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培训教材
职业卫生培训教材

主要内容:
一、职业病危害与职业病基本概念 二、职业病的特点及来源 三、职业病危害防护 四、职业禁忌症定义及操作规范 五、相关法律法规
Page 2
一、职业病危害与职业病基本概念
1、 职业病危害: 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 的各种危害。
2、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 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 素。
劳动者应当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增强职业病防范意识,遵守职 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应当及时报告。
劳动者不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用人单位应当对其进行教育。
Page 25
第三十六条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 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 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劳动者。 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Page 12
口罩类别
防尘口罩
作业时产生的粉尘的 防护
纱布口罩
主要用于含有低浓度 有害气体和蒸气的作 业环境。滤毒盒内仅 装吸附剂或吸着剂。
Page 13
生产性噪声的危害与预防
生产性噪声达到一定强度时成为有害因素,对人体危害突出 表现在对听觉器官和听力损伤上。职业性听力损伤,亦称职 业性耳聋或职业性难听,属法定职业病之一。此外,生产性 噪声对某些接触者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和消 化系统也将产生一定的损害。
Page 18
操作规则
职工在参加工作(上岗)前应进行健康检查,以确定有无 该工种的职业禁忌症,是否适合该工种工作。 在工作岗位变动或长期病假复工前,也应进行健康筛检。 从事某项工作后,每隔一定时间进行体检,与上岗前体检资 料作比较,藉以评价有无职业危害的损伤。 对有职业禁忌证的职工,应按规定不得上岗工作。 对在岗职工,一旦发现职业禁忌证,应及时调离,改作其 他工作。 对已经治愈的职业禁忌证职工,则可从事原工作。
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教材3(职业病危害预防和控制的基本知识)

一、职业病危害与职业病的基本概念 二、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 三、危害因素的预防方法 四、劳保用品种类及使用注意事项
一、职业病危害与职业病的基本概念
职业卫生的基本概念:
职业卫生又称为劳动卫生,主要以人群和作业 环境为对象,旨在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 作业环境,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生命质量, 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
4、职业病的特点:
⑴病因明确:具有特异性。病因即职业病危害因素。在控制病 因或作用条件后,可以消除或减少发病。
⑵病因可测:所接触的病大多是可以检测和识别的,而且其强 度或浓度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劳动者致病。
⑶群体性:接触相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常集体发病;即在 接触同一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数量的发病率。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 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 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
2、什么叫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
(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
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等因素而引起的
疾病。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职业性病损
在实际工作中,劳动者长期在不良的劳动条件下从 事生产劳动,或由于意外事故的发生,职业性有害 因素就可能使劳动者的健康受到损害而造成职业性 病损,包括工伤、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的疾病。
工伤:多见于意外事故。 职业病 :由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特定疾病。国
家规定的法定职业病10大类115种。 工作有关疾病:与工作有一定关系,但也见于非职
(1) 原料的开采与提炼。 (2) 材料的搬运与贮藏。 (3) 材料加工及准备。 (4) 加料。 (5)化学反应。 (6) 反应完成后的操作。 (7) 辅助操作。 (8) 生产中应用。 (9) 其他有些作业虽未使用有毒物质,但在特定情况下亦可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教材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教材
35
第35页
职业暴露损害紧急处理程序和办法
(三)药品使用要求
1. 施药者应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及手套;有条 件应戴防护目镜,穿防护服。
2. 戴手套之前和脱手套之后必须洗手。
3. 用药完成后,所用针筒、针头、输液器、药品包 装袋(瓶)等直接接触药品物品,按医疗废物处 理,装入锐器盒/黄色医疗废物专用袋内,盛医疗 废物容器要加盖,预防化疗药品挥发于空气中污 染环境。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教材
28
第28页
职业安全监测管理制度
12.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应及时调查事件发 生原因和事件性质,估算事件危害涉及 范围和危险程度,查明人员伤害情况, 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13.对已受损害接触者可视情况调整工作 岗位,并给予合理治疗,促进职员康复 。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教材
【A】符合“B”,并 主管职能部门有监管统计、职业损害根因分析、 职业安全评价,制订改进方法并得到落实。
1.查看相关文件 资料档案。 2.查医院感染管 理部门文件资料 ,并现场了解落 实情况。
4
第4页
职业安全防护定义
指针对职业损伤原因可能对机 体造成各种伤害,职员在职业 活动过程中采取各种适宜办法 ,防止受职业损伤原因侵袭, 或将其所受伤害降低到最低 。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教材
38
第38页
职业暴露损害紧急处理程序和办法
4. 药品泄漏于操作台时,马上使用吸收性强 吸纸、棉纸或纱布将药品吸收洁净。
5. 被污染台面或地面先用清水冲洗,再用清 洁剂清洗3遍,清洗范围由小到大进行,清 洁剂必须彻底用清水冲洗洁净。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教材
职业健康培训教材

职业健康培训教材一.概念及名词解释2二.我国法定职业病的类别3三.粉尘的危害及防护措施4四.噪声的分类、危害及防护措施5五.职业禁忌症7六.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8七.怎样识别压力、如何调节压力17附:职业健康试题及答案18一、概念及名词解释(一)什幺是职业病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构成《职业病防治法》所称的职业病,必须具备四个要件:1、患病主体必须是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体经营组织的劳动者;2、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其中放射性物质是指放射性同位素或射线装置发出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χ射线、中子射线等电离辐射;4、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
在上述四个要件中,缺少任何一个要件,都不属于本法所称的职业病。
