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用数学例5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一、说教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数学学习的快乐,并养成热情好客尊敬长辈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是学生会用自己的的语言描述上下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是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是这样实施教学的。

二、说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步骤:(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为小动物找家,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确定了小鸟,小兔和松鼠的位置。

这一情境的创设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上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揭示主题,探索新知课件先出示两只小动物,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只动物的位置关系,再引导学生用“谁在谁在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说话。

由于上下关系具有相对性,当出现三只小动物时,学生可能就不会准确描述它们的位置了,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先讨论后汇报,接着我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当小松鼠跟小兔比时,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当小松鼠跟小鸟比时,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这样就帮助学生准确地构建起上和下位置相对性的概念,再引导学生说,如果三只小动物比时,小鸟在最上面,小兔在最下面,松鼠在小鸟和小兔的中间,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及时反馈,我把小鸟与小松鼠位置调换,再让学生说一说,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当我们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时,要清楚它是跟谁比,在说的时候应该具体说出它在谁的上面,或者它在谁的下面。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引入,先解决小鸟和小兔两只动物的位置关系,再解决小鸟、小兔子和小松鼠三只动物的位置关系,由浅入深,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新知。

(三)操作实践、巩固新知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就地取材,先根据我的提示,让学生动手摆好数学书、作业本、铅笔盒,并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然后再让学生互相摆一摆,说一说。

一年级数学《用数学》教案

一年级数学《用数学》教案

一年级数学《用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用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并把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的计算方法。

2.正确计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

3.经受学具操作与争论的过程,获得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体验与同伴沟通获得胜利的喜悦,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是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算理和解答方法的根底上学习的内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考虑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做以下安排:1.迁移类推,沟通新旧学问的联系。

数学学问是亲密联系的,新学问往往是旧学问的延长和拓展,在“谈话引入发觉问题”时,充分发挥示意图的作用,以唤起学生对旧学问的回忆,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学问,为讲授新课做好预备。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加学习的全过程。

在课堂上突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设置学生操作、争论、试说、试算等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提醒算理,将学问转化为力量,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构造的形成和学习力量的提高,并从中体会与同伴合作获得胜利的愉悦。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想像力是制造的灵魂。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想像力。

例如,第4道练习题,教师只给出已知条件,让学生探求结果的可能性。

一题多问,让学生从各种设想动身进展探究,不拘于一种形式,不限于一种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一、谈话引入,发觉问题。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这个学期我们开展了作业评比得红花的活动,大家肯定都得到了很多红花吧!有3个小朋友也得到了许多红花,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电脑显示红花榜:(学生们都很有兴趣,留意观看红花榜。

人教版下册数学一年级教案5篇

人教版下册数学一年级教案5篇

人教版下册数学一年级教案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下册数学一年级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下册数学一年级教案1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6及相关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比较_,使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_,会运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_,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_,逐步建立数感。

3、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正确运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具准备:例6的投影片、小小养殖场和巩固练习l以及游戏题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按顺序写敷.2、62后面连续的五个数是( )。

62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

35 87 70 62 15 64、谈话导入教师:快来看!他们在玩跷跷板。

小老虎们玩得多高兴呀!小熊看到了_,它也想玩_,它找来了好朋友小兔_,可是他们怎么也玩不起来_,为什么呢?教师:轻重是比出来的_,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进行比较。

在数学上我们会经常比较什么呢?5、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_,说一说数的大小。

二、新授。

1、投影出示例6在操作中初步直观感知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教师:红球有几个?(58个)蓝球有几个? (15个)黄球有几个?(10个) [大家一起从15数到58_,数的过程体会到15到58要经过好多的数。

教师告诉学生_,58比15多得多_,15比58少得多_,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_,红球比蓝球多得多_,那篮球比红球少得多。

