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答司马谏议书》基础训练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9412af312b3169a551a437.png)
( 四 )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11 分)
王安石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因此赐教者,认为侵官、惹祸、征利、拒谏,致使天下怨谤也。
某则认为:授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这样也。
19.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4 分 )
①盖儒者所争
盖: ___________
②而天下之理得矣
理: ___________
③举先王之政
举: ___________
④以兴利除弊
以: ___________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4 分 )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这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盖儒者所争”一句中“争”详细指哪些?(3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四)《答司马谏议书》节选(11 分)
19.?道理?实行, 用来。
(每空 1 分,共 4 分)
20.
修,倒装句式。
整体句意通畅, 2 分)?至于恼恨辱骂这么多,这原来就是我早先就知道它会这样的。
(重点词:怨、诽、
固、其,整体句意通畅, 2 分)
21. 侵官、惹祸、征利、拒谏、致怨。
(少一点扣一分,共 3 分)。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9747e5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f4.png)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下列对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故:原因,缘故。
B.以致天下怨谤也谤:诽谤,指责。
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顾念,忧虑。
D.度义而后动度:计划。
2.下列对句中画横线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以授之于有司②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③不为侵官④为天下理财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和致怨五事。
B.作者文中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
C.本文作者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招致怨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D.作者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练习和参备考资料答案解析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练习和参备考资料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9e0ebee009581b6ad9eb2b.png)
答司马谏议书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赏析】这是诗人的一首边塞诗。
委婉细腻地刻画了边关将士久戍盼归、思乡怀亲的真挚感情。
诗的前三句,写环境:诗人首先捕捉住烽火台、戍楼、黄昏、海风等景象,着力渲染苍茫寂寞的环境气氛。
然后引出抒情结句,抒写征人的思乡深情。
但诗人没有从征人这边写起,而是从万里之外的闺妇写起,写她的无限愁思,以反衬出征人自己的思想波澜,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
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聒(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如:聒耳。
壬(rén):1.天干的第九位。
2.姓。
恤(xù):<书>1.顾虑,忧虑。
如:不恤人言。
2.怜悯。
如:体恤。
3.救济。
如:抚恤。
胥(xū):1.<书>胥吏(小官吏)。
2.互相。
3.〈书〉齐、皆。
如:万事胥备。
度(duó):<书>难测;估计。
如:揣度。
另读(dù):1.计量长短。
如:度量衡。
2.程度。
如:极度。
3.章程;行为准则。
如:法度。
4.人的气质或姿态。
如:风度。
5.计划,主张。
6.过(指时间)如:虚度光阴。
膏(gāo):1.脂肪;油。
如:膏火。
2.很稠的糊状物。
如:牙膏。
3.肥沃。
如:膏腴。
本文取此义。
晤(wù):见面。
如:会晤。
二、词语识记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
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
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f4466e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9c.png)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检测一、课内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不复一一自辨“辨”同2.于反覆不宜卤莽“卤”同(二)词类活用1.以膏泽..斯民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3.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4.以兴利.除弊.(三)特殊句式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句式:译文:2.终必不蒙见察。
句式:译文:3.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句式:译文: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句式:译文:(四)一词多义1、度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度义而后动③春风不度玉门关④崔九堂前几度闻2、固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④少年固强之3、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②终必不蒙见察③是而不见可悔故也④夜缒而出,见秦伯⑤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乃重修岳阳楼③邹忌修八尺有余④选贤与能,讲信修睦5.如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②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③坐须臾,沛公起如厕④固不如也⑤方六七十,如五六十6.于①于反覆不宜卤莽②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④业精于勤,荒于嬉⑤不拘于时,学于余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7.为①不为侵官②为天下理财③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④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⑤未能助上大有为⑥不足为外人道也⑦若属皆且为所虏⑧何辞为8.以①故今具道所以②侵官……以致天下怨谤也③议法度……以授之于有司④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⑤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⑦皆以美于徐公(五)古今异义1.故略上报古义: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2.以致天下怨谤也古义:今义: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古义:今义:全部,各种;全部的事物。
(六)文化常识;判断正误。
1.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君实”就是司马光的字,“临川”是王安石的字。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练习(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练习(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7e140ad8f01dc281e43af052.png)
1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一、夯实基础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保无疆之休. 休:喜庆、福禄。
B.夫在殷.忧 殷:深。
C.则思谦冲.以自牧 冲:前进,进取。
D.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加恩惠。
