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登上地球之巅》
语文: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课件

教学方法
介绍教师将采用的教学方 法,如讲解、讨论、演示 等。
02
课文内容解析
《登上地球之巅》概述
主题
本文讲述了中国登山队员在1960 年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北坡的故 事,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挑战和
征服的勇气与决心。
背景
文章以中国登山队第一次从北坡登 上珠穆朗玛峰为背景,展现了登山 队员在攀登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 挑战。
集体力量的重要性
登山队员们通过集体力量,克服了重重困难,最 终成功登顶,突出了集体力量的重要性。
3
团队合作的智慧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时,登山队员们需要 依靠集体的智慧和经验,共同制定计划和决策, 体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不畏艰险的勇气
登山队员们在攀登过程中,需要面对严寒、缺氧、陡峭等重重困 难,但他们始终保持镇定和勇气,勇往直前。
课文背景
介绍《登上地球之巅》一 文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情况。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法和修辞手 法。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探险 精神。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概述
课文结构
简要介绍课文的段落划分 和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指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泉。
毅力坚定
02Biblioteka 在攀登过程中,王富洲展现出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克服
重重困难。
经验丰富
03
作为登山界的佼佼者,王富洲具备丰富的探险经验和应对突发
情况的能力。
04
主题思想探讨
团结协作的主题思想
1 2
登山队员之间的团结协作
登上地球之巅(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_1

登上地球之巅(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2.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
一、导入:师:《登上地球之巅》中“巅”是什么意思?生:山顶师:那“地球之巅”指的是哪里?生:珠穆朗玛峰二、简介珠穆朗玛峰1、珠穆朗玛峰文字介绍2、图片欣赏3、中国探险队登上珠穆朗玛峰(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三、作者介绍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四、字词缭绕砭骨履践崔巍滞留窒息匍匐养精蓄锐五、初步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请同学们谈谈读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六、课文分析1、登顶过程中有很多困难,主要有哪些?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1)山路险峻(2)天气严寒(3)缺乏氧气(4)身体虚弱(5)天色变黑(6)高山反应2、中国登山队员靠什么克服这些困难的?靠的是坚强的意力、坚韧的毅力、团结合作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3、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七、小组合作1、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请找出来,想想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2、你觉得他们的冒险是为了自己吗?那是为了什么?八、课堂小结“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
语文文学登上地球之巅教案范文

《语文文学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优秀范文》文学是人类文明的宝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文语言素养,拓展文化视野,培养人文情怀。
《语文文学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是一份优秀的教学范本,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之美。
本文撰写的目的是为了探讨《语文文学登上地球之巅教案》的优秀之处,以期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一、强调阅读文学的重要性《语文文学登上地球之巅教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分析,深入剖析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这个教案在教学的开篇就明确提出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让孩子们爱上阅读。
”这一重要性的强调不仅直面现实,而且观点准确。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只有喜欢阅读,才会主动、积极地学习语言文字,懂得阅读才能写好文章。
而文学作品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良好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
二、注重改进阅读方法《语文文学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尤其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改进。
这份教案提出了多种有益的阅读思路,比如“整体理解法”、“重点分析法”、“经验法”等,并针对不同的文学作品提出了不同的阅读方法。
例如,在解读《山楂树之恋》时,教案提倡采用“主题分析法”和“对比法”,使学生能够准确捕捉作品的主题思想,并且深入挖掘人物的心理刻画。
这些方法深入浅出,极具实用价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科学设计教学内容《语文文学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中的文学作品精选得体,全面系统地涵盖了文学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文体。
这些文学作品个体差异明显,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都能为学生带来全面、深入的文学体验,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文化积累。
四、合理设置课时《语文文学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发展特点,合理设置了课时的分配。
单元内容十分丰富,但这份教案并没有过分压缩和简化课时,而是充分发掘每一讲课程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创设了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原文及赏析《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原文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北京时间上午9时30分,年轻的登山队员——运动健将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一级运动员贡布(藏族)四人,背着高山背包,扶着冰镐,开始向珠穆朗玛顶峰最后的380米高度冲击。
其他队员们撤回到8100米的营地,养精蓄锐,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为突击顶峰的队员提供各种支援。
现在,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这四位优秀的中国登山队员在一根红色的结组绳的牵引下,齐心协力,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
为了尽可能减轻背上的负担,他们一两一顿,只带最少最必需的装备,诸如冰镐、登山鞋、毛线衣、夹克衫、短裤、衬衣、绒衣、护耳、围巾、毛巾、手套、袜子以及防寒帽、冰锥、雪锥、望远镜、油画笔、日记本、照相机等。
