A 、B 两地间的距离l =40 km ,电压表的示数U =10 V
电流表的示数I =40 mA =40×10-3 A
R 总=800 Ω
根据欧姆定律I =U R 可得:A 端到短路处的两根输电线的电阻
R x =U I =10
40×10-3 Ω=250 Ω ①
根据电阻定律可知:
R x =ρ2x S ②
A 、
B 两地输电线的电阻为R 总
R 总=ρ2l S ③
由②③得R x R 总=x l
联立解得x =R x
R 总l =250800
×40 km =12.5 km
发生短路处距离A 处12.5 km.
【答案】 12.5 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