项,冲:谦虚。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C.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度义而.后动 D.虽董之以.严刑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项,介词,因为/介词,依照;B 项,代词,它(他)的;C 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D 项,介词,用/连词,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①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②必固.其根本 ③则思知止以安.人 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⑤则思江海下.百川⑥则思虚.心以纳下 ⑦貌.恭而不心服 ⑧弘.兹九德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⑤⑦⑧ D.④⑤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③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④事,名词用作动词,办事。
⑤下,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
⑥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谦虚。
⑦貌,名词作状语,在表面上。
⑧弘,形容词用作动词,光大。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傲物则骨肉为行路..B.则思知足..以自戒2C.则思三驱以为..度D.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项,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C 项,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D项,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波涛的声音,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形容争论的声音或纷扰的样子。
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项,省略句;C 项,定语后置句;D 项,判断句。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和参考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和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43af26be1e650e52ea99ad.png)
答司马谏议书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赏析】这是诗人的一首边塞诗。
委婉细腻地刻画了边关将士久戍盼归、思乡怀亲的真挚感情。
诗的前三句,写环境:诗人首先捕捉住烽火台、戍楼、黄昏、海风等景象,着力渲染苍茫寂寞的环境气氛。
然后引出抒情结句,抒写征人的思乡深情。
但诗人没有从征人这边写起,而是从万里之外的闺妇写起,写她的无限愁思,以反衬出征人自己的思想波澜,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
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聒(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如:聒耳。
壬(rén):1.天干的第九位。
2.姓。
恤(xù):<书>1.顾虑,忧虑。
如:不恤人言。
2.怜悯。
如:体恤。
3.救济。
如:抚恤。
胥(xū):1.<书>胥吏(小官吏)。
2.互相。
3.〈书〉齐、皆。
如:万事胥备。
度(duó):<书>难测;估计。
如:揣度。
另读(dù):1.计量长短。
如:度量衡。
2.程度。
如:极度。
3.章程;行为准则。
如:法度。
4.人的气质或姿态。
如:风度。
5.计划,主张。
6.过(指时间)如:虚度光阴。
膏(gāo):1.脂肪;油。
如:膏火。
2.很稠的糊状物。
如:牙膏。
3.肥沃。
如:膏腴。
本文取此义。
晤(wù):见面。
如:会晤。
二、词语识记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
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
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课后分层训练(二十五) 答司马谏议书
![课后分层训练(二十五) 答司马谏议书](https://img.taocdn.com/s3/m/bca35c37c77da26925c5b0e9.png)
课后分层训练(二十五)答司马谏议书一、语用小题夯基练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窃:私下,私自。
这里用作谦辞B.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聒:唠叨不休C.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汹汹:气势猛D.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解析:选C汹汹:大吵大闹。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B.于反复不宜卤莽C.故今具道所以D.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解析:选D A项,“辨”同“辩”,分辩;B项,“卤”同“鲁”;C项,“具”同“俱”,全,都,详尽。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而.议事每不合②吾尝终日而.思矣B.①以授之.于有司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苛政猛于.虎也D.①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解析:选D A项,①连词,表转折,但;②连词,表修饰,相当于“地”。
B项,①代词,法度;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项,①介词,在;②介词,比。
D项,“则”均为连词,那么。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故略上报..B.于反复..不宜卤莽C.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解析:选D D项,生事:制造事端。
A项,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
B项,古义,书信往返;今义,指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C项,古义,……的理由;今义,连词,无实义。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B.驴不胜怒,蹄.之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解析:选D A、B、C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D项,名词作状语。
6.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至于怨诽之多解析:选D A、B、C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e6e96425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14.png)
答司马谏议书一、简答题。
1.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答案】借此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2.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答案】则固前知其如此也3.文中哪几句话表明了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态度?【答案】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二、选择题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A.某启:昨日蒙教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作者自称B.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做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军事行动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正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D.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本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稳固2.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善”这一一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
3.下列各句不属于王安石变法的一项是(A )A.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辟邪说,难壬人D.为天下理财4.对本文的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 )A.第一段是向对方解说上次回信简短而这次又“具道所以”的原因。
B.第二段是取守势,针对司马光来信的指责进行辩驳。
先高屋建瓴地确立了一条双方均应遵循的议事原则:名实相符。
C.第三段转守为攻,批评当时保守势力的流弊,表明自己将大有作为。
D.第四段以自谦结尾,不失赠答之礼。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D )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题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e6bec1c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2a.png)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题
