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08ea71d928ea81c758f5787e.png)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者:邓文来源:《职业·中旬》2011年第02期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小康社会”的特征时,提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六个方面的指标,提出了社会和谐的思想。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众所周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目标又是过程,需要经过长期奋斗、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样的社会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已经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六个方面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指南。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由于我国仍处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1904c1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c2.png)
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旨在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的目标。
它强调人们在共同生活中的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和互惠互利。
在当今世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环境中,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向往的目标。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样的社会网络中。
在这个网络中,人们需要互相依存,贡献和协作,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利益。
和谐社会的建设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尊重和关爱,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并尊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只有在一个和谐社会中,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潜力,并获得幸福和满足感。
其次,和谐社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与繁荣。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合作和信任关系将得以加强。
这将有助于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和谐社会中的人们会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在竞争中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此外,和谐社会还能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如犯罪率的上升和社会冲突的增加等。
这些不稳定因素会妨碍经济发展,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第三,和谐社会对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意味着人们要尊重自然的规律,并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和环境污染已经给地球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只有在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上,人类才能与自然共同生存,并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和谐社会还有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实现。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每个人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并受到公正的对待。
这意味着没有人因为个人的身份、性别、种族、宗教等原因受到歧视和剥夺权益。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制定和执行公平的政策,来保护每个人的利益和权利。
最后,和谐社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们彼此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事务,并为社会的良性发展做出贡献。
这将有效地减少社会冲突和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d91a951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8c.png)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将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来阐述。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我们了解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的,是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结构。
在这种结构下,企业要有自己的社会责任,要追求合理利润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企业诚信经营、互利共赢的经营模式,可以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为经济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
和谐社会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在文化、政治、伦理等各个方面都要实现和谐,避免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只要社会是和谐的,人们的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社会主义制度就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从政治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确保社会治理的秩序和谐统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
再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着文化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全面的发展。
这就涉及到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区关系、和谐的家庭关系等方面。
我们要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营造以实现和谐稳定为目标的文化环境。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建设更美好、更健康的文化生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文化和文明的长远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我们还需看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我们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矛盾与冲突在这种变化下更加复杂和尖锐。
我们必须通过建设和谐社会,加强社会治理,促进不同政治、种族、宗教、文化、地理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发展,走出一条更加宽广和宁静的发展之路。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阐述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阐述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7c8afeff700abb68a982fb89.png)
唯物辩证认为,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斗争性、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属性。
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不会绝对同一的,总是存在着差别和对立。
即使一个事物自身也不是绝对同一的,其内部也存在着差别和对立。
如果事物自身是绝对同一的,“此物”内部不包含“他物”,不包含自身的对立面,那么,事物就永远是它自己,就不会有变化和发展。