请一个同学从10数到15_,从中感受到l0到15比较接近_,我们就可以说15比10多一些_,象刚才的题目_,我们就可以说黄球比蓝球少一些.]教师问:红球和黄球比呢?小结比较方法:①直观观察比较②借助推理进行比较2、投影出示小小养殖场。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二、互动探究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根据图片显示的数学信息提出关于加法的数学问题
(2)列式解决
(3)小组讨论交流解决方法
①摆小棒;②数一数;③计数器。
【设计意图】
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时,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交流中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
2.解决剩下的数学问题,并用竖式方法计算出得数。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在练习中巩固竖式的运用。
四、拓展延伸
书架上层有29本书,下层有13本书,从上层拿多少本书到下层,两层的书就同样多?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我们今天学了什么?
六、作业布置
课堂练习
七、板书设计
收玉米
笑笑和淘气一共收了多少个玉米?
难点: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展示废品堆积的画面,引导学生说一说废塑料有哪些危害。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环保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互动探究
1.想一想,提出数学问题(展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
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尝试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这一角色。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掌握整十数的加减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整十数的加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一大早就到森林里采了一篮子新鲜果子,大家看,小兔子准备和她的好朋友分享这些果子,他们玩得可高兴了。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荷塘区红旗路小学一年级第二册数学科教案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认识各种常用面值的人民币,了解各面值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感觉“元”是人民币单位中最常用的主要单位,初步了解简单的货币文化,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指导】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其进率,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的兑换,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记忆掌握100以内的数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理解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的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本单元的内容将为学生以后学习时间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单位的换算和小数的知识奠定基础。

课时分配:
(1)认识人民币及元、角、分 1课时
(2)兑换人民币 1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人教版下册教案5篇

小学数学一年级人教版下册教案5篇

小学数学一年级人教版下册教案5篇(1)课件出示第一个小朋友的做法:第一个小朋友是这样分的:我先分一分,再数一数。

先分成糖葫芦形、爱心形和球形,然后再去数分别有几个。

(2)课件出示第二个小朋友的做法:第二个小朋友是用了边数边画的方法;首先在纸的最下方把这3种气球的形状画出来,然后数一个画一个,这就是第二个小朋友整理出来的结果。

(3)课件出示第三个小朋友的做法:第三个小朋友就不喜欢这么麻烦,他先在纸上画出这3种气球的形状,然后直接在气球类别下面写出数量,他就这样把它简单地表达出来了。

师:分完之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生:球形的气球最多,有5个;糖葫芦形的气球最少,只有3个。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棒。

这些气球还可以怎样分类呢生:还可以按颜色来分,有红色、黄色和蓝色三种不同颜色的气球。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两位小朋友按颜色分类整理出来的结果吧!课件出示按颜色分类的图片。

三、巩固提升以闯关游戏的形式出现,激发学生的兴趣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练习七第2题四、课堂小结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的知识,把同一类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我们知道了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来分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根据物体的其他标准进行分类,比如物体的用途、大小、轻重等等)课外延申:通过直观图片体验生活中的分类第一张图片:超市的水果分类(节省顾客购物时间)第二张图片:图书馆的书本分类(方便读者找所需书本)第三张图片:垃圾分类(保护环境)五、课后作业放学后,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把自己房间进行分类整理,并与家人、同学或者朋友交流自己的成果。

小学数学一年级人教版下册教案4一、分析任务: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

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常常会遇到买门票、食品、玩具、学习用具以及交费等实际问题,因此,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种类,知道爱惜人民币。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5课时解决问题(1)_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5课时解决问题(1)_人教新课标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1.想一想,算一算。
13-9=
16-7=
17-6=
12-6=
15-9=
14-7=
18-9=
12-5=
11-4=
16-8=
13-6=
17-8=
2.(1)同学们,你最喜欢看的是什么体育节目?
(2)看来,大家都非常热爱体育运动,说起体育运动,大多数同学都兴奋不已。今天我们再次到运动会上去看一下比赛最激烈的足球比赛怎么样?
5.解答得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补充说明。
2.学生自由说一说。
(可以画一画,也可以算一算。)
(二)
1.学生自由说一说。
2.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用减法计算,列示为16-9,教师板书:16-9。
知道整体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3.先想一想,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课题解决问题课本p20新授课计划学时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在解决问题的编排中同样呈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按照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和解答正确吗3个步骤编排解题过程
第5课时解决问题(1)
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年级:一年级册次:下学校:教师:
课题
解决问题(课本P20例5)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在解决问题的编排中,同样呈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按照“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和“解答正确吗”3个步骤编排解题过程。但是,在解题过程的3个步骤中,分别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道了什么”环节,出现了多余条件;在“怎样解答”环节,运用画图策略理解“求另一个加数”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并认识到多余条件在解题过程中是没有用处的;在“解答正确吗”环节,教给学生基本的回顾解决问题过程及检验的方法,并提出了口头答题的要求。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笔者特地准备了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带我们去参观数学王国中的图形城堡,想不想去呢?淘气有个要求,这节课你必须认真听讲,积极发言。