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这样的装备显得异常简陋,但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登上顶峰!越向上攀登,山路越险峻,空气越稀薄,人的体力消耗越大。
但是这四位登山队员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克服重重困难,战胜了垂死欲睡的魔影。
他们喝着雪水,吃着黑黝黝的生米团,八天八夜还没有离开海拔8500米的登山出发点。
凶恶的夜风像狼嗥似的在珠穆朗玛峰顶附近呼啸不已。
黑暗中,无数荧荧繁星,像撒落在天幕上的颗颗明珠。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
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
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
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
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
但是我们能后退吗?”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果断而毅然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利用关键词概括课文——《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上两节课我们在茨威格 和圣埃 克絮佩里带领下 ,通过课本 探索 了 地球 的最南端的大陆以及 地球上最 大的沙漠 ,今天让我 们跟随中 国登 山队攀登地球上最高的山峰——被誉为世 界屋脊 的喜马拉雅 山顶峰珠 穆朗玛峰 ,去领略世界上最 高的风采 。 ( 二 )抓住线索 ,整体感 知 请 同学们根据 黑板 上这些 “ 人物 名称 、时 间词 、地 点词 、温度
得低矮了。第 四句说 明他们成 功登顶 了 ,山峰都 已经显得 无能 为力 ,
“ 匍匐”这个词形容大 自然面对勇士们也 叹服 ,甘心拜倒在他们脚下 。 通过对这四句 的解析 ,可 以 了解 作者 对珠 峰环 境描 写 的匠心 独 具 ,珠峰从朦胧一片直至匍匐脚下 ,显示路 程由远到近 ,天色 的转 变 也从侧面反映时间的流逝,路程 的艰 辛。通 过品读这些句子 ,不难从 中体会到人物的迎难 而上、不畏艰险 、勇于攀登的精神 品质 。 2 .感受 人 物形 象 及 其 品质 请同学们找出人 物精神 品质 的句子或者情节 ,谈谈 自己的体会。 明确 :语文课不光是学 习知识 ,更多 的是对 学生情感 的熏陶 ,形 成迎难而上的人 生态度 和积极 向上的价值 观 。在 对课文 的学 习过 程 中,教师要以语言品位作为来塑造学 生健 康的人格的途径 。因此有 必 要对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句子进行深入解读。 团结互助的集体 主义精神 (“ 其他 队员们 撤 回到 8 1 0 0米 的营地 , 养精蓄锐 ,以便在需要 的时候为 突击顶峰 的队员提供 各种资 源” ,说 明登顶的四人团队后 面还有很 多默 默无闻的后勤人员 ;刘连满 甘当人 梯让队友攀登上 “ 第 二台 阶” ,自己舍弃攀登世 界顶峰 的荣誉 ,并 且 “ 宁愿 自己忍受 窒息的痛苦甚至 死亡的威胁 ,也 要把最后 一点氧气 留 给战友 。 ” 并写下遗言短信 ,勇于以 自己的牺牲来成全 队员 的安全。 ) 不怕牺牲的英雄 主义精神 (“ 在身体虚 弱和严重 缺氧的情 况下 , 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 ,这不仅极其 困难 ,而且相当危 险” 、“ 屈银华 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 口同声 回答继续前进” ,“ 他们忍受 着肉体 上的 巨大痛苦 ,互相帮助 ,互相鼓励 ,继续朝顶峰走去。 ” ) 为 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 一面五星红旗 、一尊高约 2 O厘米的 毛泽东半身石膏像”、 “ 为 了祖 国和 民族的荣誉 ,为 了完 成人 民的委
23.《登上地球之巅》课件1

无法显示图像。计算机可能没有足够的内存以打开该图像,也可能是该图像已损坏。请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重新打开该文件。如果仍然显示红色 “x”,则可能需要删除该图像,然后重新将其插入。
登 顶 路 线 图
无法显示图像。计算机可能没有足够的内存以打开该图像,也可能是该图像已损坏。请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重新打开该文件。如果仍然显示红色 “x”,则可能需要删除该图像,然后重新将其插入。 无法显示图像。计算机可能没有足够的内存以打开该图像,也可能是该图像已损坏。请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重新打开该文件。如果仍然显示红色 “x”,则可能需要删除该图像,然后重新将其插入。
体会和反思(作业):
• 从课文的感人情节中, 看到我国登山队员哪 些优秀品质?谈谈你 的体会。
团结协作精神;个人 团结协作精神; 牺牲精神; 牺牲精神;坚强的意 志、毅力等方面 冰山雪莲
1、这篇新闻报道,记叙了英勇的中国登山贱 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 山史上的新世纪。赞扬了他们强烈的集体合作精 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2、作者采用详略得当方法处理材料和选取典型 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3、本文文体为:通讯。通讯是详实而生动地 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文章,具有时效性。
• 〈一〉速读课文,概括出登山队员突 速读课文, 击主峰经过的几个阶段。 击主峰经过的几个阶段。
无法显示图像。计算机可能没有足够的内存以打开该图像,也可能是该图像已损坏。请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重新打开该文件。如果仍然显示红色 “x”,则可能需要删除该图像,然后重新将其插入。
登山队的大本营
无法显示图像。计算机可能没有足够的内存以打开该图像,也可能是该图像已损坏。请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重新打开该文件。如果仍然显示红色 “x” ,则可能需要删除该图像,然后重新将其插入。
《登上地球之巅》ppt课件(20页)

(2)天气严寒 (4)身体虚弱 (6)高山反应
中国登山队员靠什么克服这些困难的? 坚强的意力,坚韧的毅力,勇往直前,团 结合作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或段落, 然后对它们进行分类,进而分析这两类不同的 自然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A恶劣的自然环境:
写出了登山队员面临的巨大困难,更能表 现他们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地球之巅: 珠穆朗玛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界海拔8848.13米 的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主峰,也是世界第一高 峰。珠穆朗玛在藏族神话中被认为是五位仙女中的 第三女神。她是万山之尊、地球之巅。
珠穆朗玛峰简介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 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 的最高峰,它高达8844.43米,是世界最高 峰。
你写下寥寥数语的短信,却饱含着你拳拳的爱国 之心。你虽痛失登上地球之巅的荣光,却感动了 天地,无愧于祖国!登山英雄刘连满,好样的!
找准感人事件,评价动人品质,要有文采(本段使用对仗和对比)。