同时,我们不仅要承认矛盾的斗争性,还要看到矛盾的同一性,没有对立面的统一就不会有矛盾,事物同样不能发展。
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是矛盾解决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唯一的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是对矛盾的斗争性相反的基本属性的概括。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
老子说的这些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这些都相互依存的,相对而存在的,都要在对方的关联中才能获得自己。
没有美,也就不会有丑,没有高也就不会出现低。
美妙的音乐就是由高低不同,长短有别的音组成的。
这些都说明了矛盾同一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逻辑上必定有共同的生产方式,并且在这一生产体系中占着特定地位,否则也就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词的意义使然。
如果这就是同一性的话,那么“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具同一性”这句话不陈述客观事实,只反映了有关字眼的用法。
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每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例如,生和死,遗传和变异,福和祸,顺利和困难,战争和和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真理和谬误等等。
”但这些成对的概念在逻辑上是“互相依赖”的,如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
没有剥削也就没有被剥削,这是有关字眼的意义使然。
故“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只是空废语句,对客观事物无所陈述。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时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cf312dd1ce2f0066f5332239.png)
得了 新民 主主义革 命的胜 利 ,顺利完成 “ 三大 ”改造 , 实行 伟大 的改革开 放 , 功开 辟出一条具 有 中国特 色的 成 社会 主义之 路 。伴 随着改 革开放 的春风 ,我 国经济飞速 发展 ,社 会不断进 步 ,各阶级 、阶层 团结一致 ,同心 同
德。作为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根本 力量的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知识分子 ,队伍不断壮 大 ,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此外,在社会变革中出现
当前 ,我 国经济社 会的发 展突飞 猛进 ,在20 年就 03
已经实现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 美元。但随着改革开 0 0
放 和 市 场经 济 的深 入 发 展 ,单 纯追 求 G 的增 长 是要 DP 付 出代价 的 。近 些年 来 ,地震 、海啸 、泥 石流 等 自然灾
会建设 ,努力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和条
据公安部统计2004年上半年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因工资福利等基本生活费问题引发的事件占总数的238因征地搬迁及补偿费等引发的占181因企业改组改制兼并破产等问题引发的占106因民间纠纷引发的占41因争夺矿产森林水利草场土地资源引发的占39因对执行政策法律不满意的占31其他原因引起的占364可见因经济利益引发的矛盾占绝大多数
间,城市与乡村之间 ,贫富差距 日益拉大 ,穷人越来越
穷 ,富人 越来越 富 ,以致穷 人 、不得 志的 人走上 犯罪 的
2 0
世纪伊始 ,党的十六大又提出在本世纪头2 年实现全面 o
建 设小康社 会 的奋 斗 目标 ,这 是继顺 利实现现 代化 建设 第一 步和 第二步 战略 目标 之后 ,党的 第三步 战略规 划拉 开 了帷幕 。所谓 全面小 康 ,就 是全面 建设惠 及十 几亿人 口的更高 水平 的小 康社 会 ,使 经济 更加 发展 、民主 更加
辩论辩题的社会和谐
![辩论辩题的社会和谐](https://img.taocdn.com/s3/m/5163920e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b6.png)
辩论辩题的社会和谐正方辩手:首先,社会和谐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所说,“和而不同,和而不同。
”只有在不同的声音中求得共识,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而且,和谐社会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向往,只有在和谐的社会中,人们才能享受到幸福美好的生活。
其次,社会和谐对于经济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力,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就拿中国的改革开放来说,正是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够顺利地进行各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最后,和谐社会也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国家才能够稳定发展,社会才能够长治久安。
正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说,“和谐是一切美德的灵魂。
”只有在和谐的社会中,才能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社会和谐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够实现经济的繁荣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
反方辩手:首先,社会和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各种因素都会对社会的和谐产生影响。
正如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所说,“和谐并不是永恒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调整的状态。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社会和谐就是一成不变的。
其次,社会和谐也并不是唯一的发展路径。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这些声音和意见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所说,“社会和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状态,而是一种多元共存的状态。
”只有在多元共存的社会中,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最后,社会和谐也并不是没有矛盾的。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和谐并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在矛盾的基础上实现的。
寻找和谐社会的共识
![寻找和谐社会的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351f98a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72.png)
寻找和谐社会的共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认知逐渐升高。
如何寻找和谐社会的共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寻找和谐社会的共识。
一、共识的概念共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各方面人士、群体或组织在观念、行动和利益上的一种大体一致。
共识并不等同于所有人的同意,而是指双方达成的一种基本信任和充分认可,并且愿意或者必须合作实现的行动。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谐社会是指在公平、公正、平等、法律明确的前提下,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充分满足,各种利益和权力得到平衡与协调的社会。
和谐社会的形成,不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发展所必要的。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如下的必要性:首先,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们的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开始追求精神文明,尤其是内心的安定与和谐。
其次,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社会文明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社会是企业顺利发展的保障。
最后,和谐社会是政治稳定的因素。
只有社会安定才有可能保障各方面力量相互协调,形成稳定政治局面。