(二)、什幺是职业病危害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那些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四)、职业病是如何发生的劳动者接触到职业病危害因素,并不一定就会发生职业病。
造成职业病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作用条件,同时受一定的个体危险因素的影响。
其中作用条件包括:接触机会、接触方式、接触时间和接触的强度;个体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的差异、营养缺乏、其他疾病和精神因素、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或个人习惯。
(五)、职业有害因素的**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工作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条件或要素,统称为职业有害因素。
职业有害因素是导致职业性损害的致病原,其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有害因素的性质和接触强度等。
职业有害因素按其**可分为三类: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性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2)物理性有害因素:包括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溼、低温、高低气压等),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镭射等)、电离辐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χ射线、中子射线等);(3)生物性有害因素:如炭疽桿菌、布氏桿菌、森林脑炎病毒、真菌、寄生虫及某些植物性花粉等。
职业卫生培训教材

职业卫生培训教材(一)职业卫生基础知识一、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职业病防治法2011年12月3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以保护广大劳动者健康权益为主旨,规定了我国在预防、控制和排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中的各种法律制度。
该法律肯定的职业病防治法律关系主体有:政府卫生及相干行政部门,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以及承当职业卫生检测、体检和职业病诊断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单位等四方。
法律明确了上述四方之间的行政和民事法律关系,并分别规定了各自的权益义务、法律地位、法律责任。
《职业病防治法》确立了我国职业病避免所采取的“控制职业病危害源头、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策略;明确了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防治中的职责和义务;突出了劳动者健康权益遭到法律保护;规定了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职业病防治监管中的职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职能以及各法律关系主体违背《职业病防治法》应承当的法律责任。
《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是我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步骤,也是我国政府在职业卫生和安全管理方面,实行与国际劳工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所签署的公约或许诺的重要体现。
其他职业病防治法相干配套法规与规章为使《职业病防治法》规范地施行,《职业病防治法》正式颁布后,卫生部相继发布了一系列与《职业病防治法》相干的配套卫生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其中包括《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等都是职业病防治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时具有法律效率。
我单位员工应当接受职业卫生培训,遵照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依法参与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二、职业病危害与职业病基本概念1、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职业病危害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卫生培训教材

作 业 点
人 浓 浓 倍 >10 > > 40 > 70 - -
>
=-
4000 6000 6000
数度度数
10 70 -
40
名
称
2020/9/24
防尘综合措施
• 改革工艺,采用新技术(治本措施 )
• 湿法作业,水力抑尘(简便、经济 )
• 密闭尘源 • 通风除尘 • 定期检查 • 个体防护
2020/9/24
疾病
• 职业性肿瘤 • 其他职业病
2020/9/24
职业病
• 职业病的特点及防护 病因明确 病因可检测,需达到一定程度才会
产生职业病 群体性发病
2020/9/24
生产性粉尘危害及防护
• 粉尘来源及分类 • 粉尘的理化特性 • 粉尘的危害 • 粉尘危害的评定 • 防尘综合措施 • 主要除尘技术
2020/9/24
2020/9/24
生产性毒物及其危害
•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概念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或产生 的毒物
中毒:毒物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组织发生 化学或生化物理作用,并在一定条件 下,破坏人体生理机能,引起某些器 官和系统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变
职业中毒:在劳动过程中,由于生产性毒 物引起的中毒
2020/9/24
主要除尘技术
• 机械除尘器 重力沉降室 惯性除尘器 旋风除尘器
• 电除尘器 干式静电除尘器 湿式静电除尘器
• 湿式除尘器 水浴除尘器 泡沫除尘器 湿式漩流除尘器 湿式过滤除尘器
• 过滤除尘器 袋式除尘器
2020/9/24
生产性毒物危害及防护
• 生产性毒物及其危害 • 生产性毒物的管理 • 生产性毒物的防治措施
职业健康培训教材PPT课件

.
1
目录 一、职业病危害与职业病的基本概念 二、法定职业病
三、 职业病防治及其管理
四、道路运输驾驶员常见职业病及其预防 措施 五、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
.
2
一、职业病危害与职业病的基本概念
1、何为职业病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哪几类?
职业病危害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 业病的各种危害
变、肺部病变 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等 电离辐射:如X射线、r射线等
.
14
五、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
声音和噪声
声音
噪声
通过空气传播的振动波,人耳 可听到的舒适的感觉。
一切惹人讨厌、令人烦躁、 对人有害、人们不愿意听的声 音。
.
15
五、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
听力损失症状
耳鸣,凭空听到嗡嗡声或其它不正常的声音 听不到高频和低频声 谈话困难,总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 所有的声音都听不真切,象被闷住了一样
⑵病因可测:所接触的危害因素(病因)通常可以检测, 过量接触 才得病;
⑶群体性:接触相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常集体发病;
⑷多无特效药:早发现,易恢复,晚发现,疗效差。
.
6
一、职业病危害与职业病的基本概念
5、如何发现职业病 最有效是做职业性体检
就业前体检 : 发现职业禁忌症 在岗体检: 早发现可疑职业病、禁忌症 离岗体检: 证明在职期间有无得职业病或损害
.
16
五、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全身性:
* 听觉系统 * 神经系统 * 心血管系统 * 消化系统 * 生殖系统等其他系统
.
17
职业健康知识培训
谢谢!