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 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 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 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 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 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 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 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 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 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 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 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 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 月起任新华社社长。中共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 央委员。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 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 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 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 《安康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在农村推行极“左” 路线的弊端。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 返回 《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
2024年人教版《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及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登上地球之巅》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学会合作学习,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类挑战极限的赞美。
培养勇敢面对困难、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
学会欣赏和评价课文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壮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课文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生字词学习让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查并讲解重点词语。
4.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5.课堂讨论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6.作业布置让学生预习课文,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课文分析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
3.课堂讨论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勇敢面对困难、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
4.拓展延伸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第三课时1.课堂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课文欣赏欣赏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3.课堂讨论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如何欣赏和评价课文。
4.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欣赏的其他文学作品,交流欣赏心得。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让学生创作一篇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作文,体现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四课时1.课堂导入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课堂讨论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和谐共处。
七下语文备课《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登上地球之巅》 节选自长篇通讯报 道《红旗插上珠穆 朗玛峰》
写作背景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 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 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 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 光。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 周密的准备工作。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 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 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 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 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 自这中有 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写四名勇士在白天登上了 “第二台阶”。 第二部分(9-23自然段):晚上冲击珠峰的顶峰,最 终登上顶峰。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9-12自然段):四位勇士在身体极度虚弱和严重 缺氧的情况下摸黑登山。 第二层(13-16自然段):刘连满因体力不支献出氧气, 放弃登山。 第三层(17-23自然段):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个人 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 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高级记 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 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 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 华社秘书长、副社长,曾任新华社社 长、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他的主要 新闻作品,结集在《向顶峰冲刺》、 《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 记》、《时代的回声》、《郭超人作 品选》等书。他的记者生涯因他担负 新华社主要领导重任而扩展了新的领 域,他的视野和笔触逐步遍及全球。 他于2000年出版的《非洲笔记》记录 了非洲大陆的进步、非洲人民的心声 和他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深切关注。
《登上地球之巅》初中语文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内容;(2)了解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特征和历史背景;(3)学会通过描绘和对比的手法来表达景物特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增强对珠穆朗玛峰的认识;(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珠穆朗玛峰的壮美和神秘,培养对自然风光的热爱;(2)了解登山者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奋斗意识;(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卓越,勇攀人生高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文章内容;(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和短语;(3)通过描绘和对比的手法表达景物特征。