三、寻找和谐社会的共识寻找和谐社会的共识,要从多个方面角度进行探讨。
1. 法律建立公正、公平的法律体系,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要尊重人民的权利,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强化法律的公正性和可信度,以保障和谐社会。
2. 教育教育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要通过教育,尤其是青年人的教育,注重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文化观念,以便让他们成为和谐社会的推动力量。
3. 文化善于挖掘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色,是实现和谐文化的基础。
要充分利用文化的力量,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积极开展文化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深入挖掘、研究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华,并加以发扬光大。
4. 经济建立和谐经济体系,保障人们经济权益,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在经济上,要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避免不争事端,实现企业和员工利益共享,在经济发展上,实现社会发展的动力源。
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8677d93c02768e9951e738cc.png)
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和谐”成了中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
因此,从更深层次的理论上把握“和谐社会”的要点也随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创建和谐社会、营造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顺利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角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课题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必要性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在我国历史上,从古代的孔子、墨子、孟子,一直到近代以来的洪秀全、康有为等,对社会和谐都有过不少描述。
在西方,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欧文,也对社会和谐有过美好的憧憬。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也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在社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建设,并顺应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提出并积极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组成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交融、彼此适应、相辅相成的状态。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辩论辩题对社会和谐的促进
![辩论辩题对社会和谐的促进](https://img.taocdn.com/s3/m/34347ed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92.png)
辩论辩题对社会和谐的促进正方辩手:辩题,社会和谐的促进对社会的重要性。
首先,社会和谐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当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和谐,才能确保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例如,中国古代的“和而不同”思想就强调了各种矛盾因素之间的和谐相处,这种思想对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社会和谐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任度高,合作意愿强,这有利于各种经济活动的开展。
例如,日本是一个以和谐为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其经济发展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此外,社会和谐还能够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们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文化,从而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例如,欧洲历史上的文艺复兴就是在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下兴起的,这对欧洲的文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社会和谐对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们才能享受到稳定、繁荣和文明的生活。
反方辩手:辩题,社会和谐的促进对社会的重要性。
首先,社会和谐并不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唯一保障。
事实上,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也能够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例如,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长期存在,但正是通过种族平等运动,美国社会才逐渐实现了种族和谐。
其次,社会和谐并不一定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在一些和谐的社会中,由于人们过于安逸和舒适,缺乏竞争意识,反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例如,一些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过于完善,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停滞。
此外,社会和谐也并不一定能够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在一些和谐的社会中,人们过于守旧和保守,不愿意接受新思想和文化,从而阻碍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例如,一些中东国家的宗教保守主义就严重阻碍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综上所述,社会和谐并不是对社会的重要性。
相反,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也能够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因此,我们不应过分强调社会和谐对社会的重要性。
对建设和谐社会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再认识——以民族地区为例
![对建设和谐社会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再认识——以民族地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a51724db307e87101f6967c.png)
白凤玲 : 对建设和谐社会必要性和 紧迫性的再认识
四是 要 对 现 实 社 会 中存 在 的 问 题 有个 正确 认 识 。现 实社 会 中 , 富差 距 、 配 不 公 等 现象 的存 贫 分 在, 一定 程度 上 是 人 们 产 生担 忧 , 的甚 至 感 到 愤 有 怒 。但 我们应 从一个 历史 的角度来 看 问题 。特别是
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 , 要力争在本世纪完成 。国家 的强盛 , 必须要 有 强 大 的经 济 实力 做 后盾 。只有 在
和谐稳定 的环境 中 , 能 一心 一 意 搞好 经 济建 设 工 才
作 。反之 , 经济发展失去应有的良 好环境 , 就必然会
情 况 , 高对此 问题 的认 水平是十 分必要 的 。分析 建设 和谐社 会 必要 性 与 紧迫性 的缘 由 , 一 步加 提 进 深理解 , 而达 到提 高认 识 水平 , 快 民族 地 区经济社 会发展 的 目的 。 进 加
关键 词 : 和谐 社会 ; 必要 性 ; 紧迫性 ; 再认 识
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 要所有人参与才能完成。特 别是对 于 即将 成 为 国 家 建设 人 才 的 在 校 大 学 生 来
说, 意义更加重 大。 要在 深 刻 理解 党 中央这 一 战 略
性有个正确理解 , 必然会加快构建 和谐社会 的发展 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作为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
作 之 中。这一点 是 十分必 要的 。如果不 能做 到这一
建立 和谐 社 会是 党 中央 的一项 战 略决 策 , 是维
