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校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校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的大学(节选)
高尔基
这年十二月,我决定自杀。
对于这原因,我在短篇小说《马卡尔生活中的事变》里曾试图加以描写。
可惜并不成功,没有内在的真实。
我买来旧手枪,本想打中心脏,却只打穿了一片肺叶!一个月后,我觉得自己蠢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怀着羞愧的心情,又回到面包坊开始工作了。
不久,我遇见了霍霍尔,他坐在窗前的椅子上,点着一支很粗的烟卷陷入沉思。
“喂,”他的声音很轻,从容地说道,“您愿不愿意上我那儿去?我住在红景村,在那开了间店铺,您来帮我经管一下。
我有一些好书,我还可以帮助您学习成吗?”
“行吧。
”
“那请您星期五早晨六点来库尔巴托夫码头,我会在那里等你的,再见啦!”
他站起身,把一只大手朝我伸过来:“嗯,我的名字叫米哈伊洛·安东诺夫,姓罗马斯。
就这样吧。
”
他头也不回地迈开大步,拖着他那武士般魁伟的身体轻松地走了。
两天之后我就乘船前往红景村。
伏尔加河刚刚解冻,一块块灰色易碎的冰块漂浮翻滚在浑浊的水面上顺流而下。
舢板船扬帆乘风而行。
我和罗马斯并肩坐在船帆下的箱子上,他低声对我说:
“庄稼人并不欢迎我,尤其是那些富农!您去那儿,也会遭到排斥的。
不过我也有不少朋友,将来你也会有!”
冰块在河面上四处漂浮宛如一群蠕动的白羊。
“这儿的土地不及我们乌克兰,可是人却比乌克兰的好,个个都很能干!”我很喜欢他从容自如的态度以及简洁、流畅的话语。
我觉得他懂得很多,而且有自己的待人准则。
令我尤其高兴的是,他没有问我自杀的原因。
换别的任何人,可能早就问了。
舢板船靠着右岸行驶,左边的河面一下子宽阔起来,河水漫上了长着青草的沙岸。
快到中午时,我们抵达了红景村开始卸货。
罗马斯一面递货袋,一面对我说:
“你还挺有劲儿的。
”
随后,他眼不看我问道:
“胸口还疼吗?”
“一点儿也不。
”
沿着山坡下来了一个庄稼汉,赤脚涉过小溪友好地大声说道:
“欢迎你们。
”
他长得挺英俊似乎也挺有力气的样子。
脸膛红润,鼻梁高挺,一双蓝眼睛闪着机智的光芒。
“伊佐特!”罗马斯说。
“马车很快就来,你先走,这里有我就成。
”
看得出,这人对罗马斯很友好亲切,就像他的保护人,尽管罗马斯的年纪比这个伊佐特大上十来岁。
半小时后,我就坐在了一幢新木屋的干净舒适的房间里了。
他们唤我下去吃饭。
伊佐特坐在桌旁正说着,一见我便住了口。
“怎么啦?”罗马斯皱起眉头:“接着讲呀。
”
“没什么好说的了。
大伙儿决定:得自个儿来对付。
你出门要带上枪,或者长点的棍子也成。
”
难道现在的我已经加入那重大的活动,就要跟那些从事真正事业的人一起工作了吗?
他让我熟悉店里各种商品的价格一直忙活到晚上。
他对我说:“我们的货比另两个杂货铺的要便宜。
他们打算狠狠揍我。
我在这里并不是为了寻取快乐,也不是做买卖赚钱……”
我告诉他,我早已想到了这一点。
回到卧室,他说他早已发现我是在白白地耗费青春年华。
“您很有才能,性格顽强,而且显然胸怀美好的理想,您应当好好学习,但不是以这种死啃书本,与人隔绝的方式。
”
他又说了些我所熟悉的关于首先要唤醒农民之类的话,只是从这些熟悉的词句里,我体会出了更深入、更新鲜的东西。
喝茶时他谈了他的身世。
他出生在一个铁匠家庭,曾在车站作加油工,在那里结识了一些革命者。
因组织工人自学小组而被捕,入狱四年,后来又被充军发配到雅库特,过了十年的流放生活。
他谈了很长时间,一直到半夜。
我还是头一次感觉到如此真诚热烈的友情。
罗马斯仁慈而率直地把他的生活向我敞开,使我重新鼓起勇气,这个日子我终生难忘。
(王宏荣译)相关链接:
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作家。
生于木匠家庭,4岁丧父,跟母亲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
10岁开始独立谋生,先后当过学徒、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
此后,他在喀山参加过知识分子秘密学习小组,也经历过流浪生活,在喀山河旁的费奥多洛夫山岗曾自杀未遂,阅读过民粹党人著作和马克思的著作,积极
投身革命活动,因参加秘密革命组织被捕过。
24岁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在地方报刊当编辑、记者,从此专心从事写作。
其最著名的作品当属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中有三处对伏尔加河风景的描写,起到了过渡和调整节奏的作用,让人物之间的对话和整个行程不显得过于单调。
B. 卸货时,罗马斯并不直接盯着“我”,只是看似不经意地随机问候我,这恰显示出罗马斯对“我”的理解和委婉关切之意。
C. 伊佐特年轻有力,机智果断,警惕性高,又是当地人,自然就做了从外乡来到红景村组织革命活动的罗马斯的保护人。
D. 本文既刻画了朴实的庄稼汉,又侧面揭示了一部分农民的愚昧、保守、狭隘、野蛮,让人哀叹之外,更感革命任务艰巨。
2. 请谈谈文中的“我”是如何摆脱自杀的心理危机的。
3. 《我的大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请从“自传”和“小说”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
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
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
”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
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
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
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
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
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味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
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
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
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
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随意性。
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
如玄学本身,即是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
宋明理学正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忘言得意”中的“言”不仅可指语言,还可指形象,“意”则可理解为本质、韵味。
B.“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
C.“忘言得意”论对中国传统文艺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影响巨大,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D.“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述的王弼、郭象有关“本”“始”“迹”“所以迹”的观点,是揭示“忘言得意”实质的依据。
B.文章引用苏轼论画诗中的句子,可直接证明中国人在艺术欣赏中有注重得意于言外的特点。
C.对于“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艺欣赏上表现出的主观随意性,文章辩证分析,指出利弊。
D.文章先论述“忘言得意”作为认识方法的意义,再论述“忘言得意”对文艺欣赏的影响,最后总结。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王弼的思想,如果仅仅着眼于事物的“近”“显”之处,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根本。
B.对如何才能“得意”,王弼与郭象看法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C.欣赏作品时,欣赏者的体会若与创作者的意图完全不同,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
D.若不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就很难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经学中解放出来。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走出沙漠
沈宏
①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
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
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
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发
生过了。
②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③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
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
干燥炎热的沙漠耗尽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
食物已经没有了。
最可怕的是干渴。
谁都知道,在沙漠里没有水,就等于死亡。
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
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交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
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④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
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少啰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
”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
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像那即将发生的一幕。
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
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趁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