职业危害培训教材

职业危害培训教材一、职业危害定义:职业危害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生产性粉尘、有害化学物质、物理因素、放射性物质而对劳动者身体健康所造成的伤害。
二、职业危害的严重性从2000年前的产业革命至今,无论是工业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一例外地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近年来,ILO统计数据表明全球发生各类事故125亿人次,死亡110万人,平均每秒有4人受到伤害,每100个死者中有7人死于职业事故,欧盟每年有8000人死于事故和职业病,发展中国家每年有21万人死于职业事故,1.5亿工人遭受职业伤害。
我国职业危害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全国各地企业都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2500万人以上,到1998年,全国累积尘肺患者542041人,累积死亡127147人,目前,无论从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人数,职业危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及新发职业病人数,中国均局世界首位。
三、职业危害的严重后果1、职业危害损害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安全权利、健康权利、生命权利(人权)。
2、职业危害是劳动者及其家庭的灾难,成为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不利因素。
3、职业危害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每年职业病损失近百亿元。
4、职业危害有损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形象,成为国外攻击中国人权问题的借口。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1、粉尘类2、放射性物质类3、化学物质类4、物理因素5、生物因素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9、导致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五、职业病部门目录1、尘肺:矽肺、滑石尘肺、电焊工尘肺等。
2、职业性放射疾病、外照射急性放射疾病等。
3、职业中毒:汞及其化合物中毒、锰及其化合物中毒、氨中毒、氯气中毒、氮氧化和物中毒、苯中毒、四氯化碳中毒等。
4、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中暑、减压病、高原病、航空病手臂震动病等。
5、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炭疽、森林脑炎等。
职业危害防护与安全培训

培训质量监控
培训效果评估:通过问卷调查、考试等方式评估培训效果 培训内容更新:根据行业动态、法规变化等更新培训内容 培训方式改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案例分析等培训方式 培训反馈收集:收集学员反馈,对培训进行改进和优化
培训计划调整与完善
评估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观察 等
改进措施:调整培训内容、改进教 学方法、加强实践操作等
防护手套:防尘、防毒、防辐射等
防护鞋:防尘、防毒、防辐射等
防护设施:通风系统、除尘系统、防毒 系统等
个体防护用品
口罩:防止吸入有害气体和粉尘
耳塞:防止噪音对听力的损害
防护眼镜:防止眼睛受到化学物质和辐 射的伤害
手套:防止手部皮肤受到化学物质和机 械伤害
防护服:防止身体皮肤受到化学物质和 辐射的伤害
04
安全培训的内容与 方法
安全知识培训
安全知识:包括法律法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防护措施等 培训方法: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 培训对象:员工、管理人员、安全员等 培训效果评估:通过考试、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评估
安全技能培训
培训内容:包 括安全操作规 程、安全防护 设备使用、应
急处理等
培训方法:理 论与实践相结 合,如模拟操 作、现场演练
安全鞋:防止脚部受到机械伤害和化学 物质伤害
职业卫生管理
制定职业 卫生管理 制度
定期进行 职业危害 检测和评 估
提供职业 卫生培训 和指导
配备必要 的职业卫 生防护设 施和用品
建立职业 危害事故 应急处理 机制
定期进行 职业卫生 检查和整 改
03
安全培训的重要性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减少事故发生率 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能力,降低职业危害风险 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降低事故损失 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促进企业安全生产
煤矿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教材

目录引言 (1)1职业危害的概念、防及基本法律常识 (2)1.1职业危害、职业病和职工禁忌病的概念 (2)1.1.1职业危害及因素 (2)1.1.2职业病及其特点 (3)1.1.3职业禁忌病及其有关规定 (4)1.2煤矿的主要职业危害及职业病 (5)1.2.1生产性粉尘 (5)1.2.2有害气体 (5)1.2.3不良气候条件 (5)1.2.4不良劳动体位 (6)1.2.5噪声和振动 (6)1.2.6放射性物质 (6)1.3职业危害的防 (6)1.3.1职业危害的前期预防 (7)1.3.2劳动过程中职业危害的防 (7)1.3.3职业病的诊断及职业病人的治疗 (7)1.4基本法律常识 (8)2健康监护基本要求 (8)2.1职业健康的检查与评价 (9)2.2职业健康的检查方法 (9)2.3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10)231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容 (10)3煤矿从业人员职业病预防的权利和义务 (12)3.1煤矿从业人员职业病预防的权利 (12)3.1.1具有对煤矿企业职业病防治的要求权 (12)3.1.2具有对煤矿企业职业病预防的知情权 (14)3.1.3具有对煤矿企业职业病预防的管理参与权 (14)3.1.4具有获得煤矿企业职业病防治教育、培训权 (15)3.2煤矿从业人员职业病防治的义务 (15)4煤矿职业安全健康相关规定 (17)4.1预防职业危害的有关规定 (17)4.2职工因公患尘肺病应享受的待遇 (17)5防护设备及个人防护用品的有关知识 (20)5.1煤矿工人的基本条件 (20)5.2煤矿企业职工的作业环境 (20)5.3煤矿企业职工劳动保护的原则与任务 (21)5.3.1劳动保护的原则 (22)5.3.2 劳动保护的任务 (22)5.4煤矿企业职工劳动保护措施 (23)5.4.1人身安全劳动保护 (23)5.4.2职业病防治劳动保护 (23)5.5煤矿企业职工的劳动保护用品 (24)5.6特殊劳动保护 (25)6自救、互救及现场急救 (26)6.1自救与急救 (26)6.1.1发生事故时现场人员的行动原则 (26)6.2自救器和避难硐室 (27)6.3现场急救 (27)6.3.1外伤出血急救 (27)6.3.2骨折的临时急救处理 (28)6.3循环呼吸骤停的抢救 (28)6.4电击伤抢救 (29)6.5心脏复法 (29)7职业危害的法律法规 (26)引言目前,职业病防治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劳动保护力度薄弱积累下来的职业病隐患进入了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职业病危害因素噪声防治知识培训教材PPT模版

噪声的危害
• (一)特异性危害(听觉系统)
• 1、听觉适应 • 短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听阈可
上升10 dB ~15dB,脱离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内即可恢复正 常,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auditory adaptation)。听 觉适应是一种生理保护现象。 • 2、听觉疲劳