护社会稳定 ,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 是实现 科 学发 展的 有力 支 撑 。对 于这 样 一 个深 刻 的道 理 ,
一
为什么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
![为什么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0aea32f70242a8956bece4d3.png)
为什么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因为矛盾多了,问题多了。
有矛盾,有问题才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反过来看,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正视矛盾,就是要解决矛盾,不是否定矛盾,不是看不到矛盾,不是回避矛盾,而是要正式矛盾,面对矛盾,解决矛盾,协调矛盾。
从现实从情况来看,有一个社会和谐和社会矛盾的关系问题。
从理论深度来看,有一个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即和谐和矛盾的关系问题需要探讨。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社会问题那么多,讲和谐社会有什么用?这些的观点其实是不正确的,实际上是割裂了矛盾与和谐的关系。
正是因为现在矛盾多了:第三社会和谐和人民内部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际关系上的主要矛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重视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从总体上讲是属于非对抗性的矛盾,但处理不好,人民内部矛盾可以激化,转化为对抗性的矛盾。
当前,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突发性事件,群体事件就是人民内部矛盾激化和对抗的具体表现:当前,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成为人民内部矛盾激化的突出问题。
一是土地征用和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在土地问题上最容易激化。
现在由土地问题印发的人民内部矛盾冲突占群体性事件的45℅。
失地农民约4000万人左右,再过10年会有一亿的农民没有土地。
有些农民讲20年的关键时期,关键时期的特别是改革与矛盾并存,发展与问题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
第二,从我国目前面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快。
年平均gdp增长超过9℅,这个数字被称为世界奇迹。
但是成绩大,问题也不少。
社会和谐辩论辩题
![社会和谐辩论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30d7ab5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b6.png)
社会和谐辩论辩题正方,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品质和发展空间。
社会和谐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同时,和谐社会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和繁荣。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社会和谐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才能更好地合作共赢,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说,“和谐是社会的基石,没有和谐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同时,和谐社会也能够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安定。
其次,社会和谐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人们能够得到更好的心理满足和安宁,有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同时,和谐社会也能够减少犯罪和违法行为,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秩序的维护。
最后,和谐社会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和繁荣。
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国家才能够实现长治久安,有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和繁荣。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和谐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社会的和谐,才能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
综上所述,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有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和繁荣。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反方,社会和谐是一个虚幻的概念,现实中的社会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冲突,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社会和谐的追求往往是一种空想,无法解决现实中的社会问题。
同时,过分追求社会和谐可能会导致个人权利的受损和社会的僵化,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分追求社会和谐,而应该面对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首先,社会和谐的追求往往是一种空想,无法解决现实中的社会问题。
现实中的社会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冲突,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4441a3e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d.png)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发展的重点和必然选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构建和谐的社会。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为每个人创造公平、公正、公开、公益的发展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大家庭”中获得尊重和发展。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不仅能够得到物质上的满足,同时还能够在精神和文化方面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
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和谐社会是有效的生产关系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协作的产物。
在和谐社会中,人们不再互相对立与敌对,而是建立了科学的生产方式与公正的分配方式。
随之而来的是技术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生产力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必要条件。
一个和谐的社会意味着社会中各类矛盾得到了有效化解,社会安定、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
和谐社会将会有更多的团结、友爱、互助、和谐,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享乐、兴趣、安全和幸福。
只有建设和谐社会,才有可能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良性循环。
四、促进国家安全与人民幸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必然选择。
和谐的社会意味着有序而稳定的社会制度与秩序。
这样的社会,社会安全能够更好地得到保障,人民的安全获得更加充分的保障。
和谐社会还意味着更加公正的民生政策,为人民提供更加完善的福利保障。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任重而道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不仅在于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更重要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
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从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谈起