做到了吗?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

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1、感知“面”在“体”上(1)观察操作。

淘气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他说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你桌上的物体其中一个面,并说一说你摸的感觉。

赶快行动吧!(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小组合作讨论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2)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张,下面就请大家动手选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把这些平平的面请下来吧。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解决问题例5》教学课件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解决问题例5》教学课件
14 - 6 = 8(只) 口答:母鸡有8只。
课堂练习
2 还差多少串?
12 - 5 = 7(串) 口答:还差7串。
课堂练习
3 食堂里有12袋面粉和11袋大米。一个月后,食堂还剩下3袋大米。这 一个月一共吃了多少袋大米? 11 - 3 = 8(袋)
口答:这一个月一共吃了8袋大米。
课堂练习
4 李老师买了11朵小红花和13枚小勋章,颁发完之后还剩下5枚小勋 章。李老师一共颁发了多少枚小勋章?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 5 课时 解决问题 例5
课堂导入-新知探究-课堂练习-课堂小总结-课堂作业 人教版 数学 一年级 下册
学习目标
1.会看图理解题意,筛选有用信息,计算简单的减法应用题。 2.会分析解答简单的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 力。
课堂作业
1 小明今天计划踢11个毽子,并且跳15下绳,已经踢了9个。还需要踢 多少个? 11 - 9 = 2 (个)
口答:还需要踢2个。
课堂作业
2 学校一共有12个足球,15个篮球,高年级分到7个篮球。那么低年 级可以分到几个篮球?
15 - 7 = 8(个) 口答:低年级可以分到8个篮球。
课堂作业
13 - 5 = 8(枚) 口答:李老师一共颁发了8枚小勋章。
课堂练习
5 某家公司里一共有14个男员工和13个女员工,其中有5个男员工去 出差了。这家公司里还剩下多少个男员工?
14 - 5 = 9(个) 口答:这家公司里还剩下9个男员工。
课堂练习
6 小明一共买了16个笔记本和14支铅笔,已经用掉9支铅笔。还剩下 几支铅笔? 14 - 9 = 5(支)
课堂作业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认识米》: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二、初步认识1米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72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谈话: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

(学生活动)启发:(指拉开的绸带)这段绸带的长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说明:对于“米”,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从身高谈起,再让学生大胆地进行估计,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认识1米。

出示米尺。

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绸带,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绸带。

提问:张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综合实践:小小商店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综合实践:小小商店苏教版

小小商店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实际的观察和模拟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

2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知道买商品怎样付钱。

教学难点:知道根据自己的需要,物品的价格来购买物品,体验付款的多样化。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挂图、售货员的帽子、有标价的物品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1情趣导入谈话:同学们,下面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班级要在教室内开一个班级商店,名字已经起好了,就叫“小小商店”(出示教学挂图),今天啊,学校要在我们班招聘几个商店售货员(出示教具:售货员的帽子),那个同学有兴趣啊?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谈话:既然是招聘,那么老师就要触及个题目来考考大家,看看那几个小朋友最适合做我们的售货员,老师就将这顶售货员的帽子送给她,好不好?(2)收集信息谈话:“买东西要先知道价钱,谁能说出这些东西的价钱呢?”指名口述柜台上各种物品的价钱。

(3)提出、解决问题(用课件逐一出示)小男孩:“买一本成语词典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元?”生:(汇报交流)小女孩:“我有30元钱,买一个熊猫和一个洋娃娃,够不够?”学生思考后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萝卜:“我也来靠靠你们,我有50元钱,买货架上的物品,可以买些什么?”尝试去总结方法:买的东西加起来要接近50元,能不能超过50元?二、实践活动,建构新知1、评选售货员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选拔,你们觉得那几位同学最适合当我们的售货员呢?学生推选谈话:下面老师把售货员的帽子给这些同学戴上。

2、开办班级商店谈话:请同学们把你们准备好的带价钱的物品拿到前面来,我们的“小小商店”马上就要开张了!(放音乐)教师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进行购物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买卖双方都要注意付钱、找钱不要出错;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和其他同学或老师商量讨论。

教师将P67上面的问题逐渐渗透给正在进行活动的学生。

一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五篇

一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五篇

一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五篇一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一、认识图形(二)单元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