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
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
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⑤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⑥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
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决斗。
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
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
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有绿洲,快跑!”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
大家发疯似地涌向湖边……
⑦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
孟海他们躺在花丛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
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
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
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
”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
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大伙都惊住了。
⑧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
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
他
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
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
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没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
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
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
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⑨我再也说不下去了。
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
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我”拼死守护的水壶中其实并没有水,这在前文中有多处已经给以读者暗示,这样的安排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B. 围绕着肇教授对这壶水的真相的交代固然引人入胜,然而小说最动人之处无疑是那两次对峙所体现出的特殊的环境和紧张的气氛。
C. 在那沙漠上,面对没有水的现实,人是多么的无助、无奈甚至无望,这一故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在自然面前人的渺小。
D. 小说以水壶为叙事中心,通过描写孟海他们与“我”的对峙,批判了人在生死抉择时为求生而丧失自我的自私。
这正是小说的主要题旨所在。
E. 小说以“水壶”为线索,通过叙写考察队员走出沙漠的故事,刻画出在生死攸关时人与人不同的品格特点。
8. 小说中肇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结合故事情节简要分析。
9.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
那景色是何等壮观!
②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
10.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第③段文字在小说中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太傅鞫武谏曰:“不可。
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
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
”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
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
”田光曰:“敬奉教”。
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日而驰千里。
至其衰也,驽马先之。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即起,趋出。
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俯而笑曰:“诺。
”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是太子疑光也。
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
”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
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
今秦有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餍。
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
王翦将数十万之众临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
赵不能支秦,必入臣。
入臣,则祸至燕。
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诸侯服秦,莫敢合从。
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惟荆卿留意焉。
”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B.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C.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D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傅,古代的官职名,和太师、太保一起,位列“三公”,文中的“太傅”是太子太傅,太子太傅一般认为就是太子的老师。
B. “左右”有多种含义,可以指方位,代指身边;也可以指身边跟随的人。
文中是前一个意思。
C. “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D. “三晋”是指战国时期的赵、韩、卫三国的合称,作为地理名词指晋国故地。
1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鞫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消除秦灭燕国之患。
B. 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鞫武认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该建议被太子丹否决后,鞫武又推荐田光去刺杀秦王。
C. 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刎而死。
D. 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的全部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14.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对下面文字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红烛啊!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不误,不误!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然后才放光出?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闻一多《红烛》节选
A.诗歌用设问句式,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讴歌了红烛自我牺牲的精神。
B.“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两句采用借代修辞手法,以蜡代躯体,以火代灵魂。
C.“一误再误”“矛盾!冲突!”和“不误,不误!”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
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D.诗人对红烛奉献精神的思考、理解与赞美,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指出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即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雄心,也难免“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蔺相如望见廉颇“引车避匿”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廉颇相如列传》)
(4)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是某高校新生入学报到流程图,请用文字转述新生报到流程,要求简洁、明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是某节目组一则致歉声明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连贯、语体风格一致。
第二期节目因为剪辑失败,使得其中一片段引起了观众的曲解,节目组已第一时间作了修正,并发表致歉声明,恳请广大观众的认可,也希望大众不要再对该片段进行散布。
以后我们将不忘初心,严明剪辑,认真审核,给广大观众带来优秀的节目。
四、写作(60分)
19.题目:第一次核酸检测
要求:字数800字以上,记叙文要素必须明晰,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C项,“自然就做了从外乡来到红景村组织革命活动的罗马斯的保护人”理解错误,文中说“就像他的保护人”,说明这只是“我”的猜测,未必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