![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从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谈起](https://img.taocdn.com/s3/m/86bb3b5b77232f60ddcca1d8.png)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社会和谐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社会和谐](https://img.taocdn.com/s3/m/180bb61c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dc.png)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社会和谐正方辩手:首先,社会和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久稳定发展的基础。
一个和谐的社会能够促进人们的团结互助,减少社会矛盾,增进人民的幸福感。
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所说,“和而不同,和而不同,谐和而不同。
”这句话说明了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即使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也能够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其次,关注社会和谐可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社会和谐能够减少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因素,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比如,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最后,社会和谐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和谐的社会能够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国家的稳定。
而且,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是人民的愿望,因此,关注社会和谐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关注社会和谐,因为它是国家和民族长久稳定发展的基础,能够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反方辩手:首先,关注社会和谐可能会忽视一些个体的权益。
在追求社会和谐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对个体利益的忽视,这可能导致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比如,一些政策可能会对一部分人的利益造成损害,这就不利于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其次,过分强调社会和谐可能会限制个人的创新和发展。
在一个追求和谐的社会中,可能会对个人的创新和发展产生一定的限制。
因为在追求和谐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异见的不容忍,这就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和创新。
最后,过分强调社会和谐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僵化和停滞。
在一个过分追求和谐的社会中,可能会出现对变革和创新的抵制,这就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过分强调社会和谐可能会忽视个体的权益,限制个人的创新和发展,导致社会的僵化和停滞。
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分强调社会和谐,而应该更加注重个体的权益和社会的进步。
对和谐社会的认识
![对和谐社会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d6de388984868762caaed5ac.png)
对和谐社会的认识我们对和谐社会的认识通常可分为一般意义上的认识与特殊意义上的认识。
一般意义来说,和谐社会是古今中外人们共同期待的社会形态,也是人们为之奋斗的社会发展目标;和谐社会是有矛盾不激化、有差距不扩大、有竞争不争斗、人们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睦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又具有特殊意义,即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1.和谐社会的提出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首次把“和谐”社会的概念写入了党的纲领性文献。
此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
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这就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思想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样,不但成为我们的根本任务,而且也是我们长期奋斗的目标。
所以,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十分重大。
2.和谐社会的本质与内涵和谐社会,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让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各种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就是要有效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确保社会的稳定团结;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各个方面群众的利益。
辩论辩题是否能够促进社会和谐
![辩论辩题是否能够促进社会和谐](https://img.taocdn.com/s3/m/ec1ad0b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10.png)
辩论辩题是否能够促进社会和谐正方,能够促进社会和谐。
首先,让我们看看一些实际的例子。
在中国,通过推行“和谐社会”理念,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倡导和谐相处、和睦共处的理念,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通过加强社会和谐建设,中国社会的矛盾得到了缓解,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这就证明了促进社会和谐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其次,让我们引用著名的社会学家杜威的一句话,“和谐是社会的灵魂。
”这句话表明了和谐对社会的重要性。
一个和谐的社会能够减少社会矛盾,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再者,促进社会和谐也能够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个和谐的国家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各种挑战,从而增强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和谐是最高的美德,也是最大的力量。
”这句话表明了和谐对国家的重要性。
因此,促进社会和谐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实现社会的和谐而努力。
反方,不能促进社会和谐。
首先,让我们看看一些实际的例子。
在一些国家,政府通过强制性的和谐宣传和控制言论自由来促进社会和谐,反而导致了社会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这就表明了过分强调和谐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矛盾的加剧。
其次,让我们引用著名的社会学家福柯的一句话,“和谐是一种虚假的统一。
”这句话表明了和谐可能会掩盖社会内部的矛盾和矛盾,导致问题的积聚,最终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
再者,过分强调和谐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僵化和缺乏创新。
一个过分强调和谐的社会可能会限制人们的言论自由和思想创新,从而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和谐是愚蠢的人的理想。
”这句话表明了过分强调和谐可能会限制社会的发展。
因此,过分强调和谐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矛盾的加剧,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内部的矛盾和问题,寻求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
社会和谐辩论辩题
![社会和谐辩论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72e3f2a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20.png)
社会和谐辩论辩题正方,社会和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