• 较长时间暴露于强噪声,听力可出现明显下降, • 听阈上升超过15 dB ~30dB,脱离噪声环境后,需数小时甚至数十小
力损失到无法挽回的程度才引起注意。
噪声的危害
听力损伤分级
• 正常听力:0~25dB • 轻度噪声聋:26~40dB 小声交谈困难 • 中度噪声聋:41~55dB 一般交談困难 • 重度噪声聋:56~70dB 大声交談困难,
須助听器輔助 • 严重噪声聋:71~90dB 已无法正常交談 • 全聋:>90dB
声音强弱的等级
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
为了保护听力, 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 声音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 声音不能超过50dB,最理想声音环境
30~40dB
噪声定义
一 些 声 音 的 分 贝 数
噪声定义
不同声级的声音
• 10~20dBA,极微弱声音; • 40~60dBA,宁静或柔和的乐声; • 70~80dBA,正常城市噪声; • 80~90dBA,“小心”,长期暴露可导致听力损失; • 100~120dBA,不仅导致耳聋,还会引起耳震和暴怒; • 120~130dBA,导致耳聋,并开始感到痛楚; • 140dBA或以上,可立即导致耳聋或死亡。
每年1 次
噪声
在岗人员
每年1 次
高温
职业卫生健康培训教材

职业卫生健康培训教材二〇一六年一月职业卫生知识培训讲义第一部分职业卫生知识的基本概念1职业卫生是一门研究劳动作业环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或危害程度;从而提出如何改善劳动作业环境、防止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侵袭;预防发生职业病的学科..2作业场所是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3职业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所称的定义;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4职业病危害是指可能导致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发生职业病的各种危害..5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危害劳动者健康的有害因素..6职业病危害事故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因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急、慢性职业病及死亡的事件..7职业健康监护是指对职业人群实行的预防职业病危害;提高员工健康水平为目的的健康监护..第二部分职业卫生知识一职业卫生知识概述1.职业卫生工作方针与工作内容职业卫生工作是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和增进劳动者健康;提高工作生命质量;依法采取的一切卫生技术或者管理措施..它的首要任务是识别、评价和控制不良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健康..目前;国家职业卫生工作遵循“为人民健康服务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两为”方针;在业务管理上实行“预防为主;分类管理、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基本工作有三个层面;即:①职业性有害因素监测评价;②接触有害因素作业工人健康监护;③职业病患者诊断和治疗..2.职业有害因素与职业病在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多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因素;可以分为五大类: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其中;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是生理因素;与作业场所环境有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是环境因素..在一定条件下;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作用于人体;损害健康;所引起的疾病;被称为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种类较多;所引起的疾病各不相同;因而职业病并不仅限某一种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总称..按照国际惯例;凡是经国家政府主管部门明文规定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法定职业病患者依法享有特定的补偿待遇..法定职业病划定范围的大小;世界各国并不完全一致..各个国家主要依据本国经济条件、技术水平和对职业病的认识来确定.. 目前我国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4.职业病预防原则与基本措施职业病的预防遵循三级预防原则;即:①一级预防;从根本上着手;使劳动者尽可能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或控制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水平在卫生标准允许限度内..②二级预防;对作业工人实施健康监护、早期发现职业损害;及时处理、有效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③三级预防;对乙患职业病的患者积极治疗;促进健康..三级预防的关系是:突出一级预防;加强二级预防;做好三级预防..落实三级预防的基本措施有:①实施劳动卫生监督;包括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监督;以及事故性处理..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的卫生防护设施“三同时”验收是其重要的内容;②降低有害因素浓强度..常见的卫生技术措施有从工艺上改进、防止有害因素逸散;推广运用低毒;无毒的材料或技术;配置个人防护用品、通风防尘等;③职业性健康体检..已成为常规的措施有就业职业性体检;定期职业性体检和离退休职业性定检..5.职业病的管理职业病管理已由传统式的行政管理、经验管理转向依法监督管理..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是管理主体;它依据有关职业卫生法规的授权;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遵守劳动卫生法规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违反职业卫生法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现有的法规..目前在用的职业卫生法规均为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主要有三类;即:①国务院颁布的有关法规;有防尘防毒;尘肺病防治;女工劳动保护条例;决定或规定等;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有关部门联合颁布的规章..如劳动卫生标准;职业病诊断标准、健康监护规定、职业病管理办法等;③省级政府或省人大颁布的法规或规章..职业病报告管理..有卫生监督统计报告、重大职业中毒事故紧急报告等制度..职业病范围及职业病患者的处理办法..有职业病范围规定;统计报告管理体系;职业病患者待遇规定等项..6.职业禁忌证劳动者原有的疾病或潜在的病症;容易因接触职业性因素而加重;或发生职业病或“工作相关疾病”;因而不宜从事某种作业;这些机体异常功能状态或疾病称为职业禁忌证..如神经精神疾病患者不宜从事锰作业;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不能从事钒作业..职工在参加工作上岗前应进行健康检查;以确定有无该工种的职业禁忌症;是否适合该工种工作..在工作岗位变动或长期病假复工前;也应进行健康筛检..从事某项工作后;每隔一定时间进行体检;与上岗前体检资料作比较;藉以评价有无职业危害的损伤..对有职业禁忌证的职工;应按规定不得上岗工作..对在岗职工;一旦发现职业禁忌证;应及时调离;改作其他工作..对已经治愈的职业禁忌证职工;则可从事原工作..7.