答XXX书
宋代XXX致信XXX,感谢他的教诲。
他认为虽然他和XXX相处时间很长,但是他们的意见经常不一致,原因是他
们的政策和方法不同。
他也知道如果他强行争辩,就会被视为不懂事,所以他决定向XXX报告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得到宽恕。
在儒家的思想中,名和实是最重要的。
如果名和实都明确,天下就能够得到正确的治理。
XXX认为XXX侵官、制造麻烦、征收税收、拒绝谏言,这些行为导致了天下的不满和谴责。
但是XXX认为,他只是按照皇帝的命令,在朝廷上制定法律,
然后将其交给司法部门执行。
他还借鉴了先王的政策,以促进利益和消除弊端,但这并不是制造麻烦。
他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但并不是为了征税。
他也没有拒绝谏言的意思。
至于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满和谴责,他早就知道了。
人们惯于安逸,很多士大夫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国家大事,而且迎合民意。
但是
皇帝想要改变这种情况,XXX想帮助皇帝,但他并不知道自
己是否能够成功。
XXX希望能够亲自与XXX交流,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他无法前往。
1)我认为与你相处的时间很长,但我们的议事经常不一致,因为我们的方法和想法不同。
2)因为儒家所争的是名和实,一旦名和实都明确了,天下
的道理就得到了解决。
3)XXX改变度量,不是因为怨恨,而是根据道义行事,
因此没有后悔的可能。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梳理练习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梳理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c121f0e9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4c.png)
答司马谏议书一、通假字1.不复一一自辨(“”通“”,)2.于反覆不宜卤莽(“”通“”,)答案1.“辨”同“辩”,辩解 2.“卤”同“鲁”二、古今异义1.于反覆不宜卤莽古义:今义:指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2.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3.故略上报古义:今义:向上级汇报。
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古义: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答案1.书信往来2.谦辞,用于自称,指区区之心3.写回信4.大吵大闹。
三、一词多义1.蒙(1)某启:昨日蒙教()(2)素蟫灰丝,时蒙卷轴(《黄生借书说》)()(1)故今具道所以()(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伤仲永》)()3.征(1)生事、征利、拒谏()(2)从此替爷征(《木兰诗》)()(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4.难(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3)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5.于(1)于反覆不宜卤莽()(2)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3)以授之于有司()(4)人习于苟且非一日()(5)同俗自媚于众为善()(1)故今具道所以()(2)以致天下怨谤也()(3)以授之于有司()(4)以兴利除弊()(5)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6)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7)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答案1.(1)承蒙(2)遮蔽,覆盖 2.(1)详细(2)具有,具备(3)工具 3.(1)求(2)出征(3)显示、表现 4.(1)排斥(2)与“易”相对(3)困难 5.(1)介词,在(2)介词,从(3)介词,给(4)介词,对,对于(5)介词,向 6.(1)介词,原因(2)连词,同“而”,表示结果(3)连词,同“而”,表顺承(4)连词,同“而”,表目的,相当于“来,以便”(5)介词,把(6)介词,拿,用,凭借(7)以为,认为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以膏泽斯民()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答案1.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2. 名词作动词,做事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答司马谏议书》学练设计(附参考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学练设计(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cb0a38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0.png)
《答司马谏议书》学练设计(附参考答案)贵州遵义刘承德一、基础知识1.汉语中,一般一个字词的词性意义等发生了变化,其读音大多也会随之变化;反之,一个字词的读音变了,其词性意义等大多也会随之变化。
请给下列划线字词注上正确的汉语拼音。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此处作动词,是“相处”之意,读chǔ)相好之日久。
(2)虽欲强(此处作副词,是“硬要”之意,读qiǎng)聒,终必不蒙见察。
(3)重(此处作副词,是“再次”之意,读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4)辟(此处作动词,是“驳斥”之意,读pì)邪说,难(此处作动词,是“排斥”之意,读nàn)壬人,不为拒谏。
(5)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此处作动词,是“考虑”之意,读duó)义而后动。
2.语言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汉语中一些字词所指之义在古代和今天自然也会有差异变化,要推测其义,就不能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去望文生义,而要联系历史背景,还原回归其本义。
请解释下列划线之字词。
(1)故今具道所以(古今差异,此处为“……的原因”之意),冀君实或见恕也。
(2)今君实所以(古今差异,此处为“用来……的”之意。
“所以”的用法怎么来区别?就看其位置语法结构即可)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分开理解,“以”是“因而”“因此”;“致”是“招致”“导致”,此为“因而招致”之意)天下怨谤也。
(3)以授之于有司(古今差异,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之意),不为侵官。
(4)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古今差异,此处为“仅仅”之意)朝廷士大夫而已。
(5)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古今差异,此处为自称的谦词,即“卑微的我”之意)向往之至。
3.对于古汉语中的虚词,一般可从虚词所处位置、语法结构、前后语意、标点符号四个方面来思考推测其义及用法。
请解释下列划线虚词。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根据语法结构及语境,“之”前“相好的”为名词性短语,“之”后“日子”也是名词,故“之”在这里是结构助词,是“的”之意)日久/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根据语法结构及语境,“之”前“修”是动词,故“之”在这里是动词“修”的宾语,是代词,指代前面的“法度”,是“它”之意)于朝廷/至于怨诽之(根据语法结构及语境,“之”前“怨诽”是名词,“之”后“多”是形容词,“多”其实是用来修饰前面的“怨诽”,故“之”在这里就是定语后置标志,无实在意义)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根据语法结构及语境,“之”前“某”是代词,作主语;“之”后“所敢知”是动词性短语,作谓语;故“之”在这里是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之至”较常见,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在句中作补语,“之”就应看作是补语标志,“至”是“达到极点”,故把“之至”看作是一种固定结构为好,意为“达到极点”之意)至。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高一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统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高一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统编版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6c2cd53e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0e.png)