首先,社会和谐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一个和谐的社会能够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提高社会稳定性,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例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和谐稳定的环境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社会和谐可以促进民生福祉。
和谐社会能够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人民的幸福感。
比如,北欧国家的社会和谐模式为其民生福祉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社会和谐可以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个和谐的社会能够减少社会动荡和政治风险,保障国家的长期稳定。
正如毛泽东所说,“和而不同,大同小异”,只有社会和谐,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反方,社会和谐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实际上并不存在。
首先,社会本身就是由各种矛盾和冲突构成的,要求社会完全和谐是不现实的。
比如,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本质特征,这些矛盾很难被完全消除。
其次,追求社会和谐可能会压制个体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
如果所有人都要追求和谐,那么社会可能会变得僵化和呆板,失去了活力和创新。
最后,社会和谐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在追求和谐的过程中,可能会忽视一些群体的利益,导致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正如尼采所说,“和谐是一种虚伪的美德,它掩盖了社会的真实矛盾和冲突。
”。
从以上两方的辩论可以看出,社会和谐是一个复杂的议题,需要全面思考和深入探讨。
在实际社会管理中,需要充分尊重社会的多样性和个体的权利,寻求一种既能解决社会矛盾又能保障个体权益的社会和谐模式。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
辩论辩题中的社会和谐是否应该被促进
![辩论辩题中的社会和谐是否应该被促进](https://img.taocdn.com/s3/m/b04ed1c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98.png)
辩论辩题中的社会和谐是否应该被促进正方辩手:社会和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应该被积极促进。
首先,社会和谐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例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强调了相互尊重和体谅的重要性。
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人们才能更好地相互协作,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次,社会和谐可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人们更愿意投资和创业,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财产和利益不会受到侵害。
相反,在社会不和谐的地方,经济发展往往会受到阻碍,因为人们缺乏信心和安全感。
比如,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加大对社会保障和民生工程的投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
最后,社会和谐也有助于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更多地参与公共事务,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例如,挪威被誉为全球最幸福的国家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国的社会和谐程度相当高。
因此,从以上几点来看,社会和谐应该被积极促进,这符合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
反方辩手:虽然社会和谐有其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应该被积极促进。
首先,社会和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调整和平衡。
比如,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过,“和谐不是没有争吵,而是在争吵中保持尊重。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有时候也是必要的。
其次,过分强调社会和谐可能会导致对个体权利和自由的忽视。
在追求社会和谐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对异见者的打压和排斥,这不利于社会的多元发展。
例如,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政治运动,由于过分追求社会和谐而导致了严重的人权侵犯和社会动荡。
最后,社会和谐也并不是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
有时候,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一定程度的不和谐和冲突。
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正是因为社会的不和谐和冲突,才催生了许多重要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和谐社会的必然性“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个顺民意、得民心的奋斗目标。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安居乐业”这样的稳定、和谐社会,尽管在中国真正实现的时候并不多。
今天我们有许多有利条件,人民期盼的社会目标是有望实现的。
因为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有着特殊的必要性。
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
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1,调整分配关系改进公共服务(财政改革更应关注民生应强调社会分配公平)调整分配关系实现均衡共享式增长,应对高物价、高房价和高成本“三高”,用工荒倒逼发展方式转型,解决公共产品短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调整分配关系:最难的攻坚战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增长较快,但是财富分配结构并不合理,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成果的均衡共享,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区域收入差距等不断扩大。
请问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辜胜阻:分配制度改革是“十二五”最难的攻坚战,分配改革涉及企业、政府、劳动者三方的关系,必须改变当前“GDP一大步,财政收入两大步,居民收入迈半步”的严重不同步状况,通过政府减税、企业让利,联手推进收入分配关系合理化。
具体来说,一要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居民收入与劳动报酬比重,实现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的协调发展。
二要调节收入差距,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2,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和谐社会不等于人与人之间没矛盾,恰恰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和谐。
我国现阶段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大量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利益的要求更高,对利益的追求已不满足于基本生存的需要,还会追求政治、文化方面需要的满足,同时追求纵向和横向比较中的公平。
现在,人民内部矛盾集中到一点,就是不同阶层社会群体的正当利益没有能够很好地得到满足。
对此,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把公平正义作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手段和目的。
要在人与人之间强调诚信友爱,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要特别提倡“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使社会活力竞相迸发。
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自然包括资源和环境两个方面,和谐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前提是要保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来说十分重要。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特别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并着手建立和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