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地理知识;(2)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3)如何运用描绘和对比的手法进行景物描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2)简要介绍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特征和历史背景;(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珠穆朗玛峰被称为“地球之巅”?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文章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地理知识;(3)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和短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查阅的资料和了解的知识;(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和对比珠穆朗玛峰的;(3)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文章内容,梳理所学知识点;2. 强调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3. 激发学生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五、课后作业1. 熟读文章,巩固所学知识;2. 运用描绘和对比的手法,写一段关于自然风光的描写;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的人生目标和发展规划,思考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
《登上地球之巅》资料:语言赏析

《登上地球之巅》语言赏析《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它真实、准确、及时地报道了人类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
1960年和1964年,郭超人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跟随中国登山队先后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曾登抵海拔6600米的高度,历经千难万险,谱写了一曲科学探险的美妙乐章。
“文传驯水,情系珠峰,半纪风云留彩笔;社峙环球,论标喉舌,一生心血献新华。
”这是一幅沉重的挽联,它高度准确地概括了郭超人一生的事业功绩、道德文章。
全文共设计了六个情景画面,让我们从突击“第二台阶”和刘连满牺牲自己为队友这两幅最感人的画面入手,紧紧抓住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句,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认真揣摩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一、形象的动词运用为了突出登山的难度,文中写道:“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这一“插”一“蹬”显示出岩壁垂直、光滑之态,可见突击“第二台阶”的艰难程度,从而表现了登山者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攀登的精神。
二、恰当的虚词运用如“……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试想,特制的高山靴在陡滑的山路上竟无能为力,一个“也”字就有力地体现了登攀是多么地艰难。
又如文中写道:“登上‘第二台阶’的岩顶后,他们才发觉,由于体力减弱,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一个“才”字,表现出他们的全部精力都凝聚在攀登上,花费时间之长有力地证明了攀登的艰难程度。
再如:“他们的安全,对于他来说是更大的幸福和更大的胜利……”很显然,在刘连满的意念里,队友的安全和自己的生命,哪个轻哪个重,天平的指针已有明确的指向,两个“更”字不正是他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吗?三、准确的数量词运用反复品味本文数量词的准确运用,也能领悟到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如“……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作者在这里用确数而不用约数,是因为这样能更确切地体现距离与时间的强烈反差,表明并强调这是一段极特殊的行程,同时也说明登上地球之巅的极其不容易。
读《登上地球之巅》有感作文(初中初一900字).doc

读《登上地球之巅》有感作文(初中初一900字)今天,何老师给我们讲了课文《攀登地球之巅》《登上地球之巅》讲述的是四名中国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北坡,踏过数千年的冰雪,攀登过无数的峭壁。
最后,他们把明亮的五星红旗放在了地球的顶端。
这无疑是一次充满艰辛和危险的冒险。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成功的呢?是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崇高的奉献精神!在这个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无数的困难和障碍就像凶猛的“老鹰”,时刻威胁着“大雁”。
然而,每一只“野鹅”都不惧牺牲,齐心协力抵抗入侵的敌人。
在这篇文章中,我最敬佩的人是刘连满,因为他不仅有顽强的意志,更重要的是,他有为他人牺牲自己的精神。
在极度缺氧的“死亡地带”,刘连满非常清楚,生存的希望渺茫,但他渴望生存。
生活就是幸福、胜利和一切。
然而,在这一刻,他选择了把氧气留给队友。
多么不可思议!在他看来,同志们的安全比什么都好,连他自己的安全都可以忽略,他是多么令人钦佩啊!虽然他最终没有登上珠穆朗玛峰,但他的名字将永远留在我心中!我们生来就是这样的人。
面对困难,我们没有恐惧。
在生死关头,我们可以不顾个人生死,把国家和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国家应该有多强大,我们的国家应该有多团结!我仍然记得上学期我们班的每个人都积极参加了有趣的运动会。
我们一起面对成功,展现出灿烂的笑容。
面对失败,我们一起哭了。
在拔河比赛中,每个人都一个个绷紧了脸,集中了力量。
随着哨声响起,欢呼的声音也响起。
虽然我没有参加拔河比赛,但我的心和同学们的心紧紧相连。
我盯着绳子。
当绳子被另一方拖走时,我有了玩耍的冲动。
当绳子被我们平稳地拉着时,我兴奋得情不自禁地跳了三英尺高。
学生们互相拥抱,留下激动的泪水。
最后,由于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好成绩,在年级第二名,这是不可分割的精神,我们的同学团结一致。
集体力量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和积累。
在任何时候,集体的温暖是我们所渴望的,也是我们为集体做出更多贡献的义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同步练习及答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同步练习及答案内容预览:23.*登上地球之巅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砭()骨②步履()③窒()息④滞()留2.词语解释①崔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②履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③匍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④养精蓄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这时,“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大胆而果断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现在,他们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
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
他们的四肢更加________了,他们的行动更加________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继续朝顶峰走去。
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
举目四望,________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
《登上地球之巅》词语解释

《登上地球之巅》词语解释
【砭骨】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强烈。
【履践】
踩踏。
【崔巍】
形容山高大雄伟。
【刺骨】
寒气侵入人骨,形容极冷。