职业病及职业性外伤致残程度鉴定为配合职工工伤与职业病的保险与赔偿法规实施;我国于1996年颁布了<<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GB-J16180-1996;用以规范有关授权机构对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工伤或患职业病后;于国家社会保险法规所规定的医疗期满时通过医学检查对伤残失能程度的判定..根据“标准”规定;申办致残程度鉴定须服从2个规定;一是须先获得工伤、职业病证明..工伤者须由当地劳动部门出具证明;职业病必须由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具有职业病诊断权的医疗卫生机构出具证明..二是致残程度鉴定权由有关授权机构行使;即由授权机构作出的判定结论才有效..致残程度主要依据器官损伤、功能障碍及其对医疗与护理的依赖程度;并还考虑由于伤残引起的社会心理因素影响进行综合判定分级..残情划分为十级;残情程度依级别值由小到大递减;1级最重;10级最轻..8.女工职业卫生保护女工健康是我国一贯的政策..由于妇女的生理特点;某些生产性有害因素对妇女健康具有较大的或特殊的影响;故应特别重视女工的职业卫生和劳动保护..妇女不宜从事持续负重20-25Kg以上的重体力劳动;不宜从事高温或低温环境作业、不会引起全身强烈振动的作业、长期强制体位的作业以及有发生意外事故的高度危险的作业要加强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劳动保护..女工在月经期不应从事高空、装御、搬运及接触冷水的作业..怀孕女工应暂时调离以下作业岗位:毒物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高温及高温作业岗位、全身性振动的作业岗位..怀孕女工不应延长工作时间和参加夜班作业..在围产期;应尽可能做到产前休息14天;产假满恢复工作时;先安排一定时间的过渡性工作;使女工逐渐适应..在哺乳期要保证国家规定的哺乳时间;并应尽可能暂时脱离接触有毒物质的作业..工厂哺乳室应必须有卫生设备;使女工在哺乳前能换下工作服并将手洗净..二、有害工作环境、职业性危害因素及控制一有害工作环境、职业性危害因素1、什么是有害工作环境有害工作环境是指劳动者进行生产活动时;有害于身体健康的环境空间的总称..有害工作环境一般是指高温、高寒、井下、剧毒、高噪声、高浓粉尘、大振动、强辐射等工作环境和场所..劳动者在这种环境下生产、劳动;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并且持续到一定时间;则可能产生不同的有害后果..比如;有害因素引起身体外表的改变;如皮肤色素沉着等;有害因素降低对一般疾病的抵抗能力;出现患病率增高的情况;有害因素造成特定的功能性和器性病理改变;引起职业病等..各国非常重视这些工作环境对职工的危害情况;一般都通过加强劳动保护;改善环境条件的措施;同时;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对在有害工作环境中工作的劳动者规定了比较优厚的保险待遇..2、什么是职业性有害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引起职业病的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它主要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生产性毒物是指生产过程中形成或应用的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生产性毒物包括窒息性毒物;如一氧化碳、氰化物、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刺激性毒物;如氯气、氨气、二氧化硫、光气、氯化氢、苯及其化合物、甲醇、乙醇、硫酸蒸气、硝酸蒸气、高分子化合物等;血液性毒物;如苯、苯的硝基化合物、氮氧化物、亚硝磷盐、砷化氢等;神经性毒物;如铅、汞、锰、四乙基铅、二硫化碳、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物、汽油、四氯化碳等..生产性粉尘是指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它包括三类:无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和混合性粉尘..无机性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砂、煤、石棉等;金属性粉尘、如铁、铅、铜、锰、锡等效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等;人工无机性粉尘;如玻璃纤维、水泥、金钢砂等..有机性粉尘包括植物性粉尘;如烟草、木材尘、棉、麻等;动物性粉尘;如毛发、骨质尘等;人工有机粉尘;如有机染料、人造纤维尘、塑料等..混合性粉尘是指无机性粉尘与有机性粉尘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存在的粉尘;如合金加工尘、煤矿开采时的粉尘、金属研磨尘等..3、什么是职业性有害物理因素职业性有害物理因素主要包括:1不良的气候条件;如高温、高寒、高湿、热辐射等;2异常的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3生产性振动、噪声;4非电离辐射;如红外线、微波、紫外线、激光、高频电磁场、无线电波等;5电离辐射;如X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宇宙线等..4、什么是职业性有害生物因素职业性有害生物因素主要指病原微生物和致病寄生虫;如布氏杆菌、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5、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具体包括什么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劳动强度过大;或者劳动的安排与劳动者的生理状态不适应..2劳动组织不合理;比如劳动时间过长;休息制度不合理等;3长时间重复某一个单调动作;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于紧张..6、与作业场所环境有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具体包括什么与作业场所有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作业场所的设计不符合有关卫生标准和要求;如厂房狭小;车间布置、厂房建筑布局不合理等;2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缺乏采暖设施、通风换气设施、防暑降温设施、防噪防振设施、防尘防毒设施、防射线设施、照明亮不足等;3缺乏完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具的使用方法不正确;防护用具本身存在缺陷等..二作业环境与职业危害控制控制措施的种类如下:1.替代使用更为安全的工艺方法或者材料取代现有的工艺方法或材料;这是要优先考虑的措施..2.对生产线进行隔离或封闭通过重新布置工艺流程或者设备;或者使用物理屏障的方法;对生产线进行隔离或封闭..3.局部通风在污染物的源头附近将其捕捉;在污染物进入到空气或操作人员的呼吸带之前;用特制的排放它的通风装置将其排除..局部通风系统有4个主要部件;每个都要有效地保养..1罩――收集点;2排气管――送走污染物;3空气净化装置―例如活性炭过滤器;用于防止进一步污染..4风扇――驱动空气;使污染物排出系统..局部通风系统的有效性;与气罩的设计、尺寸、气流速度、收集点与污染源间的距离等相关..4.全面或稀释通风通过打开的门或者使用屋顶风扇或风机等辅助通风设备来形成自然空气的运动;达到使污染物稀释的目的..这种方法;仅在下面条件下才能考虑采用:1污染物数量很小;2在通风区域内;污染物的产生是均匀的;3污染物的毒性低..5.良好的清洁条件这包括对物料的溅落、容器的破裂和损坏采取预防及处理的措施;对物料在敞口情况下的使用进行限制等..6.减少暴露时间了解了毒物的剂量反应效应;可以采取减少暴露在该毒物下时间的措施..要注意的是;高剂量的短期暴露;也可能造成伤害..7.员工培训说明存在的危害和可能出现的风险;强调采用控制措施的重要性;掌握控制方法和相关技术;以及个人的需要采取的预防措施..8.个人防护用具当使用前述各项控制方法后;还不能充分地降低伤害的风险时;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具..9.辅助设施为工人提供定时的洗涤、淋浴和清洁的个体防护用具;使他们保持良好的职业健康状态..配备足够的急救用品和应急设施;减轻危害的后果..10.医学监测定期的医学监测能够发现健康不良的早期症状;确认由于暴露在作业场所有害物质下造成的后果..医疗人员和经过训练的主管人员都可以进行这项工作..三、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与控制一噪声使人心理上认为是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起干扰作用的声音统称为噪音..