二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归宿,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一切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构建和谐社会,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共产党崇高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不开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逐步实现、共产党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改革完善。
因此,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共产党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律,必然贯串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个过程。
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规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使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它拓展了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的科学内涵,完美地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一致的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建立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础上,也就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基础上。
3,从构建和谐社会看法治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把民主法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要求,意义十分重大。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没有公民法治素质的提高,没有依法办事的落实,就不可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就不可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人民群众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建设就无从谈起。
4,从构建和谐社会看稳定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有序。
没有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惟有稳定才能发展经济,才能达到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而保持安定有序、维护社会稳定,是最重要的工作。
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一个重要问题是依法有序地看待和处理我们面对的问题。
依法治国这句话,大家都拥护,这就意味着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社会的发展总会面临着矛盾和问题,也总是在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中前进的。
当今世界很不平静,会有这样那样的磨擦和问题;国内改革建设不会一帆风顺,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
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只能冷静理智、依法有序地进行。
和谐与稳定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和谐与维护稳定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之中,都希望国家尽快地富强起来,人民富裕起来,都希望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那么,人人应该为和谐稳定尽责,为和谐稳定出力。
只要我们上下同心,各方协力,和衷共济,团结稳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我们相信,一个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的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基础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看,由于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个人之间、部门和单位乃至地域之间均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加之当前正值经济社会转型之际,相应的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但如果任其长期存在下去,将有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面对现实存在的种种不和谐因素,我们应当加快制度创新,调整有关制度安排,理顺利益关系,消除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6,以公平正义为尺度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受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不平衡这一根本因素的制约,彻底消除不公正现象,完全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但同时也应看到,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以扭转目前社会发展中的失衡现象,逐步建立起既存在差别又充满活力、不断进步的和谐社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这方面,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把公平正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尺度,是一条极为重要的原则。
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现在,有人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解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并重、经济发展应以人为目的等,这是正确的,但还不够全面。
坚持科学发展观,还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并从这一要求出发,着力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失衡问题。
通过制度创新,使人们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从根本上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仍是第一要务,而不能单纯地通过搞二次分配、三次分配来实现社会和谐。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为了破除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阶段,需要在一系列制度创新上下功夫。
为此,必须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只有这样,充满活力的社会机制才能形成,社会生产力才能迅速发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采取必要措施,统筹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现在的问题是,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中仍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
贫富差距过大,必然导致矛盾增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
因此,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这一问题,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一项重要任务。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矛盾,这是为实践一再证明的。
我们所要做的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
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必须加以区分;有些矛盾具有深层次因素,必须认真分析;有些矛盾涉及各方面利益,必须妥善解决。
在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必须贯彻民主法制的原则,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