【勇往直前】
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耸立】
高高地矗立。
【匍匐】
伏在地上。
【轮廓】
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窒息】
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勇往直前】
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养精蓄锐】
养息精神,蓄积力量。
锐,锐气。
【齐心协力】
形容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斩钉截铁】
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果断坚决,毫不犹豫、拖沓。
【异口同声】
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登上地球之巅(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生字新词,理解“砭骨、履践、崔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等词。
2、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知识及人类征服珠峰的有关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德育目标:学习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团结协作、英勇献身的精神,激励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查资料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知识。
教师准备:珠穆朗玛峰的图片,音乐《珠穆朗玛》,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多幅图片,背景音乐播放歌曲《珠穆朗玛》)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生齐答:珠穆朗玛峰)你们对珠穆朗玛峰了解多少呢?(指名学生回答)是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交界的喜马拉雅山脉之中。
登上世界最高峰,成了所有探险家的梦想。
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终于有三位中国登山队员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登上地球之巅〉〉,去感受我国登山队员的崇高品质。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
1、小组内交流作者的情况。
2、课内听写,检查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抓住主要信息(时间和人物),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封顶的经过。
3、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什么?登山队员们是怎样克服的?讨论后教师明确: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寒冷、黑夜和缺氧。
而登山队员们就是靠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协作、视死如归的精神克服的。
4、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登山英雄们的崇高品质。
23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人教版)_模板

23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人教版)_模板23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提高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叙事要注意详略,选材要有典型性。
3.掌握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4.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这是篇自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地复述课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注意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通过典型人物表现主题的手法。
故设置第一和第二个教学目标。
语言是要靠积累的。
本文有许多优美的写景句子,可以让学生积累下来并学习、模仿、运用。
故设置第三个教学目标。
本文四个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细细体会、学习。
故设置第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重点: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难点: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设备。
2003年5月中国纪念登上珠峰50周年活动的新闻报纸。
没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好录音机,磁带《青藏高原》,以及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谢设计思路新课标非常注重对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能力的培养。
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帮助的。
同时,能够抓住关键内容,进行有详略地复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素养。
而本文无疑是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好材料。
语言学习讲究积累。
本文的景物描写很成功,故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积累和模仿很有益处。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出示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请学生谈谈对珠1峰的感受。
)师:珠峰是雄伟的,被称为地球第三极。
登上珠峰是巨大的荣誉,也是许多人的梦想。
出示2003年5月报纸新闻:纪念人类登上珠峰50周年,中国业余登山队员首次登上珠峰。
师:50年来,有许多人登上了雄伟的珠峰,也有许多人失败了,甚至永远长眠在了那里。
但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自我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抓取主要信息感书课文内容,把握主旨。
2、赏读精彩语段,感悟英雄精神。
3、学习写作技巧:选材典型,环境描写,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1、快速默读,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通过阅读,感悟登山英雄的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
揣摩重点语句,体会环景描写的作用以及学习课文详略得当、选材典型,表达方式多样的写作技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
而在1960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
(出示相关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二、写作背景:登上地球之颠.ppt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三、整体感知:
1、字词认读。
登上地球之颠.ppt
2、解释词语。
登上地球之颠.ppt
3、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按一定的顺序理清运动员登顶主峰的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1)登山队出发;
(2)运用人梯战术突击第二台阶;
(3)留下刘连满,三人继续登顶;
(4)三人无氧攀登,登顶成功。
4、有针对性地快速浏览部分章节,小组讨论完成:
(1)登山队登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明确:体力不济,环境恶劣:如寒冷、缺氧、黑夜
(2)他们是如何克服的?