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单元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单元难点: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图形(1)教学内容:认识图形(1)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教学方法:观察法、操作法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剪刀教学过程: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四条边长度都相等)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认识人民币∣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认识人民币∣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认识人民币∣人教新课标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认识人民币》。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包括人民币的单位、各种面额的人民币以及人民币的换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单位,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2. 培养学生熟练进行人民币的换算。

3. 培养学生运用人民币进行购物结算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单位,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以及熟练进行人民币的换算。

难点:人民币的换算方法以及运用人民币进行购物结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人民币实物、幻灯片、黑板。

学具:人民币图片、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些人民币实物,让学生辨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人民币的单位,让学生认识元、角、分。

(2)教师展示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其价值。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些例题,让学生观看并讲解其解题思路。

例题1:2元5角可以换算成多少元?例题2:3元减去2元等于多少元?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1:1元2角加上3角等于多少元?练习2:4元减去2元5角等于多少元?5. 人民币换算游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人民币换算游戏,提高学生运用人民币进行换算的能力。

6. 购物结算实践:教师设计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运用人民币进行购物结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认识人民币板书内容: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人民币面额: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5分、1分人民币换算: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 运用人民币进行购物结算的实践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幻灯片、黑板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人民币的基本知识,通过例题讲解、随堂练习、游戏和实践,提高了学生运用人民币进行换算和购物结算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教案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页例5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1.在实际观察活动中,知道从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会辨认从正面、侧面和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辨认从正面、侧面和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数码相机,布娃娃玩具等。

2. 5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坐中间,其他的四个学生围坐在这个学生四周,选一个学生做组长。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教师:大家都喜欢拍照片吗?老师也喜欢拍。

下面是老师拍的几张照片,在这些照片中,你们认识谁?多媒体课件出示从正面、背面和侧面拍的老师的照片。

学生辨认,学生肯定能认出正面或侧面的老师照片,对背面的老师照片也许能辨认出来,也许不能辨认。

如果学生能辨认,就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辨认出来的;如果不能辨认,就按以下的方案组织教学。

教师:其实,这张照片也是老师的照片,为什么都是老师的照片,有些照片小朋友认不出来呢?很简单,老师是从不同的角度拍的照片,从不同的角度拍出来的照片是不一样的,你们想知道它们哪些地方不一样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5教师:什么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呢?我们来看看图上的这些小朋友。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5图。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小朋友围坐在四周给中间的一个小朋友画像。

教师:这些小朋友围坐在中间这个小朋友的四周,猜猜他们看到的中间这个小朋友是一样的吗?学生可能回答,看到的中间这个小朋友不一样。

教师: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就知道了。

现在每组学生都像图片上的小朋友一样围坐在中间这个小朋友的四周,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中间这个小朋友的哪些部位?指导学生说自己看到的,教师适时作一些追问。

如前面的学生说“我看到了他的脸、眼睛、鼻子和嘴”,教师马上追问后面的学生“你能看到这个小朋友的脸、眼睛、鼻子和嘴吗?”当得到否定的答复后,教师再追问:“那么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我看到了他的后脑勺”。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认识人民币(一)|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认识人民币(一)|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认识人民币(一)|人教新课标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认识人民币(一)|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认识人民币,这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课程。

我们将通过生活情境来引入人民币的概念,学习人民币的种类,以及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的交易。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人民币的各种面额。

2. 学生能够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使用。

3.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易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各种面额,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使用。

难点:进行简单的交易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人民币实物、交易场景模型、计算器。

学具:练习本、笔、人民币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在课堂上模拟一个交易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交易过程。

2. 讲解人民币的概念:我会向学生介绍人民币的各种面额,并解释它们在生活中的使用。

3. 例题讲解:我会用实际例子来讲解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计算。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民币的种类面额使用1元购物、支付等10元购物、支付等100元购物、支付等七、作业设计1. 请列出你拥有的所有人民币,并写出它们的用途。

答案:略2. 如果你有10元,你会用它来买什么?请计算你需要找回多少钱。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人民币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交易计算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课后,我会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辅导,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同时,我也会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们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交易场景,了解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选择了模拟一个交易场景。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前、后基本含义。

理解前后位置的相对性,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正确确定“前后”。

2、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说一说等活动,感知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前、后基本含义。