在生产中;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音或工业噪声..1.噪声的分类噪声可归纳为以下三类:1空气动力噪声;由于气体压力变化引起气体扰动;气体与其它物体相互作用所致..例如;各种风机、空气压缩机、风动工具、喷气发动机、汽轮机等;由于压力脉冲和气体排放发出的噪声..2机械性噪声、机械撞击、摩擦或质量不平衡旋转等机械力作用下引起固体部件振动所产生的噪声..例如;各种车床、电锯、电刨、球磨机、砂轮机、织布机等发出的噪声.. 3电磁性噪声由于磁场脉冲;导致伸缩引起电气部件振动所致..如电磁式振动台和振荡器、大型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生产场所的噪声源很多;即使一台机器也能同时产生上述三种类型的噪声..大多数生产性噪声的频率多属宽频带、中高频噪声;声压一般比较高;有的可高达120―130分贝A..2.噪声对人体的影响噪声对人体的作用分为特异的对听觉系统和非特异的其他系统两种..暴露在噪声环境下;会造成下述听力损伤..1急性反应1急性听力损伤:由射击、爆炸等造成;通常是可以恢复的..2暂时听阈位移:短期暴露在噪声中;引起听觉疲劳;离开噪声环境后可恢复;恢复时间长短根据接触噪声的强度和时间而不同..2长期效应1永久性听闻位移:因长时间暴露而造成;影响内耳感音器官;由功能性改变发展为器质性退行性病变;听力损失不能完全恢复..2噪声性耳聋:因长时间暴露而造成;由早期的高频3000―6000Hz下降;进展为语言频率500、1000、2000Hz的下降;感觉语言听力发生障碍..不能恢复;3耳鸣:耳鸣也会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从急性的短期效应变成长期的;甚至是不可恢复的..长期接触噪声;还会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产生影响;加高血压、心脏疾患;失眠烦燥;消化不良、胃溃疡等..因此;暴露于强噪声环境的作业人员应定期检查听力..3.噪声的控制噪声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工程控制在设备采购上;要考虑设备的低噪声、低振动..在操作旋转式和往复式设备时;要尽可能地慢..2方向和位置控制把噪声源移出作业区或者转动机器的方向..3封闭将产生噪声的机器或其他噪声源用吸音材料包围起来..不过;除了在全封闭的情况下;这种做法的效果有限..4使用消声器当空气、气体或者蒸气从管道中排出时或者在其中流动时;用消声器可以降低噪声..5外包消声材料作为替代密封的办法;用在运送蒸气及高温液体的管子的外面..6减振采用增设专门的减振垫、坚硬肋状物或者双层结构来实现..7屏蔽在减少噪声的直接传递方面;是有效的..8吸声处理从声学上进行设计;用墙壁和天花板来吸收噪声..9隔离作业人员在高噪声作业环境下;无关人员不要进入..短时间地进入这种环境而暴露在高声压的噪声下;也会超过允许的每日剂量..10个体防护提供耳塞或者耳罩..这应该被看成是最后一道防线..需要配戴个体防护用具的区域要明确标明;对用具的使用及使用原因都要讲清楚;要有适当的培训..噪声的卫生标准:工业企业的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的工作地点的噪声标准为85分贝A..现有工业企业经过努力;暂时达不到标准时;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90分贝A..对每天接触噪声不到八小时的工种;根据企业种类和条件;相应放宽..二振动振动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以中心位置为基准呈往复振荡的现象..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设备、工具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1.常见的振动作业存在手臂振动的生产作业主要有以下几类..锤打工具: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如凿岩机、选煤机、混凝土搅拌机、倾卸机、空气锤、筛选机、风铲、捣固机、铆钉机、铆打机等..手持转动工具如电钻、风钻、手摇钻、油锯、喷砂机、金刚砂抛光机、钻孔机等..固定轮转工具如砂轮机、抛光机、球磨机、电锯等..2.振动对人体的影响振动病是在生产劳动中长期受外界振动的影响而引起的职业性疾病..按振动对人体作用的方式可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两种..常见局部振动对人体引起的影响;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发白白指症..在生产中手臂振动所造成的危害;较为明显和严重;国家已将手臂振动的局部振动病列为职业病..3.振动的控制措施从工艺和技术上消除或减少振动源是预防振动危害最根本的措施;如用油压机或水压机代替气汽锤、用水爆清沙或电液清沙代替风铲清沙、以电焊代替铆接等..选用动平衡性能好、振动小、噪声低的设备;在设备上设置动平衡装置;安装减振支架、减振手柄、减振垫层、阻尼层;减轻手持振动工具的重量等..基础隔振是将振动设备的基础与基础支撑之问用减振材料橡胶、软木、泡沫乳胶、矿渣相等、减振器金属弹簧、橡胶减振器和减振垫等隔振;减少振源的振动输出;在振源设备周围地层中设置隔振沟、板桩墙等隔振层;切断振波向外传播的途径..个体防护穿戴防振手套、防振鞋等个人防护用品;降低振动危害程度..其中最重要的是防止手指受冷..国家标准GBJl0434―89作业场所局部振动卫生标准有相应规定;超过规定时按标准缩短接振时间..三高温1.高温危害1高温对人体的影响高温作业人员的作业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下降..研究资料表明;环境温度达到28℃时;人的反应速度、运算能力、感觉敏感性及运动协调功能都明显下降..普通作业人员的作业能力;35℃时仅为一般情况下的70%左右;重体力劳动作业人员的能力;30℃时只有一船情况下的50%一70%;35℃时则仅有30%左右..高温环境使劳动效率降低;增加操作失误率;引起中暑热射病、日射病、热痉挛、热衰竭;长期高温作业数年可出现高血压、心肌受损和消化功能障碍病症..高温作业的危害程度与气温、湿度、气流、辐射热和个体耐受性有关..国家标准GB 4200―84高温作业分级依据生产性热源、工作地点气温和劳动时间率将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为四个级别..GB 935―89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是依据工作地点温度和湿度、劳动强度制定的不适用于辐射强度超过12.56J/cm2.min或3卡/cm2的高温强辐射热和露天作业..2高温作业的防护措施高温作业的防护措施主要是根据各地区对限制高温作业级别的规定例如建设项目宜消除Ⅲ、Ⅳ级高温作业采取措施..1尽可能实现自动化和远距离操作等隔热操作方式;设置热源隔热屏蔽热源隔热保温层、水幕、隔热操作室间、各类隔热屏蔽装置..2通过合理组织自然通风气流、设置全面、局部送风装置或空调降低工作环境的温度..供应清凉饮料..3依据GB935―89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的规定;限制持续接触热时间..4使用隔热服等个人防护用品..解决高温作业危害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防暑降温措施;主要是隔热、通风和个体防护..四、与职业工作有关的疾病与职业有关的疾病主要是指在职业人群中;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它的发生与职业因素有关;但又不是唯一的发病因素;非职业因素也可引起发病..是在职业病名单之外的一些与职业因素有关的疾病;但常常是职工缺勤的重要因素;是职业卫生工作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例如搬运工、铸造工、长途汽车司机、炉前工、电焊工;由于长期弯腰、下蹲、站立、躯干前屈等不良工作姿势所致的腰脊痛..长期固定姿势;长期低头;长期伏案工作所致的颈肩痛..钢琴手、小提琴手过多指腕运动而发生的手肌痉挛..长期吸入刺激性气体;粉尘而引起的慢性支气管炎..长期高度精神紧张而多发的高血压和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病等等..下面举几个典型的例子:1.视屏显示终端VDT的职业危害问题近年来;由于微机的大量使用;视屏显示终端VDT 操作人员迅速增加..视屏显示终端操作人员的职业危害问题;已成为职业卫生工作中一个关注的重点..长时间操作VDT;可出现一种名为“VDT综合症”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肩颈腕综合症和眼睛视力方面的改变..这些症状经过休息一段时间可以恢复..2.疲劳导致的身体不适在从事作业过程中;体力负荷加重和精神负担心理压力加大达到一定程度;作业能力出现明显下降时;叫做疲劳..疲劳是人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是一种警示作用..可分为心理性疲劳和生理性疲劳..生理学也可分为局部疲劳和全身疲劳..疲劳时人的反应能力下降;疲劳状态可使错误率增加;严重的可导致事故发生..除此之外;疲劳状态如果不能及时恢复;长期的累积则可导致身体部分或全身各系统的变化;如局部的肩背痛、腰痛、全身的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改变;以及引发各种疾病的发生..3.职业性肌肉骨骼慢性疾患主要是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重复性的紧张劳损;出现紧张性颈部综合症、计算机键盘综合症、腰背痛等..明显的特征为受损部位的紧张、疼痛及活动受限;但X光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肩颈腕疼痛;僵硬、疲劳、痉挛、麻木、感觉异常、局部疼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六种预案类型