明确:一靠坚强的意志、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二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四、片段品读体味:
1、选择自己认为最感人的段落,进行复述。
要求:能体现出自己认为最感人的特点,能体现出运动员的英雄气概,能做到详略兼顾。
2、细读课文,品味细节。
请用“文中最令我感动之处是__________ , 因为___________。
”的句式来谈谈最令你感动的细节。
3、默读写刘连满的段落,思考:文章集中写了刘连满哪些事例?你觉得刘连满是怎样一个人?文章为什么单用了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
明确:写了三件事: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
他是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
王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单写他,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
4、文章最后以“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一句戛然而止,读后总觉得言犹未止,意犹未尽,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呢?那么,请你把觉得还应该说的话,还应该写的文字,接着补充出来。
明确:可着重写出登顶成功后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五、景色描写赏读: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
如第1段:“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散。
”第17段“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
第18段“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等等。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
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六、比较阅读,揣摩人物:
《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的奥茨同本文的刘连满一样,因故不能同队友一起继续行进。
请找出二文中写二人的部分,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人物,讨论,交流:
1、两人终止同队友的行进,是出于个人目的吗?
明确:原因分析——是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允许继续行进,不是因为个人的荣辱的原因,是为了整个集体的存亡和荣誉考虑而作出的决定。
2、作出终止前进的决定时,两人的想法是一样的吗?
明确:总的是一样的,即不拖累和影响整个集体的行动,主动牺牲自己。
不一样的具体的想法,可大胆揣测,合符情理即可。
3、你怎么看待探险活动中他们二人这种中途退出的行为?
明确:这不是逃避的行为,这是为实现集体的目标而勇于自我牺牲的行为,他们没有站在荣誉的光环下面,但仍然是英雄,恰恰相反,这反映了探险活动中一种极为可贵的精神——为了集体而团结协作、甘于牺牲的精神,许多探险活动的成功,正是有这样无数的幕后英雄的无私奉献,中国登山队登顶成功同样得益于此。
七、为失败者讴歌:
1、在你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失败的英雄或幕后英雄的故事?相互交流,谈一谈。
2、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现在你对这些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吗?请你结合一些事例,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字数不限。
(可课外完成)
3、学了这课,你将学习登山队员的什么精神?
八、教师总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香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
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叙写我国登山运动员,如何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攀登珠穆朗玛峰,为祖国争得荣誉的故事。
因为它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课前我让学生自主学习了字词和熟读课文。
我在课上采用了“整体感知――片段品读体味――景色描写赏读――比较阅读,揣摩人物――为失败者讴歌”这样的教学思路来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搜索信息能力和概括要点的能力。
本教学设计较为明显的特点:一是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
从对文章题目的理解,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对重点句子的分析,对文章详略的体会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了文章的含义及写法;二是注重引导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如复述课文内容,并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是对文章整体感知的有效做法。
还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有效信息、阅读中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以使学生注重文本的使用,带着问题阅读,目标明确地阅读;三是随机地灵活地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