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红记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娇红记》赏析
《娇红记》由明朝孟称舜所写,取材于北宋宣和年间一个真实的故事,并根据元代宋梅洞小说《娇红传》改编。
描述王娇娘和书生申纯的爱情因不被准许而双双殉情的悲剧。
《娇红记》所表现的男女青年争取婚姻自由的主题,由于它自身的和思想主题的深度,被列为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
孟称舜的《娇红记》在问世之初曾受到广泛的好评,被誉为“情史中第一佳案”,王业浩《鸳鸯冢序》说此剧:“摘词遣调,隽倩入神。
据事而不幻,沁心而不淫,纤巧而不露,酸鼻而不佻。
临川让粹,苑陵让才,松陵让律,而吴苑玉峰,输其浓至淡荡,近乎技矣。
予深悲娇、申之始,鼓掌称绝於《鸳鸯冢》得孟先生长不坏也”。
陈洪绶《节义鸳鸯冢娇红记序》也说:“若其铸辞冶句,超凡入圣。
而韵叶宫商,语今金石。
较汤若士欲拗折天下人嗓子者,又进一格。
此评论虽有过誉之嫌,但却能从中看出其在当时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奇妙最动人的情感,异性相互倾慕,吐露心声,自此,今生不离不弃。
《娇红记》最感人的就是王娇娘和申纯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可是无奈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中,婚姻丧失了自主权和选择权,有情人的声声相思,滴滴眼泪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里逐渐失去了温度,留下的,只是两具冷冰冰的尸体,怀念曾经的音容笑貌,只不过更添悲愁罢了,王文瑞的悔不当初所能补救的也终究
不过是一墓“鸳鸯冢”而已,换不回的,是曾经鲜活的生命。
浓烈的悲剧色彩,加大了剧作的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娇红记》的审美价值,在于它能够在浩若星辰的爱情剧中,首先提出了“同心子”的爱情观,“同心子”爱情的审美价值,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爱情剧“一见钟情”式的模式,建立了一种追求志同道合的价值取向的爱情。
本剧审美价值的最高境界,在于剧作的结局,让追求“同心子”爱情的双方毁灭于强大的对手所产生的震撼的悲剧效果。
王娇娘唱道:“但得个同心子,死共穴,生同舍。
便做连枝共冢、共冢我也心欢悦。
”在这里,看到了身居闺房的千金大小姐的纯洁坚贞的爱情追求,她认为:“古来才子佳人共谐姻眷,人生大幸,无过于斯”,王娇娘懂得爱情姻缘的重要性,明白嫁与心爱的人是女子一生最大的幸福,同时却也懂得在封建礼教之下传统的婚配方式给多少女子带来了不幸,所以在太尉府逼婚在即,王娇娘内心的反抗意识混杂着对申纯的爱意与对现实的逃避心态,抱憾而亡。
双双死去的结局,其震撼力度远远超过了“大团圆”式的结合,浓郁的悲剧结局,折射了现实的极度残酷,也给人以强烈的审美观照。
在悲剧的结局里蕴含着对封建礼教的无情进行强而有力指责。
但在指责结束后,还是不忍让悲剧渲染过浓,“鸳鸯冢”留下了一丝的安慰。
中国的古典悲剧,通常意在营造一种“苦境”,通过一系列悲惨事件和悲惨人物,引起观众的感情共鸣,产生怜悯与同情,在满足善恶报应的强烈愿望,实现中国美学的最高境界——和谐。
在这一点上,
不论是思想深度或是情节的上,都让人不禁想起了西方的经典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有些情感和故事是可以跨越宗教和地理的界限在某一个地方达到同一个光亮点,人类共同情感的抒发总是相同的,不谋而合,不约而同。
才子佳人的相互倾慕又怎能少却了诗词呢?在《娇红记》里诗词的运用使剧作语言的底蕴深厚了许多,也生动了许多。
有王娇娘在父亲拒绝申纯的求亲后所写的诗词:云重月难见,风狂雨不成。
天书从寄意,倾泪若为情。
目断芳千里,情分役寸心。
藉君怜旧情,莫绝羽鳞音。
王娇娘的诀别诗:如此钟情古所稀,吁嗟好事到头非;汪汪两眼西风泪,犹向阳台作雨飞。
月有阴晴与圆缺,人有悲欢与会别;拥炉细语鬼神知,拚把红颜与君绝。
当然,这些诗词的艺术成就是不能和辉煌的唐诗宋词同日而语的,毕竟剧作的魅力不在于穿插的诗词,但这些诗词却有重要的作用。
一是以诗为媒,题诗唱和。
在才子佳人小说中,诗词是男女相恋、互通心意的重要道具。
比如申纯初见娇娘便是一件倾心,想要知晓娇娘心意,多次作诗寄托自己的心意,有一次他正巧遇到娇娘在窗下刺绣,便提了《点绛唇》于壁上:“玉体香肌,好手应难画,还惊讶,春心漾也,谁共游蜂话。
”又加一首:“日影浸阶睡正醒”娇娘的回应是:“春愁压梦苦难醒,日迥风高漏正平,魂断不堪初起处,落花枝上晓莺声。
”申纯一看便喜上眉梢。
再后来,申纯和娇娘二人更是频繁作诗互赠,以诗传情,互通心意。
整个恋爱的心理过程和誓言,都是用诗词串联起来的,
这样的艺术表现上,使剧作看起来细腻工致,使故事笼罩这浓郁的诗的情味。
二是抒发情感,塑造人物。
在《娇红记》里,心理描写是非常多的,而这些心理描写是通过诗词韵语来完成的。
剧作诗词出自主人公之口,大部分是抒发情感,表达情思的,通过这些诗词读者看见了他们的思想以及情感活动。
三是营造氛围,修饰意境。
以诗入文,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传作传统,从唐代传奇就已经普遍使用,而发展到了明清时,更是不胜枚举。
在《娇红记》里,诗词的合情合景的介入,大幅度地协调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这种高度浓缩的表情达意,承担着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沟通。
小说的人物的各种情感和性格因素,都集中的蕴藏在诗词里。
同时,诗词的运用使小说语言清丽优美,更加富有韵味,营造了一种诗化的意境。
申纯和王娇娘未能获得美满婚姻的悲剧,《娇红记》勇敢地摈弃了生硬的传统大团圆模式,而是让主人公怀着崇高而纯真的爱情,怀着对这个封建社会的怨愤,上演了一部真爱的绝唱。
对封建社会礼教进行批判,由此加深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及悲剧美感,形成了爱情丰富的悲剧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