总体应急预案: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国务院应对特别 重大突发公共时间的规范性文件。 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 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 部门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 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突发公共时间制定的预案。 地方应急预案:包括省级人民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 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各市(地)、县(市)人 民政府及其基层政权组织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企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应急预案。 举办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当制定应急 预案。
1.1 事故报告的相关法规 国务院1989年3月29日颁布了《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 序暂行规定》 1991年2月22日颁布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 理规定》 2002年6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007.7.12国家安监管理总局颁布第13号令《<生产安 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 2009.6国家安监管总局令第21号《生产安全事故信 息报告和处置管理办法》
2.3 四种突发事件级别 按照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分级。 Ⅰ级(特别重大):突然发生,事态非常复杂,对 地方乃至国家生产乃至国家生产安全、公共安全、 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严重危害或威胁,已 经或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特别重大财产损 失或重大生态环境破坏。 Ⅱ级(重大):突然发生,事态复杂,对地方一定 区域内的生产安全、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 济秩序带来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 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严重生态环境破坏。
一、背景与现状 二、事故报告 三、抢险与救护 四、事故调查与处理 五、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六、应急救援器材 七、应急救援预案与演练
1、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特点和规律 2、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初步建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经 营单位大量增多,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同事, 生产安全事故也越来越多,其造成的危害 也越来越大,给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 会的稳定带来巨大的影响。
(6)职业危险因素监测 建立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
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在检 测点设置标识牌予以告知,并存入职业卫 生档案。
四、劳动防护用品 1、根据接触危害的种类、强度,为从业人员 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个体防护 用品和器具,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 使用规则佩戴、使用。
和粉尘。
物理因素:主要有噪声、振动、高温、低温、X射线等
电离辐射。
生物因素:较典型的有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布
氏杆菌。
其它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
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造成疲劳性损害);从 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 其他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 其他辨识缺陷);其他还有强迫性体位;工具不合适;作 业空间狭小;通道和道路有缺陷等。
加强应急体制和机制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 突发事件能力 建立了有效的应急救援体系,一旦重大生 产安全事故发生时,就能沉着应对,及时 采取必要的措施,按照正确的方法和程序 对事故进行快速响应与有效控制,救助与 疏散人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 降低事故的危害后果。
2 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建立
2.2 四种突发事件类型 根据事件发生的过程、性质和机理分类: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 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 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坏事件等。 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 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 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 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 Time Weighted Average ,Pc TWA):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 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
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MAC):指工作地点、在一个 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应超过的有毒化 学物质的浓度。