《答司马谏议书》复习检测一、课内基础巩固(一)挖空练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句式:)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冀.()..()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句式:)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句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句式:)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句式:)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句式:)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向往之至。
..(),不任.()区区(二)翻译下面句子(1)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三)情景式默写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
高中语文 专题八 书信 第2课 答司马谏议书训练(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 专题八 书信 第2课 答司马谏议书训练(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https://img.taocdn.com/s3/m/f4dec20f910ef12d2bf9e74b.png)
高中语文专题八书信第2课答司马谏议书训练(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答司马谏议书一、根底过关1.以下各组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谏议(jiàn) 蒙.教(ménɡ) 游处.(chù) 怨谤.(bànɡ) B .强聒.(ɡuō) 卤莽.(mǎnɡ) 辟.邪说(pì) 胥.怨(xū) C .膏.泽(ɡǎo) 自媚.(mèi) 会晤.(wù) 体恤.(xù) D .壬.人(rén) 汹.汹然(xiōnɡ) 盘庚.(yú) 重.念(chónɡ) 解析:选B 。
A.处读“chǔ〞;C.膏读“ɡāo〞;D.庚读“ɡēnɡ〞。
2.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故略.上报 略:简略 B .故今具.道所以 具:具备 C .不恤.国事 恤:忧虑 D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只是 解析:选B 。
具:详细。
3.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略上报②故.今具道所以B.⎩⎪⎨⎪⎧①某那么以.谓受命于人主②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C.⎩⎪⎨⎪⎧①所操之.术②而修之.于朝廷 D.⎩⎪⎨⎪⎧①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②而修之于.朝廷 解析:选A 。
A.所以,连词。
B.①以为,动词;②因为,介词。
C.①的,助词;②它(法度),代词。
D.①向,对,介词;②在,介词。
4.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D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解析:选A 。
古义:官职;今义:医生。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5~8题。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苏教版选修《答司马谏议书》基础训练(附答案)
![苏教版选修《答司马谏议书》基础训练(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2772c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eb.png)
《答司马谏议书》(30分钟 60分)一、基础题(16分)1. 给下列字注音。
(4分)胥()卤()谤()晤()2. 解释加线词义。
(4分)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③而天下之理得矣④辟邪说3. 辨识一词多义。
(8分)二、整体感悟(7分)1. 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3分)2. 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4分)三、课文阅读题(27分)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问题。
1. 解释下列词。
(8分)特:悔:膏泽:事事:2. 翻译句子。
(6分)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3. 文中提到的盘庚,是朝的君主,他当年迁都是为了。
(3分)4. 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2分)5.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
根据你的积累,试写出他的一篇诗作。
(8分)四、中考题(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一石。
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④不饮,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下面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2. 为文中标序号的“食”的读音和意义归类,把序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分)、/、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 根据文意,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
(2分)《答司马谏议书》一、1. xū lǔ bàng wù点拨:对字音要准确掌握,第一个字不读“xù”。
2. ①持②优厚③明白④排除,驳斥点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要善于积累。
《答司马谏议书》基础知识及默写练习
![《答司马谏议书》基础知识及默写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cac70f3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69.png)
《答司马谏议书》基础知识及默写练习一、作家、作品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huān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二、字词梳理(1)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主安石的回信。
(2)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
(3)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蒙,受。
(4)游处:同游其处、交往。
(5)每:常常。
(6)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
操,持,术,方法,主张。
(7)强聒:唠叨不休。
聒,说话声嘈杂。
(8)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9)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
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
即此处说的“略上报”。
(10)辨:同“辩”,分辨。
(11)重念:又想。
(12)视遇:看待,对待。
(13)反复:指书信往返。
(14)卤莽:粗疏草率。
卤,同“鲁”。
(15)具道所以: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16)尤在于名实: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
(17)天下之理得矣:天下的大道理就清楚了。
(18)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都是司马光信上指责的话。
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征,求。
(19)以谓:以为,认为。
(20)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2(原卷版)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2(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8c042ac710661ed9ac51f319.png)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班级:姓名: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项是()A. 冀君实或见.恕也今君实所以见.教者B. 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C. 今君实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见教者,以为侵官师者,所以D.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够从“名实”入手,表明自己的观点,展开辩驳,十分有力的项是()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②某则以谓受命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③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④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④ D.③④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A.王安石以此信回答司马光,是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