难点:理解前后位置的相对性,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正确确定“前后”。

一、创设情境,体验前、后1、观察课室,感受前、后小朋友们,你看一看我们教室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2、说一说请同座位的两名小朋友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3、听口令,摆物体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前面,数学书放在文具盒的后面;铅笔盒不要摆在数学的前面……二、引导探知,体验感悟1、看图讲故事课件出示《龟兔赛跑》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

谁能根据这幅图给大家讲故事2、说一说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在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3、观察、讨论请4个小朋友站一列,互相说一说这4个同学的位置。

学生互相交流:----的后面是----,----的前面是----。

4、变换位置,加深理解(1)请全班同学站起来向后转,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2)以前后两个小朋友为一组,互相摆一摆你们的文具,然后说一说谁在前面,谁在后面。

三、实践应用1、队列游戏:请几位同学到前面来,站成一列(前后站)。

你发现了什么围成一个圈,这样站,你又发现了什么2、说一说:我们身边有前、后的应用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内容分析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册5篇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册5篇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5篇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例1~例3。

教学目标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自主熟悉简洁的排列规律,并能依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颜色、摆学具等活动,增加动手力量和创新意识。

3、在经受查找规律过程中,体验规律的美和制造的欢乐。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发觉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能用较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述找出的规律教具学具预备好5支彩笔放在桌面上:大红色、粉红色、天蓝色、草绿色、淡黄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师:刚刚在上课之前播放的那首歌小朋友们熟识吗?是哪一部动画片啊?对,是《喜羊羊与灰太狼》,今日它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睁大眼睛看,谁来了。

(大屏幕出示:喜羊羊)小朋友鼓掌欢送它。

其次个会是谁呢?(大屏幕出示:灰太狼)2、第三个又会是谁呢,陈教师请小朋友猜一猜……(大屏幕又出示:喜羊羊)是谁呀,又是喜羊羊,请小朋友连续猜,第四个是谁,你猜……你为什么猜是灰太狼呢?(大屏幕又出示:灰太狼)又是灰太狼。

3、现在,谁能一口气猜出第五个?第六个呢?你能确定吗?为什么这么确定?说说理由。

4、师:像这样一只羊、一只狼;又一只羊、又一只狼;再一只羊、再一只狼,它们排列时的挨次是重复消失的,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的排列叫作——规律(板书:规律),今日这节课咱们就和喜羊羊一块儿来——找——规律,(板书:找)。

5、激趣:请看大屏幕,小羊还给每个小朋友带来了3颗星星:懒羊羊带来的是发言星,送给大声发言的珍宝;喜羊羊带来的是才智星,送给爱动脑筋的珍宝;美羊羊带来的是欢乐星,咱们来比比看,哪个小朋友从教师手上摘走的星星最多。

二、探究沟通,解决问题、1、师:请看大屏幕,(出示主题图)再过10天小朋友最喜爱的节日就要到了,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六一儿童节)你看,图上的小朋友们可快乐了,他们把教室布置的多么美丽啊,认真观看,图上的小朋友是用什么来布置教室的?谁会说完整话?再认真观看,你有什么发觉?2、图中有规律?有些什么规律?谁能够用上“又、再”来详细说说图中的”排列规律。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5篇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5篇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5篇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5篇1目标:1、通过数8、9个的物体的实践活动,认识8、9,会写8、9。

2、知道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3、能准确区分8个、9个和第8个、第9个,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4、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教育。

重点、难点:区分基数和序数及比较大小。

教具:多媒体。

学具:小棒。

教法:引导观察法。

学法:观察操作法。

教程:一、创设情景。

1、从0数到7,再从7数到0。

2、小花猫钓无尾鱼和半截鱼的故事引出8、9。

3、板书:8、9的认识。

二、合作探索:1、认识8、9。

(1) 引导观察主题图,仔细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图意。

(2) 用8、9说一句话。

(3) 提问小结。

从说一句话中,你知道8、9的用途吗数字8可以是八个任意物体的数目,也可以是第八个、第八名、第八等。

2、基数和序数及大小比较。

(1)操作:拿出数字卡片08,摆一摆,从0排到8,再从8排到0,说说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2)涂色:P54蝴蝶图,给从左数第8只蝴蝶涂上黄色,第9只蝴蝶涂上红色。