1.2 安全法对事故报告的规定 第七十条: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 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 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迅速采取有 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 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 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 者拖延不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 据。 第七十一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应 当立即按规定上报,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 不报。
一、定义 二、分类 三、作业场所管理 四、劳动防护用品
职业危害:包括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 职业危害为作业场所环境中存在的对人 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中毒、伤亡、 健康损害或精神紧张等因素。
职业危害申报:企业如存在法定职业病目 录所列的职业危害因素,应及时、如实向当地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接受其监督。 职业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 职业病防治法将主要职业危险因素分为 十类。
(2)制定职业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要明确责任人、责任部门、目标、方法、 资金、时间表等,对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的落实情况要定期进行检查,确保职业危 害的防治与控制效果。
(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监护 档案 内容应包括职业危害类别、接触人数、 工艺过程、有害作业变迁,职业危害因素 监测定点数、监测结果等,健康监护报告。
(4)企业生产流程、生产布局必须合理有毒 物品作业场所与生活区分开,作业场所不 得住人; 作业场所管理(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 高度作业场所与其他作业场所隔离;
(5)警示标志、安全设施 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作业 场所,按规定设置警示标志、报警设施、 冲洗设施、防护急救器具专柜,设置应急 撤离通道和必要的卸险区,定期检查和记 录;
2.3 四种突发事件级别 Ⅲ(较大):突然发生,事态较为复杂,对一 定区域的生产安全、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 会经济秩序带来较大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 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较大财产损失或生态环境 破坏。 Ⅳ(一般):突然发生,事态比较简单,对小 范围内的生产安全、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 会经济秩序带来一定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 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1、定义 作业场所: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 地点。 从事化学品生产、操作处置、贮存、运 输、废弃等活动的场所。
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i Exposure Limit ,OEL):用来防止劳动者的过量接触, 检测生产装置的泄漏及工作环境污染状况, 是评价工作场所卫生状况的重要依据,以 保障劳动者免受有害因素的危害。
时间 2003.12 2004.4 2005.11 199701 2002.2 1991.9 2005.3 1993.8 1989.8 1997.6
地点(相关责任单 位) 重庆开县中石油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 中石油吉林化双苯厂 长沙 燕山酒家 河北白沟 江西沙溪镇 京沪高速淮安段 深圳 清水河化学品库 青岛 黄岛油库 北京东方化工厂
2、个体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正确选购; 个人要正确选用; 注意使用期限和定期报废。
3、各种防护器具都应定点存放在安全、方便 的地方,并有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校验和 维护,每次校验后应记录或铅封,主管人 员应经常检查。
4、建立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及个体防护用品管 理台帐,加强对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情况的 检查监督,凡不按规定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者不得上岗作业。
160000 140000
死 亡 人 数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一案三例
四种事件类型
四种事件级别
六种预案类型
2.1 一案三例 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
管理体制: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分级管理、分 级响应、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 运行机制:包括预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 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负责与响应机制、公众沟通与动员 机制、应急资源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和社会治安综 合治理、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等。 法制建设:依法行政,逐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 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生产 泄漏、爆炸(氯)
爆炸(硝基苯) 使用 火灾(酒精) 中毒(苯) 运输 泄漏中毒(一甲胺) 泄漏中毒(氯气) 储存 雷击火灾、爆炸(汽油) 火灾爆炸(石脑油、乙烯)
火灾爆炸(过硫酸铵、臭碱) 15
种种惨痛的事故教训使人们认识到: 在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工作中,预测事 故发生,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 和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尤为重要。 2005年3月,政府组织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 预案,以及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 会安全等方面105个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各省(区、市)也完 成了省级总体应急远的编制工作。 2006年1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专项预案 陆续公布。
企业申报职业危害的主要类容有:用人 单位基本情况;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种 类、浓度或强度;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 产技术、工艺和材料;职业危害防护设施, 应急救援设施。
为便于对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便是和便 于评价危害因素的危害情况。一般分为以 下四大类:
化学因素:主要是危险化学品,还应包括放射性物质