B.本文因为是书信体的驳论文,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
C.王安石从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司马光也不例外。
因此从名实人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D.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
5.把文言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错误的两项有()A.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译文:私下认为与您同游相处也有很长时间,但是在处理问题上意见总不一致,是因为所持的方法不同的缘故。
B.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译文:现在您责备我的,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事,招致下面的埋怨和诽谤。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1(原卷版)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1(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6f65cb841ed9ad51f11df233.png)
8.15.2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游处:交游相处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加强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膏泽:施加恩泽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度义而后动A.一夜飞度.镜湖月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C.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D.因自度.其曲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故略上报..B.于反复..不宜卤莽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B.籍.吏民,封府库C.范增数目.项王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5.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举先王之政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高中试卷-8.15.2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2)(含答案)
![高中试卷-8.15.2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2)(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8431d9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1e.png)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班级:姓名: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B。
D项的“反复”,联系上下文来看应为:回复,回信;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项是()A. 冀君实或见恕也今君实所以见教者B. 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C.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能力层级B。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e97bf2f5cc7931b765ce15e2.png)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一、基础知识运用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窃:私下,私自。
这里用作谦辞B.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聒:唠叨不休C.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汹汹:气势猛D.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2.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B. 于反复不宜卤莽C. 振之以威怒D.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①而.议事每不合②吾尝终日而.思矣B. ①以授之.于有司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苛政猛于.虎也D. ①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故略上报..B. 于反复..不宜卤莽C.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D.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B. 驴不胜怒,蹄.之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6. 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B.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 至于怨诽之多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2)《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司马谏议书》
(30分钟 60分)
一、基础题(16分)
1. 给下列字注音。
(4分)
胥()卤()谤()晤()
2. 解释加线词义。
(4分)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③而天下之理得矣
④辟邪说
3. 辨识一词多义。
(8分)
二、整体感悟(7分)
1. 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3分)
2. 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4分)
三、课文阅读题(27分)
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问题。
1. 解释下列词。
(8分)
特:悔:
膏泽:事事:
2. 翻译句子。
(6分)
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3. 文中提到的盘庚,是朝的君主,他当年迁都是为了。
(3分)
4. 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2分)
5.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
根据你的积累,试写出他的一篇诗作。
(8分)
四、中考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一石。
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④不饮,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下面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2. 为文中标序号的“食”的读音和意义归类,把序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分)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 根据文意,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
(2分)
《答司马谏议书》
一、1. xū lǔ bàng wù点拨:对字音要准确掌握,第一个字不读“xù”。
2. ①持②优厚③明白④排除,驳斥
点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要善于积累。
二、1. 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点拨:教学设计>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
2.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三、1. 只是后悔给以好处做事情点拨:第一个“事”为动词,第二个“事”为名词。
2. ①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
②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呢?
3. 商摆脱自然灾害点拨:对书下有关内容要加强记忆。
4. 坚决
5. 如: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四、1. A
2. ①④/②③或:②③/①④
3. 想要它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 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