(3)媒体出示:尺子图,引导观察数的顺序。

(4)媒体出示点子图,数7和8,8和9并比较大小。

(5)指导写8、9,练习写8、9。

三、应用拓展:1、练习八第1题。

多媒体出示动物坐火车的图和火车进山洞的图2、练习八第2题。

3、从小到大排列下面各数:2、3、5、8、0、1、4、6、9、7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5篇2设计说明“几个”和“第几”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因为生活情境中经常用到它们。

几个和第几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事物排列的顺序号。

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本节课的设计重在指导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

1.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

以去动物园为情境,在门口排队买票为主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几个”和“第几”的含义,并了解“第几”的相对性。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一、教材分析《小明的一天》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小明的一天”主要是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情境教材,教材根据小朋友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安排了6个整时和半时的时间让学生认识钟面,题材非常生活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之一,能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在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握单元的主脉后,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结合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二)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养成珍惜时间的观念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重难点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会认读整时和半时作为教学重点,在观察、对比之后了解整时和半时的特点后,在钟面上能拨出整时和半时作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预习反馈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小明的一天》。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个谜语:“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生:闹钟。

师:对,它就是钟表,钟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

(二)合作探究1、认识钟面。

(1)师:请同学们观察学具的钟面和屏幕上的钟面,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指名汇报:谁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2)师: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亮,你们的发现非常重要。

(师指着大钟面)钟面上有12个数字,这12个数字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围成一圈。

(课件演示,学生边跟着读数字)还有两根针,谁知道这两根针叫什么名字?(在学具上找出时针。

)时针指向几就是表示几时。

(认识完分针,让生在学具上找出分针)(3)分针和时针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兄弟,他们每天不停的朝一个方向向前跑,他们是朝哪个方向转动的呢?(课件演示时针与分针的运动画面,生观察。

)师:来,我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我们把顺着时针转的这个方向叫顺时针方向。

师:有了闹钟的帮忙,小明的生活就很有规律了,他把一天的时间安排得妥妥当当,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小明的一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问题(例5)》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5个例题。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用加法减解答问题和20以内退位减法以及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量的多少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课继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领会减法的含义,又为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逐步提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教材的编排就遵循了这项要求,在学生初步掌握解决问题一般步骤的基础上,例5突出了对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从而逐步实现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标要求。

例5是用减法解
决“比多少”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又一次提供了画图策略,帮助学生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这些具体方法和策略的呈现,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例5的编排体现了
转化的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理解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计算的基础上,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 的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来解决,既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方法,又减轻了学生
学习的负担。

那么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学生又有哪些基础呢?我们来看看(二)学情分析:
本年级学生已经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减
法的意义,能够解决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有了一定的从情境中搜集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从已知整体与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到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是学生认识减法的现实意义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
发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教学目标:
1. 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
几”的实际问题。

2. 经历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掌握画图
的策略。

3. 感受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能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方法。

三、说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游戏导入:摆一摆,说一说
2、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足球的游戏吗?你们看(课件出示)
本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生喜欢的游戏情境,在情境中回顾比较多少的一一对应的经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又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引导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

首先是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利用课件出示小朋友们在玩足球游戏的情境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提取图片中的数学信息,逐步使学生明确,可以通过数数、看文字等方式收集信息。

二是引导学生经历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操作或者是画图,借此帮助学生理解要解决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沟通“比多少”问题与原来所认识的减法模型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解决比多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然后小组内交流你是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说明算式各部分的含义,紧接着问学生你解答的正确吗?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检验的习惯。

O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这里,我设置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个练习是做一做的解决问题,本题是一个基本练习,和例解题思路
相同,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个练习是练习五的第2题,本题是“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问题,学生不需转化,直接列式,和做一做的题相似。

第三个练习是练习五的第3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继续熟练以内
20 的退位减法。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学生积极踊跃的回答,使课堂更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巩固。

第四环节: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四、说教学特色
回顾这节课,我认为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当中突出以下特点:
一是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经验。

在创设情境时,让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为新知做准备。

二是丰富学生对减法现实意义的认识,已知整体与其中一部分,
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到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是学生认识减法的现实意义的一次扩展,因此为学生提供了画图、操作的策略,借此帮助学生理解要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沟通“比多少”问题与原来所认识的减法模型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解决“比多少”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三是运用转化思想,减轻学习负担。

在学生掌握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计算的基础上,安排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
题,并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将数学问题转化成旧问题加以解决,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并体现转化思想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